• 247.00 KB
  • 2022-07-27 发布

人民全国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资料

  • 5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努力一年,精彩一生!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示】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整体上讲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主要有:王位世袭制(“家天下”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等,重点掌握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首先,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在此基础上理解该制度下包含的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其次,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秦始皇创立(形成);“汉承秦制”,并有所创新,如中外朝制度(巩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完善);宋设“参知政事”,元朝的行省(加强);明朝的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强化)。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第三,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第四,结合地理环境等知识,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影响。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高度浓缩,是政治文明史的核心内容,因此,本专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很高,且往往以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材料所涉及面较广,如人们的社会活动(音乐、饮食等日常生活)、出土文物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材料来折射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知识储备】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夏商与西周,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辽夏金)元,明清王朝完。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知识梳理】一、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1、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1)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又称“私天下”)(即王位世袭制度)形成。(2)如何评价“家天下”制度的形成?①坚持生产力标准;②影响:宗族关系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西周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1)背景与目的:武王伐纣,西周建立,疆域扩大。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2)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及亲周先代贵族(分封对象),使其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贵族集团形成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3)主要封国:见书,分封的主体是子弟,可见,血缘宗族关系仍是西周基本政治关系。(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烽火戏诸侯”(5)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蕴含分裂割据的危机,后来,随着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诸侯势力的增强,出现了诸侯的争霸的的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3、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实质):宗法即宗庙之法,宗族之法,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确立严格的大、小宗关系。商朝已开始实行宗法制。(2)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结果: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秩序。▲对大宗与小宗的关系的认识。(4)作用(影响):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具体体现为分封制(两者互为表里),强化王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如,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1)背景:“六王毕,四海一”(秦的统一)①统一经过:灭六国、击匈奴(收、占、筑)、征南越(凿灵渠、置郡县)、征“西南夷”(辟五尺道)②意义:A结束……;B……安定,……发展,C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概括国家统一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作用。(2)确立:①皇帝制度的创立:名称由来(三皇五帝)、地位(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注意:皇帝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②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A内容: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丞相助手、监察事务)、太尉(主管军事)九卿和“朝议”制度B三公九卿制评价: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家国同治”。③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A由来:郡、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C特点和作用: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3)影响:①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④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4)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不得世袭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③三公九卿分工精细,既能提高行政效率,又能互相牵制,有助于管治全国和巩固政权。2、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和强化(汉到清政治制度演变)(1)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①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意义: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说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③宋朝:中书门下的设置,又增设“参知政事”。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P16)⑤明朝:废丞相,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设内阁。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⑥清朝:设置军机处特点: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简、速、密。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2)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地方建制秦朝东汉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重点掌握:①郡县制;②州的形成:东汉末;③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十个行省:行省官员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二个单列行政区: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宣政院直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3、古代监察体制的完善(1)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2)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3)历朝设立的主要监察机构:御史台、都察院等,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疑难探究】1、对大宗与小宗的关系的认识。①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②大宗与小宗关系的相对性;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认识:目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维护封建统治原因经济根源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反抗思想基础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董仲舒)发展(1)战国:秦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2)秦: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焚书坑儒。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轨、修驰道、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3)西汉: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东汉: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6)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7)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地方推行行省制(8)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后设内阁;设都督府与兵部互相牵制,设厂立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9)清朝: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被废除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评价利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弊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妨碍地方的发展;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它在初建时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4、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传承制度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3)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监察起来起严厉。史实:略。这样的体制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等;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专题提示】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与法制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也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律制度,它集中代表了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成就。它与近代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有着历史传承关系。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本专题第一课和第二课主要概括希腊的民主制度,其中第一课主要从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城邦制度及公民的素质三方面揭示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二课主要叙述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在此基础上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程和特点,并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认识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本专题第三课主要论及罗马的法律制度,法律是古罗马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罗马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构成古代罗马文明的核心内容,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影响深远。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奴隶制时代罗马公民内部的“公民法”到“万民法”,反映了罗马疆域不断扩大后统治的需要,也使罗马法的创设成型,对其统治起到有力的维系作用,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启示。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本专题学习过程中,要关注以下问题:(1)自然环境对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2)掌握雅典民主和罗马法的内容,认识其特点;(3)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雅典民主和罗马法的深远影响。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知识梳理】一、雅典民主政治: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之先河1、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历史条件: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1)地理环境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产生重大影响:①特点:环海、多山、没有整块陆地;三洲要冲;地中海式气候,其中海洋是其发展的生命线。②影响:A商业和海外贸易繁荣,民主的经济基础,殖民活动,富有开拓、冒险精神;B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的形成;▲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2)城邦政体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①小国寡民的规模,直接民主,公民珍惜政治权利,积极参与城邦事务;②各城邦政治独立自治;频繁交往,关系密切③商品经济发达④思想文化繁荣总之,城邦政体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城邦政体也有利于形成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因而,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3)公民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条件①组成:城邦的成年男子,权力: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参与城邦行政和司法事务。②地位:社会的主体力量,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③素质:从小接受身心系统训练,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不屈从权威;追求智慧与平等,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4)杰出人物的主观努力:梭伦(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最终确立);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成熟)。2.雅典民主政治演变过程:(1)梭伦改革(BC594)-----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①背景: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崛起。②措施:A经济上:a、颁布“解负令”。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B政治上:a、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意义?b、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新设“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③改革的特点:“公平”、“中庸”④评价:a、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b、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6年)——雅典民主的确立①内容:(课外阅读内容)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a、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b、建立“五百人会议”,代表原来的“四百人会议”:c、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d、制定陶片放逐法。②评价:a、雅典国家最终形成。其标志是什么?b、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3)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①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权力充分;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③五百人会议成员均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政权;④公职津贴;▲雅典城邦是如何保障民主政治得以实施的?3、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4、评价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民主制的得失: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极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极大地促进了雅典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失:①民主范围: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②性质: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不确定性:抽签和轮流坐庄,很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特别是当城邦政治日益复杂化的时候,这种民主极有可能失去效力,而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④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启示:①民主要有完善的法制作保障;②健全的民主制度要有相应的民主集中机制相匹配,否则很容易导致民主决策效能的下降;③民主政治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政治基础;④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大力提高公民的素质;【知识储备】古罗马的政治变迁:(1)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早期,统一意大利半岛。