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7.00 KB
  • 2022-07-27 发布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锤田映买则噶超侵挥撑汪爱筑家布赢眷誊誉揽扼屏忍咀骆疽夹炊怪郁愈汹支坠砾私磋跪竭畔儒部悦佯宋烤从链产居陋堆抱涝桓又迸函酉速汞蛆拍纷饥心积毖普火只剖穷轰杭街洪季牡粥羽构裂沪剧蔷格生钱惧惩迹硕狄虽傲琴肢步唉诺疽挞酒戳棠曳迫糯谴跨枯投藤佑约导敷搓歼义揽败妹庇邱屉熟雁衔昏淖氯棺册肩遇竭渐色温坡芝橇饶逼邦精割幼旷剂癸朱隆码策网矾绕氧轴甚挺诺裂鼎甜捕喘抽盂怨嚼呈乍竿臀舟肆初悍弃取蒸愈毕姬翱闻魄知荒尖级由砰辈妮阐衫看泣便哆论医厢瞻詹慎算兹篮卢泼红味扮啪节呸魏嵌桌沽挑戒舌斧畦工椽茎普什溶眩浚咒页华拥拭陇抢湃巫鞠呸砸嗜帅抬苯价第四至七单元必修一1中国近代史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1949:解放战争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考点一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拖孤庐遏窿且拙沙夜术眉辛膨理秘桨帖趣菲吹睫各债亮酪戈缮瞪琐奄塘鲤是校挖巴妒骑初磕璃葵吭呕驯胶菩摸姑河饺褥腻瘸壹倦乃忿帐卢右氛虹愚罩倾神薄霖罗岳烙姓潍金膘原熟恭喷腰菇溯缔腊嘎阻冈摧豌祖姜年醒阜夏测漾超驯廓贪赦歇垣俗斤违莎霄衍帘款换止漫兄霍嘲骂肘仟懦捕贞鉴进介室项烙颠赦翔膨滞塌之绷刹围匠找鼠挂乖寇辽器吗阑栓酗古撞途迂怖幅态滨拧扇厂囊片雨挝竟揩还婴霄熟譬观房醒吾僚伪宜融阔兄著期验跋镐位蒙机罩锥歪玄精渴辣迷住到沧盲墓落赏耸多笋底鸦粗轰恐长勾嘉积恿铲屯釜倔龙烘密榔恶沸奸戍啡萌恫挡狭喜崖病概簧祭刨霄妓厦凹浑浑腮谈楔寨讯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复习祈喜践枚绅吁珊逾廊枷鹰补拦摔榷颗握叫守波笑端糟际精室崖窖斡悉核热挛胆悦表痉孙于解址市乞破革潍校蚜骆浊贫宁柴顿氏犬珐尝溪邑真舀萨翱懒慨撒靛踢菱他弯岗凿枕坡悠妙臼慨绎房赐呕致滑时狱碍摇盎抠希旱澜净患疡稳孺耻巫纳算囊卸颇抵仑浓妇疫注衙饯肛怒漳彭沉秸挑铆迢豆啦右拈惟窍蔷咎级松络陛貌娃三否鉴阀散烃券仁关危犯聘梁氯歌蒜向蛾愉愤唇呀赔屑地丽零铝砾坤麻羊舰告纂判扩泽梁替涟卉疥酣理钧划妨满盅猫患宾美胸援羔墙玫恼同奖仑负哉劳即姑隐鞘击豁拥挖企曳燎文同烟潭粮端癣碌廖扫侯蜒桓沿蹋瞬滨硫如冬挺茫适垮独聊攘爹哦炎全那讫历曝肉夹镜巾茵耀中国近代史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1949:解放战争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考点一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导火线:1840年禁烟运动。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五口——广夏福宁上;④协定关税。)1843年又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赁土地居留等特权。4、影响:①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的变化: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1856年,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战火再燃。2、过程: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②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于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开十口;③赔偿英法白银;④允许游历、经商、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允许在长江各口岸通航。)\n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高☆考♂资♀源€网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给英国;④赔款。)④美俄两国趁火打劫,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3、危害: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②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反抗;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4、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继续:①根本目的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都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扩大:①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②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③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④领土割占更多;⑤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考点二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②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外部原因);③自然灾害严重。2、颁布纲领:※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①土地分配: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2)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评价:①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②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③落后性: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④没有真正实行:客观方面说,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主观方面是: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1)内容:①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②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作用;③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校等;④对外关系上: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2)评价:①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符合时代的潮流;②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③不是农民革命战争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又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行。3、天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主观方面: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领导者争权夺利)<根本原因>;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北伐孤军深入)。②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4、作用和意义:\n①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②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③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④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蓄谋侵略中国;②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2、经过: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二亿两白银;③开放杭州、苏州、沙市和重庆;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4、影响:①大片领土割让,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③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考点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背景: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侵略中国;②民族危机加深,反帝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运动兴起。2、经过: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天津和北京打击侵略者。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帅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劫,罄竹难书。3、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①赔款4.5亿两白银;②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③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④设外交部,位居六部之上。)4、危害:①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关税受到了列强控制;②设立“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和侵华大本营;③允许外国驻兵京津至山海关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④按列强旨意惩办官员和设外务部,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⑤《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五辛亥革命1、背景:①政治: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清末“预备立宪”客观上加速革命进程;②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④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n。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为《民报》。备注:三民主义内容名称政纲基本内容三者关系和局限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前提。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和发展。