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00 KB
  • 2022-07-28 发布

nenu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复习资料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复习资料BYsky~09xz一、课程改革背景(国内外)1.国外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国普遍关注:公民的责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信息素养、国际视野。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方面,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2)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4)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5)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6)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7)实行学分制。2、国内我国课程改革的成就:初步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初步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二、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三、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n3、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课程实施质量的监督和调控机制;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四、课程改革实验的任务和要求1.验证、修订并正式颁发各学科课程标准2.形成教材编写、审定、选用的有效机制3.形成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4.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5.初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6.促进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五、课程标准的改变:课程目标:原大纲的教学内容则仅仅体现为知识和技能(“双基”)要求;标准则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全部列入“具体内容标准”。特点:充分体现基础性;注意课程的选择性;重新调整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新调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考虑到《标准》的可行性。六、选择和编制课程内容的原则1、时代性课程内容体现社会进步和当代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2、基础性(1)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普通高中课程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应为不同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3、选择性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新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七、初高中生物课程理念对比初中高中1.面向全体学生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3.倡导探究性学习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等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公平的;教师必须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二)关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n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三)关于“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是生物课程的学习目标。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生成性;学生真正地动手动脑。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关于“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命现象、发生的变化、提出问题、探究其原因;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所积极倡导的;生物学就在每个学生身边。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八、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的总目标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应用。2、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认识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5、初步了解生物科学及相关的应用领域,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九、高中生物课程核心任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十、模块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3个选修模块是根据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不同需要而设计的,选修1侧重于技术操作,选修2侧重于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选修3侧重于现代生物科技前沿领域的介绍。共同点都是以技术为核心,上联技术的科学原理,下引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说都有STS教育的特点。设置模块的意义1、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2、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3、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十一、教学建议高中:(一)深化对课程理念的认识(二)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三)组织好探究性学习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要有值得探究的问题或研究任务\n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求实的氛围4.探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惟一的方式(四)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五)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六)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七)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初中:(一)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三)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四)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五)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十二、评价建议高中:(一)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二)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三)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四)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五)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六)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初中:全面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一)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二)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评价(三)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四)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五)倡导采用“档案夹”的形势记录学生发展。十三、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学校教学设备、学校图书馆、社区、生活经验、信息化课程资源十四、课程实施与评价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改革评价制度。八、评价体系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2、设计评价工具3、搜集和分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和证据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十五、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系:知识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方面十六、教学实施建议•制定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渗透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注意学科间联系;激励探究性学习;注重科学史的学习;贴近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全面评价学生。十七、为什么一定要学习生物学课程?•1、公民科学素养与综合国力•2、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十八、什么是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问题分析方法。第一阶段:定性分析——划分边界,确定组分,分析层次、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第二阶段: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各组分间的影响关系,建立系统数学模型;\n第三阶段:模型分析——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模型实验,优化功能第四阶段:结构优化——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十九、什么是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是与真实物体、单一事件或一类事物对应的而且具有解释力的试探性体系或结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模型的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模型的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本模块主要让学生学习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二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需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二十一、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与机遇?•1、积极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和对新课程的认识和支持;•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3、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化解矛盾,创新•4、校本教研、共建共享资源二十二、高质量课堂教学的特征:情境性,思维挑战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知识的逻辑性、知识呈现的可接受性;教学方法适切性;教学效果的合目的性。最终表现为教学质量高。二十三、生物教师如何应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挑战?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