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 MB
  • 2022-07-27 发布

高中化学复习资料(已整理打印版)

  • 5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部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其他实验知识在选修六)考点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过滤: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如:粗盐的提纯。2.蒸发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不同。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主要仪器: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器、牛角管、锥形瓶等。4.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5.萃取:适用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如:用CCl4萃取溴和水的混合物。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注:不用酒精萃取。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考点一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1.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12(2)物质的量的基准(NA):以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德罗常23-1数可以表示为NA,其近似值为6.02×10mol2.摩尔质量(M)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1mol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1212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gC所含的碳原子为12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molC的质量为12g。同理可推出1mol其他物质的质量。3.关系式:n=N;n=mNMA特别提醒: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如1mol麦粒、1mol电荷、1mol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如1mol水(不正确)和1molH2O(正确);1mol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23-13.语言过于绝对。如6.02×10mol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等。考点二气体摩尔体积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12.表示符号:Vm3.单位:L/mol(或L·mol)4.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5.数学表达式: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所占的体积,即VVm气体的物质的量n特别提醒: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就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0)。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等于22.4L。在理解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时,不能简单地认为“22.4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因为这个22.4L是有特定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①标准状况,即0℃和101.325kPa,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气体的体积才约是22.4L。因此,22.4L是1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②这里所说的标准状况指的是气体本身所处的状况,而不指其他外界条件的状况。例如,“1molH2O(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标准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得到气态水的。③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若为22.4L,它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是标准状况。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影响规律知,温度升高一倍或压强降低一半,分子间距将增大一倍;温度降低一半或压强增大一倍,分子间距将减小一半。由此可知,1mol任何气体在0℃、101kPa条件下的体积与273℃、202kPa条件下的体积应相等,都约为22.4L。··\n~考点三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1.阿伏加德罗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T1=T2;P1=P2;V1=V2n1=n2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PV==nRT用此公式去推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就可以了。另: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m1/m2=M1/M2=ρ1/ρ2(注:以上用到的符号:ρ为密度,p为压强,n为物质的量,M为摩尔质量,m为质量,V为体积,T为温度;上述定律及其推论仅适用于气体,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考点四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混)1.已知混合物质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M(混)=n(混)2.已知混合物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在混合体系内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M(混)=M1×n1%+M2×n2%+……=M1×V1%+M2×V2%+……3.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M(混)=22.4ρ(混)M(混)(混)4.已知同温同压下与单一气体A的相对密度:=M(A)(A)考点五物质的量浓度-11.定义:以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mol﹒Ln2.表达式:cB=(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V特别提醒: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1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4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1-1-1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c=ρg·mL×1000mL·L×ω/Mg·mol。考点六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2-(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2.误差分析:根据c=n/V=m/MV来判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变化。特别提醒: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B=n(mol)/V(L)=[m(g)/–1M(g·mol)]/V(L)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1-1c=[ρg·mL×V’(mL)×ω/Mg·mol]/V(mL)来求V’(mL)。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n~-1少,不能用实际量。如:实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g,而不是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mL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500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分类考点一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离子与基团:离子基团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化学中对原子团和基的总称区别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带电,为缺电子物质,呈电中性联系两者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实例OHNO2ClCH3-OH-NO2-Cl-CH3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定义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原子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区别是一种原子是一种单质联系同位素原子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可构成同素异形体16181214实例O和O;C和C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等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n~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11)焰色反应(12)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电解(12)熔融盐导电(13)电解质溶液导电(14)水泥硬化等。2.化学之“化”风化--催化一酯化--皂化--硫化--歧化--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且为同一价态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钝化--浓硫酸、浓硝酸在FeAl等金属表面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从而起到保护FeAl等金属的现象。老化--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等作用而变硬发脆的过程。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硝化(磺化)--苯环上的H被-NO2或-SO3H取代的过程。考点三物质的分类1.物质的树状分类:(注意每一概念的定义)混合物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包括稀有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质纯净物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无机化合氢化物物化合物酸、碱盐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有机化合物:烃、烃的衍生物等特别提醒:1.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一定的熔沸点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性质(1)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2)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粉精、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钢铁、黄铜(含Zn)、青铜(含Sn)、铝热剂、黑火药等。2.化合物的分类标准有很多,还可以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依据能否电离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等。2.物质的交叉分类(以氧化物为例):过氧化物、超氧化物(Na2O2、金属氧化酸性氧化物(Mn2O7、CrO3、SiO2)碱性氧化物(Na2O、非金属氧化两性氧化物(Al2O3、特别提醒:不成盐氧化物(NO、··\n~1.酸酐:通常所讲酸酐是针对含氧酸而言的,对于一般的无机含氧酸来说,酸酐是酸中心元素的等价氧化物,如H2SO3→SO2;HNO3→N2O5。对于某些有机酸,其酸酐中还含有其他元素,如醋酸酐→(CH3CO)2CO;某些金属元素也有相应的含氧酸,如HMnO4→Mn2O7,H2CrO4→CrO3;难溶性酸的酸酐一般不能直接与水化合,如SiO2。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酸酐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3.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除了生成碱外还生成其它物质如O2)3.酸和盐的分类+(1)酸:根据分子中最多能够电离出的H数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多元酸。+如H3PO3其分子结构如图,其中只有2个-OH直接与中心原子成键,最多可电离2个H,故为二元酸。CH3COOH分子中虽有4个H,但根据-COOH数确定它为一元酸。(2)盐: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O如:H3PO4是三元酸,其钠盐有正盐(Na3PO4)、酸式盐(NaH2PO4)、(Na2HPO4);HO-P—OHH3PO3是二元酸,其钠盐有正盐(Na2HPO3)、酸式盐(NaH2PO3)考点四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H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熔剂溶质:被分散的物质。如食盐水中的NaCl;氨水中的NH3;碘酒中的I2溶剂:溶质分散其中的物质。如食盐水、氨水中的水;碘酒中的酒精3.溶解过程: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物质溶解时,同时发生两个过程:溶解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变化,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中放出和吸收热量的相对大小。如:浓硫酸稀释溶液温度升高,NH4NO3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4.溶解平衡在一定条件下,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的状态叫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溶解和结晶仍在进行。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它的浓度一定,未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通过加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等方法可使不饱和溶液成为饱和溶液。未溶解的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考点五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1.