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复习资料改版 25页

  • 336.47 KB
  • 2022-07-30 发布

免疫复习资料改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Chpl固冇免疫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及主要特点。答: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是牛•物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天然的、非特界性的免疫防卫机制。特点:1、先天获得(可以遗传)2、可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3、亦可参与对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细胞的清除;4、在启动、调节特界性免疫应答方面也起重要作用;5、无免疫记忆。膜式识别受体与病原相关模式的概念及主要特点。答:1、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PAMP):是模式识别受体(PRR)识别结合的配体受体,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冇的高度保守的分了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菌的寡肽糖和真菌的酵母多糖等;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而某些共有的分子结构,如磷酯酰丝氨酸等。PAMP的特征: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冇,而宿主细胞不产生;为微生物的生存或致病性所必需;为宿主天然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2、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PRR):主要是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PAMP的受体。来口不同组织部位的同一类型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均表达相同的PRR,具有相同的识别特性。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N冲酰甲硫氨酰肽受体、Toll样受体。PRR的特征:全部由胚系基因表达;组成性普遍表达;引起快速应答;能够识別各种病原体。单核一巨噬细胞表达的重要膜分子和主要生物学功能。答:1、甘露糖受体:与广泛表达于病原体的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了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结合,产生吞噬或胞吞作用。2、清道夫受体:可识別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及G■菌脂多糖(LPS)和G+菌磷壁酸等阴离子聚合体,也口J识别市细胞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氮酸(凋亡细胞重要表面标志)。它们参与对某些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同时也参与对丧失唾液酸的陈IH红细胞和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3、Toll样受体:监视与识别各种不同的疾病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机体抵抗感染性疾病的第一道屏障。其中TLR4不但可识別外源的病原体,还可识别内源性物质及降解物。Toll样叉体在获得性免疫中的具有识别作用。Toll样受体对获得性免疫应答类型具有调控作用。4^调理性受体:通过表面IgGFc受体(FcgR)和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ors,CR),识别摄収抗体(IgG)或补体(C3b/C4b)结合的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答:•补体的激活(一)经典途径特点:1.抗原抗体特异结合活化;2.反应顺序为Clqrs-C4-C2-C3-C5-C6-C7-C8-C9;3.产生3个转化酶:C1酶,C3转化酶,C5转化酶;4.产生3个过敏毒素:C3a、C4a,C5a。(二)旁路途径的激活特点:1.大然活化:在感染早期,与病原微牛物表面接触可促进具活化;\n2.含冇一个C3活化的正反馈调节环路;3.产生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4.C1,C4和C2不参与,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5.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起作用。(一)MBL途径特点:细菌多糖经MBL和MASP活化C4和C2。无C1的参与。MASP具有与活化的C1S类似的牛物学效应。抗原抗体复合物dgG或lgM)激活的C4+C2MBL途径|MBL+病原体甘霧糖残基丝氨駿蛋白酶>|MASP>C3bBb>|C4b2b(C3转化f|(34b2b3b(C5转化酶)C5—s~►C5bC3——►C3b-7~了B因2爲子(8转化酶)>|c3bBb3bi(C5转化酶)C6C7C8C9-»|C5b-9I(攻膜复合物)补体三条激活途径全过程示意图三条途径的区别见下表:区别点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途径激活物IgGl〜3或lgM与Ag复合物脂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和lgG4细菌U露聚糖残基、MBL参与成分C1〜C9C3,C5〜C9,B、P、D因了C2~C9C3转化酶C4b2bC3bBb同经典途径C3转化酶C4b2b3bC3bnBb同经典途径所需离子Ca2+Mg2+Mg2+同经典途径作用参为特界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作用参与非特性免疫,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在病原微生物感染早期起作用意义再次感染或感染后期参与特界性免疫初次感染或感染早期发挥I古I有免疫效应同旁路途径相同点:三条途径冇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溶解细胞。补体系统具有哪些生物学作用。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与细胞膜表而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担负抗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并参与免疫病理反应。组成的膜攻击复合物MAC(membraneattackcomplex):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MAC介导的细胞裂解作用补体系统活化膜攻击复合物溶解靶细胞(如奈瑟细菌等G阴性菌,异型红细胞等)\n(二)补体活化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调理作用:Ag(颗粒性)-Ab复合物C3b、C4b、iC3b结合于吞噬细胞CR吞噬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Ag・Ab复合物(可溶性)C3b或C4b与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CR结合吞噬清除。炎症介质作用过敏毒素作用:过敏痔素C5a、C3a和C4a、C5a>C3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C5aR、C3aR)释放活性介质(如组胺、口三烯及前列腺素等)过敏反应性病理变化。趋化作用:趋化因子C5a、C3a、C4a和C5b67、C5a、C3a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炎症反应。激肽样作用:C2a、C4a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炎性渗出、水肿免疫调节作丿IJ:C3b促吞噬细胞作用;C3b与B细胞表面CR1结合;促B细胞增殖分化。