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50 KB
- 2022-07-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名词解释1.玻璃:玻璃是熔融、冷却、固化的非结晶(在特定状态下也可能成为晶态)的无机物,是过冷的液体。2.积聚作用:高场强的网络外体使周围网络中的氧按其本身的配位数来排列。3.硼氧反常:纯B2O3玻璃中加入Na2O,各种物理性质出现极值。而不象SiO2中加入Na2O后性质变坏。4.硼反常现象:在钠硅酸盐玻璃中加入氧化硼时,性质曲线上产生极值的现象。5.解聚作用:当碱金属氧化午加入到熔融石英玻璃中,促使硼氧四面体间连接断裂,出现非桥氧,是玻璃结构疏松、减弱,导致一系列性能变坏。6.压制效应——在含碱硅酸盐系统中随RO量的增加,使R+的扩散系数下降。7.硼-铝反常:当B2O3含量不同时,用Al2O3代SiO2出现不同的现象。Na2O/B2O3<1极小值(7~8);Na2O/B2O3≥1N、d减小(3~5);Na2O/B2O3=4极大值(2)8.混合碱效应:二元碱硅玻璃中,当玻璃中碱金属氧化物总量不变,用一种氧化物取代另一种,玻璃与扩散有关的性质不成直线变化,而出现明显的极值。9.逆性玻璃:当存在两种以上金属离子且它们大小、电荷不同时,Y<2也可制成玻璃且性质随量的增加而变好。10.图尔假象温度:玻璃在室温下的性质是它在[Tg,Tf]内的某一温度的平衡状态具有的性质11.玻璃的热历史: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通过转变温度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经历12.退火下限(即转变温度)---3min内应力可消除5%(<退火点50~150度)退火上限(即膨胀软化温度)---3min内应力可消除95%(相当于退火点温度)13.玻璃的分相:玻璃从高温冷却过程中或在一定温度下热处理时,由于内部质点的迁移,某些组分发生偏聚,从而形成化学组成不同的两个相,此过程叫分相。14.稳定分相:液相线以上分相,液相线似直线。难成玻。15.亚稳分相:分相在液相线以下。液相线成倒S形,绝大部分玻璃属于此类分相。16.机械强度:指玻璃抵抗外来负荷作用的能力。抗张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冲击强度17.玻璃的热稳定性:玻璃受剧烈温度变化而不破坏的性能。18.Tk-100指标:电阻率达到100兆欧•厘米时的温度。Tk-100越高绝缘性越好。19.澄清剂:在高温下本身能气化或分解放出气体以促进玻璃液中气泡的排除的物质。20.脱色剂:主要是指减弱铁氧化物对玻璃着色的影响。分为化学脱色剂和物理脱色剂21.脱色:目的铁使玻璃产生的黄绿色降低玻璃透明度和“白度”。(1)物理脱色:通过颜色互补而消除颜色。与铁的黄绿色互补的为蓝和紫色,因此硒钴镍锰钕都是物理脱色剂。(2)化学脱色:把Fe2+氧化为着色弱的Fe3+(CeO2KNO3As2O3)生成无色络离子(FeF6)-3(氟化物)22.缺陷:玻璃体内由于存在着各种夹杂物,引起玻璃体均匀性的破坏,称为玻璃体的缺陷。23.玻璃的成形制度:是指在成形各阶段的粘度--时间(η-t)或温度--时间(T-t)制度。粘度--温度(η-T)曲线与玻璃的成形制度间的关系:粘度--温度(η-T)曲线与组成;温度--时间(T-t)曲线与工艺。\n24.吸收极限:对于一般无色透明玻璃在紫外波段并不出现吸收峰,二十一个连续的吸收区,在透光区和吸收区之间是一条坡度很陡的分界线,称为吸收极限。25.色散:玻璃的折射率随入射光波长不同而不同的现象。