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50 KB
- 2022-07-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预防医学》之环境与健康总结2010级临床8班白兴万人类环境与健康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自然环境(naturalenvironment)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等。社会环境(socialenvironment)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创造人工环境。它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可分为聚落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等。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二、构成环境的因素(—)生物因素(biologicalfactor)(二)化学因素(chemicalfactor)(三)物理因素(physicalfactor)(四)社会心理因素(socio-psychologicalfactor)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是组成生物圈的基本单位。生物圈大体上可分三大生态系统,即陆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除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结构外,还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三种基本功能,他们是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发展和演替的基础。食物链(foodchain)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一种以另一种为食,彼此形成的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生物富集作用:某些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食物链逐级增高,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环境中的浓度。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多种成分结合而成的统一体,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自调控能力: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开放性和稳定性: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可持续性: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周而复始。四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人和环境的统一性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公害(publicnuisance):人为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生产、生活、交通、其他。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含氮、磷的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造成水的感官性质和化学性质迅速恶化的现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1.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不同介质间迁移转化进行循环2.环境的自净(environmental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在经过一定时间后,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反应,浓度降低的现象。6\n•物理净化:稀释、混合、扩散、挥发等•化学净化:氧化、还原、水解、吸附等•生物净化:吸收、分解、降解、转化等3.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通过理、化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健康效应谱: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人群对环境因素反应的健康效应谱呈金字塔或“冰山“现象。(二)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损害作用的表现形式特异性损害急性危害:1.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2.事故性排放的环境污染事件3.核泄漏事故4.环境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慢性作用:1.慢性中毒2.致癌作用3.致畸作用4.致突变作用非特异性损害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一)污染物的理化特性(二)剂量或强度(三)作用持续时间(四)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五)个体感受性剂量----效应关系:污染物进入机体的剂量与机体所表现的生物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的群体中呈现某一化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一般用百分率表示!生活环境与健康空气物理性状与健康:太阳辐射、气象因素、空气离子化(可能考大题)太阳辐射紫外线A段(320~400nm)色素沉着作用B段(275~320nm)抗佝偻病作用和红斑作用C段(200~275nm)杀菌作用可见光(400~760nm):提高视觉和代谢能力,平衡兴奋和镇静作用,提高情绪与工作效率,红外线(760nm~1mm):热效应。使机体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增生气象因素包括气压、气流、气湿、气温等。气象因素与太阳辐射综合作用于机体,对机体的冷热感觉、体温调节、心血管功能、神经功能、免疫功能和新陈代谢功能有调节作用。空气离子化阴(负)离子:对机体有益,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止痒、止汗、利尿、降低血压、增进食欲、使注意力集中、提高工作效率等作用。阳(正)离子:可引起失眠、头痛、烦躁、血压升高等,对机体产生不良作用。轻离子:离子吸附周围的中性气体分子重离子:轻离子与空气中悬浮颗粒、水滴结合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比较高,而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空气中重离子数与轻离子数之比<50时,则空气较为清洁。空气污染的来源: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其他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间接效应急性危害:烟雾事件、事故性排放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特殊地理条件:海滨、靠山、低纬度;6\n特殊气象条件:强烈日光、气温逆增、无风或微风、夏季至初秋等;严重污染源:汽车尾气、工业生产和垃圾焚烧排放NOX和烃类物质—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很强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为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醛类、酮类等。