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00 KB
  • 2022-07-28 发布

生物必修一复习资料 高中生物背诵内容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生物考试背诵内容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梳理: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3)常见的病毒有:噬菌体、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7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8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不是表示种群,也不是表示群落,更不是表示生态系统。9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10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水、无机盐、蛋白质等物质不是生命系统。病毒是生物,但不是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才是生命系统。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梳理: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衣原体,支原体,细菌:菌字前面有“杆”“球”“螺旋”“弧”如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如链霉菌);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发菜、颤藻、念珠藻是属于蓝藻),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注意: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三、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3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4内容要点:P10,共三点5、意义①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②其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微观的细胞水平。四、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主要区别:有无核膜(或有无真正的细胞核或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相同点:具有相似的细胞膜;具有相似的细胞质;都有细胞器核糖体;都有遗传物质DNA)☞[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①1838—1839年细胞学说②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③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种类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较小(1—10um)较大(10--100um)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细胞质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有各种细胞器细胞壁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细胞(成分主要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代表生物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等真菌、植物、动物等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n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2、组成细胞的元素(1)不同的生物,组成细胞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主要有20多种),但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最基本元素:C(原因:易形成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基本元素:C、H、O、N主要元素:C、H、O、N、P、S(97%)(2)大量元素:C、O、H、N、S、P(97%)、Ca、Mg、K等微量元素:Zn、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组成细胞的元素质量分数占鲜重下含量最高的是O,占干重下含量最高的是C(占55.99%)。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无机盐脂质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也是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核酸糖类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蛋白质的含量:占鲜重7-10%,干重50%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C、H、O、N,还含有少量P、S三、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几千到一百万以上四、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及其种类①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种类:大约有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②结构通式      ③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五蛋白质的结构1、元素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肽链蛋白质氨基酸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略)。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2、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六蛋白质的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或体现者,故蛋白质是结构和功能物质)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⑤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七.蛋白质的分离和提取:盐析(蛋白质结构不变)八.蛋白质的变性:破坏空间结构,功能丧失(如熟鸡蛋)八.蛋白质的凝固(豆腐)规律方法:1、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脱水数2、至少含有游离的羧基和游离的氨基=肽链数3、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个数×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水个数×18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核酸的组成元素:C、H、O、N、P二、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三、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磷酸含氮碱基(AGCT)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n脱氧核糖(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A腺嘌呤G鸟嘌呤C胞嘧啶U尿嘧啶磷酸含氮碱基(AGCU)核糖四、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五、核酸的功能(遗传物质)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DNA与RNA比较(见附表)类别DNA(DNA一般双链)RNA(RNA一般单链)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胞嘧啶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磷酸磷酸磷酸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蛋白质。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一、糖类的种类与功能分类元素常见种类分布主要功能单糖CHO五碳糖核糖C5H10O5动、植物组成RNA的成分脱氧核糖C4H10O5组成DNA的成分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主要能源物质(70%上)果糖、半乳糖二糖C12H22O11蔗糖植物麦芽糖乳糖动物多糖(C6H10O5)n淀粉、纤维素植物植物的储能物质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支持保护细胞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动物动物贮能物质二、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3固醇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三、1、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2、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成千上万原子形成→碳链→单体→生物大分子3、碳链是生物体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一、水\n1、组成元素:H、O2、含量:85%—90%,人体中水约占65%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水自由水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约95%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4、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结合水部分水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结合约4.5%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二、无机盐1、存在形式: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如K+、Ca2+、Mg2+、Cl--、PO42+2、无机盐的作用:①、构成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叶绿素(Mg2+)、血红蛋白(Fe2+)等②、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③、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压。