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注意点:①一定温度②100g溶剂③达到溶解平衡状态(饱和状态)④单位是克(g)m溶质m溶质m溶剂m溶液(2)有关关系式:S(溶解度)=100(g)m溶剂S100S100(3)溶解度曲线:S/g陡升型(KNO3)溶解度曲线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可表示: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不同溶解度;缓升型(NaCl)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④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下降型(Ca(OH)2)2.气体的溶解度T/℃5在一定温度和1.01×10Pa时,1体积溶剂里达到溶解平衡时溶解的气体体积数(要换算成标准状况时的气体体积)。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3.溶质质量分数(a%)溶质的质量/g溶质质量分数=100%溶液的质量/g考点六胶体及其性质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n~2.胶体的分类气溶胶——雾、云、烟按分散剂状态分液溶胶——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胶体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按分散质分粒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很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分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3.胶体的重要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光通过胶体时所产生的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胶体微粒对光线的散射而形成的,溶液无此现象,故可用此法区别溶液和溶胶。②布朗运动:胶体粒子所作的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体现。③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工业生产中可利用电泳现象来分离提纯物质。胶体微粒吸附的离子胶粒带的电荷在电场中胶粒移动方向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阳离子正电荷阴极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阴离子负电荷阳极例如:在电泳实验中,Fe(OH)3胶体微粒向阴极移动,使阴极附近颜色加深,呈深红褐色。④胶体的聚沉:一定条件下,使胶体粒子凝结而产生沉淀。胶体聚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a.加入电解质b.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c.加热。如:制皂工业生产中的盐析,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等等。⑤渗析:依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把溶胶中的离子、分子与胶粒分离开来的方法。利用渗析可提纯胶体。第二节离子反应考点一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1.电解质、非电解质电解质非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本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的化合物均不能发生电离的化合物导电实质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没有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结构特点离子化合物和某些具有极性键某些共价化合物的共价化合物共同点均为化合物注意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区分与化合物的水溶性无关.举例NaClBa(OH)2CH3COOHCH3CH2OHC12H22O112.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电离程度完全部分电离平衡不存在存在溶液中存在微水合离子、水分子水合离子、水分子粒种类弱电解质分子电离过程不可逆、不存在电离平衡可逆、存在电离平衡相互关系均为电解质。在相同条件下,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于弱电解质溶液用可逆符号,弱酸分步电离电离方程式用等号+(n-1)-+n-HnAH+HA书写规律HnA=nH+A(n-1)-+(n-2)-HAH+H2A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弱酸:CH3COOHHCNH2SH2CO3等举例强碱:KOHNaOHBa(OH)2等.弱碱:NH3H2OCu(OH)2等.绝大部分盐:BaSO4BaCl2.等H2O及小部分盐:(CH3COO)2Pb等.特别提醒:1.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这两者之间只需满足一者就行了,但必须强调的是其本身能够导电,而不是反应的生成物。如SO2、SO3的水溶液虽然能导电,但它们都不是电解··\n~质,原因是在溶液中真正起到导电作用的是它们与水反应的生成物H2SO3、H2SO4,而不是它们自己本身。Na2O的水溶液的导电虽然也是它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导电,但因为其在熔融状态下本身能够导电,所以Na2O是电解质。2.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它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3.判断某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关键是看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时是完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与其溶解度大小、导电能力强弱等因素无关。考点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离子反应: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反应。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书写规则:①单质、氧化物、不溶物、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及水等)不能拆开来写。如Cl2、Na2O等不可以拆开-+2-2+2-写成Cl、Na、O;BaSO4不可以拆开写成Ba、SO4形式。+-②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的离子符号的改写同电离方程式中的离子形式。如NaHCO3改写Na、HCO3;NaHSO4++2-应改写Na,H,SO4③微溶物,若出现在反应物中一般改写成离子符号(悬浊液除外);若出现在生成物中一般不改写。④固体与固体物质反应不写离子方程式。如实验室制取NH3的离子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⑤浓H2SO4、浓H3PO4一般不拆开写成离子形式;HCl、HNO3无论浓稀,均应改写成离子符号。如Cu片与浓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2)书写步骤(以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为)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O4+BaCl2==CuCl2+BaSO4↓②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开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来表示。上述化学方程式可改写成:2+2-2+-2+-Cu+SO4+Ba+2Cl=Cu+2Cl+BaSO4↓2+2-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Ba+SO4=BaSO4↓④检查离子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特别提醒: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错误3+2+2++-(1)不配平(一般表现为等式两边原子不守恒或电荷数不守恒)。如Fe+Cu=Cu+Fe;Na+H2O=Na+OH+H2↑2--2-+(2)该改的不改或不该改的改了。如Na2O溶于水:O+H2O=2OH;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CO3+2H=CO2↑+H2O;--醋酸铵溶液与烧碱溶液共热:CH3COONH4+OH=CH3COO+NH3↑+H2O;乙醛做银镜反应: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等等……+3++3+(3)与反应事实不相符合。如铁片溶于稀HCl:2Fe+6H=2Fe+3H2↑;铝条溶于稀HNO3:2Al+6H=2Al+3H2↑(4)不是离子反应的写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发生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否则就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浓硫酸与食盐共热制HCl;浓硫酸与Cu共热制SO2;实验室制CH4和NH3等都无离子方程式。3++2---(5)乱用↑、↓、符号。如FeCl3溶液的水解:Fe+3H2O=Fe(OH)3↓+3H;Na2CO3的水解:CO3+H2O=HCO3+OH2--(6)多步水解或电离的方程式一步完成或水解与电离方程式分不清楚。如Na2S溶于水:S+2H2OH2S+2OH;+2-H2S溶于水:H2S2H+S。2+2-(7)漏写一种产物。如CuSO4溶液与Ba(OH)2溶液混合:Ba+SO4=BaSO4↓少了氢氧化铜;2++-2-(8)随便约简或不约简。如Ba(OH)2溶液不断滴加稀H2SO4:Ba+H+OH+SO4=BaSO4↓+H2O;Al2(SO4)3溶液中加氨水:3++2Al+6NH3·H2O=2Al(OH)3↓+6NH4考点三溶液中的离子共存1.离子共存条件:同一溶液中若离子间符合下列任意一个条件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它们之间便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2+2-+-2+2-⑴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与CO3,Ag与Br,Ca与SO4等不能大量共存。+-+2--2--2--⑵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HCO3、S、HS、SO3、HSO3等不能大量共存。+-2-2-2--+⑶生成难电离物质:如:H与CH3COO、CO3、S、SO3等因生成弱酸不能大量共存;OH与NH4因生成的弱碱不能大+-量共存;H与OH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3+---+2--2+2-氧化性离子(如Fe、NO3、ClO、MnO4(H)等)与还原性离子(如S、I、Fe、SO3等)不能大量共存。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2+3+2+-⑴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如Cu、Fe、Fe、MnO4-3+2+-+3+⑵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如Fe、Fe、HCO3、NH4、Al+-2-2---⑶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如HCO3、CO3、S、CH3COO、AlO2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考点一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概念定义注意点··\n~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被氧化元素失去电子的过程元素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被还原元素得到电子的过程元素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通过发生氧化反应所得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氧化产物的生成物种产物,也可以是不同产物,还可以是两种或两种通过发生还原反应所得以上的产物。如反应4FeS2+11O2=2Fe2O3+8SO2中,Fe2O3还原产物的生成物和SO2均既为氧化产物,又为还原产物。常见氧化剂:(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3+2+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X2)、O2、S等(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Cu等(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MnO2、浓H2SO4、HNO3、KMnO4等(4)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常见还原剂: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Zn、Fe等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Si等③较低态的化合物;CO、SO2、H2S、Na2SO3、FeSO4氧化性得到电子的能力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其得失电子能力有还原性失去电子的能力关,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知识规律]还原性化合价升高弱氧化性↑↑变还原剂氧化反应氧化产物反应物→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产物→产物变↓↓氧化性化合价降低弱还原性考点二物质的氧化性强弱、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由此,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所以,一般来说,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非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所以,一般来说,非金属性也就是氧化性。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容易,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难,氧化性越弱;反之,越不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难,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容易,氧化性越强。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非金属,得到电子还原成非金属阴离子越容易,其阴离子失电子氧化成单质越难,还原性越弱。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如:Mn02+4HCl(浓)MnCl2+C12↑+2H202KMn04+16HCl(浓)=2MnCl2+5C12↑+8H2O后者比前者容易(不需要加热),可判断氧化性KMn04>Mn02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可用如下式子表示:··\n~规律:反应物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生成物中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反应物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生成物中还原产物的还原性。5.根据反应速率的大小来判断:如:2Na2SO3+O2=2Na2SO(4快),2H2SO3+O2=2H2SO(4慢),,催化剂2SOO2SO223其还原性:Na2SO4>H2SO3>SO26.