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复习资料 17页

  • 176.76 KB
  • 2022-07-29 发布

杜甫研究复习资料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杜甫研究复习资料杜甫研究复习资料1、问答题:杜甫忧患意识屮的深广性。答案: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Z深成止比。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來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他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凉风动力里,群盗尚纵横”(《悲秋》),“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土阀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衰嗷嗷,I•年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送韦讽上问州录事参军》),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咏怀五百字》)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同前),他“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猪江边阁》),他“斯文忧患余,齐哲垂彖系”(《宿凿石浦》),,,,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2、问答题: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口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民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乂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Z不肯道姓名,但道闲苦乞为奴。已经百日帘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皆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冃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來橐驼满IH都。\n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澤而请雪耻,慎勿出口它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答案:*玄宗天宝十五载六月,玄宗奔蜀。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徳。诗说“已经百日窜荆棘”,可知当作丁•九月。诗中対被玄宗遗弃的王孙的困苦生活颇多哀怜,表现出的是杜甫博大深沉的民胞物与情怀。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丿施时,他毫不掩饰IT己的憎恶Z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而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考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Z心,表现出宽恕Z情。因为杜甫是以人类命运为出发点,兼爱一切人,同情一切遭遇不幸的人。这种变化,从《丽人行》、到《哀江头》表现出来。在前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但是,即便是“死于安乐”,杜甫此时流露的情感也不是罪有M得的愤恨,而是感慨天翻地覆和惆怅物是人非。在这屮国丿刃史的人变局中,诗人为唐朝的儿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明眸皓齿”的描写,明显带有诗人对贵妃芯剧的同情色彩,“明眸皓齿”而惨遭“血污”,这足值得同情的。而贵妃Z死又是那样地富有“历史意义”,富有政治色彩,与时代悲剧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她的生命就意味着一出历史悲剧。“人生有情泪沾臆”,道出的止是生命的悲感。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英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其尝到苦呆,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乂“哀其不幸”,为他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因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考,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考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対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杜甫面対流落街头的王孙,同样涌起一阵悲悯Z情,这种态度和安史乱前诗人対皇亲国戚、王子公孙的奢侈淫靡生活的批判形成鲜明对照。固然,时局的变化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孑盾,因而,各个阶层的人都因为战争而冋仇敌t气,增强了亲和力。但也正因为变局使昔口的土孙沦落为街头的乞丐,这大起大落的变化使王孙遭受了不幸。而不幸的人毕竟是值得同情的。何况,王孙总还是王孙。他们遭受如此灾难,似乎比平民百姓更值得同情。所以,杜甫便宽容了他们过去的劣行,也为今日的王孙乞丐们洒上同情Z泪了。3、问答题: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眺,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篓冇仓卒。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源洞不掇。答案:《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耍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冇多方面的表现,该诗在显示杜甫博大仁爱的情怀方而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诗中写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纵观“五百字”,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而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Z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n的荒淫腐朽,对山I何欲來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岀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由于是探亲,最后落笔在家庭,而家庭已首先承受了这巨大的灾难。不惑Z年而丧了,对诗人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对自己耒能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深地痛苦和口疚。但是,诗人从口己的家庭变故中,感到的是社会危机的即将爆发;自己“生帘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尚且遭遇如此不幸,1由此推知,那些普通民众的景况将更为悲惨:“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人心不安),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从而产生了“忧端齐终南,瀕洞不可掇”的悲感。这是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杜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远戍卒”总耍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难,而是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之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这毫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而是由己悲念人悲,由-•家Z不幸念天下国家Z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自然流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4、问答题:《又呈吴郎》的民胞物与情怀童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銃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山。答案:*七六七年夏杜甫原住在滾西草堂,那时有邻家寡妇常到他草堂前來扑枣。这年秋天,杜甫搬家到“东屯”去,将草堂让给他的一个亲戚姓吴的住。吴郎一来便插上篱笆,防止打枣,寡妇來向杜甫诉苦,杜甫因此以诗代简作此诗寄吴郎。对弱考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杜甫一生很少过上安定的日了,更谈不上富庶的生活,但杜甫一生又时时刻刻关心着那些比他更为不幸的人,并尽其可能予以最大的帮助。此诗写于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大历二年,767)。诗人此时暂居淒西一所草堂。生活上靠朋友救济。草堂前有枣树几棵,邻近一寡妇无以谋生,常來扑枣,杜甫从不干涉,借以表示自己的一点帮助。后來杜甫迁居,将淒西的草堂借给从忠州來此地任司法参军的亲戚吴郎。吴郎住下后,便将枣树围上篱笆。