26.粘度:粘度是液体内部阻碍其相对运动的一种特性。流体的玻璃液中的某一部分如果与相邻部分之间的流动速度不一样,那么在相邻界面上就会存在一种阻力,妨碍彼此相互运动。27.料性:生产上常把玻璃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快慢称为玻璃的料性,粘度随温度变化快的玻璃称为短性玻璃,反之称为长性玻璃。28.主要原料:是指往玻璃中引入各种组成氧化物的原料。29.辅助原料:是使玻璃获得某些必要的性质和加速溶质过程的原料,分为澄清剂、着色剂、脱色剂、乳浊剂、氧化剂、助熔剂等。30.脱片现象:表面的可熔成分熔出后,不熔的高硅氧成膜脱落,溶液中多价离子在表面形成含水硅酸盐薄膜后脱落。31.泡界限:泡界限是玻璃窑中无泡沫的玻璃液和有泡沫的玻璃液之间的一条明亮、清晰的分界线。32.退火:在玻璃的生产中,为消除玻璃中永久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33.永久应力:玻璃因在应变点以上温度存在温度梯度而产生的应力,常温下玻璃的温度梯度消失后仍存在。34.配合料结石:因配合料熔化不彻底而在玻璃制品中出现结石。35.二次退火:将玻璃制品重新加热退火消除或减少永久应力的过程。36.铝反常现象:在硅酸盐玻璃中,以Al2O3代替SiO2玻璃的导电率介电损耗反而上升。二.填空题1.玻璃的通性:各向同性、介稳性(亚稳性)、无固定熔点、性质变化的连续性(可变性)、性质变化的可逆性。2.玻璃的形成方法:分为熔体冷却(熔融)法和非熔融法两类。3.形成玻璃的热力学条件玻璃态与晶态的内能差越小越易形成玻璃玻璃形成与过冷度△T、粘度、成核速率Ir、晶体生长速率u等有关。熔体冷却速率.4.晶化过程:(1)晶核形成——表征新相的产生(2)晶体生长——新相进一步扩展。r*(临界半径)是形成稳定晶核所必需达到的核半径,其值越小越易形成。5.影响析晶的因素:(1)玻璃成分(内因)(2)结构因素(3)分相的作用(4)工艺因素6..影响粘度的主要因素:温度、熔体、结构玻璃组成、热历史。7.表面张力的工艺意义:1.澄清2.均化3.成形4.热加工8.玻璃密度在生产上的应用:控制生产工艺.取样:定点,定时,定条件9.玻璃的光学常数:折射率、平均色散、部分色散、色散系数。10.原料的分类:按照原料来源(1)矿物原料(2)化工原料(3)化工或矿的副产品按照原料的作用与用量(1)主要原料(2)辅助原料11.澄清剂的搭配:白砒+硝酸盐:一般为配合料的0.2-0.6%,硝酸盐用量为白砒的4-8倍。12.脱色剂用量:(1)化学脱色剂:白砒和氧化锑:白砒200-500g/100㎏石英砂、硝酸钠3000g/100㎏石英砂、硝酸盐卤化物、氧化锰、氧化铈(2)物理脱色剂:硒、氧化亚钴、氧化亚镍、二氧化锰、氧化钕13.\n玻璃熔制五个过程:硅酸盐形成阶段、玻璃形成阶段、澄清、均化、冷却14.影响玻璃熔制的因素:玻璃组成、原料的性质、配合料的制备、助溶剂的使用、加料方式、熔制制度、耐火材料的性能、熔窑的类型、结构及燃料等、先进熔制工艺的采用15.缺陷的种类(1)气泡气体夹杂物(2)结石固体夹杂物(3)条纹和节瘤玻璃态夹杂物16.应力分为:热应力(暂时应力,永久应力)、结构应力、机械应力17..成形的方法:吹制法压制法、压延法、浇注法、拉制法、烧结法、喷吹法、浮法焊接法18..成形的两个过程:1、成形:赋予制品以一定的几何形状2、定形:制品的形状固定下来19.研磨材料:磨料的硬度大于玻璃的硬度,莫氏硬度6~1020.抛光材料:较高的抛光能力,磨料的硬度小于玻璃的硬度,莫氏硬度1~5、6~7三.简答题1.玻璃结构的两个学说?1、无规则网络学说:基本观点:[SiO4]是基本结构单元;三维空间作无序排列,R+、R2+填充在网络空隙。