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复习资料 13页

  • 199.78 KB
  • 2022-07-29 发布

审计复习资料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审计复习资料第一章: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的演进1、账项基础审计(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和舞弊,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2、制度基础审计(重点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和公允,是审计方法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3、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其他审计关系1、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相同点:都是外部审计,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同点:1)审计目标不同:政府审计是对单位的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的审计;前者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的审计2)审计标准不同:后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3)经费和收入来源不同:后者财政预算;前者来源于审计客4)取证权限不同:前者有关单位和个人应支持、协助;前者有赖于被审单位和相关单位的配合和协助,没有行政强制力5)处理方式不同:后者依法、行政强制力;前者提请、保留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2、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相同点:都是现代审计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同点:1)审计目标不同:后者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前者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进行的审计2)独立性不同:后者较弱;前者较强3)接受审计的自愿程度不同:后者为必须;前者为自由4)审计标准不同:后者内部审计准则;前者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5)审计时间不同:后者定期或不定期;前者定期第二章: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审计业务:1)审查企业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4)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内部控制审计、系统鉴证相关服务:1)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n1)代编财务信息2)税务服务3)管理咨询4)会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独资普通合伙: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合伙第三章: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责任种类通常所指针对注册会计师而言违约合同的一方或几方未能达到合同条款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商定期间内未按照业务约定书履行责任普通过失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合理的谨慎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的要求重大过失连起码的职业谨慎都不保持,对业务或事务不加考虑,满不在乎根本没有遵循专业准则或没有按专业准则的基本要求执行审计欺诈注册会计师舞弊,是以欺骗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明知委托单位的财务报表有重大错报,却加以虚伪的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法律责任的种类责任类型含义原因行政责任由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罚: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过失民事责任赔偿受害人损失违约、过失、欺诈刑事责任触犯刑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罚金、有期徒刑以及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等。欺诈注册会计师如何避免法律诉讼注册会计师减少过失和防止欺诈的措施n增强执业独立性n保持职业谨慎n强化执业质量控制注册会计师避免法律诉讼的具体措施1、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要求2、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3、与委托人签订业务约定书4、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5、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6、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7、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8、按规定妥善保管审计工作底稿\n第四章:鉴证业务的基本准则1、鉴证业务的定义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财务报表)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管理者)之外的预期使用者(股东等)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2、鉴证业务要素鉴证业务要素:是指鉴证业务的三方关系、鉴证对象、标准、证据和鉴证报告。三方关系:三方关系分别是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对由责任方负责的鉴证对象或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的信任程度。鉴证对象:鉴证对象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财务或非财务的业绩或状况、物理特征、系统与过程、行为等。不同的鉴证对象具有不同特征。标准:标准即用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的基准,当涉及列报时,还包括列报的基准。证据: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是注册会计师提出鉴证结论的基础。鉴证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鉴证对象信息(或鉴证对象)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符合适当的标准,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发表能够提供一定保证程度的结论。第五章:职业道德概念框架1、职业道德概念框架含义:职业道德概念框架旨在为会员提供解决道德问题的思路。思路:o识别对遵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威胁;o评价已识别威胁的重要程度;o采用必要的防范措施消除威胁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2、对遵循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及防范措施(1)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威胁o自身利益威胁o自我评价威胁o过度推荐威胁o密切关系威胁o外在压力威胁(2)防范措施含义:可以消除威胁或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的行动或者其他措施两大类:a)由行业、法律法规或监管机构规定的防范措施b)在工作环境中应采取的防范措施三个层次的防范措施a)会计师事务所层面的防范措施b)具体业务层面的防范措施c)客户内部系统和程序中的防范措施第七章:\n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一是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意见二是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管理层与治理层的责任,注册会计师责任1、治理层的责任:对财务报表报告过程承担监督责任治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或组织,治理层的责任包括对财务报告过程的监督,例如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2、管理层责任:1)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2)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3)设计、实施和维护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保证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而导致的重大错报。管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管理责任的人员或组织,管理层负责编制财务报表,并受到治理层的监督,例如经理层3、注册会计师责任: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什么情况下需要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含义: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一种态度,包括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表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报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职业怀疑要求对诸如下列情形保持警觉:1)存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2)引起对作为审计证据的文件记录和对询问的答复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信息;3)表明可能存在舞弊的情况;4)表明需要实施除审计准则规定外地其他审计程序的情形。什么情况下需注册会计师做出职业判断1.确定重要性和评估审计风险;2.为满足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收集审计证据的需要,确定所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实践安排和范围;3.为实现审计准则规定的目标和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评价是否已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及是否还需执行更多的工作;4.评价管理层在应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时作出的判断;5.根据已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如评估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作出的估计的合理性。审计存在哪些固有限制很难将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降为零1.财务报告的性质2.审计程序的性质3.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审计需要4.影响审计固有限制的其他事项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的理解1.