部分无机盐的作用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缺铁:缺铁性贫血第五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一、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三、细胞膜功能: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四、与生活联系: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五、细胞壁成分(特性:全透性)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作用:支持和保护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即生物膜的结构)1、提出模型的科学家:桑格和尼克森2、生物膜的结构: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②蛋白质可以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③外表面——糖被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的糖被(糖蛋白)具有保护、细胞识别和润滑作用。七、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原因是在课后题)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细胞之间的融合八、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水分子、细胞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细胞器之间分工(1)双层膜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制氧站”和“能量转换站”,(含有色素,还有少量DNA和RNA,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在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2)单层膜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糖类、脂质合成的“车间”被称为“有机物的合成车间”高尔基体: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动物:与分泌蛋白的加工运输有关,被称为“蛋白质的加工车间”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有“消化车间”之称(3)无膜\n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折叠、组装、糖基化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浓缩、修饰、加工、运输)→囊泡→细胞膜(外排作用)→细胞外三、生物膜系统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2、作用:见课本49页。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线粒体,因为它只进行无氧呼吸)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四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细胞核的结构1、染色质:指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故叫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形态。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呈现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如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二、细胞核的功能1、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2、是细胞代谢活动和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三、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相关概念1、原生质:①、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②、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③、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2、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3、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4、细胞器: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5、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6、生物膜系统:由化学成分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的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是具有半透膜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甚至涨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n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恢复原位基本不变1、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1)具有大液泡(2)具有细胞壁(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应用于: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二、比较几组概念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二、▲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方向载体能量举例自由扩散高→低不需要不需要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协助扩散高→低需要不需要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低→高需要需要氨基酸、K+、Na+、Ca+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一、细胞代谢与酶1、细胞代谢的概念: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3、酶的发现:发现过程,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探究思想,发现的意义4、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本质:\n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②、催化性质:i、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ii、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④、作用:催化作用(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可以起作用)5、酶的特性:1、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多样性。3、酶反应需要适宜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和性→易变性。二、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难点)1、底物浓度2、酶浓度3、PH值:过酸、过碱使酶失活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三、实验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过程见课本P79)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控制变量法: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的定义。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要求用控制变量法,自己设计实验)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什么是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二、ATP结构简式:A-P~P~P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结构特点: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产生能量。三、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ATP吸收分泌(渗透能)动态平衡呼吸作用肌肉收缩(机械能)水解酶合成酶(线粒体)吸Pi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细胞质基质)能合成代谢(化学能)(叶绿体)放体温(热能)光合作用Pi能萤火虫(光能)ADP(每个活细胞)四、作用:ATP是各项生命活动直接的能量物糖类—主要能源物质热能散失☞[太阳光能脂肪—主要储能物质氧化(直接能源)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分解化学能ATP①、能产生ATP: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②、能产生水: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③、能碱基互补配对: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2、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大量能量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C6H12O62丙酮酸+少量[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2丙酮酸+6H2O6CO2+大量[H]+少量能量第三阶段:线粒体内膜24[H]+6O212H2O+大量能量\n3、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大部分植物,酵母菌产生乳酸:C6H12O62乳酸+少量能量发生生物:动物,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玉米胚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注意:无机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发酵,生成乳酸的叫乳酸发酵,生成酒精的叫酒精发酵讨论:(1)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能量去路有氧呼吸: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能量小部分用于生成ATP,大部分储存于乳酸或酒精中(2)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去路:氧气用于和[H]生成水4、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概念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过程①C6H12O6→2丙酮酸+[H]+2ATP②2丙酮酸+6H2O→6CO2+[H]+2ATP③[H]+6O2→12H2O+34ATP①C6H12O6→2丙酮酸+[H]+2ATP→2C3H6O3②2丙酮酸→2C2H5OH+2CO2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38ATPC6H12O6→2C3H6O3+2ATP→2C2H5OH+2CO2+2ATP不同点场所:①②线粒体基质③内膜始终在细胞质基质条件:除①外,需氧气、多种酶不需氧气参与、需多种酶产物: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CO2、H2O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能量:大量、合成38ATP(1161KJ)少量、合成2ATP(61.08KJ)相同点联系: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意义: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①、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包括热能和ATP两部分。