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2.00 K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第二讲 光现象探究\n第二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5光现象的实验探究1.探究一:光的直线传播生活现象:在有雾的天气中,可以看到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光束是直的。所以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时,我们可以让光在烟雾中传播从而显示它的路径。得出结论: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际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站队看齐等。同种均匀\n第二讲│考点梳理·新课标解释现象:(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________的物体,在物体的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就是影子,平时所说的“立竿见影”、“皮影戏”都是指影子。(2)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日食和月食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日食是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月食是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3)小孔成像的形成:如图K2-1所示,沿直线传播的光经小孔后,在光屏上由实际光线会聚成像。像的特点:________、大小可变的________;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________。如:树下圆斑、针孔照相机。不透明后面黑暗区域光的直线传播倒立实像无关\n·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补充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的,光在________中的速度最大,其大小是______________。不同真空3×108m/s\n·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2.探究二: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设计:(如图K2-2所示)(1)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_。图K2-2不能同一平面内\n·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2)当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时,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沿原________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_____;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______两侧;反射角____________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可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入射光线可逆同一平面内法线等于可逆\n·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评估交流: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显示光的_________;验证入射、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____________。补充说明:反射类型有________反射和________反射两种。我们平时看到周围的物体就是利用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________。传播路径同一平面内镜面漫漫反射\n·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3.探究三:平面镜成像规律图K2-3实验设计:(如图K2-3)(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找到像的________。(2)准备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3)实验中准备刻度尺的目的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________________关系。(4)移动后面的蜡烛,并在其所在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接收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5)当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大小________。位置大小平面镜的距离不能虚像不变\n·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像与物之间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可记忆为:等大、等距、垂直、虚像)评估交流:(1)实验中看到两个不重合像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有一定____,前后两个表面均____________造成的。(2)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桌面________。实际应用:一是成像,如梳妆镜、墙壁安装平面镜增大空间效果等;二是改变光路,如潜望镜等。虚相等相等垂直厚度反射成像不垂直\n·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4.探究四:光的折射定律实验设计: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得出结论: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____________;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____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反之,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且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________;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发生折射时光路也是________。(可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气大他小)同一平面内法线小于大于增大保持不变可逆的\n·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补充说明:发生光的折射时,同时也发生光的反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折射断筷、“错位”现象。光的色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________。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________。光的色散实质是太阳光发生多次________形成的。复色光色散折射\n第二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下列关联正确的是()A.光的直线传播——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B.光的折射——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C.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D.光的反射——人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像D\n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下列现象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A.在游泳池边看到的池底比实际浅B.夜晚看到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C.通过汽车后视镜看到车后更广阔的范围D.晴朗夏日的中午,在树下看见圆形的光斑A\n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K2-4甲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n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图K2-5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像和物的大小相等\n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用刻度尺量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看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一步你将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K2-5\n第二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6影子、实像与虚像的区别1.像的定义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仪器后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像。\n·新课标第二讲│考点梳理2.影子、实像与虚像区别影子实像虚像成因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在其后形成黑暗区域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效果黑暗,无色彩光屏能呈现、底片可感光、人眼能看到光屏不能呈现、底片不可感光、人眼能看到正倒倒立正立举例日食、月食、立竿见影小孔成像、照相机、幻灯机成像平面镜、放大镜成像\n第二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2-6所示,进入人眼睛的光线是由()A.平面镜发出的B.像S′发出的C.平面镜反射的D.人的眼睛发出的C\n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2-7所示,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的像在距小孔b处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A.倒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C\n第二讲│针对训练·新课标3.某同学漫步在湖边,看到桥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组成了景色优美的画面,用照相机将其拍下。对于桥在水中的倒影和它在底片上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缩小的实像B.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C.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缩小的虚像D.底片上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实像B\n第二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1)实验使用的平面镜是薄玻璃板,主要是为了透光,便于观察镜后的物体。(2)实验使用的两根蜡烛应当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3)玻璃板尽量薄一些,防止玻璃板的前后两表面各成一个蜡烛的像距离太大,不便于观察、比较,在测量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时要以玻璃板前表面的位置为准。(4)实验时,玻璃板放置时要与水平面垂直。\n·新课标第三讲 光现象作图\n第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7光的反射作图1.反射光路作图用虚线将法线画出,确定入射角(或反射角),根据两角相等的关系做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2.确定平面镜位置作图先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是法线,然后过角的顶点画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n第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如图K3-1所示,某一光线斜射向镜面O点,请在图中作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答案如图所示\n第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8平面镜成像作图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图步骤:(1)如图K3-2所示,从光点S引出两条入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2)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3)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4)作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出),交点为像点。