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41 KB
- 2022-07-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历史回归课本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促进耕作方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刀耕火种(氐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耕)(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二、农业的精耕细作厂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一铁犁;西汉一耦犁、楼车(播种工具);隋唐一曲辕犁(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耕作方法:春秋战国一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一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J旱地(耕耙糠)、水田(耕耙)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灌溉工具:翻车(曹魏)、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淸)J耕作制度:一年一•熟(西汉)年两熟/一年三熟(宋朝)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恢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木原因)②封建土地私冇制的确立③耕作方式也由个体劳作代替了原來的集体劳作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一封闭性评价:A.地位:小农经济在屮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B.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椿耕细作做出了贡献C.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③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到明清之际更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I我国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①有利: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人都采取重农政策;小农为求生存而在冇限的土地匕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推动精耕细作。②不利:自然灾害:生产规模小,很难扩大经营;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农业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农业技术:铁犁牛耕、精耕细作;3、基本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4、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5、在封建社会农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官营手工业的发展冶r原始社会:已经学握冶铜技术;金丿青铜:商周一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冶铁:沔周晩期出现铁器,两汉高炉炼铁,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钢:两汉炒钢法,南北朝一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讥界)\n瓷「商朝一原始瓷辭;东汉一青瓷;北朝一口瓷;唐朝一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及秘色瓷;宋朝一五大冷名窑I明朝一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冇些瓷器带冇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丝淸朝一袪琅彩參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纟巢丝的国家;商朝一已有织机;西周一斜花提纹织物:唐代一吸收了波斯的4L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一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一丝织业鼎盛时期(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中心)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有哪些①官营手工业的压制;②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③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一一市场狭小;购买力低下)1、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开始发展,秦汉时期继续发展;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隋唐恢复发展;两來:在iiii折中艰难发展;元朝: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明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淸: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2、官营和民营乎工业消长的过程:西周——官营手工业一统夭下;春秋战国一一民营手工业举起,但是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于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民营超过官营的原因:①官营手工业H身的嗓端②明淸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农尺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提供劳动力)3、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利与不利:利——国家扶持;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经营规模人,分工细密;工匠技术水平高。弊——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三、资本主义萌芽r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原因:社会主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岀现资木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J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局限性:①局限于某些地域和行业;②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四、享誉世界的古代手工业1、亭誉壯界的原因:①技术领先②贸易往来频繁2、表现:①西汉起:丝国,丝绸之路②唐朝起:瓷器大国3、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五、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类別与特点1、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族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的转移成相应变化;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n2、比较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历史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民营T-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产品出售最能反映出自然经济特征,是屮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基本概况:A.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B.秦汉以來一一发展艰难(原因①发展一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修弛道;西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丝绸Z路等①艰难——巫农抑商政策的压制)c.隋唐——继续发展(原因一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政策放松限制;柜厉出现,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B.两宋时期——空前繁荣(原因一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环境宽松;纸币-交子的出现;交通的发展)C.元——大都成为国际性人都会(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交通发达)D.明清——城镇商业繁荣(明清商业的新特点: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商业竞争加剧;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一徽商与晋商)商帮起家发展兴盛徽商经莒盐业致富经营茶叶、木材、粮食等经营典当,走出国门晋商经营盐业致富经营丝绸、铁器、茶叶、棉花、木材等经营票号,走出国门\n二、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时代市的变迁概况特点西汉长安城东西有九市。(坊市分开)定点定时,严格管理唐朝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坊市分开)同上宋朝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四大商业名镇。突破了时间地点限制,管理较松明清岀现单一的商业城市(如扬州等)无三、对外贸易'C西汉:丝绸Z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I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U——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新兴的棉纺织业: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开始)(E梭——织布;珍妮机——纺纱,细易断;水力纺纱机,纱粗结实;骡机——纱细结实;水力织布机——提高织布速度)动力方面:交通方而:2.1840年前后,3、笫一工业革命英国取得的成就最大,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并率先完成,成为头号的工业强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因而被称为“世界工厂”。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横向:资本主义国家一实力增强;亚非拉地区——成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2、纵向:经济:主要资木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财富增长、社会生产力取得飞跃性进展;政治上:自山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开放、自由的思想观念的形成;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速3、书本中:新的工厂组织形式一工厂出现;经济结构变化: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生活方式: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关系:形成两大对立阶级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20世纪初)——电气时代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呆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2、资本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扩张,资本积累3、科技:口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和发展,新技术、新发明层岀不穷(如发现电磁感应现象)4、市场条件:统一的国内市场及殖民扩张开拓的海外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都刺激着工业的发展5、劳动力条件:自由劳动力増长,工人素质提高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展区展品解说词电力的广泛运用1866发电机四门子(德)为机器运转提供了新的动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方便了交流和传递,使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1873电动机格拉姆(比利时)1876电话贝尔(美)1879电灯爱迪生(美)电厂、电车、电报、电彩机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885汽车本茨和戴姆勒(德)为交通工具解决了发动机问题,推动了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加强了壯界各地的联系1903飞机莱特兄弟(美)化学工业发1866安全炸药瑞典诺贝尔(瑞典)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新的工业部门化学工业人工染料、人造纤维、合成犁料、化学药品\n传统工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发展跨入了“钢铁时代”业进步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巨大成果。