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60593 19页

  • 104.50 KB
  • 2022-07-28 发布

复习资料60593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日志《免疫学》复习资料免疫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免疫(immunity):系指机体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的抗原,对自身成分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自身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自我调节、识别“自己”和“非己”。抗原(Antigen,Ag):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1)免疫原性(immunogenecity):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2)特异反应性(specificreactivity):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完全抗原(completeantigen):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病毒等。半抗原(happen,又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如:多为某些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载体(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半抗原+蛋白质à完全抗原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又称表位(epitope):抗原物质中能与其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基础)。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valence):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数目。抗原决定簇分类:\n1.根据结构:A.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determinant):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序列上不连续。B.顺序决定簇(sequencedeterminant):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肽片段构成的决定簇。2.根据功能:A.隐蔽性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内部的决定簇。B.功能性决定簇:能被B细胞识别,或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是一类不需经抗原提呈细胞(APC)加工处理就可直接与APC表面的MHC-II类分子及TCR的V区结合的抗原。SAg的作用特点:(1)具有强激活T细胞(CD4+T细胞)作用---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2)不需APC处理---直接与MHC-II类分子和TCR-Vb结合;(3)不受MHC限制---同MHC-II类分子结合,增加TCR与SAg的亲和力;(4)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抑制。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本身:n免疫佐剂(adjuvant):定义: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机体\n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的物质。应用:a.弱免疫原性物质;b.免疫原剂量不足。佐剂种类:(1)油性乳剂—弗氏佐剂(Freundadjuvant)(2)无机化合物(3)微生物及其产物(4)脂质体(5)细胞因子1.分子量: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2.化学组成及结构(复杂性):蛋白质:A.氨基酸组成---含芳香族氨基酸(特别是酪氨酸),免疫原性强;B.结构:环状,免疫原性强;直链,免疫原性弱。多糖:具有免疫原性,较蛋白质弱。核酸:多无免疫原性。3.可降解性(分子构象):含L-氨基酸的蛋白质易降解,具有免疫原性。含D-氨基酸的聚合体不易降解,不具有免疫原性。4.物理状态;u一般多电荷的抗原是弱免疫原性的。\nu凝集状态的蛋白质、核酸、合成抗原免疫原性较强。u免疫佐剂的加入可提高免疫原性。(二)宿主因素1.异物性:异种或同种异体的物质。抗原来源与宿主之间种系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2.宿主的遗传性:同种动物不同品系及不同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不同强度的免疫应答。(三)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剂量:(1)剂量不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答。(2)重复进入,引起强免疫应答。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异种抗原ü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菌体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细菌的外毒素ü疫苗及类毒素——预防接种的抗原性生物制品ü异种动物的免疫血清ü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2.同种异性抗原ü血型(红细胞)抗原ü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HC系统)\n3.自身抗原ü修饰的自身抗原ü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4.肿瘤抗原ü肿瘤特异性抗原ü肿瘤相关抗原——与肿瘤相关的病毒抗原、胚胎性抗原。5.其他重要抗原——变应原、耐受原、超抗原(SAg)抗体(antibody,Ab):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分子相似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存在形式:膜型(membraneimmunoglobulin,mIg)---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分泌型(secretedimmunoglobulin,sIg)---分泌进入体液,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一)重链(heavychain,H)2条同一个Ig分子上H链同类,L链同型,把Ig分子分成五类十型。重链(heavychain)简称H链由44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55-75KD。H链含有少量糖类,所以Ig属于糖蛋白。根据H链的抗原性不同,可将免疫球蛋白(Ig)分为五类。\n1)IgG的H链:γ链(gamma)2)IgA的H链:α链(alpha)3)IgM的H链:μ链(mu)4)IgD的H链:δ链(delta)5)IgE的H链:ε链(epsilon)轻链(lightchain,L)2条根据L链的抗原性不同,把L链分成二型:κ型,λ型(二)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区)恒定区(constantregion,C区)(三)超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HVR),又称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ydeterminingregion,CDR)骨架区(workregion,FR)(四)铰链区(hingeregion)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及其功能:VH和VL---抗原结合部位;CH1~3和CL---Ig遗传标志所在;CH2(IgG)、CH3(IgM)---C1q结合部位;CH2~CH3(IgG)---结合并通过胎盘;CH3(IgG)---FcγR结合部位;CH4(IgE)---FcεR结合部位。