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77 K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二十世纪战争与和平史 二十世纪的主要战争与和平发展 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一战的背景 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原因:a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形成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矛盾实质: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矛盾表现: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法德矛盾:报仇——压制,争夺焦点是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英德矛盾 争夺焦点是: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俄奥矛盾:争夺焦点是:巴尔干半岛的霸权 形成两大军事集团过程: 三国同盟: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具有明显的反俄和反法的性质。 三国协约: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出现两大军事\n 集团对峙的局面。1904年和1907年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签订。这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c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d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e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 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 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日本、意大利。 问题1、:战争自古有之,人类社会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 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问题2、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推行的目的、史实、放弃的原因?\n 二、一战的经过 1、三条战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英、法←→德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德奥匈南线——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2、“施里芬计划” 内容: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3、1914年, 西线:马恩河战役: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德国陷入长期两线作战。 1914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东线:俄攻入东普鲁士。对方对峙。 4、1916战争重心回到西线。重要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凡尔登战役:德国开始使用毒气弹、“绞肉机”,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军投降的计划破产。 ——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役和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英国首次使用坦克、索姆河地狱——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日德兰海战:英德海军间的最大规模的交锋。虽然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 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结果: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n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1、持久的原因: 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 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2、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 原因:①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②同盟国则相对较弱。5、协约国阵营的变化a美国参战(1917年4月)美国参战的原因、影响 原因:①早在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受到很大损失,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口实。④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 ⑤如果美国帮助协约国打败同盟国,不仅可以捞取战利品,还可以恃其经济力量在战后控制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n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的绝对优势。 B、1917年8月,中国北洋政府向盟国宣战战c俄国退出(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约》)6、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原因:同盟国集团在物资供应上和兵源补充上,都面临着困境。2、过程: ①意大利倒戈(1915年5月)②德国在西线溃退,“兴登堡防线”被突破,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1918年)③奥匈帝国瓦解投降(1918年)④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7、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战略失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 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导致德国失败。 3、内部矛盾: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德国“十一月革命”。4、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协约国方面获得了\n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三、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1、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1)引发了欧洲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①经济上,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 ②政治上,苏联成为欧洲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③格局上,近代以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德奥战败,英法受创,美日崛起(2)美国实力巨增: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欧洲最大的债主,并在欧洲的重建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3)日本乘机扩张:占领山东、太平洋上德国的一些岛屿,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表现:中国、印度、土耳其、朝鲜(5)战后出现第一个国际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n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飞机进入实用阶段、汽车取代马车、缺乏原料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等等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职能:各国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这些机构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定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③一战改变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战运动高涨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社会主义理想和观念的影响 ④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专题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 a和会的召开:时间: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地点:法国巴黎凡赛宫; 出席国家:27个英美法三巨头实际操 纵会议 b大国各自的目的 ①美国:利用经济优势,夺取世界霸权 ②英国:稳固“殖民帝国”地位;利用美日矛盾维护太平洋地区利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③法国:复仇,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④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占领德国在太平洋上岛屿c对德问题的争夺①法:严厉制裁、肢解德国\n ②英: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阻止法称霸欧洲 ③美英:反对肢解德国,一旦法国遭到进攻,将提供援助d中国山东问题: 日本:攫取中国山东。 中国:坚决要求收回山东。英法: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 美国: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最后,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交给日本。 中国外交的失败消息传到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凡尔赛和约》 a、内容:1919年6月28日,《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①战争罪责: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②疆土问题: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萨尔煤矿法国/投票;莱茵河西岸15年;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独立,“波兰走廊”,但泽;③殖民地问题:英法澳日“委任统治” ④军备问题:普遍义务兵役制;10万;50千米⑤赔款问题:200亿 b、性质: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分脏和约。