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00 KB
  • 2022-07-29 发布

心理复习资料心理咨询师考前复习资料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国家心理咨询师考前辅导资料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日益临近,为了帮助大家复习应考,培训中心教学专家组对今年鉴定考试的重点内容所需关注的问题作了研究,现提供给大家,请大家特别注意:第一,要认真学习理解本次提供资料的复习方法和重点内容,这对于您提高复习效果,通过今年的鉴定考试是有帮助的。理论知识部分的资料是以知识点的形式梳理的,技能部分的资料是以咨询过程的方式把重点复习的内容提示出来的。方法不一样,但与复习备考紧密相关。第二,拿到这些资料后,请以此内容为线索开展复习。对于理论知识部分标注页码的部分,需结合教材自己理解记忆。第三,在针对理论考试进行复习时,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三章)、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知识(第五章)和技能教材等章节对应的辅导习题集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在做习题练习时,要理解其知识点,而不是死记例题。第四,注重2009年以来的真题。在真题综合练习时,须以填涂答题卡的方式、按照规定时间、闭卷、独立进行模拟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提升良好的考试心理品质。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绪论§心理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基础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n§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感觉和知觉都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阶段;人们通过思维才能产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把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这三类心理现象称为心理过程。§需要和动机反映了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也没有心理。§最原始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单细胞动物有趋利避害的能力,这种表现叫感应性,不能叫心理现象,因为这种能力植物也有。§无脊椎动物发展到环节动物阶段如蚯蚓时,开始有了感觉的心理现象(从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现象)。环节动物和同样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腔肠动物相比,环节动物有了神经系统,而腔肠动物没有神经系统。这说明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所以,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n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心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即使有人的大脑,也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既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还可以是体验。它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科学。第三节感觉和知觉§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也可分为绝对感觉性和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刺激强度越小,表示感受性越高。§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高。§实验证明,要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增加或减少的重量需要达到原来重量的1/52。§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I/I=K。研究者发现,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的刺激强度,在下限附近的韦伯分数增高,在上限附近的韦伯分数下降。§韦伯分数对于不同的感觉道来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感觉道的韦伯分数的差别很大。§费希纳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n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这是对光的适应过程;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对暗适应的过程。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非常快,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对暗适应则需要很长时间,一般需要3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要保护对暗适应,就要设法不让视紫红质分解,办法就是戴上红色的眼睛,因为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红光能保护对暗适应。§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像叫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感觉后像是负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红色的负后像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像是蓝色。§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各种感觉道出现的对比分别叫做视觉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看到红色会觉得温暖,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听到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本来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电视机可以是深色的,电冰箱却经常是白色、天蓝色、淡绿色的,因为如果是红色,会让人产生它的制冷效果不好的错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通过角膜、前房和瞳孔进入水晶体,再通过玻璃体投射到视网膜上。视网膜最外层的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即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在强光下起作用,所以叫明视觉器官。锥体细胞能分辨细节和颜色,这是明视觉。§杆体细胞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所以叫暗视觉器官。\n§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但人们常常说的颜色指的只是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色调取决于波长,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黄、绿、蓝等色彩。§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光越强,看起来越明亮。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越大。通过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为百分之百。§灰是非彩色,没有色调,其饱和度为0。灰只有明度这一特性,其明度由黑到白,中间有各种不同的明度等级。§颜色混合P27§色觉异常P28§听觉的特性P29§嗅觉p30§味觉P30§平衡觉p31§痛觉p31§知觉的定义p32§恒常性p34§理解性p35§时间知觉p38§错觉p39第四节记忆§记忆的种类p41\n§遗忘及遗忘规律p42§短时记忆p46§长时记忆p47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思维的定义和特征p48§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p50§概念的掌握p50§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p5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p52§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p54§想象的定义p55第六节意识与注意§睡眠p59§梦p60§注意广度p62§注意分配p63第七节需要与动机§需要的种类p64§动机的定义p65§动机的产生p65§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p65§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p67\n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p70§情绪和情感的功能p70§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p72§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p72§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p74§心境、激情和应激p75§意志的定义p76§准备阶段p77§意志品质p78第九节能力和人格§能力的定义p80§智力p80§人格的定义p84§人格的特性p85§人格的结构p86§气质的定义p86§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p88§气质的特征p90§性格的定义p93\n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社会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p102§社会行为p103§哲学思辨阶段p104§经验描述阶段p105§价值中立原则p109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