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27 KB
- 2022-07-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胰腺的超声诊断第一节胰腺的超声解剖解剖位置:正中线横跨第1--2腰椎的前方体表投影:胰腺上缘相当于脐上10cm胰腺下缘相当于脐上5cm形态:狭长形大小:胰腺长12--15cm,宽3--4cm,厚1.5--2.5cm组成:胰头(钩突部)、胰颈、胰体、胰尾。第二节胰腺的扫查方法二.检查前准备1.检查当日清晨空腹,禁食8--12小时2.腹部胀气或便秘病人,可服用缓泻剂或清洁灌肠后进行超声检查3.饮水500--1000ml,使胃肠充盈,作为透声窗4.超声检查应先于胃肠造影或内窥镜检查第三节正常胰腺声像图1.形态:横切面上,常见有三种形态:蝌蚪形、哑铃形、腊肠形2.大小:测量方法及选择的标志一般在显示脾静脉的横切面上做切线测量胰腺厚度:(1)取下腔静脉的前方测量胰头;(2)取腹主动脉的前方测量胰体;(3)取腹主动脉或脊柱左缘测量胰尾3.内部回声:呈均匀、密集细小光点,表面较为清晰而平整。胰腺炎是指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胰腺假性囊肿概念:胰腺局部组织坏死、渗血、渗液,周围纤维组织包裹,形成仅有纤维囊壁而无上皮覆盖的囊肿。声像图特点:胰腺部位无回声液性暗区,多发生于胰体尾部,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缘规则,界清,壁可轻度增厚,单房多见,有坏死组织存在时,可见散在点状低、中、高回声。急性胰腺炎:1.胰腺肿大,形态饱满,内部回声减低2.胰腺前方可见积液;胰尾不规则肿大,回声不均,腹腔大量积气慢性胰腺炎(Chronicpancreatitis):声像图表现1.约50%胰腺大小正常,余可见轻度肿大、部分或局限性肿大、胰腺缩小(前后径<1.0cm)2.形态欠规则,边缘不规则,界限模糊。3.实质回声增强,分布不均。钙化时呈不均匀点线状、斑块状高回声,可伴声影。重度纤维化时可呈弱回声,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相似。4.主胰管呈不规则扩张,管腔粗细不均,或呈不规则节段性扩张或狭窄。胰管内常可见多发结石。5.25%合并假性囊肿。肿大多见于早、中期或急性发作期,缩小多见于病程后期慢性胰腺炎胰腺形态不规则,胰头局限性肿大,胰腺边缘不规则,界限不清,内回声增强,分布不均。胰腺癌Pancreaticcarcinoma声像图表现:一、直接征象1.胰腺大小、形态改变:多为局限性肿大,弥漫性胰腺癌呈弥漫性肿大。2.肿瘤形态和边界:呈团块状、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轮廓不规整,凹凸不平,边界模糊。3.\n肿瘤回声:典型表现呈低回声,小肿块回声较均匀,大肿块内可见高回声斑;少数呈高回声型,内可混杂小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减弱。二、间接征象1.胆道系统扩张2.主胰管扩张:胰头体部癌胰管扩张显著3.胰腺周围血管异常:静脉多见变形、狭窄、闭塞,动脉多见移位4.周围转移及浸润征象:淋巴结转移较早。浸润时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CDFI:胰腺周围血管正常解剖关系破坏,血管走行异常,管腔内血流紊乱。复习: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超声特点脾脏的超声诊断第一节脾脏的超声解剖位置:左上腹,9-11肋骨深面形态:长椭圆形,膈面隆起,紧贴膈肌;脏面凹陷,朝向前内侧,中央为脾门,出入神经、血管。大小:与年龄、脾脏含血量有关,前缘不超过腋前线,下缘不超过左肋缘。第二节胰腺的扫查方法第三节正常脾脏声像图1.形态:肋间斜切时略呈半月形或近似三角形。长轴常与左第10肋平行。轮廓清晰,表面光整。2.毗邻:上界为左横膈膜和肺,内侧为胃,后下方为左肾,左侧为胸壁,脾肾间可见胰尾。3.大小及测量方法:长径:探头长轴与第9-10肋平行时可显示脾脏长轴,测量其上极最高点至下极最低点的距离,即为长径,正常约8-12cm。厚径:长轴切面从脾门至对侧缘最小距离。正常约3-4cm。宽径:垂直于长轴的最大横经。正常约5-7cm。4.内部回声:呈弥漫均匀细点状弱回声,脾内小血管常难以显示。5.脾门:脾动脉约0.2-0.3cm脾静脉<0.8cm脾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1.脾肿大2.脾外伤3.脾肿瘤4.其他(一)脾肿大轻度:右侧卧位平静吸气,下缘位于左肋缘下4cm以内。中度:脾脏形态饱满,右侧卧位平静吸气,下缘位于左肋缘下4cm与平脐之间。重度:脾脏形态失常,右侧卧位与平卧位,下缘超过脐平面。(二)脾外伤分类:1.脾包膜下血肿2.脾实质血肿3.真性脾破裂声像图表现:脾包膜下血肿:1.脾脏局部隆起,包膜连续;2.包膜下可见扁长形、半月形或不规则形液性无回声暗区或弱回声区;3.可伴随呼吸移动,不随体位改变而消失脾实质内血肿:1.脾脏形态饱满,体积增大,包膜连续;2.实质内见圆形或椭圆形无或低回声区,形态及边缘不规整,内部回声不均。真性脾破裂:1.脾包膜不完整;2.血肿形态不规则,呈低-无回声,延伸至脾实质;3.腹腔游离液性暗区超声首选,可判断脾脏是否破裂及破裂的性质、程度、范围。对无临床症状及出血征象的病人应密切随访复查,以防止迟发性脾破裂(48小时至数日)(三)脾肿瘤:良性:血管瘤常见;恶性:以淋巴瘤最常见声像图表现:脾血管瘤同于肝血管瘤淋巴瘤:局限性恶性淋巴瘤:脾区见单个或多个散在分布类圆形低-弱回声区,界清,内回声多均匀。CDFI显示肿瘤周边及内部丰富血流信号。其它淋巴结受累。副脾\n声像图表现:1.脾门、脾下极或胰尾处探及圆形、卵圆形低回声结节2.轮廓清楚,形态规则,单发或多发。3.内部回声类似脾实质。胃肠道超声诊断1.胃(stomach)分为胃前壁,胃后壁,胃小弯,胃大弯;贲门部,胃底,胃体,胃幽门窦四个部分。小弯侧和胃体、窦的胃前壁小部分与肝左叶脏面相邻,其余大弯侧前壁大部分则贴近腹前壁。胃底上方被左横膈覆盖,外后方靠脾脏。胃后壁隔着小网膜囊与胰腺、膈脚、左肾、左肾上腺及腹膜后大血管等相邻。胆道系统的超声诊断胆囊:可分为底、体和颈三部。底部突出在肝脏下缘,位置多变。体部呈漏斗状,紧贴在肝脏的胆囊窝内。颈部在胆囊窝的最深处,常呈s状弯曲,与胆囊管相接处有一囊状凸出,称为哈德门氏袋,通常胆囊结石多藏在于此。