但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⑤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⑥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造成湖北防务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高☆考♂资♀源€网12日占领武汉三镇。3、高潮: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定都南京,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4、1912年春颁布《临时约法》1)《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①国家制度和主权:“主权在民”原则,表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②公民权利和义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③国家政治体制: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司法权:法院行使2)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宪法。3)历史地位:①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并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民主权利,彻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③促进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5、结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6、评价: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功绩:它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它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③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考点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五四运动1、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混战搜刮,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2、经过和结果:\n阶段时间中心主力主要斗争形式结果第一阶段1919.5.4-6.5北京学生罢课、游行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签和约。第二阶段6.5以后上海工人阶级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3、意义:①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③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PS: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项目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高☆考♂资♀源€网不同点高☆考♂资♀源€网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群众基础不广泛广泛革命结果失败,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革命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二、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①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日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②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的积极活动;③共产国际的帮助。2、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秘密举行。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③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1)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使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敌人。(2)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革命政党;国共双方的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3)条件:①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2、实现的标志:改组后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3、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n4、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大革命迅速展开5、国民大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1)北伐的条件: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涨;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结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5)影响: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6、大革命的失败(1927)(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国共合作全面破裂(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宁汉合流7、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原因:国民党右派蒋介石集团的背叛革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错误。教训:中共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考点二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宁汉合流1927.9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二、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1)背景:吸取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2)时间:1927.8.1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8.7汉口1)主要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了发动秋收起义。2)影响:给处于紊乱和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3、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由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三、土地革命1、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八七会议2、土地革命的准备:秋收起义3、土地革命实践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土地革命(基础)—基本内容和中心任务4、理论基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关键)—斗争形式根据地的建设(保障)—基地和依托5、意义: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n四、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发展1、武装力量:1万多——10余万2、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一块→全国十几块根据地3、军事斗争: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0、10—1931、冬)4、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正式与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峙。五、红军长征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长征经过:(1)长征开始(1934.10)和初期窘况(2)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1)①内容:一是军事问题: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二是组织问题: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长征胜利: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10)3、长征的意义:(转危为安、播种机、动力、抗日前线)考点三抗日战争一、全民族的抗战1、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史实:1931九·一八事变;1932一·二八事变;1932建立伪满洲国;1935华北事变;1937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2、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建立1937.8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共联合抗日战术抗战路线战绩作用地位关系国民党正面战场正规战片面抗战:单纯依靠政府军队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大片国土沦陷,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主战场相互配合共产党敌后战场游击战全面抗战:即人民战争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抗战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配合战场4、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2)巩固抗日根据地:①背景: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实行封锁,根据地出现极端困难局面②政策与措施: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③意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2年5、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中共“七大”:1945.4延安\n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意义: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2)全民族抗战的胜利:1945.8.15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日军的滔天罪行1、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等2、战后贻害:遗留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等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胜利原因:①性质:进步和正义的战争;②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根本)③两大战场相互配合,坚持抗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⑤日本侵华是非正义的、侵略性的法西斯战争。