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5.45 KB
  • 2022-07-28 发布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六分册完整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计划,敬请原谅。第六分册世界战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战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A】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时间:1936年12月12日。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背景:1九一八事件后,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最主要原因)2中国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张杨深受感召;3张杨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十分不满,而且与红军作战损失惨重,感到毫无出路;41936年12月初,蒋介石亲自坐镇西安,再次逼迫张杨剿共,经再三劝阻无效,激发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热心;51936年12月9日是一二·九运动爆发一周年,再次发生学生请愿运动。过程:劝谏→哭谏→兵谏。中共反应: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影响:结束十年内战,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地点:中国北平。原因:日本大陆政策。【B】影响:1日本全面侵华;2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31937年8月,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也称第十八集团军)。10月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改变军队、承认地位→正式形成)【A】八一三事变(1937年8年13日)背景:淞沪会战(第一次大会战,70万vs30万)。意义: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结果:上海沦陷。【A】南京沦陷: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后迁都重庆。第1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二课正面战场(重庆国民政府)与敌后抗日根据地(延安中共)【A】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获得了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平型关大捷: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1945年。(标志:1938年10月,武汉失守)【A】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60万军队与日军展开了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第一次大胜利)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国民党军队100万保卫武汉。百团大战(1940年8月-11)月指挥者:彭德怀。内容: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在绵延5000多里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意义: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A】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1942年初,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场。附一: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战役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附二:国军四大会战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2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三课抗日战争的胜利【A】中共七大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内容:1大会中心任务: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2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3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4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5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A】日本投降时间: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内容:日本天皇裕仁向同盟国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B】抗战胜利的意义:1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3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4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主要兵力,共毙伤俘日军150多万,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策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反动势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6台湾光复于1945年10月25日。(1895年—1945年,共50年)第3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二单元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四课民主和独裁的较量重庆谈判时间:1945年。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VS蒋介石,张治中。主要成果:1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人民军队解放区问题未达成一致;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和平建国纲领》(很快被撕毁)。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两个解放区:山东、陕北解放区。第六课解放战争的胜利战略转折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A】三大战役(大决战,战略决战)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打锦州,瓮中捉鳖,关门打狗,解放全东北。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淮海战役: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围而不打,隔而不围,中间突破。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规模最大。刘邓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总指挥:邓小平。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南京、武汉和上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平津战役(华北,北平天津)东北野战军(林彪、罗荣桓),华北野战军(聂荣臻)。过程:东北野战军挥师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以钳形合击态势发动了平津战役。解放军依次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北平:1949年1月,在共产党的争取之下,北平国民党守军将领傅作义率领军队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A】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蒋家王朝: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被歼灭154万余人,主力基本被消灭,全国解放指日可待。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蒋家王朝国民政府统治大陆22年结束。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崇明解放。解放战争意义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又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但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反对民主,失去民心,决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而人民解放战争则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所向无敌。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开始进入暂行的发展道路。第4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制(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格局。第七课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AC】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美国、苏联、英国)时间:1945年2月。地点:苏联南部城市雅尔塔。定义:人们通常把该时期大国(美国、苏联)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内涵:和平共处,大国强权。内容:1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2决定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3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4要求波兰领土西移;5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要求。评价:1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2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瓦解标志:1990年,德国统一。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1922-年1991年)。【B】联合国(国际政治组织)1920年一战后国联→1945年二战后联合国基础:二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时间: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日)。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总部:美国纽约。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作用: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卫生、经济、文化、教育的交流学习,推动了世界整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国与联合国关系: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A】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时间:1944年7月;地点:美国布雷顿森林)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主持下,23个国家缔结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作为未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改为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第5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八课美苏冷战冷战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国家集团(又称“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的大规模战争之外的全面对抗。冷战的起因是双方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其根源则在于双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丘吉尔反苏、反社会主义的头号人物;反法西斯世界同盟三巨头之一。杜鲁门主义背景:美苏争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依仗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经过战争的洗礼,军事力量与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根本原因:双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失去合作基础:在共同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过程:11946年2月,美国驻苏联使馆临时代办凯南向国务院提出建议(“遏制政策”)。