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来判断:点燃如:CuCl2CuCl2,2CuSCu2S,即氧化性:Cl2S。又如:2HBrHSOBrSO2HO,8HIHSO4IHS4HO,24(浓)22224(浓)222即有还原性:HIHBr。7.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在原电池中,作负极的金属的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金属的还原性强。8.根据电解池中溶液里阴、阳离子在两极放电顺序来判断。--ClOH。如:Cl失去电子的能力强于OH,还原性:9.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判断:(1)对同一周期金属而言,从左到右其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如Na、Mg、A1金属性依次减弱,其还原性也依次减弱。(2)对同主族的金属而言,从上到下其金属活泼性依次增强。如Li、Na、K、Rb、Cs金属活泼性依次增强,其还原性也依次增强。(3)对同主族的非金属而言,从上到下其非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如F、Cl、Br、I非金属活泼性依次减弱,其氧化性也依次减弱。10.根据(氧化剂、还原剂)元素的价态进行判断: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3+2+一般来说,同种元素价越高,氧化性越强;价越低还原性越强。如氧化性:Fe>Fe>Fe,S(+6价)>S(+4价)等,还原性:H2S>S>SO2,但是,氧化性:HClO4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3)质量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特别提醒]对于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无论原子还是离子,该公式均适应。A原子可用X表示,质量数A写在原子的右上角,质子数Z写在原子的左下角,上下两Z数值的差值即为中子数。原子周围右上角以及右下角或上面均可出现标注,注意不同位置标注的含义,右上角为离子的电性和电荷数,写作n;右下角为微粒中所含X原子的个数,上面标注的是化合价,写作n形式,注意与电荷的标注进行正确区分,如由氧的一种同位-1162素形成的过氧根离子,可写作O。82考点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个电子即:电子层序号1234567核1代表符号KLMNOPQ外最多电子数281832507298电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子3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排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满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电子层,然后才由里往外,依布4次排在能量较高,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规1.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必须同时满足各项要求。律注意2.上述乃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只能解释1~18号元素的结构问题,若事项要解释更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其它规律。[特别提醒]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特性:⑥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③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Be、Mg、He。⑦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④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⑧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Si。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⑨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1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O;是次外层电子数①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H。4倍的元素:Ne。②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n~考点三相对原子质量12-27定义:以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35-26如:一个氯原子的m(Cl)=5.81×10kg。12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3537相对诸量如Cl为34.969,Cl为36.966。原子比较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质量3537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Cl为35,Cl为37。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算出的平3537均值。如:Ar(Cl)=Ar(Cl)×a%+Ar(Cl)×b%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用元素同位素的质量数代替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原子个数百分比的乘积之和。注意①、核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②、通常可以用元素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必要的计算。[规律总结]分清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的有关概念,切不可用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代替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考点四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和10电子、18电子微粒1.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原1.电子层数相同时(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减小子例:Na>Mg>Al>Si>P>S>Cl半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同主族元素),随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增大。径例:Li<Na<K<Rb<Cs―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例:Cl>Cl,2+3+Fe>Fe>Fe离2――+2+3+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例:O>F>Na>Mg>Al子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同主族元素的离子),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半+++++2―2―2―例:Li<Na<K<Rb<Cs;O<S<Se径4.带电荷、电子层均不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子参照比较。+2++2+++2+2+例:比较K与Mg可选Na或Ca为参照可知K>Na(或Ca)>Mg2.10电子的微粒:(1)分子:Ne、CH4、NH3、H2O、HF;+2+3++-+---(2)离子:Na、Mg、Al、NH4、NH2、H3O、OH、O2、F。3.18电子的微粒:2.(1)(1)分子:Ar、SiH4、PH3、H2S、HCl、CH3CH3、N2H4、H2O2、F2、CH3OH、CH3F等;2--+2+-(2)离子:S、Cl、K、Ca、HS。[特别提醒]:记忆10电子微粒的方法:首先找出10电子的原子(单原子分子)Ne,然后向前寻找非金属元素对应的氢化物:+3++CH4~HF,向后寻找金属形成的阳离子:Na~Al。在氢化物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H,可构成一系列的离子。记忆18电子的微粒方法:首先找出18电子的原子(单原子分子)Ar,然后向前寻找非金属元素对应的氢化物:+2++SiH4~HCl,向后寻找金属形成的阳离子:K~Ca。在氢化物的基础上减少H,可构成一系列的离子。还有部分18电子的分子可通过10电子的氢化物分析得到,10电子的氢化物分子去掉一个H得到9电子的基团:—CH3、—NH2、—OH、—F,这些基团两两结合可形成18电子的分子。··\n~第三节化学键考点一化学键类型1.化学键的类型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类型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通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引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概念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力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对所形成的化学键成键微粒阴阳离子原子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成键性质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电性作用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金属内部形成条件属元素实例NaCl、MgOHCl、H2SO4Fe、Mg特别提醒:1.离子键一般由活泼的金属元素和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组成,或者由铵根离子和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组成;共价键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而金属键则存在于金属单质内部。2.离子三特征:离子所带的电荷:阳离子电荷就是相应原子失去的电子数;阴离子电荷是相应原子得到的电子数。离子的电子构型:主族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其电子层结构与在周期表中离它最近的惰性气体原子结构相同。离子的半径:离子半径大小近似反映了离子的大小。一般来说,电子层数相同的离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离子半径减小。3.共价键三参数键能:折开1mol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KJ/mol)。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该键的分子越稳定。键长:两个成键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键长越短,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含该键的分子越稳定。键角:分子中两个键轴间的夹角。它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2.共价键的类型非极性键极性键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概念电子对没有发生偏移电子对发生偏移原子吸引电子能力相同不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成键原子电性电中性显电性形成条件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特别提醒:极性共价键参与形成化合价,非极性共价键不参与形成化合价。共价化合物中,假设共用电子全部转移到非金属性相对强的一方原子后,成键原子所“得”或所“失”的电子数就是该元素的合化价。如:H2O2,Na2O2中O为-1价,FeS2中的S为-1价。考点二电子式(在后面附加‘化学用语’中)考点三氢键1.氢键的形成条件如两个分子中都存在强极性共价键X-H或Y-H,共中X、Y为原子半径较小,非金属性很强的原子F、O、N。当一个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的X或Y充分接近,两分子则产生较强的静电吸引作用。这种由氢原子与另一分子中原子半径较小,非金属性很强的原子形成的吸引作用称为氢键。只有在分子中具有H-F、H-O、H-N等结构条件的分子间才能形成氢键。氢键不属于化学键,其强度比化学键弱得多,通常归入分子间力(范德华力),但它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2.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氢键的形成加强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使物质的熔沸点较没有氢键的同类物质高,如HF、H2O、NH3的沸点都比它们各自同族元素的氢化物高。又如乙醇的沸点(70℃)也比乙烷的沸点(-86℃)高出很多。此外,如NH3、C2H5OH、CH3COOH由于它们能与水形成氢键,使得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其它同类物质大。··\n~第二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他两章内容在选修四和选修五中)考点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1、常见金属的冶炼:①加热分解法(Hg后):②加热还原法(Zn到Cu):③电解法(K到Al):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考点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以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形式溶解或悬浮在海水中。总矿物储量约5亿亿吨,有“液体矿山”之称。堆积在陆地上可使地面平均上升153米。如:金元素的总储量约为5×107吨,而浓度仅为4×10-6g/吨。另有金属结核约3万亿吨,海底石油135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米3。2、海水资源的利用:(1)海水淡化: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③离子交换法;④反渗透法等。(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考点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2.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和NO2)、CO、碳氢化合物、氟氯代烷3.三大环境问题:(1)酸雨:pH小于5.6的降水。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及来源:SO2: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含硫矿石的冶炼;NOx(氮氧化物):来源于汽车尾气。酸雨形成主要的反应原理: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2NO+O2=2NO23NO2+H2O=2HNO3+NO酸雨的防治:A、酸雨控制的根本途径: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B、酸雨防治中的化学方法a、石灰石脱硫2CaCO3+O2+2SO2=====2CaSO4+2CO2b、Na2SO2+3吸收法Na2SO3+SOH2O====2NaHSO3⑵臭氧层受损①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氟氯烃(氟里昂)和含溴的卤代烷烃(哈龙)CCl4、CH4、N2O、NO以及大气中的核爆炸产物等也会破坏臭氧层。②防治方案:减少并逐步停止氟氯代烷的生产和使用;研制开发新型的制冷剂。