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50 K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基础讲解(第四单元产业和劳动者)理解:要点诠释考点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1.深刻理解“两高一优”农业的内涵。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依托市场,转换经营机制,遵循价值规律。2.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原因。这是由我国农业的作用、地位和现状决定的,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农业基础仍较薄弱,而粗放型增长是造成我国农业波动和农业落后的重要根源。3.如何发展“两高一优”农业?(1)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要把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2)要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的产量、质量、效益的提高都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所在。(3)要增加农业投入。只有加大农业资金和物质投入,才能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成为现实。(4)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我国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n链接·拓展农业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农民利益。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农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农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并进而影响到农村的购买力的提高、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影响共同富裕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实现;影响到工农联盟、国家政权的巩固,农村的社会稳定;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考点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2.工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2)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它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它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5)它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3.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着重发展建筑业和工业部门中的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信息产品制造等支柱产业。4.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入信息时代,不仅工业化的内容与传统工业有所不同,而且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现实可能。\n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它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效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考点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并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2)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3)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生产向自动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样就带动了情报信息业、咨询业的兴起。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这样,不仅推动了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为科研、教育服务的出版印刷业以及录像、广播、电视等现代视听服务业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战后,国际贸易以及资金、技术、劳务的输出和引进发展迅速,使国际分工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强。这样就推动了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服务的银行业、保险业、国际租赁业、邮电通信业、运输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总之,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因为我国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基本上还属于人力、畜力耕作的传统农业,每个劳动力生产的粮食所能供养的人口很少。工业上有许多部门、行业的生产设备较落后,新技术、新工艺没有取得广泛的应用,这就使大量的社会劳动被束缚在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另外,造成我国第三产业落后还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即轻视各项服务事业的发展。\n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主要是还没有形成同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即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拖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而建立起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三大产业的合理结构,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此,必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3.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等必不可少的服务,促进第一、二产业生产的发展,推动我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第二,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第三,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链接·拓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1)划分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2)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3)三大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我国农业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市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第一、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料和技术设备。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中,可以为社会提供广阔的就业门路,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4)正确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的意义: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①\n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都有很大发展。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还不合理。②解决的主要措施: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考点四: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与履行义务体现出来。1.劳动者的权利(1)含义: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如果公民的劳动权不能实现,其他一切权利也就难以顺利实现。(2)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3)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权利的意义:首先,是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其次,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2.劳动者的义务(1)含义: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2)劳动者依法履行的基本义务包括:①完成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n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3)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首先,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其次,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各种挑战的需要。(4)遵守职业道德也是劳动者应该履行的义务。①职业道德的含义: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②我国的职业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道德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③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4.劳动者应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以及对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重视。作为劳动者,要依法行使劳动者的权利,忠实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自觉发扬主人翁精神,遵守职业道德,积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链接·提示 1.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与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不能等同,后者范围大于前者。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考点五: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1.搞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意义第一,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n第二,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第三,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经济发展,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动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第四,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五,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搞好就业工作的措施(1)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2)党和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深化改革,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4)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5)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6)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再就业援助。(7)下岗失业人员要转变就业观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8)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有序地流动。考点六:劳动合同制度1.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制度的含义(1)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2)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称为劳动合同制度。2.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3.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及程序\n(1)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平等自愿原则。这是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第二,协商一致的原则。这是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第三,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这是订立劳动合同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2)订立劳动合同,首先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书,然后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劳动合同进行签证。4.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第一,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考点七: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是国家政府;物质基础是国民收入;实施方式是由国家立法加以保护,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种制度和责任;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直接的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的最基本生活;主要功能是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消除不安定因素,防止社会动荡。2.必要性牵动千家万户,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链接·思考为什么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1)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需要。\n企业改革深化,必然有待业和失业现象,使这部分人的生活有保障,才能为企业改革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减少改革的压力和阻力。(2)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职工的养老、医疗、待业的绝大部分费用均由企业承担,使企业尤其是老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不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使企业摆脱这一沉重包袱,充分发挥企业的活力。(3)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普遍保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下降并逐步提高,是社会安定的根本前提。难点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2.措施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和水平;要十分注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辟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难点二: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的区别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范围不同ssss是从所有制性质的划分角度而言的。国有经济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正确的发展方向\n是从行业划分角度而言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与进步,同工业的发展与进步密不可分,它保证各部门的生产在先进技术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不同表现为: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它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具体地说: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疑点一:改造传统农业为什么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第一,传统农业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单纯依靠增加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量来实现提高产量和产值的较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即粗放型经营方式。第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是搞集约型经营。集约型是与粗放型相对的一种经营方式,它主要依靠技术改造,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和经济效益的道路。综上所述,要改造传统农业(粗放型经营),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集约型经营)的道路,也就是要完成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疑点二: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近年来我国农民创造出来的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和组织方式的一种经营形式,即“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为依托,通过利益机制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供、销、贸、工、农、科一体化经营,使得各经营环节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n产业化为农业、农民和农村走向市场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桥梁,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农业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遇到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它可以引导农民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拓宽生产领域和就业空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为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疑点三:如何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疑点四: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上某些不幸者。