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1 MB
  • 2022-07-27 发布

高中生物会考复习资料(必修1、2、3)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标准文案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细胞生活的环境(1)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2)内环境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淋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内环境)细胞外液(3)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本质是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渗透压:770kpa,相当于0.9的生理盐水PH:7.35~7.45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2)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感受器(2)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效应器(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4)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5)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大全\n标准文案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激素调节的发现(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激素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垂体生长激素卵巢雌性激素等促甲状腺激素等睾丸雄性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胸腺胸腺激素肾上腺肾上腺素等4、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含量升高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血糖含量降低6、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特点及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7、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关系:大全\n标准文案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是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的场所)——第一道防线免疫系统8、免疫调节: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第三道防线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第二道防线9、艾滋病的发病机理、症状、死因发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得人体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10、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是反应迅速、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遗传倾向。11、体液调节的大致过程①体液免疫特异性结合(少数抗原)抗体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绝大数抗原)增殖分化记忆细胞(抗原非首次进入机体内)备注:1、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2、抗原:病毒或自身病发、衰老细胞(癌细胞)①细胞免疫(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病毒)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病毒效应T细胞宿主细胞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12、免疫通过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应用主要是:疫苗、器官移植、检测抗原等。第3章植物激素的调节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从而引起向光生长。2、生长素的产生: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分布:分布在各器官中,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大全\n标准文案特点: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1、其他植物激素名称主要作用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6、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第4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例——可用来预测一个种群将来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趋势)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ll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l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5、群落概念: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6、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大全\n标准文案(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7、生物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8、群落的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裸岩上的演替)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范围: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最大是生物圈。3、生态系统的结构(1)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还有蓝藻等光合细菌。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能加快物质循环。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起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所固定的太阳能即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量。实践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建立生态农业。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往返利用。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利用。特点是:循环利用过程:AA是生产者①光合作用B无机环境②呼吸作用②①C消费者③呼吸作用BD分解者④分解作用③④大全\n标准文案CD2、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作用:生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种群的繁衍,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农业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8、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如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建造“生态屏障”,例如防护林。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基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高2013级生物高考复习资料(必修1)第1章 走近细胞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 。