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30 KB
  • 2022-07-27 发布

2009年普通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09年普通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a-识记:再认或再现重要的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结论、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及历史图表等历史基础知识。b-理解:领会并复述或解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等。c-分析:分析比较和概括相关历史知识、把握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其本质,概括其特点。d-综合:把不同专题、课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评析,运用唯物史观和所学知识、方法,说明论证有关问题。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的基本内容(a b)(1)分封制目的:为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内容:①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候国。②诸候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评价: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局限性:造成了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社会动荡。(2)宗法制内容:继承和分配制度,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为核心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的体现,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结合的特点。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c)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ab)时间:前230—前221年过程:①灭六国 ②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  ③修灵渠,平定岭南——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④开辟“五尺道”,设官“西南夷”——进入中原政权版图的开始。意义:①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进入“大一统”的政治时代,有利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方便各民族间交往 ②加强对周边地区政治控制,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ab)郡县制(地方政治制度)产生发展:始见于春秋战国,秦始皇推广到全国;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意义: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④巩固中央集权制。\n皇帝制度(中央)产生: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特点:皇帝至上、皇权独尊、皇位世袭,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aa)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长官叫刺史。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唐朝三省六部制(aa)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目的和作用:互相制衡,有利于科学决策;三分相权,则有利于君权的集中。3、元朝的行省制度(ab)元开创行省制度,设省、路、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划,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四川、西藏、青海地区。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4、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aa)原因: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确立: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5、清朝的军机处(ac)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设立军机(房)处.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特点:简、精、速、密影响:提高中央集权的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d)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②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cd)①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史实说明)②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史实说明)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鸦片战争的背景(ab)①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②中国面积大、人口最多;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a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①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③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a b) (1)《南京条约》    1842年8月     中英内容:①割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n注:鸦片战争后,列强还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巡查贸易权” (破坏了领海主权),传教权危害: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马关条约》    1895年         中日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危害: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新要求,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3)《辛丑条约》   1901年9月      中国与西方11国内容:①赔款4.5亿两;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③拆毁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要地;④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⑥修订商约。危害: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b c):①使无数中国居民丧失基本生存权,造成深重灾难;②疯狂掠夺人民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文明遗产。③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④使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三元里抗英(a b)发生在1841年5月的广州三元里,是近代史上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制外来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2、黄海海战(a a)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升,“靖远”管带叶祖珪 结果: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3、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b c)起因:《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主要力量:邱逢甲和徐骧领导的义军以及刘永福的黑旗军。2.3伟大的抗日战争▲日本侵华罪行(a a)1、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是日军全面侵华的开始。2、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万人遇害;3、日军在侵华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4、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中国军民的抗战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 c)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过程:①1931年,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②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⑤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XX队⑥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n2、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 a)正面战场:⑴淞沪会战;⑵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首次)⑶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最大)⑷武汉会战(进入相持阶段)。⑸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敌后战场: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c c)胜利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胜利原因: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 ②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③中共的主导作用;④海外华侨和国际援助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意义(历史地位):①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④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3、2辛亥革命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a a)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  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2、武昌起义的爆发(a a)时间:1911年10月10日。   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结果:占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成立(a a)(1)概况: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2)政权的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b)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为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②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三权分立的原则)意义:①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民主化进程的里程碑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b c)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结束两千年的君主专制体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3.3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b b)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过程: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初步成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中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n意义:①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基础.2、中国共产党“一大”(b b)召开:1921.7.23在上海召开。内容:①规定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a b)概况: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意义: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4、国民革命(1924——1927)(a b)(1)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兴起(标志——国民党一大)合作原因:必要性:工人运动受挫教训  可能性: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合作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高潮(1926年):目的:打倒军阀,除列强和统一中国。结果:从珠江流域打倒长江流域,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3)国民革命的失败标志: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失败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主观(主要原因):中共缺乏经验,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4)国民革命的意义:是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5)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5、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1927(ab)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秋收起义:毛泽东发动;起义受挫后,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井冈山进军。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正确道路。6、红军长征及其意义(a b)原因:根本原因: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过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意义:成功实现战略转移,为革命锻炼和保存了大批骨干7、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的胜利(a b)三大战役:1948年底——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基础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bc)标志:新中国国的成立(开国大典)意义:①改变了广大人民的地位:结束了受奴役受剥削的历史,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n②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开始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③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推动世界民族运动发展,增强世界和平力量。