胆道:由各级胆管和胆囊组成,具有输送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1)胆道:由各级胆管和胆囊组成,具有输送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管起始于肝脏汇管区的胆小管,它们相互汇合,逐渐形成小叶间胆管和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胆囊通过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左、右肝管内径约0.2cm,走行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肝总管走行于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右方,长约3~4cm胆总管长约4~8cm,内径约0.3-0.6cm,管壁厚约0.2-0.3cm,分四段。超声检查方法3.病人准备:•检查前需禁食8小时以上•若有胃肠造影或内窥镜检查,应先行超声检查后再进行上述检查正常胆系声像图:胆囊形态结构:胆囊纵切面呈梨形,但个体差异大,少数呈圆形或椭圆形。轮廓光整,边缘清晰。腔内无回声,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超声测量:前后径≤3cm,长径≤9cm,壁厚≤0.3cm;前后径>4cm为胆囊肿大肝内胆管:左、右肝管内径约2mm,位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正常二级以上肝胆管难以显示。肝外胆管:声像图中分上、下两段。上段易于显示,伴行门脉主干走行,直径小于伴行门脉的1/3,纵断面二者构成双管结构。测量:成年人内径约4-7cm,老年人略大,小儿略小,12岁以下约2-3cm。正常胆囊壁光滑,胆囊腔内呈无回声,长径≤9cm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肿瘤:胆囊癌胆管良性疾病:胆管结石与炎症,胆道蛔虫,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肝外胆道阻塞胆管肿瘤:胆管癌胆囊结石声像图表现:典型表现:胆囊腔内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结石回声随体位移动非典型表现:充填型结石,胆囊颈部结石,泥沙洋结石,胆囊壁内结石(胆固醇结晶)易漏诊:颈部结石及底部结石胆囊结石:充填型结石即正常胆囊液性暗区消失,胆囊内充满结石。呈WES征,即增厚囊壁的弱回声带包绕结石强回声,后方伴声影。胆囊颈部结石:有胆汁衬托时,结石强回声易于显示。结石嵌顿时,结石强回声不明显,仅表现胆囊肿大及局部声影。充填型胆囊结石:所指为W胆囊壁,E为胆囊内充满的结石,S为其后方为声影,形成“WES三合征”\n泥沙洋结石:胆囊内泥沙洋和碎小结石呈粗大颗粒状强回声沉积于后壁,后方可伴声影。沉积层较薄时易漏诊,需变动体位,仔细观察沉积颗粒有无移动。胆囊壁内结石(胆固醇结晶):胆囊壁可毛糙,内壁见单、多发数毫米宽的强回声点,后方伴“彗星尾征”。急性胆囊炎根据病理改变可分三型:单纯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大;囊壁明显增厚;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形成胆囊周围脓肿。坏疽性胆囊炎(少见):胆囊极度肿大;发生坏死、穿孔时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声像图表现:胆囊肿大,轮廓模糊。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呈强回声带,可呈“双边影”征。胆囊腔透声差。胆囊积脓时腔内充盈稀疏或密集的、细小或粗大的弱回声斑点,无声影,不随重力方向移动。多伴有胆囊结石嵌顿于颈部。发生穿孔时伴周围脓肿形成。超声莫菲非氏征阳性。急性胆囊炎1.胆囊肿大,胆囊内胆汁淤积及炎性反应物充填;2.胆囊壁增厚慢性胆囊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亦不明显,大多有胆绞痛史声像图表现:第一阶段:声像图无特异性,超声定性诊断困难。第二阶段:胆囊肿大,囊壁增厚>3mm,毛糙;囊腔透声性差,后壁可见中等、弱回声沉积物,随体位改变缓慢移动。高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差。第三阶段:增殖型:胆囊壁明显增厚,可达10-15mm。萎缩型:胆囊内径<15mm,壁明显增厚,充满结石时呈“WES征”。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固醇沉着症(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代谢障碍,致胆汁内胆固醇含量增高,沉积于胆囊粘膜下,突向腔内,局限性多见。声像图表现:胆囊形态、大小正常,壁可毛糙、轻度增厚;囊腔内单个或多个乳头状、桑葚状结节,高或等回声,约2-10mm,有蒂,与囊壁相连,窄基底;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固醇性息肉:胆囊壁毛糙,囊腔内乳头状等回声点;胆囊壁上中高回声点,不随体位移动,后方不伴声影。胆囊壁上中等回声结节,有蒂,窄基底,不随体位移动,后方不伴声影。CDFI无血流信号。较大单发息肉及局限型腺肌瘤样增生,仅依据声像图与胆囊其他隆起性病变如腺瘤、早期癌鉴别较困难,应积极超声随访或手术。声像图表现:胆囊壁增厚,分三型(局限型、节段型、弥漫型),向腔内隆起。增厚的囊壁内有小圆形液性囊腔。常合并胆囊壁内小结石,伴“彗星尾”征。胆囊收缩功能亢进。CDFI一般无彩色血流信号。胆囊息肉样病变局限型:胆囊底部囊壁增厚,向腔内突,内见细小小囊性无回声结构。需与胆囊癌鉴别。弥漫型(少见):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壁内囊腔明显,胆囊腔狭窄胆囊癌声像图表现声像图可分为五型:小结节型、蕈伞型、厚壁型、混合型、实体型、胆囊癌小结节型:为胆囊癌较早期表现。病灶较小,约1-2.5cm。