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0 KB
- 2022-07-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级审计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一、 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三种:1、 市场经济:大多数经济问题是由市场来解决的经济制度(政府不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2、 指令经济或计划经济: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3、 混合经济:上述两种形式在不同程度上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二、 供给与需求:1、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有效需求同时满足两个条件:a、消费者愿意购买b、消费者有支付能力)2、 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有效供给同时满足两个条件:a、生产者愿意供给b、生产者有供给能力)3、 市场均衡可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4、 均衡价格: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5、 弹性:是指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微小的百分比变动所做的反应。弹性的一般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第二节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一、 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多数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二、 影响因素:1、 不完全竞争:指当一个企业能够明显地影响其产品价格的状况。2、 外部影响:外部经济(生产的、消费的);外部不经济。3、 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商品(如国防、道路和电视广播等)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一、 国民收入的概念:1、 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2、 国内生产净值(NDP):一年内新增加的价值。(NDP=GDP-折旧等资本消耗)3、 国民收入(NI):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租金、利润和利息的总和。(NI=NDP-(间接税-津贴))4、 个人收入(PI):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PI=NI-未分配利润-所得税+转移支付+支付的利息)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一年内可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个人消费和个人储蓄)DPI=PI-个人所得税6、 \n国外净要素收入:指本国居民对国外、外国居民对本国从事投资和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差额7、 国民生产总值(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第二章 财政制度及财政政策分析一、 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四大目标)1、 物价稳定:指社会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并不是指物价水平稳定不变)2、 失业与充分就业a、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它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b、失业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二、财政政策内容:1、 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是指第二章 财政制度及财政政策分析一、 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四大目标)1、 物价稳定:指社会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并不是指物价水平稳定不变)2、 失业与充分就业a、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它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b、失业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二、财政政策内容:1、 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a、 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实质性支出)b、 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货币支出)2、 财政收入政策a、 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部分按课税对象分: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按收入中扣除比例分:累进税、累退税和比例税;b、 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三、 财政政策工具财政工具是财政当局为实现即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主要有: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改变税收和公债。四、 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的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1、 变动收入: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2、 改变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3、 \n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的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从总需求中挤出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从而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第三章 金融体系与货币政策分析一、 金融体系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并存构成现代银行体系。二、金融市场是资金借贷双方、证券买卖双方进行资金融通和证券交易的场所。三、 货币市场1、货币市场类型:a、短期信贷市场b、短期证券市场c、贴现市场 2、货币市场的特点a、 为短期资金流动提供方便,而不是把实际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b、 银行间同业拆借占主导地位,各种交易均无需签定贷款协议、手续简便。c、 证券大多具有准货币或近似货币性质,流动性高。d、 资金周转量大,流转速度快,时间短,利率多变,灵敏地反映短期资金供求状况。e、 资信要求较高,供款期限短而金额巨大,借贷风险较小,借贷成本较低。f、 短期信贷一般不限定用途,可由借款人自行安排。3、货币市场的功能:其主要功能是便利短期资金的转移和融通四、 资本市场1、资本市场的功能其主要功能是沟通国内及国际间长期资本流动,把各国的实际储蓄转化为中长期资金,最终形成社会投资,这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根本区别。2、资本市场的类型:中长期借贷市场;证券市场。3、资本市场的特点:a、 通过自身市场机制,组织和吸收利用中长期资金,并对其进行分配和再分配。b、 融资交易更注重安全性、赢利性和流动性。c、 涉及的风险较多、较大,绝非一个部门所能控制五、 金融风险1、 概念金融风险是指在经济主体的金融活动中,由于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其蒙受资金,财产和信誉等损失的可能性。2、 种类:a、经济性风险b、政治性风险c、社会性风险3、 特点:客观存在;动态风险;基本风险;投机风险;具有时间性 六、 金融风险管理1、 风险识别(是风险规避的基本前提)a、 应考虑哪些风险因素;b、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c、引起的后果的严重程度。