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认定各类认定的含义各类认定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n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已发生的交易确实已经记录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已记录的交易是按正确金额反映的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被审计单位记录的交易经过适当分类2.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认定各类认定的含义各类认定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权利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3.列报相关的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认定各类认定的含义各类认定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发生及权利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应当披露的事项有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第八章:计划审计工作前需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目的:即注册会计师开展初步业务活动有助于确保在计划审计工作时达到下列要求:1.注册会计师已具备执行业务所需要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2.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意愿的情况;3.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n审计重要性(第三节需要全掌握)1、审计重要性含义(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做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性水平越高,说明可容许错报的范围或金额越大。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财务报表错报包括财务报表金额的错报和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虑。所谓数量方面,是指错报的金额大小,性质方面则是错报的性质。一般而言,金额大的错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更重要。在有些情况下,某些金额的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重要的。对于某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3)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信息需求而言的。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4)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由于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面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也不相同。5)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主要是因为对影响重要性的各因素的判断存在差异。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来合理评估重要性。2、审计风险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固定风险认定层次审计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1)审计风险含义: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2)重大错报风险含义: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方面考虑重大错报风险。a固有风险含义:指假设不存在相关的内部控制,某一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b控制风险含义:指某项认定发生了重大错报,无论该错报单独考虑,还是连同其他错报构成重大错报,而该错报没有被企业的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控制风险取决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的审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序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3)检查风险含义: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n检查风险的高低决定了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和审计意见类型。4)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3、重要性水平(1)初步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Ø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Ø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Ø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Ø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2)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Ø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Ø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称为“可容忍错报”。可容忍错报的确定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初步评估为基础。它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Ø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金额不重要的错报从性质上看有可能是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错报的性质是否重要时应该考虑的具体情况。l涉及的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l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和漏报。l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l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Ø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或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的一个或多个金额。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通常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50-75%。Ø审计过程修改重要性在审计执行阶段,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评价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或在审计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获取的信息,修正计划的重要性水平,进而修改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将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审计风险=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l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l2.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Ø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这里所说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n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和审计证据之间也是反向变动关系。4、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1)错报的定义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使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或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为使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实现公允反映,需要对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作出的必要调整。u错报可能由下列事项导致:Ï收集或处理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时出现错误;Ï遗漏某项金额或披露;Ï由于疏忽或明显误解有关事实导致作出不正确的会计估计;Ï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对会计政策作出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2)累计识别出的错报l事实错报事实错报是指错报产生于被审计单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对事实的忽略或误解,或故意舞弊行为。l判断错报由于CPA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l推断错报CPA对总体存在的错报作出的最佳估计数,设计根据在审计样本中识别出的错报来推断总体的错报。通常包括:Ï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Ï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5、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的考虑错报可能不会孤立发生,一项错报的发生还可能表明存在其他错报。注册会计师可能要求管理层检查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使管理层了解注册会计师识别出的错报的产生原因,并要求管理层采取措施以确定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实际发生错报的金额,以及对财务报表作出适当的调整。6、错报的沟通和更正7、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尚未更正错报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相比,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从金额上考虑错报的重要性)u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并且特定项目的尚未更正错报也低于考虑其性质所设定的更低的重要性水平,下同)。如果尚未更正错报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n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u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或接近重要性水平。