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复习资料 9页

  • 116.00 KB
  • 2022-07-28 发布

火灾复习资料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1火灾形成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着火源,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含氧量,一定的着火能量,相互作用。2防火的基本原则:防止燃烧三个基本条件的同时存在或者避免它们相互作用。3灭火的方法:隔离,冷却,窒息。4爆炸的特点:压力剧增,产生巨大的声响。5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火灾和爆炸事故其表现出来的现象与特征因其发生的领域,条件等不同而不同但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严重性(结果):火灾爆炸事故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比较严重的,它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社会影响极坏,可以从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三方面来理解。2、复杂性:它的复制性主要是由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条件的不确定和多样性,如可燃物种类的繁多等导致的事故原因的复杂决定的,另外,事故导致结果的不定性和混杂也引起事故调查的诸多不便,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带来不少困难.3、突发性:指的是火灾和爆炸事故往往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发生。这主要有以下(主要)原因决定的:1当前的探测和监测等手段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广泛应用等尚不大理想,各种设备的先进性相对滞后2相当多的人员(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火灾和爆炸事故的规律及征兆了解和掌握的不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6火灾爆炸事故的一般原因:1人的因素:缺乏有关的知识、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理、不负责任、违章作业等.2设备的原因:设计缺陷、选材不当;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密闭不良、制造工艺缺陷等.3物料的原因:可燃物的自燃、危险品的相互作用、可燃物保存不当等.4环境的原因:潮湿、高温、通风不良、雷击等.5管理的原因:管理的失误、制度的不健全、安全意识不强(管理层)、教育培训不重视等.第二章1燃烧的特征:1生成了新的物质2放热与发热3发光2链式反应理论:(1)链式反应的过程:可燃物或助燃物质先吸收能量而离解为游离基,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链式反应,将燃烧热释放出来。(2)反应的机理(三个阶段):p第一阶段,链引发:游离基生成,链反应开始。p第二阶段,链传递:游离基作用于其它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产生新的游离基。p第三阶段,链中止:即游离基消耗,使连锁反应中止。3反应的类型:分支链反应与不分支链反应p不分支链反应:即一个游离基只产生一个新游离基,一个活性中性,p分支链反应:即一个游离基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游离基,产生分支(不少于2个活性中心)。4燃烧的类型燃烧可按照以下三种形式分类:按燃烧现象分为:1)闪燃2)着火3)阴燃4)爆炸按燃烧形式分为:1)气相(蒸汽)燃烧2)固相燃烧;\n按是否需要明火的形式分为:1)点燃2)自燃5闪燃与闪点(1)闪燃:当温度不太高时,液面上少量的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后,遇着火源而发生一闪即灭(延续时间少于5s)的燃烧现象。它是可燃液体发生火灾的前奏。(2)闪点:可燃液体蒸发出的可燃蒸气足以与空气构成一种混合物,并在与火源接触时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则火灾的危险性越大。