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51 KB
- 2022-07-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育的学科性质一、美育学研究的对象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2、美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审美教育现象及其普遍的规律。3、审美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审美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4、审美教育的规律:指审美教育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5、美育学: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二、美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1、美育学研究范围:包括美育的基本理论和美育的实践与实施两个方面。2、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美育的性质、特点、任务、功能、地位、与德、智、体等方面的关系等。3、美育的实践的实施包括:美育的媒介、途径、实施原则和方法、审美素养4、美育是探讨人类如何美化自身的科学: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人的命运、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精神世界、人的个性完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的终极意义等,它是以美学与教育学的有机融合为主体的多种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三、美育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一)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美学是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内容有四块: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审美教育。美育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美育学与美学有内在的亲缘关系,美育是实现美学的任务和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美学最终的落脚点。(二)美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教育学所元宝的一般教育的性质、任务、方针、原则、方法等,教育学也为审美教育提供发理论前提,可以说,美育学是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是教育学的扩展和延伸。但是它们又是五笔特殊、整体与局部折关系。此外、教育学更注重理性教育,美育学则注重情感教育强调结合。(三)美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一切心理现象的理论基础,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美感教育,必然涉及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借助于心理学研究的材料和成果,心理学是美育理论研究的科学依据,美育学则是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规律在审美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反过来,美育学研究的成果,又必将丰富和深化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当然,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而美育学研究的是审美教育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四)美育学与艺术学的关系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艺术美是美育的主要媒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二者区别在于,艺术教育研究的范围更宽泛,除了艺术教育,美育还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教育。第二节:美育的发展历史一、古代美育思想(一)西方\n1、发源地:古希腊、罗马2、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3、“快乐教育”思想渊源: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二)中国1、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诗教”和“乐教”2、孔子主张“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仁人君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3、荀子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美俗”4、老子、庄子把美育扩展到大自然的领域5、比较:孔子:强调的是自然的道德化功能,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使个体服从社会、感性服从理性、人服从自然老庄:强调的则是自然美的满足情感和解放精神的作用,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娱情畅神,获得心灵的慰藉二、近现代美育思想(一)西方1、美育独立理论形态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A、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门科学日益分化,美学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美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一方面大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和人性的分裂,使人失去了人格的完整与个性的和谐2、代表:席勒、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二)中国1、先驱人物: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2、王国维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作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3、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以美育代宗教”,提出美育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主张弃宗教代之美育,①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②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③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4、近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思路:救国先救人,救人先救心,救心须去欲,去欲靠美育,但往往赋美育思想更多的道德内容,让美育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功能(三)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根除异化劳动,人们有更多的由他们支配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方面的活动,审美活动才能更加丰富多样,人的感性和理性、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得到协调发展2、关于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社会实践在人的生成和发展中重要作用,产生一种自由创造的愉悦情感3、关于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问题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突出特点是它的情感性,它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三节:美育的现实意义一、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n塑造形象,提高文化品位,审美需求,加强审美文化建设,增强审美修养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1、道德失范2、情感失调3、心理失衡审美教育必将在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净化人的情感、协调人的心理、升华人的精神境界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大自然,削弱和消解人们对大自然的急功近利的态度,发现自然界的珍贵价值和审美因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并按照客观规律和美的规律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审美对象。