简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答:关系:1、固冇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固冇免疫应答彩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不同的细胞因子可调节特异性免疫细胞的分化方向,从而决定了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丿'0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应。特点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参打的细胞黏膜1二皮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NKT细胞、T细胞、B1细胞T细胞、B2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参与的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蛋白、酶类物质特异性抗体作用时相即刻・96小时96小时后启动识别受体膜式识别受体,胚系基冈直接编码,较少多样性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胚系基因片断发生重排,具有高度多样性识别特点总接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具有识别“非己”的能力T细胞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细胞直接识別抗原表位具有高度特界性作用特点不经克隆扩增和分化,迅速产生免疫作用,没冇免疫记忆功能经克隆扩增和分化,成为效应细胞后发挥免疫作川,具冇免疫记忆功能维持时间维持时间较短维持时间较长Chp2免疫细胞T细胞的发育过程:阳性选择/阴性选择/MHC约束性答: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过程:胸腺细胞的TCR分子能少基质细胞的口身MHC分子结合,这些细胞就得到刺激、存活、增殖并继续分化,TCR不能与自身MHC分了结合的胸腺细胞就在原处自行凋亡。与I类分子结合的DP\n细胞,CD8表达水平升高,CD4表达水平下降直至丢失;与II类分子结合的DP细胞,CD4表达水平升高,CD8表达水平下降最后丢失;不能与抗原肽MHC发生有效结合或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在胸腺皮质中发牛凋亡,此类以凋亡细胞占DP细胞的95%以上。部位:胸月泉皮质层/胸腺上皮细胞-MHC-peptide意义:获得了MHC限制性(MHCrestriction),即产生了能识别结合自身MHC分子的T细胞。能识别口身MHC该T细胞既分子■外来抗原肽复合物,也能识别口身MHC分子■口身多肽复合物。T细胞发育的阴性选择:过程: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高水平的MHC-I和MHC-II类抗原,并与口身抗原形成复合物,SP细胞如能识别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并显示高亲合力的T细胞,即发生凋广而导致克隆清除,与MHC分子呈小、低亲合力及不能识别自身抗原肽的T细胞克隆留卜-继续发育成熟。部位:应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意义:通过阴性选择获得口身耐受性,即清除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降。MHC约束性:T细胞受体(TCR)在识别APC细胞或者靶细胞上的MHC分了所提呈的抗原肽时,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与抗原肽结合的MHC分子类型,此现象即MHC限制性(MHCrestriction)□TCR-CD3复合体答:TCR:T细胞抗原受体(T-cellantigenreceptor):T细胞表tfri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结构;由a链、b链组成的异二聚体;胞内区特別短、不能传递信号;TCR属于IgSF;抗原特异性存在于V区;Va/Vb各有3个超变区:CDR1、CDR2、CDR3。CDR3的多态性/变异性最大,直接决定了TCR的抗原特异性。CD3分子:[tlge.de、zz6条肽链组成;跨膜区带负电荷的氨基酸与TCRa/b链跨膜区的带正电荷的氨基酸非共价结合;胞内区含「3个ITAM,传导由TCR接受的抗原信号。TCR/CD3复合体中的两个多态型亚单位(TCRciB或TCRY6)主要功能是识别结合MHC分子的抗原,而胞浆区非常短;CD3分子的主要功能是参与TCR/CD3复合体的装配和稳定以及信号转导\n主要T细胞亚群丁淋巴细胞亚群aBT细胞按功虢不同|Th1<1nz效应性Taa«8-ItK17丁rog调节件r细Hft-lj"h3杀伤性丁细胞!按CO分子不同(CIM*I细胞CD4+T细胞—CD3+CD4+CD8-T细胞:识别由13〜27个残基组成的外源性抗原肽,受自身MHCII类分了的限制。活化示,分化的效应细胞主要为Th细胞,但也有少数CD4+效应T细胞具有细胞壽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CD8+T细胞一CD3+CD4-CD8+T细胞:识別由8〜10个残基组成的内源性抗原肽,受口身MHC【分了的限制。活化后,分化的效应细胞为Tc(CTL)细胞,具冇细胞毒作川,町特异性杀伤靶细胞。B细胞的分化发育在骨髄中的分化成熟一抗原沖依赖期过程:骨髓中的pro-B细胞丢失CD43,即转化为pre-B细胞,进而发育为m+的不成熟B细胞;进一步发育为m+d+的成熟B细胞。B细胞分化的非抗原依赖期,进行阴性选择部位:骨髓小前B细胞意义:通过阴性选择获得白身耐受性,即清除白身反应性B细胞克隆。早期祖B细胞重链基因D-Jfi排晚期祖B细胞表达》链轻链基因V-J重排未成熟B细胞重链基因V-DJ31排大前B细胞表达P链1...=>表达轻链」m,gM成熟B细胞u>免疫耐受克隆删除表达从链表达preB受体(»:X5/VpreB)表达45链jmlgM表达轻链」mlgD输入外周T细胞库B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过程Imrrxjfwlcqy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活化、增殖分化一抗原依赖期过程:在外周,成熟的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球蛋口基因可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再加上抗原的选择,留下了表达高亲和力BCR的细胞克隆。此为亲和力成熟或B细胞的阳性选择。部位:在外周免疫器官、牛发中心\n意义:通过阳性选择获得高亲和力的B细胞BCR-lga/lgb复合体答:B细胞抗原受体(Bcellreceptor,BCR)复合物:胞膜免疫球蛋Ll(mlg):mlg的作用是结合特界性抗原,抗原结合位点位于VH和VL的高变区内。mlgH的胞内部分均很短,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产生的信号,而需要其他辅助分了的参与。lg/lg:lg/lg和mlg穿膜区均有极性氨基酸,藉静电吸引而组成BCR复合物。lg和lg的胞内区有ITAM基序,作为信号传导分子传导抗原少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答:参与对病原体等抗原性界物的杀伤消化和清除;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实施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免疫杀伤;加工提呈抗原,启动特片性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调节。NK细胞的主要抑制性/激活性受体,及其生物学功能答:杀伤细胞激活性受体(killer-cellactivatingreceptors,KAR):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激发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称为杀伤细胞活化受体;胞浆区氨基酸序列短小(shorter),不具信号转导功能,称为KIR2DS和KIR3DS。跨膜区含有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借此能与跨膜区带负电荷天冬氨酸、胞浆区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基序的DAP-12同源二聚体分子非共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功能,故属活化性受体。