2【A】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起来,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铁幕演说》或《和平砥柱》)。【冷战的序幕由此拉开】3【A】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对希土危机为借口,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的目标(“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4【B】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使之纳入到美国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中。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5【B】1947年,在苏联主导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成立。同年,苏联为阻止东欧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由苏联同东欧各国缔约双边经济协定,向东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成立。1955年,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A】第一次柏林危机时间:1948年春夏之交结果:苏联让步。德国分裂: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西德);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东德)。【A】朝鲜战争(1950年6月-1953年7月)影响:朝鲜战争是冷战中的首次局部战争,它进一步固定了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有关各国的相互关系。附:美国苏联全面对抗美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欧洲共产党、工人情报局莫洛托夫计划、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第6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九课殖民体系的瓦解【A】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持续了约30年,近百个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大多在1945-1975年间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第一个高峰: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其中心区域在亚洲,并延伸到北非。第二个高峰:兴起于1960年,延续到70年代中期。其中心区域在非洲,并扩及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其中,1960年因独立的非洲国家众多而被称为“非洲年”。【A】不结盟运动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会议提出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为了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1961年,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发起不结盟运动。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冷战格局的主动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与经济利益。它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形成,并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力量。第十课大国关系的重组【A】美、欧、日关系的变化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1968年(明治维新100周年,日本崛起的标志)。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演变。【A】美苏争霸(主要史实)阶段时间美方苏方攻守情况主要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肯尼迪赫鲁晓夫互有攻守,优势在美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出兵阿富汗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勃列日涅夫苏攻美守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撤兵阿富汗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里根戈尔巴乔夫美攻苏守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第十一课冷战的结束【A】东欧巨变与德国统一1989年,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国内政权更迭,并相继脱离苏联集团。(八国,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最终实现统一。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A】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12月25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告终。(1922年-1991年),标志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十月革命1917年-苏联解体,共74年)向新格局过渡的世界(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中,和平与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题。)第7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四单元战后科学技术革命与全球经济化第十三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欧洲一体化时代背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在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中,渴望再次崛起的西欧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目的: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作用。关键:西欧国家抛开历史夙怨,开启了一体化的进程(法德和解是西欧联合的关键)。过程:【A】第一步:煤钢联营(“欧洲煤钢共同体“);【A】第二步:1957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其中,欧洲经济共同体涉及全面经济一体化,最为重要。1967年7月,这三个组织合并,取名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A】第三步:欧盟与欧元。【A】欧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最早有12个成员国,到2007年共有27个成员国。【A】欧元1998年,欧盟在法兰克福设立欧洲中央银行,并最终确定欧元国货币同欧元之间的兑换率。(欧盟成员国非欧元国家:英国、丹麦和瑞典)【B】欧洲一体化的影响1欧盟与欧元的诞生标志着西欧一体化进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它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2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A】附:区域经济一体化——欧共体(欧盟)、东盟、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五课经济全球化与全球性问题从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开始运作。它是独立于联合国的国际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经过多年谈判,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该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所做出的战略决策,是与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相一致的。第8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历程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动乱时期1966年-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时期1976年-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时期第十六课新中国的诞生【A】人民政协(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背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为筹备建国。时间:1949年。地点:北平。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建国纲领,全国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决定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平→北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五星红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意义: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多党合作)。【B】《共同纲领》内容:《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还规定了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地位:《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A】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共成立28年。【B】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推翻了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2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3结束军阀割据、内外战争频仍、四分五裂的历史;4开创了历史新纪元;5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6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经过谈判,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时间:1950年6月-1953年7月。意义:1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空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3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4为新中国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9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十七课国民经济的恢复【A】土地改革运动背景:广大解放区农民迫切希望得到土地,恢复农业生产。开始:1950,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时间:1950年-1952年底。内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特点:变革土地所有制。意义:1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一场伟大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土地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2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3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以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1936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第十八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三大改造:内容: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物质基础: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重工业。经济基础: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私有制→公有制。