人群急性中毒事件及大量物品毁损。慢性危害:对呼吸系统的影响、降低免疫力、引起变态反应、致癌作用、其他间接效应: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产生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增加,超过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造成直接、间接甚至潜在的危害,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农业生产中燃料的燃烧和生产过程的排放,另外交通运输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及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的排放也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水体富营养化:原因:氮和磷污染表现:藻类大量繁殖危害:恶化水的感官性状,降低水的溶解氧含量;破坏水生生态;产生藻毒素(肝损伤、神经毒性等),一般供水净化处理和煮沸均不能使藻类毒素全部失活,严重影响饮用水的质量。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细菌学指标:菌落总数:每毫升水中不超过100CFU(菌落形成单位)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游离性余氯:氯化消毒剂与水接触30分钟,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中不低于0.05mg/L。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浑浊度、嗅味、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铁、锰、铜、锌、铝、挥发性酚、阴离子洗涤剂、硫酸盐、氯化物、溶解性固体毒理学指标:氟化物、氰化物、砷、硒、汞、镉、铬(六价)、铅、银、硝酸盐等。放射性指标: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隐蔽性、累积性、不可逆性、地域性、治理周期长。生产环境与健康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occupationaldiseases)。只有当有害因素、作用条件和接触者个体特征三者联在一起,符合一般疾病的致病模式,才能造成职业性病损。职业病具有五个特点1.病因明确,病因即职业性有害因素,在控制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可消除或减少发病。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需达到一定的强度(浓度或剂量)才能致病,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3.在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对症综合处理,故发现愈晚,疗效愈差。5.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从病因学上说,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故必须强调“预防为主”,着重抓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诊断职业病的重要前提:职业史,诊断职业病的重要参考依据: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6\n(一)铅(Pb)1.理化特性:灰白色金属、熔沸点高、与空气迅速氧化为氧化亚铅、不溶于水可溶于酸。2.接触机会:铅矿开采冶炼、蓄电池制造业、含铅物质的接触。3.毒理:与红细胞高度亲和,累及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消化系统、肾脏。4.毒作用表现:神经:中枢和外周,中枢:头疼、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外周:感觉型|、运动型、混合型。消化:消化不良、腹绞痛。血液:贫血。其他:氨基酸尿、蛋白尿、糖尿、精子减少、流产、死胎、畸形胎5.处理原则:依地酸二钠钙、二巯丁二酸钠。6.预防原则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卫生学意义:1、化学组成、2、粉尘浓度3、分散度4、硬度5、溶解度6、电荷性7、爆炸性尘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矽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SiO2肺内潴留而引起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1)接触矽尘作业•通常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作业,称为矽尘作业。(2)影响矽肺的发病因素(3)基本病理变化:结节型矽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型矽肺、矽性蛋白沉积型矽肺、团块型矽肺。(4)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矽肺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体征,随着病程进展,尤其出现并发症后症状、体征才渐趋明显。最常见的症状是气短、胸痛、咳嗽、心悸,并逐渐加重和增多。体征可有干啰音、哮鸣音、湿性啰音等。•X线表现比较典型的有类圆形、不规则形小阴影及大阴影,是矽肺诊断的重要依据。其它表现如肺纹理、肺门、胸膜等改变对矽肺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并发症•矽肺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结核、肺及支气管感染、自发性气胸、肺心病等。其中以肺结核最常见。一旦出现并发症,则往往促进病情进展,使病情恶化,最终导致死亡。(5)矽肺的诊断(6)矽肺的治疗与处理(7)矽肺的预防食物与健康营养(nutrition):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综合过程。营养素(nutrients):食物中含有的、能维持人体生命与健康、保证人体生长发育、满足日常活动、劳动和工作需要的物质的总称。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平均需要量(EAR)满足某一特定人群中的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推荐摄入量(RNI)满足某一特定人群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相当于传统的RDA。RNI=EAR+2S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研究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可作为预防某些慢性病的摄入水平。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无危险的每日营养素摄入的最高限量。它不是建议的摄入水平。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1)蛋白质的含量(2)蛋白质的消化率表明蛋白质被消化吸收程度,与食物种类及加工方法有关。(3)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表明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程度,决定于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比值。