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M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资料全套带答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章末知识整合新人教版必修3知识网络结构——(BS)⑥——平衡pH宀ja®A渗透压」外界一・、环境理化性质02\C.0^~系;»:废物细胞内质养料细胞外液⑤一二食物瓯H0fHzO、弼I盐屎素、神经■④——-免疫细胞内液皮肠HQ、无赵、尿素、尿酸答案:①内坏境②组织液③呼吸系统④体液⑤消化系统⑥动态热点专题聚焦专题1有关内环境的疑难问题分析1.三种“环境”的辨析。外界环境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内环境一是指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JI电鯉境]—是指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组分2.“液体”并非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⑴泪液、尿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属于内环境,但血液不属于。请注意,血浆蛋口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是细胞内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3.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及生理过程。(1)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口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②由外分泌腺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物质:消化酶等。③不能被吸收的物质:纤维素等。\n(2)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②细胞内蛋口质、神经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③消化道等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例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B.内环境是一个主耍由H2por/HPOf构成的缓冲体系0.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止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H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解析:剧烈的外界变化会引起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缓冲体系主要由必0・3和NaHCO3构成;细胞代谢在细胞内进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的变化,机体进行调节通过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完成。答案:D点评:(1)明确细胞代谢的场所,细胞从环境吸取物质和能最,在细胞内进行各种化学反应,以维持自身高度复杂的冇序结构,保证生命活动的止常进行。(2)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ll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別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等。⑤激素分子与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跟踪训练1.如图表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①〜⑤的名称依次是()>r:/A[•内部环境=外部环境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细胞外液0.细胞内液答案:B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淋巴组织液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浆淋巴组织液专题2细胞•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穿膜问题分析1.养料(如葡萄糖)。(1)转移途径:消化(外环境)一吸收(内环境)一血液循环一组织液一组织细胞。(2)相关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⑶穿膜层数:进岀小肠上皮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进组织细胞(1层)=7层。2.废物(如尿素)。(1)转移途径:组织细胞一组织液(内环境)一血液循环〜泌尿系统或皮肤〜体外。(2)相关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n(3)穿膜层数:出组织细胞(1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出肾小球细胞(2层)+进出肾小囊壁细胞(2层)=7层。1.0》。(1)转移途径:肺泡一肺部毛细血管一血液循环一毛细血管一组织液一组织细胞。\n(2)相关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3)穿膜层数:进出肺泡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出红细胞(2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进组织细胞(1层)=9层;若被利用,+进线粒体(2层)=11层。1.C02o(1)转移途径:组织细胞一组织液一毛细血管一血液循环一肺部毛细血管一肺泡。(2)相关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3)穿膜层数:大部分CO?运输不经红细胞,比§运输减少2层膜,为9层;少部分CO?由红细胞运输,与@运输穿膜层数相同,为11层(考虑线粒体的两层膜)o例2据图冋答下列问题:-消化道1-/、—亠A(占休重的4%~5%)、dD4I/11、丿cB(占体重的15%~20%)'at1C(占体重的40%~50%)、b图甲图乙(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其水的来源为—、—(填字母),通过】]、[]结构转移。(填字母和名称)(2)图乙中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①④⑥合称为,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③的具体内环境是O(3)血红蛋白运输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共穿过层膜结构,C0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4)图乙中④与⑥相比,⑥中不含冇的成分主要是o(5)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小的pH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内存在着物质。解析: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外渗,导致组织水肿;细胞外液中,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口质含量很少。血液中血红蛋口运输的氧气,需要穿过红细胞1层、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进入组织细胞1层、进入线粒体2层,共6层膜。C0?是细胞呼吸作用的产物,故细胞屮浓度最高。血浆与组织液比较,血浆中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由于血浆中含有HC0二HP0厂等离子,能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答案:(1)[B]组织液水肿CA[b]细胞膜[a]毛细血管壁(2)2/3蛋口质细胞外液无机盐蛋白质组织液和血浆\n(3)⑤④③⑥⑦6[⑦]组织细胞(4)大分了蛋白质(5)不会[④]缓冲»跟踪训练1.血浆中的1个衙萄糊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细胞膜()\nA.5层B.3层C.6层D.4层解析:血浆屮的帘j萄糖分了进入组织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如图所示),葡萄糖首先更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所以葡萄糖穿过这层细胞即穿过2层细胞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共穿过3层细胞膜。进入组织细胞的葡萄糖在被彻底氧化分解时,首先要在细胞质基质屮经过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被分解成两分子丙酮酸,再进一步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匍萄糖分子不直接进入线粒体。答案:B第2章动物生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章末知识整合新人教版必修3知识网络构建兴奋传导结构基础答案:①反射弧②双向③单向④抗利尿激素⑤垂体⑥促甲状腺激素⑦胰岛素⑧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⑨细胞⑩免疫细胞热点专题聚焦专题1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1.