三、深化教育改革教育改革要实现几个方面的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转变;从偏重理性教育向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教育转变;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向开发智能、培养创造力的教育转变;从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向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交叉的综合性教育转变;从培养片面发展的“单面人”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完成这些转变审美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的全面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第二章:美育的性质第一节:美育是感性教育一、感性的界定1、感性认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官能感觉(二)本能欲望(三)情感2、感性的特征:自然性、动物性、模糊性、本原性二、美育与感性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有以下具体内容:1、解放人的感性2、泄导人的感性首先,作为一种感性教育,美育通过不断地刺激、不断地感知,从逐渐唤醒了那些在无意识之域沉睡多年,积聚多年的欲望和本能,使它们从暗无日的黑暗之处来到光天化日之下,美育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的和自由的空间,让它们充分地抒发、自由地表现。其次,在审美教育中,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依赖于“日常生活意识的垂直切断3、升华人的感性①升华:本世纪初弗洛伊德所创立,指被压抑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②美育与德育和智育的不同:A、美育主要是对人的感性来进行的B、美育是超功利的、超实用的,对人的情感的激发,它对人的想像的开启,并不将它们引向实际的对象总之,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审美和艺术,减少人的感性中的兽性的成分,增加其中人性的内容,使人的感性由兽性的层面上升到人性的层面\n第二节:美育是趣味教育一、趣味的界定1、趣味具有感性品格2、趣味具有精神属性3、趣味含有生命活力总之,趣味的生成有其深刻的人性根源,它的有无与深浅,关系到人的生命力折大小与强弱;它的高下,则关系到人性发展的趋向二、美育与趣味1、趣味教育:将人的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从生理的层面引向心理、精神的层面,从兽性的层面引向人性的层面三、趣味教育的意义1、从趣味的形成看,趣味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它是环境的产物,文化的产物2、从趣味的性质来看,它也有高下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3、从趣味的作用来看,趣味与和生有很多重要的关联4、趣味教育对于和生的青少年阶段尤其重要目前大众趣味现状:1、长期以来人们对趣味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了我国一些国民趣味水平不高这一现实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趣味明显地陷入了某种误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的世俗化趋向3、“畸趣”的出现第三节:美育是人格教育一、人格:人不同于任何其它动物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二、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人的诸种心理机能(感性和理性)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2、协调性:健康人格具有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爱,是他们处理上述诸种关系的一个基本方式3、创造性:4、情感性:三、美育与健康人格:(一)美育通过发展人的感性来塑造健康人格审美教育是感性教育的最佳途径(二)美育通过协调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发展来塑造健康人格美育能彻底根治人性的分裂:1、乐教或审美教育是直接针对人的内心的一种教育,所以它对人的内心所起的作用也是最大、最直接的2、美育的主要功能就是调和或协调,它可以协调个体诸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达成人的多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协调,使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使人性日益丰富与完满总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可以升华感性、引导趣味和完善人格,它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它既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又是人格教育第三章:美育的特点特点:形象性、愉悦性、自由性第一节:形象性\n一、美育的形象是活的形象(一)美育中的形象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美育的形象的重要性有三个方面:第一,美育的形象是美育是美育活动的基础第二,美育的形象是美育活动的必要因素第三,美育的形象是美育活动的目标(二)美育中的形象是客体的物象与主体的情意相融合的“审美意象”(三)美育中的形象是具有生命力的形象二、形象性的特点(一)具体可感性(二)生动丰富性(三)深邃意味性第二节:愉悦性指在美育活动中,爱教育者常处在一种喜悦的心理状态与精神状态,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一、愉悦性的生理基础:生理快感二、审美愉悦是人的高级精神愉悦(一)审美愉悦是人全身心参与的结果(二)审美愉悦具有普遍必然性生理快感是个体的、肤浅的、表面的、即时性的三、审美愉悦的层次(一)悦耳悦目审美感知愉悦的特点表现为:1、直接性: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时立刻就感受到愉悦2、易变性:审美感知与悦目悦意、悦志悦神比较而言,是不持久的、容易变化的(二)悦心悦意定义:审美主体通过感觉、知觉的审美愉悦,领会到审美意象中某些深刻意蕴,获得一种诸心理功能的和谐所产生的美感享受审美心理愉悦的特点:1、稳定性;2、和谐性;3、意会性:指主体在审美活动不断深入的过程,形成了一种非常概念认识、非逻辑推理的审美认识活动(三)悦志悦神定义:审美主体在精神境界所产生的愉悦人的精神境界概括三个方面:求真、求善、求美精神境界上的审美愉悦的特点是:美与真的交织、美与善的交织总之审美愉悦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它使受教育在美育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或者悦耳悦目,或者悦心悦意,或者悦志悦神,通过情感的感染和陶冶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寓教于乐以情动人是美育的显著特点之一。第三节:自由性\n定义:审美主体在审美中的和种精神状态。