此举是保护杜甫的财产,也显然是针对扑枣老妇的。杜甫知道后,立即以诗代简,劝阻吴郎。理由也很简单,这是一个寡妇,饥寒交迫,扑枣是迫不得已。正因为如此,不但应该让她采摘,还应该提供一个较为亲善的坏境,让她感到自然,不致恐惧。想来杜市以前,显然是当其扑枣时,便尽量回避,不让老妇看见自己,还要让他觉得这是主人弃置的野味。草堂易主Z后,老妇对新来的客人本有戒备,而吴郎一插篱笆,便让老妇感到了新主人的防范,同时让她觉得自己的行为的违礼。这不是将老妇的最后一点希望泯灭了吗?以前老妇曾向诗人诉说过官府征求让人一无所有的悲况,每念及此,诗人便热泪涔涔。而今自己连这唯一•的叮以助人的方式也被吴郎中止了,怎能不让他着急。这首作品的激动人心,在于它反映了诗人仁爱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诗篇充满了温情,充满深厚的仁慈,它超越了孟子推扩仁爱的爱有差等的观念。这个妇人与杜甫索不相识。帮助朋友和相识的人是容易的。但要帮助不相识的,尤其不同阶层的人就不太容易。帮助别人渡过暂时的怵I难也容易,要帮助无力摆脱贫闲者则很难,一个不饿饭的人任西邻扑枣,本來是容易的,但不容易的是不但自己这样做了,还希望別人继续这样做。更不容易的是,当别人冷漠此事时,他还要提醒别人注意。实际上,当杜甫第一次任西邻扑枣时,他就自觉地肩负起了一种责任,要尽IT己的力量尽可能救助这位寡妇。这种自觉的责任感止是检验一•切社会良知的标准。5、问答题: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n答案: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6、问答题: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答案: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这些品格前ifii已有揭示。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而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哀江头就是这一类情感的代表作。在前二诗屮,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Z深哀。杜甫对杨的感情,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其率先尝到苦果,-与唐玄宗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其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而对的是不幸者,而冃是唐王训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农。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7、问答题: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答案:杜甫的忧患意识小常常含有深刻的预见性,这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先忧后乐的知识分子的清醒和敏锐。杜甫冇忧国忧民心,清醉•的头脑,敏锐的tl光和仁爱的胸怀,由此获得了超出常人的感悟力和判断力。当杜甫在仕途上屡经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情感的历程、深广的忧愤,以及敏锐感受到的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杜甫经历了开元之治,那不仅是唐代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儿个盛世Z-o但是,杜甫正是在回忆中的盛时,却从那歌舞升平、花团锦簇的景象中窥见了即将爆发的危机。(《丽人行》)、(《兵车行》)、(《咏怀五百字》)、(《北征》)、前、后《出塞》就是这样一•批作品。当他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扩张形势,为“献凯口继踊,两蕃静无虞”的虚假现彖而忧虑时,他己敏锐地感受到国力的衰竭和边将的图谋不轨。当他“临晨过骊山”,见到“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而总结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严重对立时,这未尝不是对一个极不合理而行将倾覆的政权的严重警告。对“炙手可热势绝伦”的权贵的讽刺,对安禄山“主将位益崇,气骄临上都”的野心所保持的警觉等等,无不表现出诗人的政治敏感和忧患。而这些忧患都围绕着大厦将倾这一巫人变故。对以说,杜甫的政治忧患,首先是对唐王训命运的忧患。杜甫惊人地预报了山雨欲來的消息。天宝十四载十一月,止当他自京赴奉先县探亲,一路闻见惊心,深感危机将临,以“忧端齐终南,瀕洞不可掇”的心情,给箸名的《咏怀五百字》划上句号时,安史叛军的鏗鼓也在渔阳敲响了。《北征》的描写反映了借兵冋纥忧虑,《留花门》u经预感花门z乱的必将发生,《遣兴三首》对用“降虏”讨賊平乱表示忧患。\n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首侣复兴儒学,对汉文化的衰微忧心如焚。首倡复兴儒学,是杜甫作为一个社会良心卓异于当时人的重要标志。对安史Z乱的原因,杜甫还从种族、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而提出复兴儒学以拯救社会的主张。杜甫在尊王攘夷上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也是超前的。28、问答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答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羁长林梢,卜•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來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力间,人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南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儿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寓居成都草堂。这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摇Z中,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它抵抗不住苦风凄雨的侵扰。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来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耒断绝”的陋室,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秋用茫茫,长夜难眠,诗人辗转反侧,突发感慨:“安得广厦T万间,大庇犬下寒士倶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幻想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丄能住进温暖如春的大厦,欢颜渡日,H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Z苦。转瞬间他或许乂意识到这种想法未免太理想化了,不付出代价就过上如此安宁幸福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望。因而,他愿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颇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从而,显示出诗人的人性的光辉。由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就是杜甫Z所以成为杜甫的重要一面。这种博大的胸怀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主要原凶。9、问答题:杜甫忧患意识中的深广性。答案: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Z深成正比。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來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他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悲秋》),“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王闻州筵奉酬十一厢惜别Z作》)。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衰嗷嗷,十年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送韦讽上闻州录事参军》),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咏怀五百字》)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同前),他“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他“斯文忧患余,圣哲垂彖系”(《宿凿石浦》),,,,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淆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n10、问答题: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答案: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这些品格前血U有揭示。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Z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就是这方而的代表作。而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卜•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乂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需出恻隐Z心,表现出宽恕Z情。