实验证实:WarrenX-ray结构分析数据。学说重点:多面体排列的连续性均匀性和无序性2、晶子学说:基本观点:玻璃有无数晶子组成;晶子有晶格畸变,晶子到无定形介质是渐变。实验证实:X-ray结构分析数据。学说重点:玻璃的有序性、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玻璃态物质结构特点:短程有序(微观)长程无序(宏观)2.为什么混合碱易于成玻?答:1.离子键无方向性、无饱和性原子相对位置容易改变,组成晶格容易2.共价键有方向性、有饱和性,作用范围小,纯共价键化合物为分子结构,以范氏力结合成分子晶体。3.金属键无方向性、饱和性倾向于最紧密堆积,原子间易成晶格。最不易成玻4.过渡键(离子-共价、金属-共价)形成大阴离子,易成玻。既有离子键的易变键角、形成无对称变形的趋势,又有共价键的方向、饱和性,不易改变键长、键角倾向。造成长程无序、短程有序。3.粘度的工艺意义?1.熔化石英砂的熔化包括表面溶解和扩散,粘度小利于扩散。2.澄清气泡上升速度与粘度成反比。3.均化实际是质点的扩散,粘度小有利。4.成形料性短的玻璃可较快成形。TW–TL过小易析晶。5.退火在h=1011.5~1013帕•秒内通过粘滞流动消除应力,温度较低(h>1013帕•秒)时有部分应力通过弹性松弛消除。4.增强玻璃强度的方法有哪些?答:(1)物理钢化:使玻璃表面产生均匀分布的压应力层。(2)化学钢化:r大离子取代r小离子(3)贴层玻璃:在玻璃表面贴一层α低的物质(陶瓷釉)(4)火抛光:使玻璃表面伤痕、裂纹弥合。(5)覆盖硅有机化合物放入氯硅烷(SiCl4)溶液中,通过水解在玻璃表面形成SiO2膜。使微裂纹弥合,形成压应力层。5.玻璃的热稳定性影响因素?(1)α对热稳定性有决定性影响(2)制品厚度(3)玻璃受急热比受急冷强得多。(4)热处理:淬火能使玻璃的热稳定性提高1.5~2倍。6.影响玻璃的化学稳定性的因素?1.组成2侵蚀介质:种类、浓度、阳离子吸附力等。3.热处理:一般退火玻璃化稳性较好(结构紧密)4.表面状态:通过表面处理可提高化稳性。(霜化、涂膜)5.温度和压力:高温高压化稳降低。7.\n玻璃的导电机理?答:1.离子导电(大多数硅酸盐玻璃)以离子为载电体。有移动性的载电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贯穿整个玻璃体即表现为导电性。2.电子导电(1)表面电子导电(2)体积电子导电8.着色种类及机理?答:(1)离子着色:在玻璃中以离子状态存在时,它们的价电子在不同的能级间跃迁,因此引起对可见光的选择吸收性,导致玻璃着色(2)金属胶体着色:金属(AuAgCu)以单质形式存在于玻璃中,形成晶体并聚集而成胶粒,对光产生选择性吸收,使玻璃着色。(3)硫、硒及其化合物着色:由中性和弱氧化性气愤中都能使玻璃着色9.原料的选择原则?答:(1)原料的质量,必须符合要求,而且稳定(2)原料要易于加工处理(3)成本低供应可靠(4)少用过轻或有害人体的原料(5)对窑炉耐火材料侵蚀小10.引入原料的分析?答:(1)引入SiO2的原料是石英砂、砂岩、石英岩和石英。→二氧化硅SiO2是重要的玻璃形成氧化物,以硅氧四面体[SiO4]的结构组元形成不规则的连续网络,成为玻璃的骨架←。(2)引入B2O3的原料是硼酸、硼砂、含硼矿物(3)引入Al2O3的原料是长石→能引入碱从而减少纯碱用量、降低成本且比纯氧化铝更容易熔化←、氧化铝和氢氧化铝(4)引入Na2O的原料是纯碱、芒硝、硝酸钠和氢氧化钠(5)引入CaO的原料是方解石、石灰石、白垩、工业碳酸钙等(6)引入K2O原料是煅烧碳酸钾和硝酸钾。11.石英砂的颗粒度对生产有何影响?答:石英砂的颗粒度大小及其分布对玻璃的熔制过程影响重大。