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7.00 KB
  • 2022-07-27 发布

高中生物必修1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资料

  • 5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业水平测试知识汇编高中生物必修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③主要元素:C、H、O、N、P、S④基本元素:C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56\n(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H★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17、蛋白质功能: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⑤免疫功能,如抗体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19、DNA与RNA的比较DNARNA★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链数双链单链56\n碱基ATCGAUCG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直接能源物质:ATP21、糖类: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2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24、水存在形式结合水(4.5%)★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56\n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内质网:对蛋白质运输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与植物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的分泌有关)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33、细胞核结构核仁染色质由DNA及蛋白质构成,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56\n★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被动运输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3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39、ATP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全称:三磷酸腺苷,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线粒体结构图56\n★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产物CO2,H2O,能量CO2,酒精(或乳酸)、能量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C6H12O62C3H6O3+能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大量少量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4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56\n44、叶绿素a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类囊体薄膜)类胡萝卜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色素提取实验中色素的分布: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叶绿体结构图:(略)46、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18世纪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47、条件:一定需要光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的过程产物:[H]、O2和能量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2)ADP+Pi+光能ATP暗反应阶段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场所:叶绿体基质56\n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4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52、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56\n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5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能够无限增殖★61、癌细胞特征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56\n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5、杂交与自交56\n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F1:高茎豌豆F1:Dd↓自交↓自交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Dddd3:11:2: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黄圆×绿皱P:YYRR×yyrr↓↓F1:黄圆F1:YyRr↓自交↓自交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Y--R--yyR--Y--rryyrr56\n9:3:3:19:3:3:1在F2代中:4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绿皱1/16两种重组型:黄皱3/16绿皱3/169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共4种×1/16半纯半杂YYRryyRrYyRRYyrr共4种×2/16完全杂合子YyRr共1种×4/1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56\n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l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56\n不同点过  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四、注意:(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特点: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56\n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中的卵细胞的形成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看一极)若为偶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3、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现象、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4、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一极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极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答案: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答案:有丝前期减Ⅱ中期减Ⅰ后期减Ⅱ中期减Ⅰ前期减Ⅱ后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56\n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萨顿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见课本30页)第三节伴性遗传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l染色体组成(n对):雄性:n-1对常染色体+XY雌性:n-1对常染色体+XXl性比:一般1:1l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①男>女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①女>男②连续发病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3)伴Y遗传的特点: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伴X隐:色盲、血友病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常显:多(并)指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56\n实验名称实验过程及现象结论细菌的转化[来源:Z+xx+k.Com]体内转化1.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来源:学_科_网Z_X_X_K]2.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来源:学,科,网Z,X,X,K]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4.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来源:学+科+网Z+X+X+K]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6.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机物。分别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养,没有发现有毒菌。噬菌体侵染细菌用放射性元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32PDNA是遗传物质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一、DNA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C、H、O、N、P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3、DNA的结构: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56\n★4.特点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3.计算①.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②.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③.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第三节DNA的复制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1、材料:大肠杆菌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二、DNA的复制1.