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4 MB
  • 2022-07-27 发布

云南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2012年地理学业考试复习资料(2012-10-22)班级:姓名必修一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一、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1.最基本的天体是和;天体之间形成天体系统。2.级别最低的是;级别最高的是;同一个级别的是和3.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是太阳系1.中心天体是,原因是。2.八大行星的顺序:;其运动具有、和3.小行星带位于和的轨道之间;4.彗星公转周期为,由组成。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表现是:是5.地球是有存在生命的条件:A外部条件:稳定的;安全的。B自身条件:①有适宜的和液态的(日地距离适中)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③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适宜生命的新陈代谢过程太阳大气结构太阳辐射1..能量来源于;2..对地球的影响:①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②为生物,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③为人类提供能源:直接和间接提供。太阳活动1.类型:①光球层上的,是太阳活动的标志。②色球层上的是太阳活动的显示。③日冕层上的2.周期为年3.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气候:如太阳黑子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②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影响通讯;③影响地球磁场:产生;④产生极光:多出现在地区的夜晚才能看到。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特点1.方向:(北半球:;南半球:)会在图中画出2.周期:,为;而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太阳日,为24小时。3.速度:①角速度:;②线速度:;-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昼夜交替1.晨昏线特点:①永远与垂直,并且平分;②只有两分日,才过南北两极,与经线重合③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地理意义2.晨昏线与时间的关系: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点;②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点;3.日界线:①零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向东越过,日期天②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经线)(人为日界线):向东越过,日期天地球自转时差1.地方时:①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②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小时;经度相差1度③越向东,时刻越早(即时刻越大)2.时区与区时:①每隔15度,划分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②每隔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③北京时间:的地方时;的区时。3.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①“+”的用法(东加西减);经度差或时区差(同“—”异“+”)②把经度差或时区差转化为时间差:③根据越向东,时刻越物体偏移1.偏移规律:北半球偏;南半球偏;沿赤道运动不偏(北右南左赤道无)2.判断:①北半球右手,南半球左手;(纬度越高越显著)②手心向上,四指指向为物体原始运动方向,则拇指指向为实际运动方向。3.运用:①风向的画法:②河流:北半球的河流岸侵蚀严重,岸淤积严重,南半球相反。地球公转.示意图规律1.在上图标出公转方向、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二分二至日2.公转周期为,为3.公转速度: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4.公转轨道是近似的轨道,太阳位于公转轨道的某一焦点5.黄赤交角(23o26/):①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温带。②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进而引起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及四季和五带的变化。地理意义昼夜长短极昼极夜的范围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春分无从向递减1.四季:①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②冬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2.五带:①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即有太阳直射的范围)②寒带:南北极圈以内(即有极昼极夜的范围)③温带: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的范围夏至北半球:①各纬度昼长达一年中②纬度越高,昼①出现极昼的地区是②出现极夜的地区是①从向递减②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达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秋分从向递减冬至北半球:①各纬度昼长达一年中②纬度越高,昼①出现极昼的地区是②出现极夜的地区是①从向递减②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达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是总结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北极点附近极昼赤道永远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直射点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四.光照图综合判读:类型地球自转方向1.经度:东经度增加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2.方向:侧视图:;俯视图:晨线、昏线判读节气判断根据极地附近的昼夜情况判断:①夏至日:②冬至日:③两分日:直射点的确定1.直射的纬度:2.直射经线:地方时为点的经线时间的计算①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点;②注意光照图上的赤道、经线和纬线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地球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①.莫霍界面:横波、纵波波速。②古登堡界面:横波,纵波2.各圈层的特点:①地壳:由组成,是圈层,部分厚,部分薄;②地幔:其上部的层,是的主要发源地。③岩石圈:由和组成(3)地震波的特点: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②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地壳物质循环1.地质作用:①;②;③a内力作用:①.能量来源于,②.表现为、、。b.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于,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作用,使地表。②.流水侵蚀形成;流水沉积形成(山口)、冲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③.风力侵蚀形成戈壁、裸岩荒漠;风力沉积形成2.常见岩石:①.岩浆岩:有、;②.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等,具有构造、含有4.意义:①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的地貌景观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岩层地形侵蚀后成谷的原因:侵蚀后成山的原因:上升地块形成:下沉地块形成:意义1.找油、找矿、开石2.建隧道(特点):①;找水、建水库1.工程建设避开断层2.找水-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②板块运动1.板块构造的内容:①岩石圈被等分割成六大板块。②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③板块交界处,多。两大火山地震带:、。2.板块边界:①板块挤压:形成,②板块张裂处:形成,如大洋中脊、红海。二、大气圈、天气及气候1.大气圈大气垂直分层1.依据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运动状况的差异2.