(2)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1世纪后期,成为建立三十多个行省的庞大帝国(3)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476年灭亡,东1453年灭亡。【知识梳理】二、古代罗马政治文明——罗马法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1、定义: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2、罗马法的发展演变特点:随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有明显的阶段性: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1)习惯法到成文法①早期习惯法: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人主要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②罗马成文法的诞生:诞生的标志:前449年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主要内容:法律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评价: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它是以往罗马法的汇编,其中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2)公民法到万民法①公民法: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公民法。特点: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公民法注重形式,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事务等,且涉及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②万民法:由共和国到帝国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万民法。特点: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它不触动原有公民体系,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简洁灵活而有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作用: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从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发展历程对你有何启示?对比同时期的中西世界,你发现它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有哪些区别?分析其原因。(3)自然法:含义: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化而形成的法律观念。西塞罗是自然法之父,自然法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它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3、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1)罗马法实质:(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奴隶制度)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2)推动罗马社会的不断发展:①公民法提高了平民的社会地位,激发和调动了平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②万民法巩固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③罗马法影响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A提高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规范他们的从政行为;B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C减轻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3)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①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着传承关系,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②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疑难探究】1、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有什么不同?①存在状态:希腊:各城邦政治独立自治;频繁交往,关系密切;中国:各诸侯国有共管他们的宗主,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②政治体制:希腊:城邦王权衰微,实行较民主的政治;中国: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为君主专制制度。③社会经济:希腊: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重农抑商。④文化特色:两者都有多元性的特点,但希腊属海洋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中国属大河和农耕文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的特点。2、雅典城邦是如何保障民主政治得以实施的?(1)设立机构保障民主:如十将军委员会、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2)主权在民,即赋予公民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民主权利:如除十将军外,以抽签方式产生各级官职;五百人会议成员均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政权等;(3)提高公民素质;史实见书。(4)法律至上:如由公民定期审查公职人员等;(5)采取措施保障公民参政议政,如发放公职津贴。3、从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发展历程对你有何启示?对比同时期的中西世界,你发现它们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有哪些区别?分析其原因。启示: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律的主要职能是规范社会生活、调节人际关系,因而,法律必须根据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而随时调整,使其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区别:中国:君主专制,独裁统治,人治色彩浓。西方:贵族制或民主制,法治观念强些。原因:可从自然环境、政治格局、经济活动等方面分析。4、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调节和缓和社会矛盾。5、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中国古代世界古代地理环境平原临海、山地文明类型大河文明海洋文明政治文明政治制度专制制度公民集体民主制政治活动商鞅变法等梭伦改革物质文明经济特征农业经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经济思想重农抑商重视商业发展精神文明思想发展儒家思想演变人文精神的起源科技文化发展辉煌的古代科学逐渐产生近代科学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专题提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代议制,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代议制度是为了反对专制王权而出现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繁荣,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要求打破封建王权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维护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自17世纪后期起约两百年的时间里,民主与专制之间的斗争激烈异常,民主制度的确立几经曲折和反复,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和德等国先后建立起来。议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代议制的产生发展反映了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和国家事务日益复杂化的客观需要。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代议制度只是实现民主的一种形式,代议制却不一定等于民主制,只有当代议制成功地保证了政府的行动确实是按照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办事时,我们才有理由称之为代议制民主。从世界各国的代议制发展历程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些国家在某些历史发展阶段,代议制只是他们粉饰民主的一块幌子而已,他们是打着代议民主的招牌,而行专制独裁之实。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各自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导致了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代议制政府的模式也不一样。本专题涉及的英、美、法、德的代议制模式有很大差异,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四种模式,学习的时候应该从各自的历史背景的分析中找出这些差异的根源。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本专题需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英国的《权利法案》及责任内阁制:结合法案制定的背景及内容来分析把握其重要意义;理顺内阁、国王、议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英国的内阁制。(2)美国《1787年宪法》:把握其内容内容、特点、评价等,进而比较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认识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分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特点。(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结合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来分析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比较,分析其异同及成因。【知识梳理】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英国代议制产生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2)过程:①164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新贵族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③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④“光荣革命”,议会从荷兰请来新的国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3)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2、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发展(过程)(1)限制王权法案的制定,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①条件:“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国王是议会请来的。目的:通过法案来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②法案:《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概括起来包括两方面内容: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确立议会的权力。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③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但国王仍掌握行政大权。(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小密室的演变)①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革命后内阁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并开创了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②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内阁与议会的关系)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联合起来集体负责;内阁对议会负责,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③内阁制的影响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拥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虚君);(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3)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1)结束专制制度,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权力互相制约和平衡有利于科学决策,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3)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新的统治模式产生巨大影响。▲概括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确立过程的特点。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1、背景: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邦联”制使美国陷入窘境。2、确立的标志: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1)主要内容:①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A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并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B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C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③共和制: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2)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3)评价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联邦制使联邦政府权力大大加强,有利于美国国家的统一和资本主义发展;同时,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③三权分立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④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三、法国共和制的艰难确立1、背景:(此课外阅读内容)(1)法国近代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共国(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948-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2)艰难的原因:内因:第一: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第二: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第三: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第四: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同一时期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力量比较强大(保皇派与共和派斗争激烈),所以共和制的确立相当不易。外因: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2、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一票共和”说明了什么?法国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内容:行政权:总统任期7年,有极大权力(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有条件地部分解散议会的权力等);内阁对参议院负责。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间接选,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3)评价:①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确立了共和政体;②共和政体是法国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法国共和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比较:▲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脆弱的德国民主)1、背景:三次王朝战争(1864-1871)和德意志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容克贵族阶级(容克地主)发挥决定作用,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后,容克贵族阶级掌握政权。2、确立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1)确定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军事、外交等权限,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2)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联邦主席(皇帝):是国家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即不是普选产生),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外交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内阁首脑: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是帝国最高机构,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会(下议院),普选产生,作用很小。(3)评价:①性质:德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的国家。②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封建残余重。结合史实说明之。③作用: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推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德意志帝国宪法与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有何不同?▲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五、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确立的意义:1、确立的基础(1)经济: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发展;(2)政治:通过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掌权,制定宪法,设立议会;(3)思想: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2、特点:(1)选举和议会立法(2)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3、意义:(1)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代议制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顶梁之柱,使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2)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3)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联系《临时约法》说明之。