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复习资料 3页

  • 14.66 KB
  • 2022-07-29 发布

运营复习资料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隧道的作用:在山岭区,克服地形与高程阻碍,改善线形,缩短里程,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从而提高车速,节约燃料和时间并保护环境,还可避免落石、塌方、雪崩、雪堆和冰冻等对路线造成的影响;在城市中,隧道可用于减少道路用地,构成立体交叉,疏导交通;在江河,海峡和海湾区,可用隧道“涉水”,保证路线平顺,又不影响航道畅通1.隧道通风设计的一般步骤根据隧道长度和交通量,确定其通风方式收集交通、气象、环境、地质、地形等通风设计资料根据有关调查资料特别是车辆情况,计算需风量从安全,技术,经济等进行通风方式比较选择最佳通风方式计算通风压力,风凉和风速等确定风机的规格和配置,并对风道和风机房等进行结构设计2.空气物理状态的系数气体压力是气体垂直作用与容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力结对压力相对压力大气压力静压动压全压湿度绝对湿度饱和湿度相对湿度3.有害气体的浓度被污染的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1ppm=M/24.45mg/m34.隧道通风的目的为人员提供足够的氧气将有害气体稀释排出隧道保证合适的气候条件限制火灾的蔓延5.隧道内气候的有关要求温度山体中埋深较大的隧道受地热的影响,其内温度大于地表或当埋深较小受风流影响,隧道内气温可能低于地表大气温度当温差较大时,都会对施工人员的身体长生不良影响降温可以通过增大通风量来实现,增温则采取空气加压风速其通过空气流动来实现空气交换,风速直接影响通风效果,一般通过提高风速来增大通风量,因此隧道内风速经常大于地表自然风速但风速过大也会引起不良后果湿度当地下水过少风速大,水分蒸发快,地下降水丰富时,衬砌出现渗漏隧道内空气湿度大于洞外,其过大过小,会对人员身体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需调节空气湿度,增加湿度的方法有洒水,可结合防尘降尘综合考虑,降湿的方法有衬砌防渗漏,加强通风。6.等效压差的概念以及内容自然风流产生的动力,由三部分组成超静压差、动压、热位差7.隧道的需风量的有关因素、通风方式有哪些及其优缺点有关因素:隧道交通量、交通组成、车速、车况、隧道长度允许的有害气体浓度与能见度、坡度等通风方式及优缺点:自然通风(隧道较短)射流风机纵向通风(风速高风量小,安装简单,无需风井,设施简单,造价低,费用少,噪声大,工作效率低影响车速)竖(斜)井集中排风是纵向通风(通风系统简单,有条件利用施工通风井或开凿通风井,但洞内有害气体浓度不均匀)竖(斜)井集中派送组合纵向通风送(排)风式半横向通风全横向通风(供风均匀污染空气滞留时间短,洞口能见度高,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好,工程量大,工程造价高送排风断面小,通风阻力大,通风能耗大,运营管理费用高)混合式通风8.选择通风方式应考虑什么因素交通条件地形地质地物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火灾时通风控制维护与管理水平分期实施的可能性工程造价运营电费维护管理费用9.送排组合中短道长度的影响因素隧道内空气的流向问题(短道长度过小,隧道内容易出现顺流模式下的风流回流,使系统运行紊乱;过长,污染物浓度宜超标回流,其长度不宜小于50m);其风量设计因素:洞内污染空气的排放排风口的分流系数短道长度\n10.轴流式(串并联的作用)串联:提高通风压力并联:提高通风量11.送排风孔的布置:包括孔口间距和孔口面积两项,孔口风速以能在交通组织的情况下,充分稀释车道内的空气浓度为下限,以不给车道内行驶车辆和行人带来妨碍为上限,送风孔一般沿风道轴线等间距布置,孔口开度由孔口处风道与车道间的压差计算确定,孔口最大开度则有最小压差确定;排风口的吸风速度对排风道内风压损失影响很大,为了降低合流损失,常使开口面积做的大些,取排风孔的间距为送风孔的两倍左右,并尽量减小风道内总流与合流角度,以便平顺合流。排风孔位置设于吊顶板或侧壁上部,排风效果好,且对火灾时的排烟较为有利。照明:1.适应滞后现象:汽车由明亮的外部进入不太暗的隧道后,驾驶员的眼睛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清隧道内部的情况。2.隧道内视觉的特殊问题:1进入隧道的视觉的问题黑框黑洞2进入隧道出现的视觉问题白天滞后3隧道内部的视觉问题,尾气车头灯影响可见度4隧道出口处的视觉问题3.隧道通风设计计算步骤:1收集有关资料,初勘现场自然风流2初步断定或现场测定洞外的亮度制定洞外减光方案3确定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出口段亮度和长度指标4选择光源灯具,确定安装位置和角度5根据路面材料及灯具光强分布特性计算各照明区段的亮度和均匀度6洞口土建工程完工后,对洞外的亮度进行验核,必要时修正照明设计4.光通量φ:光源发出光的量。单位,流明,lm,5.发光强度I:I=dφ/dω,单位坎德拉,cd,1cd=1lm/sr6.照度E:表示被照面上光的强弱,以被照场所光通的面积密度来表示E=φ/A,单位勒克斯7.