3、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a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n b体系作用范围: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c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作用: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 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整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体系下矛盾决定其不稳定性: ①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引起新的矛盾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败国特别是德国对和约滋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成为后来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因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安排领土,引起中、东欧新兴民做国家间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③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 ④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国家之间:“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导致民族运动高涨 二、国际联盟的建立 来:首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正式提出列强在国际联盟建立问题上的不同主张:\n ①盟约与和约关系问题:英法主张先讨论对德和约,美国主张盟约应作为和约的组成部分②建立国际部队的问题:法国主张建立一支联合国调遣的国际部队。英美不同意。③种族平等问题:日本提出种族平等,以排除外国对日本移民的限制。国际联盟的主要内容: ①维护和平原则;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裁减军备 ②集体安全原则;任何侵略,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行为,会员国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国联应向有关政府建议出动军队,以维护盟约。 ③委任统治原则:殖民地不能旧主统治,应国联委托某些“先进国家”进行统治。建立过程:巴黎和会讨论1920年1月正式生效日内瓦 主要机构:最高机构—全体大会;常设执行机构—行政院;处理日常事务机构—秘书处;国际联盟的实质:英法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这反映如下问题:①英美矛盾成为当时世界主要矛盾,美日综合国力还不足以获得世界领导权。②国际关系中心仍在欧洲。国联自峰机构存在问题:①从提出到正式成立非常仓促,没有进行充分准备;②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长期处于国联之外;③日本和德国等国相继退出国联; ④只有大会全体一致通过的决议才能有效。 美国未参加;\n 三、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背景: ①巴黎和会美国攫取世界霸权计划失败。②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③为争夺霸权,美、英、日在该地区进行军事竞赛。④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反帝斗争进入新的时期。 ⑤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矛盾。、四个条约 a《四国条约》——(全称)《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的签订 背景:该条约是美国为了限制日本扩张,拆散英日同盟的一个措施。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内容: 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在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 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废止。影响: ①对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 ②对英国:表面上维护与美日关系,但是随着英日矛盾的激化和英国实力下降,英国只有 与日本妥协。\n ③对日本:扩张受到遏制;但是得到与大国同等的地位,权益得到承认。b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五国条约》 目的:限制别国,壮大自己。 时间、国家: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内容: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不足: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未做任何限制。意义: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美国外交胜利: 与英海军同等地位,限制日本海军的扩张; 但英美在海军基地方面对日本作出了让步,使英美丧失了在靠近日本的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可能性,使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暂时缓解了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但不能真正消除矛盾。 c中国问题 背景:列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 权完整要求。 中国山东问题——《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结果: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仍保留一些特权。 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n 评价:是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是近代中国人民取得的少有重大外交成果。 解决原因: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d《九国公约》 内容: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影响:美国外交的胜利;使美国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实质:“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华盛顿体系: ①构成:四个条约构成的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②地理范围:亚洲、太平洋地区; ③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四、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实质:是以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影响:作用:①改变了欧洲及亚太政治格局\n ②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不稳定性:激起帝国主义之间新矛盾,埋下了新大战的祸根 五、对比一下,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领域方面有哪些不同?1、巴黎和会: ①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为重新瓜分世界和共同反苏创造了条件②时间:1919年1月~6月 ③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④操纵国:美国、英国、法国等 ⑤内容:对德《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和约⑥影响: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⑦矛盾:战败国和战胜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⑧工具:国际联盟2、华盛顿会议: ①背景: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争夺与冲突;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②时间:1921年~1922年③地点:华盛顿 ④参加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九国⑤内容:《四国》;《五国》;《山东》;《九国公约》 ⑥影响: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美英海军力量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的膨胀\n 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 1:经济大危机等因素影响下各国的选择,一方面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一方面美国民主和平力量得到保存和发展。 2:一方面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一方面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的展开; 一方面西方大国绥靖,助长法西斯侵略,导致集体安全的落空;一方面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 战争经过 爆发和西线战事:一方面德国的节节胜利;一方面戴高乐、丘吉尔的坚决抵抗。扩大:一方面德国突袭苏联、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一方面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转折:一方面在各大战场法西斯的惨败;一方面人民看到胜利曙光。胜利:一方面是盟军的反攻,一方面是法西斯的覆亡。 战争影响:这是人类空前的浩劫; 政治格局、政治版图的变化; 战后科技革命;人类从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了智慧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a经济危机的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n 具体原因:市场供需的矛盾导火线:股市的崩溃 b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c经济危机的特点:范围特别广、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 d危机影响:国内——激化社会矛盾:失业人数增加,普遍出现群众运动;法西斯兴风作浪,引发社会危机 国际——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引起全球范围的 经济战;引起世界格局开始变化和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两种选择:一方面,西方各国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另一方面,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e摆脱危机的道路:美国:通过国内的改革——-罗斯福新政; 德日:通过对外的侵略——走上法西斯道路 2、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a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①缺乏民主传统;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⑵现实原因:①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垄断资本家的选择;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b重大事件:①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②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③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④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n c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兴登堡任命仪式)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a建立原因:⑴历史原因:①缺乏民主传统;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⑵现实原因:①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b重大事件: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c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广田弘毅组阁。