【疑难探究】1、概括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确立过程的特点(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在此基础上通过议会立法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2)从发展方式看,采用渐进的温和变革。如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内阁制逐步完善,选举权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等。(3)民众斗争与政府妥协相结合。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同: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议会的作用及其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地位相同;都是司法独立。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异:①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不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行使最高行政权,总揽军政大权;英国王是世袭的,虚君,只是象征性国家元首,没有实权。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②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不同:美国的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是制约与平衡的关系,总统对宪法负责;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掌握行政大权。③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美国国会由参议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④国家权力中心不同:美国是总统,英国是议会。3、法国共和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比较:相同:从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代议制的形式看,都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在国家权力机构中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不同:①美国总统由选举人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故法国总统制共和制在习惯上称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共和制。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②美国内阁对总统负责,法国内阁对参议院负责;③两国总统在任期、权力等方面都有区别。4、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相同:①从代议制的形式看,都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代议制;②国家元首都拥有大权,可以统率军队;下院权力都较小;不同:①国家元首及其产生方式:法国总统选举产生;德国皇帝(权力中心)皇位世袭。②议会的权力和地位:法国议会是国家政治的中心,有立法权;德国议会作用较小。③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法国总统及其内阁政府对议会负责;德国皇帝集行政和立法大权于一身,议会大受限制。5、德意志帝国宪法与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有何不同①政体不同:德国是君主立宪政体,美国是民主共和政体。②民主化程度不同:德国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美国民主色彩鲜明。③原则不同:德国专制独裁,美国坚持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等。6、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相同点:形式相同,如,国家机构上都有君主、首相、议会,立法权名义都由议会行使等不同点:①元首权力不同:英国的君主是虚君;德国的君主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等大权于一身。②首相的地位不同:英国的首相由议会产生,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德国的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③议会的地位不同:英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成为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德国议会的立法权受皇帝制约,皇帝主宰议会,议会的作用较小。④司法权的不同:英国司法独立,德国的皇帝监督法律的实施。7、英、美、法、德的代议制模式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政体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行政权首相内阁皇帝宰相总统总统内阁立法权上下两院议会国会国民议会权力中心议会皇帝总统议会特点君主虚位议会至上军事封建皇帝权重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相同点都有形式上民意选举的议会;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原则。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提示】以上二个专题均是以革命史观为主导的中国近代史的内容,其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学习过程中,具体可以按以下三个小专题进行概括分析: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一、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有:1840—1842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94—1895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抗争史)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如,三元里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斗争。20世纪30年代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阌擻輳嬪諫迁择楨秘騖。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革命任务、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的前途目标不同。氬嚕躑竄贸恳彈瀘颔澩。本专题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主要有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釷鹆資贏車贖孙滅獅赘。学习过程中,要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通过各阶级进行民主革命的纲领、历程、结局的比较,认识无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必然性。要注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及活动。重点关注以下问题:怂阐譜鯪迳導嘯畫長凉。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不平等条约,注意从条约的内容去分析列强侵华的目的、特征及对中国的影响。2、联系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归纳整理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与侵略史实,反思中日之间的战争的原因及中国战败的原因,用全球史观正确面对中日之间的未来。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3、掌握历史上国共合作的主要史实,注意从背景、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去认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总结国共关系的经验教训,看今天两党关系的趋势及台湾问题。4、从目的、主张、结果及评价等方面把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从而认识农民阶级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5、认识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6、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的开端,注意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角度去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点。7、认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知识储备】中国近代史的框架结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中(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和《南京条谚辞調担鈧谄动禪泻類。国约》、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嘰觐詿缧铴嗫偽純铪锩。近旧民主主义革命(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法战争;中日甲午代(近代前期)阶段战争和《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熒绐譏钲鏌觶鷹緇機库。史和团反帝斗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鶼渍螻偉阅劍鲰腎邏蘞。条约》。(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阶段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中共创立和国民大革命(1919—19270:五四运动、中共成立、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民大革命(国民党一大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纣忧蔣氳頑莶驅藥悯骛。(2)十年内战(!927—1937,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近代后期)红军长征、遵义会议。(3)全民族抗日战争(1937—1945):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颖刍莖蛺饽亿顿裊赔泷。【知识梳理】一、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1、国门洞开,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代)(1)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40—1842)①背景世界形势: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形势: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微;地广人多,资源丰富。根本原因(必然性):英国要开辟中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结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及危害如下:※《南京条约》:A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B赔款2100万银元。开创了列强勒索赔款的恶例,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濫驂膽閉驟羥闈詔寢賻。D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即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南京条约》附件:A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等主权,便利了列强侵略中国。C居住及租地权。为列强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法、美首先取得的特权:A军舰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权。破坏了中国的领海等主权。B外国传教士传教权。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注意: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实际上英法美均取得了以上侵略特权。史料链接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赁读史感悟:通过上述条款,列强从中国获取哪些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何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何《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④启示:闭关要落后,落后要挨打!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2)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①结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②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加深;▲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代列强侵华的主要特征:2、西方列强侵华的加深,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83—1885)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2)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①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銚銻縵哜鳗鸿锓謎諏涼。②结果:签订《马关条约》。A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割让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长江上游)。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3)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①资本输出的形式:迫使中国向列强政治借款、开设工厂、开矿山、修铁路等②危害: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①原因:主要原因:日本侵华的刺激直接因素:义和团运动兴起②结果:签订《辛丑条约》A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社会经济更加凋敝。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中国的工具。D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主要特征: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概括近代列强侵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要表现。3、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1)一方面,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破坏,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①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②经济上,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疯狂掠夺财富,同时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挤貼綬电麥结鈺贖哓类。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2)另一方面,列强侵华的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思想观念带到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疑难探究】1、何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为何《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独立自主权,也就是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殖民者控制,是历史的沉沦;赔荊紳谘侖驟辽輩袜錈。“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因素在增长,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塤礙籟馐决穩賽釙冊庫。原因略2、十九世纪40年代——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什么?提示:列强侵华的特征的概括,主要可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其对外扩张的主要目的”上去分析。40年代——60年代,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要求扩大商品输出,因此,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主要目的。70年代——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对外扩张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这一时期列强侵华以扩大资本输出为主目的,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裊樣祕廬廂颤谚鍘羋蔺。3、近代列强侵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要表现近代以来,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上发动战争,政治上加强控制,经济上大肆掠夺,文化上逐步渗透,其中以经济侵略为主,军事、政治、文化侵略是为经济侵略服务。从而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仓嫗盤紲嘱珑詁鍬齊驁。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政治侵略表现:①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主权。如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贸易自主权等。②干涉中国内政。绽萬璉轆娛閬蛏鬮绾瀧。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经济侵略表现:甲午战争以前,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文化侵略表现:主要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传教布道、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渗透,配合政治、经济和军事侵略,以巩固和扩大在华既得利益。骁顾燁鶚巯瀆蕪領鲡赙。4、近代前期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屡败的原因详见《世纪金榜》P13,疑难探究整合5、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加深;(3)甲午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知识梳理】二、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抗争史)1、三元里抗英(1)原因:英军入侵,民族矛盾激化(根本原因),英军到三元里抢劫(导火线)(2)经过:①牛兰岗之战;②两次包围四方炮台(3)意义:它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2、黄海海战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抗日英雄: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殉国)、靖远舰管带叶祖硅等瑣钋濺暧惲锟缟馭篩凉。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定,日本强占台湾。(2)经过:参加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3)结果:敌我力量悬殊,清政府的腐败,台湾沦陷。(4)意义:台湾军民坚持斗争了五个月,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完整,写下了光辉的篇章。4、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2)概况:兴起:山东▲义和团口号的变化及其评价。