各层特点:(1)对流层: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①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原因是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②气流:运动为主,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①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原因是②气流以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3)高层大气:有若干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大气热力作用1.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①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臭氧吸收;能量最强的被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云层越厚,反射越强,气温越低③散射:2.受热过程:3.保温作用4.实例:①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②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③晴朗的白天气温较高注: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波段,均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热力环流1.含义:地面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原理:①垂直方向上:热的地方,空气,近地面形成压,高空形成压冷的地方,空气,近地面形成压;高空形成压②水平方向上:从流向3.关系:①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高压处,;低压处,;-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②气压与等压线的关系:高压处,等压线向弯曲;低压处等压线向弯曲。③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处,气流,多天气;低压处,气流,多天气。④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高空4.气压大小的比较方法:①先比较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再比较同一高度:高压处,气压高;低压处,气压低。③同一等压线上的各点气压。5.常见形式:城市风、山谷风(白天和夜晚)、海陆风(冬夏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是。2.风向画法:A先画水平力(画法:)B再画风向,注意:①高空风向与等压线;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②北半球风向,南半球风向3.风力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集,风速。4.三力与风向的关系: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摩擦力:③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1.气压带、风带名称:2.成因:①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和②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和3.移动规律:随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冬季。海陆分布A.1月份:①亚欧大陆温度,形成气压;②气压切断气压;B.7月份:①亚欧大陆温度,形成气压;②气压切断C.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大体呈分布季风环流A.1月份:①东亚吹;南亚吹;成因都是B.7月份:①东亚吹,成因是;南亚吹;成因是。2.常见的天气系统-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锋面系统乙丙丙`冷锋暖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概念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中心气压,气流中心气压,气流天气①过境时:②过境后:①过境时:②过境后:多天气多天气常见天气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寒潮天气华南的春雨台风天气长江流域的“伏旱”“秋高气爽”天气3..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因素、地形、洋流、人为因素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图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及成因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形成原因气候特点植被(自然带)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10°至20°NS之间赤道低气压和信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季风气候10°N至25°N之间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热带季雨林(带)热带沙漠气候20°至30°NS之间大陆内部和西岸终年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季风气候25°至35°NS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温带季风气候35°至55°N之间的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全年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温带草原、温带荒漠(带)-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气候类型的判断1.判断南北半球:7月气温高,为半球;1月气温高,为南半球。2.判读温度带:依据最冷月气温①最冷月气温>15℃为热带,有热雨、热草、热沙、热季②最冷月气温0至15℃为亚热带,有亚季、地中、温海③最冷月气温<0℃,有温陆(各月降水均不足100mm)、温季(7、8月在100mm以上)及寒带气候3.再结合雨型确定气候类型①年雨:有热雨、;②夏雨:有热草、热季、、;③冬雨:有气候;④少雨:热沙、温陆、极地气候三、水圈与水循环1.水圈与水循环:水圈的组成①陆地上储量最多的淡水是:,存在于两极、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②人类常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河流的补给水源①东部季风区:以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随的变化而变化。②西北内陆地区:以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与有关,冬季断流③东北地区:春季补给,形成春汛;夏季补给,形成夏汛。水循环1.环节:①②③2.类型:①海陆间循环:②陆地水循环:③海洋水循环3.意义:①使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②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③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2.海水运动1.按成因分类:(1)风海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2)密度流:(3)补偿流:2.按性质分类:①寒流:从水温的海区流向水温的海区;②暖流:从水温的海区流向水温的海区;3.流向:弯向即流向(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动方向)4.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北南;东西(2)中高纬海区:①北半球:流动,东西(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顺冬逆)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①暖流:;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除了受西风影响外,还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②寒流:;如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2)渔业生产:寒暖流交汇处及上升流处,多成为著名渔场。如①纽芬兰渔场:位于与交汇处;②日本北海道渔场:位于与交汇处③秘鲁渔场:海底海水,形成渔场。(3)对污染物:①加快污染物的扩散,②可能使污染范围扩大。-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整体性表现1.各要素与环境的总体特征保持一致;2.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相互作用方式1.物质运动:植物的充分体现了地球各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如: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碳循环2.