\n·新课标第三讲│考点梳理2.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步骤:(1)如图K3-3所示,过S点向平面镜作垂线(用虚线画出)。(2)截取S′点,使S′点到镜面的距离等于S到镜面的距离。画出像点S′点(虚像用虚线画)。\n第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K3-4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答案如图所示\n第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9光的折射作图1.折射光路作图用虚线将法线画出,确定入射角(或折射角),根据“气大其他小”的关系做出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2.折射成像作图步骤:(1)如图K3-5所示,从光点S引出两条光线,射到界面上。(2)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3)根据折射定律,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作出折射光线。(4)作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出),交点为像点。\n·新课标第三讲│考点梳理3.垂直入射作图光线由空气垂直射入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均为0。\n第三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3-6所示,画出入射光线AO的折射光线。答案如图所示\n第三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3-7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射到玻璃砖的一个面上,作出这束光线进入玻璃砖内的径迹和从斜面离开玻璃砖后的大致径迹。要求在斜面处标出法线。答案如图所示\n第三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0透镜特殊光线作图1.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如图K3-8所示)(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①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2)经过焦点的光线②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3)经过光心的光线③传播方向不变。\n第三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如图K3-9所示)(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①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反向延长线过焦点。(2)延长线过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②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3)经过光心的光线③传播方向不变。\n·新课标第四讲 透镜及其应用\n第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1凸透镜与凹透镜1.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会聚发散2.理解“会聚”与“发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相对于入射光线而言的,在解题时,一般采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来判断,如图K4-1所示,通过观察折射光线是在入射光线的外部(发散作用)还是内部(会聚作用)来确定透镜类型。\n第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图K4-2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________,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凸透镜会聚\n第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安装调节:安装凸透镜与光屏,使蜡烛和光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高度,使凸透镜、光屏、烛焰三者中心大致在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_____。同一高度光屏的中心\n·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引申操作:①用教材遮住一半透镜,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像,但像会变________。②物体从5倍焦距以外逐渐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到像会________,像距也随之________。③成实像时,将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根据光路________可知,仍成实像,但实像的________发生改变。能暗变大变大可逆性大小\n·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实验结论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位置正倒大小虚实u>2f异侧倒立缩小实像f2f投影仪u<f同侧正立放大虚像u<v放大镜\n·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评估交流: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均得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是凸透镜、光屏、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或焦点上。2.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两侧且倒立,虚像一边是正的(di);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用于实像)。\n第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如图K4-3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观察到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烛焰像向上移动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D.要使光屏上的烛焰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n第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焦距等于10cm的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K4-4所示,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1)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表:左次数123456物距(cm)403530252015像距(cm)13.5141516.72030\n第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①在前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的实像。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_____(选填“大”或“小”)。(3)将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缩小大左\n第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3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1.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它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线经镜头后在底片上成一个______、______的实像,物距应当________________。照相机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________。凸透镜倒立缩小大于二倍焦距小\n·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2)投影仪:它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______,当物体、透镜、光屏的位置适当时,在光屏上会得到物体的___________的实像,所以投影片要_________,且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________、小于________。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_使实像投在屏幕上。(3)放大镜:利用的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虚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要求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小于__________________,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并且与物体在透镜的__________,而且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________。凸透镜倒立、放大倒插一倍焦距二倍焦距光线的传播方向一倍焦距正立放大虚同侧大\n第四讲│考点梳理·新课标2.望远镜和显微镜(1)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____________立、______的______像,像落在目镜的___________以内;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______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2)显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________立、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像落在目镜的________焦距以内,目镜再一次成正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倒缩小实一倍焦距正放大虚倒放大实一倍放大虚\n第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以下物品中没有应用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是()A.穿衣镜B.投影仪C.照相机D.放大镜A\n第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如图K4-5所示是小华用相机拍摄的桂林市杉湖上的双塔相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双塔在湖中的倒影是实像B.要使塔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向塔靠近些C.要使塔像更大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远些D.要使塔像更小些,小华或相机镜头应离塔更近些B\n第四讲│考点梳理考点梳理·新课标考点14眼睛和眼镜1.眼睛的成像原理(如图K4-6所示)晶状体底片大脑凸透镜\n·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2.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矫正近视眼远视眼成因由于晶状体太______,折射作用太________,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由于晶状体太______,折射作用太________,使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__,使人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厚强前面薄弱后面\n·新课标第四讲│考点梳理矫正配戴________配戴________眼镜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使物体的像________,成在视网膜上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使物体的像________,成在视网膜上凹透镜凸透镜发散后移会聚前移\n第四讲│针对训练针对训练·新课标1.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C.所成像是实像D.所成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D\n第四讲│针对训练·新课标2.同学们学习很辛苦,很多同学的视力发生了变化,影响学习和生活,需进行矫正。请你从下面两幅图中选出:矫正近视眼的是________;矫正远视眼的是________。乙甲\n第四讲│实验小变式·新课标实验小变式在探究“近视眼的原因”时,当将近视眼镜从蜡烛和凸透镜中间拿走时(相当于给近视眼摘掉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得不清晰了,需要将光屏向凸透镜移动一定距离,才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是将图像成在了视网膜之间的位置,是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会聚)能力太强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