典型图像呈乳头状中等回声,团块自胆囊突向腔内,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本型好发于胆囊颈部,合并较多结石时易漏诊。蕈伞型:肿块似蕈伞状自囊壁突入囊腔,边缘不整齐,基底宽,呈弱回声或等回声,可单发或多发。单发病灶以较宽的乳头状为基本图像。胆囊癌\n合并较多结石时易漏诊。因此,对胆囊结石的病例做超声检查时,需改变体位使结石移动,以观察颈部囊壁的改变,有助于提高小肿瘤的显示率。该型需与较大胆固醇性息肉鉴别小结节型:乳头状中等回声,突向腔内,基底较宽,表面不平整,不移动。肿块内部丰富条状血流信号。蕈伞型:囊壁蕈伞状团块突入囊腔,边缘不整,基底宽,呈弱回声或等回声。胆囊体部蕈伞状团块。单发,与较宽的乳头状声像图类似。CDFI显示内部条带状彩色血流信号。厚壁型:胆囊壁不均匀性增厚,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后者以颈部、体部增厚显著,内壁线多不规则,早期弥漫浸润时需与慢性胆囊炎所致胆囊壁增厚鉴别。混合型:即胆囊壁增厚伴有结节状或蕈伞状肿块突入腔内。此型较多见,声像图较典型。胆囊癌早期早期弥漫浸润时不易与慢性胆囊炎所致胆囊壁增厚鉴别,需密切观察其他征象综合判断。混合型:体部壁局限性增厚,薄厚不均,见乳头状突起,宽基底,表面不平整。壁局限性增厚,薄厚不均,见蕈伞状突起,宽基底,表面不平整,腔内透声差。实体型:胆囊肿大,正常胆囊及液性腔消失,呈低回声不均质实性肿块。癌肿浸润肝可使肝脏与胆囊之间正常强回声带破坏、中断或消失;侵及周围组织或肠袢时胆囊界限显示不清,易误诊为肝肿瘤。本型系晚期表现,难以手术切除。以上五型CDFI表现可见肿块内部较丰富线状或点状血流,呈低阻频谱。胆囊癌实体型:胆囊肿大,形态不规则,正常胆囊及液性腔消失,内呈低回声不均质实性肿块。实性肿块条状及点状血流信号。实性肿块呈低阻血流频谱。胆管结石与炎症肝内胆管结石声像图表现肝内出现强回声团,可呈斑点状、条索状、圆形或不规则簇状,后方多伴声影。结石强回声团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与伴行门脉分支平行分布。结石近端小胆管扩张,多与伴行门脉分支形成“平行管征”。发生炎症时,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胆汁淤滞,胆道感染,可引起肝组织坏死,导致胆汁性肝硬化,使肝脏明显呈肝硬化改变。常见并发症声像图胆石性肝脓肿:当合并胆汁淤积或炎症感染时,肝脏肿大,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粗大不均,可见多发脓肿。胆汁性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实质颗粒增粗、增强,分布不均,肝内管系显示不清,脾脏可增大。肝内胆管狭窄:因胆管慢性炎症刺激,胆管壁呈不规则增厚强回声,致胆管局限性狭窄,声像图表现为肝内胆管节段性囊状或梭状扩张。肝门旋转移位:慢性炎症浸润致结石梗阻的叶、段肝胆管以上的肝实质萎缩,其余肝叶代偿性增大致肝脏变性,肝门移位。声像图表现:•有结石的胆管一般多扩张•胆管腔内有形态稳定的强回声团•强回声团与胆管壁之间分界清晰•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胸膝位或脂餐后结石强回声团位置发生变动胆道蛔虫症胆管蛔虫声像图特点:(1)胆管扩张。(2)胆管内出现长条状高回声平行光带,其前端圆钝,边缘光滑,有时可在中间见到由蛔虫体腔形成的长条状低回声带。(3)虫体存活时可见蠕动。(4)蛔虫死后呈断续平行高回声光带。\n胆囊蛔虫声像图特点:(1)胆囊肿大。(2)胆囊腔内出现蛔虫回声,其形状大多呈弧形或蜷曲状。(3)虫体存活时,可见其蠕动。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病理:先天性胆管壁薄弱,胆道有轻重不等的阻塞使胆管腔内压增高,扩大形成囊肿分型:1.肝外胆管型(多见)2.肝内胆管型(Caroli病)3.混合型胆管癌胆管癌可发生于肝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好发于左右肝管汇合处、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处以及胆总管下段壶腹部。一般较小,多为单发,肿瘤可侵及管壁,使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导致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也可呈乳头状或结节状和生长,胆总管最易受累,约80%为腺癌,未分化癌和鳞癌较罕见。胆管癌声像图表现:直接征象乳头型:管腔内乳头状高回声结节,界限不清,边缘不齐,无声影。团块型:扩大的管腔内高、弱回声肿块填塞,分叶状或圆形,两者无分界,管壁可见残缺。截断型:扩张的胆管远端突然截断或呈锥形狭窄,阻塞端及周围多可见边界不清的高回声团。间接征象:病灶以上胆系明显扩张;肝脏弥漫性肿大;肝门淋巴结肿大或肝内转移CDFI:病灶内点状或线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学总论简要复习1、超声波的传播特性:反射、折射、散射与透射。2、超声波在非均质性组织内传播或从一种组织传播到另一种组织,由于两种组织声阻抗的不同,在声阻抗改变的分界面上便会产生反射、折射与透射。超声成像的特点1、起步晚、发展快。2、脏器及血流的实时显像。3、观察范围相对微观,对小病变有相对较高敏感性,同时缺乏大局观。4、受气体及界面性质影响大。5、操作与诊断同步。但主观因素较重,缺乏定量手段。超声检查前的准备:1、仪器设备的保养及调试2、被检查者根据检查要求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以提高图像显示质量,保证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如憋尿、空腹、安静状态等。3、体位的要求,仰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半卧位、坐位或立位。4、申请单。超声探头的选择超声图像的实时调节1、灰阶成像:总增益、时间增益、聚焦、深度、谐波等。2、一键成像及检查菜单。1、纵向扫查纵切面(矢状切面),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平行。