⑶温室效应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还要CH4、N2O、氟氯代烷②危害:海水变暧膨胀,冰川熔化,海平面升高;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酷热等)濒濒发生4.水体污染的危害:水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如耗氧有机物,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植物营养物质,酸、碱和盐,石油,农药和病原体等。植物营养素污染:水中N、P等营养元素含量过多引起的污染叫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引起“水华”或“赤潮”。含磷洗衣粉的使用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善水质:根本措施是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处理污水的方法很多,一般将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配合使用。污水处理中的主要化学方法及其原理:⑴混凝法是利用胶体的凝聚作用,除去污水中细小的悬浮颗粒;⑵中和法是利用中和反应调节废水的pH;⑶沉淀法是利用化学反应使污水中的某些重金属离子生成沉淀而除去;⑷氧化还原法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难溶物质或易除去的物质。5.白色污染: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塑料)的危害。治理:主要从减少使用开始,即要求做到废塑料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6.绿色化学理念(预防优于治理)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原子经济性——反应物原子全部转化为最终的期望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n~第三部分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考点一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类型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比较定义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的总能量与化学键强弱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小的关系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表示方法ΔH<0ΔH>0C(s)+H2O(g)====CO(g)+H2(g);实例2H2(g)+O2(g)====2H2O(g);ΔH=-483.6kJ·mol-1ΔH=+131.3kJ·mol-1常见类型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等大多数反应电离、水解过程,大多数分解反应考点考查的重点在于能否准确理解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概念并对其原因加以分析和应用。燃烧热: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放出的热量。中和热:稀酸和稀碱溶液反应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特别提醒:判断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方法有二:由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或反应物分子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与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能量相对大小比较考点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1.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与反应热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聚集状态。(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3.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方法是:(1)检查是否标明聚集状态;(2)检查ΔH的符号是否与吸热、放热一致;(3)检查ΔH的数值是否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对应(成比例)。本考点考查较多的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以及由热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稳定性或比较反应热的大小。[规律总结]:放热为“+”吸热为“—”,但是焓变△H表达是“+”表示吸热,“—”表示放热.考点三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开发(1)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2)煤作燃料的利弊问题。(3)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①要有足够的空气。②跟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4)新能源的开发:①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比率。②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核能、太阳能、燃料电池、风能和氢能、潮汐能、地热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且有些可以再生,为再生性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或污染少。考点四盖斯定律及其应用1.盖斯定律的涵义: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2.盖斯定律的应用··\n~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些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的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考点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系数比规律:1.通过计算式:v=Δc/Δt来理解其概念:2.系数比规律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反应速率时,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对于化学反应mA(g)+nB(g)pC(g)+qD(g)的:v(A)∶v(B)∶v(C)∶v(D)=m∶n∶p∶q考点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决定因素(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2.条件因素(外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还有固体表面积、形成原电池、其他能量供给等)改变条化学反应件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活化分子分数=活化分子数有效碰撞次数速率增大浓度增多不变增多增多加快增大压强增多不变增多增多加快升高温不变增大增多增多加快度使用催化剂不变增大增多增多加快其中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大,其次是温度3.记忆规律:⊙升高温度天经地义要加快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同等程度改变(不强调是增大)正逆反应速率。⊙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浓度而实现的,只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考点三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第二节化学平衡考点一化学平衡的理解及平衡的判定1.定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2.化学平衡的特征:(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逆)(2)达到平衡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等)(3)达到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随时间改变;(定)(4)由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仍在进行,故是一种动态平衡;(动)(5)条件改变平衡会发生移动.(变)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例举反应mA(g)+nB(g)pC(g)+qD(g)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各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平衡成分的含量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平衡··\n~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一定不一定平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molA,同时也生成了mmolA,即v(正)=v(逆)平衡正、逆反应速率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molB,同时也消耗了pmolC,即v(正)=v(逆)平衡相等v(A):v(B):v(C):v(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逆)不一定平衡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了nmolB,同时也消耗了pmolC,因均指v(逆)不一定平衡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平衡压强m+n=p+q时,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一定)不一定平衡混合气体的平均Mr一定时,且m+n≠p+q时(非气体的不算)平衡相对分子质量MMr一定时,且m+n=p+q时(非气体的不算)不一定平衡r温度任何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的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其他不变)平衡气体的密度密度一定不一定平衡颜色反应体系内有色物质的颜色稳定不变平衡考点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及勒沙特列原理1.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主要有温度、压强、浓度和间接条件等。要注意的是: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是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因为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的反应速率,始终有v(正)=v(逆),故不会影响化学平衡移动,但可以大大提高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从而提高生成物的产率。2.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平衡就会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特别提醒:改变固体或纯液体的量.化学平衡不移动;恒温、恒容时,通入稀有气体,化学平衡不移动;恒温、恒压时,通入稀有气体,化学平衡向着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加入一种反应物后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会增大,其本身的转化率反而减小;对于等体积反应,改变体系压强对化学平衡无影响。考点三化学平衡图象解平衡图象要注意识图方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一看面(即横坐标和纵坐标);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变化的趋势);三看点(看线是否通过原点,两条线的交点及线的拐点)(重点理解);四看辅(要不要作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五看数(定量图像中有关数值的多少大小)。[方法技巧]化学平衡经常会以图像来考查,不仅要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勒沙特列原理,同时还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一些规律,如“先拐先平数值大”和“定一议二”等原则。考点四等效平衡规律1.在定温(T)、定容(V)条件下的等效平衡①在定T、V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②在定T、V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2.在同温同压下,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规律总结]定温、定容时:①、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成同一半边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②、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两平衡等效。··\n~考点五化学平衡计算和化学平衡常数(1)“起”、“转”、“平”三步骤计算的技巧(一般表示如下:)mA(g)+nB(g)pC(g)+qD(g)“起”始浓度:abcd“转”化浓度:mxnxpxqx“平”衡浓度:a-mxb-nxc+pxd+qx此三种浓度中,只有“转”化浓度之比等于计量数之比(其他浓度比不一定等于计量数比),常常要用平衡时候的数据求其他的值:mx(1)如求A物质的平衡转化率α(A)α(A)=100%a(2)在恒温、等容的条件下,反应前后的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3)求B物质平衡时的体积分数(B),bnx(B)=100%abcdmxnxpxqx(2)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判断pqc(C)c(D)一定温度下,对于可逆反应,mA(g)+nB(g)pC(g)+qDg)K=mnc(A)c(B)了解:●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K一定●平衡常数K的大小可以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平衡常数K表达式中均为物质的量浓度,反应式不同K不同。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考点一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概念辨析(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而非电解质是在上述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相同点是研究对象都是化合物,二者的主要不同是在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能电离,都能导电,相同点与溶解度无关键型离子键或极性键极性键电离程度完全电离部分电离不电离过程不可逆可逆、存在电离平衡同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用等号电离方程式用可逆号点电解质在溶液中粒子形式水合离子分子、水合离子离子方程式中表示形式离子符号或化学式化学式[特别提醒]:常见的弱电解质弱酸:如H2S、H2CO3、CH3COOH、HF、HCN、HClO等。