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2022-07-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为重点记忆;*为理解;下划线为重点记忆)1、▲本学期,在研究中,专业性知识收获到什么?2、▲研究过程中,实践中你有什么体会?3、▲对辩题的思考4、何谓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丿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丽预防、事发丿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屮,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牛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分类——职责分工,条块结合;分级一一分级管理,重心下移;分期一一预防为主,平战结合。“一案二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应急预案即预先制定的紧急行动方案,指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综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历史经验、实践积累和当地特殊的地域、政治、民族、民俗等实际•情况,针对各种突发事件而事先制订的•套能切实迅速、有效、有序解决突发爭件的行动计划或方案,从而使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更为程序化、制度化,做到冇法口J依、有据可杳。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预案特征:应急管理的规划、纲领和指南;应急理念的载体;应急行动的宣传书、动员令、冲锋号;应急教育、预防、引导、操作等工作的有力“抓手”;使隐性的常态因素显性化;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炼;将“无备”转变为“有备”。国内预案的问题:应急预案的口J操作性差;应急预案缺乏实战演练;应急预案内容不完备;灾害现场设定过丁•简单;丿应急预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预案时各级侧重点不突出;应急救援预案熟悉程度不够;应急预案缺乏动态调整方法;应急勤务保障没有得到落实;没有对应急救援效果进行评估。好的预案: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指导性;简洁易懂;持续更新。应急管理体制(或称应急体制)也可称为行政应怎管理体制,是行政管理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指应急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也就是综合性应急管理机构、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各自的法律地位、相互间的权力分配关系及英组织形式等。应急管理休系中的体制建设:应急指挥机构;社会动员体系;领导责任制度;专业救援队伍;专家咨询队伍。应急管理机制可以界定为:突发爭件预防与丿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以及善后回复与重建等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机制建设: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应急决策和I•办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政府与公众联动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等应急机制;应急管理工作平台建设。狭义的应急管理法制: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广义的应急管理法制:应急管理具体制度。应急管理体系中的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口起止式实行,是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一部基木法,该法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应急管理法治化的标志。5、突发事件定义,突发事件的特征,突发事件有哪几类?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n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广、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金的紧急公共事件。由战争和全国总动员、局部动员所引起的紧急状态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公共卫牛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基木特征:突发性/紧急性;高度不确定性;影响社会性;非程序性决策等。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4级:I级——特别重大,红色预警;II级——重大,橙色预警;III级——较大,黄色预警;IV级——一般,蓝色预警。突发公共事件的分期:预警器、爆发期、缓解期、善后期。6、▲何谓应急能力?应急能力的评估应急能力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和能力,即有效回应突发公共事件,使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降到最低的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准则指标依次为:监测预警能力(监测,辨识,损失性评价,预警)、指挥决策能力(组织体系建设,指挥人员素质,指挥平台建设,信息发布管理,现场指挥控制)、紧急救援能力(医疗救治能力,专业救援队伍,救援技术与装备)、应急保障能力(人力资源,财力保障,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公共设施)、社会控制能力(法规建设,应急预案,培训演练,宣传教育)、恢复重建能力(秩序恢复,评估总结,善后处置,重建)。7、何为校园危机?特点?如何应对?所谓校园危机,是指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围绕学校发牛的,可能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会带來不良后果(比如:伤害学校师生,破坏学校教学设施,损害学校形象和百誉,等等),而以学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冇效解决的紧急事件。校园危机既冇一般危机所具冇的共性,又冇自身的特点。校园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学牛年龄小,口身防护能力差,在校活动时间长,在遇有自然灾害、外部人员伤害、校内暴力冲突发牛时,受到伤害的概率远较成年人为人,并11往往会将伤害扩人,引起连锁反应。因此,广大中小学必须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力求确保学校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和发展。一、努力加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屮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成熟,自身防护能力较差,掌握的求生知识较少,因此,加强中小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就显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加强中小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学校领导必须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学校领导危机意识的强弱,决定着他对危机征兆的敏感程度和对危机冲击的冋应能力。第二,学校领导必须不断增强危机预测、预防能力。对付学校危机的最好方法是在危机尚未完全形成时就冇效制止它。学校领导要增强危机预测和预防能力,必须依靠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第三,学校领导必须加强自身与校内外各方的沟通能力。冇效的沟通与交流,是形成学校和谐氛围和校园文化的基础。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家长、社区和公众的联系。其次,在危机爆发后,要与教职员工、学生和校外所冇相关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危机类型和解决危机的需要,积极与附近医院、执法机构、律师、消防机构、排爆机构等相关机构保持良好的联系与交流,以获得这些职能机构的援助。二、强化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牛的危机意识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努力,而忖还需要广大教职员工和全\n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只有貝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捉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而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一耍通过专题讲座、讨论会、模拟训练、板报宣传等形式,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二要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木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与失,在潜移默化屮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三要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并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牛进行模拟演习,使大家在感性体验的过程屮逐渐增强危机意识。四要邀请冇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和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求生知识和技能。总Z,强化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危机意识,有助于学校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二、加强学校危机管理制度建设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必须有良好的危机管理制度。一般而言,危机在发展过程中会依次呈现出潜伏状态、爆发状态和完成状态三种形式。与此相适应,学校危机管理制度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爆发后的恢复机制。首先,学校要建立危机预防机制。其次,学校要建立冇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再次,学校还要建立良好的危机恢复机制。四、危机爆发后,正确处理学校与媒体的关系校园危机爆发后,必然会引來众多媒体的密切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当危机爆发后,学校应当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做好氏期接受媒体关注的准备。五、积极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研究目询,校园危机的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我国学校危机管理研究却非常落后,既缺乏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没有详尽的危机管理规划。加强危机管理研究,必将冇助于提高学校预防、应对危机的能力。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明确提出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6条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捉高素质。“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1、总则1.1编制目的:捉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编制依据: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1.3分类分级: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广、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⑴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n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⑵事故灾难。主耍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⑷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木预案指导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1.5工作原则:⑴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金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⑵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⑶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屈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⑷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⑸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I办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白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1.6应急预案体系: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⑴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⑵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⑶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国务院冇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⑷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上述预案在省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冇关部门分别制定。⑸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⑹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各类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2、伪,系2.1领'导机构: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以下简称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2.2办事机构: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n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2.3工作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冇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决定事项。2.4地方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2.5专家组:国务院和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3、运行机制3.1预测与预警:各地区、各部门耍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3.1.1预警级别和发布: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I级(特别严重)、II级(严重)、II【级(较重)和IV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肓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3.2应急处置3.2.1信息报告: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吋,同吋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3.2.2先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耍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在境外发生涉及屮国公民和机构的突发事件,我驻外使领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3.2.3应急响应: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耍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国务院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国务院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地区、部门开展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多个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该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3.2.4应急结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3.3恢复与重建3.3.1善后处置: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冇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冇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n3.3.2调查与评估:要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杳评估。