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killer-cellinhibitoryreceptors,KIR):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抑制NK细胞产生杀伤作川,称为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为跨膜糖蛋白,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具胞外区含有能与某些HLA-I类分子结合的结构域。胞浆区氨基酸序列较长(longer),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基序,如KIR2DL和KIR3DL,可转导活化抑制信号,故属抑制性受体。NK细胞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靶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胞内寄牛•菌感染细胞、真菌等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机制:穿孔素/颗粒酶作用途径Fas与FasL作用途径TNF-u与TNFR・I作用途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J-H(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DC细胞的成熟与功能的关系DC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答:细胞膜向外仲出许多很长的树状突起;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多种分子:高表达MHCII类分子;CDla>CDllc;共刺激分子:CD80、CD86;黏附分子:CD40、CD54;功能最强大的APC,惟一能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o迁移与成熟的动态过程:DC在捕获抗原过程、接受抗原的刺激屮,逐步成熟;DC在成熟过程中,其捕获和处理抗原的能力逐渐降低;DC在处理抗原过程中,提呈抗原的能力明显增强;伴随成熟过程屮,DC从非淋巴组织迁移到次级淋巴器官,从而激发T细胞应答。\nDC功能:摄収、加工并递呈抗原;参与T细胞亚群的分化;参与屮枢和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参与调节B细胞功能;参与固有免疫应答。NKT细胞和gdT细胞的基本特性答:NKT细胞:-•群细胞表面既有T细胞受体(TCR),又有NK细胞受体得特殊细胞亚群。在小鼠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受体分子的T细胞。胸腺内或胸腺外(胚肝)分化发育。主要分布于肝脏、骨髓、脾脏、胸腺。NKT细胞TCR缺乏多样性,抗原识别谱窄,町识别不同靶细胞表面CDld分子捉呈的共有脂类和糖脂类抗原,且不受MHC限制。NKT细胞生物学功能:1、免疫调节作用:NKT细胞是联系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之一;活化NKT细胞可分泌IL-4和IFN-g等细胞因子;IL-4可诱导CD4+ThO细胞向CD4+Th2细胞分化;IFN-g与IL-12协同作用,可使CD4+ThO细胞向CD4+Thl细胞分化。2、细胞毒作用:在相应抗原或细胞因子作用下,NKT细胞活化,并通过分泌穿孔素使某些病毒感染、胞内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和肿瘤靶细胞发生溶解破坏;也可通过表达FasL,经Fas/FasL途径使上述靶细胞发生凋亡。gdT细胞:gdT细胞的TCR由g和d链组成,gdT细胞主要分布于皮献、小肠、肺以及生殖器官等黏膜及皮下组织,是执行非特异免疫作用的T细胞,在黏膜免疫屮起重要作用,gdT细胞表而抗原受体缺乏多样性,识别的抗原种类有限,主要是某些病原微生物或感染/突变细胞表达的共同抗原,如感染后产生或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热休克蛋白、CD1提呈的脂类抗原、某些磷酸化抗原和病毒蛋白等,它们对•抗原的识别也与abT细胞不同,即可直接识别结合某些完整的多肽抗原,且不受MHC限制,gdT细胞是皮肤黏膜局部抗病毒感染的重要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机制与CD8+CTL基本相同,活化gdT细胞还可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Chp4主耍组织相容性抗原MHC、LMP、TAP、HLA的概念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基因群/染色体区域。人类口细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人类主要组织和容性抗原系统。编码该抗原的基因也称HLA。\n低分子虽多肽(LMP):将内源性蛋白切割为适当大小的多肽以便进入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内。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口(TAP):表达于内质网膜,主要与运送抗原多肽进入内质网有关。HLA分子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特点MHCI类分子答:I类基因及其产物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跨膜区胞浆区Lcda2a3组织分布:所有有核细胞表血重链的基本结构:由三个胞外结构域(al、a2、a3)、穿膜区和胞质区组成远膜端的两个结构域al和a2构成抗原结合槽a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结构域,是T细胞CD8分子结合部位Tm*cCC轻链的基木结构轻链为b2微球蛋白(b2m)、编码基因位于第15号染色体稳定重链并使其冇效表达于表面抗原结合槽二头封闭的凹杷,容纳抗原肽的最佳长度为9个氨基酸;其中第2位和第9位氨阜酸为锚着残基(anchorresidue)插入凹槽,底部的“袋”中,通过氢键与I分了结合抗原肽中间隆起部位作为T细胞表位被TCR识别。MHC11类分子三=2一一T¥c00WVW10II类基因及其产物组织分布:APC(DCs,Bcells,MR)、活化的T细胞a链和b链以非共价键组成异二聚体(dimer)各有二个胞外结构域(al、a2和bl、b2)、穿膜区和胞质区组成、al和bl形成抗原肽结合槽a2和b2结构域与I类分了的a3相似,与T细胞表面CD4受休结合II类分了抗原结合槽两个a■螺旋(分别来自al和bl链)组成凹槽的壁,使凹槽二头开放;八条b-片层(分别來自al和bl链胸成凹槽的底,底部有"袋”(pocket)。两个抗原肽结合槽反向相互结合与二个CD4分子结合MHC的生物学功能作为抗原肽受体结合并递呈抗原-MHC主要的生物学功能递呈自身抗原、与胸腺内CD8+T细胞/CD4+T细胞TCR结合,参与T细胞选择、分化与发育;参与递呈内源性抗原和外原性抗原,诱导成熟T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免疫调节NK细胞的“丧失自我”识別方式——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无需严格的MHC限制性.而\n是以“丧失自我”(missingself)的识别方式杀伤缺乏MTCI类抗原或I类抗原发牛突变的靶细\n胞。参与T细胞发育和黏膜免疫——经典HLAI类分了及II类分了通过胸腺中的阳性选择及阴性选择参与T细胞的发育Chp5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概念及其共同特性答:细胞因子(cytokine,CK):由机体多种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低分子量蛋口质或多肽的统称。能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牛物学作用。共同特征:多数为低分了量的多肽或糖蛋白;细胞因子一般在局部显示效应功能;细胞因子的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过程,半衰期短;通过少受体特界性结合启动效应作用,高亲和力;一种细胞因了可作用于多种细胞,多种细胞因了口J作用于一种细胞;一种细胞因子可影响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发挥牛物学效应;作用效应的非特异性。(1)Thl型细胞因子(IFN-gzIL-12,IL-2):介导细胞免疫的细胞因子。与CD8+CTL的增殖、分化和成熟有关;促进细胞免疫应答。IL-2:促进Thl、Th2、NK、CTL活化增殖,经正反馈机制而扩大免疫效应。IFN・:促进APC表达MHCII类分了;活化M,增强其吞噬和胞内杀伤能力;促进M产生多种细胞因了(IL・1,2,6等)和炎性介质(PEG等)来调节免疫效应;活化NK细胞,增强杀瘤和抗病毒作用。