HF酸是具有强极性共价键的弱电解质。H3PO4、H2SO3从其酸性强弱看属于中强酸,但仍属于弱电解质。弱碱:NH3·H2O,多数不溶性的碱[如Fe(OH)3、Cu(OH)2等]、两性氢氧化物[如Al(OH)3、Zn(OH)2等]。个别的盐:如HgCl2,HgBr2等。水:是由强极性键构成的极弱的电解质。··\n~考点二常见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强酸、强碱、正盐(个别情况除外如醋酸铅)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写可逆符号:示例:H+2SO4=2H+SO2-2+-4Ba(OH)2=Ba+2OH(2)弱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分步进行,每步可逆示例:CH-+3COOHCH3COO+HH+--+2-2-+3-3PO4H+H2PO4H2PO4H+HPO4HPO4H+PO4(3)弱碱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多元弱碱一步写完):示例:NH3·H2ONH4++OH-Fe(OH)3Fe3++3OH-(4)两性氢氧化物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双向电离,双向可逆示例:H++AlO-3+-2+H2OAl(OH)3Al+3OH(5)可溶性酸式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金属阳离子全部电离且不可逆,酸式酸根除HSO-4外全部分步电离,每步可逆示例:NaHSO4=Na++H++SO4-完全电离;HSO3-H++SO3-分步电离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考点一水的电离平衡概念和影响平衡的因素1.水的电离平衡和电离平衡常数+-+-H2O+H2OH3O+OHΔH>0或者H2OH+OHΔH>0+--14-1①25℃时:KW=c(H)•c(OH)=10mol·L②Kw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水的电离度对于水c(H2O)=(1000g/L)/(18g/mol)=55.56mol/L(常数).-7-9-7常温时α水=10/55.6=1.8×10=1.8×10%所以水是极弱的电解质.比水还难电离的物质通常看作是非电解质.3.影响水的电离度大小的因素:(1)温度的影响规律: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度增大.(2)浓度的影响规律:+①加入酸,c(H)增大,水的电离平衡向逆移动,水的电离度减小。-②加入碱,c(OH)增大,水的电离平衡向逆移动,水的电离度减小。③加入因水解而使溶液呈酸性或呈碱性的盐,使水的电离度增大。④加入因电离而使溶液呈酸性的酸式盐,如:NaHSO4、NaHSO3和NaH2PO4等,相当于加入酸的作用,使水的电离度减小。[特别提醒]:水的离子积不仅适用于纯水,还适用于稀的电解质溶液。考点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1.溶液酸性、中性或碱性的判断依据是:看c(H)和c(OH)的相对大小.+-在任意温度的溶液中:若c(H)>c(OH)酸性+-c(H)=c(OH)中性-+c(OH)>c(H)碱性+-2.溶液的pH值: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lgc(H);同理pOH=-lgc(OH)[特别提醒]:在标准温度(25℃)和压力下,pH=7的水溶液(如:纯水)为中性,水的离子积常-14+--7数为1×10,且c(H)和c(OH)都是1×10mol/L。pH愈小,溶液的酸性愈强;pH愈大,溶液的碱性也就愈强。通常pH是一个介于0和14之间的数,当pH<7的时候,溶液呈酸性,当pH>7的时候,溶液呈碱性,当pH=7的时候,溶液呈中性.但在非水溶液或非标准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pH=7可能并不代表溶液呈中性,这需要通过计算该溶剂在这种条件下的电离常数来决定pH为中性的值。如373K(100℃)的温度下,pH=6为中性溶液。··\n~考点三pH值计算的基本规律++++1.两种强酸溶液混和,先求c(H),再求pH。C(H)=(c(H)1V1+c(H)2V2)/(V1+V2)两种强酸溶液等体积混和,且原溶液pH值相差≥2时,把稀溶液(pH较大的)当作水来处理,混和液的pH值=小pH+0.3。-+2.两种强碱溶液混和,先求c(OH),再通过Kw求c(H),最后求pH值.---C(OH)=(c(OH)1V1+c(OH)2V2)/(V1+V2)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和,且原溶液pH值相差≥2时,把稀溶液(pH值较小的)当作水来处理,混和液的pH=大pH-0.3。3.强酸和强碱混和,先确定过量离子的浓度:+++_若H过量c(H)=(c(H)酸V酸-c(OH)碱V碱)/(V酸+V碱)--+若碱过量c(OH)=(c(OH)碱V碱-c(H)酸V酸)/(V碱+V酸)当酸过量时,必须以剩余的氢离子浓度来计算溶液的PH值;当碱过量时,必须以剩余的氢氧根离子浓度来计算溶液的POH值,再求pH值。4.有关酸、碱溶液的稀释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一个单位,弱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增大不到一个单位;强碱溶液每稀释10倍,pH减小一个单位。弱碱溶液每稀释10倍,pH减小不到一个单位。+-[特别提醒]:混和后溶液呈酸性时,一定用c(H)计算pH;呈碱性时,一定用c(OH)计算pH值。[规律总结](1)两强酸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pH=小的+0.3(2)两强碱等体积混合混合后的pH=大的—0.3(3)当按所给反应物质的量之比计算时,酸碱不论强弱,谁大谁过剩,溶液呈谁性。(4)酸碱等体积混合①pH=2某酸与pH=12某碱混合pH难定;②pH=4某酸与pH=10NaOH混合pH≤7;③pH=4H2SO4与pH=10某碱混合pH≥7;④0.01mol/LpH=2一元酸与0.1mol/LpH=12一元碱混合pH=7++(5)pH减小一个单位,c(H)扩大为原来的10倍。pH增大2个单位,c(H)减为原来的1/100+(6)稀释规律:分别加水稀释m倍时,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均变为原来的1/m,强酸中c(H)变为原来的1/m,+但弱酸中c(H)减小小于m倍,故稀释后弱酸酸性强于强酸。第三节盐类的水解考点一盐类水解反应的本质+-(一)盐类水解的实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某一种或多种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促进了水的电离。+3+(二)盐类水解的条件:盐必须能溶于水;构成盐的离子中必须有弱酸的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如NH4、Al、2-2-CO3、S等。(三)盐类水解的结果(1)促进了水的电离。(2)盐溶液呈什么性,取决于形成盐的对应的酸、碱的相对强弱;如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是谁强显谁性。(3)生成了弱电解质。(四)特征(1)水解吸热:盐+水酸+碱,ΔH>0(2)盐类水解的程度一般比较小,不易产生气体或沉淀,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但若能相互促进水解,则水解程度一般较大。-[特别提醒]:强酸弱碱盐: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生成弱碱,从而使溶液中c(H)增大,c(OH)减小,-+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即c(OH)>c(H)。NH4Cl,AlCl3+-强碱弱酸盐:弱酸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弱碱弱酸盐: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酸酸式酸根离子,从而使溶液中c(H)生成弱碱,弱酸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弱--+减小,c(OH)增大,即c(OH)>c(H)。如酸或弱酸酸式酸根离子。CH3COONH4Na2CO3,NaHCO3··\n~考点二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规律+-2-3-1.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不电离分析,如在H3PO4的溶液中,c(H)>c(H2PO4)>c(HPO4)>c(PO4)。+2---2.多元弱酸的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的分步水解分析,如Na2S溶液中c(Na)>c(S)>c(OH)>c(HS)3.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的因素。如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各溶液+中①NH4Cl②CH3COONH4③NH4HSO4,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③>①>②。4.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如电离因素,水解因素等。(1)弱酸与含有相应酸根的盐混合,若溶液呈酸性,说明弱酸的电离程度大于相应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如CH3COOH与CH3COONa溶液呈酸性,说明CH3COOH的电度程度比CH3COO的水解程度要大,此时,—c(CH3COOH)c(CN)。(3)弱碱与含有相应弱碱阳离子的盐的混合的情况,与(1)、(2)的情况类似。[特别提醒]理解透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考点三盐类水解的应用1.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和比较盐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时,通常需考虑盐的水解。如:相同条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八种溶液:Na2CO3、NaClO、CH3COONa、Na2SO4、NaHCO3、NaOH、(NH4)2SO4、NaHSO4等溶液,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OH>NaClO>Na2CO3>NaHCO3>CH3COONa>Na2SO4>(NH4)2SO4>NaHSO42.比较盐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时,当盐中含有易水解的离子,需考虑盐的水解。3.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当有弱碱阳离子和弱酸阴离子之间能发出双水解反应时,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3++-2-2-如:Al、NH4与HCO3、CO3、SiO3等,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4.配制易水解的盐溶液时,需考虑抑制盐的水解,如在配制强酸弱碱盐溶液时,需滴加几滴相应的强酸,来抑制盐的水解。5.选择制备盐的途径时,需考虑盐的水解。如制备Al2S3时,因无法在溶液中制取(会完全水解),只能由干法直接反应制取。加热蒸干AlCl3、MgCl2、FeCl3等溶液时,得不到AlCl3、MgCl2、FeCl3晶体,必须在蒸发过程中不断通入HCl气体,以抑制AlCl3、MgCl2、FeCl3的水解,才能得到其固体。6.化肥的合理使用,有时需考虑盐的水解。如:铵态氮肥和草木灰不能混合施用;磷酸二氢钙和草木灰不能混合施用。因草木灰(有效成分K2CO3)水解呈碱性。7.某些试剂的实验室存放,需要考虑盐的水解。如:Na2CO3、Na2SiO3等水解呈碱性,不能存放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中;NH4F不能存放在玻璃瓶中,应NH4F水解应会产生HF,腐蚀玻璃。8.溶液中,某些离子的除杂,需考虑盐的水解。9.用盐溶液来代替酸碱10.明矾能够用来净水的原理[特别提醒]:盐类水解的应用都是从水解的本质出发的。会解三类习题:(1)比较大小型,例:比较PH值大小;比较离子数目大小等。(2)实验操作型,例:易水解物质的制取;中和滴定中指示剂选定等。(3)反应推理型,例: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产物;判断盐溶液蒸干时的条件;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能否共存等。··\n~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考点一溶解平衡(一)存在:只要有固体存在的悬浊液中都存在溶解平衡。+-+-例:NaCl(s)Na(aq)+Cl(aq)AgCl(s)Ag(aq)+Cl(aq)(二)特征(1)等:v溶解=v沉淀(结晶)(2)动:动态平衡,v溶解=v沉淀≠0(3)定: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再改变(4)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三)沉淀反应的应用(1)沉淀的形成和转化加入沉淀剂与溶液中的某些离子生成沉淀,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反应中,离子趋向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2)沉淀的溶解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减少溶解平衡体系中的某种离子,会使平衡向沉淀溶解方向移动,沉淀逐渐溶2+-解。例:Mg(OH)2(s)≒Mg(aq)+OH(aq)-+OH+HH2O条件的改变破坏了原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特别提醒]:解决沉淀溶解平衡的一般思路:“看到”粒子—“找到”平衡—“想到”移动考点二有关溶度积的计算(一)溶度积常数+-在水溶液中,Ag和Cl作用产生白色的AgCl沉淀,但固态的AgCl并非绝对不溶于水,它仍能微量地溶解成为+-Ag和Cl。在一定条件下,当沉淀与溶解的速率相等时,便达到固体难溶电解质与溶液中离子间的平衡,+-AgCl沉淀与溶液中的Ag和Cl之间的平衡表示为平衡时,即+-由于[AgCl(s)]是常数,可并入常数项,得Ksp=[Ag][Cl]Ksp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它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对于AaBb型的难溶电解质n+m-AaBb(s)aA+bBn+am-bKsp=[A][B]上式表明: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幂之乘积为一常数。(二)利用溶度积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n+am-bQc=[A][B],这里的反应商也是乘积形式,故称Qc为离子积。Qc>Ksp时,平衡左移,沉淀生成;QcS>I>Br>Cl>OH>含氧酸根+2+3+2++2+2++3+2+++阴极:Ag>Hg>Fe>Cu>H(酸)>Fe>Zn>H(水)>Al>Mg>Na>K考点二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比较(以后再补充)考点三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书写和溶液酸碱性判断(以后再补充)考点四电解原理的应用(以后再补充)··\n~第三节金属的腐蚀和防护考点一了解金属腐蚀的概念和分类金属的腐蚀:金属单质失去电子成为金属阳离子的过程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含义金属直接与具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接不纯金属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发生原电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消耗的过程。池反应而消耗的过程。发生金属纯金属或合金不纯金属或合金的条氧化剂非电解质为主(如O2、Cl2、C2H5OH)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质件电子得失金属直接将电子转移给有氧化性的物质活泼金属将电子间接转移给氧化性较强的物质电流现象无电流产生有微电流产生腐蚀现象金属单质较活泼的金属相互关系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存在,以电化腐蚀为主特别提醒:化学腐蚀和电化腐蚀的本质区别是有无电流,即是否能形成原电池[规律总结]判断金属的腐蚀是化学腐蚀还是电化腐蚀:(1)首先看金属:如金属是纯金属,也不与其它金属接触,则发生的腐蚀可能为化学腐蚀;若金属不纯或与其它金属接触,则发生的腐蚀为电化学腐蚀。