人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专心致志,排除一切利害得失的考虑,摆脱一切功利欲求的束缚,完全沉浸在对美的观照之中,因而能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和愉悦,达到心灵的超脱和解放审美的自由性表现为:1、非强制性2、自主性:在美育活动中,受教育者自始至终者是以主体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施教者只起引导作用3、超功利性:摆脱物质欲望的追求,不夹杂实用、功利的目的,精神完全处于一种自由、解放的状态第四章:美育的任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人们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谐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第一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一、审美是人类独有的活动二、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一)审美观的含义:广义:主体对美、审美]创造美所持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观念和指导思想狭义:审美的观点,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标准等(二)评价审美观的标准正确的审美观必须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的东西善: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活动和行为美: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三、如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三)批判与抵制错误的审美观第二节:塑造审美心理结构一、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人的心理活动有三种最基本的要素: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与此相应构成三种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主体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运动规律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心理结构意志结构:人在社会实践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由理性主宰、支配感性的心理结构审美结构:主体内部反映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结构审美结构的特征:(一)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二)对功利性的超越(三)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二、塑造审美心理结构的意义:可以净化人的个体私欲、使人的盲目冲动秩序化,从而培养起一种感性和理性融合、情感和理智协调的心理定式,树立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升华人的心灵境界,使人个性和谐、人格完整。第三节:提高审美能力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n(一)审美感知能力的内涵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它包括审美感觉能力和审美知觉能力丙个方面审美感觉: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个别形式特征审美知觉: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把握审美知觉具有综合性、整体性、持久性、连续性等特征培养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能力:1、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特征的感知能力2、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和情感意味的感知能力(二)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意义1、敏锐的螟一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2、审美感知能力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其他审美能力萌生、发展的基础,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三)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途径:1、发掘先天的审美潜质2、加强审美实践的训练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一)审美鉴赏能力的内涵审美鉴赏能力: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欣赏能力。包括审美鉴别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1、审美鉴别能力:其一,对美和丑的分辩能力;其二,对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的识别、判断能力2、审美欣赏能力: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领悟和评价能力,即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审美评价的能力(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途径1、要有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美学修养2、要积极参加审美实践,大量接触美的事物3、要多接触美的对象,大比较中得到提高三、增强审美创造能力(一)审美创造能力的内涵定义:审美主体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包括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物质创造包括自然美、科技美、社会生活美的创造精神创造主要是艺术美的创造(二)增强审美创造能力的途径1、要激发审美创造欲望,启发人们的审美创造欲望,引导人们深入生活,投身社会实践,去发现美、感受美、激起他们的心灵冲动,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使他们不安于现状,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其审美想像力,积极创造美好的生活、精美的产品、审美的人生、理想的世界。2、要认识和掌握美的规律3、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想像力4、要掌握熟练的审美创造技巧第五章:美育的媒介\n美育的媒介指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美学上把形形色色的审美对象分成三大类:现实美、艺术美与科技美第一节:现实美及美育现实美是指现实事物中存在的美。现实美又可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两类一、自然美及其美育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一)自然美的实质和特点1、自然美的实质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分成如下几派: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及实践派2、自然美的特点:(1)天然性;(2)多变性;(3)奇特性;(4)不确定性(二)自然美的美育一方面要了解如何去欣赏自然美;另一方面要了解自然美的美育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1、自然美的审美欣赏(1)对自然美的感知审美知觉具有完形性、主动性、情感性和互通性四个特点(2)对自然美的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欣赏所产生的意味,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把自然美与人的道德品质相联系第二:把自然美与人的精神境界相联系第三:把自然美与整个美的世界相联系2、自然美的美育作用(1)陶冶性情:自然界所深蕴的强烈的生命活力,融合在人的丰富情感里,激发着人的生命力,使人迸发出惊心动魄的激情(2)提升境界:指人的精神境界、内在心灵的境界,它与人的文化素质、精神修养、理想和追求密切关联,欣赏自然美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升华,从而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自然界的美气象万千,它能洗涤人的灵魂,使人以新鲜活泼、自由自在的心灵去领悟美,并使人的精神不断地超越自身(3)体味人生二、社会美及其美育(一)社会美的内涵和特点:1、社会美的内涵:亦称社会生活美,它是指社会领域中的事物和现象的美2、构成社会美的必备因素:(1)进步性因素(2)创造性因素(3)启迪性因素3、社会美的特点:(1)具有强烈的社会性(2)内容重于形式(3)具有相对的称稳定性和确定性(三)社会美的内容及其美育: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1、人的美及其美育(人的美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1)人体美的美育:A.人体美的审美价值:第一、人体美充分表现了人的生命力、丰满和健康,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第二、人体美能显示出人的人格美,是对人性、人生价值的肯定第三、人体美寄托着人的审美理想。它能激发人们去追求高尚、美好的人生境界\nB.