6自燃与自燃点自燃基本概念: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不需明火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如:夏季坟地“鬼火”、森林火灾和煤层自燃等。自燃点: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7自燃的分类:据可燃物质升温热量来源不同,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1)受热自燃:定义:可燃物质由于外界加热而导致的自燃。引起原因:1可燃物质靠近或接触热量和温度高的物体。2在熬炼或热处理过程中,温度达到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而引起着火3由于机器的轴承或加工可燃物质的机器设备相对运动的部件缺乏润滑、冷却或缠绕纤维物4质,增大摩擦压力,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局部过热,引起可燃物质受热自燃。5放热的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引起周围的可燃物质受热自燃,如石灰石遇水。6气体在高压下突然压缩,释放的热量来不及导出,温度骤然增高,使可燃物质受热自燃。7高温的可燃物一旦与空气接触着火。2)自热自燃定义:可燃物质由于自身的化学反应、物理或生物作用等所产生的热量而导致自燃的现象。两者的区别:热的来源不同,前者的热来自于外部加热;而后者的热来自于本身的化学、物理或生物等的热效应。起火的部位不同,前者从外部向内延烧,后者从内部向外炭化、延烧。8着火与着火点p着火:即可燃物质与火源接触而燃烧,并且在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p着火点:可燃物质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亦称为燃点;p与闪点的区别?:ü在着火点时燃烧的不只是蒸气,还有液体。ü在闪点时移去火源后闪燃即熄灭;而在着火点时液体则能继续燃烧。燃烧的条件1、必要条件:1可燃物(还原剂):通常指在大气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如木材、棉花等(铜与铁等金属可以在高浓度氯气中燃烧)。2助燃物(氧化剂)3着火源(能量):引起可燃物质着火的能量分类: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光能(太阳能)、核能等。2、燃烧的充分条件:燃烧反应在可燃物、氧化剂和着火源等方面都存在着极限值。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加油站正常的油气泄露并未引起火灾;储油罐的置换动火作业。一定的含氧量;一定的着火源能量,即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最小着火能量。三者相互作用。\n燃烧的过程(1)可然物质的燃烧过程是燃烧体系吸热与放热的化学过程及传热物理过程的综合;(2)固、液和气三种相态物质的燃烧本质是一样的,其燃烧的过程区别很大;(3)物质的燃烧过程:(见下图)1)气态物质:2)液态物质:3)固态物质:烟1、定义: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2、烟的组成:烟主要由大量的碳粒子组成。3、碳粒子的生成过程:热解、裂解、脱氢、聚合、环化4、影响烟的生成的因素:氧气供给情况可燃物中碳氢比例可燃物分子结构5、烟的生成在火灾中的危害:降低火场能见度,不利于逃生;具有较强的毒害作用;有可能发生“轰燃”,危害更大;7、烟气的产生:母体可燃物的化学性质对烟气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少数纯燃料(例如一氧化碳、甲醛、乙醚、甲酸、甲醇等)燃烧的火焰不发光,且基本上不产生烟;而大分子燃料的燃烧时就会明显发烟。燃料的化学组成是决定烟气产生量的主要因素。火灾烟气的变化依赖于:热量产生速率燃烧产物组分的生成速率空气的供应速率\n燃烧产物与空气的混合过程。烟气的燃爆性:火灾中,在阴燃与有焰燃烧两种情况下生成的烟气都是可燃的,一旦被点燃就有可能转变为爆炸,这种爆炸往往发生在一些通风不畅的特殊场合;烟气也是造成轰燃和回燃发生的必要条件。阴燃产生的烟气:只有纤维物质和软质聚氨酯泡沫等少数材料可以发生阴燃。碳素材料阴燃生成的烟气与该材料加热到热分解温度所得到的挥发分产物相似,这种产物与冷空气混合时可浓缩成较重的高分子组分,形成含有碳粒和高沸点液体的薄雾。有焰燃烧产生的烟气。有焰燃烧产生的烟气颗粒几乎全部由固体颗粒组成。其中大部分颗粒是在氧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不完全燃烧和高温分解而在气相中形成的碳颗粒。即使原始燃料是气体或液体,也能产生固体颗粒。