3.3.3恢复重建:根据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3.4信息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吋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4、应急保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吋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一卩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4.1人力资源: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森林消防、防洪抢险、核与辐射、环境监控、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铁路事故、民航事故、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事故处置,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冇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屮的重要作用。屮国人民解放军和屮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冇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4.2财力保障:耍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4.3物资保障:耍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吋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4.4基本生活保障: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木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冇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4.5医疗卫生保障: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吋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及吋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T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4.6交通运输保障:耍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吋、安全送达。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4.7治安维护: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耍物资和设\n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4.8人员防护:要指定或建立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的转移或疏散。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4.9通信保障: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屯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4.10公共设施: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4.11科技支撑: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捉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5、监督管理5.11预案演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冇重点地组织冇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5.2宣传和培训: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冇关部门耍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冇关方面要冇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5.3责任与奖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屮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附则6.1预案管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本预案自发布Z日起实施。预案编制的意义和口的预案的编制,是在认真总结我国历史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的基础上,经过集思广益、科学民主化的决策过程,按照依法行政的耍求,并注重结合实践而形成的。应该说,预案的编制凝聚了几代人的经验,既是对客观规律的理性总结,也是一项制度创新。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4级,特别重大的是I级,重大的是II级,较大的是III级,一般的是IV级。具体来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事故灾难主耍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n明原因疾病、食晶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规范预警标识:4级预警“红、橙、黄、蓝”“防患于未然”是总体预案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总体预案中我们可以看到,“预测和预警”被明确规定为一项重要内容。怎么处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预测分析结果进行预警。在总体预案中,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把预警级别分为4级,特别严重的是I级,严重的是II级,较重的是III级,一般的是IV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黃色和蓝色表示。预警信息的主要内容应该具体、明确,要向公众讲清楚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为了使更多的人“接收”到预警信息,从而能够及早做好相关的应对、准备工作,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要视具体情形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1级或2级突发公共事件4小时内报告国务院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性的认识,总体预案对信息报告的第一要求就是:快。为了做到“快”,总体预案强调,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4小吋内向国务院报告,同吋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吋续报有关情况。在报告的同时,事发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必须做到“双管齐下”,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冇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对于在境外发生的涉及屮国公民和机构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要求,我驻外使领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应急救援。突发公共事件消息须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事件信息,是负责任的重要表现。对于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误信谣传,从而稳定人心,调动公众积极投身抗灾救灾,具有重要意义。总体预案要求,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吋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积极主动,准确把握,避免猜测性、歪曲性的报道。政策规定可以公布的,要在第一时间内向社会公布。诸如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发布形式都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保证在整个事件处置过程屮,始终有权威、准确、正面的舆论引导公众。要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然灾害,人民群众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考虑到这些,总体预案强调,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怎么算是做好“基本生活保障”?总体预案明确,就是要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吋医治。要做到这些,相关的保障措施必须跟上,比如:「卩•生部门要组建医疗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吋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应急交通工具要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n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最高行政机构总体预案明确,在党屮央的领导下,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冇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捉供决策建议。这样就形成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可以使日常预防和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常态和非常态有机结合,从而减少运行环节,降低行政成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要追究责任对于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管理工作屮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总体预案明确规定:要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根据总体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有惩就有奖,如果应急管理工作做得好,就会受到褒奖。总体预案规定,“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岀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共分6个层次明确责任归属总体预案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把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设计为6个层次。其中,总体预案是管总的,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适用于跨省级行政区域,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或者需要由国务院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英冇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儿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由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部门应急预案由制定部门负责实施;地方应急预案指的是省市(地)、县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应急预案,明确各地政府是处置发生在当地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主体;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则确立了企事业单位是其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除此Z外,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也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确定6大工作原则体现以人为木理念总体预案确定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6大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I■办同应对;依靠科技,捉高素质。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一一这体现了现代行政理念对人民政府“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木要求。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都在基层。第一时间、第-•现场的基层干部、群众怎样应对突发事件,对于控制事态、抢险救援、战胜灾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慌不乱、镇静冇序,按预案自救、互救,就可大大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基于这个认识,总体预案特别要求: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门救、互救能力,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努力形成全民动员、预防为主、全社会防灾救灾的良好局而。\n9、《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屮华人民共和国第I•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门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共七章70条。第一章,总贝山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一章总则1、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2、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木法。3、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口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4、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5、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6、国家建立冇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7、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8、国务院在总理领导卜•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屮国人民解放军和屮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卜•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指导、协助下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9、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n10、冇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1K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冇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12、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朿后,应当及吋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13、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冇关时效屮止和程序屮止的规定,但法律另冇规定的除外。