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50 KB
  • 2022-07-27 发布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 经济生活复习资料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复习资料(注:A为识记层次,B为理解层次,C为简单应用层次,D为综合应用层次)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B]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①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②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人基本属性。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2.[B]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3.[B]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①含义: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标价、值多少钱)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2)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购买、钱货两清)②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③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④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3)货币的其他职能①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②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③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4.[B]纸币①含行的、强制使用义:国家发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②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经济运行中出现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就是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项目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实质与原因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纸币的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下跌危害直接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秩序混乱,生活水平下降,影响社会稳定直接引起物价下跌,影响企业与投资的积极性,市场销售困难,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对策主要是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并努力扩大出口共性:它们都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实质与原因);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与经济秩序(危害与影响);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对策)。5.[A]信用工具①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③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6.[B]外汇与汇率(1)外汇: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则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7[C]我们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把钱花在关键点。8、[C]供求影响价格(1).供求关系与价格是相互制约(直接因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巧记:供求影响价格——供大价低,供小价高(相反);价格影响供求——价高供大,价低供小(一致)。】(2)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含义卖方市场: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握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物以稀为贵)买方市场: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货多不值钱)【巧记方法:对谁有利就是谁的市场】(3)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是影响价格间接因素,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9、[C]价值决定价格(1).含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2).二者的关系:从根本上讲,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二者成正比。【巧记方法: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商品价值量及其有关的概念①、商品价值量和价值总量的含义:商品价值量通常指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②、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某种商品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③、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通常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它分为两类:一类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即个别企业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另一类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即某个行业或部门的劳动生产率。(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4).意义: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0:[D]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经营的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则增大。(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①互为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某种商品由于有替代品存在,一旦其价格上涨,就会大量减少需求量,导致对其替代品需求的增加;反之,其价格下降,就会增加它的需求量,引起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减少。②5\n互补商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如果两种商品互补,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就会使其需求量减少,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同时,导致其互补商品需求量增加。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11:[C]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1.居民的收入影响(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①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反之,就越小。②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反是。(2)居民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消费量就会加大;反之,反是。(3)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则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12:[B]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变化原因:①根本原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②直接原因: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13:[B]消费心理面面观(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过分标新立异不提倡。(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这种消费心理不健康。(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14:[C]做理智的消费者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表现为“5R”。)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辨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5:[D]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成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3.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16:[B]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2.重要性: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1)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2)才能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4)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3.如何发展生产力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提高劳动者素质③推动科技进步④进行社会改革17:[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1)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2)原因: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公有制为主体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②在我国社初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③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利用分散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8:[B]公司的经营与发展1.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有: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2.企业兼并与破产①企业兼并可以扩大企业规律,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转劣为优,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②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通过破产,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19:[C]劳动和就业1.劳动的意义:(1)劳动能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2)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3)光荣属于劳动。2.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劳动报酬,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3)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我国就业形势严峻:①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4.解决就业的途径:①党和政府必须把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劳动技能。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树立竞争就业观。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就业。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可灵活选择。20:[C]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5\n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2.为什么要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2)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3.做法:劳动者:(1)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2)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3)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正当途径加以维护。(4)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企业:强化企业经营者素质,自觉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1:[A]储蓄存款1.活期储蓄:是储户可以随时存入和提取、不规定存期、存款的金额和次数不受限制的储蓄方式。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2.定期储蓄:是事先约定期限、存入后不到期一般不得提前支取的储蓄方式。作为投资对象,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存款期限22:[A]我国的商业银行1、含义: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23:[B]股票、债券、商业保险(一)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2)生命力所在:流通性。注意:不允许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3)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二)债券的分类和特点1.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2.特点:总体来说,债券是稳健的投资。(1)国债:风险小,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2)金融债券:其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3)企业债券:风险大、利率高。(三)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1.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2.种类:(1)人身保险(2)财产保险(3)分红保险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24:[C]多种方式并存1.按劳分配(1)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1)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2)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1)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2)主要形式:参与收益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等。3.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1)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2)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4.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5:[B]收入公平的重要体现1.表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3.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26:[C]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2)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3)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4)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27:[D]财政及其作用(C→D)(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它通过国家预算来实现。(2)国家财政的作用: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5\n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缩减国债规模,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28:[A]财政收入与支出1.①财政收入的来源:可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②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2.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3.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29:[A]税收及其种类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30:[B]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②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实现全国人们的根本利益;③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自觉纳税是公民具有社会责任感好国家主人翁地位的体现。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3.怎样对待税收:(1)公民要依法纳税、自觉纳税、诚信纳税。(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C]市场配置资源1.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它能及时、准确、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能调动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2.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和措施(1).意义: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2).措施:①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②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32:[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3:[D]加强宏观调控(C→D)1.必要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不足;(2)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2.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3.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4.手段:(1)经济手段①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②表现: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B经济计划:有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2)法律手段: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②表现: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来实现。(3)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34:[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三步走”战略2.总体小康成就的微观表现:城乡居民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表现: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我们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就生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5:[B]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观(C→D)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6:[B]面对经济全球化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载体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消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它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4.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37:[C]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5\n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1)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2)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3)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2.对外开放已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入WTO,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就是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