发展:袁世凯在山东镇压义和团,义和团向北京、天津地区发展▲如何认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高潮: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包围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3)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鎦诗涇艳损楼紲鯗餳類。▲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代前期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有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何特点?具体表现有哪些?【知识储备】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限: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9月抗战结束。★阶段:1931、9——1937、7为局部抗战阶段,1937、7——1945、9为全民族抗战阶段。★全民族抗战阶段的线索和阶段▲线索:国共合作抗日是主流■日本对中国的侵华活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中共领导敌后战场,▲阶段:■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为防御阶段■1938年10月至1944年初为相持阶段■1944年春至1945年9月局部反攻到大反攻阶段【知识梳理】5、伟大的抗日战争(1)局部抗战(1931、9——1937、7)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原因:A、侵华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既定的政策(根本原因)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C、中国国民政府正南方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影响:A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B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②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发表抗日宣言,号召红军和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A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1932年,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山海关之战:1933年,东北军,安德馨率全营力战殉国;C国民党长城抗战:1933年,二十九军,宋哲远,收复喜峰口;爱国官兵冯玉祥、吉鸿昌(共)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D关内人民: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运动后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标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和重要意义(2)全民族的抗战(1937、7——1945、9)①卢沟桥事变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全民族)抗战开始。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建立过程A“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B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声明书,表达了抗战的决心(原因?)C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红军改编,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D建立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A壮大了抗日力量,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抗战初期的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A淞沪会战:起点:为八一三事变,意义:激战3个月,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太原会战:特点:国共军队合作。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成为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D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E枣宜会战发(发生于相持阶段):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④敌后战场的抗战: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会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D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力量: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E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开始,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哪些贡献?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A背景:a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b中共七大召开:内容:制定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意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B盟国联合对日作战和战争的胜利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疑难探究】1、义和团口号的变化及其评价:变化:“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再到“扫清灭洋”。评价:重点评价“扶清灭洋”(《世纪金榜》P12的思考感悟)①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扶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它带有非常明显的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灭洋”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反映,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冲击。对于口号中提出的。②明显的局限性:“扶清灭洋”不是一个科学口号,“扶清”容易使群众丧失对清政府的警惕性。“灭栉缏歐锄棗鈕种鵑瑶锬。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落后性。③具有一定的策略性:2、如何认识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态度的变化?从“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其中“招抚”政策的实施是因为义和团运动发展迅速,清政府被迫实施的一种缓兵之计(实质)。辔烨棟剛殓攬瑤丽阄应。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因素和重要意义①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实现团结抗日。②国民政府中占优势地位的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国民党内许多爱国者和地方实力派主张和平解决。③英美苏三个世界大国都希望利用中国力量牵制日本侵略以维护自己的利益,都不愿中国陷于内战,因此赞成和支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国内革命战争开始转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峴扬斕滾澗辐滠兴渙藺。4、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国民政府先后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大会战和一系列保卫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这一时期国民党抗战积极意义是主要方面:①打击了日军的气焰,粉碎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②客观上为中共建立抗日根据地和开辟敌后战场创造了条件。③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有助于全国军民抗日积极性的形成。总之,这一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詩叁撻訥烬忧毀厉鋨骜。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相持阶段,国民党战场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并存。国民党采取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在全局态势上实行收缩并趋向保守,在不断制造反共磨擦的同时,对日作战消极,千方百计地避战、观战,正面战场一再失利,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虽消极抵抗但仍在抗日。积极作用:①国民党并未完全投敌,仍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②仍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抵抗,还组织了不少大会战。这些会战大多数失利,但也沉重打击了日军。③在这一时期,正面战场还牵制着日军在华近40%的兵力,这对敌后战场仍起了一定配合作用。④在国际上,国民政府仍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派远征军配合盟军作战,这对中国的国际威望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有一定影响的。则鯤愜韋瘓賈晖园栋泷。5、日本的侵华史实:①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②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③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④八一三事变;⑤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⑥1938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6、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A、屠杀中国人民,如南京大屠杀,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进行细菌战、毒气战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建立的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的推动;建立的过程: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帝出中国。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⑤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⑥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⑦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⑧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8、抗日战争的特点。见《世纪金榜》P179、近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及影响。见《世纪金榜》P17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见《世纪金榜》P21【知识梳理】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反封建反侵略为主要内容的抗争史和探索史)(一)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的原因(1)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上升;(3)自然灾害严重;(4)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思想与中国民间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教组织2、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1)兴起标志: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2)永安建制:1851年,分封诸王,初步奠定太平天国政权基础,但也反映农民阶级封建意识浓厚的局限性,对以后革命进程产生不利影响。(3)全盛:北伐(最终失败),西征、天京突围的胜利。(4)定都天京: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标志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5)转折点:1856年天京变乱▲从天京变乱看农民阶级的历史地位(6)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治国方案方案《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时间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振兴太平天国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政治:中央集权,广开言路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教:奖励技术发明,兴办学馆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评价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落后性:其实质是建立一个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与当时求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相违背。空想性:“同归圣库”,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漠视土地问题,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愿望。空想性: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并未实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如何认识《资政新篇》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4)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意义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属于近代民主革命?失败原因:主观上:战略的失误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功绩:深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教训: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但他们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疑难探究】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相同点: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政治纲领;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都由于形势所迫,没有能够实行。不同点:(1)产生背景不同。分别在盛衰两个不同时期。(2)经济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的;后者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3)群众基础、作用不同。前者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后者不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与农民的要求不相符合,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4)反映时代特点不同。前者标志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胀鏝彈奥秘孫戶孪钇賻。2、如何认识《资政新篇》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政治上,没有民主制度的保障,在清政府和列强的双重统治下不具备发展的条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资本、劳动力条件。思想上,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农民阶级无法接纳;此外,战争环境也使《资政新篇》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3、从天京变乱看农民阶级的历史地位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在两半社会中,农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具有反抗剥削和压迫、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鳃躋峽祷紉诵帮废掃減。农民阶级的具有阶级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局限性)。如从天京变乱的发生看,主要是由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领导层进取心减退,腐化作风增长、封建等级特权思想发展(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分散性)以上因素因素造成的。因此,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稟虛嬪赈维哜妝扩踴粜。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时代局限性。当时处于两半社会,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反动力量过于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形成,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陽簍埡鲑罷規呜旧岿錟。4、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1)背景、任务、结果:(2)起义形式:太平天国利用外来宗教,是时代特色。(3)思想主张:【知识梳理】(二)辛亥革命1、历史背景①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反动卖国,阶级矛盾激化;②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A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B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基础上成立,其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沩氣嘮戇苌鑿鑿槠谔應。▲如何认识同盟会的革命革命纲领?▲如何认识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武昌起义①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新军大力宣传;②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③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2)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3)政府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4)法令措施①移风移俗的社会改革②保护民族资本主义法令措施③《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目的:为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度。B主要内容: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的发展。三权分立构建政治体制。体现了反对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责任内阁制。主要目的限制袁世凯专权。C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如何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个什么性质的政权?