概述p119§社会化的基本条件p120§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p120§语言社会化p121§性别角色社会化p121§社会角色分类p123§角色失调p123§自我的定义p124§自我概念的功能p125§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p125§自尊的定义p127§影响自尊的因素P127\n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印象与印象形成的定义p131§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P131§印象管理p132§中国人的面子p133§归因的定义p134§控制点理论p135§协变理论p135§影响归因的因素P136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亲和动机p139§成就动机p140§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p144§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p145§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p146§社交焦虑p147§嫉妒p147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什么是态度p149§态度转变模型p152§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p153§海德的平衡理论p154§逆反心理p156\n§态度测量p157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的定义p158§沟通的主要功能p159§第二单元身体言语沟通p162§人际关系的定义p165§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p167§人际关系与幸福p168§影响喜欢的因素p169第七节社会影响§从众的定义p173§影响从众的因素p174§社会促进p177§社会懈怠p177§模仿的定义p178§模仿的意义p178§塔尔德的“模仿律”p179§暗示的定义p179§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p180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的定义p181§爱情与喜欢p181\n§婚姻的定义p185§家庭的结构p189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国际发展心理学领域在侧重基本理论问题的同时,日益突出强调发展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属于应用基础研究。§心理发展包含三方面内容: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这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发生指的是心理“从无到有”,发展指的是从简到繁,从低级到高级。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的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一般认为,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动物心理开始的标志。§个体心理发展指人类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p194§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95§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96§发展心理学的设计方式p196§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是决定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良性发展和劣势行进的影响因素、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核心要素等根本性问题。§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他还运用家谱调查等研究来验证该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质、年龄特征和内部状态的作用。§二因素论,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p199\n§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p199§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p200§心理发展是主体因素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p201§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03§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p203§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p204§具体运算阶段p205§形式运算阶段p205§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划分(重点掌握(5)(6)(7)(8))p206§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p207§儿童心理学诞生的基础p208§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p208§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为明确起来。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约从六个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p227§游戏的发展p227§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p228§游戏的社会性发展p228§幼儿记忆的发展p229§\n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即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言语的发展几乎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词汇的发展p237§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p239§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p240§幼儿期儿童认同的发展p241§儿童发展的第一逆反期p241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童年期的学习p243§童年期思维的发展p245§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有三种,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自我意识的发展p249第五节青春发育期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p258§记忆的发展p259§思维的发展p259§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p261§情绪的变化p262§少年期的自我中心特点p263§第二逆反期p263\n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青年期的思维发展p270§自我概念的发展p272§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中年期的认知发展p281§中年期的人格特征p283第八节老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老化的原因p286§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p286§老年期的记忆减退特点p287§老年期人格特征的变化p290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对象p294§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p295§行为主义的解释p296§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p297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p298§内省经验标准p299§社会适应标准p299\n§心理学的区分原则p299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感觉障碍p301§错觉p301§幻觉p302§思维形式障碍p303§思维内容障碍p306§记忆障碍p309§错构p310§虚构p310§精神发育迟滞p310§自知力障碍p310§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p311§客体性焦虑p312§A.Lewis认为焦虑作为一种精神病理现象具有五个特点p313§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p314§易激惹p314§意志增强p315§意志缺乏p315§意志减退p315§精神运动性兴奋p315§违拗、缄默、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强迫动作p316p317\n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妄想性障碍p318§心境障碍p318§神经症p319§应激相关障碍p321§偏执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p322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p324§社会交往p326§环境适应能力p326§概念的区分p326§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p327§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p328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p333§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p334§心理不健康的第三类型p335第七节关于健康心理学§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p337第八节压力与健康§压力源的种类p340\n§压力的种类p343§压力的适应p3442012下半年技能部分考前辅导今年的考试是在11月17日进行,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解答,大家即将参加的考试是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考试,我们要先了解这个考试的性质是什么,形式是什么,以及时间设置等等。