2、作为多细胞的动物,由细胞依次构成 组织 、 器官 、 系统 ,直到动物个体。病毒属于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原子、分子也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3、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的细胞层次等于个体层次。4、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形成一个 种群 。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 群落 。而生物群落与它的 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生物圈 。5、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细胞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一、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大全\n标准文案(3)物像为倒像,所以“移中”时,目标偏哪,装片就该往哪移。(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目标移至中央→高倍镜→调光→细准焦螺旋(5)调亮光度的方法:换大光圈或使用凹面镜二、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分类依据:细胞内有无以 核膜 包被的 细胞核 。3、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代表生物是 蓝藻 和 细菌 。其中蓝藻细胞内含有 藻蓝素 和 叶绿素 ,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自 养生物,而绝大多数的细菌是营腐生或寄生的 异 养生物。※课本P9图1-4和图1-5“原核细胞模式图”5、细胞学说由 施莱登 和 施旺 共同建立。其主要思想是阐明了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 性。6、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共性:含有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DNA),共有细胞器 核糖体 。7、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组成细胞的元素1、细胞中的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其中(1)大量元素有 C、H、O、N、P、S、K、Ca、Mg 等;(2)微量元素有 Fe、Mn、B、Zn、Cu、Mo    等。(3)构成细胞的元素含量最多的是 C、H、O、N  。(4)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 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1、种类及含量(1)无机化合物有 水 和 无机盐 。(2)有机物主要有 蛋白质 、 糖类 、 脂质 和 核酸 。(3)占细胞鲜重最高的化合物是 水 。(4)占细胞干重最高的化合物是 蛋白质 。(5)还原糖包括: 葡萄糖 、 果糖 和 麦芽糖 等。2、几种主要化合物所含基本元素及举例物质种类单体举 例基本元素糖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C、H、O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动)多糖葡萄糖淀粉、糖原(动)、纤维素蛋白质氨基酸结构蛋白、胰岛素、抗体大多数酶、血红蛋白C、H、O、N脂质脂肪C、H、O磷脂C、H、O、N、P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核酸DNA脱氧核苷酸C、H、O、N、PRNA核糖核苷酸3、有机物的检测(1)还原糖+ 斐林  试剂→ 砖红色沉淀 。(需水浴加热)(2)脂肪+ 苏丹III 染液→染成 橘黄 色。(3)脂肪+ 苏丹IV  染液→染成 红 色。(4)蛋白质+ 双缩脲 试剂→ 紫 色。(5)淀粉+碘液→蓝色大全\n标准文案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氨基酸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 种。其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 一个氨基 和 一个羧基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 同一个碳原子  上。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 R基 的不同。2、(1)氨基:-NH2  (2)羧基:-COOH(3)肽键:-CO-NH-或-NH-CO-(4)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5)了解二肽:二、蛋白质的结构1、形成方式:一个氨基酸分子的 羧基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 氨基 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 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 肽键 。2、肽链和蛋白质: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做 肽链 。肽链再经过 盘曲、折叠 ,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三、蛋白质种类繁多的因素(1)氨基酸的 种类 ;(2)氨基酸的 数目 ;(3)氨基酸的 排列顺序 ;(4)多肽链的 盘曲、折叠 的 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四、蛋白质的作用1、构成 细胞 和 生物体结构 的重要物质。如结构蛋白。2、催化作用:如 绝大多数酶 。3、运输载体作用:如 血红蛋白 。4、免疫作用:如 抗体 。5、调节作用(信息传递作用):如 胰岛素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 遗传信息 的物质。在生物体的 遗传 、 变异 和 蛋白质 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核苷酸 。每个单位由一分子 含氮碱基 、一分子 五碳糖 和一分子 磷酸 三个部分组成。3、根据 五碳糖 的不同,核苷酸可分为 脱氮核苷酸 和 核糖核苷酸 两大类。4、DNA的中文名称是 脱氧核糖核酸 。一般由 2 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含有的碱基是 A、G、C、T 四种。含有的五碳糖是 脱氧核糖 。5、RNA的中文名称是 核糖核酸  。一般由 1 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含有的碱基是 A、G、C、U 四种。含有的五碳糖是 核糖   。6、利用染色剂对DNA和RNA的 亲和力 不同,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甲基绿 可使DNA呈现 绿 色, 吡罗红 可使RNA呈现 红 色。7、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 细胞核 内,在 叶绿体 和 线粒体 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 细胞质 中。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2、实例:常见的多糖有植物细胞中的 淀粉和 纤维素 。人和动物细胞中的 糖原。3、功能: 淀粉 和 糖原 是储能物质, 纤维素 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4、特点:二糖和多糖必须分解成 单糖 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二、细胞中的脂质1、组成元素:主要有 C 、 H 、 O ,有的还含有P和N。2、种类及功能种类功能脂肪(1)细胞内良好的 储能物质 。大全\n标准文案(2)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皮下的脂肪层起到 保温 作用。(3)分布在内脏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减压作用,保护内脏器官。磷脂构成 细胞膜和 多种细胞器膜 的重要成分固醇胆固醇构成 细胞膜 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 脂质 的运输性激素促进 生殖器官 的发育及 生殖细胞 的形成维生素D促进人体和动物肠道对 钙、磷 的吸收三、生物大分子的骨架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分别为 单糖 、 氨基酸 、和 核苷酸 。每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 碳链 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 多聚体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一、细胞中的水1、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以 自由水 形式存在的,可以 自由流动 的水。