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67 K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Yvonne整理的美学资料(复习大纲+搜集理解)一、题型单项选择(15分)、多项选择(5分)、判断对错(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20分)、论述(30分)二、复习范围1、一些重要的审美范畴、名词术语的掌握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优美、崇高、丑、悲剧、喜剧、美感、意境、传神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1、如何理解自由创造活动,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活动是人类的最珍贵的属性?2、如何理解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3、美和丑的关系如何?如何辩证地理解美与丑?4、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实践?5、如何理解美感的共性与个性?6、美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7、如何认识美的本质?8、如何结合石器和陶器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9、如何认识艺术美,为何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论述。10、如何认识形式美?11、如何认识美与善的关系?12、科学美的含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认识科技美?13、如何理解艺术丑?14、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美的看法分别是什么?15、悲剧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如何认识悲剧?16、关于传神的理论主要有哪些?17、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8、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19、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如何理解悲剧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20、为什么说“寓庄于谐”是喜剧艺术的本质?一、名词1.社会美百度: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人类实践力量的崇高与伟大,由这种对自身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感,人类的劳动活动本身获得了审美的价值,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等,它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又具有相当独立性。在人的美中,内在美是更根本、更持久的美。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美的最高形态。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偏重于内容,社会美总是与那写反映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直接连结在一起。社会美与善密切相关,但不等同于善,它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它把善变为个体高度自8/8\n觉自由的行动,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补: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1.自然美(美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即现实美和艺术美。)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美,主要是指非人为地、纯自然地产生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例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柳浪流莺、玉石珊瑚等等。由于自然与社会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所以有些社会事物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美。例如防护林的绿杨垂柳是人工栽植的,却仍然葆有杨树柳树的自然美,人本质上是社会的,却仍然葆有人体的自然美。自然美是客观的,它能够为人们所感受和欣赏,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们的美感。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不仅肯定了自然美是客观的,而且肯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规律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于自然美的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它,并且可以正确地运用它去开发自然美、保护自然美、利用自然美,也可以正确地运用它去创造艺术美。自然美本身属于自然界,但是,人们对自然美发生美感在根本上却是社会的现象。事实上,主体关于自然美的美感,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渗透着主体的社会理想和思想情操。所以,人们的世界观、道德修养、文化教养乃至素质秉性有所不同,人们对自然美的美感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不过,只要是正常的美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美的现象和本质,或深或浅地包含有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因而,就整个人类对于自然美的认识说来,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必然是以整个人类的实践及其发展为基础的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够确切不够深入到比较确切比较深入的认识发展过程;并且这种认识过程,始终是在社会历史运动中进行,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人类的实践越是向前发展、人类社会解放运动越是向前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美的认识也就越是自觉、越是广泛和深刻。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历来的唯心主义美学以美感来决定美的存在,把自然美说成是人的美感的产物。这不仅不合乎客观实际,也不可能进一步探索自然美的规律。人体美是最高级的自然美。虽然与其他生物比较,只要是人都是美的;但是,不同个体的人体却有美丑在质和量上的区分。人体的美,在于其典型普遍性,即在于有独特鲜明的个别性充分体现人的种属的普遍性。2.艺术美指艺术作品中的美,或美的艺术作品。艺术是人们对现实的审美把握的最高形式,艺术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创造艺术的美。