经验: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ab)(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2)内容:①确定了国名、国旗、国歌等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具有临时宪法性质;是施政纲领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b)(1)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2)意义: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③为国家的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ab)1954年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内容:①确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②规定了公民权利和义务(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机构——全国和各级人大;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③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原则(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开创人民民主新阶段4、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bc)(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该制度确立。意义:是中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与发展:①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②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1956年,“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意义: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之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历史条件:①统一的多民族长期存在 ②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③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和命运确立过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到1965年成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意义: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保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ab)(1)对公民的民主政治、人身权利和尊严的践踏。(2)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严重破坏\n①    革命委员会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③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④民主党派人士受到严重的人格侮辱。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ab)主题报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中共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④重大决策:改革开放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②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就(b b)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宪法:1982年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3、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7年,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的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4、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极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ab)(1)提出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报告会议》通过,成为一项基本国策(2)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①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构想;②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道路;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为国际上解决争端提供新途径。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ab)(1)香港回归①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③1990年,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④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①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1999年12月20日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①    前提(根本):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②群众基础:港澳同胞渴望回归③关键: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  ④法律依据和保障:联合声明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4)港、澳回归的意义:\n①国内: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②国际: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bc)①1979年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交往不断加强,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交流日益频繁。③1992年,“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④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通过,以推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⑤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c)过程:①首次提出: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②进一步阐释: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 ③最终定型:1955年亚非会议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2、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ab)(1)日内瓦会议(1954)意义:①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2)亚非(万隆)会议(1955)意义:①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同指: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异指:社会制度、意识形态)③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万隆精神”)。5、2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b)原因:①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席位  ②美国孤立中国政策逐渐破产。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意义: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②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2、中日邦交正常化(ab)实现: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邦交正常化。影响: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3、中美关系正常化(bc)进程:时 间事   件意   义1971美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1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1972尼克松总统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n系的联合公报》1979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影响:①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出现了第三次建交高潮。5、3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研究与成就1、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ab)不结盟政策2、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aa)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江泽民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首脑举行了首次会晤。作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发大的建设性作用3、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ab)建立:①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上海五国机制”。②2001年,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性质)一一“上海合作组织”模式: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意义:对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6、2卓尔不群的雅典1、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a b)(1)内容:经济上: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②实行促进工商业发展措施。政治上:①按财产的多寡将自由民划分为4个等级②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③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受理公民投诉。(2)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2、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ab)①除十将军外,各官职向公民开放,以抽签方式产生。②“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③为担任公职和参政公民发放津贴;作用:贵族的政治权力大大削弱,民主政治发展到鼎盛。3、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b c)(1)     进步性(得):①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②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的较健全的民主制度。(2)     局限性(失):①范围: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权力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不包括奴隶、妇女和外邦人。②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④历史事实证明:雅典的衰落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6、3 罗马人的法律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a b)(1)《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法等方面。\n评价:局限性:①搀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②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进步性:①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②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的利益。③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2)公民法特点:①范围: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②操作: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③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但私法规范不够完善(3)万民法特点:①范围: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②操作:简洁灵活、实用有效③内容: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评价:适应帝国时期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使法律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4)自然法——法律观念(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①提出:西塞罗(自然法之父) ②意义: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最高成就。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b c)(1)在维系罗马统治中的作用①提高了平民的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②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③提高了国家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④减轻了社会各阶层的紧张程度,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2)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①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②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7、1、英国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完善1、“光荣革命”(a b)1688年威廉三世入主英国,结束复辟王朝的统治。