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2.00 K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1.企业在生产各种工业产品等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称为( C)。A. 成本 B.产品成本C.生产费用D.经营费用2.产品成本实际包括的内容称为( B)。A.生产费用B.成本开支范围C.成本D.制造成本3.企业对于一些主要产品、主要费用应采用比较复杂、详细的方法进行分配和计算,而对于一些次要的产品、费用采用简化的方法进行合并计算和分配的原则称为( D)。A.实际成本计价原则B.成本分期原则C.合法性原则D.重要性原则4.按产品材料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分配材料费用时,其适用的条件是(C)。A.产品的产量与所耗用的材料有密切的联系B.产品的重量与所耗用的材料有密切的联系C.几种产品共同耗用几种材料D.各项材料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稳定5.当几种产品共同耗用几种材料的情况下,材料费用的分配可采用( D)。A.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B.产品产量比例分配法C.产品重量比例分配法D.产品材料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6.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第二阶段的对外分配应(A)。A.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B.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内的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分配C.在辅助生产车间、部门之间进行分配D.只分配给基本生产车间7.在辅助生产费用的各种分配方法当中,最简便的方法是( B)。A.顺序分配法 B.直接分配法C.交互分配法 D.代数分配法8.采用顺序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其分配的顺序是( C)。A.先辅助生产车间后基本生产车间 B.先辅助生产车间内部后对外部单位C.辅助生产车间受益金额多少 D.辅助生产车间提供劳务金额的多少9.某企业生产产品经过2道工序,各工序的工时定额分别为30小时和40小时,则第二道工序在产品的完工率约为(D)。A. 68% B.69% C.70% D.71%10.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在产品成本时,影响在产品成本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是( B)。A.在产品的数量 B.在产品的完工程度C.完工产品的数量 D.废品的数量11.当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其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可采用(A)。A.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B.在产品按完工产品计算法C.在产品按约当产量比例法 D.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47-\n12.当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但原材料费用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产品,其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可采用(B)。A.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 B.在产品按所耗材料费用计价法C.约当产量比例法 D.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13.在大量生产的企业里,要求连续不断地重复生产一种或若干种产品,因而管理上只要求而且也只能按照( B)。A.产品的批别计算成本 B.产品的品种计算成本C.产品的类别计算成本D.产品的步骤计算成本14.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是( A)。A.品种法 B.分批法C.分步法 D.分类法15.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若是单件生产,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 B)。A.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B.不需要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C.区别不同情况确定是否分配生产费用D.应采用同小批生产一样的核算方法16.管理上不要求计算各步骤完工半成品所耗半成品费用和本步骤加工费用,而要求按原始成本项目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采用分步法计算成本时,应采用(D)。A.综合结转法 B.分项结转法 C.按计划成本结转法 D.平行结转法17.平行结转分步法下,每一生产步骤完工产品的费用,是(C)。A.该步骤完工半成品的成本 B.该步骤完工产成品的成本C.该步骤生产费用中用于产成品成本的份额 D.该步骤生产费用中用于在产品成本的份额18.需要进行成本还原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是(C)。A.品种法B.平行结转分步法C.逐步结转分步法(综合结转)D.逐步结转分步法(分项结转)19.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时(A)。A.不能提供所有步骤半成品的成本资料 B.只能提供第二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C.只能提供第一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D.只能提供最后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20.期间费用核算内容不应包括(D)。A.财务费用核算 B.管理费用核算C.营业费用核算 D.制造费用核算1.以某一先进单位产品成本作为目标成本的一种预测方法称为(C)。A.倒扣测算法 B.比率测算法 C.选择测算法 D.直接测算法2.如果企业属于连续式复杂生产企业,分解产品目标成本时,应按(C)。A.功能评价系数分解B.历史成本构成百分比分解C.按产品制造过程分解D.按产品成本项目构成分解3.在本量利分析中,必须假定产品成本的计算基础是(B)A.完全成本法 B.变动成本法 C.吸收成本法 D.制造成本法4.进行本量利分析,必须把企业全部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和(D)-47-\nA.制造费用 B.直接材料 C.直接人工 D.变动成本5.按照本量利分析的假设,收入模型和成本模型的自变量均为同一个(D)A.销售单价 B.单位变动成本 C.固定成本 D.产销量6.计算贡献边际率,可以用单位贡献边际去除以(A)A.单位售价B.总成本C.销售收入D.变动成本7.已知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每件3元,固定成本总额为60000元,产品单价为5元,则保本销量为(A)件。A.30000B.20000C.12000D.75008.已知企业某产品单价为2000元,目标销量为3500件,固定成本总额为100000元,目标利润为600000元,则单位变动成本为(C)元/件。A.1000B.1500C.1800D.20009.确定功能评价系数常常采用的方法是(B)。A.对比法B.评分法C.定性分析法D.定量分析法10.价值系数的计算公式是(B)。A.功能评价系数×成本系数 B.功能评价系数÷成本系数C.成本系数÷功能评价系数 D.功能评价系数÷价格系数11.倒扣测算法是在事先确定(A)的基础上,首先预计产品的售价和销售收入,然后扣除价内税和目标利润,余额即为目标成本的一种预测方法。A.目标利润B.目标成本C.目标销量D.目标单价12.依据掌握的各种决策成本及相关的数据,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的过程,称为(B)。A.成本预测 B.成本决策 C.成本分析 D.成本计划13.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称为(A)。A.机会成本B.专属成本C.差量成本D.重置成本14.在成本决策中,零部件自制较外购所增加的成本,属于(B)。A.机会成本 B.差量成本 C.无关成本 D.变动成本15.那些由于过去的决策所引起,已经发生并支付过款项的成本,称为(C)。A.历史成本 B.变动成本 C.沉没成本 D.专属成本16.总额分析法以(D)模式计算利润。A.销售收入-变动成本B.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C.销售收入-固定成本D.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17.在成本决策中不需要区分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的决策方法是(A)。A.总额分析法 B.差量损益分析法 C.相关成本分析法 D.成本无差别点法-47-\n18.采用差量损益分析法必须坚持(A)原则。A.相关性 B.重要性 C.明晰性 D.稳健性19.差量损益分析法下,如果决策中的相关成本只有(C),可以直接比较两个不同方案的贡献边际。A.差量成本B.专属成本C.变动成本D.沉没成本20.最佳订货批量是指使存货(C)最低时的订货批量。A.变动成本B.运费C.相关总成本D.买价1.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时,生产工资费用定额的计算公式是( D )。A.产品实际工时×生产工资实际单价 B.产品实际工时×生产工资计划单价C.产品生产工时定额×生产工资实际单价D.产品生产工时定额×生产工资计划单价2.由于修改旧定额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额称为( C )。A.定额差异 B.材料成本差异C.定额变动差异 D.脱离定额的差异3.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时,若差异额较大而且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动也较大,差异额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一般是采用( B)。A.定额差异的比例 B.定额成本的比例 C.脱离定额差异的比例 D.材料成本差异的比例4.定额法下的定额变动差异是指由于修订消耗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 B)。A.计划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额 B.新旧定额的差额 C.实际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额 D.月初定额与月末定额的差额5.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对于定额变动差异若是定额降低,在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还应( C )。A.从当月的产品成本当中扣除 B.加到当月的产品成本当中C.对当月产品成本没有影响D.应在月初产品成本当中进行调整,月末在产品成本不进行调整6.定额法下的产品成本计算单中,在消耗定额降低时,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成本调整和定额变动差异数,( D )。A.都是负数 B.都是正数C.前者是正数,后者是负数 D.前者是负数,后者是正数7.定额法的特点是( B )。A.对产品进行事前控制 B.对成本差异进行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C.进行成本的定期分析和考核 D.上列三点都具备8.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 D )。A.完全是一回事 B.毫无联系C.可以互相代替 D.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者不能互相替代。-47-\n9.在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情况下,生产能力利用差异的计算公式是( B)。A.(实际工时-预算工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B.(预算工时-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C.(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D.(标准工时-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10.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按三因素法进行分析时,组合差异等于( B )。A.材料实际耗用总量×(实际结构平均实际单价-实际结构平均标准单价)B.材料实际耗用总量×(实际结构平均标准单价-标准结构平均标准单价)C.材料实际耗用总量×(实际结构平均实际单价-标准结构平均标准单价)D.材料标准耗用总量×(实际结构平均标准单价-标准结构平均标准单价)11.我国企业按标准成本制度进行核算时,应设置的差异账户是( A )。A.生产成本差异 B.材料价格差异C.直接人工差异 D.制造费用差异12.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应以各责任部门为单位,按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编制费用预算,为了计算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应以确定的预算费用除以( A )。A.预算生产量 B.实际生产量C.预算工时 D.实际工时13.在定额成本制度下,生产成本科目的借贷方是( C )。A.按定额成本登记 B.按标准成本登记C.按实际成本登记 D.按计划成本登记14.在制造费用不区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情况下,制造费用差异是( B )。A.标准制造费用与实际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B.实际产量标准制造费用与实际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C.计划产量标准制造费用与实际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D.预算产量标准制造费用与实际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15.在将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情况下,变动制造费用差异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效率差异和耗费差异,其中效率差异的计算公式是( D )。A.(预算工时-标准工时)×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B.(预算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C.(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D.(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预算分配率16.由厂部直接编制全厂成本计划的方法,是采用( A)。A.