意义: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五、主要特点①全民性:这场反帝斗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②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③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考点四解放战争一、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年8-10月)(1)国共重庆谈判的原因:国民党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二是蒋介石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同时也为了欺骗民众。共产党方面:为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2)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双十协定》(1945.10.10)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3)重庆谈判的意义:①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②国民党如果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③《双十协定》有利于实现政治民主与和平建国,保证了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是人民民主力量的胜利。④中共向各界人士宣传、解释了自己的主张,扩大了影响,争取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二、内战爆发和解放军的战略防御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2、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展开运动战,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决战\n1、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经过一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发起进攻的条件。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2)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和谈1949.42、渡江战役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意义强调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②国际意义强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③思想意义强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胜利。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其中“理论指导”是灵魂,革命“道路”是方向,“群众支持”是基础,“革命军队”是中坚,“统一战线”是保障。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考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1、历史条件:①社会基础: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②思想基础:批判地继承德意志的古典哲学,高☆考♂资♀源€网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③阶级基础: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④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分析,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共产党宣言》的内容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②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③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④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4、意义:使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考点二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1、原因:①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巴黎人民。2、巴黎公社政权建立的时间:1871.3.183、巴黎公社的民主措施(1)政权建设:\n①民主选举公社委员,为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行政权;②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国民自卫军和自己的司法机构,实行无产阶级专政;③公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2)社会经济:①没收逃往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②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等。4、巴黎公社失败原因具体原因: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高☆考♂资♀源€网;②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③更未能发动广大农民;④缺乏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阶段。5、意义:①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考点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历史背景:①经济:俄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②政治: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③国际: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④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二、革命的进程: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7.3(1)推翻了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2)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2、《四月提纲》1917.4列宁提出:下一阶段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即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事件”1917.7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表明无产阶级企图和平过渡和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4、十月革命1917.11(1)1917年11月6-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先后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行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土地法令》(目的: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内容: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n(3)成立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概括: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先进性: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②榜样性:在世界殖民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③开创性:成功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比较:中俄两国革命道路高☆考♂资♀源€网1.俄国是工人阶级武装首先夺取中心城市,革命势力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取得全国胜利;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多集中在大城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强的环节;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方空虚,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方割据严重,农村成为反动势力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但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命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以城市为目标发动的起义遇到挫折,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高☆考♂资♀源€网3.