TNF-ci、LT: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诱导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向炎症局部迁移并发生慢性炎症反应;激活中性粒细胞并增强其吞噬杀菌能力;导致局部组织发生损伤和坏死。(2)Th2型细胞因子(IL-4JL-5):介导体液免疫的细胞因子。与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冇关;促进抗体生成;增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h3型细胞因了(TGF-b,IL-10):介导免疫抑制的细胞因了。介导免疫耐受、免疫抑制。(4)Thl7型细胞因子(IL-17):介导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新发现的表达IL-17的CD4+T亚群,通过分泌IL-17促进炎症反应。趋化因子的概念、种类及主要功能:(chemokine):一组小分子量(8-11kDa)蛋白;惟一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级家族的细胞因子;直接参与白细胞(特别是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激活炎症反应并起核心作用,刺激白细胞活化。根据半胱氨酸的位置、排列方式和数虽,被分为四个亚家族:CC趋化性细胞因了;CXC趋化性细胞因子;C趋化性细胞因子;CX3C趋化性细胞因子。根据趋化因子的表达状况分类:组成性表达的趋化因子;诱导性表达的趋化因子。功能:造血作用;淋巴组织的发育;口细胞迁移;伤口修复;新血管牛成;肿瘤的发牛与转\n移。Chp6口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CDfclusterofdifferentiation)将来自不同实验室、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的单抗统一为一个分化群体(CD)参与T细胞识别、黏附、活化的主要CD分子及功能答:1、CD3分子:由ge、de、zz6条肽链组成;CD3g、d、e链属于IgSF成员,通过跨膜区带负电荷的氨基酸与TCRa/b链跨膜区的带正电荷的氨基酸非共价结合;胞内区含1个ITAM,传导由TCR接受的抗原信号;z链胞外区通过二硫键组成组成zz同源二聚体;跨膜区带一个负电荷的天冬氨酸;胞内区含3个ITAM,传导由TCR接受的抗原信号。2、CD4分子:由单体肽链组成,胞外部分含有4个lg样的功能区。T细胞的辅助受体(coreceptor):K中远膜端的2个结构域能够与MHCII类分了的b2结构域结合;增强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辅助TCR识别抗原。3、CD8分子:由a链和B链组成,胞外各含有一个IgV区样的功能区。T细胞的辅助受体(coreceptor):CD8分子与MHC-I类分子的a3功能区结合,可增加TCR对MHC-I类分了递呈的抗原的敏感性;增强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辅助TCR识别抗原。4、CD28分子:主要表达于人外周T细胞。CD28分子与表达在APC±的B7分子结合,为初始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使T细胞活化和增殖。5、CTLA-4分了:表达于活化T细胞,与B7分了的亲和力显著高于CD28。CTLA-4分了同B7分子结合提供抑制信号给活化T细胞,阻止T细胞的增殖,限制T细胞分泌IL-2o6、LFA-1(CDlla/CD18):(lymphocytefunctionassociatedantigervl,LFA・1)属于整合素家族b2:aLb2;a链:CDlla,b2链:CD18;表达于T、B、Mo、M。7、ICAM-1(CD54):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M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表达广泛,炎症上调内皮细胞表达;是LFA-1的配体。8、CD2: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表达于胸腺、T、NK细胞;是LFA-3的受体。9、CD58: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3);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表达于T、B、NK、M、DC;是LFA-2的配休。参与B细胞识别、黏附、活化的主要CD分子及功能答:1、lga/lgb(CD79a/CD79b):lg/lg和mlg穿膜区均有极性氨基酸,藉静电吸引而组成BCR复合物;lg和lg的胞内区有ITAM基序,作为信号传导分子传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2、CD19:IgSF,B细胞的标记;参与B细胞活化3、CD21:CR2;成熟B,FDC;EBV受体4、CD81:四次跨膜超家族:B/T/M/DC/NK;HCV受体CAM的概念及种类、主要功能细胞黏附分子(celladhesionmolecules,CAM)是指由细胞产牛、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牛:、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了基础。种类:1、整合素家^(integrinfamily):最初是因该类黏附分子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integration)而得名。均山a、b两条链非共价健连接组成的异源双体(heterodimer)。a、b两条链均为I型膜蛋白;2>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superfamilyJgSF):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adhesion\nmolecule,ICAM)ICAM-1:CD54分布广泛,炎症上调表达;整合素b2组(LFA-l、Mac-l、P150)的配体a4bl和a4b7识别的IgSF分子;VCAM-l(CD106):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CAM)主要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了、IL-4.IFN-g上调表达;是整合素a4b7组的配体;MAdCAM-l(mucosaladdressincelladhesionmolecule)高内皮小静脉(HEV)高表达与L■选择素(CD62L)结合;3、选择素家族(slectinfamily):I型跨膜分子,冇3种结构域构成。P:platelet;L:leukocyte;E:endothelium。钙黏蛋口超家族(Ca+dependentcelladhesionmolecule,cadherin):Ca+依赖的I型跨膜分子;胞外区含5个重复结构域;胞质区与细胞骨架蛋白相连。选择素分布配体功能L选择索(CD62L)白细胞活化后下调sLex(唾液酸化的路易糖,CD15s)、外周淋巴结HEV上CD34、GlyCAM1口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参与炎症、淋巴细胞归巢到外周淋巴结P选择素血小板、巨核细胞、CD15s(sLex)、CD15、PSGL1(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CD162)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和血(CD62P)活化内皮细胞小板黏附E选择索(CD62E)活化内皮细胞CD15s(sLex)>CLA、PSGL1、ESL1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向炎症部位游走,肿瘤细胞转移总结功能:炎症过程屮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黏附分子参与淋巴细胞的归巢;黏附分了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与活化;黏附分子参与细胞的发育、分化、附着及迁移;黏附分子•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利浸润转移有关。Chp7抗原与抗原工程试述抗原的基本特性。答:1>异物性:抗原与机体Z间的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2、特界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3、相对分子质量4、可递呈性:抗原需经过APC细胞的加工才能被T细胞识别。