现在我们来看这个考试,这个考试的形式是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他和择优考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高考,比如公务员的考试,他是择优考试,最终选拔出合格的人才,而咱们参加的考试是职业资格考试,只需要根据职业资格的标准达到了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相关的这些教学内容,就可以通过考试,因此是不基于人数限制的。如果某一个教学单位,有可能是百分之百通过的,当然我们有可能有一些教育单位,他的教育力量会显得比较薄弱一些,百分之二十几也是有可能的。既然是职业资格考试,事先是可以提出这种考试的科目,题目的类型,所占的比例是可以公布于众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来看一看。咱们要参加的考试一共是有三个科目,就是理论考试、技能的考试和综合评审。那么二级的学员是要参加理论、技能和综合评审三门考核,而三级的学员只学习理论和技能的考核。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题型比重。理论试卷由三个部分组成,就是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和技能理论。第一个部分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实际上并不是说我们咨询师这个职业的职业道德,而是说作为全部职业的职业道德。从题量上来说,一共有25个题,考核的形式可以有单选、多选和不定项,占的比重是10%,也就是说在理论试卷里面,它是占了10分的。在职业道德这个部分,相对来讲,对我们来说,因为我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可能不存在着什么难点。但是有一点是要跟大家说清楚的,就是我们有一些学员没有参加过咨询师的考试,不太理解不定项是什么意思。\n那么在职业道德考试中,一共是有八个不定项的题,那么这些不定项的题,如果我们不了解它的性质,那么可能会让我们有些人感到困惑,耽误的时间会是比较长,这样的话,对考试影响比较大。所谓不定项的考试是指在某一个题目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哪一个选项都可以,但是给的分值略有不同。如果比例总共只是职业道德才占了十分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具体的这八个不定项的题的分数差异忽略不计,不需要在这些题目上耽误大量的时间。由于有些战友并不了解这个考试的形式,所以碰到这样的题,可能会去花大量的时间来琢磨,所以这个时候,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应该避免。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题是这样问的,说你作为一个机关干部,你的一个战友跟你要两包A4的复印纸,你会怎样做?这个题指明了你的身份,作为一个机关干部,也指明了你所遇到的事件是一位战友,跟要你两包A4的复印纸,A给他,B请示领导是否可以给他,C到商店买两包给他,D不给他。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我们很可能很容易判断出来,给他可能是不恰当的,因为公家的东西我们不能随便处置,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不会选这个。但是在后面三个选项里面,是说请示领导,到商店买两包给他,或者不给他,在这几个选项上非常纠结,这样的题只是反应了我们个人特征,所以在分值的区别并不大,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就可以了。这是第一个部分职业道德。那么从第26题起,到125题,这100个题是真正的理论题。其实前一部分,是基础的理论,那么还有技能的理论。所谓基础的理论,就是心理咨询师最为基础的理论,比如说一些定义、概念、理论观点,甚至某些公式,某些数字,那么这些都是真正的理论,它可以以这种形式考出来。还有一部分是技能的理论,所谓技能的理论是指我们在技能那个部分有一部分是称作理论的。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多选题:对倾听正确的理解是积极地听,关注地听,认真地听,不能有参与。那么这道题,明显的是要考关于倾听的含义,这道题是多选题,哪几项符合了我们倾听的概念?实际上我们知道“积极地听”是符合这个概念的,“认真地听”是符合这个概念,“关注地听”是符合这个概念的,而“不许有参与”是错的,因为对于倾听是要有适当的参与,不能有参与是错误的,所以这道题应该选ABC。\n这个题是理论的题,但是实际上是技能中的理论。这个就是理论题。理论题的题量是一百个题,三级、二级都是一样的,其中考核形式是单选和多选。注意在这个部分,是没有简答题的,没有是非判断题。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在复习理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握住思路:第一考试很多年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重点、非重点的东西,只要是在书上有的,那么考出来都不算超出范围。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应该建立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不要企图再去寻找什么是重点,我把重点的东西掌握不就可以了吗?这个时候大家不要进入这个误区,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重点了。这是关于理论,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对于某些定义也好,理论观点也好,结论也好,具体的数字也好,我们只需要记住那些结论性的东西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背那些理论的具体的解释,观点的具体的说明,实际上这个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这个考试非常清楚,他是以单选、多选这种形式来进行的。第三个就是我们很多学员学习非常认真,那么他就整一张大表,把时间、人物、事件和他的心理学意义,把它归纳出来放到了一张表上去,在家里面使劲地背,背的昏天暗地。实际上这种复习,应该说可能效率并不高,为什么?咱们需要了解咱们考试的性质,咱们这个考试是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的考试,实际上他并不是心理学的博士、硕士,所以他不会大量的考历史。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大家没有做这个工作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已经准备出来了,实际上我们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因为花大量的时间复习这个效率并不高。这个是心理咨询师理论的内容。今年的下半年的考试时间已经确定的是11月17号,上午8:30—10:00,一共是90分钟,考125个题。从以往的经验上来看,无论是二级还是三级,我们能够把这个题做完是没有什么问题,做的比较快的学员,甚至可能在40分钟或者说50分钟左右就可以把这些题目做完。那么有些做的慢一些的学员,实际上这个时间也是应该够用的。因此大家在答题的时候,应该是尽量的审题仔细、思考认真,争取把能够拿到的分数拿到。好,这个就是理论题。咱们第二门考试是叫技能题。\n所谓的技能题,它是这么两个部分,前面会有一些一段一段的咨询的案例,也可能是平铺直叙,把这个案例介绍出来,也可以是咨询师对话的形式,把这个案例展现出来,可以多可以少,但是题目数量是明确的,都是100个题,以单选和多选这种形式来回答问题。三级、二级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三级这100个选择题占了80%的分,而二级这100个选择题占了60%的分。好,这是前面一百个案例的选择题。那么在后面,还有几个案例的简答题,三级二级的数量比例是不一样的,三级是有4个题目,占的比例是20%的分,二级是8个简答题,占了40%的分。我们在做这个案例选择题的时候,有这么几点注意的,第一个就是我们一定要把案例读懂,大量的这种问题实际上都来自于案例。如果我们把这个案例能够读懂的话,我们就有可能把这道题目做对,所以这个时候,读懂案例成为我们取得好成绩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么简答题我们要理解,心理咨询师的简答题并不是简单回答,简要回答,而是说把这题的要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出来,它就是心理咨询师的简答题。好一会儿具体我会跟大家详细的谈,哪一些是属于真正的要点。从时间上来说,咱们这个考试,也是非常明确的,是11月17日上午10点半到12点半来考技能。三级的学员考104个题,而二级是考108个。从时间上来说,技能这个部分考试,对大家来说,显得时间会比较紧张。一题量比较大,二很多的题目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可能需要我们去思索,需要我们去判断,简答题还需要我们认真的构思,选择出要点,所以这个时候时间相对来讲是比较紧张的。二级的这些战友很有可能是做不完这些题的或者勉勉强强做完,在这种情况下,抓紧时间就变得非常重要了,那么在这个里面,实际上也是有窍门的。第一个窍门就是说,我们大家在读案例的时候,就是我们要把在我们卷子中出现的有可能成为知识点或者鉴定点的东西划出来,划出来之后,我们后面去看问题,看完了问题再回到案例中寻找答案。如果我们把这些有可能的考点、知识点、鉴定点都划出来,我们去寻找的时候,我们会形成跳跃的扫瞄,如果我们卷面干干净净的,我们也是寻找了答案,怎么找的呢?是逐行扫瞄,逐行扫瞄会耽误时间,如果说我们把这些点都划出来了,我们只需要看这些有用的信息就可以了,这样的话,会节省时间。\n好,我们现在就实际看一看,有可能出现在咱们心理咨询师考试中,所谓这些成为要点的,成为鉴定点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们按照心理咨询的职业活动的框架,把它从头梳理一下,我们大家知道心理咨询它是一个职业的活动,那么这个职业活动,他会有一个框架。这个框架主要分成了两个大的部分,一个部分是心理诊断,一个部分是心理咨询。在心理诊断这个部分,又包括了这几个方面:一我们要明确问题,就是问题是什么;二我们要明确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第三个是要明确心理问题严重的程度,第四个明确诊断。我们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鉴定点都是什么。第一个我们要明确问题,咱们在明确问题的时候,首先就是一个咨询室的设置,咨询室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我们咨询师和求助者的距离。求助者来了之后,我们要去进行询问,这个时候就会涉及到了所谓的直接提问,直接询问和间接询问的问题,这个也是以往经常要考到的一个知识点。