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74 K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2.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第二节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冈眼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V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讲白了除了北冰洋没有)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1)台风的形成和结构: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一年四季均有,尤以7-门月最频繁。台风由外围大风区(风最大)、漩涡风雨区(雨最大)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2)台风的划分: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称之为“台风乃;10-11级称之为“强热带风暴”;8-9级称之为“热带风暴”;6-7级称之为"热带低压”o(3)台风的分布: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西北太平洋沿岸多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称之为“飓风”;南半球称之为“气旋”;印度半岛称之为“热带气旋“;孟加拉湾称之为"气旋性风暴“;菲律宾称之为“碧瑶风";澳大利亚称之为“威力威力“O2.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1)干旱和旱灾的区别:干旱多发生于降水不稳定的地区,比如季风区。年雨型、少雨型气候均不宜形成旱灾。干旱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干旱状态,已适应当地环境,缺乏受灾体,难以成灾。(2)旱灾的特点:渐发性。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3.寒潮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且一天内,最低气温在5°C以下的。(各地区的温度指标不同)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直径几千千米,厚度6-7km,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二)地质灾害仁地震(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地震震级最早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務提出,俗称“里氏震级”Ml(往往精确到0.1)o历史地震Ms(精确到1/4级)。(2)构造地震示意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另0—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60km浅源地震、60-300km中源、>300km深源。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100km地方震、100-1000km近震、>1000km远震。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3)震级与烈度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微震(—3级)、小震(3-4.5级)、中®(4.5-6级)、强震(6夕级)、大震(N7级)、特大地震(N8级)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n①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我国划分为12级。注意:A—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各地的破坏程度不同。B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C等震线往往是同心的椭圆形,而非圆形,其长轴往往是地表断裂处。(4)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2.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①定义: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②发生条件:A岩体比较破碎;B地势起伏较大;C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2)泥石流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②发生条件:A地形陡峻;B丰富的松散物质;C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滑坡与泥石流易壅塞河道,若量大,滑坡体会在河道中形成土石水坝,在上游形成小型湖泊既“堰塞湖“o若库容达到一定体量,会冲断水坝,对下游形成一次溃决洪水。(三)水文灾害仁洪涝(1)两种类型:洪水、涝渍(2)成因和多发地区类型形成原因多发地区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湿洼地。两者联系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习S,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地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2.风暴潮(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2)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类型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夏秋季节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气旋风暴潮春秋季节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增水过程相对平缓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厄尔尼诺是在东太平洋、南美厄瓜多尔和秘鲁沿海,圣诞节(12月25日)前后出现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东海岸寒流势力减弱,气候变得湿润,渔获量减少;西海岸则降水减少,愈发干旱。拉尼娜的连锁效应则与厄尔尼诺相反。厄尔尼诺对中国的影响:A暖冬;B干旱、洪涝(易形成南涝北旱);C东北冷夏;D热带气旋减少。(四〉生物灾害[.病害(1)类型: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2)病害发生的原因: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潮湿:小麦锈病、稻瘟病等;王呈j小麦白粉病等。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2.虫害和鼠害(1)虫害的常见类型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危害我国最主要的害虫是松毛虫。(2)鼠害及危害:重灾区在农田、牧场及森林。(3)虫、鼠害的特点:繁殖快、适应能力强(4)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世界上两大自然灾害带: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自然灾害带致灾因子环太平洋①板块交界处T多火山、地震T多海啸;②热带、副热带海域T台风T风暴潮20°-50。N间的环球①不同气候带边缘T水旱灾害;②热带、副热带海域T台风T风暴潮;③地势高差大T地质灾害2.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群发规律(时间上),群聚规律(空间上)3.自然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原生灾害T次生灾害、衍生灾害次生灾害多发于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领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危害大。衍生灾害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自然灾害链主要有串发性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串发-并发性灾害链三类。\n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辰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2.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当时没有人类,所以不能称为“灾害”。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特殊的地理位置T太平洋西岸T台风T风暴潮TT东南沿海频率高,强度大TT亚洲东部T季风(不稳定)T干旱T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T洪涝T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高T低温冷害TT东北强烈的地壳活动T太平洋、印度洋消亡边界T地震火山TT台湾、华北、西北、西南T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1多山地貌T山区广布,地势起伏大T滑坡、泥石流-►西南(-)中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特点——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严重1.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的关系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使得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2.