左侧代表人体头侧,右侧代表足侧,上部代表临近探头的人体浅层,下部代表远离探头人体深层。2、横向扫查横切面(水平切面),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相垂直。图像右侧即为人体右侧,左侧即为左侧,上部代表浅层,下部代表深层。3、斜向扫查斜切面,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成一定角度。4、纵、横、斜切面与纵、横斜扫查。超声扫查技术:1、直接扫查和间接扫查(水囊)2、系统性扫查和特殊部位扫查2.1、系统性扫查:包括(1)连续滑行扫查;(2)声束交叉定位扫查;(3)立体扇形扫查;(4)加压扫查;(5)对比扫查2.2、特殊部位扫查即对所谓声路死角、复杂区、易漏区、特殊部位的扫查。如膈顶部,改变体位、配合呼吸。2、良性、恶性病变声象图比较\n良性病变恶性病变边缘光滑常不光滑形态较规则常不规则内部回声中等,均匀或不均常不均匀,紊乱后部情况一般衰减常明显衰减周围组织反应性常浸润性六、肺动脉关闭不全(一)病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1、肺动脉增宽,瓣环扩大,关闭有漏孔2、肺动脉血流反流入右室,右室容量负荷过重(二)超声表现(1)M型超声表现1、继发肺动脉高压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曲线之a波变浅(<2mm)或消失,收缩期呈“W”或“V”形,ef斜率减慢2、右心室扩大,右肺动脉扩大。(2)B型超声表现1、肺动脉主干及左、右分支增宽2、右室扩大,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增厚,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呈同向运动。3、右房扩大。(3)频谱多普勒表现1、于肺动脉瓣环下录及高速反流频谱2、肺动脉压不高,肺动脉血流速度增大3、反流程度的估测a.根据返流束宽度与右室流出道宽度比值判定程度b.根据返流束在右室分别的长度判定返流程度(4)彩色多普勒表现1、右室流出道内舒张期五彩反流束轻度反流,窄细条或烛炎状重度反流,呈喷泉状2、不伴肺高压,肺动脉血流色彩明亮伴肺高压明显,色彩暗淡(五、三尖瓣关闭不全血流动力学变化:收缩期右室血流反流至右房,右心容量负荷过重,压力增高。(二)超声表现(1)M型超声表现①三尖瓣E峰搏幅增大,CD段呈多条粗糙紊乱回声。②右室内径增大,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同相运动(右室容量负荷过重)。\n③右心房内径增大。(2)B型超声表现①三尖瓣叶回声增强、增粗,瓣尖呈结节状,收缩期瓣膜关闭不全②右房、右室扩大(3)频谱多普勒①收缩期三尖瓣右房面可录及高速湍流频谱,流速>4m/s②腔静脉频谱中S波消失,D波增大③三尖瓣频谱E峰增高,流速增大(4)彩色多普勒1、收缩期右房内见起于三尖瓣口的五彩以蓝为主的彩色血流束。2、反流程度估计:●反流束占据部分右房为轻度;●抵达右房后壁为中度;●进入下腔静脉为重度。肾上腺一.正常肾上腺的超声解剖双侧肾上腺均位于肾上极内侧前方。右肾上腺呈三角形,与下腔静脉及肝脏相邻;左肾上腺呈月牙形,与腹主动脉及脾动静脉相邻。正常声像图:形态—呈“Y”字形,“V”字形,三角形,切面图象随不同探测途径而变化。部回声—呈低回声,周围则为脂肪组织包绕形成的高回声带,显示率:左侧低于右侧。肾上腺皮质肿瘤由于分泌激素不同引起不同病症,如:醛固酮瘤:醛固酮症——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多饮,多尿。皮质醇瘤:皮质醇症——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性激素瘤:肾上腺性征异常症——多数为癌,较大。4.内部回声呈不均质低回声,出血,坏死,囊性变时——出现界线明显的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局限性钙化灶时—-相应出现强回声团,并伴后方声影输尿管解剖分为上、中、下段及三个相应的生理狭窄。上段: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到输尿管与髂血管交叉处。中段:两者之间。下段:膀胱壁内段到输尿管膀胱开口出。1.输尿管扩张(积水)Hydroureter超声表现:沿输尿管走行的管状无回声带,同侧肾盂扩张,与之相连呈烟斗状。盆腔的巨输尿管迂回扭曲,在切面上常呈多个囊性区,切勿误认为囊肿。沿扩张的输尿管下行,常能发现梗阻原因。该侧输尿管喷尿减弱或消失。2.输尿管结石(Calculusoftheureter)超声表现在积水输尿管的远端出现结石强回声,伴有后方声影。4.输尿管囊肿(输尿管膨出)Ureterocele是一种先天异常,输尿管末端囊性扩张膨向膀胱内,超声表现为膀胱三角区内见圆形囊肿,壁薄,大小随射尿而改变。膀胱一、膀胱解剖\n为贮尿器官,分前壁、后壁、左侧壁、右侧壁、三角区、颈部、底部和顶部。三角区为结核、肿瘤好发部位,位于膀胱后下部,三角的尖端为两侧输尿管出口和尿道内口。膀胱顶部到后壁有腹膜覆盖。膀胱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构成。膀胱可从耻骨上经腹途径、经尿道途径、经直肠途径检查。正常膀胱排尿后基本无尿液残留。尿液充盈时,膀胱壁呈一条平整、光滑的细光带;充盈不足时,粘膜回声不平。充盈时,膀胱壁厚约1mm,排空后约3mm。膀胱容量-指膀胱充盈状态下急于排尿时,膀胱所容纳的尿量。正常膀胱容量平均为400ml。残余尿-排尿后未能排尽而留在膀胱内的尿量。正常残余尿量少于10ml。三、膀胱肿瘤为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血尿。好发部位是三角区,其次为侧壁,膀胱肿瘤回声有向膀胱凸起和向膀胱浸润两个部分。移行上皮癌、鳞状上皮癌、腺癌占膀胱肿瘤95%。超声表现膀胱壁局限性增厚/隆起,隆起呈结节状/菜花状,大小不等,可随体位变化而摆动,但不移动。依病变侵袭程度,膀胱壁可以完整、缺陷/破坏中断。回声多为高回声/中等回声。CDFI可见肿瘤基底部有血流自膀胱壁伸入瘤体。膀胱肿瘤的检出率与肿瘤大小、部位有关,小于5mm肿瘤,易漏诊,有待于膀胱镜检。四、膀胱结石和血块膀胱结石表现:排尿困难、血尿、尿痛/排尿中断。超声表现:强回声团+声影+移动。膀胱结石呈强回声,视结石性质不同,回声强度有所差异。