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 M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的建立及影响;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了解明代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高考命题方向: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唐、宋、明、清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的名称职能上存在一定差别,复习时要注意将其理顺出来。2、规律性知识也是考查的重点,很多高考题目侧重考查专题内容的综合性,如从秦、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找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分化事权”。3、高考题目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知识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出新课标下高考命题的新趋势。比如,2008年广东历史单科考试卷第一题将农村中存在的祠堂与古代宗法制相联系;2007年山东文综第九题,从服装的角度考查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日常的生活小知识。4、高考命题中,以历史地图或历史图片作为材料的题目屡见不鲜,因而复习时要注意加强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及历史史料的关注,提高自身的识图和分析历史地图及图片的能力,并与教材知识相联系。5、对本单元的考查侧重于选择题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但也不排除主观题的可能性。1-6.(2007·北京西城高三)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是()A.机构性质B.历史影响C.职权范围D.设置目的★单元基本知识:☆一、夏商周的社会政治制度:1、夏朝:(1)国家政权的出现,标志:国家机器的建立(注意夏代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利的相关史实)。(2)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9.(2005·广东)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相传它最初的都城是()A.阳城B.殷C.镐京D.牧野2、商朝:(1)内外服制度:(2)政权特点:①充满神权色彩(注意商王垄断神权的目的);②-页脚--\n-商王对属国的控制力有限。3、西周:▲(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内容:略;③作用: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注意对课本分封形势图的解读)▲(2)宗法制:①目的:(见课本);②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是周人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A.内容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大特点;B.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C.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即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D.作用:(见课本);1-1.(08·广东历史)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3)礼乐制度:要注意它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其实质。☆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背景:(1)春秋时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进行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2)战国时,各国竞争激烈,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3)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起来的秦国结束割据混战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注意其有哪些体现)。▲(2)措施:①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②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制(注意三公的各自职责及其这种设置的作用)③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3)巩固或保障措施:①政治方面: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严苛细密的法律;②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③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加强思想控制;④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3、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见课本。1-5.(2007·浙江五校联考)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C.皇权意识的增强D.封建经济的分散性1-1.(07·济南高三统考)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7.(2006·宁夏模拟)秦朝颁布秦律的目的是()A.富国强兵,统一六国B.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C.倡导建立法制社会D.提高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页脚--\n-2.(07•广东)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1-1.(07·山东威海)下列各图反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是()①秦铜权图②半两钱③宜侯夨铜簋④虎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1、汉武帝的集权(1)背景:①汉初分封诸侯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②汉景帝采取强制削藩的措施引发“七国之乱”;③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中央有能力加强中央集权1-30.(2007·山东临沂期末)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并约定此后“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主要是承袭了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继承制度D.祭祀制度(2)目的:强化王权,巩固国家统一。▲(3)措施:置中朝,设刺史,颁行“推恩令”。▲(4)作用:①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导致政局的动荡。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背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吸取前代历史的教训。`▲(2)措施:①收精兵:A.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军权;B.设枢密院掌调兵权;C.设禁军,实行更戍法,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达到“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目的。②削实权:A.在中央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B.地方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削弱藩镇的权力;C.设通判,代表皇帝监察地方;D.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E、由中央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收归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3)作用(或影响):①积极: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A.过分集权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B.军队战斗力下降;C.地方财政困难,失去拱卫中央的作用;D.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1-26.(08·宁夏文综)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页脚--\n-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1)隋唐时期:①三省:中书省——决策机关;门下省——审议机关;尚书省——执行机关(要注意政令的从制定到最后执行所经历的部门的顺序,并要明确政令不论决策还是最后的执行都秉承皇帝在意愿,从而体现出皇权的加强)。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1-3.(08·江苏历史)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2)宋代:①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②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③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3)元朝时期:①废三省,行一省(中书省)。②特点:相权得到重新的扩大。③相权扩大的影响: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安。(4)明朝:①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归六部:A.原因:吸取元代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B.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②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③设立内阁(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注意内各大臣权力的变化)。(5)清朝: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②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皇权受限制;③设南书房(康熙帝时)——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中央中书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④设军机处(雍正帝时):A.军机大臣开始只参与处理军务,跪奏笔录;B.后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C.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五、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或特点)1、在中央: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得到加强。2、与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遭到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1-16.(08·重庆文综)图6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页脚--\n-①防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②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而建③张骞出西域时由此出关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1-1.(07.5·深圳二调)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6.(2005·青岛测试)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朝代加强皇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为强化皇权而设立中朝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使掌管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D.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19.(2007·四川模拟)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比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优越,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1.