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气候、地形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农业部门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主主要受灾灾种洪涝、干旱、冷冻、风雹雪灾、旱灾、虫灾受灾省区山东、河南、江苏等省蒙古、青海、西藏、四川等省(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6个灾害带)分布地区主要灾害形成原因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1.海洋灾害带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即含陆地,包括台、琼两岛)台风、风暴潮、赤潮等受海洋环境的影响影响海洋渔业、石油平台、船舶、港口等2.东南沿海灾害带主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影响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3.东部灾害带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此外,东北霜冻、华北地震显著平原集中,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4.中部灾害带主要指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严重自然环境最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严重影响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内蒙古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质灾害亦严重5.西北灾害带主要指西北内陆的新、陇、宁、内蒙古西部地区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6.青藏咼原灾害带主要指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内陆咼寒地区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n注意:东部灾害带,包含了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中部省份,也是六大灾害带中的重灾区。其灾情重的原因是:①地势低平,易发水灾;②多台风、暴雨,北部地区多旱灾、虫灾;③灾害种类多;④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多群发。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西南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度地带)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南北地震带、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2)灾情变化趋势——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1.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2)滑坡: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时更多。2.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3.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构造活跃;②地形复杂,地表不稳;③水源充足,多暴雨。(2)人为原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2.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第三节中国的水文灾害一、洪水灾害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3.洪水的分类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洪水主要有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融雪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除上以外,还有两类洪水类型:海泛洪水(如风暴潮的次生灾害)、溃决洪水(如前文中的堰塞湖溃决等)。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2.雨涝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门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根本原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3.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4.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说明: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二、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1•危害地区: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2.类型及时间:台风风暴潮(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温带风暴潮(春秋两季)三、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尤为频繁)1•灾害链:暴雨T洪涝J风暴潮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D自然原因:①西南和东南季风影响;②阶梯的交界处多山,迎风坡;③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东部临海。(2)人为原因:①滥伐森林,水土流失;②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河湖蓄洪行洪能力差;③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第四节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n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江淮地区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o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春雨贵如油”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东北有春季融雪的春汛故受灾小。(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但台风雨常可缓解灾情。(4)华南地区夏秋旱。(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东部多伏旱,南部多春旱,西部与北部多夏旱。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3.旱涝关系d)旱去命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大概6.5次台风登陆2.台风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率远高于以北地区。其时间为盛夏至秋初。3•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既影响生长期始尾。秋末的第一次寒潮易引发北方大范围初霜。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2.路径:偏西路径一一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一一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一一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3.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4.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5.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四、沙尘暴一一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Okm的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增加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一沙尘暴、干旱一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2•华北地区是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灾情最重的旱灾中心。当地频率最大的是春旱与初夏旱。已成为最缺水的区域。2.华北地区气象灾害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②冬季风通道;③邻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盖度低。(2)人为原因:①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第五节中国的生物灾害—、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几种病虫害及其分布:小麦锈病是中国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小麦病害,在各麦区均有发生。条锈主要发生在华北、华中、西南与陕陇;叶锈主要发生在东北、前套、江淮、滇南红河州;秆锈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至贵州一线)。水稻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棉铃虫多发生于105。E以东地区,大棉铃虫仅分布于新疆。二、森林病虫害—丄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松毛虫我国森林最主要的害虫。