其主要功能:(1)细胞内的良好 溶剂 。(2)细胞内的 生化反应 需要水的参与。(3)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 液体 环境中。(4)运送 营养物质 和新陈代谢中产生的 废物 。2、结合水:细胞内的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它是组成 细胞结构 的重要成分。3、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所占比例增加。若细胞中结合水所占比例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高温、干旱、寒冷等。)4、种子在晒干过程中,主要失去的是自由水(有活性,能进行呼吸作用等),干种子在烘烤过程中,主要失去的是结合水(失去生命活性。)二、细胞中的无机盐(一)无机盐的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 离子 的形式存在。(二)无机盐的功能1、是细胞和生物体的 重要组成成分 。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 化合物 的组成成分。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 生命活动 ,如哺乳动物的血液中若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 抽搐 等症状。3、维持细胞的 渗透压 和 酸碱平衡 。如血液中的NaCl。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细胞膜的制备方法1、选材:选用人和其他 哺乳动物成熟的 红细胞。二、细胞膜的成分1、细胞膜主要由 脂质 和 蛋白质 组成,还含有少量的 糖类 。2、含量最丰富的脂质是 磷脂 。3、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的是 蛋白质 的 种类 和 数量 。三、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 外界环境 分隔开。2、控制 物质进出 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 信息交流 。如细胞识别。※课本P42图3-2“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举例”四、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作用1、组成: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有 纤维素 和 果胶 。2、作用:对植物细胞有 支持 和 保护 作用。大全\n标准文案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分工合作一、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课本P46图3-7“细胞亚显微结构图”、P50基础题1。1、线粒体是细胞进行 有氧呼吸 的主要场所。观察线粒体时,需用活细胞染料 健那绿染液 给口腔上皮细胞染色。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 光合作用 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3、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 网 状结构,是细胞内 蛋白质 合成和加工以及 脂质合成的“车间”。  4、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 蛋白质 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的 分泌 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 细胞壁 的形成有关。5、核糖体是“生产 蛋白质 的机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 。6、 溶酶体 是“消化车间”,内含许多水解酶。7、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内有 细胞液 。8、中心体存在于 动物 细胞和某些低等 植物 细胞,与细胞的 有丝分裂 有关。9、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有 线粒体 和 叶绿体 。10、能产生囊泡的细胞器有 内质网 和 高尔基体 。11、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 液泡 和 叶绿体 。二、细胞器的分布1、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 高尔基体 、 核糖体 、 溶酶体 、 内质网 、线粒体。2、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叶绿体 、 液泡 。3、动物细胞及低等植物(如衣藻、团藻等)特有的细胞器: 中心体 。5、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三、关于膜结构1、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 线粒体 、 叶绿体 、 细胞核 。2、具有单层膜的细胞结构有: 内质网、 高尔基体、 溶酶体、 液泡、 细胞膜。3、无膜的细胞结构: 核糖体 、 中心体 。四、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1、分泌蛋白(1)概念:在 细胞内 合成后,分泌到 细胞外 起作用的蛋白质。(2)举例: 消化酶 、 抗体 和部分激素(如 胰岛素 )。2、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融合分泌加工合成运输运输进一步加工修饰分泌蛋白蛋白质成熟蛋白质肽链氨基酸囊泡高尔基体囊泡内质网核糖体细胞膜线粒体             提供能量者:五、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构成成分: 细胞器 膜、 细胞 膜和 核 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功能:(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 相对稳定的内部 环境,同时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运输 、能量转换和 信息传递 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全\n标准文案(2)广阔的 膜面积 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有利于许多 化学反应 的进行。(3)细胞器膜把各种 细胞器 分隔开,使细胞内能同时进行多种 化学反应 ,不会互相干扰,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细胞核的分布与功能1、分布:除高等植物成熟的 筛管 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 红细胞 、 血小板 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2、功能:细胞核是 遗传信息 库,是细胞 代谢 和 遗传 的控制中心。二、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具有 双 层膜,把核内物质与 细胞质 分开。2、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为深色)(1)组成及作用:主要由 DNA 和 蛋白质 组成,DNA上贮存着 遗传信息 。(2)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质与染色体是 同一 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 存在状态。3、核仁:与某种 RNA 的合成以及 核糖体 的形成有关。其大小与细胞代谢强弱有关。4、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 物质交换 和 信息交流 。如mRNA进入细胞质。(DNA不能进入细胞质)三、细胞的概述地位:细胞既是 生物体结构 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 代谢 和 遗传 的基本单位。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1、概念: 水 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 半透膜 的扩散。2、条件:(1)具有 半透膜 。(2)膜两侧溶液具有 浓度差 。3、水分渗透方向:水分由 低 浓度溶液向 高 浓度溶液渗透。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细胞吸水:当 细胞质 浓度大于 外界溶液 浓度时。3、细胞失水:当 细胞质 浓度小于 外界溶液 浓度时。4、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 细胞质 浓度和 外界溶液 浓度差的大小。