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d统治政策; 对内: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北进派”:陆军以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同德国夹击苏联;“南进派”: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基本国策:“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问题1: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n 1.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较浓的民主色彩;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制残余势力2、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3、凡-华体系的影响: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日则要冲破它。 4、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严重5、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问题2、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有何异同?1、同:①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②都是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 ③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④统治阶级的支持 3、异: ①德国: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 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而是依靠现存的天皇和军部法西斯势力来实现政权的法西斯化,通过军部控制内阁来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而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②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首先针对的目标是国内的革命力量。法西斯政权建立起来后。 才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n 日本:首先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二、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1、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②七七事变后,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③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④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⑤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和关系:中国人民的抗战,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并互相促进,它们对反法西斯斗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⑦1938年10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宣告破产。⑧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战略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⑵过程: ①1935意大利不宣而战,埃军民粉碎意速胜企图; ②西方大国的纵容政策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暂时失利\n1936年;③1941年,在盟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⑶失利原因:①埃塞俄比亚国小力弱; ②缺乏国际援助——绥靖政策;③意军强大残忍——施放毒气 3、西班牙内战 内战的爆发:1936年,人民阵线组建共和国政府,佛朗哥叛乱。德、意的武装干涉 ⑴原因①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 ②敌视包括共产党等左派参加的共和国政府;③企图控制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切断英法与其殖民地的联系。 ④把西班牙变为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⑶性质的变化: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国际反应:英、法、美“不干涉”政策;苏联、国际纵队的援助性质: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 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失败:1939年3月叛军攻陷马德里,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4、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原因:共同的利益需要——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过程:①1936年德意协定\n“柏林——罗马轴心”; ②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反共”为旗号;③1937年意加入三国轴心形成,这样,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了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问题: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间、特点、意义: 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它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单独抗击日本侵略军,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的抗意民族解放战争。它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它的不畏强暴、坚持抗战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启迪。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它是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30年代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原因:a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n b于一些大国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 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阴谋。 三、走向世界大战 1、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为保住既得利益,自身安全,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试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向苏联的政策主要推行者:英国、法国、美国表现:英美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英法控制下的国联没有把重要战略物资列入对意大利的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英法美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 ①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 ②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③“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④德国制造了只有共产国际和苏联才是敌人的假象。⑤英法对苏联的仇恨,对弱小国家的蔑视。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其实力;\n ②干扰或葬送了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③暴露了英法的虚弱,最终将作茧自缚。 评价:绥靖政策是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推行的姑息、纵容政策。它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企图达到维持自身安全和祸水东引的目的,但实质是挑拨、加速和扩大战争的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原因:①忙于恢复经济;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外交需要; ③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2、慕尼黑阴谋 背景:1938年,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 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因: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陆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拥有发达的重工业。 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了把苏台德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评价: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二战全面爆发 1、德国入侵波兰原因 ①根本原因: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历史原因:《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波兰管理。\n ③经验教训:侵占波兰,一旦同西方发生冲突,就可以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若果向东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哨阵地; ④经济因素: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过程: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华沙沦陷。 造成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①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②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③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2、法国的沦陷 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 从德国看:①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②闪电战战术运用得当;③曼施坦因方案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从法国看:①固步自封,完全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行事;②迷信阵地战和马其诺防线;③忽视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作用。 敦刻尔克大撤退,意义: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6月22日,法国投降。南部成立了贝当组织的法国维希傀儡政府。