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30 KB
  • 2022-07-28 发布

jzg高中二年级语文复习资料之七-现代文阅读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散文阅读  散文选文常为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或品评作品的,阅读时需要具备相关的文体常识,了解阅读的常用方法。散文阅读的命题思路是由词句到段落到整体理解,由局部到全局,由浅入深的。所以我们要先读懂全篇、整体把握。解答技巧?a.通读时标出描写事物特征的词,标出作者议论、抒情的句,根据或领起、或小结、或过渡的作用,确定段落中心句、文章主旨句,找到分析的依据。 b.仔细审出试题题干中暗示的答题指向,从原文中找命题点,并从命题点的前后文中找相应的词或句、或用原文、或稍加概括作答。 c.关于散文中的写法及其作用的赏析,一是要充分运用赏析常识作具体分析,分析所用的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并且分析要紧扣文章主旨;二是要分条陈述,力求有理,分析宁多勿少,因为是据理评分。赏析常识:反衬使形象特征更突出;比喻会使表达更形象;对比使特点更鲜明;排比使特征展示更充分,主旨更得到强化;引用名言会使主旨开掘得更深刻,使主题得以升华;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便于对话,使语气亲切;倒叙容易造成悬念、突出主题;象征会使主旨表达委婉含蓄等。《根之魂》阅读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技巧的鉴赏。涉及到文章篇章结构的艺术安排处设题较多,如开头的作用、引用手法的作用等,从答题的情况看,很不理想。暴露出这样一些问题。1、缺乏起码的文章学知识如第1题“文章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有的同学答“根是文章的线索”;更有甚者答“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主旨,深化文章中心”;还有人居然答“承上启下”\n。所谓线索一定是贯穿全文的。散文开篇较少起笔就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更无从说起。承上启下说简直荒唐可笑,启下倒有可能,承上从何而来。一般而言,散文多由实到虚,结构上层层递进,卒章显志。又如第4题问“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且不谈这一引用突出的内容情感答不出,有人就连引用“赋予文章一定人文色彩”这最起码的一点都回答不出。2、大而化之,空有一些套话还是第4题,大多数同学都答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却不能答出“引出下文什么的描写”“为下文的什么作铺垫”,这种情况更具典型性。这样答的同学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于文章开头的作用是有所了解和理解的,但答案内容空洞,只能得1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我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即有否真正理解文本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是怎样说的。不能只笼而统之地答一些基本知识(套话),因为套话只是某种手法、某种结构形式的一般意义作用,只能起一个引路作用。回答任何一个问题都应结合文本的内容作具体的分析,将问题的答案具体化。3、审题意识缺乏如第3题的第2问“联系上下文来看,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话?”和第4的“文中引用孙中山先生祭陵辞有什么作用?”前一个问题,有人这样答“老汉是陵园管理者,又是典型的陕北高原农民,是中华民族最真切的的一个代表,最朴实的根基,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是有了这群胼手胝足,辛勤开垦的劳动人民,才有了中华民族,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实际是回答了“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有人这样答“照应上文每当国家发生大事,总不忘去祖宗陵前祭祀,祈愿祖宗保佑”这实际上是回\n答“文章为什么写孙中山先生祭陵”的问题。这两种答案的错误可以说是缺乏审题意识,没有认真去审读题目,从“话”和“辞”的内容去思考。当然从根本上说,还是属于没有真正读懂文章。4、信息筛选不全面,整合不准确,表述不讲科学如第2题“文章多处写到皇帝陵的松柏,这些松柏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答案为“树大、根深、历史悠久”。这个答案似乎简单,但回答准确特别是全面的同学很少。学生的答案有:“蓊郁、苍苍莽莽茫茫”/“漫山遍野的粗犷的巨树”/“阳刚、粗犷、充满生命力”/“庞大的根系深扎于大地”?题干中提到“有多处写到”,那么首先就应该把凡是涉及到皇帝陵松柏的语句找出来。第2段虽写到“走进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走进蓊蓊郁郁的松柏林中,走进????????????”但“苍苍莽莽”的是“黄土高原”,“蓊蓊郁郁”的是“松柏林”。主要在第5、7段。第5段写到“走进大殿的后院,令人震惊的是‘黄帝手植柏’,那简直是世上罕见的巨柏,柏树之王!粗大的躯干瘦节累累,树皮斑斑驳驳,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依然苍郁蓊然,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第7段写到“漫山遍野是巨大的松柏树,林涛轰鸣,苍苍莽莽茫茫。那树根深扎于大地,树梢直薄云天,庞大的根系支撑着参天巨树。我漫步在陵前的松柏林里,呼吸着古树粗犷的气息。北国是属于树儿而属于花的世界,这里蒸腾着阳刚的氤氲,弥漫着皇天后土的浑厚凝重之气。我想只有这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峨峨巨柏,参天之木;只有这巍巍巨树才能撑起这寥廓的天穹!”\n这些信息筛选出来后,就要从中找出能体现特点的关键词,体现人、物的特点的词语从词性来说,一定是形容词。这样就可以将筛选出来的分类合并,得出三个方面的特点。至于“粗犷”“阳刚”等不是树本身的特点,而是它给人的一种感受。已经带有了观者的主观色彩,拟人化了。题目要求回答的更多的是松柏树本身的特点。大多数同学能答出“大”和“深”,“历史久”答出的较少。文章实际多处写到这一特点“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古树”,只是没有出现“巨大”“根深”这样的现成词。信息筛选一定要全面,既要看出明示信息,也要发现暗含信息。概括既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也要根据具体的表述进行分析概括。否则就不全面。筛选出来的信息还要注意加以分类合并,进行整合,然后从几个方面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述。有的答“茂密巨大,巍峨参天”,更有的仅将文中某一现成句“漫山遍野的粗犷的树”“庞大的根系深扎于大地”照抄,将10个宝贵的空格全部占满。这种表述极不科学,严格来说,为0分,充其量也就1分。语简面广点多是答这类题的要诀。注意提醒用足字数。