免疫球蛋白的功能:\n1.结合抗原与中和作用2.激活补体IgG1,IgG2,IgG3,IgM——经典途径聚合IgA,IgG4——替代途径3.结合细胞介导I型超敏反应调理吞噬作用ADCC(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作用4.通过胎盘和粘膜(IgG和IgA)补体系统:是一组由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连续而分级的激活反应系统。一旦激活,可介导一系列的对宿主重要的生物反应。补体系统的命名:1.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C2……C9;2.旁路途径的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3.补体调节蛋白根据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等;4.补体受体多以其结合对象命名,如C3aR、C3bR;5.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后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C5a;6.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加一横线表示,如C1、C4b2b;\n7.灭活的补体片段则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一般性质:A.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B.多数组分为糖蛋白;多数为β球蛋白。分子量25kDa(D因子)~400kDa(C1q)。C.血清中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D.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有波动。E.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化形式存在;F.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室温下很快失活,0℃~10℃仅能保持3~4天,紫外线、机械振荡、某些添加剂均可使补体破坏。经典途径特点:1抗原抗体特异结合活化2反应顺序为C1qrs-C4-C2-C3-C5-C6-C7-C8-C93产生3个转化酶:C1酶,C3转化酶,C5转化酶4产生3个过敏毒素(Anaphylatoxin),C3a,C4a,C5a旁路途径的激活特点:1天然活化,LPS等多糖类物质可促进其活化。2含有一个C3活化的正反馈调节环路。3产生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4C1,C4和C2不参与,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5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起作用MBL途径的激活特点:\n细菌多糖经MBL(Mannosebindinglectin)和MASP(MBLassociatedserumprotease)活化C4和C2无C1的参与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一)溶菌和细胞溶解效应补体系统通过经典途径、旁路途径或MBL途径被活化后,可在靶细胞上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靶细胞的溶解,补体的这一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重要的防御和免疫监视作用,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消灭病变衰老的细胞。由于补体的溶细胞效应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因而,当某些病人出现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补体缺陷时,出现的最重要表现是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出现反复性感染。(二)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调理作用又称促吞噬作用,补体和抗体均具有调理作用。在吞噬细胞表面有多种补体受体,如CR1,CR2,CR3等,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补体片段(C3b/C4b)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特异结合,促进两者的接触,增强吞噬作用和胞内氧化作用,最终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清除免疫复合物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若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I)的RBC和血小板结合,则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三)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抗体存在时,补体也可对病毒产生溶解灭活作用。\n(四)炎症反应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表面具有相应受体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支器官痉挛等的作用;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C2a具有激肽样作用: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作用。(五)免疫调节作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片段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例如,C3d,Ba,Bb等片段对B细胞的功能可产生调节作用;C5a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L-6,IL-8,TNFa的产生等。细胞因子:由机体各种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参与病理反应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细胞因子的功能分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趋化因子(chemokineCK)\nII型干扰素——干扰素γ(IFNg)来源: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功能:ü免疫调节ü提高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ü增强Tc细胞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ü抑制TH2细胞形成,下调体液免疫应答ü趋化作用ü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次要)TNF的生物学活性1杀瘤、抑瘤作用(1)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2)激活NK细胞和巨噬细胞,间接发挥作用(3)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的形成,阻断肿瘤组织的血流供应,导致肿瘤出血坏死2免疫调节作用(1)刺激靶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如IL-1、IL-6、IL-8等(2)增强T、B细胞对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3)增强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3促进炎症反应(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2)分泌IL-1、IL-8等炎症分子和趋化因子\n(3)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4抗病毒作用(1)类似于IFN的作用(2)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5致热作用内热性热源质(1)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6引发恶液质由TNFa引起,能够促进蛋白脂肪消耗、分解,引起代谢紊乱表现为厌食、恶心、消瘦、衰弱和贫血细胞因子的特点:1发挥效应具有非特异性,无抗原特异性和MHC限制性2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发挥效应,量微而作用强3发挥效应的多效性4发挥效应的重叠性5发挥效应的拮抗性、协同性、增强性和网络性5具有双重作用:(1)有利:免疫调节、促进造血、抗感染,抗肿瘤(2)有害:炎症、休克、发热、自身免疫病、肿瘤2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的三种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n?