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广泛,发展更迅速。3、对尚耒完成第一次T业革命的国家•來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徳国、日木)4、第二次T业革命主要发生于重工业领域。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对欧美:引起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变化——①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大大提高,进入“电气时代”②工业生产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③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④发展阶段:191比纪末20lit纪初,各主烫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常国主义阶段⑤生活及环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可持续性发展2、对世界:①推动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②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20世纪初,整个饥界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③以欧美资木主义列强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木主义世界市场进-步发展3、对殖民地: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带來深重的灾难:同时破坏了这些地区的落后的社会结构,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这些地区的资木主义的发展4、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①根本原因一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強。②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形成垄断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①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②殖民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③19II上纪中期,在第-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2、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3、影响: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了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举起。促使中国日益被卷入壯界资木主义市场,沦为西方国家经济的附庸。4、注意: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外來经济侵略仍有很大的抵抗性。二、洋务运动\n1、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夕卜:列强的入侵)2、含X:19III: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3、目的:维护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4、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自强):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一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一福州船政局、崇号(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②创办民用工业(自富):李鸿章一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一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③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人才:詹天佑一一京张铁路、邙荣光、5、失败:①标志:屮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②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6、彩响——①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②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④瓦解了木国的口然经济(亦被称为是近代化的开端)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原因: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2、人物: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3、地域:东南沿海通商口岸(交通便利,自然经济瓦解程度比较高,拥有市场,劳动力等优势。)4、特点:内部一一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最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外部——深受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先犬不足)5、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纟巢丝厂;天津贻來牟机器磨坊6、影响:1、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侵略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初步发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1、原因:①列强对屮国的资木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表现:投资总额增加;商办企业的数量及规模在增大;由内地向沿海拓展3、彩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甥上历史舞台,近代化上升到制度层面二、短暂春天(黄金时代)(1912〜1919)1、发展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淸朝的封建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实业发展的政策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n①-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屮国的经济侵略2、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无产阶级壮大,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漩3、短暂的原因: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n三、曲折发展(-)1927〜1936发展较快时期1、原因:①国民政府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政局也较稳定。②国民政府实施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币制改革等2、表现:①棉纺织业、而粉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人发展;②某些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③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④1936年民族资木亦超过外国资本(出现了质的飞跃)(二)1937〜1945民族工业萎缩原因:(1)在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2)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三)1945〜1949民族工业绝境原因:美国的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党政府的滥发纸币与苛捐杂税四、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1、工业结构上以轻工业为主,比例失调;2、分布以沿海地区为主,分布不均衡;3、与外国资木与本国传统经济相比,民族资木力量弱小(因此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五、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与作用1・、地位「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木主义的圧迫与剥削①在夹缝中求生存Y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木主义的压迫与剥削1官僚资木主义对民族资木主义的压迫和剥削r民族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②在斗争屮求发展Y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1民族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因此民族资产阶级有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要反抗,另一方面由于要依赖于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家和帝国主义,所以反抗不够彻底)2、作用①经济上:民族工•业是-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冇利于社会进步,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②政治上: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牛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提供了社会某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③文化上:为西方资木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捉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入,不断冲击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最终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从发展趋势上看,尺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冇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n六、影响民族资木主义发展的因素1、冇利因素:①自然经济解体,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市场等因素②国家政策的鼓励③样众爱国运动的推动④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2、不利因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人阻碍;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Z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③厉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七、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小国,民族资木主义不可能发展壮大只冇国家独立,才冇民族富强。