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图。\n血糖调节中枢大脑皮层-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一III—渴感胰岛索-胰高血糖索4肾上腺素水分平衡释放激素L甲状腺促…激素L性腺—甲状腺激索血糖舌调节体温2•下丘脑的地位和功能。(1)地位: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有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乂有分泌激素的功能。(2)主要作用。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血浆渗透压的升降,维持水盐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人脑皮层,产生渴感。③分泌:分泌多种激素进而作用于其他内分泌器官或细胞。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例1(2015•江门检测)正常人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饮食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下丘脑感受这种刺激后()A.在下丘脑产生渴觉,下丘脑调节对水的摄入B.调节垂体对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c.卜•丘脑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床激索增加D.下丘脑合成和释放的肾上腺激素增加解析:下丘脑感受刺激后,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答案:cA跟踪训练1.(2015•湛江检测)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血糖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分别位于()A.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C.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D.人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是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其屮枢应为下丘脑;血糖调节小枢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人的感觉是由大脑皮层形成的。答案:A专题2兴奋传导及有关实验设计分析1.兴奋传导与电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ncb]d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示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bc=cd),b点和cl点同吋兴奋,电表指针不发牛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ab=bd)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示兴奋,电表指针发牛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兴奋,电表指针只发生-•次偏转。1.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设计验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特点验证兴奋在神经元Z间的传递方向特点方法设计刺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变化先刺激①处,测量③处的电位变化;再刺激③处,测虽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A处有反应,②处有电位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处有反应,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两次实验均测到电位变化,则说明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次实验测到电位变化,则说明传递是单向的例2如图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匸确的是\nA.图示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1个突触B.如果刺激A,C会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C.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脂质D.若ab=bd,电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两次解析:图小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如果刺激A,兴奋由A传给B再传给C,引起C的兴奋,则兴奋处外表面呈负电位;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电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到B,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1次。答案:B»跟踪训练1.为研究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科学家进行相关实验。请冋答下列有关问题:(1)在蛙的坐骨神经表面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表上(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代表电流方向)o静息时,电表没冇测出电位差(如下图中①所示)。若在图①所示神经右侧的相应位置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为。+—++aa})a13abABC依据所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绘制出的电流变化情况曲线是下图中的该实验农明:在一个神经元内,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1)某反射弧结构完整,效应器为骨骼肌。科研人员用电极分别刺激传入神经和骨骼肌,同时用电流表分别记录传出神经的电流变化情况,则两次电流表的偏转情况依次为、o(2)某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分离获得两个蛙的心脏:第一个蛙心脏带有完整神经,笫二个蛙心脏通过手术剔除全部神经。将两个蛙心脏都装上蛙心插管,并充以少量“任氏液”。持续刺激第一个蛙心脏的神经几分钟,发现心跳加速;随即将其中的任氏液吸出并转移到第二个未被刺激的蛙心脏内,发现后者的跳动也加速了。实验中的“任氏液”相当于蛙体内的(填成分名称),以维持蛙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根据该实验,可以作出的推断为解析:⑴在图①所示神经右侧给了一适当的刺激,当兴奋传到b点时,b点为负电位,a点为正电位,所以指针向右偏,如图A;当兴奋传到a、b两点之间时,3、b两点均是正电位,如图B;当兴奋传到a点\n时,a点为负电位,b点为止电位,所以指针向左偏,如图C;当兴奋传到a点左侧时,a、b两点均是正电位,如图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局部电流或电信号。(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所以刺激传入神经,在传出神经上能够测到电位变化。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Z间形成突触,兴奋只能从传出神经传向肌肉而不能反向传递,所以刺激肌肉,传出神经的电位不发生变化。(3)“任氏液”和当于组织液(或内环境、组织细胞牛•活的液体环境)。该实验的结果说明神经兴奋产生的分泌物对无神经的心脏产生了影响。答案:⑴―C(-B)C局部电流(或电信号)(2)偏转不偏转(3)组织液(或内环境、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神经接受刺激产牛兴奋后,会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引起心脏兴奋而加速跳动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章末知识整合新人教版必修3网络知识构建达尔文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激素调节鲍森•詹森、拜尔—丽答案:①尖端②呵I味乙酸③促进发芽,抑制发芽④极性运输⑤效果稳定热点专题聚焦专题1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实验设计分析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实验组:取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置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甲)。对照纽:取未放置过胚芽鞘尖端的空口琼脂块,證于去掉尖端的胚芽鞘i侧(如图乙)。向右弯曲生长不生长、不弯曲乙2.验证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在尖端下部。实验组:在胚芽勒尖端与其下部间插入云母片,如图中甲。对照组:胚芽鞘不做处理,如图中乙。\n生长不生长甲乙1.验证化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纶在尖端。(1)实验操作(如图)。