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00 K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化生活》考纲解析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考点一:文化是什么(识记)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指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考点二:文化的力量(理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文化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考点三: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应用)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一些国家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考点四: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综合运用)1\n.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考点五:感受文化影响(理解)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即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2)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考点六:文化塑造人生(理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考点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识记)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性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性。(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可见,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n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4.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考点八: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理解)1.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其主要途径是:商贸活动;人类迁徙;教育活动。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到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媒的主要手段。3.文化交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考点九: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n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有:(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泻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2.传统文化的特征:(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4.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考点十: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综合应用)1.文化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的推动。3.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考点十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简单应用)\n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3.文化创新的作用。(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考点十二: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1)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和文化竞争与文化合作的关系。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2.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第一,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n。第二,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点十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识记)1.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1)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3)秦: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4)汉: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儒家思想正式形成。(5)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势恢宏的全盛时代。(6)宋元明: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7)明清: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走向衰微。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它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3.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衰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考点十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识记)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n(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我国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经过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各具特色。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考点十五: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识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中华民族精神是由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孕育而来的;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考点十六: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识记)\n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团结统一是指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2)爱好和平是指中华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3)勤劳勇敢是指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精神。(4)自强不息是指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考点十七: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考点十八: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综合运用)1.中华民族精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正确做法是:(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主心骨”。(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n(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如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丰富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人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考点十九:文化的“喜”与“忧”(识记)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等。2.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3.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进行积极管理,正确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考点二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理解)1.当前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考点二十一: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简单应用)1.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落后、腐朽的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n2.落后文化:(1)含义:指的是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2)表现: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3)危害:属认识问题(认识上的不科学、不积极、低俗)。(4)对策: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3.腐朽文化:(1)含义:指的是腐朽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2)表现: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3)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4)对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4.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1)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2)传播途径的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3)市场经济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5.各种文化处于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6.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考点二十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识记)1.\n中国文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在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的过程中,曾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是全盘西化论,二是文化复古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开始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其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其建设要求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4.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考点二十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解)\n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1)发展教育事业。必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发展科学事业。必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3)发展文化事业。必要性: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求: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竞争力。\n4.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考点二十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理解)1.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1)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2)原则: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3)重点: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4)基本要求: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5)着力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6)目标: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要求和特征。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n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考点二十五: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理解)1.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遇到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解决道德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3.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4.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人们自觉树立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作出理性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人们加强学习自觉性,掌握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修养。5.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的人。6、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n(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