一级成本计划编制方式 B.分级成本计划编制方式C.一级与分级相结合的成本计划编制方式 D.独立成本计划编制方式17 企业在编制成本计划时,一般是先编制( B)。-47-\nA.基本生产车间的成本计划 B.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计划C.制造费用总预算 D.期间费用预算18.成本报表属于( B )。A.对外报表 B.对内报表C.既是对内报表,又是对外报表 D.对内还是对外由企业决定19.可比产品降低额与可比产品降低率之间的关系是( C)。A.成反比 B.成正比C.同方向变动 D.无直接关系20.填制商品产品成本表必须做到( A)。A.可比、不可比产品须分别填列B. 可比、不可比产品可合并填列C. 既可分别,也可合并填列D. 填制时无需划分可比、不可比产品21.商品产品成本表的填列必须做到( A)。A.主要产品逐一填列,非主要产品可以汇总填列B.主要产品与非主要产品汇总填列C.只填主要产品,并汇总填列D.非主要产品同主要产品一样,须逐一填列22.计算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的分母是可比产品按( A)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A.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 B.上年计划平均单位成本C.本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 D.本年计划平均单位成本23.企业成本报表的种类、项目、格式和编制方法( B)。A.由国家统一规定B.由企业自行确定C.由企业主管部门同一规定D.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共同制定1.从狭义的角度说,成本分析主要是指( B)。A.成本事前分析B.成本事后分析C.成本事中分析D.成本全过程分析2.影响产品成本的固有因素是( A)。A.企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B.成本管理制度的改革C.市场需求和价格水平D.生产设备利用效果3. 影响产品成本的微观因素是( B)。A.市场需求和价格水平 B.生产设备利用效果C.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D.企业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4.为确定某一经济指标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以掌握该项经济活动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方法是( D)。A.因素分析方法 B.相关比率分析法C.趋势比率分析法 D.构成比率分析法5.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是指( C)。A.Σ(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B.Σ(实际产量×本年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C.Σ(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D.Σ(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本年计划单位成本)6.某产品单位材料计划耗用量10千克,实际耗用量9.5千克,每千克计划价格50元,实际价格55元,则该产品单位成本的量差影响额是( B)。-47-\nA.25元 B.-25元 C.27.5元 D.-27.5元7.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因素有( B)。A.产品产量 B.产品单位成本C.产品的规格和种类 D.产品数量8.通过成本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的数据的对比,来揭示成本变动及其原因的一种方法是( A)。A.对比分析法 B.趋势分析法 C.比率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9.把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因素,研究诸因素变动对综合性指标变动影响程度的分析方法是( D)。A.对比分析法 B.趋势分析法 C.比率分析法 D.因素分析法10.在不考虑成本性态分析,即不将成本划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时,产品产量的变动对企业主要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是( C )。A.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都不受影响B.既影响成本降低率,又影响成本降低额C.只影响成本降低额,不影响成本降低率D.只影响成本降低率,不影响成本降低额11.反映成本变化一个侧面的指标是( A)。A.数量指标 B.质量指标 C.单项指标 D.综合指标12.成本考核的目标是( D)。A.符合国家法令B.符合国家计划C.作出综合评价D.提高经济效益13.特定的责任中心所发生的耗费称为( D)。A.沉没成本B.固定成本 C.相关成本 D.责任成本14.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有( D)。A.对外投资支出 B.购建固定资产支出 C.公益金开支的支出 D.直接人工15.审核成本预测的可靠性、成本决策和成本计划的先进性和可行性是指( A)。A.事前成本审计 B.事中成本审计 C.事后成本审计 D.以上三项都对16.成本审计的重要内容是( D)。A.营业费用审计 B.管理费用审计 C.财务费用审计 D.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审计17.下列支出中,可以列入产品成本的有( B)。A.被没收的财物 B.机物料消耗C.捐赠支出D.违约金支出18.对某些费用支出的数额、比例作出具体规定的是( B)。A.成本开支范围 B.费用开支标准C.成本项目 D.费用要素19.质量成本趋势分析的指标有( B)。A.产值质量成本率 B.销售基数 C.销售收入质量成本率 D.质量成本利润率-47-\n20.把质量成本的核算和正常的会计核算截然分开的方法称为( B)。A.单轨制 B.双轨制 C.集中制 D.非集中制1.下列各项中,属于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的是(B)。A.外购动力费用B.制造费用C.工资费用D.折旧费用2.下列各项中,属于工业企业费用要素的是(C)。A.工资及福利费用B.燃料及动力C.工资费用D.原材料3.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是(C)。A.产品生产成本B.期间费用C.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D.各成本项目的费用4.采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交互分配法,对外分配的费用总额是(D)。A.交互分配前的费用B.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C.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D.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再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5.在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很少的情况下,适宜采用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是(A)。A.直接分配法B.交互分配法C.计划成本分配法D.代数分配法6.下列方法中,可能使“制造费用”帐号有月末余额的是(A)。A.生产工人工时比例分配法B.交互分配法C.计划成本分配法D.代数分配法7.分配加工费用时所采用的在产品完工率,是指产品(B)与完工产品工时定额的比率。A.工序的工时定额B.前面各工序工时定额之和与所在工序工时定额之半的合计数C.所在工序的累计工时定额D.所在工序的工时定额之半8.如果某种产品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产品成本中各项费用的比重相差不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应采用的方法是(B)。A.不计在产品成本法B.约当产量比例法C.在产品按完工产品计算法D.定额比例法9.某产品经三道工序加工而成。每道工序的工时定额分别为15小时、25小时、10小时。各道工序在产品在本道工序的加工程度按工时定额的50%计算。第三道工序的累计工时定额为(C)。A.10小时B.50小时C.45小时D.40小时10.下列方法中,属于产品成本计算辅助方法的是(D)。A.品种法B.分批法C.分步法D.分类法11.成本还原对象是(D)。A.产成品成本-47-\nB.各步骤半成品成本C.最后步骤产成品成本D.产成品成本中所耗上步骤半成品成本费用1.以某一先进单位产品成本作为目标成本的一种预测方法称为(C)。A.倒扣测算法B.比率测算法C.选择测算法D.直接测算法2.确定功能评价系数常常采用的方法是(B)。A.对比法B.评分法C.定性分析法D.定量分析法4.完全成本法下保本量的计算公式是(C)。A.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B.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C.[固定成本-(期末固定成本-期初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D.[固定成本-(期初固定成本-期末固定成本)]÷单位贡献边际6.在材料消耗定额变动的情况下,材料价格的变动对产品成本产生的影响用公式表示为(C)。A.材料消耗定额降低%×直接材料占成本的%B.材料价格降低%×材料费用占成本的%C.材料价格降低%×(1-材料消耗定额降低%)×材料费用占成本的%D.[1-(1-材料消耗定额降低%)×(1-材料价格降低%)]×材料费用占成本的%7.半成品成本中的变动成本属于(A)。A.相关成本B.无关成本C.专属成本D.机会成本10.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时,生产工资费用定额是按下式计算的:(D)。A.产品实际工时×生产工资实际单价B.产品实际工时×生产工资计划单价C.产品生产工时定额×生产工资实际单价D.产品生产工时定额×生产工资计划单价12.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定额差异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采用(B)。A.计划成本的比例B.定额成本的比例C.材料成本的比例D.制造费用的比例14.作业成本计算法最重要的优点在于(C)。A.促进企业组织方式变革B.作业的计量和分配较为客观C.促使管理人员加强成本控制D.简化了成本计算程序16.作业成本计算法下间接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A)。A.订购量越大,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成本越低B.订购量越大,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成本越高C.订购量越小,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单位成本越低D.-47-\n无论订购量多少,计算出的单位成本都是相同的19.倒推成本法的应运而生是遵循了(A)。A.成本效益原则B.配比原则C.权责发生制原则D.谨慎性原则1.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时,应根据其生产的特点和管理的要求进行,在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其成本计划的编制可采取(A)。A.一级成本计划编制方式B.二级成本计划编制方式C.三级成本计划编制方式D.一级和二级相结合的编制方式2.在编制直接材料成本计划时,应根据产品的产量、单位产品材料的定额消耗数量乘( C )。A.材料的计划消耗数量B.材料的标准消耗数量C.材料的计划单价D.材料的采购数量4.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中,不需要反映的指标是(D)。A.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B.本年计划单位成本C.本月实际单位成本D.本月实际总成本5.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分析主要是指的(C)。A.事前的成本分析B.事中的成本分析C.事后的成本分析D.成本的总括分析7.根据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对比,来揭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方法称为(C)。A.因素分析法B.差量分析法C.对比分析法D.相关分析法8.对本企业各个时期的成本指标进行对比,观察各个不同时期成本升降的规律的分析称为(C)。A.专业分析B.全面分析C.纵向分析D.横向分析9.用本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成本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称为(D)。A.全面分析B.重点分析C.纵向分析D.横向分析10.影响某项成本指标高低的因素有4个,采用因素分析法时需要计算的替代指标数量是(B)。A.2个B.3个C.4个D.5个11.企业在进行成本分析时计算成本利润率指标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D)。A.对比分析法B.重点分析法C.因素分析法D.相关分析法12.在进行全部商品产品成本分析时,计算成本降低率时,是用成本降低额除以(C)。A.按计划产量计算的计划总成本B.按计划产量计算的实际总成本C.按实际产量计算的计划总成本-47-\nD.按实际产量计算的实际总成本1.为了正确计算责任成本,必须将成本按已确定的经济责任权分管范围分为(C)。A.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B.产品成本和责任成本C.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D.直接成本的间接成本E.标准成本和定额成本2.单项指标是反映成本变化中一个侧面的指标,下列属于单项指标的是(D)。A.全部生产费用B.商品产品总成本C.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D.产品的单位成本3.下列各项指标中,不属于行业内部考核的指标是(D)。A.成本降低率B.标准总成本C.销售收入成本率D.责任成本差异率4.下列支出可以列入产品成本的是(D)。A.购买无形资产的支出B.赞助公益事业的支出C.捐赠性质的支出D.车间固定资产的折旧费5.下列不属于材料费用审计的项目是(C)。A.材料用途是否恰当B.材料数量是否确切C.产品产量是否真实D.材料计价是否合理6.质量成本的内容一般包括四项内容,下列不属于质量成本内容的项目是(B)。A.预防成本B.坏账损失C.内部故障成本D.外部故障成本7.下列属于鉴定成本的项目是(A)。A.检测实验费B.质量培训费C.质量改进措施费D.产品评审费8.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所发生的直接损失称为事故分析处理费,它属于(C)。A.预防成本B.鉴定成本C.内部故障成本D.外部故障成本9.质量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属于(A)。A.预防成本B.鉴定成本C.内部故障成本D.外部故障成本二、多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1.产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上耗用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它的组成内容包括(ABD)。