能量交换:①海洋输送热能改变大气运动;大气通过风将动能传给海洋②势能:气压升高,海面降低;案例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的水对的和作用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①岩石的性(最基本):主要是碳酸岩类如石灰岩、白云岩等②岩石的性:与岩石裂隙的发育程度(破碎程度)有关③水的溶蚀力: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有机酸及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④水的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坡度及岩石的破碎程度。3.喀斯特地貌:①地面(峰林、峰丛、溶蚀洼地、落水洞),地下(溶洞、暗河)等。差异性(参照气候模式图)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垂直地域分异基础因素水、热及组合成因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水、热及其组合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明显地区低纬、高纬地区中纬度地区高山地区自然带特征与纬线平行,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①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②从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①山麓: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②雪线:主要由气温、降水及坡度决定③变化: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相似。④多少:由山体所处的纬度和高度决定。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其自然带越多。⑤坡向:同一森林带,在阳坡分布的海拔高 -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一、自然灾害、自然资源1.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影响地区形成原因危害情况预防措施台风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加强监测和预报洪涝1夏秋季节2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3.汇水速度与、及土壤含水率有关。4.排水速度与河道顺直、通畅等有关1.自然因素(1)降水。(2)地势。(3)河道;2.人为因素(1)(2)(3)①冲毁房屋;②淹没农田③引起瘟疫④供水、电力、交通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混乱1.工程措施: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②整治河道、修筑堤坝、③修建分洪区,开挖分洪道;2.非工程措施:①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②提高森林覆盖率③建立减灾防灾的管理体制④拟订居民应急撤离计划⑤实行防洪保险。寒潮主要在冬半年,春季和秋季尤为严重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风、剧烈降温、冻害等现象。农作物遭受冻害、摧毁建筑物、交通受阻。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做好防寒准备2.地质灾害、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滑坡、泥石流1.多在夏秋季节,是山区多发的地质灾害,以和最为集中2.发生条件:①岩石破碎,易于搬运;②多暴雨,降水量大且易汇集。③地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火山、地震1.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气候变化变化1.地质时期:气候表现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2.人类历史时期:温暖与寒冷交替出现3.百余年来:气温呈趋势。全球变暖1.原因: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②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2.影响: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②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③中高纬度降水增加;干旱、半干旱区更加干旱;④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增加。3.措施:①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②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③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并植树造林。自然资源1.概念: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2.分类:(1)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2)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3.共性特征(1)分布的:①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影响明显,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②不可再生资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如金银铜铁等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天然气多在沉积岩地区。(2)资源间的:综合开发利用(3)数量的: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4)利用的:依靠科技挖掘潜力4.自然资源与人类①采猎文明阶段: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②农业文明阶段: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制约因素5.自然的可持续利用(1)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2)资源的持续利用:适度开发;利益兼顾;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公众广泛参与-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初期工业革命后:二战后:特点人口增长缓慢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速度加快迅速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原因人抵御疾病和灾害的能力低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科技的进步、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及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2.人口增长阶段及模式的转变:从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和平均寿命来描述。阶段名称人口增长模式1.特征:出生率、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规模小,波动大;平均寿命短。2.原因:生产力水平低;战争、灾害、瘟疫频繁3.分布:热带原始森林落后土著原始低增长阶段原始型高增长阶段传统型1.人口特征:出生率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延长。3.分布:东非部分国家(坦桑尼亚、肯尼亚)增长减缓阶段(发展中国家)传统型过渡型1.人口特征: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持续下降到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人口规模增长趋缓,人口平均寿命继续上升2.原因:生育观念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口政策的实施3.分布:一些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低增长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1.人口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规模趋于稳定;人口平均寿命长。2.原因:生育观念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人口政策的实施3.分布:发达国家(英、法、德、日等)3.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0~14岁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和严重带来的影响①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人民生活贫困、生态环境恶化②造成国家财富减少,人民生活贫困,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未来发展③人口增长过快,加大资源、环境、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对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接纳移民二、人口迁移分类1.