人体美的美育作用:第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体美观念,并进一步完善人的审美观第二、有助于引导人们正确欣赏有关人体美的各种艺术作品第三、有助于人们肯定和发现人的生命价值,从而关心和爱惜个体生命第四、提高人们对舞蹈艺术、体操艺术、健美活动等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助于这些活动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2)服饰美的美育:A.服饰美的审美功能:服饰具有实用、象征和审美三功能服饰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服饰本身的美第二、衬托人体美第三、创造人的整体形象美B.服饰美的美育作用:第一,有助于提高人对服饰的审美能力第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第一,有助于提高对人的美的审美能力(3)人格美的美育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诸特征的总称A、心灵美B、语言美,语言根据其用法,分为实用语、诗性语和科学语C、行为美,人的行为分为日常行为与社会行为1、生产劳动的美及其美育:A、生产劳动的美:劳动者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产品B、生产劳动美的美育作用:使受教者认识生产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美,了解生产劳动的审美因素和审美价值,从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劳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2、革命斗争的美及其美育:A、革命斗争的美: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阶级和进步力量在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斗争中所具有的美。B、革命斗争美的美育作用是:使受教育者认识革命斗争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了解革命斗争中报包含的审美因素,赞赏和崇敬先进阶级和革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理想、首创精神和高贵品质,从而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积极拥护和参加社会改革运动,在改革大潮中,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做改革的弄潮儿。第二节:艺术美及其美育艺术美(文艺作品的美)艺术家根据自己对现实美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运用现实生活的素材和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通过加工制作和审美想像,创造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一)艺术教育的内容:1、艺术知识教育2、艺术创作教育\n1、艺术欣赏教育(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联系1、任务与目的相通:培养与发展人的审美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创造美与欣赏美;培养与发展人的内在审美心理结构,有助于人们提升审美理想与审美境界;塑造和谐的人性和优美的心灵,有助于人们向真正的人生成。二者的目的是:实施感性教育,使人的感性得以满足与宣泄,从而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压制下解放出来,升华为人的真正感性;实施趣味教育,使人审美趣味得以提高;塑造健康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特点相通:二者都有形象性、愉悦性和自由性的特点3、功能相通:培养和发展人的艺术理论修养、艺术创作能力与艺术欣赏能力,造就欣赏美的人与创造美的人(二)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区别:1、二者的范围上的区别:艺术教育以艺术为中心,审美教育指在一切审美活动中所进行的教育,除艺术还包括社会美、自然美与科技美的教育2、内容上的区别:艺术教育的三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审美教育内容,但审美教育的内容丰富得多3、形式与方法上的区别: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来进行,而审美教育可通过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来进行,又可通过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步入科学技术领域来进行二、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及其美育以审美感官分,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和语言艺术(一)视觉艺术及其美育1、视觉艺术的审美特征:A、视觉艺术是静态的,但却在静态的形式中突现着动态的力量,以静显动B、视觉艺术是空间的,但它们在空间排列中突出着时间的连续性C、视觉艺术一般偏重于再现与草拟,但也强调在再现与草拟之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D、视觉艺术中的书法、建筑和园林艺术较为偏重于表现2、视觉艺术的美育(1)形式感知力的培养(2)情感表现力的培养(3)想像力与理解力的培养(二)听觉艺术及其美育听觉艺术:以听觉及与之相应的审美媒介来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它主要指音乐1、听觉艺术的审美特征A、听觉艺术的审美媒介是声音,音乐是声音的艺术B、音乐是一门时间艺术,它是在时间的连续性上来表达人的内心性感的C、音乐主要是借助声音的流动形式,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并诉诸人们的听觉,从而引起人审美愉悦的艺术2、听觉艺术的美育(1)听觉感受力的培养:人的听觉所具有的识别能力感受力可称为乐感\n(1)审美情感的培养:音乐艺术的美育可以宣泄和补偿人们的内心需求,释放被压抑的生理、心理能量,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培养人的高尚的审美情感(2)想像力的培养:三、视听艺术、语言艺术及其美育视听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共同之处是综合性,都需要审美主体的多种审美感官同时参与(一)视听艺术及其美育视听艺术:人必须借助审美听觉、审美视觉及与之相应的审美媒介来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1、视听艺术的审美特征:(1)从审美主体看,需要视觉与听觉共同参与(2)从审美对象看构成视听艺术的因素较多,它们是综合性较强的艺术(3)它们是凭借造型、色彩、音响的综合活动过程来传达、表现一定的审美经验的艺术,因而又属于时间艺术舞蹈:以人体造型、姿态、表情以及动作过程来传达审美经验的艺术戏剧:以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来传达审美经验的艺术影视:以镜头组接构成的视觉画面来传达审美经验的艺术2、视听艺术的美育(1)通感能力的培养:人的数种不同感觉之间的沟通(2)综合能力的培养:视听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它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上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首先,视听艺术有助于通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视听艺术会有助于人的诸心理功能的协调与配合最后,视听艺术会有助于诸感官与诸心理功能的协调配合(二)语言艺术及其美育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词来传达审美经验的艺术,它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1、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A、它的审美媒介是语词B、语言艺术偏重想像,突然表现在:第一,语言艺术需要通过语词来编织成形象第二,语言艺术是字的排列组合、欣赏者借助想像可以从字的组合中,发现一个艺术世界2、语言艺术的美育(1)审美想像力的培养(2)审美情感力与审美理解力的培养(3)艺术表达力的培养第三节:科技美及其美育科技美包括科学美(主要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美一、科学美及其美育(一)科学美的审美特征A、对未知事物的不断探索、勇于探索是科学美的重要特点B、人通过是科学体现在形式美上的重要特点\n1、简洁性:2、对称性:3、统一性:(二)科学美的美育:1、启迪人的智慧2、激励人的奋斗精神二、技术美及其美育技术美:人类的技术活动和技术产品所体现的美(一)技术美的审美特征1、变易性2、人性化:技术美探讨的中心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谐问题3、功能美:技术美的原则是实用、经济与美观。功能美的核心是物为我用(二)技术美的美育:1、培养人的审美趣味2、提高人对产品的审美能力第六章:美育的功能美育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协调人际关系和发展两个文明第一节:提高生活质量一、生活方式与审美人类的生活方式大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生存型、发展型、和完善型。