(一场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影响:①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②资产阶级掌握实权,为其利用议会限制王权提供了政治前提。2、《权利法案》(b b)时间:1689年。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内容:限制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司法权。确立议会的言论自由权和集会权。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法治取代人治;②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 c)特点:①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统而不治,成为虚君②议会居权力中心、内阁对议会负责   ③内阁与议会相互制衡7、2、美国1787年宪法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a b)主要内容:①联邦政府是各州中央政府,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结合结构图掌握)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的原则。\n作用: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体现了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 c) 不   同    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国王,世袭、终身。“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政府与议会关系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相同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都是司法独立。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8、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ab)①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露②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④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揭露分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ab)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意义: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8、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aa)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11月7日,发表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推翻了临时政府,政权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2、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bc)①国内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②    国际意义: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9、1、美苏争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雅尔塔体系(a a)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a b)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过程:(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n①1946年,邱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冷战的实质:遏止共产主义)③1947年,“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应用,影响:美国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也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④1949年,建立北约组织。(政治军事集团)(2)苏联采取了相应的反击措施:1955年,建立华约。(政治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3、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b c)①消极影响:导致美苏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不得安宁,冷热战交织,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②积极影响: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B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彼此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推动世界整体发展。C不结盟运动出现,第三世界崛起。9、2、新兴力量的崛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a b)①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总部在布鲁塞尔。2、不结盟运动(a b)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美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创始人: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时间: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内容:(略)P183作用: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崛起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9、3、走向多极化---两极格局瓦解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a a)1991年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a a)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表现:①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②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③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④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高(表现:A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C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b c) ①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②为了解决世界共同问题,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  ③使世界经济出现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    ⑤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⑥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⑦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必 修 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a a)\n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春秋战国出现,汉代普及)(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关中农民:“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①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②农业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a a)汉代:①技术水平高: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禅衣;②通过丝绸之路外销地中海地区;“丝国”唐代:私营、官营纺织业共同发展,有相当大的规模。(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司母戊大方鼎);生产规模相当大;大多作为礼器的象征,代表权力与秩序汉代:生产形式:官营; 燃料:煤炭;供风形式:人力(皮囊)—畜力(马排)—水力(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市”在历代的发展(bc)①    秦:严格法律规定。 ②汉: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草市”出现;③    唐:“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⑤宋: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直接接管;⑥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政策: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打击工商业的发展。始于战国的商鞅变法,长期得到继承,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目的:经济上,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政治上,维护统治,巩固君主专制。影响:①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经济、政治基础。③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④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生长,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及影响(a b)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影响:①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②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n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a b)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途径:①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著名企业:方举赞、孙英德: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 c)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史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和商品,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张謇);③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江苏南通大生纱厂②荣宗敬、荣德生:江苏无锡保兴面粉厂(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 c)①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②部门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是轻工业。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力量弱④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发展艰难。(5)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b c)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2-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a c)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8)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④一战的影响(列强暂时放松侵略)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  ②海外投资增加  ③新建厂矿多  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快  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a c)时间:1945—1949年原因:①法币政策、外贸逆差、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标志(a b)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私有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a b)集中力量解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n(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 b)原因: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速度过程:1958年,“大跃进”开始,接着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后果: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极大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a b)①使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②使国民经济计划被废置,国民经济运行失控,经济工作陷入瘫痪、半瘫痪,交通堵塞,物质供应困难,工矿业停产半停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③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宝贵的发展机遇。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c)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a a)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改变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的经营自主权(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 b)形成: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②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③开辟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④进一步对外开放(1990年,上海浦东地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3-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 b)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    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a b)变化的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近代男装的变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近代女装的变化:20c20s后,旗袍流行现代服饰变化:①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受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列宁装、连衣裙、制服装、绿军装流行。