所谓的直接询问或者说直接逼问是这样的,你有什么问题讲吧,你有什么心理问题说吧,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不恰当的。间接询问是“你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心理帮助呢?”“你希望我帮你解决哪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呢?”这个是间接的询问,这是询问方式。好,我们现在开始咨询了,首先是要先来明确求助者的问题。而怎么来明确求助者的问题,涉及到了摄入性的谈话问题:第一你问什么,第二你怎么问,第三问来的东西怎么去听。如果从问什么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大体上有以下的切入点:第一个就是我们可以从求助者求助的内容入手。有些求助者来了之后,他有主动求助的内容,有些求助者说“我缺乏自信,你看看如何帮助我自信”,有些人说“我情绪比较低落,我请你来帮我改变情绪低落的状况”,这时候求助者是有明确的求助目的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入手。你不自信,自信的概念什么,什么东西影响了你的自信,你通过把自信提高到什么水平,我们可以从这儿提问。第二我们可以从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入手,有些求助者可以描述出来他的心理问题,有些人说“我心烦”,有些人说“我情绪不高”,可以从这儿入手。有一些求助者说“我最近睡不好觉,使我最近非常懒的动”,他可以把症状表现说出来,我们可以从这儿入手。再有就是我们从心理测验的疑点入手\n,比如说新生入学,我们可以给他心理检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新生的某一个值异常,怎么会这个分数特别高,我们会进行提问。还有就是我们从求助者亲朋好友向我们反映的问题入手,以及我们咨询师的观察。我们咨询师是有观察能力的,我们可以观察到求助者的外表、言行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来发现问题,可以从这进行提问。这是提问问题的切入点。我们从这进行提问了,从这找到切入点,可以进行提问就提问的方式上来说,他可以有这么几种方式:开放式的提问,所谓开放式的提问是我们提出来的问题没有预设的答案,求助者要回答,通过回答我们就掌握了相关的信息。开放式的提问最核心的大家应该注意是没有答案的。例如我们请你来谈谈你受教育的一些情况,大家知道这个问题可以说很多,我受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我受的学历教育是什么,我受的职业教育是什么,受其他的一些教育,通过求助者的回答,我们就可以了解求助者的一些相关信息。这个是开放式的提问。所谓封闭式的提问是指我们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了求助者的一些相关的情况,但是我们还要把某些问题把他明确下来,或者说我们要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点,一些重要的内容,他可以通过封闭式的提问来进行。比如说咱们某一新战士说我觉得自己学习能力不行,我的学习能力比较差。我们很可能来问问,你上学上到了什么程度,我们知道这个他预设着答案,有可能没有上过学,或者上过小学、初中、高中,当然可能上过大学,这个不需要展开,只需要回答。我老大不小,我至今还没有女朋友,为此苦恼。现在我们可以提问,你今年具体是多大年纪,他背后一定是一个数字,就是他年龄的数字,这些问题都是封闭式的提问。第三个问题是属于半开放、半封闭的提问,就是说我们有些问题需要封闭,有一些需要开放了解。有一位男士跟我反映说我工作两年,换了好几个单位,在几个单位,人际关系都处理的不太好。这个时候,求助者已经叙述了在前两个单位的人际交往情况,我们想了解第三个单位的人际交往情况,你在这个单位的人际交往情况是怎样的呢?这个时候是不需要前两个人际交往情况,只需要了解第三个单位的人际交往情况,这是属于半开放的。提问方式有三个,开放式的,封闭式的,半开放半封闭式的。一个恰当的提问是\n当我们在收集资料的时候,适合使用一个开放而非封闭的问题,当我们在明确问题的时候,适合使用一个封闭而准确的问题。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有提问的权利,但是我们怎么样问,要符合职业的规范,我们要避免一些提问的失误。下面这一些都属于提问的失误。比如说做道德或正确性判断的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注意我们面对着求助者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要了解一些原因,那么我们不适合使用为什么,例如我们不适合问你为什么迟到,求助者回答闹钟没有响,你为什么不上好闹钟,求助者说我手机没电了,这是有责问含义的。因为什么你没有按时间来呢?求助者有可能说,我的闹钟没响,什么原因你这个闹钟没响等等。我们在收集求助者的资料,那么他是非常中性的,所以要避免为什么的问题,v再有就是我们要避免责备性的问题。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这种认知能力、领悟能力等等等等,实际上是千差万别的。有一些求助者可能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提责备性的问题,例如这个问题我已经讲过多遍了你怎么还不理解,实际上这样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再有就是我们要避免多重性提问。所谓多重性提问就是把很多问题叠加到一块来提,这是不恰当的,实际上这是最好解决的,如果你有多个问题没有关系,咱们一个一个的来提问就可以了。还有就是我们应该避免解释性的问题。所谓解释性的问题,实际上是指我们咨询师通过自己的探索解释给求助者听,又把他当做一个问题提出来。比如说一个很想退伍回家很又留恋部队的一个干部来求助。咨询师是这样来提问题的,你是不是考虑到今后的发展,你想退伍回家,而想到在部队也确实很有一些发展的机会,所以您就下不了决心,该是回家还是继续留在部队是这样的吗?其实他把求助者的问题,自己就进行了探索,他进行了解释,这个时候,在交给求助者回答是不恰当的。再有就是我们避免修饰性的反问。所谓修饰性的反问就是把某些结果变成一个问题,再把它提出来,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例如这个白天我们咨询师说,你看窗外,太阳明晃晃的照着,阳光这么明媚,这难道不是白天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是要避免的。\nv选测验v☆心理测验应从智力、人格、原因三个方面考虑。v☆具体案例心理测验的选用思路与诊断流程相似。v一、智力测验v♫初中生、小学生如有学习困难,要做智力测验。v♫大学生不需做智力测验,因为智力肯定没问题。v二、人格测验v♫人格测验首先考虑EPQ,以确定神经症人格特点。v♫如有一些精神病理症状,则还要做MMPI,以探查病理人格特征或鉴别排除精神病性障碍。v三、病理原因v♫引发心里问题原因方面的测验则是一些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问卷v答题技巧:如无法确定该用什么测验则相关测验全写上。v案例题型:为了确诊,你认为需要给求助者做哪些测验?v答题格式:疑病性神经症测验选用。v1、对该求助者可进用MMPI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v2、该求助者可选用EPQ测验,用来了解其人格特征。v3、对该求助者可进用SCL一90测验,用来了解其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程度。v4、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AS测验,用来了解其焦虑情绪及程度。v5、对该求助者可选用SDS测验,用来了解其抑郁情绪及程度。我们通过提问收集到了求助者的相关的这些资料信息,对收集到的这些东西,我们还需要验证。\n可以通过我们的观察,求助者的这种诉说,他在心理测验中的一些具体的结果,以及求助者亲朋好友所反映的情况去进行核实,以验证材料的真伪。我们可以去分析,赋予资料一些意义。这是说我们在明确求助者的问题。在这个里面,我们应该把它具体的问题是什么分清楚。有一些问题,是属于具体问题,有一些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比如说30岁的副处长,至今还没有找到女朋友,那么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因为担心别人说自己黑,怕自己今后不能找到如意的伴侣,内心很焦虑,这种焦虑是心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把具体问题和心理问题分清,这个时候我们把这个问题就可以明确下来。第二步就是我们要去明确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他会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个原因又不可能是无限的多。大体上会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就是求助者的生物原因、社会原因和心理的原因。所谓的生物原因是指与这个求助者他是男是女,是高是胖,是健康还是疾病状况等等有关的因素叫做生物因素。例如我们有一个学生,他长的比较矮,为此他有些自卑,长的矮是他生物因素。第二是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大体上他会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他所生存的那个环境。在这个环境指的是人文的环境和这种地理的环境,比如说我们的援藏干部驻守在高原,很可能高原缺氧,通讯条件、生活条件比较差,这个时候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第二个就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传统习俗,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就是生活事件。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指发生在求助者身上的一些事情,这个生活事件分两种,一个是正性事件,一个是负性事件,比如说入党、获奖了,正性事件。负性事件不见得都会产生心理问题。第四个是社会支持系统。我们每个人不是孤立独立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身边有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组织、单位、社团等等,那么他们对求助者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也是求助者产生不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生物原因也好,社会原因也罢,是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但不是本质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在心理方面,大体上包括认知、行为、兴趣、个性等等\n,我们在寻找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的时候,应该尤其重视去寻找求助者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一个求助者他情绪比较低落,在这个时候,很可能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知。