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一概是美的,或都创造了艺术美,但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美的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并且是人类的美的创造的高级形态。因此,艺术美及其有关问题,成为美学科学重点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并不是人的主观意识任意创造的产物。艺术美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因而它也必然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艺术美的创造,是艺术家根据自己对于现实美及其规律的认识而进行的。所以,艺术美一方面能够反映出一定时代的客观真理,可以说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另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或社会的进步倾向,又可以说是具体的形象的善;从而,艺术美成为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因此,不但现实美的性质和表现特征要深刻地影响艺术美的性质和面貌,而且现实美的历史发展也必然有力地推动着艺术美的历史发展,这不仅包括艺术的美的形式方面的变革,更包8/8\n括艺术的美的内容方面的更新。现实美的历史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从而,艺术美的历史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但是,不管在何种历史发展阶段上,只要是创造了艺术美,它就具有永久的魅力。艺术美根源于现实美,不过,艺术美并不是对于现实美的简单抄袭或者机械复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艺术的典型化的过程,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美的认识或美的理想去把握现实生活、提炼和改造原始素材、创造艺术典型的过程。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越高,其艺术美也就越高。不过,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可能正确地反映了现实美及其规律,也有可能歪曲了现实美及其规律。在前一种情况下,艺术美的创造会取得成功,同时也表现了艺术家的美的理想;在后一种情况下,他的创作虽可表现他的审美理想,即他主观上自以为是美的,但在客观上并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美。艺术可以按照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美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有工艺美术、建筑、音乐、舞蹈等等以反映现实的现象美为基础的艺术,有雕塑、绘画等等以反映现实的种类美和个体美为基础的艺术,有文学、戏剧、电影等等以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美为基础的艺术。不同种类的艺术,都可以创造艺术的美。不过,由于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再现现实的方法、艺术任务的特点有所不同,以及它们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有所不同,所以,它们的艺术美的创造还有各自特殊的规律和特点。艺术美的欣赏,可以使人们获得美的感动和美的享受,获得积极而特殊的美感教育。艺术美的美感教育使人们获得理智的满足、心灵的愉悦,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陶冶性情和情操,影响人们的整个精神面貌,以至达到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1.优美优美是一种和谐美、柔性美,是矛盾处于一种相对统一和平衡的状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依依杨柳和婀娜多姿的少女。2.崇高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3.丑与美相比较而存在,具有与美相反内涵性质的事物属性。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心理反应,主体对它持否定性态度。丑作为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立。它是美的否定和反衬,又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喜、崇高、滑稽等的组成因素。古希腊美学家认为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即为丑;中世纪美学家认为,不受上帝统辖的感性世界是丑;经验派美学家认为不合目的、不完善是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认为畸形生活是丑;直觉主义美学家认为不成功即是丑;马克思主义美学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否定和敌视人的本质的、阻碍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东西即是丑。8/8\n无论怎样解释,作为事物的属性,丑与美总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总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美与丑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不仅表现在质的方面,而且有时表现在形式方面。当丑与美的质不变时,它们可能会以对方的表现形式出现,造成“内美外丑”或“内丑外美”。这种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的不谐调、不一致,是喜剧性因素形成的基础。就人类的本能而言,丑是人类情感不愿接受、甚至排斥的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相反,艺术是可以将自然丑转化为艺术美的。这是因为,艺术家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创作原则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在对丑的内在本质揭示的过程中,艺术家总是不断将自己的审美评价传递给欣赏者,从而使欣赏者也能获得相应的正确的审美评价,激发起憎丑爱美的情感体验。审美主体与丑的艺术形象之间形成的这种审美关系,并不能改变丑的本质,它只是间接地反映了主体对美的肯定和追求。艺术中的丑其所以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否定态度,就因为它是一种典型化了的“畸形的、片面的事物和现象”,它破坏了美的观念,破坏了人和社会关系的尊严。如果对丑的描绘缺乏批判和谴责,使之成为目的本身,那么就会陷入形式主义、抽象主义或颓废主义的泥坑。在欧洲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最早探讨了丑的问题。在中世纪,A.奥古斯丁从神学和形而上学出发否定了丑的真实存在。在16、17世纪的美学理论中,美的形式要求被规定得十分狭窄,认为不合P.高乃依的三一律和A.丢勒的“正确”解剖学比例的形式就是丑。到18世纪,多数人仍然认为美与丑是判然有别的两极。美学作为一门自律的、系统性的学科,是在18世纪开始建立的,什么是专属审美的现象的问题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推动了对丑的探讨。1797年F.von施累格尔提出“丑的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由此引出关于“审美价值之否定”的两种概念:①以W.T.