免疫调节作用?参与细胞凋亡?刺激造血细胞增埴分化?促进各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细胞异常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免疫活性细胞(Immunecompetentcell,ICC):能够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活化、增殖、分化并形成效应产物的淋巴细胞。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细胞(Immunecells):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活动有关的细胞。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主要参与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免疫细胞的组成免疫活性细胞——T、B淋巴细胞其他免疫细胞——NK细胞\n单核-巨噬细胞(macrophages)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粒细胞(嗜中性:neutrophilicgranulocyte、嗜酸性:acidophilicgranulocyte、嗜碱性:BasophilCell)肥大细胞(mastcell)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红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是指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也是鉴别和分离淋巴细胞的重要依据。uT细胞受体的相应CD分子细胞因子受体CD25(IL-2aR)、CD115(M-CSFR)、CDw116(GM-CSFR)CDw119(IFN-gR)、CD120(TNF-aR)、CDw121(IL-1R)、CD122(IL-2Rb)、CDw124(IL-4R)、CD126(IL-6R)共刺激信号分子CD2(LFA-2)——CD58(LFA-3)CD28——CD80(B7)CD40——CD154(CD40L)CD11a/CD18(LFA-1)——CD54(ICAM-1)TCR为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受体\nu绵羊红细胞受体(CD2或IFA-2)u细胞因子受体IL-1RIL-2RIL-4RIL-6RIL-7Ru丝裂原受体(COn-APHAPWM)uHIV受体(CD4)uMHC抗原所有T细胞均表达MHC-I抗原,活化的T细胞表达MHC-II类抗原u分化抗原(CD分子)表达多种CD分子,与T细胞识别和激活有关T细胞亚群及功能:根据TCR双链肽的构成不同,可分为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根据TCRαβT细胞的功能,分为TH、Ts、Tc和TD细胞üTCRγδT细胞为DN细胞或少数CD8+细胞,TCRαβT细胞和为SP(CD4+或CD8+)细胞,占外周血成熟T细胞的90%~95%üTCRγδT细胞的特点:①其分子结构及与抗原结合特性同Ig更为相似;②对多肽抗原的识别无MHC限制性,且多肽无须被处理为小分子肽段,可以完整形式被识别;③能识别来自分枝杆菌的非多肽抗原;④可对某些MHC-I类样分子所提呈的抗原产生应答,同时对热休克蛋白具有特\n殊的亲和力;⑤是具有原始受体的第一线防御细胞,在抗微生物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CD8+细胞CTL参与抗肿瘤、抗病毒及移植排斥反应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①分泌穿孔素;②释放多种丝氨酸酯酶,通过活化穿孔素而促进杀伤作用;③分泌淋巴毒素,直接杀伤靶细胞;④活化的CTL高表达FasL,通过与靶细胞表面Fas抗原结合,可诱导靶细胞凋亡。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B1细胞(CD5+)由胚胎期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定居于腹腔,胸腔及肠壁的固有层参于细菌感染的粘膜免疫应答,无需Th细胞辅助,不发生体细胞突变,不产生记忆细胞,主要识别非蛋白抗原能产生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B2细胞(CD5-)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行使体液免疫功能产生高亲和力抗体参于抗原提呈和免疫调节\nnB细胞功能形成抗体产生细胞提呈抗原参与免疫调节免疫调节作用:A.介导炎症性反应;B.活化NK细胞;C.促进Th1细胞分化等。巨噬细胞主要免疫学功能:(1)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和活化后产物杀伤效应:A毒性物质---H2O2、O2-和NOB抗微生物肽---防御素、阳离子蛋白C酶类---溶菌酶(2)抗原递呈作用---T细胞活化;(3)免疫调节作用---分泌细胞因子(IL-1、IL-6、IL-8、IL-12和TNF-α等)。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1)细胞杀伤作用---两种机制:A.直接接触杀伤:识别靶细胞配体à穿孔素和颗粒酶à靶细胞裂解或凋亡;B.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FcγRⅢ(NK细胞)+IgG抗\n体(靶细胞)à细胞毒效应。2)免疫调节作用分泌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GM-CSF、IL-3、M-CSF等)àA.促进T、B、APC等功能;B.促进或抑制造血细胞发育。APC——抗原提呈细胞,分类:专职: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细胞。兼职: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树突状细胞(DC)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特点:①能高水平表达MHC-II类分子;②可表达参与抗原摄取和转运的特殊膜受体;③能有效摄取和处理抗原,然后迁移至T细胞区;④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⑤抗原提呈效率高生物学功能1.抗原提呈利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可溶性抗原;具有强大的液相吞饮功能;通过吞噬作用摄取大颗粒或微生物。2.参与T细胞发育、分化和激活DC作为重要的胸腺间质细胞,对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过程起重要作用。DC对\n外周T细胞的分化也发挥重要作用。提供T细胞激活的协同刺激信号3.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及激活①促进生发中心对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②与B细胞膜表面高亲和力Ig的表达和V基因的重排有关;③DC高表达FcR、CR,使其膜表面可长时间附着一定量的抗原,通过长时间刺激记忆B细胞,使其保持免疫记忆;④促进静止的B细胞表达B7分子,使其具有抗原提呈功能;⑤通过释放可溶性因子直接调节B细胞的生长与分化;⑥可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CD40+B细胞生长和分化;⑦人外周血DC表达类似CD40L的分子,参与B细胞的激活4.免疫调节作用DC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功能的调节;分泌多种趋化因子,介导其他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5.免疫监视功能挥免疫监视作某些前体DC对局部各种化学信号十分敏感,在体内发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