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2-07-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或者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客观方面,行为人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行为。具体包括两方面,①行为发生在履行公务期间,即执行职务或者执行某项工作任务期间。②披离岗位,叛逃境外。行为人在境内履行公务期间,擅口离开工作岗位,叛变逃往境外。或者損离岗位,在境外叛逃。行为人在境外履行公职或者执行某项貝体任务时,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叛变逃走。主体,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主观方面,直接故意。本罪少背叛国家罪。相同,都具有出卖、叛离祖国的性质,主体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同,①主体范围不同。本罪主体仅限于屮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具他国家工作人员,而背叛国家罪的主体可以是任何中国公民。②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不同。木罪表现为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背叛国家罪表现为勾结外国或者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本罪与投敌叛变罪。相同,都具有反叛祖国的性质,主体都只能是中国公民。不同,①主体的具体范I韦I不同。投敌叛变罪的主体是任何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中国公民。②客观方面的行为不同。投敌叛变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投奔敌人营垒或者在被敌人抓捕、俘虏后投降变节两种形式。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不是在履行公务期间叛逃境外的,应按投敌叛变罪定罪判刑。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及不特定或对数人的牛命、健康或者重人公私财产的行为。客体,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该种犯罪一经实施,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愿意,都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造成众多人员的伤亡或公私财产的广泛损失,或者形成对公众工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客观方面,实施危及公共安全,已经造成严重后果,或者足以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的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必须以造成严重后果为犯罪成立的必耍要件以外,故意的行为即使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只要造成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状态,就构成犯罪。主体,既有一般主体,乂有特殊主体。少数犯罪要求由从事特定业务或具有特定职务的人员构成。主观方面,既冇故意也冇过失。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广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客体,生产、作业的安全,即从事生产、作业的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客观方面,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垂后果的行为。其包括3个构成要素:①行为人必须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②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必须发牛在牛•产、作业过程中,与生产、作业冇直接联系。③必须因违反冇关安全竹理规定的行为导致重大伤亡\n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主体,一般主体。主要是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包括対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个体、承揽工程者和无证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主观方面,过失。罪与非罪。本罪少口然事故、技术事故及技术革新和科学试验失败的界限。①自然事故,是指由于不能预见和不能抗拒的自然条件所引起的事故。②技术事故,是指由于技术条件或设备条件的限制而发牛的无法避免的事故。③技术革新和科学试验木身就包含着失败的可能性。区分的关键是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火以及是否冇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本罪少一般安全事故。和同点是行为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都有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而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后果。区别在于违反冇关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是否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本罪与失火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木罪的匝大损失后果也可以表现为火灾、爆炸、中毒事故,而R后三种犯罪的主观方面也是过失。区别的关键是行为发生的场合不同。本罪与危险物品策事罪。相同,都是过失犯罪,在客观上都因违反有关规定、制度而导致严重后果。区别,①主体范I韦I不同。木罪为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危险物品肇事罪则是从事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危险物品工作的人员或者一般主体。②行为发生的场合不同。本罪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而危险品肇事罪则只能发生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过程中。重人劳动安全事故罪,是指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人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客体,生产、作业场所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客观方面,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其包括两个构成要索:①安全牛产设施或者安全牛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②由于安全牛•产设施或者安全牛•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发牛重人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主体,一般主体。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主观方面,过失。而行为人対于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而没有采収改进措施的情况,则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危险物品肇事罪,是指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客体,危险物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的安全,即公共安全。客观方面,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严重责任示果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从事生产、保管、运输和使用危险物品的职工。主观方面,过失。其是针对所造成的重大事故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至于违反规章制度往往是明知故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是指公司、金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n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人的行为。客体,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正常管理秩序和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客观方而,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人的行为。其构成要素:①行为人实施了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②行为人的上述行为系利用职务便利实施。③行为人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数额较大。公司、-企业或具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屮,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应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论处。主体,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主观方面,故意。罪与非罪。①受贿的数额是否达到较大?②行为人收受的财物是否为合理的报酬或正当的馈赠?③在经济往来中以各种名义收受的回扣、手续费是否违反国家规定?本罪既遂,不仅要求行为人已经收受了数额较大的财物,还必须至少同吋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承诺行为。木罪所涉及的共同犯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受贿犯罪,应如何适用法律从而确定犯罪性质的问题。①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②利用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③分别利用各口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追究刑事责任,不能分清主从犯的,可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侵犯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对其造成重人损失的行为。