场所:细胞核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3.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②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③能量:由ATP提供;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7.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56\n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a、能自我复制b、结构相对稳定c、储存遗传信息d、能够控制性状。三、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RNA的结构:1、组成元素:C、H、O、N、P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3、结构:一般为单链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在染色体上三、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1、转录:(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转录)(2)过程:①解旋;②配对;③连接;④释放(具体看书63页)(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G)(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2、翻译:(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2)过程:(看书)(3)条件: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20种)能量:ATP酶:多种酶56\n搬运工具:tRNA装配机器:核糖体(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5)产物:多肽链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6:3:14、密码子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③密码子起始密码:AUG、GUG(64个)终止密码:UAA、UAG、UGA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一、中心法则及其发展1、提出者:克里克2、内容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流向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近些年还发现有遗传信息从RNA到RNA(即R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RNA流向DNA(即逆转录)。二、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1)间接控制: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等。(2)直接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等。注:56\n生物体性状的多基因因素: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与环境之间多种因素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地精细的调控生物体的性状。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生物变异的类型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变化引起)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二、可遗传的变异(一)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2、原因:物理因素:X射线、紫外线、r射线等;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3、特点:a、普遍性b、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细胞内的不同的DNA分子上或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上);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注:体细胞的突变不能直接传给后代,生殖细胞的则可能4、意义:它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二)基因重组1、概念: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类型: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第二节染色体变异一、染色体结构变异:实例:猫叫综合征(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看书并理解)56\n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1)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实例:21三体综合征(多1条21号染色体)(2)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二、染色体组(1)概念: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2)特点:①一个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②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的全部遗传信息。(3)染色体组数的判断:①染色体组数=细胞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几个染色体组3、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叫单倍体。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如含两个染色体组就叫二倍体,含三个染色体组就叫三倍体,以此类推。体细胞中含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多倍体。三、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1、多倍体育种: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染色体变异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优缺点: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但结实率低,成熟迟。2、单倍体育种:方法:花粉(药)离体培养原理:染色体变异实例: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56\n优缺点: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附:育种方法小结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方法用射线、激光、化学药品等处理生物杂交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花药(粉)离体培养原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优缺点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但有利变异个体少。方法简便,但要较长年限选择才可获得纯合子。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但结实率低,成熟迟。后代都是纯合子,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较复杂。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一、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l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l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二、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三、人类遗传病类型(一)单基因遗传病1、概念: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2、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3、特点:呈家族遗传、发病率高(我国约有20%--25%)4、类型:显性遗传病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显: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隐性遗传病伴X隐:色盲、血友病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黑尿症、苯丙酮尿症56\n(二)多基因遗传病1、概念: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2、常见类型:腭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三)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1、概念: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2、类型:常染色体遗传病结构异常:猫叫综合征数目异常:21三体综合征(先天智力障碍)性染色体遗传病: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XO型,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四、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五、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注意事项:1、调查遗传方式——在家系中进行2、调查遗传病发病率——在广大人群随机抽样注:调查群体越大,数据越准确六、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需要测定22+XY共24条染色体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处理杂交→自交→选优→自交用射线、激光、化学药物处理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花药离体培养56\n原理基因重组,组合优良性状人工诱发基因突变破坏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诱导花粉直接发育,再用秋水仙素优缺点方法简单,可预见强,但周期长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器官大,营养物质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缩短育种年限,但方法复杂,成活率较低例子水稻的育种高产量青霉素菌株无子西瓜抗病植株的育成第二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基因工程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2、原理:基因重组3、结果: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品种。