玄母片云母片(2)实验现象:装置3中胚芽鞘玄立生长;装置b和C中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1.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⑴实验操作(如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2)实验现象:A组去掉尖端的胚芽勒向右弯曲牛长,B组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牛长、不弯曲。2.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索分布的影响程度。⑴实验操作:如图所示。(注:A盒下侧有开口,可以进光)(2)结果预测及结论。若A、B小幼苗都向上弯|]||生长,只是B向上弯|11|程度人,说明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人于单侧光照射。若A中幼苗向下弯曲生长,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说明单侧光照射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大于重力。若B中幼苗向上弯曲生长,A中幼苗水平生长,说明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相等。例1为了证明“牛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有人利用胚芽鞘、牛长素和琼脂块,设计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设计的评价,不正确的是()\n7^-~~接受块A.设计不科学,不能用含牛长素的琼脂块作为供应块,要将生长索涂在形态学上端B.设计不科学,需要增加对照组C.设计不严谨,不能证明生长素能否由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D.设计不严密,还应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的情况解析:木实验中缺少对照组,还应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用含冇生长索的琼脂块作为供应块。答案:A»跟踪训练1.科研人员为探究生长素对根尖生长的影响,以琼脂块和水稻根尖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冇关叙述疋确的是()组别对根的处理方式生长状况1黑暗竖直生长2单侧光照射背光弯曲生长3黑暗(一侧贴空白琼脂块)竖直生•长4黑暗(一侧贴含10-8mol・L-1生长素的琼脂块)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5黑暗(一•侧贴含10-6mol・L-1生长素的琼脂块)?■A.第2组与笫4组实验说明单侧光照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第3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空白琼脂块对根尖生长无影响C.第5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是“向贴琼脂块-侧的对侧生长”D.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对根尖生长仅起到抑制作用解析:A错误:笫2组与笫4组对照不能说明单侧光照会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为这两组实验共含有两个口变量,违背了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B正确:第3组实验的H的是排除空白琼脂块对根尖牛长的影响。C错误:第5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是“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D错误:根尖背光弯曲牛长说明根尖背光侧的牛长素对根尖牛•长有抑制作用,但根尖向光侧的牛长素对根尖的牛长具有促进作用。答案:B专题2各种激素的相互作用作用激素协同促进果实成熟乙烯、脱落酸促进植物生长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成根或芽生长素、细胞分裂素\n延缓叶片衰老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拮抗作用起促进作川的激索起抑制作用的激索器官脱落脱落酸生长素种子发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叶片衰老脱落酸生氏素、细胞分裂素气孔张开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例2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和园林绿化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利用生长素类似物合成除草剂,可清除农山和园林的杂草或抑制杂草生长B.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C.在进行组织培养时,在培养棊中加入适量的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D.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的发育解析:双子叶的杂草对于牛长素较敏感,高浓度的纶长素类似物能够杀死朵草;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的伸长而使植株长高;细胞分裂索能够促进细胞的分裂;植物激索类似物乙烯利与乙烯的作用相同,主要促进果实的成熟。答案:DA跟踪训练1.实验表明,乙烯能抑制根系牛长;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根系牛长,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根系生长。下列有关解释合理的是()A.生长素与乙烯相互转化B.生长素可能诱导乙烯的合成C.纶长素与乙烯的化学本质相同D.生长索对乙烯进行负反馈调节解析:相关激素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但不能相互转化,A错谋;由题干信息可以推测,生长素浓度升高可能促进乙烯的合成,故稍高浓度的牛长索抑制根系生长,町能是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來实现的,B正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引垛乙酸,乙烯的化学本质是烧类,C错误;如果生长素对乙烯进行负反馈调节,应当是生长素含虽升高抑制乙烯的合成,题干提供的信息与Z不符,D错误。答案:B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知识整合新人教版必修3\n迁入率3裸岩阶段调查方法样方法①种群密度森林阶段灌木阶段峯植物阶段苔稱段地衣阶段死亡率迁出率特征种群“J"型增长数量变化一演替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物利纽成⑦捕食寄生⑨〒分层现象互利共生答案:①标志重捕法②出生率③年龄纟H.成④初生⑤次生专题1个体、种群、群落的关系⑥“S”⑦丰富度⑧竞争⑨垂直结构⑩水平结构热点专题聚焦1.三者联系:个体是种群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生物群落各种群间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冇机整体。2.三者区别:个体、种群、群落属于不同的生命层次,其特征各不相同。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样落的牛长形式(如森林、灌木、草地、沼泽等)和空间结构(垂岂结构、水平结构)。三者关系可表示为:\n动物生物I群落植物E(微生物种群啓生物个体品「群落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E『迁入率、迁出率撷〒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丁年龄组成厂种群密度「年龄枷r别「死亡厂出生例1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样落有空间特征(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解析: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组成;不同的群落屮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答案:D»跟踪训练1.(2015•梅州质检)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内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种群数量的相对值A.