8、烟气毒性:火灾中约有一半的人员死亡是CO造成的,另一半由直接烧伤、爆炸压力及其他有毒气体引起;缺氧是气体毒性的特殊情况,悬浮固体颗粒或吸附于烟尘颗粒上的物质的毒性对人的影响也非常大;烟气毒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多种毒性物质的综合作用更是难于量化,毒害作用还要受到其他因素(如人的心理、身体状态等)的影响;火灾火灾的概念:广义:凡是超出有效范围的燃烧.狭义:凡失去控制并对财产和人身造成(伤害)损害的燃烧现象。火灾的分类:(1)根据GB4968-1985《火灾分类》按物质特征分: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材、棉、毛、麻等。B类火灾: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甲醇等。C类火灾: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氢气等。D类火灾: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铝等。(2)按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直接损失金额,划分为四个等级(新标准2007年7月1日实施):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按火灾原因分类:1放火:人为故意2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3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4违反安全操作规程\n5吸烟6生活用火不慎7玩火8自燃:自然原因:如雷击、风灾、地震等9其他原因及原因不明。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1、基本原理:防止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存在和避免它们的相互作用。三、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1、消除着火源:安装防爆灯具禁止烟火,控制明火接地避雷消除静电与火源隔离控制能量积聚,防止危险温升等2、控制可燃物:以难燃和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降低可燃物(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可燃气体与液体物质的跑、冒、滴、漏;对相互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或蒸气的物品加以隔离,分开存放。3、隔绝空气:采用真空条件充入惰性介质保护4、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扩大:阻火装置防火间距防火分区(分隔)综上所述,一切防火技术措施都包括两个方面:防止燃烧基本条件的产生;避免燃烧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灭火技术的应用1、灭火基本原理:一旦火灾发生,只要能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火就会熄灭。2、灭火技术:隔离法:将可燃物与着火源(火场)隔离开来,如开挖火场隔离带。冷却法:将燃烧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如用水灭火;窒息法:即消除燃烧的条件之一—助燃物(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使燃烧停止,如二氧化碳灭火。火灾发展过程与预防基本原则:1、发展过程的特点:酝酿期:气体、冒烟和阴燃;发展期:明火、火势扩大;全盛期:全面着火,温度高,强热辐射。衰灭期:火势衰弱,熄灭。\n2、影响火灾变化的因素:(主要)可燃物的数量:量多——猛烈空气流量:O2蒸发潜热:蒸发潜热越大,火灾发展速度亦慢。预防火灾的基本原则:(案例分析)严格控制火源:如动火申请,严禁吸烟等。监视酝酿期特征:火灾探测系统等。采用耐火材料:防火涂料,防火墙等。阻止火势的蔓延:防火门,防火墙等。限制火灾发展的规模:如限定易燃易爆物品的存放量等。组织训练消防队伍:消防应急分队。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云梯、消防水泵等。第三章爆炸定义:指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爆炸的特征:内部特征:大量气体和能量在有限体积内突然释放或急骤转化,并在极短时间内,在有限体积中积聚,造成高温高压。