二、基因工程的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1)特点: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2)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黏性末端)(黏性末端)(4)例子:EcoRI限制酶能专一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5)切割结果:产生2个带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断。(6)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对自己的DNA无损害。注:黏性末端即指被限制酶切割后露出的碱基能互补配对。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1)作用:将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56\n(1)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3、基因的运载体(1)定义:能将外源基因送入细胞的工具就是运载体。(2)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四、基因工程的应用1、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抗虫棉、耐贮存番茄、耐盐碱棉花、抗除草作物、转基因奶牛、超级绵羊等等2、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血栓剂、凝血因子、疫苗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超级细菌五、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两种观点是:1、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2、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进步性:认为生物是进化的。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3、局限性: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56\n三、现代达尔文主义(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种群: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①按定义计算: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是30、60和10个,则: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答案:30%60%10%60%40%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½杂合子频率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答案:60%40%(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2、隔离: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56\n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3、物种的形成: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⑶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l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l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l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一、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1、地球上的生物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2、真核细胞出现后,出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从而出现了有性生殖,使由于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量大大增加,所以生物进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进化的关系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结果;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又加速了生物的进化。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56\n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二、应会知识点56\n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KH2PO4/K2HPO4(2)、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2—4时较低,14—20时最高(差幅不超过1°C)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二、应会知识点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⑴、口腔:36.7—37.7°C(平均:37.2°C)⑵、腋窝:36.0—37.4°C(平均:56\n36.8°C)⑶、直肠:36.9—37.9°C(平均:37.5°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C;2、体温恒定的意义: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如: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儿童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示电性。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56\n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二、应会知识点1、人的神经系统:⑴、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脑:大脑、小脑、脑干、下丘脑①、大脑:即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④、下丘脑:有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枢⑵、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2、人脑的高级功能:56\n人大脑的皮层,有140亿神经元,组成众多神经中枢,是神经系统最高级部位。具有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分设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考等高级功能。3、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⑴、法国学者沃泰默(Wertherimer)发现:①、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②、将稀盐酸直接注入够的血液,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③、切断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将稀盐酸直接注入血液,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⑵、英国科学家斯他林(E.H.Starling)和贝利斯(W.M.Bayliss)根据沃泰默发现假设:盐酸引起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⑶、斯他林(E.H.Starling)和贝利斯(W.M.Bayliss)实验:①、剪取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②、将小肠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沙子磨碎,制成提取液。③、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2、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⑴、下丘脑:所分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抗利尿激素(ADH)等。⑵、垂体:所分泌激素: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ADH)、催乳素(PRL)等。⑶56\n、甲状腺:所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其合成需要碘。)⑷、胸腺:所分泌激素:几十种胸腺素。⑸、胰岛:分布在胰腺组织中,主要由A、B两种细胞构成。 所分泌激素:①、胰岛A细胞: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②、胰岛B细胞:主要分泌胰岛素⑹、肾上腺:所分泌激素:肾上腺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⑺、性腺:包括卵巢(女性)、睾丸(男性)所分泌激素: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4、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5、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6、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P-28图2-11)7、激素调节的特点:⑴、微量和高效⑵、通过体液运输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8、靶器官、靶细胞(P—29图2—13)⑴、靶器官: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⑵、靶细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细胞。二、应会知识点1、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没有导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2、下丘脑激素功能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⑶、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3、垂体激素功能:56\n⑴、生长激素(GH):促进机体生长⑵、促甲状腺素(TSH):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及释放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及释放⑷、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5)、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H)分泌异常:①、成年前分泌不足:人患侏儒症②、成年前分泌过多:人患巨人症③、成年后分泌过多:人患肢端肥大症4、甲状腺激素功能:⑴、促进生长发育(作用最明显是在婴儿时期)⑵、促进新陈代谢:产热效应,提高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⑷、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由碘缺乏或甲状腺结构病变引起)①、婴幼儿时期缺乏:发育不良,尤其脑发育有缺陷,人患呆小症。