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3.00 KB
- 2022-07-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推恩令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①提高了办事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5、明朝: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6、清朝设立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条件。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3、希腊城邦中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民主制城邦政体的特点:公民政治(城邦自治权力或多或少的属于各邦公民。)\n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①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②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③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4、雅典民主制的意义:①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宝贵经验;②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③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④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5)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5、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仅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妇女、儿童都没有民主权利;②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③直接民主只适合于小国寡民;④抽签选举易导致权力滥用。三、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1、《十二铜表法》:意义:①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②《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3、罗马法的影响:①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②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意义: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③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3、责任内阁制特点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1787年宪法的内容\n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不同点:项目美国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国王国家元首产生方式民选世袭国家元首有无任期任期制终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虚君,国家的象征)政府首脑是谁总统首相政府如何产生总统任命议会产生政府与议会关系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互相制约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总统议会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中国近代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9)一、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⑴原因:根本原因:英国蓄意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⑵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⑶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n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⑵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赔款:4.5亿两白银,以盐税,关税担保;②反帝:严禁人民反帝运动;③驻兵: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各国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驻兵;④使馆: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派兵保护,国人禁住。⑶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二、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2、简要过程:①兴起-------1851年金田起义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天朝田亩制度》:①革命性--------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无法实现。③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资政新篇》:①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4、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四、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主要过程⑴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⑵发展:①成立政党: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机关刊物《民报》②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③发动反清武装起义:1911的黄花岗起义等⑶高潮: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决定实行五族共和,建国号为中华民国。②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③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⑷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国半殖半封性质未变。2、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国近代化历程:阶段历史事件时间指导思想(内容)学习西方器物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制度戊戌变法1898年维新变法辛亥革命1911年三民主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1915年科学、民主五、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1、导火线: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n3、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结果:初步胜利。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6、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1、背景: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不公正的社会现象;②理论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2、时间:1848年2月。3、内容:A、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积极作用。B、揭示资义必然崩溃秘密。C、宣告工人阶级历史使命。D、昭示未来共义社会原则。 4、意义:A、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B、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锐利思想武器;C、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2、主要举措:(政治、经济、文教)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经验教训:(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经过:(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意义:(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3.特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参照导学案或笔记)四、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n1、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⑴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⑵运动: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⑶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2、国共合作⑴原因:①中共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建议,同意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⑵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3、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⑴在国共两党推动下,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7月北伐。⑵失败: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国民革命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武装斗争。】(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15----1937、7、7)1、中共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⑴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⑵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⑶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2、日本大举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又进逼华北。3、国民党政策:“攘外必先安内”4、红军长征⑴原因: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②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⑵经过: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⑶遵义会议①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军事、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指挥权。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左顷错误”在中央统治,事实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⑷影响——长征精神:①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5、西安事变⑴原因:①民族危机加深;②国民党政府内部发分化。⑵爆发:1936年12月12日。⑶中共方针:逼蒋抗日,和平解决⑷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四)抗日战争概况:全面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七七事变”,止于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历8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武汉陷落)。表现为:日攻,中防;第二阶段:相持阶段(武汉陷落—1945春),表现为:中日对峙;第三阶段:反攻阶段(1945年春—日本投降),表现:中攻,日败。1、日本侵华: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日本罪行:屠杀中国人民;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统治。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3、国共抗日:⑴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三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共开辟敌后战场,1940年发起百团大战。4、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n5、意义:(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国际地位空前提高。6、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10)1、两种命运: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确立2、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2)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3、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①1946、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规模的内战爆发。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②战略反攻:三军挺进中原。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④国共谈判: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②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③改变世界政治格局④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现代史: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今)。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新中国成立⑴、筹备会议------政协第一次会议: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⑵、新中国成立意义:①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历史,中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牢固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宪法⑴、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⑵、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⑴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⑵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n二、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教训:“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三、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2、党和政府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重要法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4、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四、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①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台湾可保留军队②最初提出:针对台湾问题;③确立:1982年宪法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①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时间:香港-----1997、7、1澳门-------1999、12、20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②80年代以来,三通的限制逐渐放宽,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⑤2005年,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立法维护祖国统一。⑥2008年12月,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拓展: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有利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符合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不利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国外的反华势力的干涉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⑵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对于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的发展。⑶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⑷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①第一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n②意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B.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2、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⑴原因: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②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⑵史实: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⑶影响:①美国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外交重大胜利。②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③增强第三世界在联合国力量。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⑴原因: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⑵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同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4、中日关系的改善:⑴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⑵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拓展: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①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②对国际:有利于中、美、日人民利益和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作用。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意义: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⑵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①1996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②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一一“上海合作组织”第七单元复杂多变的当代世界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一、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①二战结束,由于共同的敌人被打败,美苏失去同盟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②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③美国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遏制苏联。苏联把确保东西部安全作为国家首要利益,扩大在世界的影响。④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政治上:①杜鲁门主义(内容: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②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2)经济上: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②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3)军事上:1948年,柏林危机是“冷战”以来的第一次高潮。①\n北约的建立: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约。②华约的建立:为了对抗北约,1955年,苏、波、捷、罗等八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3、“冷战”的影响(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2)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武器威胁之下,又避免了近半个世纪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为争夺势力范围,两国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二、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经过: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3、影响: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拉动了日本经济发展;③重视科技和教育,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④战后民主化改革。2、表现:1956---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①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②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2、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美苏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四)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⑴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受阻--政治改革混取消党的领导--民族纷争迭起--加盟共和国脱离。⑵1991年“8·19事件”成为解体催化剂。⑶同年,完全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2、东欧剧变:向西方靠拢。1990年德国统一。1991经互会和华约解散,苏联在欧体系崩溃。3、世界局势:主流——缓和:两极瓦解,结束两大集团对峙,军事竞赛减弱,总体趋势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主流。并存——动荡A.打破原有力量平衡,民族宗教领土矛盾暴露。B.美国力图主导世界,霸权主义恐怖活动威胁和平。C.1999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是北约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向主权国家采取军事行动。4、多极化趋势:一超多强。特点:A新的格局尚未形成,新旧格局交替时期B美国唯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C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多极趋势日益明显。\n影响:A有利于抵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B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D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