外部特征:对周围物体形成急剧突跃压力的冲击,或者造成机械性破坏效应,以及周围介质受震动而产生的声响效应。主要特征:压力的瞬间急剧升高。爆炸的分类(1)物理性爆炸:物理变化(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引起的,物质性质和化学成分均不变,如锅炉爆炸、水汽爆炸等;(2)化学性爆炸:指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变化,形成其它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如硝化棉爆炸(V增大47万倍);(3)核爆炸: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发的爆炸,如原子弹、氢弹等。按爆炸反应的相不同分类(1)气相爆炸:混合气体爆炸、气体的分解爆炸、粉尘爆炸和喷雾爆炸等。(2)液相爆炸:聚合爆炸、蒸发爆炸和液体混合所引起的爆炸等。(3)固相爆炸:爆炸性化合物及其他爆炸性物质的爆炸,导线爆炸。按爆炸的瞬时燃烧速度不同分类(1)轻爆:每秒数米,如无烟火药;(2)爆炸:每秒十几米至数百米;(3)爆轰:1000~7000m/s,“冲击波”;可燃物质化学爆炸的条件:(a)存在着可燃物质,包括可燃蒸气、气体或粉尘;(b)可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c)足够能量的点火源。以上三个条件须同时具备,且达到引爆的最小点火能量。可燃物质化学爆炸基本特征:高速度(化学反应)、大量气体、大量热量复杂分解的爆炸性物质:硝化甘油的分解爆炸反应式:4C3H5(ONO2)3=12CO2+10H2O+O2+6N2+Q\n硝化甘油是一种有甜味的黄色油状液体,熔点为13.2°C,是用纯甘油为原料,用浓硝酸和浓硫酸组成的混合酸进行硝化反应制得。硝化甘油对撞击很敏感,特别是在受热或冻结状态下。如果在甘油中混入20%~30%乙二醇,所得的硝化产物的熔点可下降到-10°C以下,改善了硝化甘油的安全性。硝化甘油爆炸时,最高温度可达3400°C。硝化棉与硝化甘油(重量比约为1:13)混合成的胶状爆胶,是已知烈性炸药中爆炸力最强的,约为三硝基甲苯TNT的1.5倍,常用作比较炸药效力的标准之一,它对撞击不敏感,使用、运输和储存都比较安全,是采石和挖掘隧道等作业的理想爆破炸药。常用的硝酸酯类炸药还有:硝化乙二醇、季戊四醇四硝酸酯、甘露醇六硝酸酯和硝化淀粉等。爆炸极限(1)定义:即是指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氧气)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形成预混气,遇着火源才会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可燃气体与蒸气以体积百分比来表示,如CO与空气12.5%-80%粉尘以单位体积混合物中的质量数(g/m3)如铝粉为40(g/m3);(2)爆炸下限与上限:其爆炸范围越宽,其爆炸危险越大。爆炸下限越低,少量可燃物(如可燃气体稍有泄漏)就会形成爆炸;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1、温度:T0越高,则爆炸危险度越大;2、原始压力:3、氧气:氧含量越高,则爆炸危险度越大;4、惰性气体:其含量越高,则爆炸危险度越大;5、容器:直径D粉尘爆炸P91,《火灾爆炸预防控制工程学》1、爆炸性粉尘种类:①金属:如铝粉、镁粉等;②煤碳:煤与瓦斯突出爆炸和煤粉等;③粮食:如面粉、粮食粉末等;④合成材料:如塑料和染料等;⑤饲料:如鱼粉;⑥农副产品:如棉花和烟草;⑦林产品:如纸粉和木粉。粉尘防爆的原则:1缩小粉尘扩散范围2清除积尘3控制火源4适当增湿5采用抑爆装置爆炸机理和特点(1)机理气相着火机理:颗粒物表面升温热分解→析出可燃气体→发生气相燃烧→引燃周围颗粒表面非均相着火机理:氧气与颗粒物表面接触→颗粒发生表面着火→粉尘挥发→阻止氧气向颗粒物表面扩散→挥发份着火,粉尘重新燃烧实质:是一种连锁反应,即在火源的作用下,产生原始小火球,随着热和活性中心发展,传播着的火球不断扩大而形成爆炸。(2)特点1)燃烧速度和爆炸压力比气体爆炸小,但因燃烧时间长,产生能量大,所以被破坏力和烧毁程度大;2)爆炸时,燃烧并不完全,产生大量的不完全产物;3)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感应期较长,可达数十秒。\n4)点火的起始能量大,达10J数量级;5)会产生两种有毒气体:一是CO,二是爆炸物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6)粉尘爆炸时,颗粒边燃烧边飞散,受到这种影响的可燃物可发生局部的严重碳化,人体受到这种爆炸影响时则会严重烧伤。炸药感应期(诱导期):可燃物质的温度达到自燃点或着火点后,并不立即发生自燃或着火,其间有段延滞时间,即感应期。