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分析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 选择透过性 膜,具有 控制 物质进出的功能。这种膜可以让 水 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则不能通过。2、红心萝卜条上撒盐后,会有大量的水出现,且水会变红。水变红的原因是:原生质层失去 选择透过 性,丧失 控制 物质进出的功能,液泡内的色素分子被释放出来。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基本构成:(1)化学组成:生物膜是由 脂质 和 蛋白质 组成的。(2)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 。(3)蛋白质分布:蛋白质分子有的 镶在 磷脂双分子层 表面 ,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 磷脂双分子层 中 ,有的 横跨 整个磷脂双分子层。2、结构特点:组成生物膜的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即生物膜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3、生物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4、特殊结构――糖被(1)本质:在细胞膜外表面还有一层 蛋白质 与 糖类 结合形成的 糖蛋白 。(2)作用:主要与 细胞识别 有关。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物质出进细胞的方式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物质运输方式高浓度――低浓度高浓度――低浓度低浓度――高浓度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大全\n标准文案是否消耗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举例水、氧气、二氧化碳、乙醇、苯、甘油、尿素、胆固醇、脂肪酸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肾小管吸收葡萄糖影响因素浓度差浓度差载体数量浓度差必要条件载体数量能量供应图例表示曲线二、胞吞和胞吐1、胞吞和胞吐是 大分子物质 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例如: 蛋白质 。2、胞吞和胞吐的进行要依赖于细胞膜的 流动性 。3、胞吞和胞吐需要 消耗能量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作用原理和化学本质2、酶的作用原理:酶通过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3、酶的本质:酶是 活细胞 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 有机物 ,其中绝大部分是 蛋白质 ,少数是 RNA 。(酶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作用。)二、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 无机催化剂 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 一种或一类 化学反应。3、酶作用条件的温和性:(1)最适温度、pH: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 最高 。(2)空间结构与活性① 过酸 、 过碱 或 高温 使酶的空间结构 遭到破坏 ,使酶永久 失活 。②0℃低温能使酶的活性 明显降低 ,但酶的空间结构 保持稳定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ATP的结构及特点1、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2、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3、特点:(1)含有2个 高能磷酸键 ;(2)远离 腺苷 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放出大量能量。酶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1、释放能量过程:ATP-→ADP+Pi+能量酶2、储存能量过程:ADP+Pi+能量-→ATP3、不同生物中ATP的能量来源(1)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动物:呼吸作用。大全\n标准文案三、ATP的利用1、吸能反应与 ATP水解反应 相联系;放能反应与 ATP合成反应 相联系。2、ATP为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ATP是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细胞呼吸的特点及方式1、特点: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 二氧化碳 或其他产物, 释放出能量 并生成ATP。2、细胞呼吸的方式: 有氧呼吸 、 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1、特点:(1)条件:有 氧 参与,多种酶催化。(2)反应物质: 葡萄糖 等有机物。(3)过程特点:彻底 氧化分解有机物 。(4)生成物质: 二氧化碳 、水、 ATP 。2、场所及物质变化(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有氧呼吸场 所反应物产物释放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葡萄糖丙酮酸和[H]少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H]和CO2少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氧气和[H]水多三、无氧呼吸1、特点:(1)条件: 不需氧气参与 ,多种酶参与催化;(2)反应物质:葡萄糖等有机物;(3)过程特点:有机物分解 不彻底 (4)能量释放:释放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5)生成物质: 酒精和二氧化碳 或 乳酸 。2、场所及物质变化酶(1)第一阶段:场所: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C6H12O6―→丙酮酸+[H]+少量能量(2)第二阶段:场所: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 酒精 和 CO2 ,或者转化为乳酸。酶3、总反应式酶(1)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如酵母菌,苹果等果实,植物根缺氧条件)(2) 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如乳酸菌,马铃薯块茎,动物骨骼肌细胞在缺氧时)四、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1、用透气纱布包扎伤口:避免 厌氧 病原菌的繁殖,利于伤口愈合。2、各种酒、味精的生产:利用酵母菌、谷氨酸棒状杆菌等在控制通气条件下,通过细胞呼吸,进一步加工形成。3、作物栽培要及时松土通气、水稻田定期排水:(1)利于根系的 有氧呼吸 ,促进 无机盐 的吸收。(2)避免因根被水淹,进行 无氧呼吸 ,产生大量 酒精 ,对细胞有毒害作用,使根腐烂。4、伤口过深或被锈钉扎伤要注射破伤风血清:避免破伤风芽孢杆菌因获得 缺氧 环境而大量繁殖,引发破伤风。5、有氧运动的优点:避免因剧烈运动时 无氧呼吸 积累过多的 乳酸 而使肌肉酸胀无力。6、剧烈运动过程中,肌肉细胞能量供应以有氧呼吸为主,无氧呼吸为辅。7、果蔬储存条件:低温、低氧浓度。(零下低温会冻坏果蔬,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消耗有机物。所以,不能是零下温度和无氧条件)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叶绿体的结构及其中的色素1、《色素的提取和分离》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提取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大全\n标准文案分离原理:〔纸层析法〕:叶绿体中的色素不只一种,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②各种材料的用途(二氧化硅、碳酸钙、无水乙醇、层析液等)二氧化硅:使研磨充分碳酸钙:防止叶绿体中的色素被破坏无水乙醇:溶解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③画滤液细线的要点细、齐、匀(沿铅笔线均匀地画一条线。待绿叶干后,再画一两次。)④实验结果(色素的种类、颜色、含量、在滤纸条上的位置)胡萝卜素:橙黄色(最少)叶黄素:黄色(较少)叶绿素a:蓝绿色(含量最多,)叶绿素b:黄绿色(较多)2、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类囊体的薄膜(基粒)上,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一)色素的种类及吸收光1、叶绿素分为 叶绿素a 、 叶绿素b ,主要吸收 红 光和 蓝紫 光。