结石回声多有声影,除非数毫米的小结石可无声影,或仅有淡声影。膀胱内血块血尿扁平而大,膀胱壁回声清晰完整,改变体位时,血块回声随之移动,大小形态可改变。内无血流信号。五、膀胱憩窒(Diverticulumofthebladder)好发部位:膀胱侧壁、三角区上部、输尿管开口附近。症状:排尿不净/二次排尿。超声表现:膀胱壁外侧局限性无回声区,与膀胱相通。排尿后可缩小。六、膀胱炎(Cystitis)临床表现: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超声表现:依病情、病变表现可有不同改变。急性-壁模糊不清,增厚/不厚,回声低,表面粗糙不平,膀胱容量减少,内有沉积物回声。慢性-壁增厚,回声增强,图像清晰。其它特殊慢性膀胱炎—大肠杆菌引起的气性膀胱炎、结核、病毒感染的伪膜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免疫有关的间质性膀胱炎、坏死性膀胱炎、淋巴小囊发生的囊性膀胱炎、化学性膀胱炎等。心脏功能的测定心脏的基本功能是在舒张期接受足够的静脉回流,并在收缩期将这些血流排入动脉系统,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心脏功能等测定包括左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测定。第一节左室功能测定一、左室收缩功能测定超声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基础是分析心室大小及容积的变化。因此观察和测量重点应包括心脏的大小、面积、容积、质量和收缩功能等参数。\n(一)M型超声心动图1.左心室大小和容积的测定目前通用的M型超声计算容积的方法多为Teichholz校正公式:V=[7.0/(2.4±D)]×D3V为左室容积,D为左室内径。若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存在时,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LVEDD、LVESD)分别算出左心室舒张末期(LVEDV)和收缩末期容积(LVESV)。2.每搏量(SV)SV=LVEDV-LVESV3.心排血量(CO)正常值为3.5-8.0L/minCO=SV×HR(HR为心率)4.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LVFS=(LVEDD-LVESD)/LVEDDFS正常范围为25%~45%5.射血分数(LVEF)LVEF=(LVEDV-LVESV)/LVEDVEF正常值≥55%。EF≤50%表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其它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M型指标(1)EPSS即二尖瓣前叶E峰与室间隔的间距。正常值为0~5mm。左心功能不全时,EPSS增大。(2)室壁收缩运动幅度室间隔收缩运动幅度是指室间隔左心室面舒张末期位置到其收缩期运动最大幅度间的垂直距离,正常值4~8mm。左室后壁收缩运动幅度是指左室后壁心内膜舒张末期位置到其收缩期运动最大幅度间的垂直距离,正常值9-14mm。(二)二维超声心动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实时显示心腔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左心室容积的几何模型左心室容积为一不规则的几何形态,为便于计算,需假设一接近左心室腔形态的规则的几何模型。扁椭圆体是目前计算左心室容积常用的几何学形态。1.左心室容积测定目前临床常用的容积计算方法有:面积-长度法和Simpson法。(1)面积-长度法a.心尖双平面法:V=8×A1×A2/3∏LV:左室容积L:心尖双平面共同长轴(心尖至二尖瓣水平)A1: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室面积A2:心尖二腔心切面左室面积b.单平面法:假设A1=A2,此时只需测量心尖四腔心切面的左室面积即可计算左心室容积。计算公式可简化为:V=8×A22/3∏L(2)Simpson法(辛普森法则)\n原理:物体的容积等于该物体切割成多个等分切面的容积总和。目前超声诊断仪器上普遍测量方法是取心尖互相垂直的两切面(两腔和四腔),沿左室长轴(二尖瓣瓣环水平至心尖)将左室分成20等分圆柱体,各圆柱体容积之和即为左心室容积。V=∏/4·H×∑D1×D2假设D1=D2:V=∏/4·H×∑D2H:左室长径D:短轴切面的直径(D1为前后径,D2为左右径)正常值:LVEDV=70±20ml/m2,LVESV=24±10ml/m22.左室收缩功能测定与M型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相同。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VEDV和LVESV,计算出左室射血分数(EF)。LVEF=(LVEDV-LVESV)/LVEDV(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每搏量的测定脉冲多普勒测定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结合二维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口面积(A),可计算出主动脉瓣的血流量。SV=VTI×A二、左心室舒张功能左室舒张功能包括左室主动松弛功能和被动充盈功能。舒张早期心室舒张与左室主动松弛有关;舒张中、晚期心室的舒张与左室被动充盈密切相关。心室被动充盈取决与心室顺应性和心室负荷状态。左室顺应性即左室僵硬度;为左室扩展的弹性度。左室僵硬时少量血液即可造成左室舒张压迅速上升,左室柔顺性好时,心室充盈并不引起左室舒张压的升高。(一)M型超声心动图1.二尖瓣前叶E-F斜率E-F斜率:即一秒钟E-F下降的垂直距离。取样方法:取M型超声2b区,获得二尖瓣前后叶运动曲线,直接测量E-F斜率。二尖瓣前叶E-F斜率反映左室舒张早期的充盈速率。正常值>60mm/s。2.A-C斜率获取方法:二尖瓣前后叶运动曲线,测量A峰顶点至C点的斜率。A-C斜率反映舒张晚期左室的功能。A-C斜率降低提示左室顺应性减退和左心房压力增高。