比如说有些人他会认为,我自己无能,我们知道这个是过分的夸大,那么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那么我们有一个学生人际关系没有搞好,他认为在班上在学校,老乡之间是相互关照的,老乡照顾老乡,所以我尽管工作的很好,但是连长和我们班的两个同学是老乡,所以干的多好连长都会照顾他们而不照顾我。在这种情况上是认知的一个错误,我们要找到。这种行为,行为模式,也是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情绪,还有最后就是求助者的个性特征到底是怎么样,他是求助者心理原因产生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那么我们把他找到了、明确了这个部分就可以结束了。在我们这个考试的时候,大家应该非常注意,就是在这个部分,有的时候会考的比较细,既可以问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生物原因,他可以是题,也可以问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原因,当然更可以问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原因。我们就把它分清楚,谁是谁。有的时候在考题里面会产生一些陷阱,问产生心理问题的社会的原因的时候,可以放心理原因,如果我们选择就是不当的,说明我们不能分清楚那些为社会原因,那些为生物原因。这个大家是要注意的。第三个我们是要明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在这个里面,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求助者内心痛苦或者说内心体验的程度。求助者产生了心理问题,他会有内心的体验,求助者把这些内心体验报告出来,我们就可以了解求助者内心痛苦的程度如何。比如说一位学生说我失恋了,我有些痛苦,而另外一个学生说,我失恋了,我内心很痛苦,那我们就能知道,前一位学生的有些痛苦和后一位学生的很痛苦,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就是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社会功能是指我们一个人,他有很多的社会角色,他的这些职责。比如说那么我今天来到这,我的身份是一个老师,我能不能把这些该讲的这些内容给大家讲好;我回去之后,我是科主任,我能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我回到自己父母家,我是父母的女儿,我能不能尽到点赡养的义务;而我回到家是一个母亲,我能不能尽到养育的能力,我是不是能够把这些做好,或者因为某些问题的存在应该了解这些功能,其实这个是社会功能那个部分要解决的问题。第三个就是病程。\n所谓病程实际上非常明确,就是从求助者出现了这个问题,那么到他前来求助,多长时间,我们知道这个时间就是病程。相对来说,病程越短,那么可能这个心理问题相对来讲就越轻,而病程越长,可能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就比较严重。在我们考试里面,有几个很明确的时间点,大家是应该把握清楚的。第一个一般心理问题,他的这个病程一般的说,是不超过两个月,那么超过两个月之后,那么他可能,我们就把它判定为是严重心理问题,所以两个月是一般心理问题的界限。严重心理问题是两个月以上到半年以下。如果求助者被某些问题所困恼,产生了心理的反应,出现了症状,持续的时间是两个月到半年左右,这个实际上我们会把它判定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二级的咱们这些战友,还会涉及到一个诊断,就是神经症这个问题,神经症从他时间的判定上来说,至少我们要考虑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其中又有一个很特殊的需要我们大家把它记住的,就是抑郁神经症,抑郁神经症满足的要求是大于两年且两年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处于抑郁状态的,这个时候才可以诊断为抑郁神经症,所以这些时间点需要掌握。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明确诊断。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要对这个具体某一个求助者提出明确的诊断。在这个部分,有下面这样一些相关的知识,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学会精神病性障碍的鉴别,或者说叫识别。咱们有些学员可能就在这一点上很不理解,说我都不当医生,我更不当精神科的医生,那么干吗我要学习精神病医生要掌握的知识?为什么在考试中,还会出现相关的这些知识。这点我跟大家说一下。我们虽然不做医生,我们更不做精神科医生,但是我们要注意避免,避免什么呢?就是避免把某些精神病性的障碍误当为求助者需要心理咨询的方法来解决,这是不行的,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有一个任务,要去识别,识别这个人是属于精神正常的人,还是属于精神异常的人。尽管我们不当医生,实际上我们要把握住相关的知识点,也不是很难。我们把这些知识点梳理一下,那么第一个就是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判别这个人是不是精神疾病,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是指主客观是否一致,内在的行为和外在的行为是否一致,个性是否相对稳定。所谓的主观是指我们人体的这些感觉器官,比如说我们的眼,我们的耳,我们的手,通过感觉器官,我们可以感知外界事物。\n外界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那些事物,应该是一致的。但如果要是不一致,我们就有理解怀疑是出现了精神病性的障碍,那么我们大家要掌握的就是幻觉和妄想,这是主客观不一致的表现。所谓幻觉是指对客观不一致的或者说完全错误的一些意识,而且经过多次矫正不能改变的。也就是说,这个人坚信不移的认为我看到了某些别人看不见的东西等等。再有就是妄想,那么所谓的妄想,他可以表现为是这样一些关系妄想,被害妄想,钟情妄想,夸大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等等,他会有这样一些妄想,一旦出现了幻觉妄想,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个人他是出现了精神病的症状。第二个是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大概是一致的。那么一个人哭,所反应的内心世界大体上是痛苦的,一个是开怀大笑应该内容是快乐的,如果不一致,我们可以怀疑是精神病。第三个是个性是否相对稳定,一般来说,人们的个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刺激下,相对来讲是稳定的。这句话是说,如果人们遇到某些刺激,人们的个性也可以改变,但是我们不会考虑到他是精神病性的障碍,但是如果没有重大的现实刺激,我们发现了求助者个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我们可以认为是精神病性的障碍。比如我们有一个求助者,一贯是勤勤恳恳,努力工作,这个人每天躺在床上不洗不刷,也不去工作,如果时间很短,怎么会有这种情况,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是不是出现精神病状。一个人原本是一贯比较简洁的,突然间大手大脚,我们就可以怀疑他精神出了问题。三原则一致,说明求助者是有自知力的,是指自己对于自己及问题,以及原因的解释,那么这是有自知力。一般的说有自知力不被考虑为精神病性障碍,没有自知力就考虑精神病性障碍。再一个是否主动求医,主动求医是指他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动的前来求助解决这些问题,这就算主动求医。当然我们要说清楚,精神病人,他是不会主动求医的,可是不主动求医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精神病人,这个是不可以反着推的。好,这个是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我们通过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同时再去考虑具体的某一个人是否出现了感知觉逻辑思维、情绪情感及行为的异常。如果三原则不一致,又出现了上述这些异常,我们可以是精神病性的障碍。这是第一个,三级、二级都要涉及到的,对精神病性障碍的问题。\n一般心理的问题,近期发生的一些问题对求助者的影响,但是求助者的内心痛苦并不强烈,社会功能也没有受到明显损害,持续时间也比较短,在两个月就可以自愈,这就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而严重的心理问题是指求助者一般的是经历了外界重大的现实刺激,由于这些刺激又引起了求助者内心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是强烈的,有可能是出现了泛化或者回避,而且社会功能这些损害是比较严重的,这么一些问题我们就把它判定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好,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我们要说一下。第一个什么叫做重大的现实刺激。对于我们求助者而言,一般的比如是像考学,恋爱婚姻、个人发展一些重大的失误、失败,我们都把它算作是重大的现实刺激。再有就是所谓的泛化和回避。那么泛化是指求助者对某些特定情景对象的这些反应,把它泛化到其他方面去,也就是说求助者的反应不再局限给他刺激的对象和情景了。例如某一个人在某个地点,目睹了非常惨烈的车祸,如果再到这个地方恐惧,而在其他地方也感到害怕,就叫做泛化。求助者处于自我保护这样的目的,回避特定的对象情景,这是属于回避。例如说有些人恐惧坐飞机,他就去做火车、汽车等等,而不去坐飞机,我们说这是一种回避,对飞机的回避。从病程上来说,那么严重心理问题的病程是在两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这个病程是严重心理问题的病程的范围,好,通过这些,我们就把什么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把它判定出来了。再下面一个是神经症样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在本质上和神经症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那么什么叫做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不是由于机体疾病造成的,那么由于内心造成的痛苦,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严重的影响了社会功能的一种非精神病性的障碍。从这个定义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首先是由变形冲突造成的痛苦,长期的得不到解决。所谓的冲突是指求助者所冲突的,实际上有道德、与法律、与现实无关,因为无关所以叫做变形的冲突,大家一定要注意,那么神经症在诊断的时候,一定要存在着变形的冲突,如果是一种常形冲突,我们是不能考虑为神经症的,这是变形的冲突。