按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2.按方向:①农村→城市(是国家及发达国家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主要类型)②城市→农村(是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3.生态环境因素: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往往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4.其他因素:婚姻与家庭、投靠亲友、逃避种族歧视等。世界的.1.二战前:a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引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b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人口迁移P8-P9c.15—19世纪:①原因: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②方向: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的地区→未开发的地区③贩卖黑奴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①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②永久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③迁移形式多样化:政治性人口迁移增加;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变化中国的人口流动a特点:①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步上升趋势②以男性和青壮年为主③以自发为主b原因: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c.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落后→发达,中小城市→大城市对环境的影响1.对迁出地: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2.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三、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格局分布1.世界:主要分布在①人口稠密区: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欧洲西部、北美东部②人口稀疏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区、寒冷的两极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区、干旱的荒漠区)2.中国:主要分布在(人口界线)以东的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a地形:①平原是人口分布的理想场所②热带:城市多位于高原和山区③山区:人口多位于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区及山间盆地。b气候:人口主要通过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和降水适中的沿海地区。c水资源:干旱区,聚落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d土壤:通过农业发展影响人口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迁入。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治等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常用来衡量2.环境人口容量:①含义: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②影响因素:资源(为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对外开发程度等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3.特性:①不确定性: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确定性②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阶段具有相对确定性4.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合适)的人口数。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城市起源条件①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②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及商业的出现,促进集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发展①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城乡相对独立②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城市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城乡差距逐渐扩大。③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还出现了专业化城市,如大学城、科学城、旅游城。城市化1.表现:①②③2.城市化水平:看3.发展中国家a城市化特点:起步、发展、城市化水平、城市发展不合理b产业特点:第产业比重下降;第产业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4.发达国家a城市化表现:起步、发展、城市化水平高,出现现象原因:①大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②私人小汽车的普及现代交通网络的建立③中小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b产业特点:第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6城市化问题解决措施:a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②.耕地面积减少;水源短缺,地面下沉;b解决措施:①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④合理规划二、城市区位与城市化.城市区位选择1.自然因素:①河流:为城市用水提供水源和运输的功能;②气候:城市多在气温适中、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③地形:是城市发展的理想场所;高原:利于热带城市分布;山区:城市多位于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区及山间盆地。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城市体系1.作用:城市在区域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区域的服务中心、管理中心和经济增长的中心。2.城市活动:为城市自身及其以外的地区服务3.城市体系:①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职能越多、城市数目越少。②不同级别的城市服务范围形成层层嵌套关系三、城市空间结构:1.功能区的特点:商业区1分布:①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②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城市中心和街道两侧2.中心商务区的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人数昼夜差别很大(昼多夜少)③建筑物高大密集④内部分异明显工业区1.分布:一般在城市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2.目的:降低成本、保护城市环境住宅区1.特点: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分区,是城市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2.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外围,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与高坡和文化区相联系3.低级住宅区:都分布在工业区附近与市中心的距离()acbABC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历史因素1.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往往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2.城市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过程,也会变化经济因素1.