光岀射度M:单位面积上发出光通量的多少单位是辐射勒克斯rlx8.亮度L:对于完全扩散的表面,光岀射度M与亮度的关系为M=π乘L,单位为尼特,1nt=1cd/m210.眩光的分类:1失能眩光导致识别能力下降,它是由光在眼睛里发生散射造城的,来自眩光光源的光在视网膜方向上的散射会引起光幕,在视网膜方向上散射程度越大,光幕的作用也越大2不舒适眩光用眩光控制等级来评价,它是对所感到的不舒适程度的主观评价11.照明区段划分:接近段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出口段通过科学的布置灯具,合理的在入口段由洞外的高亮度过度到洞内低亮度,保持洞内低亮度直接接近隧道出口,再由洞内的低亮度过渡到洞外的高亮度,既能满足人的视觉能力,又大大的降低费用12.隧道照明光源的种类:热辐射光源(白炽灯卤钨灯)气体放电光源(荧光灯高压钠灯)13.选择光源需满足的要求:1宜选用效率高透雾性好的光源2短隧道柴油少的隧道,接近城镇,应急停车带人车行横通道,可采用显色指数高的光源3使用寿命一般在10000h以上14.照明器的效率(照明器的光输出比):η=φ2/φ1×100%φ1照明器光源裸漏点燃烧出射的光通量φ2照明器出射的光通量照明器的保护角:指照明器在出光沿口遮蔽光源发光体,使之完全看不见的方位与水平线的夹角。照明器安外壳防护等级的分类:防止人体触及或接近外壳内部的带电部分,防止固体异物进入外壳内部防止水潮气进入外壳内部,达到有害程度IPX5是防喷水IP6X是无尘埃进入灯具的等级至少为IP2X15.灯具选择特点:1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2应有适应公路隧道的防眩设施,3灯具要便\n于更换灯泡和部件4零部件有有良好的防腐性能5灯具配件安装应易于操作,并能调整安装高度16.灯具布置要点:1不能侵入隧道建筑界限2入口段照明由基本照明和加强照明两部分组成,前者的灯具布置应按中间段照明考虑,后者可用功率大的灯具加强3入口段的加强照明灯具可以从洞口以外10m开始布置17.照度计算的特点和范围:基本方法,利用系数法,逐点计算法(平方反比法等照度曲线法方位系数法)使用范围:系数法用于计算平均照度与配灯数,逐点极计算法适用于计算某点的直接照度18.隧道照明计算收集的资料:1隧道净空断面形式2路面材料亮度系数3布置方式,安装高度,间距,仰角4光源和灯具的类型规格5灯具的光强分布表,利用系数曲线图,等光强曲线图,亮度产生等光度数据6灯具养护系数0.7~0.919.利用系数曲线图计算:在知道灯具利用系数的情况下,路面平均水平照度Eav=ηφMN/WS20.光幕:空气不仅会把来自对象的光通散射出去,使对象的亮度降低,而且把日光散射到观察方向上来,使对象与观察者之间形成一层明亮的光幕。交通工程防火等剩下内容1.交通工程的分级、检测器的分类级别:A、B、C、D四级检测器分类:交通检测器机械式(压力、按钮检测器)非机械式(地磁、雷达、超声波、环形线圈检测器)环境检测器(CO浓度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2.通风、照明控制方法及特点通风控制:分为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所有机械通风的公路隧道,均需要设置手动控制方式,对于A、B级隧道,宜采用自动控制为主,手动控制为辅的控制方式,手动控制方式是靠人工操作仪器控制风量,它分为联动控制和单独控制,当自动控制出现故障或检修时可使用联动控制;对于高速公路的特长隧道,它可以与自动控制结合使用,当自动控制或联动控制出现故障或检修时可使用单独控制,对于低级公路中的中、短隧道,可是用单独控制,根据自动控制决策方法的不同,自动控制方法分为环境参数直接控制法,交通参数直接控制法,交通、环境参数混合控制法和时序控制法隧道照明控制:照明控制也分为手动和自动控制两种,手动控制的功能是在隧道设备安装调试、营运、维护等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功能,而自动控制功能是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所有隧道照明均需设置手动控制设置方式,A级和B级隧道宜采用自动控制为主、手动控制为辅的控制方式,照明控制方法(1.通过检测洞口内外亮度值,经计算处理后,控制隧道内的照明工况2.按时间区段预先编制程序控制照明工况,还可与不同天气条件下惊醒的人工干预方式现结合)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隧道的A级、B级一般有完善的隧道机电设施,宜采用方法一进行实时控制,其他等级公路隧道一般机电设施简单,可采用二方法进行3.隧道防火做哪些方面的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建立严格的隧道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完善隧道防火设施4.火灾的种类、火灾探测器有哪些AB、C、D、E类火灾感烟感温光辐射可燃气体四种探测器5.隧道的养护管理内容、检查工作如何划分土建结构养护、机电设施养护及安全管理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专项检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