2、 类胡萝卜素 分为 胡萝卜素 、叶黄素,主要吸收 蓝紫 光。(二)叶绿体的结构2、结构:外表有 两 层膜;内部包含 基粒 ,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 基质 。3、类囊体与色素分布:(1)类囊体是指组成 基粒 的一个个圆饼状的 囊状结构 ;(2)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 类囊体的薄膜  上。二、光合作用及其过程(一)光合作用的特点1、参与生物: 绿色植物 。2、场所: 叶绿体 。3、实质:把 二氧化碳 和 水 转化成储存能量的 有机物 ,并且释放 氧气 。4、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区别(列表)项目光反应暗反应实质光能→化学能,放出O2还原CO2为(CH2O)条件需色素、光、酶有光无光均可发生,需多种酶催化场所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的基质中物质变化a.水的光解:;b.ATP形成:。a.CO2固定:;b.C3化合物还原:。能量变化叶绿素把光能转变成活跃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ATP中的活跃化学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①光反应阶段产生:O2、[H]、ATP;暗反应阶段产生:(CH2O)、C5②大全\n标准文案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H]作为还原剂;ATP则提供能量;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④暗反应中ATP水解供能(此ATP来源于光反应)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及化能合成作用2、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 光照强度 、 温度 、 二氧化碳浓度 等。(了解相关曲线)3、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①延长光合作用时间;②合理密植,增加光合作用面积。4、化能合成作用:指某些生物利用环境中某些 无机物氧化 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 有机物 的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 细胞的增殖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1、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 生长、发育、繁殖、遗传 的基础。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 (主要)、 无丝分裂 和 减数分裂 三种。三、有丝分裂1、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 的细胞,从 一次分裂完成时 开始,到 下一次分裂完成时 为止。一个细胞周期分为 分裂间期 和 分裂期 两个阶段。2、分裂间期:完成 DNA的复制 和 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占据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3、前期的变化特点(1) 染色质 螺旋变成 染色体 ;(2) 纺锤体 形成;(3) 核仁 解体,核膜 消失;(4)染色体散乱分布在 纺锤体 中央。(动物细胞此时会出现两个中心体)4、中期的变化特点(1)着丝点整齐排列于 赤道板 上;(2)染色体 形态稳定 、 数目清晰 。(便于观察的原因)5、后期的变化特点(1) 着丝点 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 分开, 染色体 数目加倍;(2)染色体在纺锤丝 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6、末期的变化特点 染色体 解旋变成 染色质丝 ;(2) 核膜、核仁 出现, 纺锤丝 消失;(3)植物细胞中央出现 细胞板 ,逐渐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7、意义(1)将亲代细胞的 染色体复制 之后,精确地 平均分配 到两个子细胞中。(2)由于染色体上有 遗传物质DNA ,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 遗传性状 的稳定性。四、无丝分裂1、特点:分裂过程中不出现 纺锤丝 和 染色体 的变化。2、实例: 蛙的红细胞的分裂 。第2、3、4节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一、细胞分化1、个体发育的基础是 细胞分裂 和 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是一种 持久 性的变化,贯穿于整个生命进程中,在 胚胎 期达最大限度。3、细胞分化是生物 个体发育 的基础。4、细胞分化后,细胞内的 遗传 物质并未发生变化。二、细胞的全能性1、概念: 已经分化 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 完整个体 的潜能。2、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发育成 完整植株 的能力。动物细胞的 细胞核 仍具有全能性。3、细胞全能性的原因:体细胞内含有与受精卵相同的 遗传物质 。4、细胞全能性应用举例:植物的 组织培养 、动物 克隆 、干细胞移植。三、细胞衰老的特征:1、一大:细胞 核 变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2、一小:细胞水分减少, 体积 变小,新陈代谢减慢。3、一多:细胞内 色素 积累增多。大全\n标准文案4、两低: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 运输 功能降低;酶的活性 降低 。注意:对于多细胞生物,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不能等同。四、细胞凋亡1、由 基因 所决定的细胞 自动结束生命 的过程。又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2、意义:(1)完成正常的 生长发育 。(2)维持 内部环境 的稳定。(3)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3、细胞凋亡的实例:(1)蝌蚪尾消失(2)白细胞吞噬细菌后死亡(3)胚胎指间细胞自动死亡五、细胞癌变1、癌细胞: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 恶性增殖 细胞。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在适宜条件下能够 无限增殖 。(2) 形态结构 发生显著变化。(3)细胞膜上的 糖蛋白 减少,细胞间的 黏着性 降低,易 分散 和转移。3、三种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正确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3)一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2、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交叉互换: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在生殖器官中即可发生有丝分裂,又可发生减数分裂)3、三看法识别细胞分裂图像一看染色体奇偶数、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三看同源染色体是否配对4、配子种类问题由于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使配子也多种多样,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精(卵)原细胞产生配子的种类为2n种。如果是含有n对同源染色体的一个精原细胞,则产生4个精子2种类型,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1种类型。二、基因在染色体上1.萨顿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第三节伴性遗传1、伴性遗传的概念2、人类红绿色盲症(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⑵一般为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性→女性→男性。3、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特点: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全\n标准文案⑵代代相传。4、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第三章基因的本质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①实验过程:把DNA、蛋白质单独分开,分别处理,观察其遗传效应。