②、成年后缺乏:人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态臃肿,代谢缓慢,智力衰退,反应迟钝等。③、成年后过多:表现为食欲旺盛,代谢旺盛,体温偏高,身体消瘦;反应敏捷,性格暴躁等甲亢症状。④、若饮食缺碘,则可能同时发生甲状腺增生肿大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地甲症。5、胰岛激素功能:⑴、胰高血糖素: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进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⑵、胰岛素:抑制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进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的转化。56\n⑶、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分泌不足,机体糖代谢障碍,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困难,出现高血糖,进而发生糖尿。胰岛素严重不足,机体患糖尿病6、、性激素的功能:⑴、促进性器官发育,维持其成熟状态。睾丸里产生的雄性激素:可促进男子主性器官和副性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其成熟状态。卵巢里产生的雌激素:可刺激和促进子宫、输卵管、阴道、外阴等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并维持其成熟状态。卵巢里产生的孕激素:与雌激素配合,两者协同完成女子的月经和生殖生理过程。⑵、促进第二性征出现7、血糖浓度,健康人为80—120mg/dL(或0.8—1.2g/L)8、糖代谢:⑴、血糖来源:食物:主要来源(主要由小肠消化吸收);转化:肝糖原水解、细胞糖异生。⑵、血糖去路:①、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供能。②、转化储存:肝脏、骨骼肌细胞内转化成糖原。③、转化储存:大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等处。⑶、生理功能:①、血糖过低:头昏、心慌、四肢无力、严重时会导致死亡。②、血糖过高:形成糖尿。9、高血糖:指空腹时血糖含量超过130mg/dL10、糖尿:血糖含量超过160—180mg/dL时,尿中有糖出现的现象。1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不足,糖进入细胞出现障碍,糖氧化利用发生障碍,糖异生增多,导致高血糖,能量供应不足,饥饿而多食,血糖升高,导致糖尿。12、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增重少56\n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送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体温调节(P-32)要看书3、水盐平衡调节(P-32)要看书二、应会知识点1、人体内水的来源:饮水:成人1300ml/24h食物:成人900ml/24h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代谢:成人300ml/24h2、人体内水的排出途径: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是人体排出水的主要途径。皮肤:以表层蒸发水汽形式(指无明显出汗情况下)。肺:以呼出水汽形式。大肠:食物、消化液中未被吸收的水。3、关于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⑴、抗利尿激素(升压素):①、化学本质:肽②、下丘脑分泌神经元分泌到垂体后叶神经元细胞,由垂体后叶神经细胞末梢释放到血液中。③、生理作用:调节水盐代谢,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免疫调节56\n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免疫系统的组成⑴、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⑵、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也叫浆细胞)⑶、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3、免疫的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黏膜。第二道:体液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吞噬细胞。第三道: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4、抗原: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毒、细菌表面的蛋白质等。5、抗体:指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⑴、二者各有独特作用,亦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役效应。⑵、体液免役主要针对细胞外毒素,依靠特异抗毒素完成。⑶、体液免役主要是抗体、溶菌酶等的作用。⑷、细胞免役针对异体组织,或吞噬或消化溶解,或将其释放到体液中去。⑸、二者共同针对细胞内寄生物时:体液免役先发挥作用,阻止其传播和感染。若已经完成感染,则细胞免役将抗原释放到体液中再由体液免役消灭。7、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⑴、概念:是指已免役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⑵、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56\n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⑶、过敏源:是指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花粉、鱼虾、牛奶、蛋类、室内尘土、青霉素、磺胺、奎宁等。⑷、过敏症状:皮肤过敏:红肿、寻麻疹等。呼吸道过敏:流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消化道过敏: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过敏: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⑸、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过敏反应(免役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激发因素过敏源抗原反应时机第二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抗体分布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血清、组织胺、外分泌液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二、应会知识点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机体免除疾病的机能。2、免疫的分类: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⑴、非特异性免疫特点:①、长期进化形成,是免疫的基础。②、具有先天性,生来就有。③、不具专一性,不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快,作用范围广,强度较弱。⑵、特异性免疫特点:①、以非特异性免疫为基础。②、具后天性,出生后形成。③、具专一性,具特殊针对性。④、出现慢,针对性强,强度较强。▲抗原和抗体:1、抗原:56\n⑴、概念: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⑵、特点:①、异物性:外来物:如病毒、细菌、花粉等。内源物:如癌细胞。②、大分子性:通常为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大分子。③、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者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④、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某些决定抗原特异性特定化学基团。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⑶、性能:①、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②、能和相应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2、抗体:⑴、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⑵、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他体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分布。⑶、化学本质:球蛋白。⑷、产地:浆细胞。⑸、组成:抗毒素: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的成分。凝集素: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体液免疫:1、概念:侵入体液的抗原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2、过程:⑴、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①、少数抗原直接作用于B淋巴细胞②、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其内部抗原决定簇。③、吞噬细胞将处理过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56\n④、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⑵、反应阶段:B细胞受抗原(处理过或未处理过)刺激分裂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①、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这部分细胞长期保存。)。②、大部分B细胞因抗原刺激成为浆细胞,开始产生抗体。③、记忆细胞再遇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为大量浆细胞。⑶、效应阶段: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⑷、抗体工作原理:①、抗体与细菌结合,抑制细菌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而防止感染。②、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③、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便于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1、概念:凡是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予的细胞称为免疫效应细胞。2、过程:⑴、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类似体液免疫)⑵、反应阶段:T细胞受抗原刺激。①、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少数分裂分化成为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这部分细胞长期保存。)。