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44 KB
- 2022-07-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震勘探资料一、勘探石油的方法:地质法,物探法(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钻探法.地震勘探要解决的基本矛盾:1,记录时间段,不能当场研究,要由动变静再变动。2,能量弱,深度不同强度差别大,记录困难3,与干扰波作斗争,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4,地下情况复杂,由记录中分析地质情况的真伪困难地震勘探:就是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勘探技术的主线:数据采集,信噪比.分辨率,成像,反演1,高分辨率地震数据处理中的三个主要矛盾:信噪比与分辨率的矛盾2,保持地震数据的相对振幅关系和时频特性与分辨率的矛盾3,保持低频信号与分辨率的矛盾地震波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描述某一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地震波的质点振动图形.*视振幅:通常指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T*视周期:通常指相邻两个极大值或相邻两个极小值之间的时间间隔;f*视频率:f*=1/T*;t1初始时间:表示质点刚刚开始振动的时间;t2终止时间:表示质点刚刚停止振动的时间;Δt=t1–t2:表示该质点的振动延续时间;相位数:表示振动的正向极值或负向极值的个数;相位:表示振动的正向极值或负向极值;波形特征:指振动相位数、视周期、视振幅及其相互关系。地震波与地震记录之间的关系1)、地震勘探中所获得的一道地震记录,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引起地表某一质点振动的振动图形。2)、地震勘探中所获得的一张原始地震波形记录,实际上就是在地面沿测线设置多道检波器,得到的多个振动图形的总和。射 线:波的传播方向称为射线。波尾: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刚刚停止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波前: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刚刚开始振动的点连成的曲面波 面:波在空间传播时,某一时刻空间介质振动质点中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曲面视速度:地震波沿非射线传播的速度,常用v*表示。出射角:指射线与地平面法线间的夹角,常用α表示。表示视速度与真速度之间的关系,叫做视速度定理。v*=v/sinα地震波的振动图形的地质意义:1,有利于了解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不同时刻的具体位置;,2,有利于识别和分辨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从而解决与波传播有关的地质问题。地震波的波剖面的地质意义:我们根据波前和射线的几何图形,可以研究波在介质空间的位置,从而有利于确定地质界面的空间分布。视速度定理的地质意义:研究视速度的变化,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地震波。 惠更斯原理(又称波前原理)、费马原理(又称射线原理或最小时间原理)反射系数结论A,反射波形成的必要条件:,称为波阻抗(声阻抗)。B、反射波能量与波阻抗之间的关系:反射波:震源发出的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再由分界面的反射产生的波叫做反射波。 反射定律:入射线、反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反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透射波:震源发出的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再由分界面的透射产生的波叫做透射波。 透射定律:入射线、透射线位于反射界面法向的两侧,入射线、透射线和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入射波的速度和透射波的速度之比。\n折射波的概念:当V2>V1时,由计算出的入射角称为临界角。入射角为临界角时所产生的透射波称为滑行波。由滑行波而产生的波称为折射波。全反射:当地震波的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入射波的全部能量都转换为反射波,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全反射。全反射地质意义:炮检距大于折射波盲区范围就接收不到深层的反射波。地震波的种类1、纵波和横波2、体波和面波3、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直达波等4、同类波、转化波、有效波、干扰波等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平行(或一致)的波。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纵波和横波特点A、与岩石的弹性有关。B、对同一介质,C、流体中不产生横波。体波:指在整个立体空间传播的波。面波:指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附近观测到的波。二、同相轴:地震记录上,同一个波的相同极值相位的连线时距曲线:同相轴在相应的直角坐标系中所对应的t(x)曲线。虚震源:过震源作界面的垂线并延长,再过反射线的反方向延长,两条延长线的交点O*称为虚震源。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曲线的特点A、曲线的形状:B、曲线的极小点:C、t0的含义:D、反射段与观测段长度之间的关系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曲线特点曲线特点A、曲线形状:B、曲线的极小点坐标:C、极小点的位置:始终位于相对炮点的上倾方向,虚震源在地面的投影位置。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地质意义:1)、根据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可以求h:根据倾斜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可以求界面的倾角、倾向和埋深:平均速度的定义:VaV就是波在垂直层面的方向旅行的总时间除这组地层的总厚度多次波:指地震波遇到波阻抗分界面时,产生的一些来往于分界面之间几次反射的波。