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社会保险是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是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社会贫困成员和受意外灾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社会福利包括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公共福利,对国家职工的福利和对孤、老、残、幼等社会困难成员的特殊福利;社会优抚是对烈属、军属、伤残军人、复员转业军人的优待抚恤。社会保障制度四方面内容在保障对象上虽有差别,但已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既包括聋哑伤残等不幸者,也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生老病死。误区二: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社会保障所需资金来自国民收入,生产的发展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造成政府负担过重,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过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则会损害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要把基点放在我国现有社会生产力水平上,要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而且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基本国情出发,考虑国家、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本着兼顾发展生产与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原则施行。误区三:任何社会成员都同等地享受社会保障。\n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都是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公民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同时又有缴纳社会保障费用的义务。公民只有在履行规定义务的前提下,才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对那些有能力履行义务而不履行者,社会有权力把他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链接·拓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联系。第一,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表现在:它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维护劳动者的权利。第二,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在:它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它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可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劳动合同制度的实行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疑点五: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职工下岗问题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职工下岗问题、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加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得一些下岗、失业人员生活上遇到了重重困难,这些学生都会有所接触,甚至会有些这样那样的看法,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成为本单元的难点。职工下岗问题、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的问题。我国当前部分职工下岗现象的发生,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第一,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必然出现竞争,形成优胜劣汰;必然造成劳动者的合理流动和一部分劳动者因不能适应竞争环境而下岗待业。\n第二,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的隐性失业明朗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就业制度、就业模式上,对劳动力统统实行由国家主要是国有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国有企业选择的低工资、多就业的思路,使失业呈隐性化。伴随着改革,以及减员增效,使这一隐性失业明朗化。第三,由于改革中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组织结构需要调整,一些职工必然要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第四,多年来由于搞了许多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了不少国有企业招了很多职工,而产品却没有市场,经营难以为继;有些国有企业由于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结果把企业搞垮了,造成停工停产,职工不得不下岗待业。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且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解决这一问题,开拓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再就业之路。比如,我们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增加就业;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以及加强农业深层次开发,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领域。聚焦:时政透析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背景材料材料一: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指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n共同创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n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材料二: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份全部免征农业税,还有3个省也将农业税税率降低到2%以下。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将全部取消农业税。与此同时,全国已经有11个省市先后出台了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各地进一步清理取消对进城就业农民的限制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农家乐材料三:2020年,全国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民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大对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指导的力度。材料四: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提出202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材料归纳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n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的、统领全局的新提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味着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从历年高考来看,这一问题一直是高考政治命题的重点内容。理论分析用经济常识分析1.商品的基本属性。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使产品适销对路,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2.价值规律的作用。农业的改革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价值规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都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3.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农产品的生产要面向市场,但同时也要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管理和引导。4.当前农村出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反映了生产要素(土地等)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对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它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5.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6.搞好农业关键要靠科技。发展农业关键在发展农业科技,这是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根本保证。7.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政府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农民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去适应社会的发展。8.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有助于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促进生产发展。用哲学常识分析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同时,党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农村落实时也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n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纯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不同,当前我国农业已发展到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针对新阶段的新特点提出的。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我们应抓住主要矛盾。我国农业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机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5.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增加农民收入,关键靠农民、靠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但同时要注意社会、国家全方面的支持。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农村的各项改革中,要真正把农民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政治常识分析1.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努力发展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否稳固的根本问题。2.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都是在履行管理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等。3.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我国有关部门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的利益。4.党的性质和宗旨、国家的性质。党和国家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保护农民利益,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既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表现,表明我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性质的体现。5.健全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进村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程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n背景材料2020年1月19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十五”期间的社会保障完成和完善情况及“十一五”期间的目标。“十五”期间,在全面完成巩固“两个确保”历史性任务的基础上,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资金规模成倍增加。2020年5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总收入接近7000亿元,总支出5400多亿元,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中,有效地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我们将以贯彻国务院“38号文件”为重点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1)进一步扩大制度覆盖面。“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新增参保人数1000万人以上,年增长率6%以上,期末参保人数超过2.2亿人。重点是针对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把他们纳入覆盖范围。(2)积极稳妥地开展扩大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国务院批准,天津、上海、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新疆8个省区市列为2020年进行扩大做实试点的地区。我们将指导试点地区做好做实个人账户的各项工作,为完善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积累更多经验。(3)2020年,我们将继续加大扩面征缴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在东部地区进行适当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开展失业调控;稳步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4)全国已有20个省(市、区)出台了生育保险法规。2020年,我们将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指导各地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通过做好政策衔接、改进服务等,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加强生育保险制度建设,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5)2020年,我们将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地区,以高风险的煤炭和建筑等为重点行业,以农民工等为重点人群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完善工伤认定制度,推行劳动能力鉴定新标准,研究拟定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等标准。\n材料归纳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为人民生活、企业发展、改革深化以及社会稳定等提供了保障。理论分析用经济常识分析1.材料说明,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进入了健全、完善的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和完善,使大多数国企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和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促进了社会稳定。今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的一种补充。我国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体现了公平原则。5.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客观需要。市场竞争必然会产生失败、失业等社会弱势群体,这是单靠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保证这部分成员的基本生活,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6.将个体工商户纳入保险范围,体现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n用哲学常识分析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覆盖面不断扩大,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2.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企业的改革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3.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体现了抓主要矛盾。4.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先试点再全面实施,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原理。用政治常识分析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它始终代表中国社会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和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表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4.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根本行为准则。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是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