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1)困境:除东三省,全国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困境出现的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破坏。(3)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戢高水平,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任务:优先发展重工业;冇步骤的进行三人改造](1)优先发展重工业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中国重工业的基础薄弱(历史因素):巩固国防的需要(现实因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外部因素)B.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因此分布主要集屮在东北地区的原因——东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靠近苏联便于吸收苏联的经验、东北工业基础比较好。)C.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A.内容(对彖):农业、手工业——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由个体转为集体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由私冇制转变为公冇制)[所冇制——由私冇制转为公冇制、经济体制一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的经济体制、分配制度一平均主义]B.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彩响: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956)(1)内容:主要孑盾:其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厉的社会生产Z间的矛盾主耍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作任务:发展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n(2)意义:成功的探索(但是八大的路线耒能坚持)2、八人二次会议确定了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八人二次会议)\n(反映了人民加速经济发展的愿望,具有“左”倾冒进思想倾向)(1)大跃进运动:A.内容:工业一一以钢为纲,人炼钢铁;农业一以粮为纲,人放卫星B.特点:高速度(超英赶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C.过失: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造成国民经济严重的比例失调,忽视了社会客观的生产力水平、中国的基本国悄。(2)人民公社化运动:A.特点:“一大二公”B.过失:片而追求公有化程度,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违背了生产关系与主产力相适应原理,C.后果: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1959—1961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D.教训:生产关系改革必须遵循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考虑客观的基木国情(3)国比经济调整:62年,八字方针(调幣、巩固、充实、提高)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人革命(1966年至1976年)1、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2、国民经济较好的时期——71年至73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于恢复调整国民经济。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75至76年(邓小平主持屮央口常工作,明确全面幣顿的思想,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调幣结束。)♦成功的探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人”;农村中的“纠左”“八字方针”♦失误的探索: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革四、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冇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牛产力的水平相适应。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H^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背景:两年徘徊时期(1976年至1978年);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思想并没冇得到根木更正(表现两个凡是的错谋思想),所以必须快速发展国民经济2、内容:思想路线——由左倾错误思想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质是实级求是);政治路线一一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组织路线一一拨乱反正3、意义:党和国家命运的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切坏节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n3、改革内容:(1)农村体制改革A.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全国普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C.配套改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代Z以乡镇政府作用:提高农尺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⑵城市体制改革A.正式开始:1984年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B.所有制改革: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C.管理体制改革:变单一公冇制为以公冇制为主体,多种所冇制共同发展D.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用:调动了枳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到挫折。2、提出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姓资与姓社问题,提出社会主义也要搞好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初步形成:十四大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木框架;(4)I-五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帀场经济理论;20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作用:调动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十第13课对开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为什么要改革开放(1)国内:1、“文革”的[•年动乱使国民经济濒于胡溃,急需恢复和发展2、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來的重大决策3、人们对外情况的了解、认识在增多。(2)国际:1.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2.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2.亚洲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冇借鉴作用(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n与台湾)二、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1)“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经济管理体制(市场经济)(2)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特区的优越条件——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④依托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丰富)2、影响:改革开放的龙头,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深圳被称为“•夜崛起的城市”2、开放沿海港口(14个):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沿海开放区——氏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闽东南、4、开放内地(省会、沿江城帀、沿边城帀)♦浦东的开发(1990):1、开发浦东原因: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的发展;以浦东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2、浦东崛起原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国家有利的政策3、浦东崛起作用: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巫点和标憑三、对外开放的特点与意义1、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地区(沿边、沿江、省会城市)2、特点: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东到西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成就:对外开放使中国改变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促进了大虽: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促使中国的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大大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服饰的变化1、传统社会一一皇帝与达官贵人:长袍马褂;普通百姓:布衣传统服饰的特点:保守呆板、拘谨;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等级的差别。2、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一一洋装、洋布传入中国;西装出现3、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1)男装一一民国初年,西装开始流行;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也很受欢迎;传统服装依然存在。西装流行的原因:社会转型时期,剪发易服流行;社会思潮的推动(民主革命思潮);且穿西装适体潇洒较为美观。中山装流行的原因:服装本身比较方便适体、且有特殊的政治含义。(2)女装一一新式旗袍出现,向称身适体发展(表明了社会对女性的认同,女子地位的提高及社会对平等的追求。20、30年代,有欧式裙子.4、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由于物质生活水平较低,人们穿着朴素。此期间男子多穿中山装、列宁装和中式便装;女性多流行列宁装、\n布拉吉、中式便装“文革”时期:以着绿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主要是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5、改革开放后一一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衣着的变化不但说明人们富裕了,也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也在悄然变化,而且服装材质丰富,设计新巧,工艺水平也提高了。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国力在增强。)二、食物的变化1、传统社会:南方多食米饭海鲜、北方而粉肉食2、鸦片战争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來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使中国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3、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一一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具有计划经济的特征探究: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4、改革开放后一一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取消实行了几十年的票证。