(1)颗粒度过大:配合料混合均匀度难以提高,熔化时受热面积和反应面积小,熔化困难,容易产生结石条纹等缺陷;(2)颗粒度过小:a.石英砂颗粒的比表面积大,容易吸附杂质b.细纱过多时过早熔化而形成对配合料表面的包裹,阻碍气体排出,澄清困难;c.细砂在加料时容易飞扬、进入蓄热室、堵塞格子体,并使玻璃组成发生变化。12.碎玻璃的作用?答:(1)废物利用,保护环境(2)加速融化,改善玻璃质量(3)降低熔制温度,节能(4)降低生产成本13.玻璃成分设计原则?答:(1)根据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要求设计的玻璃满足预定性能要求;(2)设计的组成能形成玻璃而析晶倾向小;(3)设计的玻璃必须符合熔制、成形、加工等工艺求;(4)玻璃的组成设计必须满足绿色、环保的要求;(5)按设计生产的玻璃价格低、原料易得。14.配合料质量要求?答:(1)具有正确性和稳定性(2)具有合理的颗粒级配(3)具有一定量的水分(4)具有一定的气体率(5)具有高均匀度15.防止析晶结石的产生,应采取的措施?1组成上:设计合理的玻璃组成,使玻璃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尽可能的减少析晶倾向,并保证在冷却和成形条件下对于析晶有足够的稳定性2在操作上:制定合理的熔化制度,并保持稳定。3在窑炉设计上:尽可能地避免死角,以免形成的析晶结石在温度波动时进入成形流。16.产生析晶结石后,消除的办法?1、提高玻璃液的温度;2消除或定期处理玻璃液滞集的部分;3改善炉内的均化;4最后的办法是改变玻璃组成。17.耐火材料结石的原因:1、耐火材料质量低劣2、耐火材料使用不当3、熔化温度过高4、助熔剂用量过大5、易起反应的耐火材料砌在一起。18.\n玻璃液中气体的存在方式(1)可见气泡:量少;(2)物理溶解:较多,多是化学性质较稳定的气体;(3)与玻璃液中某些组分化学结合:量最大,尤其是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4)部分气体吸附在玻璃表面上(量很少)。玻璃的澄清过程一般是指排除可见泡,完全排除包括化学结合气体在内的玻璃中的气体(去气)只有采用特殊方法熔制才可实现。19.可见气泡的消除方式:使较大的气泡长大上浮直至破裂;使较小的气泡溶解吸收20.玻璃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答:玻璃可以近似看作是原子或离子的一个聚合体。他们不是无规律的集合在一起,而是在结构化学等规律制约的前提下根据离子的电价和大小等特性,使离子彼此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这就是“结构”。当外来因素热点光机械力和化学介质等作用于玻璃时,玻璃就会做出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玻璃的“性能”或“性质”。玻璃通常是以整个结构对外来因素做出反应,例如:抗张、抗压等。有些性能例如导电,一般是通过碱金属离子的活动进行的。但活动受到结构的制约,例如在导电的同时还呈现电阻。因此总的规律:玻璃的成分通过结构决定性能。21.玻璃表面张力的工艺意义?答:1.澄清:表面张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玻璃液中气泡的长大和排除,如果表面张力大,澄清就变得困难;2.均化:在均化时,条纹的扩散和溶解取决于主体玻璃的和条纹表面张力的大小,如果条纹表面张力较小,那么条纹将铺展开包围在玻璃液周围,很快消失,但如果条纹张力过大,那么条纹成球形,不利于扩散难消除;3.