(2007·山东卷)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1—4—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一统河山巾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页脚--\n-9.(2007·潍坊1月文综)著名史学家王国维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A.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B.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C.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D.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1-1.(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2.(2007·宁夏)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2.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避讳制度的理解能力。属容易题。本题的重点落在对材料的理解上。汉高祖名刘邦,故要回避其“邦”字,选项A正确。B项是政府机构名称的改变;C项是在宋景德元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D项是明成祖营建北京城后,迁都北京,改为北平,预示北方平安;它们都与皇帝的名字无关。★六、知识重点与难点:1、重点:①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两大内容——分封制和宗法制;②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③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2、难点: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②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历史作用、评价及其发展趋势。③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④如何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度。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跟踪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2.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B.生产关系的发展C.诸侯地位的变化D.井田制的兴衰3.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度C.监察制度D.统一货币4.东汉后期的政局特点不包括()-页脚--\n-A.中央集权进一步发展B.政局长期动荡C.即位皇帝大多幼小昏弱D.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5.唐朝负责起草诏令的机构是()A.中书省 B.门下省C.尚书省 D.六部6.“丞相”职位长期沿用主要是适应( )A.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B.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C.加强民族交流和对外交往的需要 D.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7.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是由于( )。A.管理官吏,治理人民的需要 B.过去的丞相大多子庸无能,败坏风气C.发展农工商业生产的需要 D.丞相的权力过于集中,经常威胁君权8.开创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A.秦朝和唐朝B.秦朝和隋朝C.秦朝和元朝D.唐朝和元朝9.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 )A.实行行省制度B.实行册封制度 C.实行三省六部制C.设置理藩院10.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的实质是( )A.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陈桥兵变”重演C.加强中央集权 D.防止了分裂割据11.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地方官吏贪污腐化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C.确保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D.筹集用于议和的“岁币”12.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A.通过分散地方的权力来加强中央的权力 B.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C.有利于加强明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门互相牵制,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1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由于( )A唐末以来地方势力过于强大 B采纳了宰相赵普的建议C.皇帝的绝对权威必须维护 D国家面临周边少数民族的压力14.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 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15.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清朝是我国专制主义制度达到顶峰的时期,请回答16~17题。16.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B.“率循祖制,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页脚--\n-C.选调翰林等官人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 工 刑 兵 礼 户 吏 部 部 部部部部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128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蘑曝杂记》请回答:(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3分)(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6分)(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3分)(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3分)18.阅读下列材料:-页脚--\n-材料一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叶凤毛《内阁小志·自序》材料二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指雍正帝)设立军机大臣,择阁臣及六部卿贰熟谙政体者,兼摄其事。—《啸亭杂录·军机大臣》材料三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并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朕向来办事祗(恭敬)崇实政,所有议政空衔,著不必兼充,嗣后该部亦毋庸奏请。”—《枢垣记略》卷—材料四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蘑曝杂记》卷·材料五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之事也。”—《枢垣记略》卷一请回答:(1)清初主要有哪些中央政治机构?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什么?(7分)(2)议政王大臣会议被撤消的原因是什么?(3分)(3)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帝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5分)★高考链接:1、(2007·上海)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姓氏D.因功得到的封地2、(2007宁夏文综)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3、(2006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页脚--\n-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4、(2005上海)“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5、(2005天津)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6、(2004全国)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C.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的统治7、(2007广东)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2007四川)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举措。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④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③④9、(2007全国文综)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10、(20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11、(2006天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12、(2006天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第一单元参考答案【高考题答案】1——5D.A.C.B.C.;6——-页脚--\n-10D.D.A.D.C.;11——12A.B.【跟踪练习答案】:一、1—5:B.A.B.A.A.6—10:A.D.C.A.C.11—15:B.A.A.C.B.16、D.二、17.⑴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⑵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的失败。⑶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⑷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反映了明清时戎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18.⑴主要机构有:内阁、六部、内三院、南书房、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最主要的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⑵议政王大臣“不谙世务”,办事能力低下;军机处的设置使议政王大臣会议无政可议,成为空衔;根本原因是皇权受到由“贵胄世爵”组成的议政王大臣的限制。⑶康熙帝设南书房以分散内阁权力。雍正帝增设军机处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权。乾隆帝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嘉庆削弱军机大臣的“承旨、出政”权力,下令各部院文武官员的奏折不预先告知军机大臣,直接承奏皇帝。【跟踪训练】1.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A.内服外服联盟B.内服外服制度C.嫡长子继承制D.禅让制3.西周的王畿是指A.以镐京为中心的附近地区B.以洛邑为中心的附近地区C.以北京为中心的附近地区D.以开封为中心的附近地区4.以下象征中国商周时期权力与地位的器物是BCDAA5.《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该材料反映了A.周王室对诸侯失控B.周初的分封制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兼并战争6.周朝时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包括①为天子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④朝觐述职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7.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8.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A.广建诸侯藩国B.区分血缘亲疏C.保证法律执行D.巩固分封秩序9.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页脚--\n-A.上下级关系B.家族等级关系C.政治隶属关系D.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10.北京的太庙与什么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A.内外服制度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11.