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复习资料 7页

  • 62.50 KB
  • 2022-07-29 发布

中医美容复习资料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复习资料第二节: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走向头手足胸腹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一般了解)1.同名的阳经在头面交接;2.互相衔接的手三阴与足三阴分别在胸部交接。第三节:腧穴(acupoints)“腧”通“输”,转输,输注;“穴”是孔隙的意思;“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部位。腧穴的分类:别名特点数量经穴十四经穴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作用广泛:定名、定位、定经361奇穴经外奇穴不属于十四经,有奇效定名、定位、不定经About60\n阿是穴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不属于十四经,以痛为腧不定名、不定位、不定经不定腧穴的定位:方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两眉之间取印堂、脐中取神阕动作标志:屈肘纹头取曲池、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2.“骨度”折量定位法(自己对应图片)3.指寸定位法(自己对应图片)4.简便取穴法风市穴–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列缺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处。列缺(LU7)定位: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主治:头痛、咳嗽、牙痛等合谷(LI4)定位: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定位)主治:头痛、口眼歪斜、牙痛、咽喉肿痛、滞产等。曲池(LI11)定位:仰掌曲肘成45度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处;主治:上肢关节痛,高血压,皮肤病等。神门(HT7)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主治:心烦,心悸,不寐,癫狂,痴呆等。听宫(SI19)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耳聋,耳鸣,齿痛。内关(PC6)定位: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胸闷,恶心,呃逆失眠热病等。天枢(ST25)定位:天枢(足阳明胃经)取穴–脐中旁开二寸处。主治:胃肠疾病,月经不调,痛经,腹痛等。减肥\n足三里(ST36)定位: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主治:肠胃疾病,虚劳,痿痹及强肾保健等。三阴交(SP6)定位:内踝高点直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腹痛,月经不调,滞产,阳痿,下肢痿痹。睛明(BL1)定位: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肺俞(BL13)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感冒,咳嗽,哮喘,项背疼痛。操作:斜刺0.5寸,多灸可预防感冒。委中(BL40)定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操作:直刺0.5-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涌泉(KL1)定位: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主治:头痛目眩,大便难,小便不利,晕厥等。环跳(GB30)定位: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的连线上,中1/3与外1/3交界处,侧卧屈股取穴。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操作:直刺1.5-2.5寸,可灸。期门(LR14)定位: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四寸。主治:胁痛,腹胀,呃逆,乳痈等。任督二脉,你就饶了我吧,不知道打哪些(T^T)百会(DU20)定位:头部正中线,两侧耳尖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昏厥。\n大椎(DU14)定位: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主治:热病,感冒,咳嗽气喘,中暑,项背强直,肩背疼痛,痤疮。神阙(RN8)定位:脐窝正中主治:腹痛,中风脱证,脱肛,泄泻不止操作:禁针。可灸。中脘(RN12)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四寸。主治:胃痛,腹痛,呃逆,便秘等。奇穴:太阳(EX-HN5)定位:眉捎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口眼涡斜。操作:直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耳廓的表面解剖(对照图片)灸用的材料——材料为艾叶,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常用灸法:艾柱灸直接灸(无瘢痕灸、瘢痕灸)间接灸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艾柱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指边捏边旋转,使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柱。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柱,称为一壮。直接灸:即将艾柱直接放置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间接灸:在艾柱与皮肤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如脾胃虚弱、泄泻、腹痛痹症等属于阳虚的病证用隔姜灸。其他灸法对应图片!!!\n注意事项:1.凡实证,热证(不论外感高热或阴虚发热),一般不宜灸2.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如睛明接近眼球,人迎位于动脉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都不宜施灸4.施灸后,局部会有不同程度的烫伤状态。轻度者,局部仅有微红的灼热征象,很快消失不用处理。较重者皮肤上出现水疱,水疱小者,只要注意不使擦破,即不致化脓,可任其自然吸收结痂而愈;如水疱较大,可用针刺破使水液流出。如有化脓,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使其愈合。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罐具(竹罐、玻璃罐、气罐、磁疗罐)操作方法:投火法闪火法起罐——拔罐后,一般留罐10分钟左右,待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呈紫红色即可取罐。取罐时,右手持罐,左手用手指压在罐口旁侧皮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起罐。走罐闪罐针罐适用范围临床多用于:风湿痹症,如肩背痛、腰腿痛;胃肠疾病,如胃痛、呕吐、泄泻;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刺血拔罐适用于急性腰扭伤有瘀血者。注意事项:1.患者要有舒适的体位,应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注意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关节凹凸的部位,以防掉罐。2.拔罐时火力要足,罐口靠近拔罐的部位,操作要迅速轻巧,做到稳、准、快,才能将火罐拔紧。3.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不宜拔罐;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拔罐。4.常有自发性出血和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5.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切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以免拉伤皮肤。6.拔罐后局部皮肤常有青紫瘀血现象,一般几天以后消失。如皮肤上有小的水疱,几天以后也能吸收,所以不需要处理。水疱过大,也可用消毒注射器将疱内液体抽掉,涂龙胆紫后覆盖敷料。如经刺血拔罐后,针孔可能有些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n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是研究和阐释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病因学说起源很早,远在春秋时代的秦国名医医和即指出“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把阴,阳,风,雨,晦,明视作引起疾病的“六气”。影响美容,导致损容性疾病的病因很多,主要有六淫侵袭,七情内伤,饮食劳逸,痰饮,淤血,外伤,先天因素及衰老等。第一节:六淫之邪六淫的含义: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正常的时候称为“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如非其时而至,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人体适应能力,或个体正气不足,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时,“六气”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即是“六淫”。六淫的共同特点:1.“六淫”为外来之邪,致病多从肌表皮毛、口鼻而入。2.“六淫”如“六气”一样具有一定得季节性;与地域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3.“六淫”邪气既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以相兼为患;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以发生转化。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自然之风具有善动多变,清扬飘拂,来去无踪的特点。因此,中医学把致病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为春季主气,故风邪致病,四季皆有,但以春季为多。特性及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其性开泄,指其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常见汗出恶风等症风性轻扬升散,易袭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等属阳的部位。2.风性善行数变善行,是指风本为气之激烈流动,故其致病多见病位游移不定,行无定处的特性。如症见关节游走性疼痛的“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风疹。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六淫之中最常见最易中人之邪,且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常见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症。古人甚至把风邪作为外感病邪的总称。寒邪——寒者,冷也。外邪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病邪称为寒邪。寒为冬季主气,故冬日多寒病。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中寒”\n。伤寒、中寒均为外寒。外寒以恶寒为主,且多与风邪、湿邪相兼为患。若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寒从中生,则称为内寒。内寒则以虚为主,多见畏寒症。性质及疾病特点如下: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本制阴,若阴寒过盛,人体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伤,而出现阴寒偏盛之证。若寒邪袭表,卫阳被遏,则可见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畏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湿邪性质及疾病特点如下:1.湿邪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袭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之升降失常,常见胸闷脘痞,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爽。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脾为阳土,喜燥而恶湿,湿邪最易损伤脾阳,使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而见腹泻、水肿、不思饮食等症。2.湿性重浊湿邪伤人,易阻遏气机,使清阳不升。湿水同类,水性向下,具沉降之性,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沉重等症。湿邪致病,常见秽浊污物,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下痢脓血、小便浑浊,湿疹、渗出粘腻等。3.湿性粘滞:湿邪粘滞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上的粘滞不爽,如湿病见大便后重不爽,小便淋漓不尽。二是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症状,如下肢水肿、小便淋浊,赤白带下等症。与风邪易袭阳位而言,湿邪则易袭阴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