爆炸的物理性能指标第四章可燃液体定义:凡遇火,受热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和爆炸的液体,如:汽油、酒精、煤油等。可燃液体传热方式:传导:沿某温度不同的介质(如:火焰沿容器壁向液体里层传热等);对流:高低温部分热量交换(如:火焰向液体里层传热等);辐射:空气散热(如:火焰向液面传热、高温设备散热等);可燃液体分类:1)按燃烧的形式和液体火灾分类1沸溢火灾2喷溅火灾3喷流火灾2)按闪点分:闭杯试验闪点(GB6944-1986)1低闪点液体:低于-18℃。2中闪点液体:-18℃至23℃。3高闪点液体:23℃至61℃。3)化学性质和商品类别分:1化学化工原料及溶剂。2硅及有机化合物。3易燃性油漆。4树脂粘合剂。5油墨和调色油。6含有易燃液体的物品。7盛放于易燃液体中的物品。8其他。燃烧速度(1)直线速度:单位时间被燃耗掉的液层厚度㎜/min或㎝/h。(2)质量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被燃烧掉消耗的液体质量,单位为g/(cm2.min)或㎏/(m2.h)加快液体的燃烧速度和提高燃烧效率,可采用喷雾燃烧,也可以提高液体的初始温度。(燃烧速度取决于蒸发速度)评价液体燃爆危险性的技术参数1、饱和蒸汽压指饱和蒸汽所具有的压力,以Pa表示;P↗、V蒸↗,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蒸汽在空气中的浓度:C—混合物中的蒸汽浓度,%;PZ—在给定温度下的蒸汽压力,Pa;PH—混合物的压力,Pa。可燃液体的蒸汽压力是随温度的而变化的,可利用饱和蒸汽压力来确定其在储存和使用时的安全温度和压力。2、爆炸极限。3、闪点。4、受热膨胀性5、其他燃爆性质:(1)沸点:沸点越低,危险性越大;(2)相对密度(水):相对密度越低,危险性越大;(3)流动性和扩散性:与粘度有关;流动性越强,火势易蔓延;(4)带电性:静电放电而产生火灾\n(5)分子量:同一类有机化合物中,一般分子量越小,沸点越低,闪点也越低,火灾爆炸中的危险性越大;分子量大的其自燃点较低,易受热自然。固体燃烧速度:一般低于气体与液体速度与燃烧比表面积(固体表面积与体积比值)有关,比表面积越大,速度越快。与固体密度,水分含量有关。遇水燃烧物质1、定义:指凡与水或潮湿空气接触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同时放出热量而引起可燃气体的燃烧爆炸的物质,如:活泼金属等。该物质还能与酸或氧化剂反应,更为剧烈,危险更大。2、分类:(1)遇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可足以点燃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发生燃烧,如金属钠,碳化钙等。(2)遇水能发生化学反应,但放出的热量不足以点燃反应产生的可燃气体,需接触火源,才会燃烧,如氧化钙等。(3)遇水燃烧引起爆炸的两种情况:在容器内与水作用,产生的可燃气体和热量,与容器中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而爆炸;或由体积膨胀,压力增大;或在外界作用如受热,撞击,滚动等造成胀裂而引爆,如电石桶爆炸。产生的气体与周围空气混合达爆炸极限,由自燃或遇明火而引爆,如金属钠、钾。3、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1)遇温水或酸燃烧性:共性;生成氢的燃烧爆炸.如活泼金属及某冶金、金属氢化物、硼氢化物、金属粉末等:生成碳氢化合物的着火爆炸。如金属碳化物、有机金属化合物等:(甲基钠与H2O)生成其他可燃气体的燃烧爆炸;如金属磷化物、金属氧化合物、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金属硅化物等。此类火灾不宜用水与酸碱泡沫灭火剂和泡沫灭火剂扑救(2)自燃性:如金属锂、钠钾、铷、铯等;(3)爆炸性:如电石;(4)其他:毒性;温火燃烧等。第五章(这一章神马的…自己看课件把总结个P…重点划了个鬼)火灾定义:火失去控制蔓延而形成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它通常造成人或物的损失。防火与防爆安全装置主要为:阻火装置、泄压装置、爆炸抑制系统和指示装置等。防火间距:是为防止火势向相邻建筑物蔓延扩散,保证建筑物直之间的距离。1、定义:为阻止建筑物之间的火势蔓延,建筑物之间留出的安全距离称为防火间距。2、影响因素:影响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的因素很多,如热辐射,热对流,方向,风速,燃烧性能以及其开口面积大小,相邻建筑物高度,消防车到达时间及扑救情况等均影响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5-6消防应急与火灾安全疏散技术(分析题)防爆卸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