土地价格:主要受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的影响2.付租能力:①市中心:商业>住宅>工业②对某块土地,只有付租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租用3.功能分区: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社会因素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行政因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行政规划,引导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3.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田园城市模式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a景观:美国:市中心摩天大楼,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欧洲:保持传统风格,高楼很少b.格局:①“天人合一”思想:山水城市(杭州)②皇权思想::中心为皇宫,其他建筑物沿中轴线排列(北京);③民主与法制的思想:华盛顿以国会大厦(居于高处)和白宫两条轴线及交汇处为城市中心。-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因地制宜)、季节性和周期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2.社会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和管理①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农产品的销售范围的扩大:取决于和的发展,③政策:政府用财政补贴维持农产品价格,利于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④改造不利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梯田(地形)、大棚(热量)、灌溉(水源)3.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培育良种、化肥、机械主导因素1古代:自然条件为主导因素2现代: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不合理的农业生产①过度放牧:易造成草场退化或土地荒漠化②不合理灌溉:易造成土地盐渍化③过度使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板结④过度使用农药:易造成农产品及土地污染2.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代表地区①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热带雨林区;②稻田多分布与平原和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可通过修筑梯田,种植水稻③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即南方)1.分布:①世界:美、加、澳、俄、阿(以家庭经营为主);②中国:东北、西北地区(国营农场)2.代表:美国中央大平原1.分布:①世界:欧、北美、南非、澳、新②我国:珠三角的基塘生产2.代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1.分布:美国、阿根廷—放牛;澳、新西兰、南非—养羊2.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①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②劳动力资源丰富③地势平坦④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美国中央大平原:①自然条件优越;②交通便利;③工业发达;④地广人稀;⑤农业生产专业化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限制因素:灌溉(水源),修建东水西调工程。(2)优点:①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忙闲错开,农民可有效的安排农事生产活动。③经济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利于出口特点①生产规模小②水利工程量大③单产高④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高产品远销欧洲市场-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3.工业生产区位因素1.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①污染大气的企业:应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及冬夏季风垂直的郊外。②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在河流的下游主导因素的变化2.考虑主导因素工业类型主导因素工业部门区位选择原料指向型制糖、水产品加工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家具制造、啤酒酿造、印刷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金属冶炼接近能源供应地劳动力指向型服装制造,家电装配、制鞋、制伞接近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技术指向型飞机、卫星、精密仪器、集成电路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3.变化:①工业化早期:原料是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形成传统工业区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的影响减弱;市场、交通的影响逐渐增强③现代社会:知识、技术、劳动力素质成为重要因素,形成以高兴技术为特色的新兴工业区,如美国硅谷、日本硅岛、北京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1.产品上的联系:生产上投入-产出的联系2.空间上的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的联系3.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联系工业集聚和扩散1工业集聚的作用:共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协作,降低成本,提高利润2工业扩散:如:跨国公司①原因: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堵塞和原料燃料供应困难等②条件:交通及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③表现:工业化中前期,多为工业集聚;后期,多为工业扩散,向基础落后的地区扩散工业地域1.形成:①自发形成:满足降低成本的需要而形成②规划建设形成:共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2.类型:①发育程度低:面积小,发展潜力小,如食品工业②发育程度高:面积大,发展潜力大,可扩展为城市,如“钢城”“油城”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一、主要方式:交通运输、现代通信、商业贸易作用联系工业与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联系的纽带。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1.要求: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连续性强等2.发展方向:大型化、高速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现代通信1.邮政通讯:①主要任务:利用交通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其次是办理汇兑、金融和代理业务。②组成:由邮局和邮路组成;受地形障碍及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2.电信通讯:①任务: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利符号文字图像语言等②特点:方便、迅速、快捷、及时、准确,如互联网、电话、传真等;③影响因素:地形、太阳活动等会影响到通讯质量。商业贸易1.主要环节:收购(基本前提)、储存调运(缓冲器)、销售(终结)2.物流产业:3.我国的国际贸易: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排名不断上升②贸易市场多元化;③出口商品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比较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差,受水文和气象条件影响大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运费高、能耗大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连续性强、损耗小运量大。铺设管道投资大,灵活性差二、交通运输的布局-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1.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原则自然上有利1.要求线路短、坡度缓;避开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避开沼泽、少跨越河流2.