哀江头就是这一类情感的代表作。在前二诗屮,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Z深哀。杜甫对杨的感情,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止”,当其率先尝到苦果,与唐玄宗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其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而对的是不幸者,而冃是唐王训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农。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11、问答题:《乂呈吴郎》的民胞物与情怀童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其真!C诉征求贫到骨,止思戎马泪沾巾。答案:*七六七年夏杜甫原住在淒西草堂,那时冇邻家寡妇常到他草堂前来扑枣。这年秋天,杜甫搬家到“东屯”去,将草堂让给他的一个亲戚姓吴的住。吴郎一来便插上篱笆,防止打枣,寡妇來向杜甫诉苦,杜甫因此以诗代简作此诗寄吴郎。对弱考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杜甫一半很少过上安定的日子,更谈不上富庶的生活,但杜甫一生又时时刻刻关心着那些比他更为不幸的人,并尽其对能予以最大的帮助。此诗写于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笫二年(大历二年,767)。诗人此时暂居淒酋一所草堂。生活上靠朋友救济。草堂前有枣树儿棵,邻近一寡妇无以谋生,常来扑枣,杜甫从不十涉,借以表示白己的一点帮助。后來杜甫迁居,将濾西的草堂借给从忠州來此地任司法参军的亲戚吴郎。吴郎住下后,便将枣树围上篱笆。此举是保护杜甫的财产,也显然是针对扑枣老妇的。杜甫知道后,立即以诗代简,劝阻吴郎。理由也很简单,这是一个寡妇,饥寒交迫,扑枣是迫不得已。止因为如此,不但应该让她采摘,述应该提供一•个较为亲善的环境,让她感到口然,不致恐棋。想來杜甫以前,显然是当其扑枣时,便尽量回避,不让老妇看见自己,还要让他觉得这是主人弃置的野味。草堂易主Z后,老妇对新來的客人本有戒备,而吴郎-插篱笆,便止老妇感到了新主人的防范,同时让她觉得自己的行为的违礼。这不是将老妇的最后一点希望泯灭了吗?以前老妇曾向诗人诉说过官府征求让人一无所冇的悲况,每念及此,诗人便热泪涔涔。而今口己连这唯一的可以助人的方式也被吴郎中止了,怎能不让他着急。这首作站的激动人心,在于它反映了诗人仁爱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徳,诗篇充满了温情,充满深厚的仁慈,它超越了孟了推扩仁爱的爱有差等的观念。这个妇人与杜甫索不相识。帮助朋友和相识的人是容易的。但要帮助不相识的,尤具不同阶层的人就不太容易。帮助别人渡过暂时的困难也容易,要帮助无力摆脱贫困考则很难,一个不饿饭的人任西邻扑枣,木来是容易的,但不容易的是不但自己这样做了,还希望别人继续这样做。更不容易的是,当别人冷漠此事时,他还要捉醒别人注意。实际上,当杜甫第一次任西邻扑枣时,他就自觉地肩负起了一种责任,要尽白己的力量尽可能救助这位寡妇。这种自觉的责任感止是检验一•切社会良知的标准。\n12、问答题: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耍有哪些内容?答案: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而的内容。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3二是対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奔,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13、问答题: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答案: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仁学,实分为内、外二路。从口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耍求捉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其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14答题: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忠臣有三种类型:1、愚忠一一绝对服从;2、谏铮而任怨一一谏过匡邪又扬善隐恶;3、谏铮而不任怨一一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杜甫属于第三种。15答题:杜市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答案: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二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岀深厚的同情。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16问答题: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眺,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犹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篓有仓卒。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n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瀬洞不叮掇。答案:《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要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多方ifii的表现,该诗在显示杜甫博人仁爱的情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诗屮写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纵观“五百字”,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而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Z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的荒淫腐朽,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出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由于是探亲,最后落笔在家庭,而家庭已首先承受了这巨大的灾难。不惑Z年而丧子,对诗人该是多么沉重的打击。“所愧为人父,无父致夭折”,杜甫对自己耒能尽到父亲的责任而深深地痛苦和H疚。但是,诗人从H己的家庭变故中,感到的是社会危机的即将爆发;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尚冃遭遇如此不幸,由此推知,那些普通民众的景况将更为悲惨:“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人心不安),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从而产生了“忧端齐终南,瀬洞不可掇”的悲感。这是由一己Z悲升华到为天下人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杜甫并不是因为口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远戌卒”总要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难,而是出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Z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这毫不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而是由己悲念人悲,由一家之不幸念天下国家之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白然流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17问答题: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答案: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Z嗟。“窃笑贡公喜,难廿原宪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5)是杜诗中最早出现的象征贫病的诗句。世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相庆。《仲尼弟子传》载:“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口:'決子岂病乎?’宪口:'吾闻Z,无财者谓Z贫,学道而不能谓Z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而去。”(乂见《庄子•让王》)这两个典故互为补充,构成落魄潦倒的士人形彖。“贡公喜”,喜韦济为尚书右丞,求韦济捉携;原宪,只取“贫”的一而,且反用其意,因为原宪是甘于贫困的。两句幻想着不久将告别贫困的生活了。可是,韦济给杜甫的帮助是有限的。不光是韦济,另外一些官员也没给他多少实际的好处,所以,杜甫深感“徙怀贡公喜,飒飒鬓毛苍”(《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而且,一直贫下去,因此,也一直以贡公、原宪二位口喻。(《寄李十二口二十韵》39)也称“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到人丿力年间,杜甫还抱着贡公那微茫的希望:“贡喜音容间,冯招疾病缠”(《哭韦大夫之晋》)。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西京杂记》载:“相如素有消渴疾”。