②、酵母菌即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③、酵母菌、苹果等果实,植物根缺氧条件下产生酒精;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动物的骨骼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产生乳酸]4、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5、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1)农业生产中适时的露田、疏松土壤等措施的实质就是为了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以增强根系的细胞呼吸,促进根系对矿质离子的吸收。(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3)水果、蔬菜保鲜和储藏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以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延长保存期限。(4)酿酒发酵。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二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双层膜叶绿体基质:由许多类囊体组成,含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基粒:含多种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n三、光合作用的原理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2、光合作用的过程:(熟练掌握课本P103下方的图)酶总反应式:CO2+H2O(CH2O)+O2,其中(CH2O)表示糖类。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可将其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所需条件光、色素、酶CO2、[H]、ATP、酶时间短促较缓慢场所叶绿体内囊体的薄膜叶绿体的基质过程①水的光解:2H2O4[H]+O2②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ADP+Pi+光能ATP①CO2的固定:CO2+C52C3②C3的还原;2C3+[H]+ATPCH2O)+C5实质光能→化学能,释放O2同化CO2,形成(CH2O)总反应式CO2+H2O*(CH2O)+O2*物质变化无机物CO2、H2O→有机物(CH2O)能量转换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联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两阶段枢纽为[H]和CO2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①光的波长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波主要在红光和蓝紫光。②光照强度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时,光合作用的强度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光照时间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2)温度温度低,光和速率低。随着温度升高,光合速率加快,温度过高时会影响酶的活性,光和速率降低。生产上白天升温,增强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室温,抑制呼吸作用,以积累有机物。(3)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生产上使田间通风良好,供应充足的CO2(4)水分的供应当植物叶片缺水时,气孔会关闭,减少水分的散失,同时影响CO2进入叶内,暗反应受阻,光合作用下降。生产上应适时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六、光合作用的应用:①、提高光照强度:农业上采用套种、合理密植等措施使农作物充分吸收阳光以达增产目的。②、延长光照时间。③、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④、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⑤、适当提高温度: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⑥、增加CO2的浓度: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七、光合作用的意义1、制造有机物,实现物质转变——“绿色工厂”;2、调节大气中O2和CO2的含量——“自动的空气净化剂”;3、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巨大的能量转换器”;4、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八、化能合成作用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n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O2,进而将HNO2氧化成HNO3。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O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反应场所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反应条件光、色素、酶酶(时刻进行)物质转变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或酒精CO2和乳酸能量转变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联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2、细胞的核质比二、细胞增殖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体细胞),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减数分裂(配子、精子、花粉,、卵细胞的生成)(一)细胞周期(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两个阶段: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1.分裂间期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2.前期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4.后期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5.末期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不同点: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五、有丝分裂的意义:\n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六、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例:蛙的红细胞第二节细胞的分化一、细胞的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3)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①、稳定性: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②、持久性: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细胞分化。③、不可逆转性: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一般不改变,但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4)时间:整个生命过程,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5)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6)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得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二、细胞全能性:1、基础:细胞内含有该物种的所有遗传信息。2、类型:①、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②、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受精卵全能性最高,受精卵的全能性>生殖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动物细胞]2、应用:植物: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快繁花卉与蔬菜;拯救物种;培育新作物;动物:克隆羊多莉;干细胞→替换病变部位,治疗某些癌症和遗传病带来希望。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细胞的衰老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的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皱纹。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白发。③、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老年斑。④、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原因:①、自由基学说②、端粒学说二、细胞的凋亡1、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死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第四节、细胞的癌变一、相关概念: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二、癌细胞1、特征:①、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②、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糖蛋白等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2、原因:①、内因:原癌基因被激活②、外因: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作用于正常细胞3、形成:原癌基因抑制状态原癌基因激活状态癌变(癌细胞)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状态变为状态。正常细胞转化为。三、恶性肿瘤的防治:1、治疗:放射治疗(放疗)、化学治疗(化疗)和手术切除2、预防:①、避免接触或远离致癌因子;②、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③、保持健康心态,增强自身体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