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接轨。服饰由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2)    代以来中国饮食结构及住宅的变化(a b)饮食结构:鸦片战争前以中餐为主,鸦片战争后,西餐进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住宅:鸦片战争后,中西合璧成为主要特征,20c30s后,出现完全西化的住宅。(3)    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 b)突出特征:中西合璧,不洋不土\n婚俗的变化:婚姻包办——婚姻自由,删繁就简丧礼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式并存,民间多为旧式。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其他风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反对迷信,社交礼节的变化,公历的使用4-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  b)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①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①    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③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轮船、飞机(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a  b)邮政通信:1896清政府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华邮政,建国后,邮政与电信合一。电报:1877,丁日昌,有线电报,1906,无线电报,1932,国际无线电报电话:1882,电话传入中国,迅猛发展移动通信:21世纪后,数量居世界第一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a b)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c)①    引起商业革命:商路和贸易枢纽转移(地中海——大西洋);②    引起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③    西欧国家开始早期的殖民扩张;④    促使各地和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世界市场初具雏形。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⑴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a a)①1588年,英西战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②17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荷兰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③18世纪中期,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2)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b c)①殖民扩张的方式:开拓殖民地(殖民掠夺,屠杀人口);殖民战争;强盗的贸易(不平等贸易、贩卖黑奴)②殖民扩张的影响:A、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B、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C、对世界来说: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5-3、“蒸汽”的力量(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n前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条件: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市场需求;②圈地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③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a a)①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②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③1784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  ④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 c)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空前发展,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国与各行业间生产的互补性增强,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③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⑤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等,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⑥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5-4、走向整体的世界(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前提: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条件:①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科技基础(直接推动)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国际货币出现——市场广阔③工业革命都新兴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资本雄厚④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劳动力(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a b)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发源地:美国和德国(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a a)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电话,电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1882年,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第一座中心发电厂。②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③1893年,本茨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 c)①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②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通信工具的创新,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③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国际金融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5)世界一体化的影响:有利于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极大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各个国家与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n6-2、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a b)时间:1933---1939年目的:直接: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危机;根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a b)①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②    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进行社会救济,缓解失业④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并提供救济。(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b  c)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国家经济进行全面干预。(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b  c)①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缓解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二战后欧美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6-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b c)原因:①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②科技革命兴起,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④经济全球化促进美国企业区域结构调整,给美国带来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的优势;⑤有利的国际和国内良好的政治环境。特点:①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②在低通货膨胀和低事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打破了经济增长、事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连动关系,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2)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成就(b b) 主要内容:①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  ②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③政府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特征:①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成就: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60年代,欧洲第一、世界第三;70年代,顺利渡过石油危机。(3)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b b)主要内容:二战后初期实行“统制经济体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特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成就:使日本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远远超过其他工业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a b)内容: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实行实物配给制劳动方面: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n影响:实质:这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积极:政策的实施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消极:破坏农民积极性,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 c)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经济危机)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③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引起工人、农民不满(政治危机)内容:农业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政策:国家资本主义贸易政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意义: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巩固了工农联盟,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使苏俄找到了一条比较合适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1)欧元的诞生(a b)①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②2002年1月1日,进入流通领域。(2)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a b)标志:1994年1月1日,美、加、墨三国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影响:①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②使美、加、墨三国相互弥补不足,发挥了各自的长处,加强了规模经济的优势;③促进美洲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为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奠定了基础。(3)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a b)建立:1989年,美、日、东盟等12国在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建立。发展:①1991年11月,中国、台北和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②199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达21个。2001年,上海举办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8-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1)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a b)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WTO)(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 b)进程:①1947年,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成员之一②1986年正式提出加入关贸总协定申请;开始全面参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③    1995年,“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④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意义:证明了开放的中国离不开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也不能缺少中国。