二、生活质量与审美生活质量: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全面、综合满足程度与环境状况(一)工作与审美工作与审美是能够也应该统一起来的:(1)从理论上看,工作和审美都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它们都是以人自身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2)从历史上看,工作与审美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从实践上看,工作与审美的分裂对双方都是一种损害,对人自身更是一种伤害。工作中增加审美的因素,不仅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极大地的工作热情,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工作不再仅仅是为了谋生,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劳役,从而避免使人沦为工作机器,沦为某种手段另一方面,如果不工作,只有审美,人就很可能沦为消费动物,审美也只能是消遣,而失去对人所应有的深刻的、内在的价值,成为一种意义很小的活动(二)生活与审美粗茶淡饭一样可以令人心旷神怡,关键在于是否别具慧眼,发现生活之美(三)闲暇与审美如何过闲暇时间,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因为:(1)如果整个社会对人们的闲暇时间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话,那么,将对人性和社会带来既大又深远的危害(2)如果闲暇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有高尚的嗜好,那么,将对人的精神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将使闲暇成为人生的一在乐事,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3)无闲之人很可能人为物役,人为人役,失去自己的自由本质第二节:协调人际关系\n人际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是人的功利之心太重一、美育使人淡泊名利功利之心带来两个结果:A使人内心失衡;B造成人际关系的失衡二、美育使血气和平三、美育使人相互沟通美育主要是针对人的内心、人的情感而进行的;它通过影响人的生理作用于人的心理与精神,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它由内向外、由个体向整体扩展:首先是个体超然物外、摆脱各种利害的束缚;其次是使人心平气和;最后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第三节:发展两个文明一、文明简析(一)文明:使人类具有尊严、富有光彩的那种生活方式(二)文明与自由(三)文明的划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美育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美育是物质文明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物质文明的发展显然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实用阶段第二,分化阶段第三,结合阶段(一)美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言,美育是至关重要的:1、对于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能够解决以往种种物质文明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重视了一切“物”的创造者——人。3、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实现特别有赖于人的创造力的高度发展,这方面美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美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美育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美育通过促进人的审美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之,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第七章: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条途径: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第一节:家庭美育一、家庭美育的形式(一)胎儿美育:运用特殊的方式,对母腹中的胎儿进行的美育1、孕妇的美育2、胎儿的美育(二)游戏――艺术美育游戏――艺术美育是把美育与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身体训练融合在一起来进行的,它能使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像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协同发展,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n1、游戏美育1岁~2岁:练习游戏2岁~3岁:象征性游戏,又称伪装的游戏还有带规则的游戏、构造性游戏2、艺术教育(1)讲童话(2)绘画(3)音乐、舞蹈3、家庭环境美育(1)家庭装饰美育(2)日常生活美育(3)日常氛围美育二、家庭美育的特点(一)家庭美育对人的影响时间最为持久(二)家庭美育对人的影响最为深广第二节:学校美育一、学校美育的形式(一)课堂教学的美育(二)课外活动的美育(三)学校环境的美育(1)校园的美化:一是指校园整个环境的合理布局与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二是指校园环境的美化与绿化。学校环境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老师生活区(2)室内的美化二、学校美育的特征(一)以教学为主:要充分发挥学校美育以教学为主的优势,取决于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配合(二)计划性强:计划要体现目的性、合理性、随意性(三)系统性强:系统工程表现在整体安排上及每一阶段上、在对学生施教的整体安排上第三节:社会美育一、社会美育的形式(一)利用各种美育设施来实施美育1、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2、提高美育设施的应用效率3、降低门票价格,向广大群众敞开美育场所的大门(二)利用环境来实施教育社会环境美育主要分:景观美育与生态美育1、景观美育: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A、需要加强景观的特色美B、景观需要造型美C、景观需要整体美2、生态美育二、社会美育的特征:\n(一)广泛性社会美育是人生美育的大课堂,包括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别人对自己的美育;第二层是自我教育;第三层是自己对别人的美育(二)多样性表现在:1、社会美育的设施愈来愈多样化2、生活环境的美化也会愈来愈多样化(三)自育性第八章: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第一节: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德育:一定社会根据该社会的思想道德准则和规范,对受教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任务: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提高人们辨别善恶的能力和自觉从善的道德意识一、美育与德育的联系(一)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二)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1、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1)美育为德育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为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情感动力(2)美育是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在德育中运用美育,可以使德育的抽象理论,变成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2、德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有了良好的品德基础,就会对大自然的美景产生无限的热爱,对人尊重和富有爱心,对生命和友情倍加珍惜,对人生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因此,美与善、美育与德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美中有善、善中有美,以美储善,以善育美。