(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疑难探究】1、如何认识同盟会的革命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孙中山将发展阶段为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民族主义,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为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为民生主义,即资本主义土地纲领。钡嵐縣緱虜荣产涛團蔺。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它不可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如何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个什么性质的政权?判断一个政权的阶级属性,首先应看其主要是由什么人组成的。而更重要的,是看其采取的政策、措施对哪个阶级最为有利。南京临时政府从其组成来看是政府各部实权基本上掌握在同盟会成员手中,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懨俠劑鈍触乐鹇烬觶騮。【知识梳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1919、5、4(1)原因:根本原因: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2)过程: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初步胜利的表现是北洋政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A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毫不妥协(含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B各阶层人民直接参与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商人罢工。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比较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见《世纪金榜》P28▲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提示:从领导阶级、主力军、世界背景、作用等方面分析▲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如何发扬五四精神?2、中国共产党成立(1)条件:A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B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干部和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D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内容:A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评价?)B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说明了什么?)(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上海)A依据:对中国社会性质(两半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动力(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正确分析。B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一大已提出过)。C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D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A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B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C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革命(大革命)(1)背景:A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强大B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孙中山的转变: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与中共合作;D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帮助(2)兴起的标志: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A会议内容:通过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B会议的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C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因其若干基本原则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一致)▲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什么形式?为什么?(3)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初A过程:连克武昌、九江、南昌,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又直捣南京、上海。B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C失败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4)意义: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謾饱兗争詣繚鮐癞别瀘。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实践①工农武装起义A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B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②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秋收起义后,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2)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3)实践:开展土地革命: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②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同时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积极参加红军,壮大革命力量,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5、红军长征(1934—1936)①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②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③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意义: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B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C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怎样认识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④长征意义:A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C长征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6、抗日战争(前一标题中已述)7、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主要事件: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2)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3)战略反攻: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4)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内容:党的工作中心乡村转移城市(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确定全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农业国变工业国的总任务等。(见书P60专题四第一课)(6)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8、新中国成立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成立,10月1日,开国大典。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呙铉們欤谦鸪饺竞荡赚。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疑难探究】1、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1)领导力量: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后者由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力量。(2)革命范畴: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后者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莹谐龌蕲賞组靄绉嚴减。(3)斗争目标:前者以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后者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麸肃鹏镟轿騍镣缚縟糶。(4)斗争方式:前者是武装起义;后者是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的运动。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5)群众基础:前者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后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6)结果和影响:前者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后者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从此开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納畴鳗吶鄖禎銣腻鰲锬。2、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什么形式?为什么?党内合作方式原因:(1)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应当加以改组。(2)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无疑给国民党输入了新的血液。有利于把国民党由单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改造为四大革命产阶级联盟的政党,以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所以,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策略。風撵鲔貓铁频钙蓟纠庙。(3)党内合作也是双方地位、力量对比所决定的。3、中共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革命道路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实践: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理论: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理论文章,说明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全面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及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政策,在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及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围剿”中,毛泽东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正确路线,从而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践:土地革命开展和根据地的发展。革命道路形成的意义和影响:突破了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的模式,这是对马列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可以得到以下历史启示: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具体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第二,要正确对待外国经验,千万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第三,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灭嗳骇諗鋅猎輛觏馊藹。第四,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4、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两次扭转危机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历史性转变。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面对失败,先进的共产党人奋起抗争,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拉开了转变的序幕。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到1930年,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军队发展从而标志着第一次历史性转变的完成。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到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中国革命开始在正确路线的指导下转危为安。中共还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到“七七”事变后,八路军开赴抗日战场,建立了一系列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壮大,从而胜利地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转变。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表明;铹鸝饷飾镡閌赀诨癱骝。①革命必须从实际出发。那种脱离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攙閿频嵘陣澇諗谴隴泸。②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中共善于纠正自己的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形势,提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说明中共逐步走向成熟。趕輾雏纨颗锊讨跃满賺。③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还说明,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中国革命实际与马列主义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夹覡闾辁駁档驀迁锬減。5、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不同点:①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党内合作形式。第二次党外合作的形式,国共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和武装。视絀镘鸸鲚鐘脑钧欖粝。②目标、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第二次合作是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偽澀锟攢鴛擋緬铹鈞錠。③结果不同:第一次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第二次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④中共的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共还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及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緦徑铫膾龋轿级镗挢廟。败和中国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共已从幼稚转向成熟,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再度破坏统一战线时,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军事进攻坚决反击,同时继续争取同国民党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符合时代的需要: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二七”惨案的教训寻求与国民騅憑钶銘侥张礫阵轸蔼。党的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政策,主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②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共更是一个首倡者。③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疠骐錾农剎貯狱颢幗騮。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④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⑤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二次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夺镞锊过润启婭澗骆讕瀘。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6、国共两党关系之演变:“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1)关系之演变:大革命时期: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汪精卫之流抛弃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打击排斥共产党人,制造了“四·一二”、“七·一五”等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时期:国共两党处于全面对立。中共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决定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起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工农武装割据”。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镇压起义、“围剿”革命根据地。“九·一八”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事变后,仍然致力于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榿贰轲誊壟该槛鲻垲赛。“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逐渐倾向于中共的“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终于结束了对抗共同走上了抗日战场。  八年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基本处于合作状态,虽然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反共磨擦,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加之中共采取了灵活的斗争策略,对国民党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国共合作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的最后胜利。邁茑赚陉宾呗擷鹪讼凑。解放战争时期:美蒋相勾结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对抗。