(2)其次看接触的物质:如接触的物质是干燥的物质、非电解质、气体单质等,金属发生的腐蚀为化学腐蚀;如接触的物质是电解质溶液,则发生的腐蚀可能为电化腐蚀。考点二掌握钢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原理1.钢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的比较吸氧腐蚀析氢腐蚀电解液的性质中性或弱酸性酸性较强-2+-2+负极反应式Fe-2e=FeFe-2e=Fe--+-正极反应式O2+2H2O+4e=4OH2H+2e=H2↑相互关系自然现象中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通常是同时存在的,为吸氧腐蚀为主特别提醒:吸氧腐蚀有发生条件是金属不纯和覆盖的水膜成中性或很弱酸性2.金属腐蚀的一般规律(1)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措施的腐蚀。(2)在不同溶液中,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金属在非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金属在强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金属在弱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3)有保护措施的条件下,无防护条件的腐蚀>有一般防护条件下的腐蚀>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条件下的腐蚀>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条件下的腐蚀。(4)对同一种电解质溶液来说,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腐蚀越快。(5)由于金属表面一般不会遇到酸性较强的溶液,故吸氧腐蚀是金属腐蚀的主要形式,只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以前的金属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而位于氢之后的金属腐蚀时只能是吸氧腐蚀。考点三了解金属的防护金属的防护目的:防止金属被氧化金属防护的依据:依据金属腐蚀发生的化学原理和腐蚀的类型来确定防护方法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1)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如把钢中加Cr、Ni制成不锈钢)(2)在金属表面保护膜以钢铁的防护为例,根据保护层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种:①在钢铁表面涂矿物性油脂、油漆或覆盖搪瓷、塑料等物质;②用电镀、热镀、喷镀的方法,在钢铁表面镀上一层不易被腐蚀的金属;··\n~③用化学方法使钢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而稳定的氧化膜。(表面钝化)(3)电化学保护法①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把被保护的设备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阴极:被保护金属,与电源负极相连电解装置阳极:惰性电极,与电源正极相连②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被保护的设备与活泼的金属相连接)正极(阴极):被保护金属原电池装置负极(阳极):活泼金属(比被保护金属活泼)附:化学用语考点一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1.元素符号:人们确定了一套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如C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等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2.离子符号:表示各种离子的符号。如OH-、SO2--+4、HCO3、NH4等等。3.原子结构示意图(以Cl为例):圈内+17表示Cl的原子核内有17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Cl:+17287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考点二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1.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如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2,过氧化氢的分子式为H2O2。(最简式)n=分子式。2.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CO2,SiO2,KNO3。有些化学式不仅能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同时也能表示这种物质的分子组成,也叫分子式。3.电子式:用“·”“×”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4.结构式: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及分子中各原子的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的式子。如过氧化氢的结构式为:H-O-O-H5.结构简式:结构式的简写。如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6.最简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中原子个数最简单整数比的式子。如乙酸的最简式为CH2O,过氧化氢的最简式为HO。7.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特别提醒:1.对于离子化合物,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等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化合价的正负与离子所带电荷一致。2.对于共价化合物,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等于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化合价的正负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来决定的。共用电子对偏向哪一种原子哪一种元素就显负价,共用电子对偏离哪一种原子哪一种元素就显正价。3.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4.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方法技巧]··\n~1.原子的电子式:原子的最外层有多少个电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周围画多少个小黑点“·”或小叉“×”。如:Li×2.离子的电子式:H‥①阳离子:简单的阳离子(一般指单原子形成的阳离子)是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的,此时若原最外层没有电子,其电子式就是它的离子符号,如钠离子写成Na+、钡离子写成B‥Ha2+;复杂的阳离子是原子团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形成的,其电子式不仅要画出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以及它们的成键关系,而且要用“[]”将原子团括起来,并在其右上角标明所带的正电荷数,电子式中的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原子团中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总数减去原子团所带的电荷数值。如:[H︰N︰H]+②阴离子:简单阴离子,一般最外层是2个电子或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在元素符号周围画出最外层电子,并用“[]”将其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明所带的负电荷数,其中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加上所带的电荷数值的绝对值.如:[H︰]-、3.单质分子的电子式: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分子的组成判断出成键电子数和各原子的成键关系,再画出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如H2写成H:H;4.化合物的电子式:①共价化合物是原子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原子间的单键即为一对共用电子,若为双键则有两对共用电子,依此类推。一般来说,8减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该原子的成键数目(H例外)。写电子式时,共用电子对写在两成键原子之间,未成键的最外层电子,也应在元素符号周围画出。在共价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都达到了8电子(或2电子)的稳定结构。如:HCl写成H︰‥Cl︰,CO2写成O∷C∷O;②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的电子式组成,但相同的离子不能合并,若有多个‥阳离子或多个阴离子,书写时要使每一个离子都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相邻,并注意对称、规范。如:NaCl写成Na+[︰C‥l︰]-;MgCl2写成[︰‥Cl︰]-Mg2+[︰C‥l︰]-;5.游离基的电子式:‥‥‥游离基是由分子失去一个或多个原子所形成的活性基团,它显电中性,电子式中的小黑点和小叉总数为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如:-OH写成·O︰H6.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化合物:如H2S的形成,H·+·S·+·H→H︰S︰H‥‥‥‥‥离子化合物:如CaCl-2+-2的形成,︰Cl·+·Ca·+·Cl︰→[︰Cl︰]Ca[︰Cl︰]‥‥‥‥考点三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1.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须要尊重事实,要配平(即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还要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气体生成须注“↑”,溶液中有沉淀生成则须注“↓”。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要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时要清楚反应物的量对离子方程式的影响。所写出的离子方程式必须要符合客观事实,等式两边要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3.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发生电离的过程的方程式。要能正确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准确区分强、弱电解质;清楚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式是不一样的,有完全电离和部分电离之分,有一步电离和多步电离之分,书写时要注意可逆符号。4.热化学方程式: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需标明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2)反应系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再表示分子个数,所以可以用分数或倍数。(3)⊿H表示反应热的数值,无需注明+或-号,但要有单位,且要与反应系数成比例。(4)需注明测定的温度和压强,若不注明则指的是温度为25℃,压强为101kPa5.电极反应式:表示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式子。要能正确书写原电池的正、负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电解池的阴、阳极反应式,总反应式。··\n~第四部分选修五有机化学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一、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石油的组成元素主要是碳和氢,同时还含有S、O、N等。主要成分各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还溶有气态和固态的碳氢化合物煤是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的混合物。煤的含量是C其次H、O二、甲烷结构1、甲烷:分子式:CH4结构式:电子式正四面体天然气三存在:沼气、坑气、天然气2、化学性质一般情况下,性质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不反应(1)、氧化性点燃CH4+2O2CO2+2H2O;△H<0CH4不能使酸性高锰酸甲褪色(2)、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某种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原子团)所取代的反应光照光照CH4+Cl2CH3Cl+HClCH3Cl+Cl2CH2Cl2+HCl光照光照CH2Cl2+Cl2CHCl3+HClCHCl3+Cl2CCl4+HCl(3)主要用途: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天然气、沼气应用三、乙烯2、工业制法:石油化工石油炼制:石油分馏、催化裂化、裂解3、物理性质催化裂化:相对分子量较小、沸点教小的烃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裂解:乙烯、丙烯老等气态短链烃4、化学性质石油的裂解已成为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1)氧化性1、乙烯分子式:C2H4①可燃性结构简式:CH2==CH2现象:火焰明亮,有黑烟原因:含碳量高结构式②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6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乙烯的工业制法和物理性质(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叁键)两端的碳原子上与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现象:溴水褪色催化剂CH2=CH2+H2OCH3CH2OH··\n~(3)加聚反应聚合反应:由相对分子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这种由加成发生的聚合反应叫加聚反应乙烯聚乙烯用途:1、石油化工基础原料2、植物生长调节剂催熟剂评价一个国家乙烯工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四、煤的综合利用苯1、煤的气化、液化和干馏是煤综合利用的主要方法(3)化学性质煤的气化:把煤转化为气体,作为燃料或化工原料气①氧化性煤的液--燃料油和化工原料点燃干馏a.燃烧2C6H6+15O212CO2+6H2O2、苯B.