多次反射波类型:全程多次波\三、地震波频谱:组成地震波的所有的谐波分量的各自的A、w、φ总和。地震波的频谱分析:在地质勘探的数据处理中,利用付氏变换对振动信号进行分解并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一种过程。振幅谱的主要特点:1)、振幅谱的一个值,只反映信号中的一个频率分量。2)、f0、Δf是描述振幅谱的两个主要参数。3)、f0≈f*。即组成该信号的无限多个频率分量中,作用最显著的是那些与f*相近的频率成分。(4)短脉冲具有宽频带;长脉冲具有窄脉冲。频谱分析的意义:1、通过地震波频谱特征的比较,可以分辨各种类型的波动,区分有用信号和噪音。2、地震波频谱作为一个重要的地震波动力学信息,能更好地揭示出地下地层的性质及可能的含油气情况。地震波的波谱:组成地震波的所有的谐波分量的波数总和。地震波的波谱分析:在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中,利用付氏变换对波剖面信号进行分解并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一种过程。频谱、波谱和频波谱分析的最终目的:为数字滤波奠定基础,从而达到压制干扰波,增强有效波,提高信噪比的目的。大地滤波: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影响反射波振幅的主要因素\n(一)、波前扩散(二)、吸收衰减(三)、透射损失(四)、入射角的变化(五)、反射界面形态产生的聚焦和发散波前扩散概念:指地震波在介质中,由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随着距离的增加散布的波前面面积越来越大的这种现象。球面扩散:均匀介质中的波前扩散。波前扩散使反射波振幅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变弱。吸收系数:用以描述波的吸收衰减程度的一个物理量,表示单位长度的吸收量。常用α(f)表示。吸收衰减:地震波在地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岩石对不同频率的吸收不同,不可避免导致地震波的波形随距离改变而变化。地震波在地质介质中传播高频成分容易衰减,低频成分变化缓慢。透射损失定性结论1)、只要有反射界面,就一定存在波的透射损失。2)、一般来讲,反射强,透射就弱;反之亦然。3)、透射损失与Ri和反射界面的数目有关4)、一般情况下,透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5)一般“周期型”地层造成较大的透射损失“过渡型”地层透射损失较小。反射界面形态产生的聚焦和发散定性结论1、反射界面向下凹时,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增强2)、反射界面向上突起时,地震反射波的振幅减弱。纵向分辨率:指在纵向上能分辨岩性单元的最小厚度。横向分辨率:指在横向上能确定特殊地质体的大小、位置和边界的精确程度。纵向分辨率确定方法:1 从时间上分析:根据顶底反射脉冲可以划分地层的顶、底界面。2、从波长上分析: 当n=1时,Δh>λ/2 能分辨; 当n=2时,Δh>λ 能分辨; 当n=3时,Δh>λ3/2能分辨;其中n为周期数,Δh为地层厚度,λ为地震波的视波长3、从振幅变化和波形特征上分析当地层厚度小于λ/4时,顶、底界面的反射波叠加,形成单一界面上的波形;当地层厚度大于λ/4时,根据复合反射的振幅和波形特征能分出地层的顶、底界面。四、共反射点叠加法: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时间剖面的这一整套工作。 多次覆盖:指对被追踪的界面(或反射点)观测的次数。综合平面图特点1)、当界面水平时,覆盖次数和反射段反映清楚;2)、对界面观测的连续性能反映清楚。水平叠加:指在不同炮点激发,在不同接收道接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进行的叠加处理Dx:叠加道距指相邻两个共反射点叠加道之间的距离。共反射点道集指接收到来自同一个CDP点的所有记录道的集合。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以各接收点到相应炮点的距离X为横坐标,以波到达各共反射点道的传播时间t为纵坐标,以CMP为坐标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由共反射点道集组成的时距曲线。动校正:把共反射点叠加道的旅行时间或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各接收道的旅行时间减去它们相对应的正常时差,这项工作称为动校正。动校正实质:把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或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校正成为ti=t0的直线。剩余时差概念: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0时间差称为剩余时差。一般用δt表示。剩余时差产生的原因:有效波和其它波的速度差异造成的。剩余时差地质意义:压制规则干扰波的主要依据。低速带:地表沉积的一层速度极低、厚度变化的风化层。剩余静校正:指借助于数学手段消除野外静校正未消除的地表因素。共反射点叠加原理: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抽道集后,再进行动校正等数字处理,利用同相对齐,同相叠加增强一次波的能量,利用剩余时差消除规则干扰波,利用随机性消除随机干扰波。一次静校正:指将地面记录的数据校正到一个统一的水平基准面上。一般包括地形校正、震源深度校正和低速带校正。一次静校正也叫野外静校正。组合消元法:指用一组检波器产生一道信号,或者用一组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震源同时激发。\n组合消元法原理:利用信号和噪声传播方向的差异来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组合消元法目的:使近于垂直方向传播的信号加强,而沿水平方向传播的干扰波削弱,特别使面波削弱。1、纵测线:炮点和接收点在一条直线上。2、非纵测线:炮点和接收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观测系统概念:指地震野外采集时,激发点与接收点之间相互的位置关系。偏移距:表示一个共反射点中最小的炮检距最小偏移距:它表示一个排列中,炮点到最近一个接收点之间的距离。观测系统设计的经验公式影响叠加效果的主要因素:偏移距、道间距、叠加次数、接收道数、倾斜界面的剩余时差动校正速度、倾斜界面出现的反射点偏移和分散。五、岩石中速度变化的一般规律:不同类型岩石速度不同;2)、三大岩类速度的一般变化规律V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