2、 风险衡量(是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的衡量)a、 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多大;b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大。3、 \n风险规避的方法a、旨在消除风险因素,是经济损失产生的必要条件丧失。b、旨在对付经济损失较小的风险c、旨在控制风险因素,减少经济损失发生的概率或减轻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d、旨在使风险中的受损机会有相应的获利机会与之匹配,是经济损失与经济收益相互抵消。e、旨在利用大数法则,将承受同类金融风险的主体联合起来,共同抵御风险,分担可能承受的经济损失,借以减轻单个主体所承受的金融风险。f、旨在将蒙受经济损失的法律责任或财务负担转移给其他主体,借以间接降低经济损失发生的概率,减轻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七、 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手段被称为货币政策工具,有两种:1、一般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3、 选择性政策工具:a、直接信用控制(利率限额;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金融机构流动性条件规定,直接干预等)b、 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说,窗口知道等)第四章 开放的宏观经济与政策一、 国际收支(概念)1、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的“居民”是以居住地为标准的,包括个人、政府、企业三个部门。2、国际收支不平衡:(平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中其自主性交易收支自动相等或基本相等,不依靠调节性交易来调节,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3、国际收支产生不平衡的原因:a、世界及国内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b、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c、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d、资本移动的影响e、经济周期的影响二、汇率制度1、 汇率制度的形式主要有两种:a、固定汇率制:汇率由官方确定,两国货币间的汇率波动被限制在一定幅度内。b、浮动汇率制: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三、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1、 概念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即一国为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对本国经济进行间接或直接干预所采用的各种经济政策或直接管制措施,以及为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而采取的同他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办法。2、 \n采用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a、运用国家财政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财政开支的增减或税率的高低来实现的。b、运用国家货币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方法,主要是调整汇率和利率。3、 直接管制指一国的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按国际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以求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分为财政金融管制与贸易管制两种。《审计专业相关知识》一、宏观经济学基础1经济学基础2财政制度及财政政策分析3金融体系与货币政策分析4开放的宏观经济与政策二、企业财务会计1概论2流动资产3长期投资4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5流动负债6长期负债7所在者权益8成本计算9收入、费用及利润10财务会计报告11合并会计报表三、企业财务管理1总论2资金筹集管理3股利政策4流动资产管理5固定资产管理6成本、费用管理7财务预测和财务计划8财务报表分析四、法律1审计法2预算法3税法4票据法和证券法5公司法6行政处罚法7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8刑法\n《审计理论与实务》一、审计理论与方法1总论2审计分类3审计组织4审计法律责任5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质量控制标准6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7审计依据、审计证据、审计工件底稿8审计取证方法9内部控制及其评审10审计抽样11审计报告12审计管理二、企业财务审计1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2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3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4货币资金循环审计5工薪业务循环审计6固定资产循环审计7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8财务报告审计中级审计复习资料-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经济学基础一、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三种:1、市场经济:大多数经济问题是由市场来解决的经济制度(政府不对经济决策施加任何影响);2、指令经济或计划经济:由政府做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所有重大决策;3、混合经济:上述两种形式在不同程度上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二、供给与需求: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种商品的数量。(有效需求同时满足两个条件:a、消费者愿意购买b、消费者有支付能力)2、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有效供给同时满足两个条件:a、生产者愿意供给b、生产者有供给能力)3、市场均衡可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4、均衡价格: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n5、弹性:是指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微小的百分比变动所做的反应。弹性的一般公式: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第二节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一、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多数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二、影响因素:1、不完全竞争:指当一个企业能够明显地影响其产品价格的状况。2、外部影响:外部经济(生产的、消费的);外部不经济。3、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商品(如国防、道路和电视广播等)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一、国民收入的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2、国内生产净值(NDP):一年内新增加的价值。(NDP=GDP-折旧等资本消耗)3、国民收入(NI):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租金、利润和利息的总和。