第二他引起的求助者内心的痛苦\n,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第三点由于这种变形冲突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求助者的社会功能,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神经症。在神经症的判别上,有一个评分,那么按照心理程度轻中重评为1,2,3分,病程短中长评为一到三分,如果这样来相加的话,如果小于等于三分不成立,大于等于六分成立,四到五分是疑似和可疑神经症,就性质上依然是神经症的范畴。具体的神经症有以下这样一些类型,焦虑神经症,焦虑神经症又分为了广泛性的焦虑和惊恐发作,也叫惊恐障碍。第二个是恐惧性神经症,他具体的可以再分为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第三是强迫神经症,以及疑病神经病,还有就是神经衰弱等等。那么具体的对这些神经症而言,我们大家应该掌握住他的症状学的标准,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的标准,病程的标准,根据这些我们对具体某一个案例作出判别。咱们有些学员反映在神经症的判别这块,可能困难比较多一些。实际上应该跟大家讲清楚,判别神经症实际上如果能够抓住要点,抓住重点,做出正确的判定应该说是不难的。那么首先我们要看是否存在着变形的冲突,在案例中如果出现了这样的话,实际上是提示了这是变形的冲突,明明知道不该怎么样,又偏偏的控制不住,为此非常的痛苦,这种是变形的冲突,比如一位女士说,我知道我没有必要洗这么多遍的手,我很想控制洗手的次数,但是就是控制不住,内心非常的痛苦,这是存在着变形的冲突,这个案例可以考虑为强迫神经症。好,这是说神经症他首先要考虑变形的冲突。那么具体的这些神经症我们最核心的其实是应该掌握住他内心的核心症状的表现\n,如果说对焦虑神经症而言,他一定是没有根据,没有指向的,他是以这些为特点。他的特点是这种担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指向,而且他也没有什么明确的情景性,这就是焦虑神经症的一些症状表现。再比如说恐惧神经症,那么首先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和他所处的对象,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情景是不相符的,这个是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大家务必要理解什么叫做不相符,那么很多人都可以坐飞机,实践证明坐飞机不是一件非常让人恐惧的事情,但是求助者非常恐惧,这个时候我们就判断出来了,他的这种恐惧跟对象跟情景是不相符的。第二由于这种不相符,这种情绪体验就产生了植物神经的这种症状,心慌、出冷汗,四肢发抖,这些是明显的这种植物神经的症状。第三个特点就是他有非常明确的情景性,也就是说只有当求助者面对着某些特定的对象,处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中的时候才会出现上述反应,这是他的情景性。恐怖症一定会有回避行为。如果我们要是抓住这些特点,我们对神经症是能够做出明确的,也是比较准确的判定的,其他的神经症往往也是一样的。好,这是说神经症的一些诊断。那么在诊断这个部分,还有几个要点,我们要把他说清楚。在这个题目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说该求助者出现的躯体症状是什么?单选、多选,他在考这样一个题,求助者出现的心理症状到底是什么,单选多选,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有些人他没有相关医学的背景,对这些题目感觉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说清楚。所谓的躯体症状,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医学背景知识的人来说,我们可以掌握一个窍门,就是在我们身上可以明确找到器官的那些往往都判定为是躯体的症状。比如说我们可以从自己的头数到脚来看看,只要是在我们身上能找到这些器官,那么这些症状就是躯体的症状,比如说我们的头,头皮发麻,头痛、头晕,比如说我们的嘴不想吃东西,吃什么都不香,比如说我们的胸,有心悸、心慌、心跳加快,有胸痛、胸闷、咳嗽、气短,比如说我们的腹部,腹痛、腹胀、腹泻,比如我们的四肢,四肢僵硬、四肢发抖,我们的全身,全身疲惫,这些都是躯体的症状。有一个内容大家把他记住就可以,就是关于睡眠这的问题,睡眠在我们身上,到底哪个器官来主宰,实际上我们也找不着这样很明确的器官,但是我们把它记住,是归结成躯体症状就可以了。而在我们身上,不能明确找到器官的,我们往往把它就归结到心理症状里面去了,比如说气愤、比如说愤怒,比如说冲动,比如说后悔,比如说情绪低落等等,我们把这些归结为心理的症状。好,那么以上这一些是在心理诊断里面,经常遇到的一些知识点、鉴定点,那么大家应该把它掌握。我也说清楚一点,我们没有提到的,不见得它不考。但是相对来讲,考的这个概率是比较低的,我们要想通过考试,是不能不看书的,我们还要把书仔仔细细的去阅读,掌握书上相关的这些点。好以上是关于心理诊断的相关的内容。我们再来看一看关于心理咨询相关的这些内容。按照相关的工作程序,\n心理咨询它分成这么几个阶段,第一个制定咨询方案,第二步实施咨询方案,第三步进行效果评估。其中在我们三级这本书上有着这样的一个内容,非常重要,那就是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关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内容,他是咨询能够存在,也是咨询能够取得进展的先决条件和前提条件,有良好的咨询关系做依托,我们这个咨询能够存在,能够取得进展,咨询能够取得效果,因此历次考试都是非常重视如何去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的。那么相关的知识点,就是他的途径,有这样一些。尊重,那对于尊重,我们大家要理解相关的这些内容,尤其是重点的理解、核心的内容就是接纳。以往在考试中,他会考到相关的内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理解的是对求助者无条件的全部的接纳,既接纳求助者负性的一面,又接纳求助者正性的一面,等于说对求助者的全部,我们都应该给予接纳。那么第二我们要对求助者温暖、热情,咨询不是冷冰冰的公事公办,而是咨询师充满了热情,有极大的热情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第三个是真诚,我们一定要理解什么是真诚,真诚是咨询师不带专业这个面具,不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咨询的专家,而是作为一个人,对求助者真诚的表达自我,那么这个就是真诚。我们应该注意,他的几个注意点,真诚不等于实话实说,真诚应该以事实为依据,真诚应该适度。再有真诚不是自我发泄。下面一个是共情。我们一定要理解共情的含义,共情的意义,以及如何去与求助者做到共情。这个共情的内容,实际上都是重点,共情的意义是重点,共情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是重点,我们一定要把它全部掌握。再有一点,就是积极关注。我们作为咨询师,要对求助者那些积极的、光明的、正性的一面给予关注,使求助者拥有改变自己的力量。好,这个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途径。通过这种良好的咨询关系,为我们咨询打下了坚定的基础。真正属于心理咨询这个内容的,首先是商定这个咨询方案,咨询方案是我们咨询工作的计划,这个方案是由双方商定的,那么双方商定的作为一个鉴定点是经常要考到的,我们务必要知道。商定这个词起的特别好,就是双方先商量,然后把它定下来,那么双方要商量什么内容?其中咨询方案包括了这样一些内容\n,咨询目标、为了实现咨询目标所使用的心理学方法或者原理过程和使用、评估的手段、时间和次数的安排,这些是要商量的,在咨询方案中有两个内容,他又不需要商量,但是包括在这个内容中了,一是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再有一个就是关于费用。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他在做咨询的时候,是允许收取费用的,当然在本单位的咨询一般都是免费的,但是应该知道,咨询方案中是包括这项的。最后还有一个其他相当于备注,如果有特殊内容需要说清楚的,就放到这个内容来,如果没有就把它空着放这就可以了。咨询方案是重点,其中咨询目标是重点中的重点。我们务必要理解。所谓的咨询目标,是双方要去实现的目标,求助者要按照这个目标进行自我的探索和实践,心理咨询师要按照这个目标实施对求助者的心理帮助,因此是双方共同的目标。一个有效的目标应该符合下面这些特征,第一必须是属于心理学的,是积极的,需要是量化或者说是具体的,还有就是要是可行的,可以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多层次统一的。好,我们应该把这些特征牢记在心,就咨询方案、咨询目标来说,其实因为他是重点,所以既可以以这种单选、多选的形式来考核,同时它也可以这种简答题的形式考核,所以我们务必理解。咨询师和求助者商定的咨询方案都包括哪些内容,直截了当的问了出来。再比如当制定咨询目标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有效的特征,他是直接做为简答题考出来的,因此大家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好,这是制定了咨询目标,我们要去跟求助者去商讨采用什么样的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要跟求助者商讨,以及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去评估,以及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这个时间什么时间做,每星期安排几次是我们也要去商量的。好,这个是咨询方案。咨询方案制定完之后,那我们要去怎么实施咨询方案,它又可以分成这么三个小步:第一步就是对求助者启发\n引导,支持鼓励。我们知道在求助者身上可能会存在着比较错误的认知,那么他的个性也有一些缺陷,或者在行为上也有一些消极或者不良的行为等等,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样去帮助求助者解决?大家应该理解的是这种启发引导,我们光启发引导还是不够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对求助者支持鼓励。我们所使用的方法或者说我们所使用的技术,他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我们要去实施对求助者的支持鼓励。那么在三级讲到咨询方法,实际上是讲了三个,一是放松的方法,第二是帮助求助者进行行为改变的阳性强化法,第三个是帮助求助者摆脱不合理情绪的合理情绪疗法。对这些方法我们笼统的提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了解、掌握他的原理,要熟知他的操作过程,要知道他的注意事项。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到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几乎是每次考试必考的,因此我们大家务必把相关的内容掌握。  好,我们简单梳理一下,那么阳性强化法,属于一种行为的疗法。那么他的原理是这样讲的,行为主义认为,人包括动物,他的行为都是被行为结果所强化的,现在要让某些行为更多的表现出来,那么可以给这些行为以正性的强化,实际上就是奖励。通过这种奖励,促使这些行为更多的表现出来,这个方法就是阳性强化法。