②、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多数分裂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③、记忆细胞再遇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分裂分化为大量效应T细胞。⑶、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抗体杀灭抗原。※淋巴因子:T细胞释放的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能加强相关细胞的作用发挥免疫效应。56\n▲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1、自身免疫: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2、自身免疫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3、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心脏病:酿脓链球菌 →抗体 →酿脓链球菌└→心脏瓣膜→损伤心脏(风湿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疾病: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者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分类:⑴、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⑵、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3、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⑴、病毒:HIV,RNA作遗传物质。⑵、病理: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破坏T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⑶、病症:初期: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后期: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⑷、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⑸、预防措施:①、洁身自好,不性滥交;②、不共用牙刷、剃须刀。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④、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⑤、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或血制品。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56\n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向光性:指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2、C.R.Darwin1880年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时有什么发现?做了怎样的推测?(P-46图3-1)⑴、达尔文试验发现:①、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向光源生长。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③、用锡箔小帽将胚芽鞘的尖端罩住,胚芽鞘直立生长。④、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⑵、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3、鲍森•詹森(P.Boysen-Jensen)实验是怎样做的?证明了什么?(P-47图3-2)⑴、第一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⑵、第二步:切去胚芽鞘的尖端,放上一小块琼脂,然后再将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上,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⑶、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4、拜尔(A.Paal)实验是怎样做的?证明了什么?(P-47图3-3)⑴、切去胚芽鞘的尖端,再侧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黑暗中,胚芽鞘朝向侧放尖端的对侧弯曲。⑵、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5、荷兰科学家(F.W.Went)在试验中有什么发现?他的试验证明了什么?⑴、1928年温特试验及发现:(P-47图3-4)①、切取胚芽鞘尖端,置于琼脂块上数小时后,移走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快。②、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发现:胚芽鞘朝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56\n③、对照:把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发现:胚芽鞘不弯曲。⑵、温特试验结论:①、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②、该物质能从胚芽鞘尖端运输到尖端下部。③、该物质能引起尖端下部某些部分生长。6、什么是生长素?有哪些物质具有生长素效应?⑴、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AA(化学结构式见P-47图3-5)。⑵、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都具有生长素效应。7、植物向光性原理是什么?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8、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9、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是怎样的?⑴、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合成生长素的原初底物是色氨酸。⑵、运输: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⑶、分布:各个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二、应会知识点1、向性运动有哪些具体表现?⑴、向性运动:是指由于单一方向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56\n⑵、表现:茎的负向地性(即“背地性”或“负向重力性”)、茎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叶镶嵌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种群有哪些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2、什么是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⑵、样方法: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56\n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6、什么是年龄组成?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③、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⑵、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7、什么是性别比例?⑴、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⑵、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二、应会知识点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意事项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重捕时间的确定要注意:间隔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误差。⑵、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样方多少、大小的确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过密集或稀疏。⑶、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56\n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3、种群增长曲线:⑴、“J”型增长曲线: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⑵、“S”型增长曲线: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二、应会知识点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2、K/2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刻。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生物群落?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6\n2、什么是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什么是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4、什么是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5、什么是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6、什么是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7、什么是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二、应会知识点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56\n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9、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演替?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有哪些类型?⑴、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⑵、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看法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3、在裸岩上的演替是怎样进行的?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4、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影响?砍伐森林、添湖造田、捕杀动物会破坏原有的群落;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改变原有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二、应会知识点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含义是什么?我国政府有什么举措?