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3.50 KB
  • 2022-07-28 发布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资料(新编稿)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22015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复习资料编写说明:该资料根据2015年湖南高中水平考试政治大纲编写,2015年参加高中水平考试的必读资料。必修1《经济生活》《经济生活》共有38个考点,分为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四个单元。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着重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物质文明,着眼于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解析其各自的行为和作用。必修一要注意价格变动、生产、财政、市场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等观点的具体运用。【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理解2、货币的基本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理解3、纸币纸币的概念货币的发行公式理解4、信用卡与支票信用卡、支票、汇票识记5、外汇用外币表示的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理解6、供求影响价格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综合运用新改7、价值决定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理解8、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通过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实现简单运用9、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简单运用新改10、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综合运用新改11、消费心理面面观从众、攀比、求实和求异心理识记12、做理智的消费者量入为出、理性和绿色消费艰苦奋斗理解【理解考点内容】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并且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2.货币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标价、值多少钱)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32\n32②要求: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购买、钱货两清)②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③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④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货币除了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3.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4.信用卡与支票等结算就是核算在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情况。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等。5.汇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6.供求影响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主要原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7.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根本原因)其他因素:如纸币发行量、国家政策等。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8。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与其替代品价格变动成正相关、正向变化。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变动成负相关、反向变化。9.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10.影响消费因素:根本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购买方式以及人们的预期收入等。11.消费心理面面观: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求异心理等。12.做理智的消费者:要坚持量人为出,适度消费;要坚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13、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和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综合运用改理解14、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理解32\n3215、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理解16、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简单运用改为综合运用17、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公司概念、企业成功的因素简单运用18、劳动和就业就业的形势、解决就业的意义和途径简单运用1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有哪些权利、怎样维护劳动者权利理解改为简单运用20、储蓄存款概念种类识记21、我国的商业银行基本情况、三大业务、作用识记23、股票、债券、商业保险概念、理财要注意的问题简单运用改为理解【理解考点内容】13.生产与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14.大力发展生产力①必要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②重要性: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③措施: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动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15.公有制为主体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因: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16、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32\n32:非公有制经济在利用分散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7.企业的经营与发展①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公司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公司的无形资产,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18.劳动和就业劳动的意义:①劳动能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②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③光荣属于劳动。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获得劳动报酬,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解决就业的途径: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促进就业;劳动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19.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①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②依法维护劳动者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③怎样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自觉遵守劳动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劳动者应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20.储蓄存款:32\n32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21.我国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业务: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22.股票、债券、商业保险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高收益、高风险同在);债券:债务凭证,到期还本付息。(政府、金融和公司债券);商业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23、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简单运用改为理解2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简单运用改为理解25、收入公平的重要体现内涵意义举措理解改为简单运用26、兼顾效率与公平分配制度两个比重国家调节奉献理解改为简单运用27、财政及其作用概念人民生活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综合运用28、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内容识记29、税收及其种类五大类增值税所得税识记3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依法纳税必要性违反税法行为正确对待纳税。理解【理解考点内容】23.按劳分配为主体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2\n32除按劳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技术、管理、土地、劳动力)等分配方式。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在分配上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5.收入公平的重要体现①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②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③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和举措: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26.兼顾效率与公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保证提高两个比重。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④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27.财政及其重要作用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调节供需基本平衡)。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缩减国债规模,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32\n3228.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来源:可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财政支出的类别: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29.税收及其种类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其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我国税收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和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3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①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④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②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③怎样对待税收:公民要依法纳税、自觉纳税、诚信纳税;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31、市场配置资源概念优点和弊病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改理解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标志根本目标宏观调控简单运用33、加强宏观调控概念必要性目标手段简单运用改综合运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3点简单运用3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内涵识记改理解3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发展4点要求理解改综合运用36、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概念、表现理解改识记3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影响态度识记改理解38、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原则互利共赢理解【理解考点内容】31.市场资源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32\n32必要性:是由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弊病。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3.加强宏观调控①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为什么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调不动和不能调),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②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③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①含义: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②表现: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经济计划:有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法律手段:①含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②表现:通过经济立法、经济司法来实现。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34.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3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地位:转方式是经济发展的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是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的要求;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途径(要求):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②32\n3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是质量和效益;依靠两个更多: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实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6.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3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38.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①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举措:①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②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③利用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自身利益。④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发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补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必修2《政治生活》32\n32《政治生活》共有35个考点。该模块分为公民、政府、民主政治和国际社会四个单元,全书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按照主体和制度的线索分为公民、政府、政党和国际社会四大主体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五大政治制度。注意国家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综合运用。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1、广泛、真实的民主广泛性权利主体广泛真实性理解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立国之本政治保证新时期要求识记3、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三大权利四大义务简单运用4、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法律平等权利义务统一个人与国家利益统一理解改为简单运用5、选举方式的选择直接间接等额差额选举识记6、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积极参与提高素质理解7、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选举社情民意专家咨询公示听证简单运用改为综合运用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理解8、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村民自治居民自治识记9、选择民主监督权的方式方式(7)途径(4)意义简单运用改为理解10、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勇于监督负责依法简单运用【理解考点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其广泛性表现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其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行民主法制化,决策民主化,依法治国。