5、理解不准确,回答表面化如第1题“开头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部分同学回答“画之根象征(寓意)中华民族之根”,这就是理解有误。东山魁夷画中之“根”不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象征,黄帝陵才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初,黄帝、黄土高原、黄土地才是中华民族的根。以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只是为了引出下文对黄帝陵的描写。如第4题问“文中引用皇帝驾崩的传说有什么作用”,不少同学回答为“引用皇帝驾崩的传说,介绍黄帝陵的由来”或“引出参观黄帝陵这件事”\n,似也有些道理,因为传说的结尾说“这便是‘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下一段的开头又说“看黄帝陵最好??????????????”以名画起笔写的用意答成“点题;增添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虽不算错,但都未能答出真正的用意所在。只是停留在表面,失之于浅。所有的命题都是具体的,所有的题目都要到文章中找答案,一定要从材料出发,生发,具体化。散文开头的几种模式:(1)欲扬先抑,如05全国卷《一日的春光》;(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如05山东卷《溯源》;(3)对比、映衬,如05广东卷《壶口的黄河》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当然也有不少文章开头就亮出观点,统领全文,如04江苏卷《草堂??诗魂》。也有的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05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散文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的抒情。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掌握散文中常用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在阅读中灵活运用?把栏杆拍遍1.“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n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答:???????????????????????????????????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3.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答:??????????????????????????????????????????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1.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2.对比或衬托。此段对比、衬托有三处:一是《破阵子》可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二是杜甫、王昌龄等人的作品,只是旁观式的想像和描述,二辛弃疾是亲自参战经历的描述;三是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3.“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4.①辛词给人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气势)②辛词充满金戈之声,仿佛是一部军事词典(内容)??③辛词表现了渴望杀敌和呼喊,报国无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的自嘲(内容)??④辛词是血与泪的汇集,是爱国臣子的哭诉表白(内容)??⑤辛词表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个亡国浪子的悲愤之情。(情感)\n翡冷翠山居闲话1.填空。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不必带书。2.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答:???????????????????????????????????3.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答:??????????????????????????????????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胡适曾经说过,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爱”、“自由”、“美”。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讴歌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调。B.一个“你”字频频出现在文章中,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而且使人如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C.作者以空间为序,写澄蓝的天空、山罅里的泉响……在对美好自然的描摹之中,含蓄地歌颂生命、礼赞青春。D.文章第三段写山泉,一连用了几个“流”字,既写出了山泉的悠长,又写出了它恢弘的气势,营造了物我一体的意境。E.这篇文章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尽管不无“西化”的色彩,但汉语的优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1.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不须约伴2.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n3.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既深奥又浅易;只要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示我们的人生方向。4.C??D想念地坛(节选)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B.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一句,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C.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D.“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对虚假的不正当竞争给予了批判。E.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的想念。2.①第三段末为什么说“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②作者为什么能“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