A.产品中所耗用的物化劳动的价值B.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C.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全部支出D.劳动者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E.劳动者创造价值的总和-47-\n2.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在不同时期、不同产品以及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正确分摊费用,应分清有关成本的几个界线包括(ABCD)。A.分清本期成本和下期成本的界线B.分清各种产品成本的界线C.分清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的界线D.分清计入产品成本和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界线E.分清本企业产品成本和其他企业产品成本的界线3.3.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包括( BCD)A.制造费用 B.财务费用C.管理费用D.营业费用 E.辅助生产费用4.下列各项中,属于工业企业成本项目的有( BCDE)A.外购材料B.直接材料C.燃料及动力D.废品损失E.直接工资5.计入产品成本的其他费用支出有( AB)A.劳动保护费 B.利息支出 C.邮电费 D.水电费E.产品销售费用6.要素费用的分配原则是( BE)。A.所有的费用均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在各种产品当中进行分配B.直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C.直接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D.间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成本E.间接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7.辅助生产费用的顺序分配法一般适用于(AC)。A.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有着明显顺序B.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没有顺序C.排列在先的辅助生产车间耗用排列在后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较少D.排列在先的辅助生产车间耗用排列在后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较多E.排列在先和排列在后的辅助生产车间耗用其他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差不多8.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时,应该(BCE)。A.先在企业内部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 B.先在辅助生产内部各受益单位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C.算出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 D.再向企业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一次对外分配E.再向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一次对外分配9.企业发生的不可修复废品损失会使企业(CE)。A.产品总成本可能降低 B.产品总成本可能提高C.产品单位成本提高 D.产品单位成本降低E.产品产量降低10.企业在选择在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ABCD)。A.在产品数量的多少 B.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化的大小 C.各项费用比重的大小 D.定额管理基础的好坏E.成本计算程序的繁简11.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时,应具备的条件是(ACD)。-47-\nA.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大 B.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小 C.各月末在产品变化较大D.产品成本中原材料和加工费用的比重相差不大 E.产品成本中原材料和加工费用的比重相差较大12.采用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时,应具备下列条件(ABC)。A.定额管理基础较好 B.消耗定额比较准确C.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D.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 E.产品产量较大13.采用按所耗材料费用计算在产品成本时,应具备的条件是(AC)。A.产品成本中材料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大 B.产品成本中材料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小C.其他加工费用比重较小 D.其他加工费用比重较大E.产品产量较小14.在多步骤生产的企业里,为了计算各生产步骤的成本,加强各个生产步骤的生产管理,一般要求按照(ADE)。A.产品的品种计算成本 B.产品的批别计算成本 C.产品的类别计算成本 D.产品的生产步骤计算成本 E.产品的件别计算成本15.品种法的适用范围是(AC)。A.大量大批生产 B.小批单件生产 C.单步骤生产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D.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 E.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单步骤生产16.分步法的适用范围是(AD)。A.大量大批生产 B.小批单件生产 C.单步骤生产或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D.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多步骤生产E.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成本的单步骤生产17.在分批法中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有(BD)。A.计划成本分配法 B.累计分配法C.定额比例分配法 D.当月分配法E.直接成本分配法18.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需要提供各个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的原因是(ABDE)。A.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既可以自用,也可以对外销售 B.半成品需要进行同行业的评比C.产成品不需要进行同行业的评比 D.一些半成品为几种产品所耗用 E.适应实行厂内经济核算或责任会计的需要19.计算成本还原分配率时所用的指标是(AC)。A.本月产成品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 B.本月产成品所耗本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C.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D.上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E.上月产成品所耗本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20.管理费用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ABCDE)。A.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工资及福利费 B.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办公费、差旅费 C.工会经费D.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E.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和土地使用税-47-\n1.企业确定的产品目标成本还需进一步分解,分解的主要方式有(ABCD)。A.按产品组成分解 B.按产品结构分解 C.按产品制造过程分解 D.按产品成本项目构成分解 E.按功能评价系数分解2.本量利分析模型确立的前提条件包括(ABCD)A.成本性态分析假定 B.相关范围假定 C.线性假定 D.基本模型假定E.目标利润假定3.保本点的表现形式包括(AB)。A.保本额 B.保本量 C.保利量 D.保利额 E.贡献边际率4.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的预测不同于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预测,它的显著特征是(AC)。A.先确定降低额 B.先确定降低率 C.以各项成本降低措施为依据测算D.以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为依据测算 E.发动职工制定可行的节约措施5.产品总成本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主要有(BCDE)。A.高低点法 B.加权平均法 C.移动平均法D.简单平均法 E.指数平滑法6.提高价值系数可采取的措施有(ABCDE)。A.在保持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B.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产品功能C.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产品成本D.成本增加不多,产品功能却有较大的提高E.消除过剩功能,同时成本有较大降低7.定量预测方法包括(ABD)。A.简单平均法 B.加权平均法 C.函询调查法 D.指数平滑法E.市场调查法8.定性预测方法包括(CE)A.简单平均法 B.加权平均法 C.函询调查法 D.指数平滑法E.市场调查法9.产品成本发展趋势预测主要包括(ABDE)。A.新产品投产前成本趋势预测 B.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趋势预测C.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趋势预测 D.产品总成本趋势预测E.功能成本预测10.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预测中所涉及的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包括(ABCE)。A.材料消耗定额 B.材料价格 C.劳动生产率 D.小时工资率 E.废品损失11.在成本决策中应予以考虑的成本有(DE)。A.直接材料 B.直接人工 C.制造费用 D.机会成本 E.重置成本12.成本决策程序包括(ADE)。A.提出问题 B.成本预测 C.成本分析 D.确定决策目标 E.纳入计划13.成本决策应注意以下问题(BCE)。A.成本决策依据必须十分精确 B.成本决策不能主观臆断C.成本决策必须目的明确D.成本决策应根据专业经验决断E.成本决策必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4.下列属于无关成本的有(BE)。-47-\nA.机会成本 B.沉没成本C.差量成本 D.专属成本 E.共同成本15.由多个方案共同负担的成本,属于(BE)。A.差量成本 B.沉没成本 C.机会成本D.专属成本 E.共同成本16.成本决策的方法有(ABCDE)。A.总额分析法 B.差量损益分析法 C.相关成本分析法 D.成本无差别点法E.边际分析法17.差量损益的计算途径有(AB)。A.根据定义计算 B.差量收入-差量成本 C.相关收入-相关成本D.变动收入-变动成本 E.总收入-总成本18.相关成本与产品成本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ACE)。A.所属概念多样化 B.属于历史成本 C.账簿中不反映D.凭证中反映 E.决策中考虑19.最佳订货批量决策中的相关成本包括(CD)。A.直接材料 B.直接工资C.储存成本D.订货成本 E.缺货成本20.确定最佳质量成本时,应考虑的成本有(ABCD)。A.预防成本 B.检验成本 C.内部质量损失 D.外部质量损失E.储存成本1.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方法一般有(ACD)。A.限额法 B.一次交互分配法C.切割法 D.盘存法E.分步法2.在定额法下,计算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时,需要的指标有(ACDE)。A.产品原材料的定额费用 B.产品原材料的计划费用C.原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D.原材料定额变动差异E.原材料成本差异率3.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时,产品实际成本计算的指标有(ACDE)。A.按现行定额计算的产品定额成本 B.按旧定额计算的产品定额成本C.脱离现行定额的差异D.原材料或半成品成本差异E.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4.标准成本差异是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具体包括(ABCE)。A.直接材料数量差异 B.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C.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D.直接材料分配率差异E.直接人工效率差异5.在直接人工三因素分析法下,影响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差异的因素是(BCD)。A.人工生产效率差异 B.人工效率差异C.人工组合差异 D.人工工资率差异E.人工工作效率差异6.工资率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AE)。A.工资计算方法改变 B.材料质量和制造方法改变C.劳动态度 D.工人熟练程度E.工人级别结构的变化7.标准成本差异的处理方式一般包括( ABCD)。A.将差异转入损益科目 B.将差异转入销售成本科目C.将差异结转至下期-47-\nD.将差异在存货及销售成本之间按比例分摊E.将差异保留在各差异账户中8.标准成本制度与定额成本制度的不同之处是( ABDE)。A.标准成本制度下,生产成本科目按标准成本登记B.定额成本制度下,生产成本科目按实际成本登记C.定额成本制度下,单独设置各种成本差异科目反映成本差异D.定额成本制度下,不单独设置各种成本差异科目反映成本差异E.标准成本制度下不要求计算产品实际成本,而定额成本法要求计算产品实际成本9.成本计划一般包括的内容有( ABCDE)。A.产品单位成本计划 B.商品产品成本计划C.制造费用计划 D.期间费用预算E.降低成本主要措施方案10.编制全厂成本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AD)A.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 B.可比产品单位成本计划C.不可比产品单位成本计划D.商品产品成本计划E.基本生产车间完工产品成本计划11.