美育与德育互相积淀,互相配合,共同完善人们的心理结构,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使人心理功能得到平衡、和谐的发展二、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一)性质不同美育是感性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情感理性化。德育则主要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偏重于理性的教育,加强人的理性力量(二)功能不同美育的主要功能是协调,消解人性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消解理性的片面性和非人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同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德育则讲究伦理之道,强调规范、秩序,对人的事物作出严肃、认真的道德评价,要求人服于外在的社会律令(三)范围不同美育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社会领域、自然领域、艺术、科技领域德育主要适用于社会领域(四)方式不同\n美育是采取自由的方式进行的,依靠美本身的魅力吸引人德育则带有一定的强加性第二节:美育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仁爱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的教育任务:提高人们认识事物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一、美育与智育的联系(一)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1、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追求真理的热情,提高人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2、美育可以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发现真理3、美育可以促进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智能的开发A、思维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B、创造力:个体或群体在智力活动中进行、创新、创美的心理能力,通常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和艺术创造活动中C、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实质与核心,它是把各种信息、知识、材料和概念,按照科学的思路,借助联想和想像,进行各种新的组合、交合、综合,从而形成各种新信息、灯捻知识、新资料、新概念D、创造性想像:借助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它是创造力的灵魂E、直觉:借助智慧迅速领悟和认识对象的一种能力,特点:直接性、、快速性、非语言性F、灵感:在创造活动中,突然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最佳创造心理状态,是最佳创造思维和最佳想像力结合而突然爆发的思想火花G、美感: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具体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心理过程I、创造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和最高表现J、美育在培养人的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a)美育的形象性,可以培养人的感知能力、直觉能力,使人具有丰富的感兴能力,促进感性和理性的协调发展b)美育的愉悦性,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泄导人的情感、丰富人的情感、升华人的情感,它使创造者有着良好的情绪和轻松愉快的心态,从而使创造活动充满活力c)美育的自由性,使人摆脱了物质和功利欲求的束缚,而专注于美的观照之中,精神处于一种“自由的状态”4、美育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总之,美育以积淀着理性形式对人们进行教育,它在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启迪人的智慧、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增长人的知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因而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二)智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1、智育为美育提供文化科学基础知识2、智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二、美育与智育的区别(一)目的、任务不同\n智育是求知的教育,它以传授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为目的;而美育则是求美的教育,它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的个性为目的(二)思维方式不同智育主要运用逻辑的、抽象思维的方式,它是一种理性教育;而美育则是运用非逻辑的、形象思维的方式,它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教育(一)实施途径不同智育主要通过学校的教学来进行;而美育则可以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途径来进行(二)教育效果不同知识、能力的掌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然随时间的推移,它会被时代所淘汰,而美育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着重对人的灵魂的净化和熏陶总之,美育和智育的关系,同样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善于利用它们的交融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又要注意它们的差异,不能混同或相互替代第三节:美育与体育的关系体育:通过人的身体运动和锻炼,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增进人的健康水平的教育一、美育与体育的联系(一)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1、美育可以塑造健美的形体2、美育可以促进体育技艺的提高3、美育可以使人的体力和精神达到协调,增进身心健康(二)体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1、体育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2、体育为美育提供了健全的身体条件二、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一)任务、目的不同体育的任务、目的: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的体质,塑造健全的体质结构美育的任务、目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塑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三)实施媒介不同体育媒介:人体——人体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美育媒介:现实美、艺术美和科技美(四)途径方法不同体育目标:依靠受教育者亲自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美育目标:更注重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强调内在的心理感受,不一定都要亲身操作、身体力行(五)活动心态不同体育具有强烈的功利色彩,美育是一种超功利的活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它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责,互相作用融为一体,共同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综合的影响第九章:少儿的审美发展少儿的审美发展: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发生和成长第一节:少儿审美发展的基本内涵\n一、少儿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一)少儿思维方式的特征:1、泛灵论倾向:如相信树木都有动机和意愿2、自我中心主义(二)少儿心理发展的特征(1)发展是有个性差异的(2)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3)发展是由一般到特殊的(4)在人生的不同时期,身心发展均有其重点(三)少儿的未特定化特征未特定化特征:人的感官并不指向一特定的对象(四)少儿的开放性特征开放:少儿与外部环境的双向的、多层面的置换过程。