客体,他人的商业秘密权。商业秘密权,是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对白己在特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屮,所形成、创造、整理和使用的特殊知识和信息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商业秘密的所有权人所享有的专有权和商业秘密的许可使用人所享有的使用权。商业秘密具有信息性、实用性、经济性、秘密性。客观方而,侵犯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对其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其包括两个要素。①行为人实行了侵犯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披露、便用或者允许他人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明知或者应知他人实施了前述三种行为的第三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业秘密。②对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重大损失是指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主体,一•般主体。包括任何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而,故意。由于商业秘密与国家秘密具有重合性,如果汕•露的商业秘密同时也是国家秘密,则按其屮的重罪定罪处圖。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从事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垂的行为。客体,国家的市场交易管理秩序。客观方面,违反国家规定从事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且情节严重。包括以下:\n①违反国家规定,即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中有关经营活动的规定。②行为人非法从事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买卖进岀口许可证、进岀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③行为的情节严重主体,一般主体。包扌舌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故意。罪与非罪。①非法经营罪与非法经营的-•般违法行为。区分的关键在于行为的情节是否达到严重的程度。②行为是否属于其他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主要从行为是否属于经营行为、行为是否为法律法规所明确禁止两个方面判断。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冇为II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主体,一般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抢劫菲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主观方而,直接故意。口以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为冃的。客体,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以毒品、假币、淫秽物品等违禁品为对象,实施抢劫的以抢劫罪定罪;抢劫的违禁品数量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抢劫违禁品后又以违禁品实施其他犯罪的,应以抢劫罪与具体实施的其他犯罪实行数邯并罚。抢劫赌资、犯菲所得的赃款赃物的,以抢劫罪定罪,但行为人仅以其所输赌资或所赢赌债为抢劫对彖,一般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罚。为个人使用,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取得家庭成员或近亲属财产的,一般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相关规定处理;教唆或者伙同他人采取暴力、胁迫等手段劫取家庭成员或近亲属财产的,可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客观方面,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暴力方法,是指对人身实施强烈的打击或强制,包插殴打、捆绑、伤害等,使被害人处于不能反抗或不敢反抗的状态。本罪与寻衅滋事罪。行为人实施寻衅滋事的行为时,客观上也可能表现为强拿硬要公私财物的特征。区别:①寻衅滋事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逞强好胜和通过强拿硬要來填补具精神空虚等口的,抢劫罪的行为人一般只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目的。②寻衅滋事行为人客观上一般不以严重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方法强拿便要财物,而抢劫罪的行为人则以暴力、胁迫等方式作为刼取他人财物的手段。对于未成年人使用或威胁使用轻微•暴力强抢少量财物的行为,一•般不宜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抢劫致人死亡”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血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的过程中,为了制服被害人的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行为人实施抢劫示,为灭口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和故意杀人罪定罪,实行数罪并罚。胁迫方法,是指行为人为了使被害人不敢反抗,以便当场非法占有其财物,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①必须是行为人以立即实施眾力侵害行为相威胁。如果行为人没有任何胁迫的表现,只是被害人自己感到恐惧,不应认定存在抢劫的胁迫方法。②威胁的目的是当场夺取财物或者迫使彼害人当场交付财物。如果采用胁迫方法,是要求被\n害人答应口后交付财物,不能构成抢劫罪,只能构成敲诈勒索罪。“准抢劫罪”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圖。这种犯罪称为准抢劫罪或转化型抢劫罪。其构成条件:①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的犯罪行为。有:盗窃、诈骗、抢夺接近“数额较大”标准的;入户或在公共交通工貝上盗窃、诈骗、抢夺后在户外或交通工具外实施上述行为的;使用暴力致人轻微伤以上后果的;使川凶器或以凶器相威胁的;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①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②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冃的是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罪与非罪。①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以犯罪论处。②山于借贷或其他财产纠纷,而使用强制方法夺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以抵债款或者作为抵押本人Z财物的目的,因行为人不具备非法占冇他人财物的忖的,只是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的方法不当,不构成抢劫罪。本罪与相似犯罪冒充正在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联防人员,以抓卖淫嫖娼、赌博等违法行为为名非法占有财物的行为定性。①冒充正在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抓赌、抓嫖”,没收赌资或者罚款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以招摇撞骗罪从重处罚。在实施行为中,使用眾力或者眾力威胁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②行为人冒充治安联防人员“抓赌、抓嫖”,没收赌资或者罚款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在实施行为屮,使用暴力的,以抢劫罪论。以暴力、胁迫手段索取超出正常交易价钱、费用的钱财的行为定性。①从事正常商品买卖、交易或者劳动服务的人,以暴力、胁迫手段迫使他人交出为合理价钱、费用相差不大钱物,情节严重的,以强迫交易罪定罪处罚。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买卖、交易、服务为幌子采用眾力、胁迫手段迫使他人交出与合理价钱、费用相差悬殊的钱物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本罪少绑架罪。①主观方面不尽和同。绑架罪中行为人既可能为勒索他人财物而实施绑架行为,也可能出于其他非经济目的实施绑架行为。②行为手段不尽相同。抢劫罪,行为人劫取财物一般应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具有“当场性”,绑架罪表现为行为人以杀害、伤害等方式向被绑架人的亲属或其他人或单位发出威胁,索取赎金或提出其他非法要求,劫取财物一•般不具有“当场性二绑架过程中又当场劫取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的,同时触犯绑架罪和抢劫罪两罪名,应择一重罪定罪处罚。传授犯罪方法罪,是指用语言、文字、动作、图像或者其他方式,将犯罪方法传授给他人的行为。客体是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传授犯罪方法的行为。犯罪方法,是指实施犯罪的一切经验、技巧、手段等,包括反侦查、逃避审判、预备犯罪、犯罪后逃匿、销毁罪证等方法。无论被传授人是否实施了传授人所传授的犯罪方法,以及是否已经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都不影响木罪的成立。主体,一般主体,多为有犯罪技能和经验的人。主观方而,故意。\n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在口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以及故意卩ri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虽未使用眾力、威胁方法,但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客体,国家机关、人民代表人会、红十字会、国家安全机关以及公安机关的公务。公务,是指公共管理事务,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人大代表依法执行职务的活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活动,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