成型:拉边器工作时克服表面张力,当它拉时玻璃变薄,滚动时变厚;4.热加工、烧口:玻璃断面有毛刺时,就不平,可以加热到适当温度,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不平的地方变平。22.影响热膨胀系数的主要因素?答:1.组成对热膨胀系数的影响,a反映了网络紧密度;2.温度对a的影响,不同的温度a不同,一般T增大a增大,Tg点以上a随温度急剧增大;3.热历史对a的影响,不同热历史的玻璃有不同的a,快冷的a大;4.分相和晶相对a的影响,晶化后一般a减小,主要由主晶相的种类,结晶学特点,晶体排列决定。23.在玻璃的熔制过程中,配合料发生哪些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答:物理过程:包括配合料的加热、吸附水的蒸发排除、某些单独组分的熔融、某些组分的多晶转化、个别组份的挥发;化学过程:包括固相反应,各种盐类的分解,水化物的分解,化学结合水的排出、组份间的相互反映及硅酸盐的产生;物理化学过程:低共熔物的产生,组份或生产物间的相互溶解,玻璃和气炉介质间的相互作用、玻璃液和耐火材料的相互作用和玻璃液与其中夹杂气体的相互作用。24.\n玻璃熔制的五个阶段?答:硅酸盐的形成:硅酸盐生成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固体状态下进行的,配合料个组份在加热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主要固相反应结束,大部分气体逸出;玻璃形成:烧结物连续加热时即开始熔融,易容的低共熔混合物开始融化,在融化的同时硅酸盐和剩余二氧化硅的互溶;玻璃液的澄清:玻璃液继续加热,其粘度降低,从中放出气态混合物,去除可见气泡的过程,熔制普通玻璃时澄清在1400~1500结束;玻璃的均化:均化是玻璃液长时间处于高温下,其化学组成逐渐趋于均一,即由于扩散作用,使玻璃中的条纹结石消除到均一限度,变成均一体。玻璃液的冷却:在玻璃液冷却过程中,不同位置的冷却强度不一样,因而相应玻璃液的温度也不一样。25.影响玻璃熔制的因素(1)玻璃组成:影响到熔化难易程度、析晶能力大小、扩散能力;(2)原料的性质:原料(包括碎玻璃)的纯度、颗粒度、杂质难熔性、挥发性组分挥发量,碎玻璃的性质与用量等。(3)配合料的制备:配合料的质量(正确性稳定性、水分含量、气体率、均匀度和适宜的REDOX值)及碎玻璃的影响;配合料的处理(造粒、烧结等与处理)。(4)加速剂(助熔剂)的使用:助熔剂的性质:a在较低的温度下,形成初熔阶段反应;b在较低的温度下,形成低共熔物;c降低熔体的表面张力或粘度,促进各组份间的润湿、扩散;d形成界面旋流,使各组份更均匀地混合(如芒硝)。(5)加料方式:料层薄(吸收辐射热和下层传导热)升温快而匀,反应快,另外有利于气体的排放。一般小于50mm。碎玻璃铺底(在生料下面)的掺合方式有利于增加生料受热面积,防止石英砂未经完全反应就下沉。薄而均匀的加料方式有利于增大吸热面,加速熔制。(6)熔制制度a温度制度:提高熔制温度是强化玻璃熔制的有效措施,在耐火材料能承受的原则下应尽可能提高熔制温度。b气氛制度:根据配合料和玻璃组成和具体工艺要求,控制熔窑其分为氧化性、中性和还原性。c窑压制度:窑内压力应保持微正压,防止因负压而吸入冷空气降低大炉温度,防止因正压过大而火焰外喷增加燃耗。d液面制度:液面制度是熔窑平衡的最有决定性的标志,须保持稳定。(7)耐火材料的性能:使用质量好的耐火材料,有利于减少因耐火材料侵蚀而产生的条纹、结石等缺陷,提高熔制温度。(8)熔窑的类型、结构及燃料等;(9)先进熔制工艺的采用。26.玻璃的粘温特性?答:玻璃的粘度随温度下降而增大的特性是玻璃成形和定形的基础。