那么操作过程上第一我们要明确目标行为,第二要明确阳性刺激物,第三步设计新的行为,第四步我们要把目标行为和阳性强化物充分的结合,通过结合产生条件反应,那么行为就更多的体现出来了。在注意事项里,第一是目标要是具体的,第二我们所给的阳性刺激应该是适时适当的,第三个就是阳性刺激可以由物质变精神,最终精神都可以取消。具体的阳性强化到底怎么做,大家可以参考书上的案例。好,那么一个非常重点的内容,就是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又叫理性情绪疗法。它是针对着求助者的情绪的一种认知的方法。大家注意针对的是求助者的情绪,他属于认知的疗法,他的原理是这样讲的:发明合理情绪疗法的美国的学者埃丽斯这样认为,引起人们反应的不是这些事件,而是对这些事件的态度、看法等等。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人们的情绪。埃丽斯把外界的事件叫做A,把对事件的认知叫做B,把人们的反应叫做C,因此又叫ABC理论,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他有这样几步,第一步要去寻找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这个工作是在诊断阶段完成的,寻找不合理的信念,那我们就得知道不合理的信念是什么特征,咱们这个教程上,一共是列举了11种,我们由于精力的原因,可能不见得都能记得住,但是至少应该记住这么几种,第一绝对化的要求,第二过分的概括,第三糟糕至极\n,这些是不合理情绪的代表,我们务必理解,以及人际关系的反黄金规则。在我们教程中,列了两个规则,一个是黄金规则,一个是反黄金规则,其中黄金规则是合理的,而反黄金规则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把相关的内容掌握住。好,这是说我们要寻找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第二步我们要帮助求助者去领悟,要使求助者明白引起他情绪反应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他对这些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认知。第二要改变求助者的情绪,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的事件,而是需要改变认知。第三应该使求助者领悟到他和他的情绪是有关系的,因为有些求助者总在强调都是别人惹我生气,跟我是没关系的,实际上跟他是有关系的,因为认知是他的。第三步就是我们要去说服帮助求助者把不合理的信念矫正过来,用了一个术语叫做修通。那么有这样几种方法,对于我们广大的学员来说,一定要了解什么是产婆式的辩论。如果求助者的信念是合理的,在推理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错误,也不会出现谬论,但一旦出现错误,一旦出现谬论,就会去修改,他修改的信念是合理的,我们知道合理的信念,不使人产生情绪困恼,那么求助者从而可以摆脱情绪困扰。很典型的产婆式辩论,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推导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错误或者说谬论,求助者就去修改了。再有就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求助者被某些问题所困恼,实际上他做着不合理的情绪想象,咨询师就要帮助求助者进行合理的想象,再有就是去和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去进行辩论,通过以上做法就是矫正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第四步就是再教育。我们的最高境界是促成求助者的心理成长。使求助者掌握住这种方法跟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使自己真正建立合理的信念。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对年轻人比较有明显的效果,而对于个性偏执的人他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也应注意这些内容。这是两个方法。在我们三级这些部分,还有很多的技术,对于这些技术而言,我们第一应该从总体上把握住这些技术的定义。比如说面质技术,定义是非常清楚的,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思考,最终实现统一。他的技术,他的概念是这样下的,这是第一我们要掌握这些概念。第二我们要同时能够理解、记住这些技术后面所跟的知识点\n,比如说具体化的技术,我们干吗要使用具体化的技术,是因为求助者可能存在三个问题,概念不清,问题模糊,过分的概括。我们要把相关的内容掌握住。第三点就是学会识别,受考核形式的限制,大家在参加咨询师考试的时候,我们各位学员实际上没有机会去做模拟咨询,真正的让我们这种技术展现出来,实际上是受考核形式的影响,这一条恐怕难以做到,但是可以考核大家能不能进行识别。在考试中,有的案例是咨询师求助者一句一句的对话,那么这些对话,实际上已经是涵盖了某些的技术,这个时候我们大家要把它识别出来,这就是对于技术的一个识别。例如咨询师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怎么怎么样,这个应该识别出来,这叫做自我开放,又叫自我暴露技术。咨询师说,梦是怎么怎么回事,我们又应该能够判断的出来,这是解释技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把这些技术掌握住。我们通过方法,通过技术,实施了对求助者的心理帮助,求助者向着咨询目标去前进了,但实际上,我们这种咨询是不是能够很顺利?实际上还受另外一个因素的制约,就是有可能在咨询中,出现一些阻碍咨询的因素。比如说多话、沉默、依赖、移情和阻抗。对这几个因素,我们统一的要求是大家务必要去了解这些阻碍因素的定义是什么,以及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应对。比如说多话,多话指的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或者求助者大量的讲一些和咨询没有关系的话,因为每次咨询的时间是一定的,大量的讲一些和咨询没有关系的话,势必占据了咨询的时间,势必影响了探讨解决心理问题,会使心理咨询的问题变得缓慢,或者完全的停滞下来,在这个里面很重点的东西其实是阻抗。我们先来看一看组阻抗的概念,所谓阻抗是指咨询中来自于求助者的抵抗咨询的力量,他的本质是对于自我变化,自我暴露的精神防御。阻抗产生的原因\n,大致来自于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求助者成长的烦恼和痛苦,求助者在咨询中得到了咨询师的帮助,他要获得成长,可是这个成长,意味着旧的行为要结束,新的行为要开始,可是这对求助者来说,并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因此他会产生阻抗。第二个来自于功能性的行为失调。而这种功能性的行为失调,又有两个原因,一失调的行为,可以满足心理需求。那么第二个就是失调的行为可以掩盖深层次的矛盾。第三个原因就是来自于求助者他的咨询动机。某一些人来做咨询,那么他的动机很可能不是探寻解决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有的人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或者说证明咨询师无能,通过证明咨询师无能来形成责任的转移,通过自己与众不同减少自己的责任。有一些人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赞同或反对,还有就是有一些人,并没有求助的动机,他是在外界压力一些条件下前来咨询的,那么没有咨询的动机,自然也就很容易产生对咨询的阻抗。一旦产生了阻抗,我们不能着急,一定得去了解产生阻抗的原因,通过方法,最终去消除阻抗,突破阻抗。一旦我们突破阻抗,我们这个咨询就可以向前进了,当然我们面对着阻抗,难以突破,这个时候咨询也就失败了。好,那么一旦我们突破了这种帮助求助者克服了阻碍咨询的因素,这个时候那么咨询就向着咨询目标强前进了。这时候就要如何进行效果评估,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什么时间评估,第二评估什么内容,第三用什么指标去评估。我们去进行咨询效果的评估,实际上任何时间都可以评估,一次咨询结束了,我们就可以评估,在这次咨询中,解决了哪些心理问题,实现了哪些咨询目标,三五次咨询做完了,我们可以评估,这三五次的咨询,解决了哪些问题,实现了哪些咨询目标。一个常识上的咨询,临结束的时候,我们去评估,实现了哪些咨询目标,解决了哪些心理问题,因此什么时间都可以。当然我们在一两次的咨询评估的时候,不适用咨询效果评估这样的概念,而使用了咨询评估小结的概念。评估什么内容呢?非常明确,就是评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咨询目标。用什么指标,用术语说叫做维度去评估效果呢?求助者主观体验的报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及求助者周围人士的评价,心理测验前后的对比,以及咨询师的观察,还有就是求助者某些躯体改善程度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指标来进行效果的评估。评估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了,咨询师对某一个求助者的咨询,有一些效果比较显著,心理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了,咨询目标基本上实现了,这是效果比较好的。那么咨询目标实现了一大部分,主要的心理问题就得到解决了,我们说这种效果比较良好,当然也会有一些心理问题基本上没有得到解决,咨询目标没有实现,我们说这种的就是属于效果比较差的。\n好,那么咨询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实际上和咨询师、求助者以及其他的因素是有关系的。对于求助者来说,那么比如说他是否有求助动机,是否领悟性好,是否行为自觉等等。对于我们咨询师来讲,咨询师的理念是否正确,知识是否娴熟等等,跟这些是有关系的。为了使咨询效果更好的体现出来,实际上是很讲究这个匹配的。那么我们去做咨询的时候,是给什么样人做咨询,注意不是说存在着心理问题的人就是我们适宜的咨询的对象,实际上我们应该进行适当的挑选,什么样的人适合咨询,他是有条件的。比如说符合这些条件就是适宜的求助者,有求助动机,或者说求助动机非常明确,人格正常,领悟性好,行为自觉,智力大致正常,年龄大小合适,有一定的交流能力,相信咨询这套理论。双方匹配的比较好,那么符合这些条件的人,他是适宜的求助者,而不符合上述这样条件的人,实际上不太适合做咨询。比如说没有求助动机的人不太适合做,比如说太小、太老的人不太适合做咨询,而智力低下的也不适合做咨询。实际上我们进行了挑选,依然还要再去探讨,就是这些人尽管符合了求助者适宜的条件,但是不是由我们这个咨询师给他做咨询?实际上还要讲究匹配,匹配的情况很多,但是有三种情况认为是匹配性不好的,我们应该避免给这些人做咨询,第一个就是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尽管强调咨询师价值中立,但是咨询师毕竟是有价值观的,如果我们某位咨询师和某位求助者存在着明显的这种价值冲突,我们可以不做,因为强行做下去,咨询效果可能难以体现。第二就是有某些忌讳内容存在的,第三就是有某些欠缺内容我们也可以不做。好,如果我们不做,我们应该怎么处理?