考虑冻土、积雪的深度及大风、暴雨的强度和频率经济上合理要求投资少,且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如铁路、高速公路与直达为主,经过城市时从城市边缘经过。而地方公路则尽量经过城镇,村落,以增加运量。技术上可行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区位因素决定交通建设最主要是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注:青藏铁路:1.两最:世界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最长2.三大难题:高寒冻土、缺氧和生态脆弱3.区位:①线路短,坡度缓,与青藏公路并行,便于施工②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的经济发展③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冻土问题已经解决)2.交通运输站点的布局汽车站车站固定且设施完备(原因:铁路的运量大)火车站站内设备简单(原因:汽车运量小、机动灵活、货物装卸可不在站内进行)港口1.区位条件:①水域:要求港阔水深、不淤不冻,风浪小或避风的港湾②陆域:地形平坦开阔③以城市为依托,经济腹地广阔等2.上海港的区位:(1)有利:①河港兼海港,主要港区沿分布,江面宽阔②地势平坦,利于规划建设。③以上海为依托④经济腹地广(2)不利:水流平缓、流量分散,泥沙容易淤积航道。机场①地形平坦开阔、地基稳定、坡度适当②要求低云雾、暴雨少、风速小;跑道与盛行风向一致③要求离城市较远,且有交通干道与城市相连。3.城市交通网:类型我国所采用的道路网类型主要是:①利于市区与郊区的联系②避免市中心交通拥堵③缩短各地点的距离,方便人们出行。北京城市道路网城市交通问题1.城市交通问题:①城市交通拥堵②交通环境污染2.解决措施: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②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地理信息技术)③错开出行高峰、减少出行距离、合理规划停车场;④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绿化美化城市交通。4.地形、交通与聚落形态聚落1.古代:①以水运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多呈带状②以步行—马车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紧凑,多块状2.近代:火车、电车的发展,城市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形成星状3.现代:①汽车时期:城市沿主要公路延伸,形成星状②高速公路时期,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发展,出现城市群4.4.城市形态:①步行-马车时期:呈块状、带状;②火车-电车时期:沿交通干线向外扩展,成星状③汽车时期:成多层次星状;④高速公路时期:城市交通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灵活多变。步行-马车时期火车-电车时期汽车时期高速公路时期-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商业网点1.布局原则:①交通最优②市场最优2.交通变化:如随着运河淤塞,京沪铁路的建成及海上运输的发展扬州等京杭运河沿岸城市发展速度缓慢。3.山区与平原的区别:①山区的商业网点的密度小、效益低,多为流动形式(原因:人口少、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②平原的商业网点的密度大、效益高,多为固定形式(原因:地形平坦、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认识区域域含义1.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2.划分:①指标:有单一、有综合;有自然、有人文等要素指标②目的: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加以开发利用类型1.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2.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尺度区域越大,描述越宏观;区域越小,描述越越具体、越详细。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3.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图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比较(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2)差异性:日本英国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以平原为主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且急,航运价值小,但水能资源丰富河网稠密,流量平稳,航运价值高矿产贫乏煤、铁、石油,天然气丰富2.经济发展方面(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2)差异性:日本英国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临海型”布局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中园艺作物为主。人口与城市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我国的区域差异1.划分依据:、2.名称:3.界线:4.三大自然区特点:a.东部季风区:①“季风”显著:雨热同期,水旱灾害频繁;②主要的农耕区(北方小麦,南方水稻);-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③多外流河湖,以雨水补给为主;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①气候干旱,水源不足;②多内流河湖,流程短,流量小;③以牧业为主,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④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水源附近,呈点状、线状分布。c青藏高原:①高寒、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②以高寒牧业为主,有河谷农业。5.思考: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阶段初期阶段1.特点:区域内城镇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2.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案例:“钢都”匹兹堡发展1.有利条件:①接近煤铁资源②水陆交通便利(铁矿向东运输;煤炭向西运输)③开发历史较早。2.特点:资源充裕,环境良好,城市和工业发展空间大,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成长阶段1.特点:①城市和工业向外扩展;②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2.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案例: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1.产业由匹兹堡等个别中心逐渐向东、西方向扩展。2.形成城市带:交通枢纽芝加哥、汽车城底特律、钢城匹兹堡3.特点: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等,人地关系紧张。转型阶段1.特点: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止;②产品商场竞争力下降,③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2.主要问题:失业率高、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如:20世纪70年代,人口由五大湖区向西部和南方迁移:①东北部地区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严重②南方和西部地区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业,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再生阶段1.特点:采取措施使经济复苏,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2.主要措施:(1)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样化(2)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如:“知识城”匹兹堡1.复兴计划:①进行环境政治,压缩传统产业规模②加大技术革新力度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结果: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科技力量强,被誉为“知识城”。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地关系认识环境决定论1.思想:①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的心理、生理和民族特征②决定文化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人地关系:被动地适应自然,对自然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人类中心论1.