双方经过长达三年的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2)制约两党关系的因素:嵝硖贪塒廩袞悯倉華糲。国共两党或者合作或者对抗,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①两党的阶级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该栎谖碼戆沖巋鳧薩锭。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劇妆诨貰攖苹埘呂仑庙。(3)正确认识国共关系演变的经验教训: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势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令人痛心。十年内战时期;解放战争;海峡两岸长期对峙。可见,国共分裂会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基本经验: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应该“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就是“求同存异”的经验在当今条件下的体现。臠龍讹驄桠业變墊罗蘄。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提示】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本阶段的主要历史史实有三次会议和二大文件,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背景分析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并通过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对比,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鰻順褛悦漚縫冁屜鸭骞。(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穑釓虚绺滟鳗絲懷紓泺。(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隶誆荧鉴獫纲鴣攣駘賽。【知识储备】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6年底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十年探索)3、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4、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知识梳理】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时期。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1)成立过程①奠基:七届二中全会②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政协)内容:A规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B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C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确定了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如何?③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2)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③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2、一届”人大”开创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阶段(1)背景:①建国初,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③1953年,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的开展;(2)概况:1954年9月、北京。①主要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宪法的内容:A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C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宪法的特点:A二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B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的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②会议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3、中共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里程碑(课外阅读内容)4、三大政治制度概述(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意义:人民当家作主,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政治)①初步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的任务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其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浹繢腻叢着駕骠構砀湊。③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相比,我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政治?角度提示:(1)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地位及其政治态度(2)联系国情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3)分析这一制度实行的积极作用▲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鈀燭罚櫝箋礱颼畢韫粝。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③法律保障(过程):A《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宁夏惬執缉蘿绅颀阳灣熗鍵。回族自治区(1958)、西藏自治区(1965年)。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疑难探究】1、《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如何?《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规定国家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2、建国初我国为什么要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任何一个阶级掌握政权以后,都必然地要建立一种与政权性质(国体)相适应的、能够保证政权稳定的并且能够有效运行的政权组织体系(政体)。贞廈给鏌綞牵鎮獵鎦龐。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体就必须与这一国家性质相适应,即必须保证工人阶级在我国的领导地位,保证工农联盟作为我国政权的基础,保证能够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归根结底,所实行的政体应当是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政体。嚌鲭级厨胀鑲铟礦毁蕲。此外,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薊镔竖牍熒浹醬籬铃騫。3、与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相比,我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特点:(1)中共与各民主党派是政治合作关系,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2)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长期方针和思想基础;(4)多党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用:(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2)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3)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决策;(4)有利于发扬中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5)有利于形成对中共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2)各民族的历史地位和愿望:祖国是各族民族共同创造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3)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和发展。(4)各民族发展的差异性所决定的:我国各民族在语言、生活方式、生产水平、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从作用看: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5、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1)国民革命时期(1924、1——1927、7):革命统一战线(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解放战争至文革前: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爱国统一战线(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文化大革命的爆发(1)原因:主要原因:阶级斗争扩大化,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2)概况:发动标志: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指挥机构: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经过:A红卫兵运动兴起B一月风暴(“一月革命”):1967年,上海;揭开了全面夺权的序幕,革命委员会的建立。2、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的重大挫折:(1)红卫兵运动泛滥,工人造反派“全面夺权”对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2)中央文革小组和各地革命委员会(集党、政、军、立法、司法大权于一身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齡践砚语蜗铸转絹攤濼。(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基本停止活动。(三)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1、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内容: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其主要内容:A解放思想;B保障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②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③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的口号,及时果断地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绅薮疮颧訝标販繯轅赛。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政治文明的成果)(1)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制定1982年宪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实行依法制国方略: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意义:使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4)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见《世纪金榜》专题归纳整合部分。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1)背景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3)形成过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三通;②1981年叶剑英委员长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提出国共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对台的基本政策;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构想。(4)意义①是一项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②有利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见《世纪金榜》思考感悟。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香港问题的由来: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①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香港岛;②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③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④建国初为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建锁,保留国际通道,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2)香港回归的过程: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亲切会谈,邓小平否决了英方撒切尔夫用主权换治权(实质?)提议。②1984年12月,中正式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④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董建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3)香港回归的原因(条件):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4)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日(5)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④为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国家间的历史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6)香港、澳门回归的启示:①国家富强是实现统一的保障;②坚持实事求是原则;③“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可行性。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②1980年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③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④1994年《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⑤1995年“江八点”,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⑥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局面初步形成。⑦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两岸统一,功在千秋)。(1)政治上首先是实现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其次是寻求安全保障的立足点;再次台湾人民在“一国两制”下能充分地当家作主,港、澳民众安居乐业,以雄辩事实即可证明;(2)经济上首先两岸可以互补互惠,大陆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台湾占有资金、技术、管理的特长,为21世纪社会持续稳步发展提供坚固的支撑点,注入新血液,推动经济转型;再次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挑战,增强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减少对西方的依赖,进而可拓展更为广大的生存空间和回旋余地;饪箩狞屬诺釙诬苧径凛。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3)军事上不仅能共同维护国防安全,防范外敌入侵,且将节省巨额国防开支,化剑为犁;(4)外交上既可增进亚太和平与稳定系数,同时极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享受中国人应有的尊严,还可以抵御当前世界民族分离主义势力的影响;(5)文化上一方面能焕发国民的爱国信念与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迎接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另外还可提高全民族素质;(6)世界历史经验证明。德国完成统一后迅速崛起为欧洲强国;日本消灭割据奠定称雄亚洲基础;美国内战结束后加快马力赶超英法。总之祖国统一百利而无一害,完全符合两岸一致利益,国家统一与民族振兴相辅相成。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提示】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主要由各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的决定,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各个主权国家往往会适时调整对外政策,从而对国际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烴毙潜籬賢擔視蠶贲粵。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来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程。学习过程中可把现代中国对外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把握每个阶段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原因、外交成就及重大事件,具体内容:鋝岂涛軌跃轮莳講嫗键。(1)新中国初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阶段,具体掌握: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以独立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阶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及中日关系正常化。其中中美关系的缓和是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撷伪氢鱧轍幂聹諛詼庞。(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进入全新发展局面,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以及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方面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本专题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关注以下问题:(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从现代化的角度(现代化史观)分析比较中国现代外交与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原因、内容、影响等;认识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趋势;把握各个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踪飯梦掺钓貞绫賁发蘄。(2)中国现代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用世界的眼光(全球史观)来观察中国外交,进而考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婭鑠机职銦夾簣軒蚀骞。(3)关注大国关系的演变,特别是中美、中日、中苏关系的演变的特点及成因,分析其影响。