(NI=NDP-(间接税-津贴))4、个人收入(PI):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PI=NI-未分配利润-所得税+转移支付+支付的利息)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一年内可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个人消费和个人储蓄)DPI=PI-个人所得税6、国外净要素收入:指本国居民对国外、外国居民对本国从事投资和提供劳务所取得的收入差额7、国民生产总值(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第二章财政制度及财政政策分析一、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四大目标)1、物价稳定:指社会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并不是指物价水平稳定不变)2、失业与充分就业a、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它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b、失业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二、财政政策内容:1、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是指2、第二章财政制度及财政政策分析一、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四大目标)1、物价稳定:指社会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并不是指物价水平稳定不变)2、失业与充分就业a、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它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b、失业一般可以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二、财政政策内容:1、财政支出政策\n财政支出是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a、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实质性支出)b、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货币支出)2、财政收入政策a、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部分按课税对象分: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按收入中扣除比例分:累进税、累退税和比例税;b、公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三、财政政策工具财政工具是财政当局为实现即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主要有: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改变税收和公债。四、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的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1、变动收入: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2、改变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3、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的增大会在一定程度上从总需求中挤出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从而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第三章金融体系与货币政策分析一、金融体系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并存构成现代银行体系。二、金融市场是资金借贷双方、证券买卖双方进行资金融通和证券交易的场所。三、货币市场1、货币市场类型:a、短期信贷市场b、短期证券市场c、贴现市场2、货币市场的特点a、为短期资金流动提供方便,而不是把实际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b、银行间同业拆借占主导地位,各种交易均无需签定贷款协议、手续简便。c、证券大多具有准货币或近似货币性质,流动性高。d、资金周转量大,流转速度快,时间短,利率多变,灵敏地反映短期资金供求状况。e、资信要求较高,供款期限短而金额巨大,借贷风险较小,借贷成本较低。f、短期信贷一般不限定用途,可由借款人自行安排。3、货币市场的功能:其主要功能是便利短期资金的转移和融通四、资本市场1、资本市场的功能其主要功能是沟通国内及国际间长期资本流动,把各国的实际储蓄转化为中长期资金,最终形成社会投资,这是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根本区别。2、资本市场的类型:中长期借贷市场;证券市场。3、资本市场的特点:a、通过自身市场机制,组织和吸收利用中长期资金,并对其进行分配和再分配。b、融资交易更注重安全性、赢利性和流动性。c、涉及的风险较多、较大,绝非一个部门所能控制五、金融风险1、概念金融风险是指在经济主体的金融活动中,由于某些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其蒙受资金,财产和信誉等损失的可能性。2、种类:a、经济性风险b、政治性风险c、社会性风险3、特点:客观存在;动态风险;基本风险;投机风险;具有时间性六、金融风险管理1、风险识别(是风险规避的基本前提)a、应考虑哪些风险因素;b、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c、引起的后果的严重程度。2、风险衡量(是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的范围与程度进行估计的衡量)a、风险发生的概率有多大;b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多大。3、风险规避的方法a、旨在消除风险因素,是经济损失产生的必要条件丧失。b、旨在对付经济损失较小的风险c、旨在控制风险因素,减少经济损失发生的概率或减轻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d、旨在使风险中的受损机会有相应的获利机会与之匹配,是经济损失与经济收益相互抵消。e、旨在利用大数法则,将承受同类金融风险的主体联合起来,共同抵御风险,分担可能承受的经济损失,借以减轻单个主体所承受的金融风险。f、旨在将蒙受经济损失的法律责任或财务负担转移给其他主体,借以间接降低经济损失发生的概率,减轻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七、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手段被称为货币政策工具,有两种:1、一般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3、选择性政策工具:a、直接信用控制(利率限额;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金融机构流动性条件规定,直接干预等)b、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说,窗口知道等)第四章开放的宏观经济与政策一、国际收支(概念)1、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的“居民”是以居住地为标准的,包括个人、政府、企业三个部门。2、国际收支不平衡:(平衡)\n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经济交易中其自主性交易收支自动相等或基本相等,不依靠调节性交易来调节,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否则,就是国际收支失衡。3、国际收支产生不平衡的原因:a、世界及国内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b、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c、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d、资本移动的影响e、经济周期的影响二、汇率制度1、汇率制度的形式主要有两种:a、固定汇率制:汇率由官方确定,两国货币间的汇率波动被限制在一定幅度内。b、浮动汇率制: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1、概念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即一国为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对本国经济进行间接或直接干预所采用的各种经济政策或直接管制措施,以及为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而采取的同他国进行经济合作的办法。2、采用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a、运用国家财政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财政开支的增减或税率的高低来实现的。b、运用国家货币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方法,主要是调整汇率和利率。3、直接管制指一国的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按国际经济活动进行直接干预,以求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措施,分为财政金融管制与贸易管制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