例如:在高温范围内,钠钙硅玻璃的粘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很慢;在1000~900℃间粘度增加很快;在低温段,粘度变化又减慢。见粘度--温度曲线。(1)短性玻璃(2)长性玻璃玻璃的成形温度范围:一般选择在接近粘度--温度曲线的弯曲处,以保证玻璃具有自动定形的某种速度。利用玻璃粘度的可逆行,可以在成形过程中多次加热玻璃,使之反复达到所需要的成形粘度,以制造复杂制品。27.玻璃表面张力对成形的影响?(1)玻璃的表面张力在高温时作用速度快,而在低温或高粘度时作用缓慢;(2)表面张力使自由的玻璃液滴成为球形。(3)玻璃的吹制,玻璃纤维、玻璃管和平板玻璃拉制中,表面张力的作用也很大。(4)爆口和烘口时,表面张力使边缘变圆。(5)玻璃颗粒烧结时,表面张力和粘度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6)表面张力的不良影响28.制定退火制度时的有关问题?1.退火炉内温度分布不均匀的影响.2.不同制品在同一退火炉内退火问题.3.制品固有应力影响.4.制品厚度和形状的影响.5.分相对制品的影响。\n29.物理钢化:将玻璃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将玻璃迅速冷却,是玻璃表面产生很大的永久应力,提高玻璃强度热稳定性,这称为物理钢化;化学钢化:通过改变玻璃表面组织来提高玻璃强度,通过涂碱、涂热膨胀系数小的玻璃、碱金属离子交换法。一般化学钢化是指离子交换处理法,碱金属离子交换有低温型离子交换和高温型离子交换两种。30、玻璃中气泡的来源(1)配合料中组分的分解;如碳酸盐、硫酸盐、硝酸盐、氢氧化物;(2)组分的挥发;(3)组分间的氧化还原反应;(4)玻璃与耐火材料间的反应:①玻璃渗入耐火材料间隙;②玻璃液和耐火材料发生化学和物化反应,放出气体。(5)操作中不慎引入的外来污染物生成的气体(6)配合料物料空隙中的空气31.成形制度的定义:玻璃的成形制度是指在成形各阶段的粘度--时间(η-t)或温度--时间(T-t)制度。粘度--温度(η-T)曲线与玻璃的成形制度间的关系:粘度--温度(η-T)曲线与组成;温度--时间(T-t)曲线与工艺。32.退火温度上下限:上限退火温度:三分钟内消除95%应力的温度,一般相当于退火点的温度,也称最高退火温度,粘度为1012Pa.s。下限退火温度:三分钟内消除5%应力的温度,也称最低退火温度,粘度为10退火温度区域退火下限---3min内应力可消除5%(<退火点50~150度)退火上限---3min内应力可消除95%(相当于退火点温度)退火点---h=1012Pa×S退火温度=退火点-20~30°C1013.6Pa.s。在此温度以下玻璃完全处于弹性状态,该点温度也可以称为应变点。33.退火原理:在经过转变温度区域(Tf~Tg)时,玻璃由典型的液态转变成脆性状态。而在Tg点以下的相当的温度范围内玻璃分子仍然能够进行迁移,可以消除玻璃中的热应力和结构状态的不均匀性*。同时因为粘度相当大,以致几乎不发生其外形的改变。这段温度区域成为玻璃的退火区域,相应粘度在1012~1016Pa.s。即退火温度区域与玻璃粘度有关。玻璃的退火过程:将玻璃放置在某一温度下保持足够时间后再以缓慢的速度冷却,以便不再产生超过允许范围的永久应力和暂时应力。实质就是减小或消除应力并防止新的应力产生。四.论述题(1)为何玻璃的理论强度与实际强度相差很多?答:由于玻璃的脆性、玻璃中存在有微裂纹(尤其是表面微裂纹)和内部不均匀区及缺陷的存在造成应力集中所引起的(由于玻璃受到应力作用时不会产生流动,表面上的微裂纹便急剧扩展,并且应力集中以至破裂)。(2)为何玻璃受急热比受急冷强得多?