试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答: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上的一个免疫活性区,负责和免疫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和抗体分子相结合)。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界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特性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n表位受体TCRBCRMHC分于必需无需表位性质主要是线性多肽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表位大小8T2个氨基酸(CD8*T细胞)12T7个虱基酸(CD4-T细胞)5T5个氨基酸、5~7个单糖或5~7个核昔酸表位类型线性衰位构彖表位;线性表位衰位位負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衰面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比较WImmunology试比较TD-Ag和Tl-Ag的特点。胸腺依赖非依赖性抗原的区别抗原决定簇Th细胞辅助漱牙的细胞引起免疫记产生抗体的种引起免疫应答的类忆类型TD-AgBT细胞是成熟B细胞能IgG等体液和细胞免疫TI-AgB细胞否未成熟B细胞不能IgM体液免疫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Ag属此类。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JI-Ag)需T细胞辅助或依赖程度较低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由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主要因素。1>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分子构象(conformation):某些抗原分子在天然状态下可诱生特界性抗体,但经变性改变构彖后,却失去了诱生同样抗体的能力。易接近性(accessibility):是指抗原表位能否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物理状态:一般聚合状态的蛋口质较其单体有更强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强于可溶性抗原。因此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表面,可增强英免疫原性。2、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3、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抗原剂量:要适屮,太低和太高则诱导免疫耐受;免疫途径:皮内免疫〉皮下免疫〉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易诱导耐受;注射间隔吋I'可:要适当,次数不要太频;耍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牛,明矶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n试述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异同点。答: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l-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牛•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oSAg的作用特点:具有强激活T细胞(CD4+T细胞)作用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不需APC处理,总接与MHC-II类分了和TCR-V结合;不受MHC限制,同MHC・II类分了结合,增加TCR与SAg的亲和力;可激活T细胞,乂可致T细胞产牛免疫耐受或抑制。普通抗原:普通蛋白质抗原可激活机体总T细胞库中万分Z—至百万分Z-的T细胞。特性普通抗原超抗原T细胞反应频率1/106~1/1041/20-1/5TCR结合部位TCRex.卩链CDR3区TCRV卩链8FM■2区MHC11类分子结合部位肽结合沟非多肽区(CX-螺旋)外侧MHC限制性+—APC存在++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特性比较6.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抗原工程中的应用。答: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各种多肽或蛋口质以融合蛋口的形式表达并展示在噬菌体表面,同时将其遗传密码包含于噬菌体内部,这使得蛋白质的功能与其基因密码有机的连结在一起。噬菌体展示的多肽或蛋白质与固相载体包被的受体/呢体特异性结合,经过儿轮“吸附一洗脱一扩增”的筛选富集过程,获得特界性的重组噬菌体。筛选出的噬菌体的结合特性可以进一步验证并从DNA序列推导出來。噬菌体选择方法适用于未知抗原及抗原表位的确定:抗体、短肽、细胞因子、受体、酶底物、酶抑制剂、抗体酶、DNA结合蛋口等。7・SEREX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抗原工程中的应用。答:SEREX(SerologicalanalysisofrecombinantcDNAexpressionlinbraries):重组cDNA表达文库的血清学分析。Pfreundschuh小组于1995年首先建立。SEREX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组成:①抽取新鲜肿瘤标本中的RNA,并纯化其中polyA+RNA,合成cDNA片段并转入ZAP表达载体,经过体外包装,人约(1〜2)X106菌斑被获得。为了减少假阳性菌斑数,事先用IgGCRl区片段与肿痫cDNA片段减数朵交,经过抽提去掉杂交片段。②应用患者血清扫描cDNA表达文库。将患者的血清经过大肠杆菌裂解产物吸收,最后将血清按照1:100稀释,把噬菌体斑扩增后转至硝化纤维膜上,经血清室温孵育24小时后,应用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人IgGFc抗体孵育1小时,进行显色反应。阳性克隆再次扩增进行第二伦筛选。③DNA测序。阳性DNA克隆经过裂解被转换成pBKCMV的形式,噬菌体DNA被纯化过,经EcoRI/xbal严格限制的酶消化,噬菌体中的阳性cDNA插入片段被口动测序仪测序。④反转录PCR法检测阳性克隆在正常组织的表达。⑤应用NorthernBlot分析阳性克隆mRNA的分了量,进一步证实阳性mRNA在肿瘤细胞中的存在。\n体细胞性高频突变(somatichypermutation)高频突变:毎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中大约毎1000个bp中就有一対发牛.突变(所有其他已知体细胞每次分裂中DNA分子的突变率约为1010bp)o亲和力成熟(affinitymaturation)抗体亲和力成熟(affinitymaturation):农达高亲和力抗原受体的B细胞,才能有效地结合抗原,并在抗原特异的Th细胞辅助下增殖,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同种型转换(isotypeswitch)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s^PC)^指能捕捉、力口匚、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synapse):T细胞与APC之间形成复杂而有序的超分子结构,也称多分子激活聚集体(supra-moecularactivationcluster,SMAC)①第一阶段:ICAMJ、CD2分别与配体配接,启动T\APC相互作用;②第二阶段:T\APC接触5分钟后,TCR-pMHC向接触面中央移动形成中央束,ICAMJ—LFA・1重新分布,逐渐在外周形成环状结构;③笫三阶段:中央束稳定化,在细胞松弛素D的作用下,中央朿不再移动。成熟型免疫突触可持续1h以上。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加工递呈途径的比较特点内源性抗原加工邃径外源mm加工途径递呈MHC分子I类歼n类分子应答的TMfcCD84TmCD41T细胞超来源内源性外源性产生部位胞质蛋白酹体内体.溶酶体MHCm部位内质网腔oWMnc伴随蛋白钙I殊TAP*tapsin递呈细胞所有有核细胞专职APCMHC限制性(MHCrestriction)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MHC限制性只冇在二次免疫应答中才能得到体现。