实施退耕还林等扌&施Z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栢物种群的环境容纳虽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会逐渐提高解析: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述林Z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该树林中,部分野牛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小,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小,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最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答案:C专题2种群和群落的调查方法\n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血细胞计数法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土壤或培养基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个体较大的细胞或颗粒,如血细胞、酵母菌等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血细胞计数法方法步骤(1)随机取样(2)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3)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该种群的种群密度(1)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2)—段时间后重捕(3)如下公式计算: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数MX再次捕获个体数加重捕的标记个体数7H(1)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2)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实体镜进行观察计数(1)振荡摇匀后取样(2)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上(3)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n注意事项(1)在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选取样方(2)必须随机取样(3)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均计入(1)调查期内没有岀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2)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1)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包括取样、采集、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几个操作环节(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1)抽样检测前一定要振荡摇匀(2)计数时一定先盖盖玻片•然后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小室例2(2015•潮州检测)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冃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汕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解析: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线,故町调查其泗游路线;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町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人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杳其迁徙路线;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进行研究;达乌尔黄鼠是一种牛•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调查的群落中牛:物的种类。答案:DA跟踪训练1.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宜采用的是()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酚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杳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用标志垂捕法进行调查解析: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在如时间内能够实现种群内不同个体能快速混匀的生物类型,如灰喜鹊;样方法则适用于不移动的生物(如栢物)或活动范围很小的动物(如蚯蚓、昆虫卵等)。许多土壤动物冇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更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収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収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來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答案:D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章末知识整合新人教版必修3知识网络构建\n非生物的物质和能区①「②T生产者』■««r$u食黑链唇剰I飞挪基础⑩景占醴「1互关系L⑨答案:①分解者②消费者③食物网④信息传递⑤物质循环⑥全球性、循环性⑦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⑨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⑩反馈调节专题1牛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区别与联系能焉流动物贡循环信息传递途径食物链或食物网食物链或食物网多种途径热点专题聚焦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咳循环流动•全球生生生是双向的范围食物送各营养级主物间生物欝落与无机环境之闾主物与生物之间或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区别模式图岩石BS大气圈尸体绿色植物动物化石燃料化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部联系分联系成一个整体,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n例1(2015・东莞检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最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冇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Z间、生物与生物Z间的关系,具冇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解析: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索,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Z间往复循环过程。其小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物质流是循环利用的,能量流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而信息流却是双向的;就一条食物链而言,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传递下來的能量就越少,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人从中町利川的能量就越多,因为人不仅可以利用各种动物,还可利用各种植物,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级多,其中消耗的能量也多,但人类可利用的能量也越多;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作用不仅保证纶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纶物种群的繁衍,还能够调节牛•物种间关系以及牛•物与非住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cA跟踪训练1.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A.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址流动规律C.纶态系统的结构、纶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D.住态系统的成分、住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解析:工态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比卩结构又分为I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行四类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营养结构又分为食物链和食物网;功能冇三类即物质循坏、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答案:C专题2计算能量传递效率的基木方法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牛物与牛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冃中是否冇“授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10%或20%來解题。