(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1.左心室等容舒张期指标(1)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dP/dtmax是指左室压力曲线的下降支中左室压力对时间的一阶微分的最大值。其绝对值越大,左室心肌松弛速度就越快。在左室压力曲线中,逐点测量曲线下降斜率并取最大值,即为-dP/dtmax。临床应用中超声机中内置软件可在二尖瓣反流频谱图像中自动测量。正常值:1825mmHg/s±261mmHg或(243±34.7kPa/s)2.左室心肌松弛时间常数(T)左室压力从-dP/dtmax点开始呈指数曲线下降。故可求得T值:T=P0/(-dP/dtmax)\nP0为-dP/dtmax点的左室压力。T值相对不受左室前后负荷状态的影响,是定量左室心肌松弛性的可靠指标。T值的正常值为<40ms,此值增大表明左室心肌松弛性减退。2.左室充盈期指标左室充盈期分为快速充盈期、缓慢充盈期和心房充盈期三个时相。在快速充盈期,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主要因素是左室心肌的松弛性在缓慢充盈期和心房充盈期,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主要因素是左室心肌被动弹性或僵硬度。(1)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IVRT是指从主动脉瓣关闭到二尖瓣开放所需的时间。正常值:<40岁者为69±12ms;>40岁者为76±13ms左室心肌松弛速率降低时,IVRT延长。测量方式:取心尖五腔心切面,将取样容积置于左室流出道,同时获得收缩期左室流出道血流频谱和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测量左室流出道血流频谱终点至二尖瓣血流频谱起点的时间。IVRT容易受心率、主动脉压力和左房压力的影响。(2)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最大流速(EV)当左室松弛延缓时,左房-左室压差减少E波流速降低。正常值:0.86±0.16m/s。但长期充盈异常可使左房压力升高是,E波流速反而上升。(3)二尖瓣血流心房收缩期最大流速(AV)当左室松弛延缓时,舒张早期充盈减少,心房收缩期左房容量增大,收缩力增强,故A波增高。正常值:0.56±0.13m/s。但当舒张中晚期左室僵硬度升高是,左房排血助力增大,A波反而降低。二尖瓣瓣口血流频谱(4)E波与A波流速比值(EV/AV)正常值:1.6±0.5●正常情况下,舒张早期左室充盈量大于心房收缩期左室充盈量,12。一部分人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但比值正常,12.0临床意义类似与EV/AV。(7)A波最大流速至左室流出到逆传A波最大速度之间的时间(A-Ar)正常值:>45ms(8)心房收缩期肺静脉血流反流速度(AR)正常值:<0.2m/s\n第二节右心功能测定一、右室收缩功能由于右室腔形态不规则,很难接近几何模型,临床很难用测量右室容积来评价其收缩功能。多采用间接方法。1.右室射血前期(RVPEP)同步心电图上Q波起点至M型肺动脉瓣曲线开放点的时间。正常参考值:77~115ms右心功能不全是,RVPEP延长。2.右室射血期(RVET)M型超声心动图肺动脉瓣曲线开放点至关闭点时间,或多普勒超声肺动脉血流频谱起点至终点时间。正常参考值:269~365ms右心功能不全是,RVET缩短。3.右室射血前期/右室射血期比值(RVPEP/RVET)参考值:0.28±0.06右心功能不全或肺动脉高压是,该比值增高。二、右心室舒张功能1.右心等容舒张时间从肺动脉瓣关闭到三尖瓣开放所需时间。正常值:40~90ms2.三尖瓣血流频谱类似二尖瓣血流频谱检测左心室舒张功能。四、主动脉瓣狭窄(一)主要病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1.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因所致2.后天性主要由风湿性和退行性钙化引起3.风湿性炎症过程导致瓣膜纤维化、硬化、增厚和畸形,瓣叶交界处粘连和融合,导致瓣叶开放受限,瓣口面积减小。4.退行性瓣膜钙化无交界处粘连和融合,瓣叶回声增强,增厚,甚至可有钙化结节赘生。5.主要血流动力学变化:主动脉瓣狭窄的代偿→左室向心性肥厚→左室顺应性下降→左室舒张末压↑→左房后负荷↑→左房代偿性肥厚扩张→肺V和肺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不明显。以维持CO。主动脉瓣狭窄的失代偿期→左室舒张末容量↑→室壁张力↑→心肌缺血,纤维化→左室功能衰竭。a.正常主动脉瓣口面积为3.0~4.0cm2。b.当瓣口面积缩小未到正常的1/2时,主动脉血流仍可保持正常而不出现瓣口两端压差的上升。只有解剖结构改变无血流动力学的梗阻c.当瓣口面积缩小的正常的1/2时,为维持正常的左室心排血量,瓣口两端压差开始明显上升,左室收缩压代偿性增高。f.当瓣口面积缩小到1/4时,瓣口两端压差较大幅度上升,左室收缩压进一步升高。(此时左室心排量轻度上升即可导致左室做功的明显增加,临床出现心绞痛和呼吸困难和晕厥等症状,因此称为临界性狭窄。)1、瓣叶增厚、回声增强、开放幅度减小,瓣口面积缩小。2、左室压力负荷过重表现,左室扩大。3、升主动脉呈窄后扩张表现。(1)B型超声表现(二)超声表现(2)M型超声表现\n1、主动脉瓣回声增粗、增厚并见钙化斑块强回声。2、瓣膜开放幅度减小,<16mm3、主动脉运动曲线平直,V波低平、V`消失。4、左室压力负荷加重表现,左室流出道增宽(>35mm),EPSS增大,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增厚(>13mm)。5.M型狭窄程度判定AV开幅<8mm,重度狭窄8~12mm中度狭窄12~14mm轻度狭窄。(3)频谱多普勒表现1、主动脉内录及收缩期射流频谱,狭窄越重、流速越高,可高达7m/s.2、左室流出道内血流速度减慢.3、狭窄远端的升主动脉内,可录及湍流、双向充填频谱.4、二尖瓣血流频谱A波高过E波.5.多普勒超声通过测量跨主动脉瓣平均压差和主动脉瓣口面积来衡量狭窄程度。6.在没有返流和分流时,可通过主动脉瓣口的血流量应等于通过二尖瓣口的血流量。