戴高乐将军在英国组织“自法国”运动,继续抗击法西斯。3、不列颠之战\n 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的破产。 英国能粉碎德国企图的原因? 英国方面:①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②政府抵抗决心坚定; ③军事设施先进 德国方面:①空军处于优势,但他国领土作战。 ②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影响:①致使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军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 ②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的反攻提供了根据地; ③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二战的扩大 1、德国入侵苏联经过: 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结果:苏军遭受了惨重损失。 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①战争爆发前,希特勒已经占领和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强大的战争资源。②德军蓄谋已久,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实施“闪电战”。\n ③对军队优秀干部的大清洗使苏联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严重削弱了苏军战斗力。④苏联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没有组建起来,领导人没有做好充分的临战准备。 ⑤战略上犯了严重错误,对德国发动进攻的时间估计错误,战备迟缓,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德国在欧洲初步胜利刺激了日本的野心。②日本对外侵略的目标是占领中国,征服东亚。日本一直把东南亚作为其主要侵略目标之一;③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使日本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④日本既定国策的重要步骤: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以日本为中心,把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广大地区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建立日本在亚太地区的霸权。⑤美英等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 ⑥日美争夺亚太地区的必然结果 经过:①1941年10月,东条英机组阁,积极准备进行战争。 ②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发动珍珠港发动突袭。③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 ④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⑤1942年5月,日军已占领了泰国、香港、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荷属东印度,以及太平洋和大洋洲的许多岛屿。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n联盟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②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过程: ①美国改变、放弃“中立”政策:1939年新的《中立法》---1941年通过《租借法》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②美英联合: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 ③支持苏联:1941年9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定关于美英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④全世界联合:1942年初华盛顿《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性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①同盟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优势,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轴心国之间缺乏必要的战略配合,如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同盟国有统一的战略,如英美确立的“先欧后亚”的原则。 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形成:轴心国同盟:\n ①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并很快走上战争轨道,欧亚战 争策源地形成。 ②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③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一罗马轴心”。④之后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这一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①二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制裁并 日渐联合起来。 ②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的贸易禁运;③1941年秋美英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同时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集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结果:法西斯轴心军事同盟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决定了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最终灭亡的命运。 大战的转折\n 1、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 过程:1941年9月底,德军向莫斯科发东进攻。12月6日,苏军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大举反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苏军获胜的原因: ①面对严峻的形势,苏联军民同仇敌忾,与德军展开生死搏斗,誓死保卫祖国。②大量增援部队从东部源源不断开到莫斯科。③俄罗斯的严冬寒冷,德军缺乏御寒设备。④德军骄傲、狂妄,对形势估计不足。⑤朱可夫将军的优秀指挥才能。⑥“闪电战”战术开始被苏联掌握。 ⑦红场阅兵式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意义: ①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②希特勒将面临一场旷日持久的两线作战。③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④具有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特别注意:莫斯科战役并非苏德战场的转折性战役,德军虽然无力在东线发动全面进攻,但仍掌握着战场主动权。2、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国目标:夺取苏联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保证德军南下高加索的安全,北上迂回莫斯科。 过程:1942年7月开始,11月,苏军发动反攻。1943年2月,苏军发动最后反攻,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n 意义:①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不仅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 ②而且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中途岛战役 过程:①1942年4月,美国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 ②1942年6月4日,日军向中途岛发动进攻。 ③4日—5日双方展开海空大战,结果,日本失败。 意义:从此日军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双方成败原因: 美国:①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洞悉日军企图,提前部署兵力,使日军对中途岛奇袭的效果未能达到。 ②美军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战机,指挥果断。日本:①日军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 。②日军战术陈旧,仍想通过古老的舰炮攻击的战术。 ③日军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舰队的双重任务,装备的更换使日军错失战机。 4、阿拉曼战役经过: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德意军队被迫全线后撤。北非战场的形势也发生了转折。原因:德意:①德意军队的战线太长,②军队的给养供应出现困难。\n 英国:①英军经过紧急补充,集中了大量兵力。②蒙哥马利的优秀指挥才能。5、影响 影响: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结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是各国军民在不同的战场上共同完成的,而不是只依靠某一战场的某一战役而单独实现。 大战的结束 1、盟军的反攻 随着1943年的来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在各大战场上都开始了反攻。A、太平洋战场 (1)瓜岛战役:经过:1942,8美军率先反攻,夺占瓜岛结果:日军失败,被迫从瓜岛撤退意义: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2)马里亚纳战役;菲律宾战役时间:1945年初结果:日本的海空军主力基本被消灭B、北非地中海战场 (1)北非战事结束:①1942年美英联军“火炬”两栖登陆,北非德意军队陷于两线夹击中。②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顺利结束。(2)意大利投降:①1943年7月,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②意大利政变: ③新政府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C、苏德战场\n (1)库尔斯克战役:时间:1943年7月 结果:德军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2)苏军的十次打击:苏军基本收复国土,并进入东南欧追击德寇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A、背景 1943年各个战场反法西斯战场都取得了胜利;盟国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B、开罗会议的召开 参加国:中、美、英。 会议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意义: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C、德黑兰会议的召开参加国:苏、美、英 内容:决定在1944年5月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D、“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时间:1944年6月6日目的为了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美国人艾森豪威尔指挥。意义:从此法西斯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3、德国法西斯的覆亡 A、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n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处理和战后世界事宜的安排B、1945年,春,德国在阿登地区的最后一次反攻被粉碎。 