西周的宗法制是以什么为纽带维系在一起的?A.地域B.财产C.血缘D.信仰12.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句话中的“礼”指的是A.礼仪B.风俗C.政权D.政治制度13.周礼的本质意义是A.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C.是一种等级制度D.周王惩罚贵族的制度1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以王位世袭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B.以禅让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C.以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D.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15.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在政治上日益瓦解,主要表现在A.诸侯各国普遍变法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奴隶起义频繁16.“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这段材料反映了A.阶级矛盾的激化B.民族矛盾的激化C.周王家天下D.分封制的崩溃17.下列关于诸侯争霸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B.“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统治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D.争夺土地、人口的兼并战争18.结束数百年混战割据的局面,建立空前统一的大帝国是在A.公元前476年B.公元前475年C.公元前278年D.公元前221年19.“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20.下列关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表明嬴正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21.秦朝“三公”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A.管理军事B.监察百官C.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D.执掌群臣奏章22.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其直接目的是A.确立皇权至上B.防止大臣专权C.削弱地方权力D.防止人民反抗23.下列关于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B.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C.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府.县三级D.按官职大小的排列顺序是三公.九卿.郡守24.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①皇位继承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5.秦朝废除分封制,设置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巩固刚刚统一的封建国家C.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确立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26.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不同之处是A.郡守.县令的职位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B.诸侯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C.以什伍为基层单位D.以编户为基层单位27.秦朝在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中,最有力的措施是A.三公九卿制B.郡县制C.官吏的监察制度D.严厉的秦法28.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三公九卿制B.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C.权力的高度集中D.法律细密、严苛29.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的主要原因是A.秦始皇的雄才大略B.生产力的发展C.国家的统一D.秦朝严苛的刑法30.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页脚--\n-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31.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A.郡县制B.封国制C.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D.州郡县制度32.西汉“七国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是A.地方势力的强大B.中央削夺王国封地C.开国功臣的叛乱D.诸侯争夺皇位33.“欲天下之安定,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主张后来发展为A.削藩策B.分封制C.刺史制度D.推恩令34.唐朝中叶爆发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的事件是A.七国之乱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陈桥兵变35.后周世宗改革最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措施是A.抑制藩镇B.裁汰僧尼C.整顿军队D.整顿吏治36.下列措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是①郡县制②封同姓王③推恩令④制钱谷A.①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7.下列关于北宋加强对地方管理措施叙述正确的是A.设置枢密院B.在州郡长官之上设置通判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D.各州郡的财富全部运往开封38.北宋对地方财政的管理措施,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物质基础C.有利于避免地方官吏贪污.腐败D.使北宋有足够的“岁币”议和39.下列不属于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特点的是A.集中相权B.百官权力分散C.重文轻武D.军事上内重外轻40.东汉末年、唐朝、宋朝、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分别是A.州、府、路、省B.州、道、路、省C.道、州、路、省D.省、路、道、州41.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42.对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理解不正确的是A.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别贯彻各种政令B.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C.根本目的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D.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4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44.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说明了A.丞相权力增大B.中央机构的决策实现了民主化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D.体现了任人唯贤45.宋朝时期,相互牵制的中央机构是①宰相②枢密院③三衙④三司⑤知州⑥通判A.①②B.③④C.⑤⑥D.②③46.元朝统一后综合蒙汉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这主要是因为A.蒙古内部阶级矛盾尖锐B.元朝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汉族与蒙古官僚矛盾突出D.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更加先进47.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哪些矛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②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④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矛盾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④D.②③48.明初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A.皇权的加强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C.丞相的废除D.内阁的设置49.《明太祖》载,明太祖朱元璋说:“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已专权自恣。”吸取这一教训,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A.废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页脚--\n-C.抑制清除权臣,加强皇权D.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50.导致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A.加强皇权的需要B.明太祖个人因素C.丞相权力过大D.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51.“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的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A.让“群臣”监督皇帝B.精简政府机构C.加强君主专制D.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52.设立内阁和军机处的皇帝分别是A.明太祖.顺治帝B.明太祖.康熙帝C.明成祖.雍正帝D.明成组.乾隆帝53.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54.清初,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主要是由于存在着A.六部B.南书房C.内阁D.议政王大臣会议55.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①内阁②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④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56.清朝初期设立的内阁是A.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封建机构B.雍正皇帝增设的中央机构C.沿袭明朝官制的中央机构D.管理皇室要务的中央机构57.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能是A.决定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掌握国家政令的草拟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58.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王权,其具体表现在A.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B.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官员C.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D.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5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秦以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皇权为核心B.皇帝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C.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D.直到清代才建立起完善的中央权力机构60.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③对边疆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本单元练习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BABBCBDDCCDBDCDDDBB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CBCCBABCCCCBDBAACBAB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CDBCDBDCCACCDDBCDCDA-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