产生背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2.思想:人类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地追求征服自然;3.人地关系: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人地伙伴论1.思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2.意义: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才能推动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内涵1.经济的持续发展(条件)①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②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2.社会的持续发展(目的):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3.生态的持续发展(基础):要求①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②以持续的方式利用资源;③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原则1.公平性原则:①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②人与人之间消除贫困;③不对他国的资源环境构成危害④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2.持续性原则:①制约因素:资源和环境;②核心:发展不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保持发展的持续性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④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3.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4.阶段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关注资源和环境问题②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生态的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可持续发展这应承担主要责任。行动1.国际: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一次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2.中国: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要性1.提出背景: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2.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3.战略框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四大战略①人口(首要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资源:依靠科技挖掘资源的潜力;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③环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④稳定: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坚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第三单元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区域环境问题、区域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1.范围:2.形成及地表特征:危害①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导致单位面积降低;②大量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③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成因1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③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④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频繁,多滑坡、泥石流。2.人为原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②破坏植被,如营造宫殿、战争、毁林开荒等。治理1.基本理论:①着手点:合理利用土地,②中心:水土保持,③原则:坚持综合治理,2.具体措施:a工程措施:①沟谷:打坝建库——拦泥蓄水、防止沟谷扩展(固沟工程)②山坡:缓坡修梯田或发展林果业;陡坡封山育林,造林种草③塬面: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b农业技术措施:平整土地,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发展生产等。c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乔、灌、草结合——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3.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治坡与治沟、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等。-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鲁尔区为例1.发展条件:①优越的地理位置(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莱茵河、铁路、公路等);③丰富的煤资源,离铁矿区近;2.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传统产业衰落:①产业结构单一;②煤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和核能的利用);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2)生态环境恶化(原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3.可持续发展的策略:①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使经济结构多样化。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③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④改善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地理背景1.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2.目的:缓解北方缺水3.缺水区:(1)华北平原:①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②耕地广,工农业发达,人口城市密集,用水量大;③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浪费严重。(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全年降水稀少。措施:①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实行水价调节等4.丰水区(水源地):长江①流域面积广,径流量大;②径流量稳定,且季节分配相对均匀③离缺水区近: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靠近华北平原;工程方案1.东线:从长江下游的扬州调水,基本沿京杭运河到华北①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逐级提水,能源消耗大;②沿线人口、城市较多,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③基本沿京杭运河调水,工程量小,水量大。2.中线:从长江三峡、丹江口水库送水到北京、天津。①可自流供水;②沿途地形复杂,工程量大;③水质好3.西线:从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调往黄河上游。水质好,可自流供水,但水量有限、工程量大影响1.积极:①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②改善生态环境(如缓解地下水位下降,控制地面沉降)。2.不利:①长江径流减少,河口盐度升高,会降低水质②长江泥沙淤积加重,影响航运③沿线大量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④沿线及调入地区地势低,土壤易发生盐碱化西气东输路线1.一线工程:从新疆轮南油田送到上海。2.二线工程:从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意义1.对东部:①缓解能源短缺;②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改善城市环境2.