【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奠基(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1、背景:(1)国际: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①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敌视;②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量出现;(2)国内:①新中国成立,政治上赢得独立地位,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②新中国初期面临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客观上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外交的总方针和总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新中国初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提示:原因可从近代屈辱外交、新中国的性质、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形势等方面分析。(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①“另起炉灶”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即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注意:A“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二个方针的区别:前者重在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后者重在破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B实施上述二个方针的原因:旧中国屈辱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新中国成立,政治上赢得独立地位,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必须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③“一边倒”方针A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包围、孤立政策,鉴于特定的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就是“一边倒”。B表现:与苏联等10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作用?):C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A背景:国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量出现;1953年朝鲜停战,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国内: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国内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B提出过程:1953年中国与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进行谈判,周恩来首次提出该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发表声明,同意以该原则作为处理双方关系的基本准则。C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1955年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干涉内政、平等互惠(1954年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D影响;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②《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概况、意义。(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背景、内容、影响。(见上一条目所述)(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①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进展,促进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和平进程,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②1955年,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结束。▲注意:A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的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B“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提出的背景、产生的作用。C“万隆精神”的含义(详见书本P79)二、五十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此目为课外延伸内容)1、背景:中美仍处在敌对的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甚至发生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中国外交环境随之恶化;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2、外交方针政策调整:“一大片”方针即中国加紧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实行“一大片”的方针。3、成就: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对外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三、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1、背景:(1)美苏争霸局势发生变化,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处于攻势。(2)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美关系逐步缓和,是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重大突破的关键。(3)中苏关系继续恶化;(4)中国的外交地位提高;(5)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2、外交政策方针调整: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一条线”方针)作用: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3、70年代的外交成就(1)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重返联合国;①原因:A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20世纪70年代起亚非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崛起,联合国成员国结构变化;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C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②意义:A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B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C打破少数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2)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①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为什么说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双方共同的要求?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②中美关系解冻的进程A1970年尼克松对《时代》杂志发表谈话表示愿意访华;(课外延伸内容)B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斯诺,表示愿意与尼克松会谈;(课外延伸内容)C1971年3—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D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E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内容:双方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意义:标志两国结束了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F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G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③中美关系解冻的影响A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B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C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D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E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概括二战后中美关系的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概括二战后中苏关系的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3)中日邦交开始正常化①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A民间外交,为两国的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B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为什么?)C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D两国政府努力促成两国的友好关系。②中日邦交正常化概况: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双方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3年初,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并陆续签订一系列协定。使两国的交往得到很快的发展。③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A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B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是有重要的意义。▲概括二战后中日关系的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全新发展1、背景: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①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很大变化。A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B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②国内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外交方针的调整:(1)方针的调整: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出发点和国策);②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③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④对外开放政策;▲注意:以上四条属课外阅读内容。⑤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3、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以后)的外交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①全面参加联合国的各项事务(政治、经济、军事等),在维和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②2000年9月,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①参加和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②加强与东盟、欧盟等组织的合作;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六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2001年上海峰会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意义,见P86譽諶掺铒锭试监鄺儕泻。【疑难探究】1、“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含义和目的、产生的作用。(1)背景:第一届亚非国际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干扰和破坏会议,与会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出现危机。(2)含义和目的:“同”是指亚非国家过去的遭遇和面临的任务相同,即都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为共同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俦聹执償閏号燴鈿膽賾。(3)作用:①增强了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精神,推动了会议的圆满结束。②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基本准则。2、为什么说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双方共同的要求?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1)原因:从美国方面: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C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霸权地位动摇。D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从中国方面看:A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国构成主要威胁;美国在亚洲的收缩战略;B为了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需要适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2)启示A改善中美两国关系是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B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主要依据。3、概括二战后中美关系的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1)二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具体表现支持蒋介石反共内战。原因:二战后美国实行全球扩张的政策,妄图进一步控制中国,维护其在中国的侵略利益;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政策;(2)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处于对抗阶段,具体表现有美国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侵略朝鲜和入侵台湾海峡等。原因:二大阵营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政策;(3)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具体表现参见知识梳理部分。原因:见上一问题。(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紧张的原因: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干涉中国内政,如台湾问题等;双方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缓和的原因: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总之双方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4、依据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近代中国外交的感受,你认为导致中国近代外交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史实,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趋势?感受: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华民族饱受了列强欺凌掠夺,中国近代外交是一种屈辱外交。原因:国际: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国内:(1)近代的落后;(2)我国历届反动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发展趋势:略。……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专题提示】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和理想到现实、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三个阶段。本专题主要内容: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反映了国际工人运动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标志、意义等;第二、三课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工人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理想到现实的过程,涉及知识点有: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革命、第二国际建立、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掌握巴黎公社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及意义。此外,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三个阶段: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主要涉及二战后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等知识点,本专题均未涉及,学习过程中可联系其它相关模块的内容适当掌握。缜電怅淺靓蠐浅錒鵬凜。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国际工人运动的阶段性,从背景、指导思想、斗争目标与方式、组织形式、结果等方面认识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及20世纪初国际工人运动的状况及特点。重点关注以下知识点:骥擯帜褸饜兗椏長绛粤。(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社会条件、诞生标志、内容、历史影响等方面把握,并联系必修三、选修四及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有关史实,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中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2)巴黎公社。从社会条件来认识其爆发的偶然性和失败的必然性,从斗争措施中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及伟大历史意义、经验教训。(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把握十月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的,注意对比革命两个阶段的性质、斗争目标、成果等,认识十月革命的特点。【知识梳理】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到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工人贫困,阶级矛盾尖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各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开始活跃起来。▲工业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有什么重要影响?②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欧洲三大工人是哪三次工人运动?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有何特点?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什么关系?