内容:把资产阶级、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完成: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评价: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体来说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胜利。【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A】《宪法》1地位:国家根本大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2内容: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束了由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和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3两大原则:人民民主,社会主义。第10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第十九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A】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党开始探索的标志)背景: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2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3毛泽东在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的标志。内容:1956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针: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A】三面红旗(1958年,左倾冒险主义)内容: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大跃进(以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强调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的人民公社运动在全国城乡展开。)评价:积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够发动起来,反映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状况和求强求富的强烈愿望。消极:①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导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严重失误。②严重脱离实际的目标,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思想严重泛滥。加上严重繁荣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饿死人数约4000万人。)第二十一课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十年动乱):【A】开始: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标志:1966年8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印发《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A】结束: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在此前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的阴谋活动,党和国家的前途成为人们忧虑的问题。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第11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七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第二十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1977年恢复高考。【A】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随即,全国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新起点)内容:1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3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使党的工作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意义:1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3全会的改革开放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首先提出: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首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发展: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①坚持共产党领导;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第12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二十三课改革开放(农村突破)对内改革,对外开放【B】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1978年底1979年初。(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地点: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地试行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安徽小岗)内容: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实质: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让农民变为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者。意义: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2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4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管理体制肯定下来。【B】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海南)时间:1980年。目的:积极吸引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过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天津等14个城市)→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A】开发浦东:1990年内容:1990年4月,在邓小平的建议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附:中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土地所有制的改变:1950年-1952年土改运动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1956年农业社会化改造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生产方式的改变:1958年人民公社1978年-1979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13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二十四课一国两制(一个中国,两种制度)【A】“一国两制”构想背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台湾→港澳)。基本内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意义:1“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2为实现祖国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化的道路;3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稳定和繁荣;4为和平时期解决某些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A】港澳回归根因:新中国的国力增强。政策:一国两制。过程:艰苦卓绝的谈判(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回归:香港(1842年香港岛+1860九龙一区+1898年新界——1997年7月1日,董建华)。澳门(1547年葡萄牙人获得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何厚铧)。海峡两岸关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汪辜会谈:1993年;《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第八单元中国走向世界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第二十五课初登国际舞台【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西方国家封锁遏制;目的:为打破西方国家封锁遏制;提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中印西藏问题);内容: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意义:①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②对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贡献。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参加瑞士日内瓦会议,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A】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4月。地点: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相聚印度尼西亚万隆。地位: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精神: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第14页共15页\n欢迎访问本人网站(cmjs.btthk.com)获取最新版本资料!历史第六分册资料第一版2015.4第二十六课外交舞台的拓展【A】重返联合国联合国创立:1945年10月24日。八字宗旨:和平、友好、合作、协调。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苏(雅尔塔会议)。新中国于1971年第26届联大正式重返。原因:①美国霸权地位有所衰落;②发展中国家大力支持;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意义:1成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的中坚力量;2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承担起的义务也越来越多,并为推进联合国的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A】中美关系正常化(破冰之旅、小球转动了大球、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背景:中苏关系破裂,美苏争霸需要。过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发表《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A】中日建交背景: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影响下,日本改变对华政策。内容:1972年9月29日,田中角荣访华,签署《联合声明》,声明宣布结束中日两国之间迄今存在的不正常状态。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十七课新时期的对外关系全方位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1989年,中英关系正常化。【A】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2001年,中国被接纳为世贸组织成员。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新中国外交小结:阶段时间名称主要成果主要人物第一阶段50年代初登国际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1955年万隆会议第二阶段70年代拓展外交舞台1971年重返联合国乔冠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2年田中芳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第三阶段80年代以后新时期对外关系1991年加入APEC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第15页共15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