B细胞的活化(第一信号,第二信号)及其涉及到的主要分子第一信号: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作用…C3d把CD19/CD21/CD81复合物与BCR复合物桥联在一起,把CD19“拉近”BCR,由CD19分了传导的信号就加强了由BCR复合物传导的信号。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会增高100-1000倍,亦即明显降低抗原激活B细胞的阈值。第二信号:CD40/CD40L可诱导静止期B细胞进入细胞增生周期。第三信号:活化的Th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Th2细胞分泌IL-4、IL-5及IL-6\n等细胞因子,Thl分泌IL・2、IFN-o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三个信号)识别信号(第一信号):三元复合体,双识别,CD4-MHCII/CD8-MHCI;启动激酶活化的级联反应,最终通过激活转录因了入核。激活信号(第二信号):众多的协同刺激分子和相应受体配对,CD28-B7、LFA2-LFA3>LFAl-ICAMo称协同刺激信号,主耍是B7CD28o其机制在于增强基因转录并稳定IL-2mRNA,促进IL-2的合成。牛长信号(第三信号):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三组受体一配体的结合MHC-抗原肽・TCRB7-CD28IL-2-IL-2R:IL-2受体由a、B、Y链组成,静止T细胞仅表达中亲和力IL-2R(3Y),激活的T细胞可表达高亲和力IL-2(apy)并分泌IL-2o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Th细胞的激活:初次免疫应答由DC或巨噬细胞负责摄取处理抗原;再次免疫应答由B细胞内吞抗原,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片段,以MHC-II—Peptide形式提呈给TH细胞。Th细胞提供B细胞笫二活化信号: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而CD40分子结合产生第二活化信号。活化的Th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特异性辅助“旁邻辅助”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应答过程\n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类别转换休细胞高频突变亮区◎暗区B细胞亲和力成熟中央母细胞(激活的B细胞)高亲和力◎记忆细胞浆母细胞OL通过结合IDC上的Ag-Ab复合物选择高亲和力中央细胞FDC中央细胞_低亲和力凋亡/低亲牯◎巨噬细胞生发中心CTL细胞的活化:双信号及CD4分泌的IL・2、IL・12和IFN・Y等作用下,Tc细胞活化。CTL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1.穿孔素(Perforin):在Ca++参与下可以插入靶细胞膜内形成管状孔道(类似于补体的攻膜复合物结构),最后导致细胞渗透压改变,水分子和Ca2+入胞、K+和蛋白大分子岀胞,细胞死亡。2.丝氨酸蛋门酶:即颗粒酶类,由CTL釋放并经穿孔素通道进入靶细胞内,通过激活靶细胞内的内切酶系统使后者DNA断裂,细胞发生凋亡。3.Fas-FasL介导的凋亡:活化CTL可高表达FasL,在CTL同靶细胞结合时可释出FasL同靶细胞表面的Fas分子结合,进一步启动凋亡信号通路,导致靶细胞的凋广。致敏CTL细胞的功能特征:1.只能杀伤携带有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或微生物;2.杀伤靶细胞时受MHCI类分子的限制;3.TC细胞在分化为致敏Tc吋有部分细胞可以成为记忆性Tc细胞,参与再次应答吋的细胞免疫反应;4.致敏Tc细胞在杀伤靶细胞后,可以继续杀伤带有相应抗原的其它靶细胞,即Tc细胞的再循环。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和二次应答(secondaryresponse):再次免疫应答与初次应答的不同之处(一)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1•概念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2特点(1)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2)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3)抗体亲和力低;(4)维持时间短;(5)总抗体水平低。(二)再次应答(secondaryresponse)1•概念: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2•特点(1)潜伏期短(约2〜3天);(2)抗体的种类以IgG为主;(3)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4)维持时间长;\n(5)总抗体水平高。Chpl4感染免疫请举例说明1你如何理解机体抗感染的免疫机制?请举例说明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休,维持机休内坏境稳定的牛理功能,属于免疫防御的范畴,机体可以识别和排除多种不同的病原体。一、抗胞内病毒感染免疫主要保护机制包括:1.单核吞噬细胞;2.NK细胞3.干扰素;4.ThlCD4+T细胞1.CD8+CTL;6.特异性抗体(lg)。1抗HBV感染免疫:机制:通过免疫损伤、细胞凋亡和非细胞毒效清除HBV途径:抗HBV特界性的CTL,细胞因子(P304图16-8),自身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介导的病理反应:病毒蛋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效应T细胞:CD8+CTL、CD4+Thl细胞、NK、M受感染的肝细胞表达病毒抗原、呈靶细胞体液免疫介导的病理反应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肝外损伤。肝毛细血管栓塞:急性肝坏死2抗禽流感病毒感染免疫体液免疫:在感染14天后出现中和抗体(slgA、IgG等)对同一亚型病毒冇牢固的免疫力。其中抗HA抗体可以阻止病毒侵入易感细胞,而抗NA抗能够阻止病毒扩散,可维持20天以上。细胞免疫:CD8+CTL可杀伤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细胞,病毒感染早期淋巴细胞减少,后期出现CD4+/CD8+T细胞比例的倒转,ALT增高,提示存在T细胞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此外,一些炎性CK增高介导肺泡性损伤。三、抗胞内细菌感染免疫抗细菌免疫根据细菌与机体细胞的关系,分为胞外菌(人部分)和胞内菌。结核病的免疫1结核病的细胞免疫MTb是胞内寄生菌,故机体免疫主要是细胞介导免疫(CMI),即是以T细胞介导,以M为效应的免疫反应。MTb初次感染被M吞噬形成吞噬体,如菌屋较少毒力较低,M所含溶菌酶和水解酶等可将英消化并杀火,这是固有性免疫的防御功能。多数原发感染者属此类型。如果被吞噬的MTb仍在M内存活繁殖,局部聚集愈来愈多的M及MTb,形成了早期原发病灶。MTb与宿主处于共生状态可持续多年,感染者的病悄处于稳定期。若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菌量较大,毒力较高,存活在M内的MTb也口J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或血液带至其他部位造成扩散。M又是APC,参CMI并作为效应细胞在抗MTb免疫中起着重要作用。M在提呈Ag给Thl细胞后,活化Thl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等作用于M,使M快速被活化。活化的Thl细胞可分泌IFN-、TNF-和表达CD40L,这是M发挥抗感染的重要效应分子。Thl细胞表达FasL,与Fas结合可杀死胞内病原菌慢性感染而失去活化能力的MThl细胞表达FasL,与Fas结合可杀死胞内病原菌慢性感染而失去活化能力的M。M分泌IL-12,使未受刺激的CD4+T细胞分化成Thl细胞,放大免疫效应;Thl细胞通过分泌IL-3和GM-CSF,刺激骨髓产生新的M;分泌TNF-和LT-,使炎症部位血悖内皮\n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使吞噬细胞易于粘附。Thl细胞辅助B细胞,使其产生强调理作用抗体,如lgG2a,增强M对病原体的吞噬;同时活化的M对宿主组织冇破坏性。M和Tri细胞分泌IL-10,抑制IFN・产生,从而抑制M活化,以达到生理平衡,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2结核病的体液免疫MTb感染示机体可产生抗结核抗体,以IgG为主,其能对细胞外MTb感染有保护性作用,但对胞内MTb保护性免疫甚微。