⑴、人们因为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⑵、为拯救生态环境,应恢复曾经毁掉的森林、湖沼、草原。⑶、2003年1月20日起实施《退耕还林条例》⑷56\n、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地区75%的坡地和46%的沙化耕地将被林草覆盖,湖泊面积明显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的大改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⑵、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①、非生物成分:Ⅰ、物质:空气、水无机盐。Ⅱ、能量:阳光、热能。②、生物成分Ⅰ、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Ⅱ、消费者:指动物,包括全部的动物Ⅲ、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二、应会知识点1、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2、从功能上讲: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存在的物质和能量基础,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结构联系的纽带。4、生产者:⑴、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利用能量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56\n⑵、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始端。⑶、没有生产者就没有生态系统。5、消费者:指不能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的生物。⑴、初级消费者:指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植食性动物)。⑵、次级消费者:指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食肉动物)。⑶、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以此类推……6、分解者:能利用动植物遗体中、排出物中以及残落物中有机物维持生存的有机物的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7、食物链和食物网:⑴、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⑵、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⑶、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可能同时拥有多个消费级或营养级。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的能量流动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怎样?⑴、太阳能进入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固定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⑵、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中:①、一部分:生产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②、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生命活动,继续储存在有机物中。③、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56\n  ④、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取,流入第二营养级。⑶、能量在第二、三、四营养级中的变化,与第一营养级大致相同。3、能量流动的特点⑴、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的。⑵、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⑶、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4、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实践意义?⑴、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⑵、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二、应会知识点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2、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3、在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别越高,能量就越少。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⑵、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⑶、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⑷、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应会知识点56\n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碳循环与温室效应有关4、硫循环与酸雨有关。5、生产者和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6、生产者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7、二氧化碳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种类的信息?⑴、物理信息:指生态系统中的声、光、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⑵、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可以传递信息的代谢物。信息来源:生物⑶、行为信息:指动物的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的行为特征。信息来源:动物2、什么是信息素?指昆虫、鱼类以及哺乳动物等生物体中存在的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⑴、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⑵、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⑶、生物中间关系的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离不开信息的交流。二、应会知识点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⑴、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⑵、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态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6\n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什么叫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5.什么叫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二、应会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⑴、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了计划生育工作。⑵、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⑶、2001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⑷、我国人口发展目标①、2010年,人口要控制在13.6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②、2020年,人口要控制在14.5亿以内(不包括港、澳、台)。③、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15亿左右),后缓慢下降。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⑴、对粮食需求增大,要求开垦土地,必然破坏植被。⑵、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质等多种自然资源,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⑶、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⑷、淡水缺乏。⑸56\n、环境污染加剧。3、我国人均占有资源情况⑴、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耕地三分之一。⑵、人均淡水不足世界人均淡水四分之一。二、应会知识点1、生态系统破坏因素:⑴、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⑵、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⑴、影响因素①、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开发,超过再生能力。②、工农业、城市布局不合理。③、环境污染严重,超过自净能力。④、人口增长过快,生态负担加剧。⑵、危害:植被破坏,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臭氧层损耗,酸雨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2、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就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3、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⑴、直接使用价值:①、药用价值:人参、三七、鹿茸、蝉蜕、海螵蛸、五灵脂等。②、工业原料:芦苇造纸③、科研价值:培育新品种,提供基因材料等。④、美学价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56\n⑵、间接使用价值:即发挥生态作用。如猫头鹰。⑶、潜在使用价值:尚且不为人知的使用价值或者可能的突变产生的使用价值。4、怎样保护生物的多样性?⑴、就地保护:①、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②、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和珍稀濒危的动植物。⑵、迁地保护:①、是就地保护的辅助。②、保护生存条件部长再存在的物种数量极少的难以找到配偶的生物。③、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⑶、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二、应会知识点1、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遗传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地球上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什么?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5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