③理论基础:19世纪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癱噴导閽骋艳捣靨骢鍵。▲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欧洲思想领域里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这些成就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什么影响?(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理论研究;投身工人运动,进行调查研究,完成世界观的转变。2、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1848(1)背景:1847年,“共产主义同盟”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2)主要内容①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不可避免;②阐明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③阐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纲领和目的等,指出制定了党的策略原则;④批判了种种社会主义流派⑤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鑣鸽夺圆鯢齙慫餞離龐。二、工人运动从理想到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实践的结合)1、建设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革命)(1)背景:①民族矛盾激化:1870年9月,普法战争中,法国大败,割地赔款。②阶级矛盾激化:9月4日革命和第三共和国建立;资产级政府对外投降卖国,对内要解除人民武装。③导火线:反动政府的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2)3月18日革命;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3)革命措施: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②民主选举选举公社委员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和工作人员,实行人民监督榄阈团皱鹏緦寿驏頦蕴。③国家公职人员最高年薪的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4)性质:无产阶级政权【疑难探究】材料一列宁曾这样写道:“法国整个资产阶级、所有的地主、工厂主都联合起来反对公社,他们层层包围了半个巴黎(另一半被德军包围)。”“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材料二马克思还说: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材料三“当凡尔赛在磨刀霍霍时,巴黎却沉浸在起义胜利的欢乐中,他们认为继续向凡尔赛进军是在挑起内战”材料四“一些大炮在寻找他们的炮架,而在不远处,炮架却在哭着寻找他们的大炮。”读史感悟:结合上述材料和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说说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5)失败原因:客观原因:①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③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主观原因:①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无产阶级较稚嫩)②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③领导失误:未乘胜打击敌人,军事准备不足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6)历史意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经验宝贵,教训深刻,原则永存,精神不朽。▲从社会条件来认识其爆发的偶然性和失败的必然性,如何理解公社的经验教训。(见金榜)2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条件:客观条件:俄国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软弱的垄断资本对沙皇政府和西欧资本有很大的依赖性;俄国各种矛盾尖锐;直接原因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逊输吴贝义鲽國鳩犹騸。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2过程:①二月革命: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③七月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发展不可能④十月决议:提出武装起义⑤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幘觇匮骇儺红卤齡镰瀉。3历史意义: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疑难探究】1、工业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有什么重要影响?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1)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日益贫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使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为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经济前提。(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逐渐兴起。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奠定阶级基础。(3)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弊端充分暴露,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于是出现了各种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奠定思想基础。2、欧洲三大工人是哪三次工人运动?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有什么关系?(1)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具有全国规模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2)关系:①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具体含义是什么?)。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阶级基础。②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明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工人斗争的需要。3、从十月革命的历程看其特点(1)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是俄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2)从革命的道路看:它走得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3)从革命的阶段性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4)从革命实现的方式看: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4、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见《世纪金榜》专题归纳整合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提示】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国家、国家集团,尤其是世界大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力量均势结构状态。因此,正确估计各种力量是把握世界格局的基本方法。誦终决懷区馱倆侧澩赜。世界政治格局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变化发展的。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世界政治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国际政治舞台风云变幻,随着各种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各种力量之间的互相关系也在变,因此,世界格局必然跟着变。医涤侣綃噲睞齒办銩凛。本专题主要概述二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学习过程中,要重点把握以下问题:(1)从世界大国力量对比变化的角度,理解世界格局变化发展的原因;(2)理清二战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的过程。从总的情况来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实际就是:两极格局演变(形成、发展以及最终瓦解)的过程,同时,在两极格局演变的过程中,世界格局逐步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在具体来说,分三个阶段: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①两极格局形成。二战后初期,形成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②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逐渐出现。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特别是六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总体上仍是两极格局,但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局面,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开始兴起,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逐步出现了多极化趋势。③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世界格局过渡时期的基本框架。(3)认识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如“冷战”的影响,中国政府提出“抓着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意义等。本专题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冷战”格局:理解“冷战”的概念,掌握冷战的原因、实质、表现、影响。特别注意从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和具体的分析中,抽象归纳出其影响的几个方面。舻当为遙头韪鳍哕晕糞。(2)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包括走向联合的欧洲、迅速崛起的日本、不断发展的不结盟运动、日益强大的中国,注意分析其崛起的原因、表现,并理解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作用。鸪凑鸛齏嶇烛罵奖选锯。(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理解其实质,注意又对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和国际格局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知识梳理】一、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①体系形成的依据:二战后期,同盟国举行的一系列会议,如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其中雅尔塔会议尤为重要。②体系的核心内容:确定了战后处置战败国的原则;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建立联合国等。③体系的实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因为它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产物。④体系的影响: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2)二战后,世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①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经济、军事膨胀,科技水平领先),对外在全球进行扩张。②苏联:成为军事政治大国(军事力量壮大,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其国际地位提高)。③英国等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3)二战后,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是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二战后,美苏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形成的过程:(1)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铁幕”的含义是什么?为何此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对“冷战”政策的认识: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对峙和对抗局面。(2)政治对抗: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同年,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3)经济对抗: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1949年苏联成为经济互助委员会▲马歇尔计划目的: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的目的:建立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4)军事对抗:194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建立。▲北约和华约建立的影响: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3、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消极影响:①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的分裂;▲德国分裂;朝鲜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军备竞赛加剧,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表现: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2)积极影响: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收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筧驪鴨栌怀鏇颐嵘悅废。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了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韋鋯鯖荣擬滄閡悬贖蘊。二、两极格局下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逐渐出现(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至八十年代末)1、欧洲一体化:(1)背景:①二战使西欧各国地位下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②工业生产恢复战前水平,各国经济联系加强;③各国经济基础、传统文化等方面相近;④法德等国的推动。(2)建立过程:①经济一体化起步:欧共体的成立A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B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C1967年,以上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共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有何意义?加强成员国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推动德法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涛貶騸锬晋铩锩揿宪骟。②政治一体化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A戴高乐主张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B1973年,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C1975年,“欧洲议会”成立;D80年代后,政治联合加强,防务合作加快;▲附:九十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A欧盟成立:《欧洲联盟条约》(“马约”1991)签订,成立标志:1993“马约”生效;B欧元:正式启用1999C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3)影响:①综合实力增强,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②促进了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2、迅速兴起的日本:(1)原因: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经济发展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一系列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②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③重视教育;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④美国对日本的扶持(2)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②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③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④90年代出现“泡沫经济”,但日本作为经济强国地位没有动摇(3)影响:①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②日本国内极右势力发展;③在资本主义世界,与美、西欧三足鼎立,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3、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历程4、不结盟运动:(1)背景:独立的亚非拉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的推动。(2)诞生标志:1961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3)内容:①宗旨和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化;②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意义: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②有力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对世界多极化出现并加强的认识。(见《世纪金榜》)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1、两极格局的解体: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原因(国际力量中心的新变化)①美国:综合国力世界第一,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发动科索沃战争等钿蘇饌華檻杩鐵样说泻。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n努力一年,精彩一生!②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综合实力大大增强。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成立;1999年,欧洲统戧礱風熗浇鄖适泞嚀贗。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企图成为军事大国。④俄罗斯:推行全方位外交,以确保大国地位;普京措施稳定了政局,俄罗斯仍然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⑥第三世界国家力量进一步发展(2)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化及认识。不抛弃!不放弃!向前冲!-5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