答:原因在于急热时,玻璃的表面产生压应力;而急冷时,玻璃表面产生张应力,玻璃的抗压强度较抗张强度大十多倍。因此测定玻璃的热稳定性时要使试样受急冷。(3)酸碱大气水的侵蚀机理:(1)水:①离子交换反应-Si-O-Na+H+OH-Þ-Si-OH+NaOH②硅羟团水化-Si-OH+1.5H2OÞSi(OH)4③中和反应Si(OH)4+NaOH[Si(OH)3O]-Na+酸(通过谁来侵蚀)(2)碱:侵蚀过程≡Si—O—Si≡+OH―→≡Si—O―+HO—Si≡而且又由于在碱液中存在如下反应Si(OH)4+NaOH→[Si(OH)3O]―Na++H2O侵蚀的三个阶段:①阳离子吸附②(阳离子)吸附OH-③生成硅酸离子或硅酸盐。(3)大气实际是水气、CO2、SO2等作用的总和。\n(4)水汽为什么比水侵蚀玻璃更加厉害?答:水溶液对玻璃的侵蚀是在大量水存在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从玻璃释放出的碱离子不断转入水溶液中(不断稀释)。所以在侵蚀过程中,玻璃水的PH值没有明显的改变。而水汽则不然,它是以微粒水滴粘附于玻璃表面,玻璃中释放出的碱不能被移走,而是在玻璃表面的水膜中不断积累,随着侵蚀的进行,碱浓度越来越大,PH值越来越大,PH值迅速上升,最后类似于碱液对玻璃的侵蚀。(5)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措施?答:(1)一次气泡:一次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澄清不良,解决办法主要是适当提高澄清温度和适当调整澄清剂的用量。此外,降低窑压、降低玻璃表面与气体界面上的表面张力也可促使气体逸出;在操作上,严格遵守正确的熔制制度是防止一次气泡的重要措施。(2)二次气泡:1、物理原因:降温后玻璃液又一次升温超过一定限度2、化学原因:与玻璃的化学组成和使用的原料有关。(含钡玻璃)二次气泡的形成与熔制工艺密切相关。1、熔制制度的稳定与否;2、配合料的种类(芒硝配合料、硫碳着色配合料)3、不同组成的玻璃液混合时;4、在冷却带和通道及流料槽处,由于窑炉气体介质中含有SO2、O2,或由于炉气的还原性而产生硫化物;5、配合料中易挥发组分自表面挥发;6、窑内气体压力的剧烈变化;7、在电熔窑或辅助电熔中(6)退火过程:(1~1.5H)玻璃的退火工艺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加热(加热时玻璃制品表面为压应力,升温速度可较快:)、保温(消除加热过程产生的温度梯度,并消除制品中所固有的内应力。)、慢冷(为了使制品在冷却后不再产生永久应力或仅产生微小的永久应力,冷却速度要求较慢,常采用线性降温)及快冷(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燃耗,只要使该阶段的暂时应力不超过极限强度,可适当加快降温速度)。(7)化学澄清机理?在初熔结束时,一般情况下气泡中只含有CO2、N2及H2O(这样别的气体只需比较低的分压就可使气泡长大,这就是为什么要求使用的澄清剂总是析出与初熔后气泡中所含气体不同的气体的原因。),澄清剂析出的气体多为O2和SO2,他们在熔体中的分压大于气泡中的分压从而能显著地扩散进入气泡,使其他气体在气泡中的分压减小,增加了从熔体中吸收这些气体的能力。同时气泡吸收澄清气体和这些气体后半径增大,加速气泡上升,并带动小气泡。(8)加速物理澄清①降低玻璃的粘度;②加强玻璃液的液流;③机械方法如搅拌或鼓泡;④声波或超声波使熔体做机械振动;⑤使用真空或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