商品产品成本表可以反映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的( ABCD )A.实际产量 B.单位成本C.制造费用明细表 D.本年累计总成本12.工业企业编制的成本报表有( ABC)。A.商品产品成本表 B.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C.制造费用明细表 D.成本计算单1.影响产品成本的微观因素是( ABCD)。A.劳动生产率水平 B.生产设备利用效果C.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D.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利用情况E.成本管理制度的改革2.影响产品成本的固有因素是( ABC)。A.企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 B.企业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C.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D.市场需求和价格水平E.劳动生产率水平3.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主要因素有( BC )。A.产品产量B.产品品种比重C.产品单位成本 D.产品的价格E.产品的种类和规格4.连环替代法的计算程序是( ABCD)。A.确定指标的组成因素和因素排列顺序B.依次以各因素的实际数值替换该因素的标准数值,直至最后计算出实际指标C.以每一个替换后计算出的新数据,减去前一个数据,其差额即为该因素的影响程度D.综合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其代数和应等于该指标实际数与标准数之差E.影响各指标的因素替换顺序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决定,没有什么规律5.全部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的任务是( ABC )。-47-\nA.查明全部产品和各类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B.查明全部产品中各成本项目的计划完成情况C.找出成本升降幅度大的产品和成本项目D.查明单位成本升降的原因E.查明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各项目的计划完成情况6.在直接材料成本三因素分析法下,影响材料差异的计因素是( ABD )。A.单位产品材料耗用量B.材料配比C.材料购入数量D.材料单价E.产品产量7.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中,既影响降低额又影响降低率的因素是( BC)。A.产品产量 B.产品单位成本C.产品品种结构 D.材料单耗E.单位工时消耗8.产品单位成本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 CD )。A.联产品成本分析 B.可比产品成本分析C.直接材料成本分析 D.制造费用项目分析E.单位成本厂际分析9.产品成本分析的内容包括( ABCDE)。A.可比产品成本分析 B.单位产品成本分析C.联产品成本分析D.产品成本降低幅度预测分析E.单位产品成本厂际对比分析10.责任中心可分为( ABCD)。A.收入中心 B.成本中心 C.利润中心 D.投资中心 E.费用中心11.企业内部责任成本考核指标有( AB)。A.责任成本差异率 B.责任成本降低率 C.市盈率 D.投资报酬率 E.内部报酬率12.成本按已确定的经济责权分管范围可分为( AD)。A.可控成本 B.相关成本 C.无关成本 D.不可控成本 E.沉没成本13.成本审计包括( ABC)。A.事前成本审计 B.事中成本审计 C.事后成本审计 D.事后成本考核 E.事后成本分析14.制造费用审计的内容有( ABCD)。A.制造费用计提是否符合规定 B.待摊费用列支的正确性 C.预提费用列支的正确性D.制造费用分配的合理性 E.职工福利费提取的正确性15.成本费用的审计可分为( CD)。A.收益性支出审计 B.资本性支出审计C.产品成本审计 D.期间费用审计 E.营业外支出审计16.期间费用审计包括( ACD)。-47-\nA.营业费用审计 B.制造费用审计 C.管理费用审计 D.财务费用审计 E.主营业务成本审计17.材料费用的审计包括( ABC)。A.审计用途是否恰当 B.审计数量是否确切 C.审计材料计价是否合理D.审计职工福利费提取是否正确 E.预提费用列支的正确性18.在产品计价应审计( AB)。A.计价方法是否合理 B.计价方法是否前后一致 C.是否以估计数作为盘存数D.是否混淆账面结存数和实存数 E.有意少记在产品数量19.质量成本一般包括( ABCD)。A.预防成本 B.鉴定成本 C.内部故障成本 D.外部故障成本E.标准成本20.质量管理成本包括( CD)。A.内部故障成本 B.外部故障成本 C.预防成本 D.鉴定成本E.定额成本1.在下列方法中,属于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的有(ABDE)。A.交互分配法B.代数分配法C.定额比例法D.直接分配法E.计划成本分配法2.下列各项损失中,不属于废品损失的有(BCDE)。A.产品入库以后发现的生产中的废品的损失B.产品入库以后发现的由于保管不善发生的废品的损失C.降价出后不合格品的降价损失D.产品销售后发现的废品由于包退发生的损失E.产品销售后发现的废品由于包换发生的损失3.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必须正确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而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正确与否取决于产品完工程度的测定,测定在产品完工程度的方法有(AB)。A.按50%平均计算各工序完工率B.分工序分别计算完工率C.按定额比例法计算D.按定额工时计算E.按原材料消耗定额4.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有(ABCE)。A.定额比例法B.按定额成本计价法C.约当产量比例法D.计划成本分配法E.不计在产品成本法5.采用简化分批法设立的基本生产成本二级账,其作用在于(ABCD)。A.按月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费用B.按月提供企业或车间全部产品的累计生产工时C.计算登记完工产品总成本D.计算登记月末在产品总成本E.只登记直接生产费用和生产工时6.平行结转分步法的适用情况是(BCD-47-\n)。A.半成品对外销售B.半成品不对外销售C.管理上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资料D.半成品种类较多,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工作量较大E.管理上要求提供各生产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7.分步法适用于(ABD)。A.大量生产B.大批生产C.成批生产D.多步骤生产E.单步骤生产8.下列方法中,属于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ABC)。A.品种法B.分步法C.分批法D.定额法E.分类法9.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适用于(ABC)。A.单件小批类型的生产B.小批单步骤C.小批量、管理上不需要分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多步骤D.大量大批的单步骤E.大量大批的多步骤10.品种法适用于(BD)。A.小批单件单步骤生产B.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C.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小批单件多步骤生产D.管理上不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E.管理上要求分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1.企业确定的产品目标成本还需进一步分解,分解的主要方式有(ACD)。A.按产品组成分解B.按产品结构分解C.按产品制造过程分解D.按产品成本项目构成分解E.按功能评价系数分解2.本量利分析在成本预测中的具体应用包括(ACD)。A.保本点的预测B.保利点的预测C.保利成本的预测D.风险条件下的成本预测E.保净利点的预测4.产品总成本发展趋势的预测方法主要有(ABCDE)。A.高低点法B.一元回归直线法C.移动平均法D.简单平均法E.指数平滑法5.相关成本与产品成本不同,它具有以下特征:(ACE)。A.所属概念多样化B.属于历史成本C.账簿中不反映D.凭证中反映E.决策中考虑5.边际分析法主要适用于以下问题的决策(BCD)。A.产品组合规划B.最佳采购批量C.最佳生产批量D.最佳质量成本E.亏损产品6.确定最佳质量成本时,应考虑的成本有(ABCD)。A.预防成本B.检验成本C.内部质量损失D.外部质量损失E.储存成本7.在定额法下,计算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时,需要的指标有(ACE)。A.产品原材料的定额费用B.产品原材料的计划费用C.原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D.原材料定额变动差异E.原材料成本差异率-47-\n8.标准成本差异一般分为(AB)。A.数量差异B.价格差异C.品种差异D.结构差异E.工时差异9.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的主要区别体现在(BCDE)。A.成本计算基础不同B.成本计算对象不同C.成本计算程序不同D.费用分配标准不同E.提供的成本信息不同17.采用倒推成本法通常需要满足的条件有(ABDE)。A.管理当局认为详细的成本记录是多余的B.每种产品都有一套标准成本C.会计人员有较丰富的成本核算经验D.存货数量相对较少E.倒推成本法不会扭曲成本1.成本计划的内容较多,一般包括(ABCDE)。A.产品单位成本计划B.商品产品成本计划C.制造费用计划D.期间费用计划E.降低成本主要措施方案2.基本生产车间编制成本计划时,应编制的计划有(ACD)。A.车间直接费用计划B.车间间接费用计划C.制造费用计划D.车间产品成本计划E.车间期间费用计划4.工业企业一般编制的成本报表主要有(ACDE)。A.商品产品成本表B.销售产品成本表C.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D.制造费用明细表E.期间费用明细表5.编制成本报表的基本要求是(ACE)。A.数字准确B.格式统一C.内容完整D.方法统一E.编报及时6.在商品产品成本表中反映的指标有(ACD)。A.全部商品产品的总成本B.全部商品产品的单位成本C.主要商品产品的总成本D.主要商品产品的单位成本E.主要商品产品的单耗8.商品产品成本表中对于可比产品需要列出的单位成本有(ABCD)。A.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B.本年计划单位成本C.本月实际单位成本D.本年累计实际平均单位成本E.历史最好水平单位成本-47-\n9.成本分析一般包括(ABC)。A.成本的事前分析B.成本的事中分析C.成本的事后分析D.成本的一般分析E.成本的总括分析13.采用对比分析法时,可采取的形式有(ABE)。A.绝对数对比B.相对数对比C.定额与实际对比D.定额与标准相比E.增减差额对比14.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时,确定各因素替代顺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E)。A.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B.先替代质量指标,后替代数量指标C.先替代实物量指标,后替代货币量指标D.先替代货币量指标,后替代实物量指标E.先替代主要指标,后替代次要指标15.在进行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时,需要计算的指标有(ABCDE)。A.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B.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率C.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D.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E.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1.在进行成本考核时,对于生产车间一般可考核的指标有(DE)。A.材料定额消耗的完成情况B.工时定额消耗的完成情况C.工具定额消耗的完成情况D.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E.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2.在进行成本考核时,对于班组应考核的指标有(ABC)。A.材料定额消耗的完成情况B.工时定额消耗的完成情况C.工具定额消耗的完成情况D.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E.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3.可控成本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耗费能否为特定的责任中心所控制,应符合的条件是(ABE)。A.能在事前知道将发生什么耗费B.能在事中发生偏差时加以调节C.能在事前发生偏差时加以调节D.能在事前计量其耗费E.能在事后计量其耗费4.下列属于成本考核的指标有(AE)。A.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B.数量指标和价值指标-47-\nC.可比指标和不可比指标D.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E.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5.在进行成本考核时,需要计算综合指标,下列属于综合指标的是(BCDE)。A.产品单位成本B.全部生产费用C.商品产品总成本D.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E.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6.在进行成本考核时,企业内部责任成本考核指标主要有(AC)。A.责任成本差异率B.标准责任成本总额C.责任成本降低率D.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E.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7.事前成本审计主要是(ABC)。A.成本预测的可靠性B.成本决策的先进性C.成本计划的先进性D.成本计算的准确性E.成本分析的可靠准确性8.成本费用的审计内容包括(ABCDE)。A.成本开支范围的审计B.费用归集方法的审计C.费用分配方法的审计D.在产品成本的审计E.完工产品成本的审计9.完工产品成本的审计包括(ACE)。A.直接费用的审计B.营业费用的审计C.直接工资费用的审计D.管理费用的审计E.制造费用的审计10.下列属于质量成本内容的是(ABCD)。A.预防成本B.鉴定成本C.内部故障成本D.外部故障成本11.下列属于预防成本的项目是(ABCDE)。A.质量工作费B.质量培训费C.质量奖励费D.产品评审费E.质量改进措施费12.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前因不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它一般包括(ABCE)。A.废品损失B.返修损失C.停工损失D.产品降价损失E.事故分析处理费13.外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后因未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或损失,下列属于外部故障成本的项目是(ABCDE)。-47-\nA.索赔费用B.退货损失C.