3、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32\n32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民主权利)、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自由)和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这些权利和自由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4、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基本内容:①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享受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平等);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③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三者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如何贯彻:①要学法懂法,尊重法律权威,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②要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③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5、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村委会居委会)与间接选举(县以上人大代表)相结合,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6、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积极参加选举,行使好选举权,增强自己的参与感与责任感,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①通过民主选举制度参与。通过民主选举,选举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②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主体是公民,客体是决策机关,反映的内容必须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③专家咨询制度。参与主体是公民中的专家学者,客体是决策机关,专家学者是在决策机关举行的论证会、座谈会中研究论证,由决策机关听取专家意见;论证内容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④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⑤社会听证制度。决策部门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8、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公民进行民主管理的机构。(不是政府机构)农村村民自治:自治内容①直选村干部。②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③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④32\n32村民通过多种形式,监督村干部行为和村委会工作。城市居民自治:内容包括居委会选举,决定社区大事,社区事物的管理、监督等。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调节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应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居委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意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9、选择民主监督权的方式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批评、建议、申诉或诉讼、指控、告发或者揭发、举报。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途径有:①信访举报制度。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③舆论监督制度。依法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人主人翁精神。10、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①勇于行使监督权: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②负责依法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11、政府的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简单运用1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态度作风方法理解13、求助有门投诉有道学会投诉行政复议仲裁诉讼识记14、政府依法行政含义要求意义措施综合运用改为理解15、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监督意义监督机制监督系统简单运用改为综合运用【理解考点内容】11、我国政府的职能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职能:第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治职能)。①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第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职能)。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管;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32\n32第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文化职能)。①培养四有新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第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服务职能)。①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②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③提高医疗保健水平;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⑤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⑥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新教材:第四、提供社会建设职能;第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1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必须做到: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中。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还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13、求助有门投诉有道政府要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渠道。同时国家建立了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渠道有: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公民要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这有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14、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程序正当;③权责统一。依法行政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威信;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怎么做:行政立法、行政执法队伍、行政管理体制。基本要求:①依法行政、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②尊重民意、公众参与、集中民智、爱惜民力。③符合科学,实事求是,提高决策科学性。④决策透明,接受监督,减少失误。15、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重要性:①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保证清正廉洁;③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举措:32\n32建立健全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健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形式。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16、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职权简单运用17、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简单运用18、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解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适合国情当家作主协调高效团结统一理解20、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决定性质选择必要性识记21、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内涵联系基本方式简单运用2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识记23、执政参政特色鲜明基本内容政协职能优越性理解改为综合运用2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新增加:巩固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做什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简单运用2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新增加:优越性内涵地位机构简单运用26、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内容独立自主自办积极引导理解【理解考点内容】16、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是立法机构。17、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权利:32\n32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义务: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18、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我国的政体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表现:①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②人民代表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③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归人民;②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20、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其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1、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三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2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3、执政参政特色鲜明32\n3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2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②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团结奋斗。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2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①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②民族自治地方的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③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和其他自治权)④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26、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实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政府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27、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要素权利与义国际组织作用简单运用改理解28、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联合国宗旨原则中国的作用识记29、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国家利益共同利益简单运用30、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安全政治经济利益等识记改简单运用31、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识记3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理解33、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识记32\n323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理解3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四个基本点走和平发展道路综合运用【理解考点内容】27、主权国家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灵魂)。主权国家的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28、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有局限性。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始终不渝地为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了不懈努力。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上,中国一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的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际纠纷和争端,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29、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各国家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30、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2\n32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如何维护: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31、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总体态势是和平的,但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使得世界仍不安宁,因此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3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政府一直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主张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33、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3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在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3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主要内容:①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必修3《文化生活》32\n32《文化生活》共有21个考点,该模块围绕人在文化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主题,讲述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生活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传承为主题,讲述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特别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为综合运用内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1、文化是什么含义特点识记2、文化的力量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简单运用3、文化与经济、政治决定反作用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综合运用4、感受文化影响交往实践思维简单运用改理解5、文化塑造人生精神世界精神力量全面发展理解改简单运用【理解考点内容】1、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特点: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直接的物质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性: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2\n32我国如何在文化方面提高综合国力:①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4、感受文化影响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5、文化塑造人生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文化个性和特征尊重理解7、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传播途径:商贸迁徙教育传媒识记8、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断延续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理解9、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综合运用10、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社会实践推动促进简单运用11、文化创新的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博采众长等理解【理解考点内容】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差异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原因:由于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家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所以说,文化是民族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的规律。