AOA=MVA×DVI/SVIAOA:主动脉瓣口面积MVA:二尖瓣口面积DVI:二尖瓣口流速积分SVI:主动脉瓣口流速积分1、狭窄的主动脉瓣口出现收缩期窄细的多彩镶嵌的花色射流束,呈喷泉状或蘑菇状或其它扩散的形状。2、左室流出道内血流显色暗淡。(4)彩色多普勒表现(5)狭窄程度判定1、M型AV开幅<8mm,重度狭窄;8~12mm中度狭窄;12~14mm轻度狭窄。2、B型瓣口面积1~1.5cm2轻度狭窄,1~0.75cm2中度狭窄,<0.75cm2重度狭窄。心脏功能的测定心脏的基本功能是在舒张期接受足够的静脉回流,并在收缩期将这些血流排入动脉系统,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心脏功能等测定包括左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测定。第二节右心功能测定一、右室收缩功能由于右室腔形态不规则,很难接近几何模型,临床很难用测量右室容积来评价其收缩功能。多采用间接方法。1.右室射血前期(RVPEP)同步心电图上Q波起点至M型肺动脉瓣曲线开放点的时间。正常参考值:77~115ms右心功能不全是,RVPEP延长。2.右室射血期(RVET)M型超声心动图肺动脉瓣曲线开放点至关闭点时间,或多普勒超声肺动脉血流频谱起点至终点时间。正常参考值:269~365ms右心功能不全是,RVET缩短。3.右室射血前期/右室射血期比值(RVPEP/RVET)参考值:0.28±0.06右心功能不全或肺动脉高压是,该比值增高。二、右心室舒张功能1.右心等容舒张时间:从肺动脉瓣关闭到三尖瓣开放所需时间。正常值:40~90ms2.三尖瓣血流频谱类似二尖瓣血流频谱检测左心室舒张功能。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n一、法洛四联症●法洛四联症的四个病理解剖特征:(1)右室流出道及或肺动脉、肺动脉瓣狭窄(2)主动脉前移骑跨于室间隔之上(3)高位室间隔缺损(4)右心室向心性肥厚1.肺动脉口狭窄2.室间隔缺损3.主动脉骑跨4.右心室肥厚三、超声心动图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要点:(1)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狭窄的检出,测量肺动脉即其分支的大小,估评肺动脉的发育程度。(2)明确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及大小。(3)确定主动脉骑跨的程度。(4)右心室肥厚的检出。(5)冠状动脉畸形的检出。(6)手术后的超声随访超声心动图表现(一)M型超声心动图自心底波群向二尖瓣波群连续扫查,可检出主动脉前壁与室间隔连续性中断,该连续性中断呈特异的主动脉骑跨室间隔之上的表现。(二)二维超声心动图1.肺动脉口狭窄的估评肺动脉口狭窄是四联症的最重要的病变,超声检查应明确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常用检查切面:剑突下右心室流出道切面、胸骨旁大动脉根部短轴切面、胸骨旁右心室流出道长轴切面。胸骨上窝右肺动脉长轴切面可以比较清晰显示右肺动脉及其分支2.室间隔缺损的检出心尖五腔切面、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可显示对位不良型的室间隔缺损。室间隔残端到主动脉前壁根部距离为室间隔缺损的大小。3.主动脉骑跨程度的估评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是诊断四联症的标准切面,可以明确主动脉骑跨的程度。骑跨程度可用骑跨率表示:骑跨率=(主动脉前壁至室间隔的垂直距离/主动脉前壁至后壁的距离)×100%轻度:<25%中度:25-50%重度:>50%4.右心室肥厚程度的估评心尖及剑突下四腔可以显示右房、右室腔的大小即右心室肥厚程度。由于右心室肥厚及长期慢性低氧血症,右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障碍。四联症病人左房、左室正常或偏小,若左室发育差,心腔小,术后可造成严重的低心排。因此术前应准确估评左室的发育情况。(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1.室间隔缺损处的分流信号2.右室流出道的高速射流3.主动脉同时接受左、右室的血流4.频谱多普勒超声可测量肺动脉血流速度,根据简化的Bernoulli方程可以计算得梗阻处的压差大小,判断狭窄的程度。法洛三联症法洛三联症的病理基础是:肺动脉口狭窄、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右心室肥厚。肺动脉口狭窄多为肺动脉瓣狭窄,少数为漏斗部狭窄。心房间的交通多为卵圆孔未闭。超声心动图表现1.肺动脉狭窄的检出2.房间隔交通的检出3.右心室肥厚的评估4.与其他畸形的鉴别诊断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肝脏的5叶8段分法?方叶即左内叶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是什么的分界?肝内“工”字型结构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有什么作用?肝脏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n肝内弥漫性病变:脂肪肝、肝硬化。肝内占位病变:囊肿、脓肿、肿瘤及包虫病等。肝外伤肝内弥漫性疾病——脂肪肝脂肪肝分为均匀性和非均匀性脂肪肝。均匀性脂肪肝声像图表现:1、肝脏形态饱满或不同程度增大,肝缘显示欠清晰2、肝脏前1/3区域回声增高,光点细密,后2/3区域回声减弱减少,呈低回声或无回声3、肝内血管显示减少,血管韧带显示不清4、肝肾实质回声的强度差异增大,肾皮质可呈无回声暗区非均匀性脂肪肝Ⅰ型:局灶浸润型Ⅱ型:叶段浸润型Ⅲ型:多灶浸润型Ⅳ型:正常肝残留型肝内弥漫性疾病——肝硬化肝硬化声像图表现直接征象:1、肝脏形态、大小改变了;早期不明显;中晚期右叶小、左叶及尾状叶大;晚期全肝萎缩伴腹水2、表面改变:不平整,呈小锯齿状、小结节状改变等3、实质回声改变:肝内回声增强、增粗、不均质,典型图像可显示增生结节。4、肝内管道结构改变:1)、肝静脉:变细,走行迂曲2)、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显示扩张。重度肝硬化时肝内门静脉支狭窄或显示不良。