C、盟军的进攻,柏林战役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攻克柏林。D、德国投降:4、日本投降和大战的结束A、盟军对日本的打击: 1945年初,美军已日益逼近日本本土;4月,美军攻占硫磺岛和冲绳岛,轰炸日本本土,日本经济濒于崩溃。 B、波兹坦会议:1945年7月 背景:在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来临前夕。 内容:①着重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②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C、中、美、苏对日本的打击和日本投降 ①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原子弹②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进攻日本关东军。③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 ④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胜利结束。D日本投降的原因 ①原子弹和苏军出兵是加速日本法西斯灭亡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战争结局的因素。②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始终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产生着重要影响。③结论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才是打败法西斯的关键因素。 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n 基本要求: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 知道德、日法西斯所犯下的主要暴行;简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痛恨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感悟人类对和平与正义的追 求。 发展要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1、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造成的危害:2、、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 ①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人教:已不复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人类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⑴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⑵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⑶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⑷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n ⑸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⑹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专题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制: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 尔塔体系。主要内容评价 积极:有利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以共同维护战后战后和平的精神,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进步性。 消极: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使雅尔塔体制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雅尔塔体制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结束,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全球战略矛盾对立。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针对弈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主要斗争方式。2、冷战的形成“冷战”序幕——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冷战”的全面开始——杜鲁门主义提出\n政治上对抗: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对抗:马歇尔计划:根本目的:稳定和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对峙: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战后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敌对 的军事集团。随着美国遏制政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展开,到1955年,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美苏争霸美苏争霸的原因: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 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决定事件发生发展的是内因,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是主要的,而双方实力对比变化是客观因素,可能性。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争霸态势:缓和与紧张并存,以紧张为主,争霸的优势的美国。表现:缓和:外交上“和解”——戴维营会议 紧张:军事上的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争霸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争霸态势:苏攻美守,优势在苏联方面。 美国:尼克松主义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缓和:\n 1972年尼克松访苏 1975年,欧安会召开,签署《赫尔辛基宣言》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苏争霸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争霸态势: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国方面。 对抗:1980年“卡特主义”提出:重新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 1981年里根新遏制政策: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星球大战计划,逼苏联搞军备竞赛,以此拖垮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苏联。 缓和:标志:1987年《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签署、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签署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体”。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苏联作为国际法一个主体停止存在。苏联完全解体。东欧剧变原因内因: 历史原因:袭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政治原因: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政治危机外因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西方因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n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其目标是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西方化,最终使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以美国为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 苏联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专题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一、朝鲜战争:1、背景: ⑴二战的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 ⑵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②核武器毁灭性的破坏力,让人们觉悟。 ⑵特点:①广泛性。②民主性。③有组织性。⑶意义:有利于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三、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主题1、依据: ⑴历史角度:①19世纪以来生产力的发展,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n ②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现代化杀伤武器的发展使世界人民强烈要求维护和 平,坚决反对战争。 ⑵时代角度:①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世界形势总体趋缓,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是可以避免的。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明显增多。③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坐下来进行谈判协商,以解决纠纷。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⑤当今世界面临许多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开发盲目 无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取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解决。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 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⑴近代史上中国深受外来侵略和欺凌,深知和平与独立的来之不易。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环境。 ⑶中国外交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⑷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⑸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战者。⑹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n ⑺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⑻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两大主题的辩证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当今制止战争的因素: )牢记并反思反法西斯战争的教训; 全球掀起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核战争的浪潮;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对霸权主义的牵制作用;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