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己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佩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曲十(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十(10%)\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冲;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AX(20%)最少能>=AX(10%)\2.食物网小按各营养级能量的分配比例进行的计算:在具体计算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图):\n(1)a为生产者,它通过①②③三条途径分别为b、d、e提供能量,那么a到底为b、d、e各提供多少能最?(2)e为授高营养级,它通过②④⑤三条途径分别从a、c、d三处获得能量,那么e到底从a、c、d各获得多少能量?以上两个问题,在具体计算过程中,除非题目中特别说切,否则不能按比例平均分配能量。所以在计算过程屮,必须确定两个比例,即:①某一生物给不同生物提供能量的比例:②某一生物从不同食物链中获得能量的比例。例2美国生态学家林徳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如图所示的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小的能最流动和转化遵循能最守恒定律B.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3.5%C.“耒利用”就是指未被生物口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解析:住态系统小能量流动符合白然界的客观规律一一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62.8一464.6=13.5%;未利用的能最是指未被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的能最;自然生态系统屮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答案:C»跟踪训练1.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III的一条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是J/(hm2-a)o卞列叙述错误的是()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阳能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X1.05X7.50X7.15X2.44X2.25X2.18X101110910810s107107107A.田鼠未同化的能量为3.00X108J/(hm2・a)B.Ilia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3%C.鼬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不到5%D.该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解析:田鼠的摄入量减去同化量等于未被同化量,为1.05X109-7.50X108=3.OOX108J/(hm2-a);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25X10^7.50X108=3%;鼬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比例为(2.25X107-2.18X107)4-2.25X107=3.1%;食物链中捕食者的增加会抑制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被捕食者的增加会促进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答案:B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章末知识整合新人教版必修3网络知识构建\n答案:①臭氧层破坏②直接价值(潜在价值)③潜在价值(直接价值)④就地保护⑤基因多样性⑥生态系统多样性热点专题聚焦专题1人口问题分析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做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死亡率世生卩<口密度卜翹鲁年龄组成决定迁入率、迁出率2.人口政策对人口数量消长影响很大。(1)快速增长的原因:人类在生态系统屮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缺少天敌,并且人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主观能动性等各方面的影响,受其他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十扰很小,所以由于外界环境条件适宜,近几百年来,人口增长接近“J”型增长曲线。(2)人口政策的必要性,由于目前全世界人口已经超过60亿,我国已达到13亿,要防止人口增长过快,需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长。⑶措施及效果:我国已在1982年把计划生冇定为一项基木国策,日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3.不同国家年龄组成的类型。不同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大致对分为三种类型。H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大都属于迅速增长型,如印度;瑞典的人口趋于稳定,属于稳定型;德国的人口老龄化严重,属于衰退型,可用下图表示。\n老年个体数成年个体数幼年个体数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2015•韶关期末)据预测,我国人口将于2040年左右出现零增长,下列有关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特征的叙述中,错谋的是()A.此时期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B.此阶段人群中可能有新生儿出生C.此时期人口屮老龄人口比例可能很高D.此时期人口增长不受计划生育控制解析:2040年左右出现的人口零增长是按照目前计划牛育政策、结合目前人口年龄组成等做出的预测o人口数量增长率为零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木相等的结果。答案:Da跟踪训练1.按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屮国家的人口翻一番人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取决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组成A.种群性别比例D.出牛率和死广率解析:年龄组成是用來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同样适应于人类。答案:B专题2生态农业1.概念: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屮能最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木原理。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站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即“废物一原料一废物一原料”的模式,以便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3.(1)整体性——整体协调发展。(2)高效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增加牛物的产量。(3)平衡性——生态农业使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多样、结构多样,有利于改善环境。(4)循环性——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例2(2015•清远高二检测)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n玉米一箜道玉米芯残渣饲料其他农作物木糖醇蛆蛹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牛: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III,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解析:生态农业是人们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同时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川原理进行设计的,离开了人的管理,生态系统就不能正常运转;残渣和粪便的使用体现了物质的多级和循环利用。答案:D»跟踪训练1.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情况,以下分析错误的是()沼渣、沼液作肥料A.碳元素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坏境进入生物群落B.发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C.该生态系统小沼气发酵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用秸秆培养食用菌可使能量尽量多地被人类利用解析:碳元素是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发展生态农业,口J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川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用秸秆培养食用菌,能量就流入了食用菌从而被人类利用。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