斯泰斯为代表,认为凡是体现在对象中而能为感觉或想象所把握的某种感受主题,都是审美的,把不属于审美领域的超感觉对象称为“不美的”,而不称之为“丑”,并且认为,丑是美的一个品种,对它的感受所引起的痛苦是道德的而不是审美的,这痛苦通常被来自对象整体的审美愉悦所克服。②以B.鲍桑葵为代表,认为凡是能向观察者表现其情感特质的某种感性结构都是审美的,而属于其否定面的就是一些完全缺乏情感色调的东西。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通常被认为丑的东西,大多数是由于“观察者的软弱”而引起痛苦的感受,因此它们应更适当地称为“困难的美”。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艺术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这众多的层次可以区分为间接层和直接层两大类。间接层是艺术品所复现的、本来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形式。现实丑在间接层中出现,并不会使艺术品成为丑的,反倒往往成为艺术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丑转化成了艺术美的成分。直接层是艺术品借以呈现自己的、由表现手段所建立的形式。丑的形式在直接层中出现,必然成为艺术丑,比如艺术品的创作者审美理想卑下、审美趣味猥琐,或者表现技巧拙劣、表现手段贫乏,都形成艺术丑,从而只具有否定的消极意义。1.悲剧广泛存在于人的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悲剧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悲剧审美形态的发展与西方悲剧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并不仅限于悲剧艺术。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8/8\n1.喜剧它常常被借用来比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些可笑的趣事,同时也是戏剧中历史最古老的类别之一;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则是指某些滑稽可笑的事件或人物的仪表和言行所引起的美感反应形式。与悲剧(悲、悲剧性)相对应的美学范畴。与悲剧对象不同,喜剧(喜、喜剧性)对象的刺激更加柔和,从而引起的伴随的顺受精神反应更加减弱。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对于这类对象往往会产生嘲笑、戏弄、讽刺和批评的情绪,通常并不一定能引起真正的美感。但是在艺术中,却可以将类似的感情与美感融合和统一在一起,并变化、发展成一种特殊的美感形式,这就是喜剧。喜剧对象一般地要比引起优美美感的对象更能带来和美感相一致的伴随的精神反应,甚至是过度的精神反应。马克思在谈到世界史的发展时,曾经写道:“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在埃斯库罗斯的《被锁链锁住的普罗米修斯》里已经悲剧式地受到一次致命伤的希腊之神,还要在琉善的《对话》中喜剧式地重死一次。历史为什么是这样的呢?这是为了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喜剧尽管以喜剧戏剧为主,但并不局限于喜剧剧种,如小说中的讽刺幽默作品、诗歌中的讽刺诗、绘画中的漫画、电影中的喜剧作品等等,都是能带来特殊美感的喜剧性作品。喜剧的美感同样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美感,人们在喜剧中不仅能够得到愉悦的享受和满足,还能由此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古代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和雄辩家西塞罗曾说:“喜剧应该是人生的镜子,品性的模范,真理的反映。”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借用神甫之口表示赞同这种主张,并且又进一步具体解释说:“观众看了一本有艺术有结构的戏剧以后,对于诙谐的部分会觉得有趣,对于严肃的部分会觉得有益,对于情节会觉得惊奇,对于情理会得到进步,又因见了欺诈的而自知儆戒,见到好榜样更加贤明,对恶德知道深恶,对美德知道爱慕,因为凡是一本好喜剧,总能将观众心中这一切的热情都唤醒起来,无论那观众是怎样的粗俗和愚蠢。”这就是喜剧这种所谓“无害的消遣”和“健康、高尚的笑”所带来的美感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德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卡尔・李卜克内西曾指出:“喜剧以及整个艺术中喜剧性的任务,在于发挥积极的实际的反思能力,去认识滑稽,摆脱它,超越它,获得支配它的权力和力量。神性的、神圣的笑是喜剧的这种崇高作用的表现。”鲁迅曾把喜剧看作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他称俄国讽刺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是“含泪的微笑”,因为“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的”。喜剧是一种笑的艺术样式,它总是引人发笑,在笑中包含着深刻的、复杂的意义。喜剧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幽默型的喜剧,另一种则是嘲弄型的喜剧。2.美感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感是指客观存在的美反映到人类头脑后所长期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审美意识。它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狭义指审美感受,即主体对美的主观感受、体验、理解、评价和所获得的精神愉悦,是审美中的意识活动和心理状态。一般指狭义。美感是人从对象中发现、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后激起的肯定性评价和情感愉悦。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在审美实践的一系列复杂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多种心理功能交互作用中实现。其源泉和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美。审美对象的丰富性、变易性制约着美感的丰富性、发展性。对象美的不同形态、性质引起优美感、壮美感、崇高感、悲感、喜感、幽默感等不同类型的美感。其生理基础是审美感官的感受力和大脑的效应机能,是事物特性同人的生理功能、需要的适应。其心理条件是人已有的审美意识、经验、能力和特定心境、需要、态度。其认识论基础是人在审美实践中对客体审美特性的把握。其产生、发展和方面、方向、性质、程度既被审美客体、对象所激发,又受主体审美实践经验、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能力8/8\n的制约。其形成过程为:对对象具体形象形态的感性直觉,产生快适感、愉悦感;在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经验基础上展开联想、想像、判断和情感、情绪等形象思维活动;把握对象特性及其相互联系,激起审美的自我意识,创造审美意象,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使美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有丰富的主体内容,并反作用于美,增进美。