3结核病的迟发型超敏反应郭霍现象提示,已感染MTb的机体再次感染时,发牛IV型超敏反应(DTH),其机制同CMI,由TDTH介导,但效应细胞是M。DTH再次受到MTb刺激时,迅速活化进入效应阶段。在炎症区M杀菌的同时亦可导致组织损伤,如结核病灶T•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结核病的DTH与CMI同时存在,但DTH在发生上先于CML2•请举例说明某一病毒或细菌如何诱发或逃逸机体抗感染免疫的机制隐匿:病原体通过感染免疫细胞木身或寄生在免疫应答不易发生之处而逃逸免疫攻击。诱变:病原体通过改变自身的抗原性而逃逸业已产生的免疫应答作用。抑制:病原体通过其本身结构和非结构产物,抑制、扌吉抗和阻断机体的免疫应答。1.病毒(2)抗原变异: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HIV⑵抑制被感染细胞的凋亡:痘病毒编码丝氨酸蛋口酶抑制剂抑制caspase酶的激活⑶阻断补体激活:痘病毒产生能与C4b结合的蛋白,阻断机体的补体经典途径激活⑷抑制NK与CTL细胞杀伤功能:HIV±调HLA-C.HLA-E与NK抑制受体结合而抑制NK活性;HIV卜•调HLA-A、HLA-B表达,逃逸特界性的CTL细胞杀伤功能,HBV卜•调DC表血免疫分子等⑸编码CK和趋化因了类似物:抑制机体的调节功能,EB病毒产生ILJ0类似物BCRF-1,抑制Thl产生IL・2、TNF-、IFN・2•细菌淋球菌胞壁LPS与人类细胞表血的糖脂分子结构和似,可逃逸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淋球菌分泌的slgAl蛋白酶,能破坏黏膜表而的slgAl抗体,使其能粘附到黏膜表而.肺炎球菌荚膜含唾液酸抑制补体的替代途径3.寄生虫⑴血吸虫:在于宿主长期共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逃避宿主免疫力的能力,从而得以能在宿主体内长期生存,这也是伴随免疫的一个特点。1)抗原伪装:寄牛于体内的血吸虫体表可包被有多种宿主抗原,如宿主的血型抗原(A、B和H型)、补体激活旁路途径的调节因子H和组织相容性抗原。2)抗原模拟:血吸虫具有与特定的寄牛宿主相对应的基因,当血吸虫寄生于宿主体内时,在宿主某些因索的刺激F,这些基因能合成宿主样抗原并在虫体表面表达。3)表膜改变:血吸虫在宿主体内发育过程中和遭受免疫攻击吋,其表膜能迅速脱落或更新,这种表膜发冇的变化或表面抗原的缺失也可使虫体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4)“表而受体”假说:尾蝴入侵后形成的早期童虫体表具有IgG的Fc受体,能与IgG特异性结合。结合后的IgG可被童虫体表的蛋白酶和肽酶分解,从而不能介导ADCC效应。同吋,抗体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三肽(Thr・Lys・Pro)还nJ抑制M的激活。5)抑制机体的免疫细胞功能Chpl6肿瘤免疫\n1•你如何理解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及肿瘤免疫逃逸中机制?肿瘤细胞表达肿瘤抗原,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这类抗原并产牛一系列免疫应答,从而攻击和清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牛长扩散。机体的抗肿瘤免疫由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构成体液免疫效应机制依赖于机体对肿瘤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效应机制包括:1.CD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2.ADCU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3.调理作用:抗体、补体的调理作用4.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某些肿瘤抗原与肿瘤的恶性转化、增殖和转移等密切相关,抗体与这些相应肿瘤抗原结合示,发挥阻遏作用。二.细胞免疫效应机制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中起着主要作用。1.CD8+CTL细胞:活化的CTL特异性杀伤相应的肿瘤细胞。特点为:(1)特异性:表现为双识别。(2)高效性:一个CTL可以连续杀伤多个和应的肿瘤细胞。(3)两种杀伤机制:分泌型杀伤和非分泌型杀伤。分泌型杀伤是指CTL分泌介质(穿孔素、颗粒酶(A、K、B、M、H)、TNF等)便肿瘤细胞裂解;非分泌型杀伤是指CTL通过膜表面FasL与肿瘤细胞表面的Fas结合后诱导细胞凋亡。2.CD4+T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1)释放IL-2,IFN-Y等,激活CTL、NK细胞、巨噬细胞,增强杀伤作用。(2)释放IFN-Y、TNF等,促进MHCI类分子的表达;TNF还可直接破坏肿瘤细胞。(3)释放IL—4、IL—5、IL—6等,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4)少数CD4+T细胞凭借TCR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衣血的肿瘤抗原肽一MHCII类分子复合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3.巨噬细胞(1)ADCC作用和调理作用(2)分泌TNF直接破坏肿瘤细胞(3)直接吞噬和溶解肿瘤细胞(4)CK(IFN-Y等)增强M的杀瘤作用4.NK细胞(DNK细胞不需抗原预先致頌,就能直接杀伤各种肿瘤细胞(通过细胞表而受体和分泌TNF等)。(2)ADCC作用。(3)CK(IL・2、IFN-Y等)能够增强NK细胞杀伤作用。5.NKT细胞是指表达NKR和TCR-CD3的T细胞亚群,活化的NKT细胞有两种功能:一是细胞毒作用:(1)分泌穿孔素,(2)诱导CD4+、CD8+双阳性细胞凋亡;二是免疫调节:(1)分泌大量IL-4,可诱导ThO向Th2分化,参与体液免疫应答或诱导B细胞发生lg类別转换;(2)分泌IFN-和IL-12,可诱导ThO向Thl分化,增强细胞疫应答(抗肿瘤作用)6.T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和上皮细胞。T细胞多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T细胞识别:HSP、脂类Ag:CD2分子复合物、某些病壽蛋口、磷酸糖等。功能:抗感染(粘膜免疫)和抗肿瘤作用,分泌IL・2、3、4、5、6、INF、GM-CSF等CK,参与免疫调节、介导炎症反应,增强早期非特异性免疫防卫功能。7.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可释放活性氧分子、TNF、口三烯等物质发挥抑瘤作用\n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肿瘤细胞,能够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但是许多肿瘤仍能在机体内生长,甚至使宿主死广,因此免疫肿瘤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研究肿瘤细胞如何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或是肿瘤细胞通过何种机制使机体不能产牛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卜•列因索可能与肿瘤逃逸免疫监视有关。1.肿瘤抗原免疫原性低下(1)肿瘤细胞不表达与正常细胞有质或量差别的抗原(相似性抗原)。(2)肿瘤抗原被多糖或纤维蛋白覆盖,造成肿瘤外形成纤维蛋白外壳(fibrincocoon),隔离了肿瘤抗原。(3)MHCI类分了表达的减少或缺乏(4)抗原加工处理缺陷:如LMP和TAP丢失。(5)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如肿瘤细胞不表达B7分子、ICAM和LFA-3等。2.肿瘤抗原诱发免疫耐受免疫原性弱的肿瘤抗原反复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对该肿瘤抗原产牛特界性的无应答,即免疫耐受。3.免疫选择是指某些对免疫监视敏感的肿瘤细胞被消灭,而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存活下来。其存活机制为:(1)抗原调变(antigenmodulation):抗肿瘤免疫导致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减少或丢失,细胞逃避免疫攻击。(2)抗原免疫原性弱:不能诱导免疫应答。(3)肿瘤细胞突变:逃避免疫攻击。4.免疫促进作用肿瘤患者血清中存在封闭因子,遮盖肿瘤细胞表而的抗原决定簇,阻碍免疫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封闭因了包括封闭性抗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可溶性肿瘤抗原。