1987年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饮食多样化。三、住宅的变化1、传统社会一一传统民居,贵族深宅大院,普通百姓住普通民居,房子多为木制结构2、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一西式建筑增多,出现了中西合璧式建筑3、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物质生活水平较低,故人们多住在普通平房当中4、改革开放以来一一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普通平房-简易楼房-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四、社会习俗的变迁1、传统社会一一包办婚姻、男子留长辫女子裹小脚等2、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頰■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政府颁布“断发易服”的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等丑恶现象;改革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婚姻自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妇女,提高了妇女的地位。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媚•姻法》构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范式,也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4、改革开放后:(1)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2)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3)新的社会时尚: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正在逐步形成’\n注意:A.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地域与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个变化是山被动学习到主动接受的过程;既冇西方的内容,又保留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习俗变迁与政治改革联系紧密(近代,封闭、落后的农村传统习俗坚若磐石)B.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外因——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带來了西方先进文明;内因——中国的政治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等因素。C.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屮国社会带來什么影响:政治上一冇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济上一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火车的变化)(一)铁路的延伸1、70年代,外国人在中国修淞沪铁路,一年载客超15万人次,但是后被清政府强制拆除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3、1909年,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这是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4、辛亥革命前,奠定了近代中国铁路的基本格局5、民国后,铁路发展进程缓慢6、20世纪50、60年代,修建宝成、兰新等铁路7、九五年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二)火车机车的变化:蒸汽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随着机车的发展变化,火车亦在提速(1997年,我国已经完成了六次大提速)二、公路(汽车)1、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汽车,不久,天津、上海等城市出现有轨电车。2、民国期间,修筑了一些公路,但是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再加上对外依赖性强,所以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直到1949年,人们出行多依赖于人力车、畜力车或自行车)3、新中国成立后,汽车制造和密集的公路网陆续建立。(20世纪末,我国跻身于世界十强之列)4、20世纪90年代,家用汽车数量増多。三、水运(轮船)1、鸦片战争后,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轮船招商局创办,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2、新中国成立后,水运业获得较快发展.3、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日趋萎缩.(部分转向高档旅游业)四、航空(飞机)1、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一一北京到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3、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32条航线。4、改革开放后,国内和国际航线快速发展,中国成为民航大国。五、电报业的发展1、19世纪70年代,丹麦私自把电报架至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2、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3、1906年,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报局。4、1932年,除国内电报外还有国际电报。六、电话1.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设电话公司。2.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到新中国成立后,电话普及率仅有0.05%。\n1.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注意:(一)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1、开始近代化(原因——内因:先进中国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交通业、中国经济的发展;外因:列强侵略的需要;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2、地区发展不平衡(原因一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3、帯冇明显半殖民地化的特征(近代交通被列强控制和操纵)(二)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局限性因素1、外因:列强的侵略,封建d势力阻碍了其发展2、内因:缺乏资金、技术、经济落后(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的两半的社会性质)(三)我国交通事业向前发展的冇利因素1、外來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推动3、政府的大力捉们4、群众反帝斗争推动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四)交通和通讯工貝的变迁产生的影响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冇一定的负面影响),(五)交通工具的发展特征:1、动力:人力、畜力〜机械动力2、技术:引进一自制3、地区发展差别:城帀显著,乡村缓慢4、対彖: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新中国成立后)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1、形成时期(19世纪中前期一一19世纪末)(1)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外国报一一《中国丛报》、《万国公报》;中国报一一第一份中文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2)70年代起,中国人办报纸(艾小梅办《昭文新报》,是第一个中国办的中国报)怎么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纸:A.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B.但也是近代西方文明的载体和近代乂化的载体,传播了西方文化2、发展时期(19世纪末一一改革开放前)(1)10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戊戌变法时期一一《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辛亥革命时候一一《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期间一一前期宣传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一一《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3)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人民日报》《红旗》一一成为宣传党的路线和政乗、方针的重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文汇报》,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3、繁荣时期(改革开放后)各种报刊呈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注意:(1)报刊业发展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开阔眼界,影响观念,丰富生活,陶冶情操(2)报刊业发展的局限性:文化素质的限制,形象性相对薄弱二、影视业的发展(一)电影: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了我国:1905年11月,拍摄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一《歌女红牡丹》,结束无声电影时代\n《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文革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輝煌。(二)电视业的发展: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随后上海等大城市先后建有电视台。文革期间,电视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业普及的原因有: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B.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C.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三、互联网:1.发展历程: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互联网的优势与不足(1)优势: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不足: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网络犯罪和网络诈骗现象层出不穷等。3.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第六单元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市场狭小;股票投机过度,金融市场不稳定;信贷消费过度,盲目提前消费、盲目扩大再生产。