而且,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7、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以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文化传播的内容十分丰富,凡是与文化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属于文化传播。其途径有①商人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重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①32\n32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③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④大众传媒的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态度):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8、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性:①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②文化的继承性非常重要,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9、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其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社会制度的更替;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10、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意义: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文化创新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1、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过程: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要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1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汉字史书典籍理解改为31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包容性理解改为314、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作用内涵主题理解32\n321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主心骨传统外来文化时代精神识记【理解考点内容】1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记载,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源远流长的原因: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1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表现在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所及范围广、表现形式丰富);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注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特有的包容性。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14、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作为一种价值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素历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对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强不息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1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32\n32重要性:①始终是维系华符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16、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一原则二方向三贴近四思想理解17、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主旋律多样化先进文化简单运用改为418、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导目标要求强调理解改为31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目标重要内容主体识记20、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意义主要内容识记改为321、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关系追求更高道德目标简单运用改为2【理解考点内容】16.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①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④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一个原则”、“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三贴近”、“三创新”、“四种思想和精神”)17.在文化生活中选择要求32\n32:在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对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淫秽色情等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①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第一、文化上:大力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二、政治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第三、经济上:加强监管文化市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②文化生产单位: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努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不生产和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③个人(青少年):第一、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第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第三、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第四、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第五、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18.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三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1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一切文化创造的主体。青年人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确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创建的主体:人民群众,创建的形式: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20.加强思想道德建设32\n32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其主要内容是: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1.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关系: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自身修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共有考点30个,该模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教材按四个单元,分别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性,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内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1、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概念三句话理解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识记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形态理解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识记【理解考点内容】1、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2\n32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中,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最求真理【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5、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理解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与静止识记7、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是客观的简单运用8、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理解9、意识的作用:包括(9和10)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指导作用综合运用10、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生理调控综合运用1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含义为什么怎么做综合运用12、实践及其特点改造客观世界三个特点识记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简单运用14、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的客观性与具体性与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综合运用【理解考点内容】5.世界的物质性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之后,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自然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7.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2\n32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8.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9.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0.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一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二是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质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为什么:理论依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原理的客观要求。现实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无产阶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③怎么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12.实践及其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32\n32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4.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15、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多样性简单运用16、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观点系统优化观点综合运用1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无限变化永恒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简单运用18、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行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综合运用1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即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变化和发展。理解2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理解2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22、辩证否定观“扬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识记2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生产力生产关系思维文化的发展识记【理解考点内容】15.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利用并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16.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32\n321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8.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事物的发展是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既要脚踏实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1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的科学工作方法。21.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包括:①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防止片面性;②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依据是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的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2\n3222.辨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同时也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即要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既反对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又反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观点。2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哲学依据:①唯物论依据: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②辩证法依据: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③认识论依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④历史唯物主义依据: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创新的作用表现为: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使生产关系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明确考点目标】考点标题基本要点能力层级备注2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相对的独立性理解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识记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创造者社会变革主要力量简单运用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意义简单运用2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生道路选择导向作用综合运用2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含义遵循社会规律站在人民立场理解改为430、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实践劳动个人与社会自我砥砺理解【理解考点内容】32\n322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解决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2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0.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32\n323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