消渴即糖尿病。杜甫身患多种疾病,以糖尿病和肺病最严重。杜甫用司马相如的典,冇虚实两面。虚时泛指,实则指糖尿病,在京师《上韦左相二十韵》即口谓:“长卿多病久。”成都诗《十二月一日三首》云:“新亭举冃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杨伦注:“指肺病留蜀。”而《同元使君舂陵行》的“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即事》的“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儿时醒?”《送高司直寻封闻州》的“长卿消渴再,公干沉绵屡”,除了喻长卿Z病,还流露出对时局的关心。这乂见出诗人忧生之叹中无法排解的忧lit之情。沉绵屡:痼疾绵绵不绝,久治难愈,屡屡复发。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彖征。《史记・司马相如传》载,武帝“读《了虚赋》而善之,口:'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杜诗《奉赠萧十二使君》就点明了这层意思:“不达长卿病,从来原宪贫。”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n18问答题:为什么门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答案:门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以上二诗,受《茅屋歌》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其艺术感染力却大大不如杜甫。其原因有二。一是仿作。仿作只能出贋品,而艺术贵在创新。二是推己及人的角度不一样。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为他对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的深切关怀。他的推己及人,也是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这样,当他为人而悲吟时,他不是带着优越感居高临下悲天怜人,而是身受感同由己及人。从接受心理看,这种抒情方式史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者同情。白居易也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社会良知”o他的一些作品如《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明他“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情怀,但毕竟口己“不饥不溺”,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4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也就人人降低了。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白居易先作“寒士”,或口称"寒士”,那样,就更加侨情了。19答题:杜甫忧患意识中的深广性。答案: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Z深成正比。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來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o他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悲秋》),“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王闻州筵奉酬十一厢惜别Z作》)。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衰嗷嗷,I•年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送韦讽上闻州录事参军》),他忧主上昏庸,人权旁落:“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咏怀五百字》)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同前),他“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他“斯文忧患余,圣哲垂彖系”(《宿凿石浦》),,,,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20答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答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泗江郊,高者挂買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膚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南脚如麻未断绝。口经丧乱少睡眠,长夜霑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犬下寒士倶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此时,寓居成都草堂。这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Z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摇之屮,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它抵抗不住苦风凄用的侵扰。在这样的恶劣坏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來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用脚如麻未断绝”的陋室,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秋雨茫茫,长筱难眠,诗人辗转反侧,突发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幻想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n如春的人厦,欢颜渡H,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转瞬间他或许又意识到这种想法未免太理想化了,不付出代价就过上如此安宁幸福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奢望。因而,他愿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颇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从而,显示出诗人的人性的光辉。由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就是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的重要一而。这种聘大的胸怀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主要原因。测试试卷1一、填空(从下列20道题中选答15题,每题1分共计15分。多答题项不计入本项所得总分)1、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2、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上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6、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o《兵车行》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力家室。稻米流脂粟米门,公私仓廩俱丰实。(《忆昔》)8、“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风凰枝。”HIR《秋兴八首》9、百年歌口苦,未见冇知音。(《南征》)10、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门》)11、丹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2、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悲青阪》)13、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悄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哀江头》)14、三年笛里关山月,力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15、文章憎命达,軀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n16、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绝句》)1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9、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0、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口轻肥。(《秋兴八首》)名词解释:1、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2、社会良知三要素: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3、盛唐之咅:林庚先牛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木质。”“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盛唐Z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口然的美。简答题1、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答案要点:杜审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而的内容。