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契合的结果,是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其特征主要有:(1)直觉性与理智性的统一。它从对形象的感性直觉开始,并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的直觉,在直觉阶段即已产生初级的美感或审美快感;当经过理智的思维,对事物的内容美、形式美及其统一达到理性认识后,便渗入深层的理性内容。(2)生理快适性与社会情感性的统一。在审美的直觉、理智阶段,都伴随生理的快适感,当审美进行理性分析,激起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后,美感便发展为喜悦、同情、爱、共鸣等具有特定社会内容的情感、情绪活动,达到知、意、情的统一,并以社会情感为网结点,沟通美感中的各种心理内容、心理形式。(3)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个人主观非功利性与社会客观功利性的统一。个人审美经常是非自觉的,不带功利目的,但由于人在审美中受到社会的功利感、道德感的制约,总是以对象于己有益无害为出发点,有时还常表现为自觉的精神活动,或隐或显地带有广义的功利要求,使美感客观上具有了功利内容。(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稳固性与变易性的统一。具有鲜明性的对象,使美感具有特定指向性和美感内容具有确定性,形成具有特定规定性的美感;复杂的、变易的、朦胧的对象常使美感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即使对象确定,如果主体情绪、认识发生变化,也会使美感处于变易之中,乃至模糊不定。(5)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统一。人的审美意识受到各种社会观念的制约,不同的人,其审美心理结构的组合方式不同,审美趣味、能力、角度不同,使美感具有相对性和时代、民族、阶级、个体的差异性。同时对象的确定性,审美心理结构的共同性,又使不同人对同一对象产生共同的美感。获得美感是人进行审美的目的,情感体验和愉悦是美感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可使人获得精神的满足,调节人的生理、心理,净化人的心灵,促成人的意志行为,激励人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现实、改造自己、创造美。中国现代美学界对美感有不同见解,主要为:(1)是主观移情、内模仿的结果,或是客体的性质符合主观的需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是对美的反映,它只能认识、感受美,而不能改变美。(3)是自然人化,感官人化的结果,是人类在实践中与美的自由形式同构对应所产生的一种自由感受。(4)是由事物形式的感觉所激起的快感、愉悦感。(5)是一种超越感觉的情感愉悦。西方美学史有时又称“快感”。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它是具有特殊天赋的“天才”在迷狂状态中对于“理念”回忆时产生的欣喜、爱慕,“理念”是产生美感的源泉。德国莱布尼茨认为它是一种混乱的、感性的、不能充分说明的感觉,是无数微小感觉的集合体。英国博克认为它是感官对于客观事物外在美的机械反映,是感性直觉所引起的爱的情感,与理智、意志无关。德国康德认为它是纯主观的自由的愉快,不夹杂任何利害感,在纯粹的具有普遍性的不借助概念的鉴赏判断中得到。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其根源在感性认识中,它不带直接的功利感,又客观包含着功利性。以上诸说均未能充分揭示美感的实质。1.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是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8/8\n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1.传神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在艺术中通过对象的外部特征表现其内在精神,把对象的本质特征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是艺术中的一种美的境界。“传神”是中国肖像的传统名称。源于晋代顾恺之的“传神写照”一语,即图绘人物,能生动的传达其神情意志。后来“传神”一词也被应用在山水,花鸟等画科中,表现出事物的自然生机。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1、如何理解自由创造活动,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活动是人类的最珍贵的属性?2、如何理解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3、美和丑的关系如何?如何辩证地理解美与丑?4、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实践?5、如何理解美感的共性与个性?6、美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7、如何认识美的本质?8、如何结合石器和陶器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9、如何认识艺术美,为何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论述。10、如何认识形式美?11、如何认识美与善的关系?12、科学美的含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认识科技美?13、如何理解艺术丑?14、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美的看法分别是什么?15、悲剧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如何认识悲剧?16、关于传神的理论主要有哪些?17、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8、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19、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如何理解悲剧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20、为什么说“寓庄于谐”是喜剧艺术的本质?1、优美与崇高的特点是什么?二者的区别。特点:优美的根本特点在于和谐。是以其温和、柔弱、清秀、淡雅、纤细、轻盈、幽静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给人一种温柔、喜悦、心旷神怡、顺情适性的感受,这是优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与基本的审美属性。壮美与优美不同,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对立、冲突。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8/8\n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激荡的审美感受。区别:首先,可以从形态方面予以区别:其一,壮美(崇高)的事物显得强大,有力;优美则显得小巧、娇柔。其二,优美的事物一般都有较强的形式美;壮美的事物则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其三,优美的事物宁静,幽雅,呈现出一种静态美;壮美(崇高)则豪放、激荡,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再者,壮美与优美还可以从美感方面予以区别:其一,壮美(崇高)感是一种复合的情感反应,优美感则是一种单一的情感反应。其二,优美易于为人感受,壮美(崇高)则较难于为人们感受。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