开放使少儿与环境构成一个相互储存、循环交流的生物圈二、少儿审美发展的主要内容(一)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发生、生成“审美感兴能力”:审美态度、审美需要、审美期待、审美知觉、审美想像、审美领悟、审美超越等。1、审美态度的生成:少儿审美态度的形成与他们的游戏活动有关:第一、少儿生活中主导性的活动常常是游戏第二、正是游戏活动,充分、自然地表现和发展了少儿的兴趣和才能第三、在游戏活动中,少儿显然沉浸在与日常生活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里,从而形成了他们对这些对象的有别日常生活态度的另一种态度,这正是审美态度的萌芽2、少儿审美直觉感受能力的生成少儿审美直觉感受能力:审美知觉(最基本因素)、审美想像和审美领悟少儿进入学校后,想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1)想像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像中的创造性日益增多(3)想像更富于现实性(4)想像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以后独立性和创造性才逐渐发展起来(5)想像最初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6)想像最初常常是不精确、不完整、不符合现实的3、少儿审美趣味的形成(一)少儿美感的形成少儿情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征:从形式上看,其发展是从外显到内隐;从控制能力上来考察,其经历了一个由冲动向自制的过程;从动因上看它是从直接向间接、从具体向抽象发展;从内容上看,则经历了从生理需要到社会性需要的发展过程三、少儿审美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少儿审美发展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少儿审美发展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n第二节:少儿审美发展的过程描述少儿审美发展的实际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前审美时期:1、0岁~3岁2、过程进行:A.少儿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其与外部环境建立联系B.符号活动二、审美萌芽时期1、4岁~12岁2、A:审美态度的萌芽B、少儿的审美知觉、审美想像等的萌芽:从无意到有意、从再现向创造的发展C、审美趣味的萌芽三、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时期:13岁~18岁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1、青少年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是以其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直觉感受力的形成和审美趣味的形成为标志的。青少年审美态度的形成表现为:其一、审美态度还需要某种实际操作的能力其二、审美直觉感受力的形成不仅表现在他们审美知觉的成熟上,而且表现在其审美情感的成熟上其三、审美趣味的形成也是少儿审美感兴能力形成的标志之一2、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发生在人生的青少年时期:第一、前审美时期和审美萌芽已经为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这与青少年真正介入审美活动有关第三、这与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特点有关第三节:少儿审美发展与审美活动一:游戏与少儿的审美发展(一)游戏的特征1、游戏具有“前审美”的性质2、游戏具有假想性3、游戏具有自发性4、游戏具有愉悦性(二)游戏对少儿审美发展的特殊作用1、在游戏中通过发展少儿的想像力促进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2、在游戏中通过发展少儿的自发精神促进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3、在游戏中通过发展、强化少儿的情感体验促进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二、绘画与少儿的审美发展(一)培养少儿的艺术才能(二)培养少儿的审美知觉能力1、培养少儿对形状的审美知觉2、培养少儿对色彩的审美知觉\n(三)培养少儿的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在13岁~20岁形成的三、音乐与少儿的审美发展(一)发展少儿的听觉感受力听觉感受力是在6岁~19岁显著提高的(一)培养少儿的创造性想像力(二)净化与陶冶少儿的情感总之,音乐既表现情感,又激发情感,在音乐的这种双向作用过程中,少儿的情感逐渐从生理性向精神性升华,并使情感成为自己观照、享受的对象,这两方面的内容便构成了音乐对少儿情感的陶冶功能一、童话与少儿的审美发展(一)童话的特征:第一、拟人化第二、虚构性(二)童话对少儿审美发展的特殊作用1、童话通过培养少儿的同情心来促进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2、童话可以发展少儿的想像力二、文学与少儿的审美发展文学主要包括小说、诗歌与散文小说、诗歌与散文在促进少儿审美感兴能力的形成发展方面具有如下作用:(一)培养少儿用语言表达情意的能力引导少儿欣赏、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必须引导他们逐渐学会领略到这种语言的美,发展他们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其次,要求老师必须以富有情感的声调朗诵给孩子们听,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再次,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少儿参与这种欣赏活动,使他们身临其境借助于语言表达其感受、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也得到发展、提高。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创作逐渐简练、流畅,这反映出他们组织其情感的能力的提高;其次,他们的创作开始从有个性逐渐发展到有独特的风格,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一种审美趣味(二)培养少儿的艺术思维能力三、大自然的美与少儿的审美发展对大自然的美的欣赏过程对少儿的审美发展具有什么意义?(一)发展少儿的直观洞察力(二)建立少儿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三)培养少儿的高尚心灵第十章:小学美育第一节:小学美育的任务任务: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正确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成为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一代新人。同时要通过美育促进小学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个性发展,提高其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一、提高小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n感受能力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感受能力。一、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美丑的识别能力二、提高小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想像能力三、提高小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创造能力四、提高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二节:小学美育的内容和特点一、小学美育的内容(一)知美教育(二)赏美教育(三)爱美教育(四)创美教育二、小学美育的特点(一)在教育方法上以直观教学为主(二)在教育目标上以情感教育为主(三)在教育形式上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为主第三节:小学美育的实施一、小学美育的实施原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三)寓教于乐的原则二、小学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教师教导法教师的教导又可以分为“言教”和“身教”这两个方面(一)欣赏法欣赏法对美育的特殊意义:1、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更多的注意它们的外部特征和鲜明的形象2、美的事物有其形象性的特点,欣赏又是认识美的事物的重要方法欣赏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生动地感受到对象的美,增强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二)活动法和实践法三、小学美育实施的途径(一)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1、美术课2、音乐课3、数学课4、语文课语文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A.