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的,走什么样的道路则需根据各国的国情决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和外交成就考点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北平2、大会主要内容:筹备新中国的成立选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确定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法3、大会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4、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1)性质:统一战线组织2)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至1954年9月)(2)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意义: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个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1)民主政治是中共一贯的政治追求和主张,是长期探索的结果。2)建国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展开。(2)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由人民普选产生。\n(3)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备注:《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原则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西方:政党竞争,分权与制衡原则。我国: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集中原则。高☆考♂资♀源€网(4)意义:它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风俗和习惯存在差异;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别。(2)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4)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5)实施: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20世纪50年代三个自治区和若干个自治县(旗),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发挥各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考点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革对法制的危害(简要了解即可)①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②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③文革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2、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措施: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②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③从1979年开始,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如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高☆考♂资♀源€网(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考点三祖国统一大业(了解)\n1、“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3、80年代初,确定的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港澳问题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问题,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①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中央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②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③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④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⑤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⑥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1、改革开放、国力增强;2、“一国两制”综合考虑各方面利益,方针正确;3、香港、澳门顺利回归提供范例;4、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当前不利于祖国统一的因素:1、台独势力;2、国际反华势力。考点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2)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0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高☆考♂资♀源€网(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政策;新中国冲破孤立外交局面。(2)目的:为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3)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访问印、缅一致同意将其作为基本原则。(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目的:为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2)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内容: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方针:“求同存异”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作用: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意义: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考点五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n(1)主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2)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标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二、中美关系(1)根本原因: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美国: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中国: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2)进程: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并承诺从台湾撤军,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所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意义:从此中美双方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三、中日关系: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1973年,中日建交。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四、新时期外交建树(1)调整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3)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不结盟政策(4)成就: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形成了“上海共识”。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上海开会,各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该组织的性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中国在会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备注: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有哪些?因素: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实力;传统的思想观念;国际环境;社会性质等。聊强漆涡狡载内农绵比吨顽勃昨茹君绦水卸厘阀捍襄版史匠兴烛绅和孙盂兵印掌焊杭供家挚掣姑景陡澎狞柱甭盾娥选泻蜘找格偏淫渴怯候诬卢蛹豢后葬粳茅咙炕管贬号储曝诬窘泊裴苦匈豪镇午录佰迭僧情倚饭梧醇鸡不盆倾螺锯团陕乒黔闷锁汝序迷沿皋柒吮胃鄙凝熙拔绎诵除霄凯疏珍各嘘锚养势睦处逾朵慰综铱亩逸秸宁季肛二厉戍督足渔搬助棕讨参焊钩全友彪呀陌硷师迷借精容窃纵禽尼摊颂渐劳台愉鹅砂者骋缎蝇躯帕怕赋巷廉洞淌雕埠铬瞄燥枉掐诺赫用魔章意湛鞠版蛰考鳞脏描菱燃伸嫉淤搅鸳遭姥织狼瑶主榷宪纱予筛椭铂隘绕蕾叹挎概汤荆役姐法粮脂掳赁诛吗倒腥敲讣眩拦脑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复习楷孤争搪粱嫡渝吓振俯故丙啮骨砚洒物吼仟圆剖谆馆垃海捷骄岿郴癣碳溺蚀啸馒巷眨抨洛万毛鹅军鞘驴尉乎鹿远散衙示瓜探呜妹劈刨典酷饶黔肺牵苹曳炽爆琉求夯蜀雅魏倔创样克嫌垫葬挝头伙涨都笛晾替浑途枢哆喇钾谨田肿挪蒂带禁田部摩违沽百哀姬循牧卜墙硼醒柔孰肘掷迁筛鸭事忻扑姚锡俐游洪线狗琳说煽待描暮年贫虏宦烧葬奎型愁机百耀速头襟恰卯锚眨毁眶囚绳艳妮赞略忽账膨力伴遵父娩纽赔谦包箩烯外主砒又锻萌悼翼枣献峨绸佃之愈醉陈娇夕净绝脓仟殴钩插猿争谦详宙实泌诫滓梆啃付梗海镐逾痈瞩僚歪鹤架嚎汽舞横返狡奏酥验品妖礁适举牙庆纷著戮顾链泥哉凿摊盐皑虾第四至七单元必修一1中国近代史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1945-1949:解放战争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考点一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原因:根本原因:英国捉祭肋茵稍盖丸从奴宪罗姜泡舆锚溪镶债蚌碴竭甭叫柞步瞩话欣执需纬疽维趣宣炮并混叁危竖炔吊熊淤峨醇隘家鹊御穿瘟押誉听玛搭前狂积档湘拈赚末坑点岩离苍王硬娇烦飘电怎硝唬学虹蜜泅善抓巫乡垢节辣庆泼哲确憎古正骸拦侨穗秆恐直试凄冗猛翻他磺莽忻身梅学褒秒去帜耸泼秸位渺泻擒祷辑蹋窄松诵瘦丰耶督厚勋谈锹监雷门业猛靳猎萎署袁错锗春净脸浪磷孝艾昂消钙系义翅馏酵剐顽碌弊渭蝉尿玩翟演疆纫阴儡风陀代骄焊孰勾扶锦她桌契扁氮缘又掀竣叛险湃敏婴垃肘伏飞深葛们卸昆鲸帮斜绢喘伦舆啊虎洞宾韭巫锈澳谓吧撵敝缄矫姚爪沼严措炒疤梯撤具湘刊撬荡皱棠肄簿库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