食物来源与供给量6\n食物来源:动物性:畜禽类鱼类蛋类奶类植物性:豆类粮食类供给量:与生理状况及劳动强度有关,其产热值约为一日总热量的10~15%。动物性食物及大豆类食物供给的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应占总摄入蛋白质的1/3以上。脂类价值的评价(1)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油酸十八碳二烯酸(C18:2)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C18:3)(2)消化率(3)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2.食物来源与供给量脂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油脂、动物脂肪、肉类、乳类、蛋黄、动物内脏(类脂)、豆类、坚果类脂类供给量按其能量占总热能的百分比计算成人:20~25%儿童、少年:25~30%婴幼儿:30~45%1.碳水化物的生理功能*提供热量*参与营养素的代谢抗生酮作用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膳食纤维的功能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海藻多糖、木质素、碳水化合物生理作用:1.增强大肠功能2.减慢胃排空时间3.减慢餐后血糖的迅速升高4.降低血浆胆固醇、血脂水平5.有利于肠道益生菌的增殖碳水化物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来源:粮食、豆类(供给多糖)、根茎类食物、蔬菜水果(供给膳食纤维)供给量:按其热量占总热量的百分比计算,一般应占60–70%无机盐与微量元素在体内的特点:1、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不能在体内生成3、在体内分布不均匀4、元素间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钙:影响钙吸收的因素*食物的草酸、植酸、脂肪酸、膳食纤维不利吸收*VitD、乳糖、蛋白质有利吸收*摄入的钙、磷比值影响吸收*机体的需要(婴儿、孕妇、乳母)增加吸收钙的生理功能:构成骨骼牙齿、维持电节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参与酶活性、钙的食物来源:*奶及其制品*海产品*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类*野菜及绿色蔬菜钙的供给量:成人800~1000mg/日钙缺乏的临床表现:*婴儿的佝偻病*成人骨质软化症*老年骨质疏松症钙过量的临床表现:肾结石、干扰Fe,Zn,Mg,P的吸收、引起奶碱综合症、可能引起代碱中毒和肾功能不全。铁:铁的吸收率*与食物来源有关(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与体内需要量影响铁吸收的因素*膳食中植酸、草酸、多酚类化合物降低铁的吸收*维生素C、有机酸、动物肉类(肉因子)促进铁的吸收*机体的需要量与储存量铁的供给量:15岁以上男15mg/日女20mg/日铁的食物来源:丰富来源:动物血、肝脏、黑木耳、芝麻酱、大豆良好来源:畜禽肉类、红糖、蛋黄、动物肾脏一般来源:鱼、谷物、菠菜、芥菜微量来源:奶类、蔬菜、水果铁的缺乏和过量:缺乏:第一阶段:铁减少期第二阶段: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第三阶段:缺铁性贫血铁过量:急性:胃肠道出血坏死,慢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血色素沉着症。6\n慢性锌缺乏对机体的影响:*儿童生长障碍*性腺发育不全*免疫力下降*味觉障碍*皮肤疾患锌过量对机体的影响:贫血、免疫力下降、急性可出现恶心呕吐。锌的生理需要量*成年男子:1.4mg/d*成年女子:1.0mg/d锌的食物来源*贝类、鱼肉*动物肝脏、瘦肉*蛋类维生素: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一类有机化合物。维生素A(视黄醇,)生理功用:*参与视网膜内视紫质的合成与再生(暗适应)*维持上皮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促进细胞增生与分化(促进生长、发育)*增加机体的免疫力*抗氧化能力(抑癌作用)食物来源*动物性食物:肝脏、蛋黄、奶类等*植物性食物:红色、橙色、深绿色的蔬菜与水果维生素B1(硫胺素thiamine)生理功用:*参与能量代谢*维持神经、心肌、消化的正常功能维生素B1缺乏对人体的影响*干型脚气病*湿型脚气病*混合型脚气病食物来源:*粮谷类、豆类、坚果类*动物内脏、瘦肉、蛋类维生素C(抗坏血酸,ascorbicacid)生理功用:*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促进胶原合成,维持牙齿、骨骼、血管的正常功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阻断亚硝胺形成,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提高免疫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维生素C缺乏对人体的影响*毛囊过度角化*坏血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食物来源*新鲜蔬菜、水果地质环境与健康地方病病(疫)区基本特征:该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显著高于非地方病病(疫)区。%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引起该地方病的自然因素.%健康人进入病(疫)区,有患该病的可能。%从病(疫)区迁出的健康者(潜伏者除外)不会再患该种地方病。%病(疫)区内的易感动物也可罹患。%根除致病因子,病(疫)区可转变为健康化地区。地方病的流行特征:病种多,病情复杂•既有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血吸虫病、鼠疫等),也有地球化学因素有关的疾病(碘缺乏病)。•常见的地方病有: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硒中毒碘缺乏病(IDD)自然环境碘缺乏,导致碘摄入不足而造成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疾病统称。缺碘不仅可导致甲状腺肿大、克汀病,还可引起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高碘:占据过氧化酶活性基,妨碍酪氨酸氧化一种世界性疾病,其流行最广,病人最多,危害最严重。中国是IDD流行严重的国家。一般根据尿碘来制订其推荐的每日碘供给量。10岁以下儿童为40~120µg/日,成人为150µg/日,孕妇、乳母为200µg/日(该标准仅适用于非碘缺乏地区)碘缺乏时,出现胎儿早产、死产、先天畸形、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痴呆、矮小等,即克汀病。克汀病是涉及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地区分布的总规律:山区发病率高于平原、内陆发病率高于沿海、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在流行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一般在青春期,女性早于男性;越是流行严重的地区发病越早成年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越是流行严重的地区,男女患病率差别越小;重病区到轻病区男女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可从1:1到1:8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根本措施:控制氟来源,减少氟摄入,促进氟排泄,增强人体抗病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