如果尚未更正错报汇总数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通过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在任何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都应当要求管理层就已识别的错报调整财务报表。如果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是否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并考虑通过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降低审计风险。在评价审计程序结果时,注册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可能与计划审计工作时评估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第九章:审计证据特性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含义: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1)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证据要有证明力,必须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相关。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必须结合具体审计目标来考虑。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a特定的审计程序可能只为某些认定提供相关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认定无关。(实物的监盘存在所有权)b针对同一项认定可以从不同来源获取审计证据或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存货的存在实物证据书面证据)c只与特定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与其他认定相关的审计证据。(实物的监盘存在书面证据所有权)(2)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是指证据的可信程度。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环境。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时,通常会考虑下列原则:Ï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nÏ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Ï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比间接获取或推论得出的审计证据更可靠。Ï以文件、记录形式(无论是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存在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Ï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件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积极函证与消极函证的区别1、积极的函证方式: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被询证者在所有情况下必须回函、确认询证函所列信息是否正确会填列询证函要求的信息2、消极的函证方式:注册会计师只要求被询证者仅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予以回函3、在下列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消极的函证方式1)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2)涉及大量余额较小的账户3)预期不存在大量的错误4)没有理由相信被询证者不认真对待函证分析性程序的目的1、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2、实质性程序:直接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收集与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3、总体复核:用于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第十章:影响样本设计因素因素对样本的影响审计目的决定样本范围审计对象总体与样本量成反比可信赖程度与样本量成反比抽样与非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可容忍误差与样本量成反比预期总体误差与样本量成正比分层优化样本分布和数量12审计抽样工作流程1.确定审计目的2.定义误差3.定义审计对象总体4.定义测试期间5.确定样本量(1)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2)可容忍偏差率(3)预计总体偏差率(4)总体规模6.确定样本选取方法7.选取样本并进行审计8.评价抽样结果\n(1)分析偏差的性质和原因(2)计算总体偏差率(3)得出总体结论a.使用统计公式评价样本结果b.使用样本结果评价表1.书面说明抽样程序第十三章:简述风险评估程序和信息来源定义:是指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而实施的程序。信息来源:1、询问(管理层、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1)管理层和财务负责人①管理层所关注的主要问题②被审计单位最近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③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交易和事项,或目前发生的重大会计处理问题④被审计单位发生的其他重要变化。如所有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内部控制的变化等(2)内部审计人员、采购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其他人员询问的事项要针对不同人员而变化,目的是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有用的信息。2、实施分析程序定义: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使用的分析程序是将其用作风险评估程序3、观察和检查观察和检查程序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询问结果,并可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具体如下:(1)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2)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3)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简述其他程序和信息来源简述:询问外部法律顾问、专业评估师、投资顾问和财务顾问阅读外部信息,如证券分析师、银行、评级机构出具的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在行业的经济或市场环境等状况的报告,贸易与经济、法律或金融等方面的期刊或出版物。信息来源(包括提供其他服务所获得的信息)风险评估需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哪些方面内容六个方面内容:(1)相关行业状况、法律环境和监管环境及其他外部因素;(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关经营风险;\n(5)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内控存在哪些固有限制1、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2、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3、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4、串通舞弊5、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6、经营环境和业务性质的变化审计风险模型的利用(理解总结,利用它解答问题)注册会计师对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需采取哪些措施总体应对措施1、强调收集和评判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2、分派更有经验、更有技能的审计人员;3、提供更多的督导;4、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的因素;5、对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方法1.对某些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和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2.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3.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联系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审计方案有哪些实质性方案——仅实施实质性程序综合性方案——将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与实质性程序结合使用当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风险水平,拟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往往更倾向于实质性方案。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的理解1、含义:相对于风险评估程序而言,是指注会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它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2、性质:是指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目的和类型3、目的:控制测试目的是确定内控运行的有效性;实质性程序目的是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6、类型:具体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如检查、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型程序。7、时间:包含两个层面的时间含义第一个层面:注会何时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第二个层面: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和时点6、范围:是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数量。数量——抽取的样本量;对某项控制的观察次数在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范围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三点: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可容忍\n错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风险评估程序中了解内控与控制测试有何区别相同点:采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基本相同不同点:(1)内容不同:了解内控内容: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确定控制是否得到执行控制测试内容:控制由谁执行,控制以何种方式运行,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2)要求不同“了解内控”是必要程序,需要审计证据可少些,即注册会计师只需抽取少量的交易进行检查或观察某几个时点;“控制测试”是选择程序,需要审计证据较多,即注册会计师需要抽取足够数量的交易进行检查或对多个不同时点进行观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