保修费D.诉讼费E.产品降价损失14.采用单轨制核算质量成本时,期末时应将质量成本的金额在有关的会计科目中进行分配,这些科目包括(ABD)。A.生产成本B.管理费用C.本年利润D.营业费用E.利润分配15.进行质量成本效益分析时,需要计算的指标有(ABCDE)。A.产值质量成本率B.销售收入质量成本C.销售利润质量成本率D.产品成本质量成本率E.质量成本利润率16.质量成本趋势分析时需要计算一些基数,这些基数包括(ABCE)。A.工时基数B.成本基数C.销售基数D.利润基数E.单位基数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1.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体系的构成一般国家宏观成本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体系两个方面。(√)2.成本核算的分期,不一定与会计制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3.企业在进行费用分配时,应先分配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然后才能分配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4.固定资产折旧费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应该全部计入产品成本。(×)5.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划分的要素费用和成本项目所包括的内容相同。(×)6.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在本期投产的产品往往能在本期完工,本期完工的产品一定全部都是由本期投产的。(√)7.材料费用的分配一般是通过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进行的。(√)8.在几种产品共同耗用几种材料的情况下,材料费用的分配应采用产品材料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进行分配。(×)9.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也应计算其应负担的金额。(×)10.在所有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中,最准确的方法是一次交互分配法。(×)11.对于产品三包损失,也应作为废品损失处理(×)12.当企业的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时,可采用定额比例法计算在产品的成本。-47-\n(×)13 按定额成本计算法计算在产品成本时,期末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额,应在年末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各种产品当中进行分配。(×)14.在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里,其成本计算期一般是在产品完工时进行计算。(√)15.品种法是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的。(√)16.如果各月份的间接费用水平相差悬殊,采用“累计分配法”会影响到各月成本计算的准确性。(×)17.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不能提供各个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资料。(×)18.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进行成本还原。(×)19.在分步法下成本计算所分的步骤与生产过程的步骤口径一致。(×)20.期间费用的高低与产品产量的多少成正比例的关系,即产量提高,期间费用也随之增加,反之,产量降低,期间费用也随之减少。(×)1.成本预测有一个过程,只要依据相关信息建立起成本预测模型,即意味着成本预测程序的结束。(×)2.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不需要任何假设条件。(√)3.贡献边际首先用于补偿固定成本,之后若有余额,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4.企业的贡献边际应当等于企业的营业毛利。(√)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固定成本越高,保本量越大。(×)6.若单价与单位变动成本同方向同比例变动,则保本点业务量不变。(√)7.在多品种生产的条件下,提高贡献边际率水平较高产品的销售比重,可降低整个企业综合保本额。(√)8.进行成本性态分析的关键是分解混合成本。(×)9.如果价值系数大于1,说明产品或零部件的功能较大或成本较低,这是改进的目标。(×)10.倒扣测算法是在事先确定目标销量的基础上,首先预计产品的售价和销售收入,然后扣除价内税和目标利润,余额即为目标成本的一种预测方法。(√)11.通常产品功能决定产品的成本水平。(√)12.价值系数的高低,取决于功能与成本的结合情况。(×)13.在相关范围内,广义差量成本等于相关变动成本。(×)14.成本管理更侧重成本的核算与分析。(√)15.狭义的差量成本也叫增量成本。(×)16.企业在进行价格决策时应考虑历史成本而不是重置成本。(√)17.实际中如果某项资源只有一种用途,则其机会成本为零。(√)18.在差量损益分析法下,如果差量损益大于零,说明前一方案优于后一方案。(√)19.差量损益分析法下,如果决策中的相关成本只有变动成本,可以直接比较两个不同方案的贡献边际。-47-\n(×)20.最佳订货批量是指使存货总成本最低时的订货批量。(×)1.定额变动差异是指实际费用与定额费用之间的差额。(√)2.定额法与与产品的基本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根据定额成本加减各种成本差异算出实际成本,因而,便于进行产品成本的定期分析。(×)3.在计算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时,如果是定额提高的差异,应加入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并从本月产品成本中减去。(√)4.在定额法下,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各种成本差异的原则是,差异不大或差异虽大但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差异较大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也较大,差异应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按定额成本比例进行分配。(×)5.完工产品成本中的定额差异是正数,一般说明本月成本管理工作做得不好。(√)6.定额法应采用定额比例法或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所应负担的成本差异。(×)7.直接材料三因素分析法,在将影响材料成本差异的因素分为数量和价格差异的基础上,将数量差异进一步区分为产出差异和耗费差异。(√)8.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三因素分析法,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效率差异、耗费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9.材料价格差异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市场价格、采购地点、运输方式变动,以及生产技术上产品设计的变更造成的。(×)10.在标准成本制度下,材料数量差异和材料价格差异都属于材料成本差异,可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核算。(×)11.在标准成本制度下,为了正确计算各种产品实际成本,应选择恰当的分配标准将各种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12.对于标准成本差异的处理方式是将其结转至下期,或是将差异在存货及销售成本之间按比例分摊,也可以将差异转入损益或销售成本科目。(×)13.我国企业实行标准成本制度时,对于成本差异的处理方式与西方企业完全相同。(√)14.在标准成本制度下,各种成本差异的处理有不同方式可供选择;而在定额成本制度下,各种成本差异一般应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15.标准成本制度并非一种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把成本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相结合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16.在编制制造费用预算时,凡是有规定费用开支标准的,则可以参照上期实际数结合本期产品产量的增减变化等情况加以确定。(√)17.基本生产车间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是编制车间直接费用计划、编制制造费用计划、编制车间产品成本计划。-47-\n(√)18.内部成本报表必须和责任会计组织相配合,以明确责任者的成本责任。(×)19.可比产品降低率等于可比产品降低额与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之比。(√)20.编制成本报表的要求是数字准确、内容完整和编报及时。(√)1.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差异影响程度的一种技术分析方法。(√)2.应用连环替代法时,经济指标体系的组成因素必须是确实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3.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是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可比产品成本与本年可比产品实际总成本的差额。(√)4.对本期产品成本报表的分析是一种事后分析。(×)5.某企业可比产品成本计划上升率为2%,实际降低率为0.5%,因此该企业的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任务没有完成。(×)6.采用连环替代法,在测定某一因素变动影响时,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为条件的,意即在其他因素均为计划数时,确定这一因素变动影响程度的。(×)7.产量变动之所以影响产品单位成本,是由于在产品全部成本中包括了一部分变动费用。(×)8.可比产品是指以前年度或上年度未正常生产过的产品。(√)9.采用连环替代法进行产品成本分析时,替代顺序确定的一般原则是:先数量因素后质量因素。(√)10.在生产多种可比产品的条件下,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有三个,即产品产量的变动的影响、产品品种结构变动的影响和产品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11.运用差额计算法不需要考虑影响经济指标各因素的排列顺序。(×)12.成本考核要求责任者对成本负责。(×)13.责任成本和产品成本是一致的。(×)14.责任成本按产品归类。(√)15.确定在产品期末结存数量是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也是审查在产品成本的重要依据。(×)16.成本审计就是要审查成本费用支出范围、标准和分配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17.事中的成本审计是指通过对已经消耗、付款、转帐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及书面资料的检查,并通过实物的盘存和鉴定,使之合理、合法和正确。(√)18.产品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等三个组成部分,应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两个角度来进行审计。(√)19.质量成本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产品质量与成本升降因素及其对经济效益影响程度的分析。(×)20.检测实验费是内部故障成本的组成部分。1.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管理体系的构成:一般为国家宏观成本管理体系和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体系两个方面。(×)-47-\n2.成本核算的分期,不一定与会计制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3.企业在进行费用分配时,应先分配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然后才能分配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4.固定资产折旧费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应该全部计入产品成本。(×)5.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划分的要素费用和成本项目所包括的内容相同。(×)6.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在本期投产的产品往往能在本期完工,本期完工的产品一定全部都是由本期投产的。(×)7.材料费用的分配一般是通过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进行的。(√)8.在几种产品共同耗用几种材料的情况下,材料费用的分配应采用产品材料定额成本比例分配法进行分配。(√)9.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时,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也应计算其应负担的金额。(×)10.在所有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法中,最准确的方法是一次交互分配法。(×)11.对于产品三包损失,也应作为废品损失计算。(×)12.当企业的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而且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不大时,可采用定额比例法计算在产品的成本。(×)13.按定额成本计算法计算在产品成本时,期末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额,应在年末时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各种产品当中进行分配。(×)14.在大量大批生产的企业里,其成本计算期一般是在产品完工时进行计算。(×)15.品种法是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的。(√)1.成本预测有一个过程,只要依据相关信息建立起成本预测模型,即意味着成本预测程序的结束。(×)2.在产销平衡假定的前提下,利用倒扣测算法确定的目标成本即产品生产目标成本。(√)3.只要各产品加权平均的销售利润率大于或等于计划期企业总体的目标销售利润率,就可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成本规划。(√)4.通常功能多,质量好的产品,其成本较低。(×)5.预防和检验成本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而下降。(×)6.如果企业用同一生产设备轮换分批生产几种产品和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依据年调整准备成本和年储存成本之和最低原理来确定其共同的最佳生产批次。