5—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二是对口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H然界流露出的向往Z情。2、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答案要点:忠臣有三种类型:1、愚忠一一绝对服从;2、谏铮而任怨一一谏过匡邪乂扬善隐恶;3、谏铮而不任怨--一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杜甫属于第三种。参见教材P95-993、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答案要点:\n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参见教材P77-89页论述题1、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答案要点:《哀江头》:诗抚今追昔,对国家之兴衰,颇多感伤;对李杨之爱情,颇多哀悼。《哀王孙》:诗中对被玄宗遗芥的王孙的因苦生活颇多哀怜,表现出的是杜甫博大深沉的民胞物与情怀。在前诗小,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人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2、为什么说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答案要点:因为盛唐文学的主潮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而杜甫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一、写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与理论主张;二、方法上追求严格的写实与主张传神,以及提倡苦学,功力;最后是创作上的集人成与理论上的主张“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戏为六绝句》)等内容。具体而论: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诗所反映的内容,此前大多是由文或赋來记述的,杜甫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增强了诗歌的功能,由审美而审给诗界带來了革命。与杜甫深沉复杂的情感和适应,杜诗的诗艺也变化多端。杜诗的句法变化莫测,新构迭出。加上深厚的思想内容,从而形成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而这种风格与空灵飘逸、青春浪漫的盛唐Z音相比,明显是一种变化。杜诗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重要变化:从轻松飘逸到沉郁顿挫。而这正是杜诗反而不入时,因而冷落于当世的一个微妙因素。测试试卷2填空1、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曲江二首》)2、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4、浮云终日行,游了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梦李白二首》)5、文章憎命达,軀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天末怀李白》)6、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n二首》10、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11、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同诸公登慈恩寺塔》)12、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13、却看妻了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4、夔府孤城落LI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八首》)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7、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题舉上韦偃画马歌》)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9、忆昔开元全盛口,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忆昔)16、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來急和仍。《早秋苦热堆案相仍》17、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18、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官定后戏赠》19、白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20、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其真。(《又呈吴郎》)名词解解:1、憎命达:(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2、诛求: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苫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3、奢侈: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捉醍统治者不要将“土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n简答题1、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答案要点:杜甫的忧患意识中常常含有深刻的预见性,这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先忧后乐的知识分子的清醒和敏锐。当杜甫在仕途上屡经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情感的历程、深广的忧愤,以及敏锐感受到的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Z兆。杜甫的政治忧患,首先是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患。《北征》的描写反映了借兵冋纥忧虑;《留花门》已经预感花门Z乱的必将发生;《遣兴三首》对用“降序”讨贼平乱表示忧患;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首倡复兴儒学,対汉文化的衰微忧心如焚。仁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Z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Z,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2、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答案要点: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以上二诗,受《茅屋歌》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其艺术感染力却人人不如杜甫。其原因有二:一是仿作。仿作只能出庾品,而艺术贵在创新;二是推己及人的角度不一样。杜甫的人道主义粘神表现为他对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的深切关怀。他的推己及人,也是根源于口身的悲剧性境遇。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考同情。门居易也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社会良知”O但毕竟自己“不饥不溺”,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也就大大降低了。3、《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答案要点: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Z情,人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就是这方而的代表作。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卜•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丿力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哀江头就是这一类情感的代表作。在前二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Z深哀。杜甫对杨的感情,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止时,杜甫“怒其不止”,当其率先尝到苦果,与唐玄宗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乂“哀其不幸”,为其洒上一掬同情Z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弄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而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Z伤悼。论述题1、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答案要点:诗人此时,寓居成都草堂。