对西部:①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②改善西部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对沿线:沿线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西电东送1.北部通道:黄河上游水电,山西、陕西火电→北京、天津2.中部通道:长江三峡水电→长江三角洲3.南部通道:珠江水电、贵州火电→珠江三角洲。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长江流域概况1.自然环境:①地形:干流经过: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②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春季低温,夏季伏旱对农业不利。③水文:;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南北对称④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2.自然资源:①上游:水能、森林、矿产丰富;②中游:水、矿产丰富;③下游:耕地丰富;④全流域旅游资源丰富。3.社会经济状况:①经济发展快,形成以重庆、武汉、上海为中心的三大经济区。②城市化水平高较高:金沙江流域城镇少,宜宾以下城镇密集,中下游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③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开发与整治上游地区1.优势:2.发展方向:,a水能丰富的原因:①位于季风区,降水多,流量大;②位于阶梯的交接处,落差大。b长江三峡:①位于湖北宜昌西陵峡三斗坪,具有防洪(三峡建设的首要目标)、发电、航运等效益。②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缓解华中、华东电力紧缺状况。3.问题:①地质灾害频繁②水土流失严重4.整治重点:加强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中游地区1.发展条件:a农业: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粮、棉、油)b工业: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问题3.整治重点:(1)原因:a自然:①降水多且集中春夏两季;②地势低,水流缓,泥沙淤积,排水不畅b人为:①过度砍伐,陡坡开荒,植被破坏严重;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2)措施:①兴修水库、退耕还湖,严禁沿湖围垦;②整治河道、加固堤坝,修建分洪区,对弯曲河段裁弯取直;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下游地区1.发展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②地理位置突出;③经济基础较好: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2.整治重点: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②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二、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自然环境1.地表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2.气候:大部分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南北温差大a.有利:夏季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b.不利:热量不足,只能满足一年一熟的需要。3.河流:有春汛和夏汛,冬季断流,河流含沙量小。.农业与可持续发展1.土地资源:①土壤肥沃:黑土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东部、北部及三江平原的西部;黑钙土分布在松嫩平原的中西部。②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商品粮基地建设最主要的原因,耕地多集中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适合机械化作业。③宜农荒地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及内蒙古地区——后备土地资源丰富。2.土地开发:①荒地开发、使“北大荒”成为“北大仓”。②建立国营农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③以耕作业为主,以玉米、大豆为主,吉林(松嫩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玉米带。3.农业生产布局:明显的地域性①从东向西:林----农-------牧。②自南向北:海洋渔业带----农耕带-----农林牧交错地带。4.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策略a.,土壤肥力下降,使单产降低①改进耕作制度,如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等②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③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并植树造林。b.沼泽保护: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分布区(1)作用:①是水源地、蓄水池,丹顶鹤和天鹅的栖息地。②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保护: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围垦的湿地逐步还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林业与可持续发展1.林业:①分布:集中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三大林区。②地位: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主要的采伐基地③森林丰富:以寒温带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有冻土和沼泽。2.问题与可持续发展:a问题:①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②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使森林覆盖率下降③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b策略:①以营林为主,发展速生丰产林(落叶松、杨树等);-22-\n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②坚持合理采伐,以蓄积量定采伐量。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恶化。④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其附加值。三、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经济发展快1.发展条件:①区位: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②自然:平原面积广,水热丰富;水源充足③社会:人口、城市密集;经济、文化发达;主要侨乡分布,政策优惠。2.成就:a.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b.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c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发达;第三产业也较发达。d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3.“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①商店(香港):进行订单、产品设计、市场销售,售后服务②工厂(珠三角):进行产品加工、制造、装配城市化水平高1.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后,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2.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3.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港澳台及海南1.香港与澳门经济发展的异同点:相同点:旅游发达;多加工工业及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以外销为主;与大陆联系密切;不同点:①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运输、信息服务和旅游中心;对外贸易是重要的经济支柱②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的重要支柱产业。2.台湾:①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②经济:发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3.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①卫星基地:文昌②盐场:莺歌海盐场③气候:利于生产反季节蔬菜销往北方-2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