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3)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b c)问题:①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导致南北差距越来越大;②环境污染、人XX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组织活动猖獗并日益突出③频繁的战争和核武器试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n对策:①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②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保协调发展。③求同存异,加强国际间合作。必修第三册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a b)儒家:孔子:(儒家创始人)①政治:核心是“仁”与“礼”;对鬼神敬而远之。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③文化:《论语》;“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孟子:“亚圣”,仁政学说(思想核心)、民贵君轻荀子:①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家:老子(李耳)、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朴素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齐物”(庄子)。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法家:韩非子:①加强君主集权②②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③“事异则备变”、主张变法;(2)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bc)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1-2.儒学的兴起(1)罢黜百家,倡导儒学(b b)背景:①“大一统”得到巩固 ②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定型 ③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汉武帝对文化的改革。表现:①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政;②罢黜百家,倡导儒学③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影响:①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③提高了儒学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正统思想)。(2)太学的出现(a a)创建:汉武帝时;影响:①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打破了大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     ④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1-3.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程颐、程颢):“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的核心是“仁”集大成者:朱熹: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气;强调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正君心”陆王心学: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哲学: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伦理:“发明本心”\n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哲学思想:心即理伦理观: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 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a c)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和限制君权主张;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本质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影响: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②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2)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a b)①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梁启超把其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a b)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历史观: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王夫之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以厚重的哲学思想作为基础。)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b c)发明:可能在西汉早期。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影响: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纸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2)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a b)发明:战国时期:“司南”  北宋时期:指南鱼、指南龟传播:12、13世纪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应用:北宋开始用于航海。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a b)①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②唐末至宋代:火药箭、火炮、火箭、火球等,开始应用于军事。③明朝: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最先进的。(4)印刷术的进步及其影响(a b)进步:①868年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③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字盘。④明代中期,铜活字得到较多的应用。影响: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2-2.中国的古代艺术(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a a)起源: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传说。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小篆:创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楷书:也称正书,形成于汉末;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n(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a a)东晋:王羲之: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贴》等,号称“书圣”。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之则擅长狂草。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3)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a b)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气韵及布局构图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多样,融诗、书、印为一体。④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类型多样。2-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a b)《诗经》:①概况: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②影响: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离骚》①概况:屈原“楚辞”的代表作。是一首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②影响:《离骚》著称于世,又称楚辞体为“骚体”。“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2)唐代“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a b)“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诗风狂放炽烈、想象丰富,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代表作:《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诗圣”杜甫:“苦难诗人”,诗风凝重与沉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代表作:《秋兴八首》、《登高》、《春望》、《月夜》等。杜诗被后人成为“诗史”。(3)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a b)苏轼: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柳永:大量吸收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的繁荣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流传广泛。李清照: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其词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辛弃疾:以高超艺术功力、强烈爱国情怀和鲜明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派的集大成者。(4)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地位:元杂剧奠基人。作品特点:揭露当时的黑暗统治,描写广大人民在残酷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5)明清四大长篇小说(a b)《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同前。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神魔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清朝,优秀长篇小说。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a b)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②魏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b b)①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n②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③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④严复:翻译《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进化论思想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影响:①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救亡与政治变革结合)②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拓了知识分子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政治的热情。③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3-2.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a a)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称《新青年》)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b)前期:①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科学”(赛先生)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民主”(德先生)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鲁迅《狂人日记》)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后期(五四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c d)积极: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也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消极: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a b)过程:(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②朱执信: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2)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①1918、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向十月革命学习;②1919、5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③开设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ab)提出:1905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在《民报》发刊词中明确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含义:①民族主义(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n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②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评价:①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②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共同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③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④但是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民族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生主义)。 (2)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ac)内容:①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②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力(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作用: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②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③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风格4-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ab)①实践:南昌、秋收起义失败;;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开辟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②理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③标志: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革命道路。(2)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aa) ①时间:1945年,中共七大。②内容: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4-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ab)1978年12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2)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bc)①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②中共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中共继续前进的旗帜。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a)    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a a) ①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著):A、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B、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nD、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②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③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b)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a b) ①空间技术领域:A、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讯卫星升空。B、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C、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②运载火箭研究:A、1980年5月,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表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B、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C、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神舟”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6-2.人性的复苏(1)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a a)①    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 ②彼得拉克:人文主义之父③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与但丁的《神曲》并列,被称为《人曲》(2)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a b)莎士比亚: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人文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哈姆雷特》、《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等。(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b b)人文主义,肯定人、注重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神学、神权、宗教束缚和等级观念。6-3.理性与自由的启蒙(1)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a b)背景: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自然科学的发展                  ③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概况:1、主要内容: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提倡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2、核心思想:理性主义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6-4.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1)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a b)伏尔泰:①提倡自然权利学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倡导君主立宪。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立法、行政、司法)。三者互相独立又互相监督;\n意义:三权分立学说是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2)卢梭的”主权在民”主张(a b)主要观点:倡导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代表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意义:否定了封建王权,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7-1、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1)牛顿和经典力学(a b)  内容:①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②万有引力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经典力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中最先成熟和完善的核心理论体系;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2)爱因斯坦和相对论(a b)爱因斯坦德国杰出的科学家,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16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是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和量子力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2、追寻生命的起源(1)达尔文、赫胥黎及进化论观点(a b)达尔文:英科学家,代表作: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进化论观点:①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③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④人类起源于古猿赫胥黎:代表作: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内容:①论证了“人的构造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7-3、人类文明的引擎(1)瓦特改良蒸汽机(a b) 改良过程:①1769年,在纽可门蒸汽机汽缸后加上冷凝器,大大提高蒸汽机的热效率。②1782年设计出双向汽缸的蒸汽机,使热效率成倍增加。③1782年设计完成联动式蒸汽机。使蒸汽机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万能的原动机”,历史跨入蒸汽机时代。(2)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a a)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3)爱迪生和他的发明(a a)(略) (4)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的标志(a b)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下半业到20世纪初基本完成,电力的广泛运用,使世界跨入电气时代。7-4、向“距离”挑战(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a b)①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及影响: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至今,电子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发展阶段,第五代新型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电子计算机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现在有些已研制出的计算机系统能部分代替人类的智力活动,被称为“人工智能”。\n②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影响:电子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相结合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高效率的信息传输网络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技术有利于人类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大大缩小了全球空间距离,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8-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1)拜伦、雨果及其代表作(a b)    拜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的杰出代表,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代表作:《唐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2)贝多芬、舒伯特及其代表作(a b)贝多芬: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开创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前期作品充满时代精神,蕴涵着革命的力量。有《第三(英雄)交响曲》和《第五(命运)交响曲》,后期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地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的心灵。《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音乐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舒伯特:处于音乐领域浪漫主义逐渐进入全盛时期,代表作有《小夜曲》、《春之信念》《野玫瑰》他一生作品丰富,被誉为“歌曲之王”。  8-2、碰撞与冲突(1)司汤达、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a b)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代表作:《红与黑》。《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也使司汤达成为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其作品合集《人间喜剧》,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顶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最重要的三部长篇巨著。其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他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2)柴可夫斯基及其代表作《天鹅湖》(a a)柴可夫斯基:俄国民族乐派成就最大的音乐家。《天鹅湖》是其前期代表作。(3)凡高、列宾及其著名代表作《向日葵》(a a)凡高:荷兰画家,后期印象主义绘画最著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其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等。列宾:代表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8-3、打破隔离的坚冰(1)罗曼.罗兰、海明威、泰戈尔、鲁迅及其代表作(a b)罗曼.罗兰: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凭借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先后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他本人也被称为“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海明威:20世纪新一代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泰戈尔: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鲁迅:《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阿Q正传》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借阿Q描绘出了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形象。\n8-4、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1)电影、电视艺术的诞生和发展(a b)电影艺术:①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②二战后迅速发展,最为突出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电视艺术:①法国人塞列克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电视”这一名称。②1926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公开演示了他发明的机械扫描电视(“电视之父”),并于1928年在伦敦与纽约之间进行电视收发试验获得成功。③1931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兹沃尔金研制出了电子显像管。④1954年,美国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⑤20世纪70—80年代,电视实现了多路传输和卫星传播。(2)摇滚音乐的发展(a a)摇滚乐是20世纪后半期最具代表性的表现世界文化融合的音乐。它是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的融合。    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偶像是“猫王”普莱斯利(美国);“披头士乐队”(甲壳虫乐队)代表了摇滚乐在英国的成就。《四海一家》是一首传唱全球的摇滚乐歌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