这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Z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耍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冇多方面的表现,该诗在显示杜甫博大仁爱的情怀方\n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诗屮写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纵观“五百字”,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Z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的荒浮腐朽,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出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杜甫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杜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远戌卒”总要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难,而是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Z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由己悲念人悲,由一家Z不幸念天下国家Z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口然流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2、试论杜甫的芯剧命运及英启示答案要点:第一,人格:独立与依附之间。第二,仕途:致君与制于君。第三,文学:独立苍茫自咏诗。第四,命运:应然与已然。测试试卷3一、填空(从下列20道题中选答15题,每题1分共计15分。多答题项不计入本项所得总分)1、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题》4、“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出自《乐游园歌》5、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6、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弄如土!《贫交行》7、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梦李白二首一》8、忆昔开元全盛口,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忆昔》)9、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10、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11、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同诸公登慈恩寺塔》)1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n13、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丿j义军同日死!(《悲陈陶》)14、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15、筱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16、文章憎命达,憾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天末怀李门》)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绝句》)18、门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19、高帝子孙皆隆准,龙种自与當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哀王孙》》)20、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咏怀五百字》)名词解解:1、杜甫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贵任感和丿力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人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Z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2、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3、社会良知: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口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木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而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Z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丁•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简答题1、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答案要点: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仁学,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捉高个体的道徳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仁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儒家侣导的“内圣外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n2、谈谈杜甫川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答案要点: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Z嗟。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象征•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3、杜甫忧患意识中的深广性。答案耍点: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和关,随其历壯之深成正比。从“反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来愈明显、愈深沉,至亡终老。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估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力端忧”(《独立》)。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片真诚。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论述题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答案要点:诗人此时,寓居成都草堂。这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休I、潦倒、漂泊的写照。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摇Z屮,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它抵抗不住苦风凄用的侵扰。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来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陋室,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杜甫幻想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如春的大厦,欢颜渡口,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他愿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颇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从而,显示出诗人的人性的光辉。由口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就是杜市之所以成为杜甫的重要一而。这种博大的胸怀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主要原因。2、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答案要点:首先表现为反战思想。杜甫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对“战争”一一不管是扩张战争、侵略战争还是平叛、平乱(当然,主要是对动乱者)一一所带给人民的冃人痛苦,有清醒认识和自身的深刻体验,由此而产生忧患意识和批判态度。其次是反“诛求”。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i寺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反奢侈。杜甫反奢侈孑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捉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亨乐,自食其杲。杜甫还对贫富不均的现彖进行批判。对贫富不均的批判,杜甫往往针对■统治阶级的掠夺性质,并同时表现出对被剥削民众的深厚同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