这时候涉及到一个转介问题,当出现了某些不太适合做咨询的时候,比如有某些欠缺存在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个求助者介绍给其他的咨询师,由其他的咨询师来给他进行咨询。转介的时候,我们大家要注意,转介是一个职业的这么一个活动,是允许的,但是转介我们首先要争得求助者的同意,我们同时还要争得新咨询师的同意,我们相关按照转介的一些要求去处理就可以了。好,这个是三级咨询师所应该掌握的内容。好,我们二级这些学员,还涉及到我们更多的这种方法,比如说在二级咨询技能\n里面,是涉及到了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贝克雷米的认知的方法以及求助者中心疗法。那么最后还有很大章节的团体咨询的治疗。那么本着为大家减压的一个目的,我们说清楚一点,实际上团体咨询对于我们从事心理咨询治疗的这样的人来说,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家都应该了解,学习、掌握并应用到我们临床的心理服务中去。可是按照咱们课程的设置,团体心理咨询属于心理咨询的较高级形式,而考虑到大家作为心理咨询的初学者,那么这个部分,不做重点的要求。因此如果时间比较紧张或者说精力有限,我们就可以把这个部分先把他忽略掉。对二级的学员来说,实际上我们还需要掌握住前面这几种咨询方法,而其中前几个方法是我们尤其应该当作重点的。对这些方法而言,实际上重点的要求,依然是那些原理、过程和使用的注意事项。例如系统脱敏法,我们应该知道,系统脱敏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他是帮助求助者解决焦虑、恐惧,解决这些情绪用的,那么他属于一种行为治疗的方法。 他的原理是这样说的,让一个引起求助者微弱反应的刺激,反复在求助者面前呈现,同时用放松去代替,最终这个刺激将失去引起求助者焦虑恐惧的反应。这个刺激已经没有这个作用了,所以求助者不会再感到焦虑和恐惧。那么他的过程,有这么几步,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放松,这个放松强调的是求助者精神的放松,肌肉的放松,尤其是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学会放松是系统脱敏法的关键之一。所以咨询师应该帮助求助者学会真正的放松,第二步是构建焦虑等级。所谓构建其实是整理,就是把求助者从对某一个情形不害怕到某个对象情景的最恐惧这个变化的过程把它整理出来。中国人习惯于十,比如我们分成十个等级。实施系统脱敏,这个方法实际上是在充分的掌握了放松的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下,利用这种放松去代替紧张,一步一步的使求助者摆脱对某些特定对象情景的紧张和焦虑,这个是系统脱敏法。好,在使用过程中,我们看到有这样一些内容。第一能否放松成为系统脱敏的关键,因此求助者必须要学会真正的放松。第二,构建的焦虑等级一定要大小合适\n,那么有句话大家必须要他理解,焦虑等级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是大到引起求助者焦虑、小到能够被放松所代替,我们构建的焦虑等级,这种级差尽量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每一级跟每一级之间近乎是相同或者是相近的,不能大的大,小的小。如果在某一级上,总是不能用放松去代替紧张,这个时候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是这个等级过大,可以在中间再加上一级或者两级。好,这是说系统脱敏法。我们再来看看冲击疗法。所谓冲击疗法,他的原理是这样讲的,让求助者置身于最恐惧的对象面前情景中去,那么求助者必然会回避,如果制止住回避,求助者会在这个对象面前,这个情形中经过煎熬,求助者恐惧的能量一旦被消耗掉,以后再出现类似的情景就不会再作出反应了,这是冲击疗法的反应。他的过程有这么几步,第一要筛选求助者,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比如说心脏病人、高血压病人、孕妇、老人、小孩等等,不太适合做冲击治疗,我们把他筛选出来。第二我们要签订治疗协议,这种方法对于求助者的这种伤害,他的反应还是比较强烈的,所以一定要和求助者去签订治疗协议。第三步我们应该做一些准备,如果求助者感到恐惧的对象情景比较小,我们可以拿到咨询室来进行,同时我们也要准备适当的一些急救的药品,以避免求助者发生意外。第四步就是我们实施冲击治疗。那么实施冲击治疗很核心、很关键的是这么几点,第一刺激是突然的,给予的刺激是强烈的,那么由于求助者感到恐惧,这个时候他本能的就要回避,而咨询师应该制止住回避,对于求助者回避的请求,咨询师应该置之不理。如果求助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反应,比如说已经昏厥了,那么这个时候咨询师也不能因为治疗协议在手就一意孤行,而应该停止治疗。还有厌恶治疗。那么所谓厌恶疗法他针对的是求助者的行为,他的原理应该是行为主义的。行为主义认为人包括动物,他的行为都是被强化的,如果某个行为表现出来,得到了阳性的强化,就是奖励,他会促进这个行为的产生,这是阳性疗法的原理。厌恶疗法正好相反,就是将会出现负性的疗法,就是惩罚,通过惩罚,最终行为得以减少,或者不出现,这就是厌恶疗法的原理。在他的过程中,有这么几步,第一就是明确目标行为,我们要改变求助者的什么行为,应该把它明确下来,这个行为应该是单一而具体的。第二\n我们要选择厌恶刺激,刺激的形式可以是电刺激,可以是药物刺激,也可以是信号的刺激,也可以是其他的刺激。第三要把目标行为和厌恶结合,通过多次的结合,产生条件反应,最终行为得以改变,这就是他的过程。在使用注意事项里面,行为必须是单一具体的,第二个我们给予求助者的厌恶刺激应该是适时适当的,所谓适时就是求助者正在从事这个行为的时候,就该给厌恶刺激,所谓适当就是大小一定要合适,既能够起到建立条件反射的目标,同时又不能对求助者造成伤害。这个是厌恶疗法。相对来讲,阳性强化法我们了解以后,我们了解模仿法就比较简单了。当然有两个问题,我们要注意,一是这种示范,他可以有很多的形式,通过文字的故事,通过照片录像,以及真人的示范,哪个都可以。第二就是如果说示范有作用的话,一定讲究同质,就是求助者和示范者一定是一个相近的人,比如说一个小女孩怕狗,我们应该找一个小女孩跟这个小女孩差不多的,这就会起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是生物反馈法。那么生物反馈法,从严格意义上说,实际上他并不是真正的生物反馈,而是生物记录。反馈是这样讲的,反馈信息,到达信息接收者,由信息接收者能够改变信息发出者的才是反馈。我们在这所讲的生物反馈,实际上是生物记录,我们体内的某些生理信号不被我们所认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记录仪把它记录下来,从而理解我们体内的某些生理的信号。比如说我们知道我们心脏在跳,但是我们的心脏怎么活动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可以通过生物记录仪器,通过心电仪就可以记录下来,最终通过改变生理状态,进而改变我们心理的一些状态,这个就是生物反馈法的原理。我们需要理解有皮肤温度的反馈仪,机电的、脑电的反馈仪等等。好,那么以上五个是属于行为的方法。我们还介绍了两种认知的方法。贝克雷米的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n,那么贝克认为求助者他的问题是来自于他的一些认知的曲解,歪曲,比如说选择性的概括,中心化、个性化、绝对化、极端思维、贴标签,他认为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是因为这些认知曲解产生了求助者的情绪,所以他致力于把这些曲解认知理解过来,所以我们理解这些内容是不难的,内容比较零碎,所以我们大家要认真的去看书,把相关的内容掌握。最终还有一个求助者中心疗法,这个是来自美国的理论。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们提出来的求助者中心疗法,一些前提假设就是人是可以改变的,人们拥有无限的潜能,通过开发人们的潜能去达到人们的自我实现,寻找迷失的自我,建立真正的自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破冰的一个过程。在这里面我们要掌握住他的一些基本的概念,他的这种咨询方式的过程,把这些相关的东西掌握住,好这是二级里面的一些内容。我再简单的说一下,我们二级还要参加一个考试,就是综合评审。综合评审他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但是在时间上由我们内部自己来组织,具体的时间大家可以根据网上或者其他的通知来准备。好,我们来看看我们这位学员提问的问题:“和往年相比,在技能复习中,历年真题和参考价值分别有多大?”  在这种技能的复习中,往年的这种所谓考试的真题,还有我们辅导习题集有多少参考价值。我想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我们这些年的考试,他每次要考的实际上都是大家应该掌握的这些相关的知识点,这些鉴定点,所以题目尽管每次绝对不会相同,但是鉴定点它可以是相同的。比如说我们反反复复咨询目标的重要,比如合理情绪疗法,每年都会考到,但是考题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知道考的是哪个点,而不需要关注具体的考题是什么,一个点就是一个点,但是在这个点下面他可以延伸出十道、一百道、一千道,甚至一万道。大家记住点,而不是题。例如保密,保密原则非常重要,求助者跟我们讲的一些体验、感受等等,我们要时时保密,其实这是一个点,至于说在这个点下演变出多少题都没有关系,我们只要知道保密原则,我们就可以对这个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历年的真题,尤其2008、2009、2010、2011年的还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好,从现在算,时间大体上还将近有一周,那么我们各位学员在复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咱们这个心理咨询那么他的这种考试,既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当然他也不会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所以要想通过考试,那么实际上没有什么别的方法,一定是建立在认真学习、认真看书,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再适当的做一些题目,适当的增加一些临场的技巧。比如说我们也可以去做一些\n模拟的训练,我们按照考试的要求,真的就在那些答题卡上去做答,把以前的试卷找出来,做一个训练,可以使我们提高应试的技巧,最终我们有可能是通过考试的。 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取得了证书,他只是我们开始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一小部分,后面还有很大量的工作,即使拿到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书,相当于我们从驾校拿到驾驶本,相当于我们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有资格可以在心理咨询这个大学校里学习了,他跟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有一个过程。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的辅导就到这里,衷心的祝愿我们各位学员能够顺利的通过考试,也真切的希望我们能够成为心理咨询的同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