(√)7.成本控制的例外原则是指要对差异较大的因素进行重点控制。(×)8.在制定计划成本时,计划成本的口径与实际成本不同。(×)9.作业成本计算法是通过分析成本发生的动因,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种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间接费用率进行成本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47-\n10.作业按主次关系分类可分为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11.作业是作业成本计算法的核心。(√)12.成本动因与作业之间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13.作业的目的不同于某一项具体工作目的,作业的划分是循着成本动因展开的,这为按照成本动因分配费用提供了基础。(√)14.作业成本计算仅仅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并非是一种现代成本管理的方法。(×)15.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两者虽然在整体框架上基本相同,制造费用也分为归集和分配二个过程,但其成本的归集点及分配的方法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16.传统成本计算法分配间接费用采用统一的总量标准进行分配,准确性较好;而作业成本计算法间接费用分配的基础是作业的数量,是成本动因。(× )17.传统成本计算法所有生产成本都将分配到产品中去,而作业成本计算法首先要确定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出各种作业成本,然后以某种产品对作业的需求为基础,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 )18.作业成本计算法适用于生产经营的作业环节不多,各种产品需要技术服务的程度相差不大的情况。(× )19.作业成本计算法通常能恰如其分地反映间接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20.倒推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核算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21.倒推成本法尤其适用于那些采用适时生产制度而使存货水平很低的企业。(√ )22.倒推成本法有三种基本类型,其区别在于记账时所采用的账户有所不同。(× )23.在适时生产制度下,由于自动化水平相对较高,直接人工成本很少,因此可将其与制造费用合并记入“加工成本”账户。(√ )24.在适时生产制度下,由于在产品数量较多,应为其单独设置账户。(× )25.倒推成本法没有严格遵循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该方法没有确认在产品成本。(√ )1.企业在编制成本计划时,应先编制生产计划,再编制销售计划。(×)2.在编制成本计划时,对于制造费用中的相对固定的费用,可根据上期实际数确定。(×)3.企业编制商品产品成本计划时,需要计算“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该项指标是用该产品本年计划单位成本乘以该产品的计划产量计算。(√)4.企业在编制成本计划时需要进行成本降低指标的测算,这种测算一般只需要进行一次就能达到目的。(×)5.商品产品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商品产品的总成本的报表。(×)6.企业编制的成本报表一般不对外公布,所以,成本报表的种类、项目和编制方法可由企业自行确定。(√)-47-\n7.企业编制的所有成本报表中,“商品产品成本表”是最主要的报表。(√)8.利用“商品产品成本表”可以计算出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成本的各种总成本和单位成本。(√)9.影响成本分析的因素很多,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所作出的各种安排对企业成本的影响称为固有因素。(×)10.在分析某个指标时,将与该指标相关但又不同的指标加以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的方法称为对比分析法。(×)11.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时,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数额相加,应与该项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数的差额相等。(√)12.在进行全部商品产品成本分析时,需要计算成本降低率,该项指标是用成本降低额除以实际产量的实际总成本计算的。(×)13.在进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时,由于产品产量因素的变动,只影响成本降低额,不影响成本降低率。(√)14.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是用实际产量的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与实际产量按本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计算的。(√)1.企业在进行成本考核时,对于各职能部门主要考核归口管理的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2.一项费用是否归为可控成本,主要标志是能否在事前知道将发生什么耗费。(×)3.反映一定时期工作质量或相对水平的指标称为综合指标。(×)4.期间费用的审计包括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制造费用的审计。(×)5.费用开支标准是对某些费用支出的数额、比例做出的具体规定。(√)6.库存商品成本的审计主要是对产成品数量的审计、库存商品成本计算的审计和销售商品成本计算的审计。(×)7.产品出厂后由于质量问题造成的退货、换货所发生的损失属于内部故障成本。(×)8.为改进和保证产品质量而支付的各种奖励称为质量奖励费,它属于预防成本。(√)9.质量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时,应与正常的会计核算相结合,不必单独设置质量成本的账外记录。(×)10.在进行质量成本效益分析时需要计算产值质量成本率,该指标是用质量成本总额,除以企业总产值计算的。(√)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正确划清哪些方面的费用界限?答:(1)正确划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与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界限;(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经营管理费用的界限;(3)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界限。2.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做好哪些基础工作?-47-\n答: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应该做好的基础工作:(1)定额的制定和修订;(2)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3)建立健全原始记录;(4)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3.简述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答: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1)对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和控制,确定费用应否开支,应开支的费用是否符合规定的开支标准,符合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费用是否都记入本期,在此基础上确定应计入本月损益的期间费用数额。(2)将应计本月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按照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并按成本项目分别反映,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3)对于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月初在产品费用与本月费用之和,在本月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4.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采用哪几种分配方法?答: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方法有:(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2)按年初数固定计算法;(3)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4)约当产量法;(5)按定额成本计价法;(6)定额比例法;(7)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5.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方法?各自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答: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及各自适用的条件:(1)品种法。品种法一般适用于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类型的企业,例如发电、采掘等企业。对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类型的企业或车间,如果生产规模较小,或者按流水线组织生产,或者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的全过程是集中封闭式生产,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也可以采用品种法计算成本。例如砖瓦厂、造纸厂和中小型水泥厂等。(2)分批法。一般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例如船舶制造、重型机械制造以及精密仪器、专用设备生产企业,对于新产品的试制、工业性修理作业和辅助生产的工具模具制造等也可以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3)分步法。分步法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复杂生产的企业,如纺织、冶金、造纸等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类型的企业。1.编制成本计划的步骤包括那些?为什么应按这一步骤进行编制?1.编制成本计划的步骤包括:(1)收集和整理资料;(2)预计和分析上期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3)进行成本降低指标的测算;(4)正式编制企业成本计划。在编制成本计划时按照这一步骤,能使成本计划准确、可靠,制定的成本计划具有可操作性。2.什么是商品产品成本表?商品产品成本表的结构如何?商品产品成本表是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全部商品产品的总成本以及各种主要商品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的报表。商品产品成本表的主要内容包括: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的本月实际产量、本年累计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本年计划单位成本、本月实际单位成本、本年累计实际平均单位成本、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月总成本、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本月总成本、本月实际总成本、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本年实际累计总成本。3.什么是对比分析法?如何运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时需要计算那些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对比分析法是指根据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进行对比,来揭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比分析中,可采取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本期实际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实际指标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指标对比等形式。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时需要计算差异额、差异率。差异额=实际指标-基期指标差异率=差异额÷基期指标×100%4.什么是因素分析法?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时各因素的替代顺序如何确定?为什么?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地因素,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地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因素分析法进行成本分析时各因素的替代顺序一般是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代实务量指标,后替代货币量指标;先替代主要指标,后替代次要指标。这要的替代顺序主要是从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经济责任。-47-\n1.在进行成本考核时,应遵循一些什么原则?在进行成本考核时应遵循的原则:(1)以国家的政策法令为依据;(2)以企业的计划为标准;(3)以完整可靠的资料、指标为基础;(4)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2.成本考核的指标划分为几类?这些指标各包括那些?从成本考核的指标上看,既有价值指标,也有实物指标;既有数量指标,也有质量指标;既有单项指标,也有综合指标。(1)实物指标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按照它的自然计量单位来表示的指标。价值指标是以货币为同意尺度表现的指标。(2)数量指标是反映一定时期某一方面工作数量的指标。质量指标是反映一定时期工作质量或相对水平的指标。(3)单项指标是反映成本变化中一个侧面的指标。综合指标是总括反映成本的指标。3.传统成本考核和现代成本考核方法在内容上有什么区别?传统成本考核和现代成本考核方法在内容上的区别:传统成本考核指标主要是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指标。