松毛虫发生频率的地区差异:常发区:海拔〈400叭平均气温〈25°C的地区;偶发区:海拔400〜500叭10〜25°C的地区。落叶松毛虫分布于东北与北疆,马尾松毛虫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油松毛虫分布于第二、三级阶梯交接地带;云南松毛虫分布于西南。三、蝗灾与鼠害一一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1.蝗灾:(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O蝗灾重灾区主要在黄淮平原的农业区。\n(2)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对我国危害最大。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西藏飞蝗主要分布于青藏地区。(3)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蝗灾就会爆发。1.鼠害鼠类危害区分布本区农业特点常见害鼠亚洲东部喜湿东北、华北和西南的大部,华东、华南的全部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褐家鼠、小家鼠等亚洲中部耐旱西北、青藏咼原大部,及东北、华北的边缘地带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小家鼠、黄鼠等四、生物入侵2003年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假高粱、凤眼莲、飞机草、蔗扁蛾、湿地松粉蛤、强大小蠢(chun)x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共计16种。某一生物一旦离开原生生境即进入新的地区,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第三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检测与预防—、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仁'概念;自然灾害蓝亦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1.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2.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①全球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2003年1月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形成。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1.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2.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三、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匚'信息集崩芬析:对暑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RS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与GIS在空间分析的优势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四、自然灾害的防御1-非工程性防御(软件建设):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2.工程性防御(硬件建设):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方式实例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地质灾害发生;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保护堤内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二者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减灾效益的“十分之一法则”O防灾投入是受灾损失的十分之一。说明了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第二节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灾前准备(未雨绸缪)、灾中应急(雪中送炭)和灾后恢复(亡羊补牢)是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一、灾前准备1.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储备救灾物资2.灾前准备涉及的两个方面: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救灾人员。(1)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决定。(2)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犹逛决定,关系到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我国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哈尔滨、沈阳、天津、郑州、合肥、武汉、长沙、西安、成都和南宁。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专业救援队(如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灾中应急1・概念:灾中应急是指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2.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3.“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硬件)4.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灾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软件),关索到各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使灾情最小化。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n三、灾后恢复1.目的: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到最低;增强威力灾害发生的抵抗能力。2.救济灾民的形式: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商业保险)和国际救济等3.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o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O管理体系:我国减灾以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形成了政府无偿救济、军队与民众合作救灾,以及全国与地区救灾调配的管理体系。第三节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一、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强调自救)1.震前——防震准一通常以家庭为单元家庭防震避農方案:⑴明确疏散通道和避难地点;⑵加固并合理布局家具;⑶清楚室外环境条件,户外逃生切忌逃向有倒塌危险的区域;⑷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⑸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⑹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尤其是外伤包扎,切记逃跑、遁藏时注意保护好头部;⑺身上夹带急救卡片,方便输血和善后;⑻适时进行家庭应急练习。日本避难袋包括:干面包、水、医药用品、军用手套、哨子、剃须刀片、地图、指南针、急救卡等。2.震中避震(1)自救黄金12秒除掉反应时间,大概只剩7-9秒。平房或一楼建议“跑”,楼房建议“躲”o(2)室内避震要点:A跳楼不为上策,非伤即亡;B室内勺犬而待定“(明-嘉靖1556华县地震秦可大《地震记》“率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C选择三角空间,开间小的地方,厨房有燃气管道,建议躲藏卫生间,但注意勿靠近玻璃;D保护好头眼口鼻;E远离所有外墙,楼梯间,尤其是电梯。(3)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迅速远离高层建筑、墙院和桥梁。降低重心,护好头部。3.震后自救与互救(1)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2)互救黄金24小时⑴先就近、后救远;⑵先易后难,先轻后重;⑶先救性"、后救uAn,先暴露掩埋者头部,迅速清除口鼻尘土;⑷搜救时注意一切声音与动静,把握任何生命迹象;⑸勿盲目开挖废墟,了解工程力学,掌握就生技能,提前做好营救演练,培训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二、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强调互救)1.防洪准备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准备逃生物资。2.洪水应急措施: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的电杆及电线;④保护财产(离开住处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三、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1.风灾自救的重点:①窗户留出一些缝隙,平衡建筑物内外压力;②隐蔽于低洼处或防空壕(美国多龙卷,家庭多设有地下室);③船只尽快靠岸,切勿靠近窗户。2.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切记泥石流由水带动,因而多在山谷中,少显于山脊线上。3.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遇沙暴,出门带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N95型)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