5.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了6.信号转导缺陷(效应T细胞功能界常)肿瘤患者瘤灶和外周血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及荷瘤动物的T细胞信号转导分子表型往往降低,IL・2及IL・2R表达下降,使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激活受阻。7.免疫豁免(immuneprivilege)肿瘤细胞低表达Fas,高表达FasL,并分泌可溶性的FasL活化的T细胞高表达Fas,Fas/FasL反击(Fas/FasLcounterattack)2•肿瘤的主动免疫疗法目的是什么?举例说明。主动免疫疗法(向体内输入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诱导机体产生特界性免疫应答而治疗疾病的方法。)1.非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1)非特界性刺激因子:常用的非特界性刺激因子有BCG、短小林状杆菌、左旋咪卩坐等,它们具有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增强被动免疫疗效的作用。(2)细胞因子:常用的有IL・2、IL・4,TNF、IFN・Y、GM・CSF、IL・21等。(3)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跖2•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1)原理:机体接种肿瘤抗原,诱导自身免疫系统产牛特界性免疫应答,其效应产物发挥特异性抗肿瘤作用。(2)肿瘤疫苗:灭活的肿瘤细胞或细胞滤液;抗原肽疫苗;基因工程瘤苗;DC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抗原模拟物);核酸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或基因免疫等)。\n被动免疫治疗:给机体输注外源性、具有免疫活性的物质(主耍指各种抗体)进行治疗的方法3.CT抗原、TSA、TAA、TSC、抗原调变、免疫豁免CT抗原,即Cancer-testisAntigen:同一肿瘤可冇多种静止基因表达(表16・3),这些基因表达的抗原称肿瘤特界性共同抗原肿瘤特开性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TSA):表达于肿瘤组织,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此类抗原既存在于肿瘤细胞,乂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但在肿瘤细胞常过量表达,如CEA和AFPo抗原调变(antigenmodulation):抗肿瘤免疫导致肿瘤细胞表血抗原减少或丢失,细胞逃避免疫攻击。免疫豁免:身体的某些部位易于接受同种、异种移植物,不易发生排斥反应。Chpl7移植免疫1、T细胞的直接识别与间接识别有何区别?directallo-recognition,受者T细胞的TCR直接识别供者APC表面的同种异型MHC抗原或抗原肽■同种界型MHC抗原的复合物indirectallo-recognition,供者的同种异型MHC抗原经受者APC加工处理,以同种异型MHC抗原肽■受者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被受者T细胞的TCR双识别。与一•般抗原激活T细胞的方式相一致。\n2、不同类型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是什么?同种移植反应宿主抗移卅i物反应(HVGR):受者免疫系统对供者的移植物(主耍是残爾的白细胞或称过路细胞、如成熟的DC和M)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类型:1.超急性排斥反应1.急性排斥反应2.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移植物屮的淋巴细胞识别受者组织抗原而发牛的一种排斥反应。前提:1.受者与移植物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符。1.移植物中含冇足够数量的免疫细胞。2.受者处于免疫无能或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状态。GVHR的机制:移植物中成熟的T细胞识别受者的界型组织相容性抗原,并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后者随血流至受者全身,对宿主发动免疫攻击。细胞因子网络失衡:过量的细胞因子的细胞毒作用\n排斥类型效应机制病理变化超急性排斥移植前己经存在的抗血型抗原的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血管内凝血急性排斥急性体液性排斥以抗MHC分子抗体和抗内皮细胞表面分子抗体结合相应抗原・激活补体系统•致血管损害为主•兼有炎症性CD4"T细胞/巨唤细胞效应机制参与,导致间质细胞损坏,导致血管炎急性血管炎急性细胞性排斥以CD8*CTL的细胞毒效应机制为主.兼有炎症性CD4・T细胞/巨噬细胞效应机制参与.导致间质细胞损坏急性间质炎慢性排斥急性排斥细胞坏死的延续和结果;炎症性CD4*T细胞/巨噬细胞相关的慢性炎症:反复多次抗体或细胞介导的内皮损害.管壁増焊和间质纤维化间质纤维化.移植相关血管硬化同种异型移植排斥的类型及其效应机制®Immunology异种移植反应超急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HAR)*人体内预存的天然抗体(XNA)-与移植物血管EC表血[(—半乳糖(galal-3gal)合一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供/受者间补体系统存在同源限制性一异种移植物的补体调节蛋片难以调控人补体激活迟发异种移植物排斥反应(DXR)再灌注损伤等血管内皮损伤细胞下基质成分暴露在MCP-3>RANTES等趋化因了参与下单核细胞及NK细胞浸润移植物EC激活产生TNFa、IL・1B和IFN-Y等微血管内血液凝聚及炎症发牛、血栓形成3、对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防治策略有哪些?器官移植成败主要决定于供受者间的组织相容性一、供者的选择:检测预存的抗体、HLA分型和交叉配型(MLR,关键性因素)等。二、移植物的处理:术前充分清除过客门细胞(passengerleukocyte)、骨髓移植时预先清除T细胞。三、抑制受者免疫反应:免疫抑制疗法(FK5O6、环抱霉素A、抗CD4单抗、抗CD8单抗、雷公藤等)、血浆置换、放射照射等。免疫抑制疗法局限性是:(1)对急性排斥反应有明显效果,长期应用有副作用;(2)对慢性排斥反应和血管病变发生,免疫抑制剂基本无效。四、诱导免疫耐受:诱导受者产生针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是彻底克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理所当然措施。五、移植后的免疫监测:淋巴细胞亚群和功能测定、免疫分子测定(细胞因子、抗体、补体等)\nMLR(mixedlymphocytereactin)混合淋巴反应定义1: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山于相互刺激而产生针对同利叶型抗原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是判断T细胞功能的一个体外实验模型。在器官移植屮,常用于从功能上评价供者与受者间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程度,为选择供者提供依据。定义2:两个无关个体功能正常的淋巴细胞在体外混合培养时,由于HLAII类抗原不同,可相互刺激对方的T细胞发生增殖的现彖。混合嵌合体(mixedchimerism):对致死量照射的小鼠植入去除T细胞的骨髓和同系小鼠骨髓,可形成混合嵌合体T细胞疫苗(Tcellvaccine,TCV):TCR可通过其独特型决定簇(克隆型决定簇)相互识别,形成一个“抑制■活化”的调节网络,维持口身耐受。体外用供者抗原刺激,激活受者特界性T细胞隆并进行扩增,用这种移植抗原特片性T细胞(灭活)作疫苗接种可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Chpl8免疫治疗1.AID发生机制可能有哪些?2.AID治疗面临哪些问题?解决总的思路应是什么?3.什么是SLE,RA,IDDM,Gravesdisease,Goodpasture'ssyndrome,epitopespreading,MS?4.你如何理解抗肿瘤免疫生物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