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过程:标记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结论: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RNA能自我复制,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因此RNA是它的遗传物质。4、生物的遗传物质非细胞结构:病毒DNA或RNA(只有一种核酸)生物细胞结构DNA(DNA和RNA共存)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1.DNA分子的结构(1)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2、DNA分子有何特点?⑴稳定性: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⑵多样性:遗传信息蕴含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⑶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⑴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⑵DNA分子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基本骨架。⑶DNA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并以氢键互相连接。A=T第3节DNA的复制一、DNA分子复制的过程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复制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3.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边解旋变复制,多起点,双向进行。4、复制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2)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解旋酶、DNA聚合酶等5、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6、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7、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二、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第4节基因是具有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大全\n标准文案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一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遗传信息的转录1、DNA与RNA的异同点:核糖、碱基不同2、RNA的类型⑴信使RNA(mRNA)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64种⑵转运RNA(tRNA)tRNA中与mRNA密码子互补配对的三个碱基叫反密码子。共61种,三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⑶核糖体RNA(rRNA)在核仁中形成3、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mRNA、tRNA)的过程。二、遗传信息的翻译1、定义: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场所核糖体上,翻译的模板mRNA,翻译的原料20种氨基酸,翻译的产物多肽链(蛋白质)三、基因表达过程中有关DNA、RNA、氨基酸的计算氨基酸数:mRNA中碱基数:DNA碱基数=1:3:6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中心法则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可以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2、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3、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地调控生物的性状。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突变的特点⑴普遍性⑵随机性⑶不定向性⑷低频性⑸多害少利性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进化的原始材料二、基因重组1、基因重组的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基因重组的类型: 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3、基因重组的意义:也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猫叫综合征):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染色体组的概念: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含有控制本物种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套基因。2、单倍体:由配置发育而来的个体3、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内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大全\n标准文案4.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1)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一(2)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该细胞就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二(3)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确定染色体数目确定。染色体组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一、常见的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常隐白聋苯,常显多并软多基因遗传病唇脑高冠尿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特纳愚猫叫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方法杂交激光、射线或化学药品处理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花药离体培养后加倍优点可集中优良性状时间短器官大和营养物质含量高缩短育种年限缺点育种年限长盲目性及突变频率较低动物中难以开展成活率低,只适用于植物举例高杆抗病与矮杆感病杂交获得矮杆抗病品种高产青霉菌株的育成三倍体西瓜抗病植株的育成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的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的工具: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基因的运载体:质粒2、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结合,(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监测与鉴定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学说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4.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选择的结果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大全\n标准文案种群特点: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产生可育性后代,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3、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四)、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基因多样性2、生物多样化的内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www.jb1000.comwww.jb1000.com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一网打尽;JB1000,精彩无限教学资源网www.jb1000.com大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