(2)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倍Z间的矛盾(3)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冇Z间的矛盾,叩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孑盾2、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黑色星期四)3、表现:股市崩溃、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尿跌4、发展:从美国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5、特点:(1)范围广——波及到整个资木主义世界;且涉及到信贷、工业、农业危机等多领域(2)时间长(3)破坏性人6、影响:(1)破坏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2)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徳国法西斯上台(3)IU: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木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激化了各国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7、胡佛政府的措施:自山放任的经济政策;该政策的特点:反对政府直接通过强制手段直接干预经济;结果:危机更加严重失败原因:|'|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18课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失败;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全国人尺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n2、新政的内容(具体见书):(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作用: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稳定了人心,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2)调密农业政策一一作用:克服农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达到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斗争的目的,从而使农产品的价格逐渐回升,促进了农业的复苏。(3)复兴工业一一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工业的计划和指导,对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起了积极作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注意:以工代赈的意义:(1)增加了就业,部分地解决了失业问题。(2)增加了社会购买力,刺激了生产和消费,有利于企业的发展。(3)改善了美国的基础设施。(4)“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在劳动过程中,磨练了人的意志,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积极:(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徳II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木主义,对以后资木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在很多方而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A,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冇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B,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亨有法圧的经济保护。)局限:耒能完全彻底的消除经济危机5、新政的实质:在不触动资木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1)新的理论。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2)新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运用,是国家垄断资木主义政策的初步实施。(3)新的特点。保持资本主义口由企业制度的询提下,国家干预经济,但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采収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4)新的起点。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7、罗斯福新政给我们的启示:(1)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E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2)以工代赈,开拓国内市场。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带动国民收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3)注重农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4)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人力促进就业工程。(5)建立企业职丁•及农村民众的基本保障制度,确保尺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為(6)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保证各项改革措丿施的顺利进行。(7)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8)加强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确保生产秩序的有序进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1、三大新变化及实质: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木主义的发展(最主要的变化)②福利国家的发展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实质:资木主义的内部调整,没冇改变资木主义的木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概况:理论凯恩斯主义特点:国家干预盛行:二战结束到20C70S(2)作用: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战结束到20C70S,经济发展出现了“黄金时期”(3)70年代滞胀危机:1973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一一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4)解决滞胀办法:西方国家普遍抛弃“凯恩斯主义”但不是完全抛弃,而是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柑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5)评价:积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是资本主义倒家20世纪50至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消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棊本孑盾,冇时加剧孑厉的发展。11国冇企业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F的弊病。\n2、福利国家的发展(1)目的: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缓和贫富差距,维护资木主义统治。(根木)(2)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3)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表现(4)发展概况:概念起源于19世纪中叶;成功实践于罗斯福新政;60、70SII渐完备;80S缩小规模(5)作用:1、积极作用:稳定社会2、消极作用①给国家财政带來了沉重的负担,造成财政赤字②道徳危机(“养懒人”的消极作用)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助长了“情性”,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且贫富差距仍然存在、穷人的心理仍不平衡。3、第三产业的兴起概念:笫三产业又被称服务业,是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总称。兴起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4、新经济的出现概况:20C90S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倍息技术为卞导的新经济:作用:美国90s出现了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5、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将新政权扼杀在摇篮里。(2)国际:帝国主义集团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闲难。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历史作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局限性: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5、后果:引发了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且导致了海军基地兵变。二、新经济政策1、背呆:根木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直接原因: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2、标志:《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3、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一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2间的矛盾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③贸易:恢复自山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來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漩到社会主义。5、新经济政策“新”含义:(1)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经济体制上:在公有制的前捉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6、作用:(1)积极: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形势渡过危机,巩固政权;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局限性:\n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耍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厉來过早地终」上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外部受到资木主义国家的包用和战争的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还有斯人林个人的因素;根源于生产力的水平2、农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2)农业:农业集体化(3)经济体制:单一公冇制经济和计划经济3、特点:经济上鬲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集控;所冇制一单一的公冇制,収消一切菲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管理体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4、评价:(1)功绩: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眺利奠定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捉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金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后來口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3)总Z: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5、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冇比例平衡协调发展。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尺主和法制6、注意:(1)一五计划一把苏联由落厉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二五计划——成为壯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被打断(1938年)(2)苏联于1922年成立,在此之前我们将其称之为苏俄。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绘高领导地位。