3)、肝内韧带:增厚、不平整、回声增强,间接征象胆囊异常变化:胆囊位置上移;胆囊变形;胆囊壁增厚,呈双层、三层结构;易合并结石或多发小息肉。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脾静脉扩张,脾门静脉扩张,内径≥10mm。胰腺后方脾静脉扩张,内径≥9mm,走行较平直。门静脉主干扩张,肝门区肝外段内径>14mm,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20mm。侧支循环形成——为门静脉高压的重要指征1.肝脏萎缩,肝表面不平整,肝实质回声弥漫增强、增粗、分布不均匀2.肝前腹水3.胆囊壁水肿、增厚4.增宽的门静脉脾肿大1.肝硬化患者,脾脏肿大,长径152mm2.腹水肝脏占位性病变——肝囊肿肝囊肿声像图表现:肝内显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菲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后方回声增强及侧方声影肝脏占位性病变——多囊肝多囊肝声像图表现肝脏呈弥漫性肿大,形态失常,表面不规则。肝内多发大小不等液性囊腔,呈无回声暗区。囊与囊之间的肝实质回声增强。常见合并多囊肾。复习均匀性脂肪肝、肝硬化声像图表现肝脏占位性病变——肝包虫病肝包虫病声像图表现肝叶内可见一处或多处单囊或多囊集合体。大囊内有小囊为其特征性声像图——可确诊。\n囊壁增厚。呈境界清楚,回声强的双层囊壁结构。囊壁易发生钙化。表现为点状、片状或不规则团块状强回声,形如蛋壳状。囊内常可出现囊沙声像。即囊内出现漂浮的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沉积物。肝脏占位性病变——肝脓肿分类:细菌性、阿米巴性肝脓肿声像图表现1.早期非液化期(肝炎期及脓肿期)病灶部位呈回声增高区,分布均匀,边界较为清楚。数天内病灶边缘回声无明显改变,内部回声减低、不均匀,可见弱/无回声。CDFI:病灶周围及内部血流信号增加。2.脓肿液化期:病灶边缘仍为高回声,内部液性区扩大,内壁及侧壁清晰显示,CDFI:周围血流信号增加。重要特征:急性炎症阶段,声像图伴随时间有明显改变。3.慢性脓肿期(少见):类圆形不均匀强回声灶,边界清,壁部分显示,较厚呈类圆形,界限清,厚壁,侧壁显示,无“回声失落”,周边肝组织见由高渐低的炎症反应带,内见不规则液性暗区液化期:1.肝脓肿腔内为无回声,脓肿壁为高回声,厚薄不等,不光滑;2.脓肿后方回声增强。肝脏占位性病变——肝血管瘤声像图表现形态及回声特征:多呈类圆形结节;回声强度与血窦、间质的比例有关,<2cm者多为强回声,5cm者半数为强回声。典型者呈“筛网状”改变。肝血管瘤边界特征:轮廓清楚,边缘呈高回声与肝实质分界明显,表面欠平整,呈细毛刺样凹凸状。回声消失及动态变化:深吸气后探头加压,血管瘤或一部分区域回声发生强-等或强-弱的变化,其回声可与肝组织相近而呈全部或部分“消失”。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癌(HepaticCarcinoma)2.临床症状及体征早期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典型表现:疼痛、消化系统症状、全身症状、转移症状3.分型: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一)肝癌的超声分型1.巨块型:(1)肿块>5cm,可>10cm,呈类圆形或分叶状;(2)边界不规则,声晕不清晰或消失;(3)内部强回声多见,回声不均,可有坏死液化区;(4)合并钙化可出现后方回声衰减。2.结节型(最多见):(1)肝内1个或数个(椭)圆形结节,直径约2-5cm;(2)边界较清,边缘细窄弱回声声晕,与肝实质分界清楚;(3)内部弱回声型多见。3.弥漫型:(1)肝脏多变形,边缘呈结节状不平整;(2)肝内正常纹理紊乱,弥漫分布不规则大小不等结节,边界显示不清;(3)肝内门静脉显示不清或中断、消失——常有肿瘤样回声充填。CDFI:多数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丰富,少数血流信号稀少或不能发现。(二)特征性声像图1.晕征:特征为其内侧缘清晰。2.侧方声影:声晕完整时易出现,肿瘤生长较快时不易显示。3.镶嵌征:肿块内出现极细的带状分隔,把肿瘤分隔呈地图状。此征为肝癌的重要特征,转移性肝癌罕见。4.结中结征:肿块内出现回声强度不同、质地不同的似有分界的区域。(三)间接征象1.肝脏肿大、形态失常,局部隆起2.肝内结构异常,如管道、叶间裂走行异常3.肝管可扩张\n4.门静脉栓塞5.淋巴结转移原发性肝癌1.原发性肝癌病灶,边界清,内可见多个结节样病灶,即“结中结”特征2.肿块周边与正常肝脏组织之间有低回声晕及侧方声影1.肝内见一巨块状实性占位,呈镶嵌征,边界清2.彩色多普勒示肿块内见血流丰富转移性肝癌声像图表现1.肝内多发,单发灶较少见。2.呈(类)圆形,边界清,形态规整。3.牛眼征或同心圆征:肿瘤中心呈强回声,边缘为弱回声,似晕征,为典型的转移癌征象。较大肿瘤中心易出现坏死,则形成无回声-强回声-弱回声三层同心圆征象。4.边缘特征:牛眼征边缘呈弱回声环,酷似“晕征”,但前者较晕征宽,内侧缘不清晰,外侧缘较清晰规整。5.好发于肝周边区域,尤其肝表面小病灶6.肝转移癌的回声表现多样,以强回声最多见。其次为弱回声型、等回声型、混合型、钙化型、囊肿型。肝创伤分类:(1)肝包膜下血肿:肝包膜与实质间的积液(2)肝实质血肿:回声随时间改变(3)肝破裂:肝区回声不规则,可显示包膜破裂或腹、盆腔积液。复习肝囊肿、肝包虫、肝血管瘤声像图表现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胆道系统的超声诊断一.关于胆管梗阻有无的判断1.肝内胆管扩张:超声检查见到肝内胆管扩张是诊断胆管梗阻的重要标准。正常左右肝管的超声测量,其内径一般<2mm,>3mm提示扩张。肝内胆管扩张,呈“平行管征”肝内胆管重度扩张:胆管极度扩张,呈树叉状或呈“星芒状”,“丛状”向肝门部汇聚。在肝外周可看到许多扭曲管状结构,即所谓“多管征”。2.肝外胆管扩张:肝外胆管显示扩张,是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的灵敏指征。“双筒猎枪征”或肝外胆管内径>8mm提示扩张。10mm为轻度扩张,11mm以上为明显扩张。“双筒猎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