14、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屮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1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而,同外国政府和冇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1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岀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朿后,应当向木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17、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拯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冇关部门根据冇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18、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口J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19、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20、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佔,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本法规定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吋向社会公布。21、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冇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22、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木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吋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口J能引发社会安全\n事件的问题,防止孑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木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冇关部门报告。23、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貝•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冇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釆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24、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冇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冇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2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2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冇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27、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冇关部门、冇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28、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冇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29、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冇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上刍白舲上iff舲冬仃认1的滸言住30、忍各类淫校应当/為急知识教咅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口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31、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32、国家建立健金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冇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33、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冇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34、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n金、技术支持和捐赠。35、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36、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笫三章监测与预警37、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冇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卜•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扌艮合作。3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冇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冇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3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木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吋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冇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40、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吋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具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口J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41、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42、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牛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黃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曲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43、可以预警的口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冇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吋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44、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釆取下列措施:(-)启动应急预案;(-)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吋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n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三)组织冇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45、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耍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五)及时向社会发布冇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46、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耍时可以越级上报。47、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冇关措施。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48、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本章的规定和冇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49、口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四)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冇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五)启用木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六)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耍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七)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八)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九)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十)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n50、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冇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英他冇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三)封锁冇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冇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51、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木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52、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必耍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请求其他地方人民政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或者技术支援,要求生产、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组织生产、保证供给,要求提供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组织提供相应的服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运输经营单位,优先运送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应急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53、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吋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5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冇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55、宾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英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口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56、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57、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58、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口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n59、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公安、交通、铁路、民航、邮电、建设等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60、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岀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其他地区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援。61、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62、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查明突发事件的发生经过和原因,总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第六章法律责任6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冇关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二)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三)未按规定及时发布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期的措施,导致损害发牛的;(四)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五)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六)未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等善后工作的;(七)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A)不及时归述征用的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或者对被征用财产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给予补偿的。64、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履行统-•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一)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三)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四)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吋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前款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决定处罚的,从其规定。65、违反本法规定,编造并传播冇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熄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n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对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66、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冇关部门发布的决定、命令或者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67、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68、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附则69、发生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或者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威胁,采取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冇效控制、减轻其严觅社会危害,需耍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70、木法白2007年口月1口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