2、措施:(1)农业领域(改革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捉侶种植玉米(玉米运动)(2)工业领域: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1)积极作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局限性在于: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木上突破这一模式。加Z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自己也搞个人崇拜,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重点放在工业上(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于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2、结果:前期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停滞3、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人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4、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①两者的11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人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终于工业;③结果方面,前者收效共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④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n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2、内容「(1)1985年首先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改变单一公J有制(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存在问题:缺少宏观决策I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2)1988年转向政治改革(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多元化,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3、结果:导致了苏联的解体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5、比较改革重点成果问题赫鲁晓夫农业前期有一定效果,但是收效甚微对原有体制小修小补,未从根木上改变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垂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军事上成为与美国相媲美的超级大国,但是也拖垮了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后转向政治领械苏联解体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共产党的领导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体系1、含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2、背景: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西欧各国实力普遍衰落。3、基础:美国的怀特计划4、建立:文件——《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汇率);世界银行(宗旨:前期致力丁欧洲经济复兴,后期全球性发展,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5、特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和美元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6、作用:积极: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恢复和发展了经济;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7、IMF与WB如何体现美国的主导地位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美国人扌I!任关键职务;最人的投票权二、国际贸易体系1、特征: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建立:关贸总协定3、概况: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介国正式机构。4、宗旨: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5、作用:创造了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美国向外扩展经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6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宙顿森林体系J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n◎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作用:标志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对世界经济影响放人的三人区域集因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欧盟:(1)发展进程:1951年,法、徳、荷、比、卢、联邦徳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2年,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2)统一的条件:欧洲冇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感;美苏冷战格局下使欧洲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二战后欧洲经济普遍衰落,为发展经济走向联合;法徳和解是关键。(3)欧盟给中国带來的变化:经济上:税、规则、壁垒,包括手续都是统一的,中国如进入其中一国,也就进入了欧盟各国,减少了入关和流通成本。同时,欧盟各领域都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这对中国不利。政治上,中、欧在国际上能更多地进行合作,冇效地牵制单边主义。(4)欧盟给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5)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世界经济三强之一)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1月1口,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作用:P108页最后一段)此外:美倒近年來推动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山贸易区。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人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它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成员国之间有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合作方式为:承认和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逐步形成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为基本特点的合作方式。4、区域合作化形成的原因:A、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推动同一地区国家的合作。B、各国竞争加剧,为了增强本国实力需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介作C、各国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加速经济要素(如商品、资本等)流通,加强本地区合作。5、影响:枳极一促进集团内部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②促进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主产专业化,推动经济技术合作;③有利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消极一①各区域组织采収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商品、资本、技术在区域间的流通。②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给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带來了新的挑战。\n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2、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1)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2)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A、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B、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床力和挑战3、全球化的原因:①各个国家和地区Z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口益加深;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③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④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⑤思想文化的不断交融4、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一世界贸易组织;本全球化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世界银行集团形成;生产全球化一跨国公司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吐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2)工业革命后,I比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3)20壯纪90年代以來,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1、1995年1n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3、世贸组织的某本原则:壯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巫耍规则,包括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4、世贸组织的决策特点: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捉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人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屮的强权政治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时间:2001年12月艰难历程:1947年,屮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成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1986年7月,屮国正式提出重返关贸总协定的申请(复关)。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血参与乌拉圭【叫合的多边贸易谈判。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5)冇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窩(6)冇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而临更激烈的竞争对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大胆实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白少的国际竞争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科教投入;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