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B.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C.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美1、自然课2、手工课和劳动课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老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n第一、教师应当利用教学所用的现成材料对学生进行美育第二、教师应当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材料对学生进行美育第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来进行美育(一)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1、少先队活动和班会活动2、组织艺术爱好小组活动3、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4、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5、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6、开展健康的体育活动7、参观博物馆及有意义的展览8、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和戏剧表演9、组织各种庆祝、联谊和比赛活动(二)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进行美育(三)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第十一章:教师的审美素养第一节:审美素养是教师的必备素养一、教师的职业特点与素质结构职业特点:教师职业是专家和艺术家二者合一的职业素质结构必备要素:知识要素、品德要素和审美素养要素二、审美素养是美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美育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1、美育转变了人们陈旧的教育观念,它不以知识教育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为目的2、美育一改过去偏重更改教育的弊端,而提倡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相对平衡3、美育为各门学科的教学提供的基础第二节:教师审美素养的基本内涵一、教师审美素养的特征(一)广泛性:它的内外结合特性。“内”指教师在美学理论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完善的基础上建立的内在人格魅力;“外”指教师外化内在审美素养的审美技能素养(二)发展性(三)专业性:它注重个体审美技能的自我锻炼、培养和提高。二、教师审美素养的内容(一)内在审美素养:内化于教师自身的心理——文化结构中的不可见的、有着一定发展水平和稳定程度的审美素质。它主要包括:1、教师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知识:A、西方审美教育学理论B、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美育C、审美心理美理论2、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3、健康人格的魅力:教师内在审美素养的最高层次。指一个统一的、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n(二)审美技能素养1、形象美的设计教师的形象美主要包括:(1)仪表美(2)教态美(3)生活审美化A、生活审美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经常性地从普遍而平凡的事物、事件及其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展现美,把美的欣赏与创造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生活实践的自觉行为B、教师的生活审美化技能三要素:爱心、同情心、创造心及其实践能力1、教学美的展现A、教学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B、课程审美化技能是教师以合乎审美的形式、比例来安排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能力,它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两方面的审美化设计能力C、语言审美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将日常生活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并增强其艺术表现力的特殊能力。它包括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规范化能力和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处理能力D、艺术表现技能是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审美素养是教学活动中落实美育的基本手段第三节:教师审美素养途径与原则一、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途径(一)内在审美素养的培养途径1、理论学习:老师个人通过专门学习,形成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美学理论素养,以此作为塑造、提高自身审美素养的基础首先,文化知识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制约着教师的审美素养水平其次,教师的审美素养必须有一定的美学理论素养作为专业基础2、生活经验的积累3、审美实践活动:包括:A、审美欣赏活动:是审美的感受和体验过程,首先,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审美欣赏过程中,注意选择审美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去感受、体验;其次,教师要注意深入领悟审美对象和审美欣赏过程的深厚意蕴,有所玩味,有所体验,这样才能形成最大程度上的精神享受;再次,教师要注意突破对象形式的局限,充分运用衢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融情于基中,以便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感悟和更加深入的心灵陶冶A、审美创造活动: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性过程(二)审美技能素养的培养途径1、通过对生活多样性的感受,搞好教师自身的形象美设计2、培养教师展现教学美技能的途径(1)培养教师的课程审美化设计能力一要摒弃单一知识训练的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以便明确教师的课程审美化技能的培养方向;\n二要深入教学实践,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套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觉意识的课程审美化形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由此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审美化设计技能(1)培养教师的语言审美化技能首先,有赖于教师自身思想情操、艺术素养、理论学识等的水平;其次,语言的审美化,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再次,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学会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2)培养老师的艺术表现和拇技能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并关于捕捉每一个变动中的审美信息,加以提炼使之成为一定的形象存在其次,应当注意激发教师自身的审美兴趣,促进教师的艺术表现与批评技能的提高,以体现教师个人的鲜明风格再次,由需要教师广泛参与审美活动和艺术实践,积累大量的审美和艺术实践经验一、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原则(一)实事求是的原则(二)内外平衡的原则(三)自觉持久的原则从理论学习、生活经验积累、审美实践活动三方面来培养、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水平,显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