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1)结构②取代反应(2)物理性质硝化反应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熔点5.5℃沸点80.1℃,易挥用途:基础化工原料、用于生产苯胺、苯酚、尼龙等发,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一、乙醇二、乙酸1、结构简式:CH3CH2OH官能团-OH1、结构医疗消毒酒精是75%分子式:C2H4O2,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OOH2、氧化性-+2、酸性;CH3COOHCH3COO+H酸性:CH3COOH>H2CO3①可燃性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点燃3、脂化反应CH3CH2OH+3O22CO2+3H2O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脂化反应②催化氧化催化剂★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2CH3CH2OH+O2催化剂2CH3CHO+2H2O断1、3键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2CH3CHO+O2催化剂2CH3COOH浓硫酸:催化剂和吸水剂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3、与钠反应2CH3CH2OH+2Na2CH3CH2ONa+H2↑(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用途:燃料、溶剂、原料,75%的酒精是消毒剂(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总结:CH3CH2OHCH3CHOCH3COOH-[-CH2—CH2-]n-CH2=CH2乙醇乙醛乙酸聚乙烯乙烯CH2BrCH2BrCH3COOCH2CH3乙酸乙脂··\n~三、酯油脂结构:RCOOR′水果、花卉芳香气味乙酸乙脂脂油:植物油(液态)油脂脂:动物脂肪(固态)油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甘油应用:(1)食用(2)制肥皂、甘油、人造奶油、脂肪酸等四、糖类五、蛋白质与氨基酸分子式通式Cn(H2O)m1、组成元素:C、H、O、N等,有的有S、P1、分类2、性质单糖:葡萄糖C6H12O6(1)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糖类二糖:蔗糖:C12H22O11(2)★盐析: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使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2、性质(3)★变性:蛋白质发生化学变化凝聚成固态物质而葡萄糖析出(1)氧化反应(4)颜色反应:蛋白质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光亮的银镜)(5)气味:蛋白质灼烧发出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与新制Cu(OH)2反应(红色沉淀)(6)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证明葡萄糖的存在检验病人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蛋白质氨基酸是否偏高(2)人体中的氧化反应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氨基酸结构通式:-1C6H12O(6S)+6O(2g)==6CO2+6H2O(l)△H=-12804KJ·mol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摄入酒化酶C6H12O62C2H5OH+2CO2↑丝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淀粉水解蛋氨酸、亮氨酸、苏氨酸(8种)谐音:(姓)史携来一本淡亮(色)书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简单有机合成注意化工生产“绿色化学”3聚氯乙烯----薄膜二、有机高分子合成1、乙烯合成聚乙烯------食品包装袋、保险膜有机高分子的合成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新2、聚苯乙烯-----玩具、泡沫塑料材料,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n··\n~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2和CaSO4一、俗名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H2PO4)2无机部分: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水煤气:CO和H2小苏打:NaHCO3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NH4)2(SO4)2溶于水后呈大苏打:Na2S2O3淡绿色石膏(生石膏):CaSO4.2H2O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熟石膏:2CaSO4·H2O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莹石:CaF2铝热剂:Al+Fe2O3或其它氧化物。重晶石:BaSO4(无毒)尿素:CO(NH2)2碳铵:NH4HCO3电石:CaC2石灰石、大理石:CaCO3有机部分:生石灰:CaO氯仿:CHCl3食盐:NaCl电石气:C2H2(乙炔)熟石灰、消石灰:Ca(OH)2TNT:三硝基甲苯芒硝:Na2SO4·7H2O(缓泻剂)酒精、乙醇:C2H5OH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绿矾:FaSO4·7H2O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干冰:CO2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明矾:KAl(SO4)2·12H2OCO2、CO等。漂白粉:Ca(ClO)2、CaCl2(混和物)甘油、丙三醇:C3H8O3泻盐:MgSO4·7H2O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胆矾、蓝矾:CuSO4·5H2O石炭酸:苯酚双氧水:H2O2蚁醛:甲醛HCHO皓矾:ZnSO4·7H2O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硅石、石英:SiO2蚁酸:甲酸HCOOH刚玉:Al2O3葡萄糖:C6H12O6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果糖:C6H12O6铁红、铁矿:Fe2O3蔗糖:C12H22O11磁铁矿:Fe3O4麦芽糖:C12H22O11黄铁矿、硫铁矿:FeS2淀粉:(C6H10O5)n铜绿、孔雀石:Cu2(OH)2CO3硬脂酸:C17H35COOH菱铁矿:FeCO3油酸:C17H33COOH赤铜矿:Cu2O软脂酸:C15H31COOH波尔多液:Ca(OH)2和CuSO4草酸:乙二酸HOOC—COOH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石硫合剂:Ca(OH)2和S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3+Fe——黄色二、颜色Fe(OH)3——红褐色沉淀铁:铁粉是黑色的Fe(SCN)3——血红色溶液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O——黑色的粉末2+Fe——浅绿色Fe(NH4)2(SO4)2——淡蓝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2O3——红棕色粉末Fe(OH)2——白色沉淀FeS——黑色固体··\n~铜:单质是紫红色雾2+Cu——蓝色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4-CuO——黑色KMnO——紫色4-Cu2O——红色MnO——紫色CuSO4(无水)—白色Na2O2—淡黄色固体CuSO4·5H2O——蓝色Ag3PO4—黄色沉淀Cu2(OH)2CO3—绿色S—黄色固体Cu(OH)2——蓝色AgBr—浅黄色沉淀[Cu(NH3)4]SO4——深蓝色溶液AgI—黄色沉淀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Mg(OH)2、O3—淡蓝色气体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Al(OH)3——白色絮状沉淀SO3—无色固体(沸点44.80C)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品红溶液——红色Cl2、氯水——黄绿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F2——淡黄绿色气体N2O4、NO——无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NO2——红棕色气体I2——紫黑色固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三、现象: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3、焰色反应: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13、HF腐蚀玻璃:4HF+SiO2=SiF4+2H2O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15、在常温下:Fe、Al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19.特征反应现象:白色沉淀[Fe(HO)2]→(空气)红褐色[Fe(OH)3]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2+3+2+(4-22.有色溶液:Fe(浅绿色)、Fe(黄色)、Cu蓝色)、MnO(紫色)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n~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蓝色[Cu(OH)2]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1、溶解性规律——见溶解性表;2、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指示剂PH的变色范围甲基橙<3.1红色3.1——4.4橙色>4.4黄色酚酞<8.0无色8.0——10.0浅红色>10.0红色石蕊<5.1红色5.1——8.0紫色>8.0蓝色3、在惰性电极上,各种离子的放电顺序:3++2+2+2+2+2++3+2++2++阴极(夺电子的能力):Au>Ag>Hg>Cu>Pb>Fa>Zn>H>Al>Mg>Na>Ca>K--–--阳极(失电子的能力):S2>I>Br>Cl>OH>含氧酸根注意:若用金属作阳极,电解时阳极本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Pt、Au除外)4、双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左边写出水解的离子,右边写出水解产物;(2)配平:在左边先配平电荷,再在右边配平其它原子;(3)(3)H、O不平则在那边加水。2-3+(4)例:当Na2CO3与AlCl3溶液混和时:3CO3+2Al+3H2O=2Al(OH)3↓+3CO25、写电解总反应方程式的方法:(1)分析: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2)配平。例:电解KCl溶液:2KCl+2H2O==H2↑+Cl2↑+2KOH配平:2KCl+2H2O==H2↑+Cl2↑+2KOH6、将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写成二个电极反应的方法:(1)按电子得失写出二个半反应式;(2)再考虑反应时的环境(酸性或碱性);(3)使二边的原子数、电荷数相等。例:蓄电池内的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试写出作为原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写出二个半反应:Pb–2e→PbSO4PbO2+2e→PbSO42--分析:在酸性环境中,补满其它原子:应为:负极:Pb+SO4-2e=PbSO42-正极:PbO2+4H++SO4+2e-=PbSO4+2H2O注意:当是充电时则是电解,电极反应则为以上电极反应的倒转为:-2阴极:PbSO4+2e=Pb+SO4-+2-阳极:PbSO4+2H2O-2e=PbO2+4H+SO47、在解计算题中常用到的恒等:原子恒等、离子恒等、电子恒等、电荷恒等、电量恒等,用到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差量法、归一法、极限法、关系法、十字交法和估算法。(非氧化还原反应:原子守恒、电荷平衡、物料平衡用得多,氧化还原反应:电子守恒用得多)8、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9、晶体的熔点: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学学到的原子晶体有:Si、SiC、SiO2=和金刚石。原子晶体的··\n~熔点的比较是以原子半径为依据的:金刚石>SiC>Si(因为原子半径:Si>C>O).10、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11、胶体的带电:一般说来,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体粒子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粒子带负电。12、氧化性:MnO4->Cl2>Br2>Fe3+>I2>S=4(+4价的S)例:I2+SO2+H2O=H2SO4+2HI13、含有Fe3+的溶液一般呈酸性。14、能形成氢键的物质:H2O、NH3、HF、CH3CH2OH。15、氨水(乙醇溶液一样)的密度小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小,硫酸的密度大于1,浓度越大,密度越大,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16、离子是否共存:(1)是否有沉淀生成、气体放出;(2)是否有弱电解质生成;(3)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4)是否生成络离子[Fe(SCN)2、Fe(SCN)3、Ag(NH3)+、[Cu(NH3)4]等];(5)是否发生双水解。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HClO4(高氯酸)—是最强的酸18、熔点最低的金属是Hg(-38.9C。),;熔点最高的是W(钨3410c);密度最小(常见)的是K;密度最大(常见)是Pt。19、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成为了酸雨。20、有机酸酸性的强弱:乙二酸>甲酸>苯甲酸>乙酸>碳酸>苯酚>HCO3-21、有机鉴别时,注意用到水和溴水这二种物质。例:鉴别: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浮)、溴苯(不溶于水,沉)、乙醛(与水互溶),则可用水。2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磺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2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2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乙醇、醛、甲酸、草酸、葡萄糖等(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CS2(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25、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盐、甲酰铵(HCNH2O)、葡萄溏、果糖、麦芽糖,均可发生银镜反应。(也可同Cu(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2Ag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26、胶体的聚沉方法:(1)加入电解质;(2)加入电性相反的胶体;(3)加热。常见的胶体:液溶胶:Fe(OH)3、AgI、牛奶、豆浆、粥等;气溶胶:雾、云、烟等;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27、污染大气气体:SO2、CO、NO2、NO,其中SO2、NO2形成酸雨。28、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工业三废:废渣、废水、废气。29、在室温(20C。)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易溶;大于1克的——可溶;小于1克的——微溶;小于0.01克的——难溶。30、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地面淡水总量不到总水量的1%。当今世界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石油主要含C、H地元素。··\n~31、生铁的含C量在:2%——4.3%钢的含C量在:0.03%——2%。粗盐:是NaCl中含有MgCl2和CaCl2,因为MgCl2吸水,所以粗盐易潮解。