具体包括全部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全部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全部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在现代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中,对传统的成本考核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主要是围绕责任成本设立成本考核指标,其内容主要包括行业内部考核指标和企业内部责任成本考核指标。行业内部考核指标具体包括成本降低率、标准总成本、实际总成本、销售收入成本率,企业内部责任成本考核指标具体包括责任成本差异率和责任成本降低额。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指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于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发挥职工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在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成本比较、成本竞赛,促进企业以至行业降低成本,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并涌现出许多先进企业和先进个人。但随着这一指标运行时间的延长,其缺陷也日益暴力出来。针对传统成本考核方法的缺陷,围绕责任成本设立了成本考核的指标,同时还包括成本岗位工作考核,引入成本否决制的基本思想,与奖惩密切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成本考核的时代性和先进性。4.如何进行材料费用的审计?在进行材料费用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可对各种领料单、材料耗用表、材料明细账、物资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账、委托加工物资明细账和期末盘存资料等进行审计。(1)审计用途是否恰当;(2)审计数量是否确切;(3)审计材料计价是否合理。5.什么是质量成本?进行质量成本的管理有什么重要意义?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没有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之和。质量成本一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质量成本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质量已成为服务业、制造业以及加工业等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的质量成本多都介于销售额的20%-30%之间,而质量专家认为最优秀的质量成本水平应在销售额的2%-4%之间,这两者之间的差额意味着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使企业盈利能力得到增强。因此,进行质量成本的管理有着重大意义。6.什么是预防成本、鉴定成本,都包含什么内容?预防成本是指为了防止生产不合格产品所发生的成本。预防成本可细分为:质量工作费、质量培训费、质量奖励费、产品评审费、质量改进措施费、工资及福利费。鉴定成本是指为检查和评定材料、在产品或产成品等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所发生的费用。鉴定成本可细分为:检测实验费、工资及福利费、办公费、检验设备折旧费及修理费。7.什么是内部故障成本?包括哪些内容?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前,因不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内部故障成本包括:废品损失、返修损失、停工损失、事故分析处理费、产品降级损失。8.质量成本的效益分析需要计算那些指标?每项指标应如何进行计算?质量成本的效益分析需要计算七个指标,各个指标的计算如下:(1)产值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总额÷企业总产值×100%-47-\n(2)销售收入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00%(3)销售利润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总额÷销售利润总额×100%(4)产品成本质量成本率=质量成本总额÷产品成本总额×100%(5)质量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总额÷质量成本总额×100%(6)推行质量成本后故障成本降低率=(推行前故障成本-推行后故障成本)÷推行前故障成本×100%(7)推行质量成本后废品损失降低率=(推行前废品净损失-推行后废品净损失)÷推行前废品净损失×100%四、计算题1、某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耗原料2000千克,单价20元,原料费用用计40000元。本月投产甲产品300件,乙产品200件。甲产品单位消耗定额1千克,乙产品为25千克。要求采用材料定额耗用量的比例分配材料费用。解:材料费用分配率=40000÷(300×10+200×25)=5甲产品应分配负担原材料费用=3000×5=15000(元)乙产品应分配负担原材料费用=5000×5=25000(元)2、某企业生产甲产品,本月完工产品数量为500件,期未在产品数量为400件,原材料系随着加工进度陆续投入,原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加工进度完全一致。期未在产品完成程度为50%,有关费用资料见下表。要求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完工产品和期未在产品的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燃料及动力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合计月初产品成本179001722875018850本月发生费用360001032168275039950合计539001204196350058800完工产品成本28500860140250042000月未在产品成本1540034456100016800解:1.直接材料费的分配:由于原材料是系随着加工进度陆续投入,原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加工进度完全一致,而期未在产品的完程度为50%,故在产品约当产量即为400X50%=200件。直接材料费用分配率=(17900+36000)÷(500+200)=77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费用=500X77=38500(元)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材料费用=200X77=15400(元)2.燃料及动力费的分配直接燃料及动力分配率=(172+1032)÷(500+200)=1.72完工产品应负担的燃料及动力费用=500X1.72=860(元)在产品应负担的燃料及动力费用=200X1.72=344(元)-47-\n3.直接工资费的分配直接工资费分配率=(28+168)÷(500+200)=0.28完工产品负担直接工资费用=500X0.28=140(元)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工资费用=200X0.28=56(元)4.制造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率=(750+2750)÷(500+200)=5完工产品负担制造费用=500X5=2500(元)在产品应负担的直接工资费用=200X5=1000(元)5.汇总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未在产品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38500+860+140+2500=42000(元)月未在产品成本=15400+344+56+1000=16800(元)3、某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采用品种法。2002年5月份基本生产车间有关材料消耗、工时及工资费用、生产车间制造费用资料见表1、表2、表3。制造费用在各产品之间采用实际工时比例法进行分配。月未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产品定额成本资料见表4。本月甲产品完工80件,月未在产品20件,在产品原材料已投足,加工程度平均为50%。表1材料费用分配表项目直接计入分配计入合计甲产品50000400090000乙产品3000070000100000车间一般消耗20002000表2工资费用分配表项目直接计入分配计入合计生产工时分配率生产工人甲产品200004000540000乙产品180002000528000小计38000600003000068000车间管理人员2100021000-47-\n表3其他费用项目办公费水电费折旧费修理费其它金额1000060007000300050000表4甲产品定额成本项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定额成本980695510要求:根据已知资料,计算并填列“甲产品成本明细帐”有关项目,见表5。表5甲产品成本明细帐2002年摘要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合计月日51在产品成本2940010425765047475531本月发生费用531生产费用累计531完工产品成本531在产品成本解:工资费用分配率==30000÷600=5甲产品负担的工资费用=20000+4000×5=40000制造费用分配率=(10000+6000+7000+3000+50000)÷(4000+2000)=16.5甲产品负担的制造费用=4000×16.5=66000在产品定额材料费用=980×20=19600在产品定额工资费用=695×20×50%=6950在产品定额制造费用=510×20×50%=51001、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假定产销平行,预计明年该产品销量为1000件,单价为100元,增值税率为17%,消费税率为10%,假设该企业该产品购进货物占销售额的预计比重为30%,另外还需交纳7%的城建税和3%的教育费附加。同行业的销售利润为20%。要求:预测该企业的目标成本。解:目标利润=1000×100×20%=20000(元)应交税金=1000×100×10%+[1000×100×10%+1000×100×(1-30%)×17%]×(7%+3%)=12190(元)-47-\n目标成本=1000×100-12190-20000=67810(元)2、某企业生产A产品,假定产销平行,预计明年该产品销量为1500件,单价为50元,增值税率为17%,营业税率10%,销项税与进项税的差额预计为2000元;另外还需交纳7%的城建税和3%的教育费附加。如果同行业先进的销售利润为20%。要求:(1)预测该企业的目标成本。(2)如果A产品由两道工序组成,相关的成本结构资料如下:第一道工序直接材料占70%,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各占15%第二道工序半成品点80%,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各占10%,确定各工序的目标成本。解:(1)目标利润=1500×50×20%=15000(元)应交税金=1500×50×10%+(1500×50×10%+20000×17%)×10%=8590(元)目标成本=1500×50-8590-15000=51410(元)(2)成本项目目标成本第二工序目标成本第一工序目标成本直接材料41128×70%=28789.6其中:半成品51410×80%=41128直接人工51410×10%=514141128×15%=6169.2制造费用51410×10%=514141128×15%=6169.2合计5141051410411283、某企业只产销一种产品,本年单位变动成本为6元,变动成本总额为84000元,获营业利润18000元;若该企业计划下一年度变动成本率仍维持本年度的40%,其它条件不变。要求:预计下一年度的保本销量及保本销售额。解:本年销量=84000÷6=14000(单位)本年销售收入=84000÷40%=210000(元)单价=210000÷14000=15(元)固定成本=(15-6)×14000-18000=108000(元)保本销量=108000÷(15-6)=12000(单位)保本额=12000×15=180000(元)4、某企业每年需用A零件2000件,原由金车间组织生产,年总成本为19000元,其中,固定生产成本为7000元。如果改从市场上采购,单价为8元,同时将剩余生产能力用于加工B零件,可节约外购成本2000元。-47-\n要求:为企业作出自制或外购A零件的决策。解:依题意编制相关成本分析表如下:自制A零件外购A零件变动成本19000-7000=120008×2000=16000机会成本20000相关成本合计1400016000因为14000元<16000元,所以应自制A零件,这样可以使企业节约2000元的成本。决策结论:应自制A零件。1. 某企业月初在产品300件,直接材料定额成本按上月旧定额计算为每件50元,从本月起,每件直接材料定额成本降低为48元,本月投产600件,实际发生直接材料费用31000元,900件产品本月全部完工。要求:计算该产品的实际成本产品的实际成本计算结果如下:月初在产品材料定额成本300×50=15000(元)减:月初在产品材料定额成本降低(50-48)×300=600(元)加:本月投产产品材料定额成本48×600=28800(元)定额成本合计43200(元)加:材料定额超支差31000-28800=2200(元)加:材料定额变动差异600(元)完工产品材料实际成本46000(元)2.某企业A产品采用定额法计算成本。A产品有关直接材料费用资料如下:月初在产品直接材料费用为20000元,月初在产品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为-600元。月初在产品定额费用调整降低1500元,定额变动差异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中。本月定额直接材料费用为50000元,本月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为+2497.45元,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为5%材料成本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本月完工产品直接材料定额费用为60000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定额法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产品的实际成本计算结果如下表;产品成本计算表成本项目直接材料月初在产品成本定额成本20000定额差异-600-47-\n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定额变动1500定额成本-1500本月费用定额成本50000定额差异2497.45费用合计定额成本68500定额差异1897.45定额变动1500定额差异分配率1897.45÷68500=.0277完工产品成本定额成本60000定额差异0.0277X6000=1662定额变动1500材料成本差异(60000+16620X5%=3083.1实际成本66245.1月未在产品成本定额成本8500定额差异0.0277X8500=235.453. 某企业生产甲种产品,单位产品标准配方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单位产品标准配方表 单位:元材料名称单价混合用量标准(千克)标准成本20115230202201202039436合计-786本期甲种产品实际产量为900千克,各种材料实际消耗资料如表2所示。 