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01 KB
  • 2022-07-28 发布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唯物辩证法复习资料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联系着(事物之间);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方法论: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先于人类产生,是客观的;人为事物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也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PS: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方法论: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反对只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1)相互区别:①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PS注意这一方法论的分解:(1)整体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部分原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其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n二、发展观1、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层不变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是指事物的上升、前进,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3、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PS:1、新事物:(1)根本标志: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与旧事物的关系: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3)特点: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主。(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4、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阶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PS: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近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5、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因,又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三、矛盾观1、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n(1)同一性:即矛盾双方的统一,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斗争性:即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3)二者联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2、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3、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阶段和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1)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2)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能够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研究矛盾的坚持从一般到个别,再从个别到一般的工作方法5、主、次要矛盾关系原理:(1)区别: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2)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做事情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统筹兼顾,不能忽视将要矛盾6、矛盾主、次要方面关系原理:(1)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2)联系: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时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也就是要分清主流与支流。7、主、次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全面的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四、辩证的否定1、\n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必须树立创新意识。①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②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①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出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1)哲学依据:①从唯物论的角度:树立创新意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②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并付诸实践,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要坚持创新,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③从认识论的角度:整个世界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的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所以要树立创新意识,使人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即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2)意义: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4、如何树立创新意识? (1)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2)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4)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五、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原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发展。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n生活与哲学知识点解析第一部分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哲学是什么?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所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①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可能取代具体科学;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不是具体的,也不一定是科学的。】二、哲学的作用1.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生活处处有哲学】②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2.哲学与时代精神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②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体现在它A.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C.它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三、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n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3.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五、马克思主义哲学 www.ks5u.comwww.ks5u.com 1.产生: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二部分  唯物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2.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三、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①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n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①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被改变,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③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努力。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五、意识的本质与作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2.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的区别,具有能动性特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如预设目标,制定计划】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是主动地、有选择地对反映客观;并能够创造出幻想的形象和世界。③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3.意识能动作用之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②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4.意识能动作用之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如人的精神、意志、心态、情绪的作用。)【注意: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六、小结:辩证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整合为以下两对辩证关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①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强调客观实际时使用。】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要重视精神了力量,重视意识的作用。【材料强调精神、意识的作用时使用。】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材料强调办事情的科学性、反对违背规律的主观随意性时使用。】②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规律离不开艰苦的主观努力。【材料强调主观努力,反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时使用。】第三部分  认识论一、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没有实践;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活动。②主观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③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团队协作最能体现】。历史性:人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n   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四个理由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源自于实践。【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不要把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相混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①实践发展提出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补充: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三、真理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真理又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如果超出了其适用条件和范围,或超越其特定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所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3.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认识永无止境,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四部分  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①表现: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不存在。②误区提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的观点,忽视了联系的条件性,是错误的。③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②方法论: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不割裂事物固有的联系;也不主观臆造本不存在的联系。】③提示:人们对客观联系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4.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①表现:直接或间接联系、内部或外部联系、本质或非本质联系、必然或联系等。②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5.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⑴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所以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⑵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所以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注意: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6.掌握系统优化方法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n②系统优化的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1.发展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①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②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发展一定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②区分新事物旧事物的正确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3.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所以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的状态:量变与质变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质变不一定就是发展。】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A、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C、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注意:并不是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也不是有了质变就会有发展。为什么?】③方法论要求:A、要重视量的积累。【要积少成多,反对急于求成;做到防微杜渐。】B、(量变一定程度时)要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C、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三、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②矛盾的同一性: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朝有利方向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矛盾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①矛盾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②方法论:A、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B、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善于全面分析矛盾,防止片面性。3.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论①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万物莫不相异。】②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反对生搬硬套、一刀切。\n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B、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提示: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最佳体现。】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①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所以办事情要着重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用主要矛盾的关键词:“重中之重”、“中心”、“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等】 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用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判断性质;分析形势;比较利弊等。】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要看问题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以上第5、第6,就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如果只看到两点而忽视重点,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如果只看到重点而看不到两点则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四、树立创新意识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⑴辩证的否定观:①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特点:A、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B、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实质:“扬弃”:既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否定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把否定理解为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①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②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与发展。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①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五、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n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五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主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根本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有时又会超前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2.社会的基本矛盾始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有促进或阻碍的两重性,不一定是起积极作用。【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主要指经济制度;上层建筑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意识形态】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三、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1.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津贴过程是曲折的。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4.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所以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查书,熟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五、人生价值1.人的价值(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是价值的享受者(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3)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个人价值,但主要是看他对社会的贡献。2.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于社会意识。\n(2)价值观作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的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是为价值选。(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因人的社会地位(阶级)、立场、认识事物的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在砥砺自我中成功: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B、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C、坚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