浓HNO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固体NaOH在空气中易吸水形成溶液。32、气体溶解度: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五、常见的重要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还原剂活泼非金属单质:X2、O2、S活泼金属单质:Na、Mg、Al、Zn、Fe某些非金属单质:C、H2、S3+4+2+2+高价金属离子:Fe、Sn低价金属离子:Fe、Sn2+++2---不活泼金属离子:Cu、Ag其它[Ag(NH3)2]、新制阴离子及其化合物:S、H2S、I、HI、NH3、Cl、HCl、-Cu(OH)2Br、HBr含氧化合物:NO2、N2O5、MnO2、Na2O2、H2O2、HClO、低价含氧化合物:CO、SO2、H2SO3、Na2SO3、Na2S2O3、NaNO2、HNO3、浓H2SO4、NaClO、Ca(ClO)2、KClO3、KMnO4、王H2C2O4、含-CHO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某水酯、葡萄糖、麦芽糖等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的有:S、SO32-、HSO3-、H2SO3、SO2、NO2-、Fe2+含-CHO的有机物.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著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如:HSO2-3-、HCO3-、HS-、H2PO4-、HPO4等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如:Ba2+、Ca2+与CO2-2-2-3、SO3、PO43-、SO4等;Ag+与Cl-、Br-、I-等;Ca2+与F-,C2O2-4等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等;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I-、S2-;MnO2-4-(H+)与I-、Br-、Cl-、S、SO2-2+2-2-3、Fe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SO3、H+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F-、CN-、SCN-等;H2PO2-4-与PO43-会生成HPO4,故两者不共存.七、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1.“从下往上”原则。2.“从左到右”原则。3.先“塞”后“定”原则。4.“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5.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6.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7.连接导管通气是长进短出原则。八、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n~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九、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及小数点问题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两位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小数点为一位十、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十一、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6、其他,例:2Cu+S(Δ)===Cu2SCu+Cl2(点燃)===CuCl2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十二、微粒半径的比较:1.判断的依据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2.具体规律: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Na+>Mg2+>Al3+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n~十三、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1.AgNO3与NH3·H2O:AgNO3向NH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2.NaOH与AlCl3: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3.HCl与NaAlO2: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4.Na2CO3与盐酸: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十四、规律性的知识归纳1、能与氢气加成的:苯环结构、C=C、C三键C、C=O。(-C(=O)-O-和-C(=O)-OH中的C=O双键不发生加成)2、能与NaOH反应的:—COOH、苯酚、-C(=O)-O-3、能与NaHCO3反应的:—COOH4、能与Na反应的:—COOH、苯酚、-OH5、能发生加聚反应的物质烯烃、二烯烃、乙炔、苯乙烯、烯烃和二烯烃的衍生物。6、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凡是分子中有醛基(-CHO)的物质均能发生银镜反应。(1)所有的醛(R-CHO);(2)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注:能和新制Cu(OH)2反应的——除以上物质外,还有酸性较强的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盐酸、硫酸、氢氟酸等),发生中和反应。7、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一)有机1.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2.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3.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4.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与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5.含醛基的化合物6.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CH2=CH-C=CH2(二)无机CH31.-2价硫(H2S及硫化物);2.+4价硫(SO2、H2SO3及亚硫酸盐);3.+2价铁:6FeSO4+3Br2=2Fe2(SO4)3+2FeBr36FeCl2+3Br2=4FeCl3+2FeBr3变色2FeI2+3Br2=2FeBr3+2I24.Zn、Mg等单质如Mg+Br2===(H2O)MgBr2(此外,其中亦有Mg与H+、Mg与HBrO的反应)5.-1价的碘(氢碘酸及碘化物)变色6.NaOH等强碱:Br2+2OH‾==Br‾+BrO‾+H2O··\n~7.AgNO8、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9、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1.CH:C2H2和C6H62.CH2:烯烃和环烷烃3.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4.CnH2nO:饱和一元醛(或饱和一元酮)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举一例:乙醛(C2H4O)与丁酸及其异构体(C4H8O2)10、同分异构体(几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式)1、醇—醚CnH2n+2Ox2、醛—酮—环氧烷(环醚)CnH2nO3、羧酸—酯—羟基醛CnH2nO24、氨基酸—硝基烷5、单烯烃—环烷烃CnH2n6、二烯烃—炔烃CnH2n-211、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及反应条件1.烷烃与卤素单质:卤素蒸汽、光照;2.苯及苯的同系物与①卤素单质:Fe作催化剂;②浓硝酸:50~60℃水浴;浓硫酸作催化剂③浓硫酸:70~80℃水浴;3.卤代烃水解:NaOH的水溶液;4.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新制的氢卤酸(酸性条件);5.酯类的水解:无机酸或碱催化;6.酚与浓溴水(乙醇与浓硫酸在140℃时的脱水反应,事实上也是取代反应。)十五、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烷烃CnH2n+2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烯烃CnH2n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炔烃CnH2n-2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卤代烃:CnH2n+1X醇:CnH2n+1OH或CnH2n+2O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醛:CnH2nO羧酸:CnH2nO2酯:CnH2nO2十六、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的反应。聚合反应:一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加聚反应:一种或多种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消去反应:从一个分子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因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氧化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去氢的反应。··\n~还原反应:有机物加氢或去氧的反应。酯化反应: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水解反应:化合物和水反应生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有卤代烃、酯、糖等)十七、阿伏加德罗定律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等”。2.2.推论(1)同温同压下,V1/V2=n1/n2(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注意:(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十八、盐类水解盐类水解,水被弱解;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呈谁性,同强呈中性。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有的正电荷数与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如NaHCO3溶液中:n(Na+)+n(H+)=n(HCO3-)+2n(CO32-)+n(OH-)推出:[Na+]+[H+]=[HCO3-]+2[CO32-]+[OH-]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如NaHCO3溶液中:n(Na+):n(c)=1:1,推出:C(Na+)=c(HCO3-)+c(CO32-)+c(H2CO3)质子守恒:(不一定掌握)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例如:在NH4HCO3溶液中H3O+、H2CO3为得到质子后的产物;NH3、OH-、CO32-为失去质子后的产物,故有以下关系:c(H3O+)+c(H2CO3)=c(NH3)+c(OH-)+c(CO32-)。二一、烷烃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十九、浓硫酸“五性”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脱①选主链,称某烷水性、难挥发性②编号位,定支链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③取代基,写在前,注位置,短线连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④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烷烃的系统命名法使用时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①最简二十、浓硝酸“四性”化原则,②明确化原则,主要表现在一长一近一多一小,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挥发性即“一长”是主链要长,“一近”是编号起点离支链要化合价不变只显酸性近,“一多”是支链数目要多,“一小”是支链位置号化合价半变既显酸性又显强氧化性码之和要小,这些原则在命名时或判断命名的正误时均化合价全变只显强氧化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n~二二、氧配化还原反应平二四、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题步骤一般是:标价态、列变化、求总数、定系数、后检查看图像:一看面(即横纵坐标的意义);一标出有变的元素化合价;二看线(即看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二列出化合价升降变化三看点(即曲线的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先出现三找出化合价升降的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拐点的则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或压的数目相等;强较大,“先拐先平”。四定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四看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平:观察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五看量的变化(如温度变化、浓度变化等),“定一议六查:检查是否原子守恒、电荷守恒(通常通过检查氧二”。元素的原子数),画上等号。二五、原电池:二三、"五同的区别"1.原电池形成三条件:“三看”。同位素(相同的中子数,不同的质子数,是微观微粒)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不同的单质,是宏观物质)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同分异构体(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的结构)三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同系物(组成的元素相同,同一类的有机物,相差一个2.原理三要点:或若干个的CH2)(1)相对活泼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同一种的物质(氯仿和三氯甲烷,异丁烷和2-甲基丙烷(2)相对不活泼金属(或碳)作正极,得到电子,发等)生还原反应(3)导线中有电流通过,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原电池: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4.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原电池电解池(1)定义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2)形成条件合适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电极、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形成回路电解质)、外接电源、形成回路(3)电极名称负极正极阳极阴极(4)反应类型氧化还原氧化还原(5)外电路电子流向负极流出、正极流入阳极流出、阴极流入二六、化学之最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为铜”]、宋朝应用)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