表2 材料耗用情况表 单位:元材料名称单价实际耗用量(千克)标准成本20114290040600-47-\n2021818003240020391501350合计-485074350要求:根据上述资料,按照三因素分析法计算分析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计算分析如下:分析对象:74350-900×86=-3050(元)标准结构的平均标准单价=86÷7≈12.2857(元)(1)计算产出差异(4850÷7-900)×86≈-17814(元)(2)计算组合差异4850×(16.6701-12.2857)≈21264(元)(3)计算材料价格差异2900×(14-15)+1800×(18-20)=-6500(元)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总额=-17814+21264-6500=-3050(元)1. 根据下列表中资料,运用连环替代法计算确定各有关因素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 甲产品材料消耗资料表项目计量单位计划指标实际指标产品产量吨200190材料单耗千克300320材料单价元1520运用连环替代法计算各因素影响如下:材料计划成本=200×300×15=900000(元)材料实际成本=190×320×20=1216000(元)分析对象:1216000-900000=316000(元)计划指标:200×300×15=900000元第一次替代:190×300×15=855000元第二次替代:190×320×15=912000元第三次替代:190×320×20=1216000元因产量减少,导致材料成本下降了45000元;因单耗上升,导致材料成本上升了57000元;-47-\n由于料单价的上升,使材料成本上升了304000元。以上三个因素共同影响,使材料总成本上升了316000(-45000+57000+304000)元。2. MK公司可比产品成本有关资料下: 计划降低任务 单位:万元产品产量单位成本总成本降低任务上年计划上年计划降低额降低率甲乙1041020916100809064101610%20%合计1801542614.44%产品产量单位成本总成本实际完成上年计划实际上年计划实际降低额降低率甲乙合计8610209168.516.580120200729616868991673316.5%要求:采用连环替代法和余额推算法对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实际完成情况 单位:万元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1)分析对象降低额:33—26=7(万元)降低率:16.5%一14.44%=2.06%(2)连环替代法①计划成本降低额:180—154=26(万元)计划成本降低率:26÷180=14.44%②按实际产量、计划品种构成、计划单位成本计算:降低额:14.44%×200=28.88(万元)降低率:14.44%③按实际产量、实际品种构成、计划单位成本计算:-47-\n降低额:200—168=32(万元)降低率:32÷200=16%④实际成本降低额:200—167=33(万元)实际成本降低率:33÷200=16.5%各因素影响结果表单位:万元项目降低额降低率产量影响(2)—(1)品种构成影响28.88—26=2.880(3)—(2)单位成本影响32—28.88=3.1216%—14.44%=1.56%(4)—(3)33—32=116.5%—16%=0.5%合计72.06%(3)余额推算法各因素影响结果表单位:万元分析对象1:7万元产量影响7—3.12=2.88分析对象2:2.06%品种构成影响:2.06%—0.5%=1.56%品种构成影响:1.56%×200=3.12单位成本影响:1÷200×100%=0.5%单位成本影响:168—167=11.某企业生产A、B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甲种材料,其实际成本为10000元。两种产品的原材料费用定额为:A产品8元、B产品4元;当月的实际产量为:A产品600件、B产品800件。要求:采用定额费用比例法分配材料费用。答案1:A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600×8=4800B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800×4=3200甲材料费用分配率=10000÷(48003200)=1.25A产品应分配负担甲材料费用=4800×1.25=6000(元)B产品应分配负担甲材料费用=3200×1.25=4000(元)或者答案2: A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600×8=4800B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800×4=3200-47-\n甲材料费用分配率=10000÷(4800+3200)=1.25A产品应分配负担甲材料费用=4800×1.25=6000(元)B产品应分配负担甲材料费用=3200×1.25=4000(元)2.具体计算见表格后面的计算步骤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项目交互分配对外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名称修理车间运输车间合计修理车间运输车间合计待分配辅助生产费用180002200040000182002180040000供应劳务数量3000040000 2850038000 费用分配率0.600.55 0.63860.5737 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的分配修理车间耗用数量 2000 分配金额 1100 运输车间耗用数量1500 分配金额900 分配金额小计9001100 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分配基本生产车间耗用数量 2400032000 分配金额 15326.4018358.4033684.80-47-\n管理费用耗用数量 45006000 分配金额 2873.603441.606315.20合计9001100 182002180040000交互分配时费用分配率(修理车间)=18000÷30000=0.60费用分配率(运输车间)=22000÷40000=0.55修理车间应负担运输车间的费用=2000×0.55=1100(元)运输车间应负担修理车间的费用=1500×0.60=900(元)在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修理车间的费用总额=18000+1100-900=18200(元)运输车间的费用总额=22000+900-1100=21800(元)费用分配率(修理车间)=18200÷(30000-1500)=18200÷28500=0.6386费用分配率(运输车间)=21800÷(40000-2000)=21800÷38000=0.5737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修理车间的费用=24000×0.6386=15326.40(元)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费用)应负担修理车间的费用=18200-15326.40=2873.60(元)(或=4500×0.6386=2873.60小数点后可能会有点差异,但基本生产车间与行政管理部门分配费用之和应等于18200元)基本生产车间应负担运输车间的费用=32000×0.5737=18358.40(元)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费用)应负担运输车间的费用=21800-18358.40=3441.60(元)(或=6000×0.5737=3441.60小数点后可能会有点差异,但基本生产车间与行政管理部门分配费用之和应等于21800元)-47-\n2.某种产品经两道工序完成,原材料随加工进度陆续投入。原材料消耗定额为:第一道工序70%,第二道工序30%。月末在产品数量为:第一道工序300件,第二道工序300件。该月完工产品140件。月初和本月发生的费用为:原材料费用2900元,加工费用1350元。要求:(1)计算该种产品两道工序的完工率。(2)计算该种产品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3)按约当产量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原材料费用和加工费用。(4)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成本。答:(1)第一道工序完工率=70%×50%=35%,第二道工序完工率=70%+30%×50%=85%(2)第一道工序在产品的约当产量=300×35%=105(件),第二道工序在产品的约当产量=300×85%=255(件),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105+255=360件(3)原材料费用分配率=2900÷(140+360)=5.8,加工费用分配率=1350÷(140+360)=2.7,完工产品原材料费用=140×5.8=812(元),月末在产品原材料费用=360×5.8=2088(元),完工产品加工费用=140×2.7=378(元),月末在产品原材料费用=360×2.7=972(元)。(4)完工产品成本=812+378=1190(元),在产品成本=2088+972=3060(元)3.某企业生产A产品,月初在产品直接材料费用30000元,直接人工费用2500元,制造费用1500元。本月实际发生直接材料费用194000元,直接人工费25000元,制造费用15000元。完工产品5000件,单件原材料费用定额30元,单件工时定额3.8小时。月末在产品400件,单件原材料费用定额25元,工时定额2.5小时。要求:采用定额比例法,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与期末在产品成本。答案1:A产品成本计算单单位:元项目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合计①月初在产品成本300002500150034000②②本月生产费用1940002500015000234000③③=①②费用合计2240002750016500268000④④=③÷(⑤⑦)费用分配率1.41.3750.825⑤⑤完工产品费用定额1500001900019000⑥⑥=⑤×④实际2100002612515675251800⑦⑦月末在产品费用定额1000010001000⑧⑧=⑦×④实际14000137582516200完工产品定额材料费用=5000×30=150000完工产品定额工时=5000×3.8=19000在产品定额材料费用=400×25=10000在产品定额工时=400×2.5=1000-47-\n或答案2:A产品成本计算单单位:元项目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合计①月初在产品成本300002500150034000②本月生产费用1940002500015000234000③=①+②费用合计2240002750016500268000④=③÷(⑤+⑦)费用分配率1.41.3750.825 ⑤完工产品费用定额1500001900019000 ⑥=⑤×④实际2100002612515675251800⑦月末在产品费用定额1000010001000 ⑧=⑦×④实际14000137582516200完工产品定额材料费用=5000×30=150000完工产品定额工时=5000×3.8=19000在产品定额材料费用=400×25=10000在产品定额工时=400×2.5=10004.某企业本月生产产品的成本资料如下。(该企业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中的综合结转法结转半成品成本。)项目半成品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合计还原前产成品成本15200-6420588027500本月所产成品成本-182406980518030400要求:将本月所产产成品成本进行成本还原(填表计算,写出计算过程)。答:成本还原计算表产量:100件项目还原分配率半成品原材料 -47-\n工资及福利费制造费用还原前产品成本 15200 6420588027500本月所产半成品成本 182406980518030400产品成本半成品成本还原0.5-1520091203490259015200还原后产品总成本 91209910847027500产成品单位成本 91.299.1084.7275还原分配率=本月产成品耗用上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本月生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15200÷30400=0.5半成品还原=成本还原分配率×本月生产该种半成品成本项目金额半成品成本还原(原材料)=0.5×18240=9120(元)半成品成本还原(工资及福利费)=0.5×6980=3490(元)半成品成本还原(制造费用)=0.5×5180=2590(元)还原后产品成本=还原前产品成本+半成品成本还原还原后原材料=9120(元)还原后工资及福利费=6420+3490=9910(元)还原后制造费用=5880+2590=8470产成品单位成本=还原产成品各成本项目÷产量产成品单位成本(原材料)=9120÷100=91.2产成品单位成本(工资及福利费)=9910÷100=99.1产成品单位成本(制造费用)=8470÷100=84.7产成品单位成本=(9120+9910+8470)÷100=2751.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预计单价为2000元,销售量为3000件,税率为10%,成本利润率为20%。要求:(1)预测该企业的目标成本-47-\n(2)若该产品由A、B、C、D、E、F六种零部件组成,利用评分法各零部件的累计得分分别为:4、3、2、4、1、1,分解目标成本。(3)若该产品由3个工序加工而成,相关的成本结构资料如下表所示,分解目标成本。(1)企业的目标成本=产品预计销售收入×(1-税率)÷(1成本利润率)=2000×3000×(1-10%)÷(120%)=4500000(元)(2)该种产品的目标单位成本=4500000÷3000=1500(元)A零部件的目标成本=1500×[4÷(432411)]=400(元)B零部件的目标成本=1500×[3÷(432411)]=300(元)C零部件的目标成本=1500×[2÷(432411)]=200(元)D零部件的目标成本=1500×[4÷(432411)]=400(元)E零部件的目标成本=1500×[1÷(432411)]=100(元)F零部件的目标成本=1500×[1÷(432411)]=100(元)(3)目标成本分解计算表成本项目目标成本第三工序目标成本第二工序目标成本第一工序目标成本直接材料其中:半成品直接人工制造费用1500×85%=12751500×10%=1501500×5%=751275×75%=956.251275×15%=191.251275×10%=127.5956.25×80%=765956.25×12%=114.75956.25×8%=76.50合计150015001275956.252.某企业预计计划年度继续生产甲产品,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变动情况如下:产品产量平均增长20%,原材料消耗降低5%,原材料价格平均降低2%,生产工人平均工资增长10%,劳动生产率提高15%,变动性制造费用增加18%,废品损失减少10%。基期各成本项目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分别为:直接材料58%,直接工人25%,变动性制造费用10%,固定性制造费用5%,废品损失2%。要求预测计划期甲产品成本的总降低率。①直接材料费用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率成本降低率=[1-(1-5%)×(1-2%)]×58%≈4.00%②直接工资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率成本降低率=[1-(110%)÷(115%)]×25%≈1.09%③制造费用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率成本降低率(变动制造费用影响)=[1-(118%)÷(120%)]×10%≈0.17%-47-\n成本降低率(固定制造费用影响)=[1-1÷(120%)]×5%≈0.83%④废品损失对产品成本的影响率成本降低率=10%×2%=0.2%甲产品成本的总降低率=4%1.09%0.17%0.83%0.2%=6.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