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0 KB
- 2022-07-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物流与物流工程导论1.物流: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2.物流分类:按物流的作用与属性: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按活动的空间范围:区域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按物流系统的性质: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按从事的物流主体: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三。。、。。四。。、第五方物流3物流功能要素: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4.物流工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工程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优方案,以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为社会经济系统和企业提供最有力的支援和服务的活动过程5.物流工程构成:总体的网络工程系统和具体的技术工程系统。总体的网络工程系统包括物流信息网络工程,实物流网络工程。具体的技术工程系统包括包装工程,储存工程,输送工程,装卸搬运工程,配送工程,流通加工工程,供应链工程6.物流工程研究内容:物流系统,物流管理第二章设施规划与布置设计1设施规划与设计定义:以企业生产系统的空间静态结构(布局)为研究对象,从企业动态结构—物流状况分析出发,探讨企业平面布置设计目标,设计原则,着重研究设计方法与设计程序(步骤),使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和物流,人流,信息流得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配置和安排,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研究范围:厂址选择和设施设计。设施设计分为布置设计,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建筑设计,公用工程设计,信息系统设计目标:简化加工过程,有效的利用设备、空间、能源和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料搬运,缩短生产周期,力求投资最低,为职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职业卫生的条件原则:1、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这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降低消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规划设计的始终3、运用系统的概念,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系统的整体优化4、重视人的因素,运用人机工程理论,进行综合设计,并要考虑环境的条件5、设施规划设计是从宏观到微观,又从微观到宏观的反复迭代,并行设计的过程阶段结构:预规划,确定方案,总体规划,详细计划,规划实施,规划后2.厂址选择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德菲尔法,优缺点比较法定量分析法(成本因素法):盈亏平衡法,重心法,线性规划法,启发式方法综合因素法:加权因素法,因次分析法3设施布置的含义: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生产纲领,在以确定的空间场所内,从原材料的接收,零件和产品的制造,成品的包装,发运等全过程,力争将人员,设备和物料所需要的空间做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内容:工厂总体布置和车间布置。总体布置包括应解决工厂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仓库,动力站等各种作业单位和运输线路、管线、绿化及美化设施的相互位置,同时应解决物料的流向和流程、厂内外运输的连接及运输方式。车间布置设计应解决各生产阶段,辅助服务部门,储存设施等作业单位及工作地,设备,通道,管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同时应解决物流搬运的流程及运输方式原则:1.符合工艺过程的要求2.最有效的利用空间3.物料搬运费用最少4.保持生产和安排的柔性5.适应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管理的方便6.为职工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使之合乎生理,心理要求,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职工身心健康创造条件\n基本形式:工艺原则布置,产品原则布置,固定工位布置和成组技术布置基本流动模式:直线型,L型,U型,环形,S型4.系统布置设计要素:P产品,Q数量,R生产路线,S辅助部门,T时间阶段结构:确定位置,总体区划,详细布置,安装模式(程序):(1)准备原始资料(2)物流分析与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3)绘制作业单位位置图(4)绘制面积相关图(5)修正与调整(6)评价与择优5.基本要素分析:产品-产量分析,工艺过程R分析,作业单位S的划分(生产车间,仓储部门,辅助服务部门,职能管理部门)6.物流分析的方法:工艺流程图,物流相关表,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分析,综合相关表,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重点)第三章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一般的,物流系统具有输入,处理,输出,限制和反馈等功能,其具体内容因物流系统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1)输入输入包括原材料,设备,劳力,能源等。就是通过提供资源,能源,设备,劳力等手段对某一系统发生作用,统称为物流系统的输入。2)处理处理是物流本身的转化过程。从输入到输出之间所进行的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等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活动称为物流系统的处理或转化。具体内容:物流设施设备的建立;物流业务活动,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信息处理及管理工作。3)输出物流系统的输出则指物流系统与其本身所具有的各种手段和功能,对环境的输入进行各种处理后所提供的物流环境。具体内容:产品位置与场所的转移;各种劳务,如合同的履行及其他服务等;能源与信息。4)限制或制约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施加一定的约束称为外部环境对物流系统的限制和干扰。具体有资源条件,能源限制,资金与生产能力的限制;价格影响,需求变化;仓储容量;装卸与运输的能力;政策的变化等。5)反馈物流系统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中,由于受系统各种因素的限制,不能按原计划实现,需要把输出结果返回给输入,进行调整,即使按原计划实现,也要把信息返回,以对工作作出评价,这称之为信息反馈。信息反馈的活动包括:各种物流活动分析报告;各种统计报告数据;典型调查;国内外市场信息与有关动态等。物流系统的作业目标1)快速反应2)最小变异3)最低库存4)物流质量5)整合运输与配送6)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物流目标物流系统合理化的途径(1)选址阶段。选址阶段包括厂房布点,企业内部布局等,选址的决策结果对物流合理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设施布置阶段。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设施,合理配置和使用物流设施,系统设施应具有柔性(3)生产管理阶段。首先,要争取整个企业各个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管理上达到协调一致。其次按物流结构实现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的合理化,从而使整个物流系统达到最优。具体措施有:均衡生产,适当库存,合理运输,计算机化,职工主人化,连续改善。\n(4)销售阶段。(1)商务分离,建立物流基地,从而改善企业功能,优化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2)增加从工厂直接发货数量(3)减少输送次数(4)提高车辆满载率(5)实现计划运输(6)开展联合运输(7)选择合适的运输手段物流系统分析常用的理论及方法1)数学规划法这是一种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寻求最优方案的数学方法。其具体理论与方法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数规划,排队规划和库存论等。2)统筹法是指运用网络来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系统的各个环节。它用网络图来描述活动流程的线路,把事件作为节点,在保证关键线路的前提下安排其他活动,调整互相关系,以保证按期完成整个计划3)系统优化法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出使目标函数最优的解。物流系统包括许多参数,这些参数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同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4)系统仿真利用模型对实际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研究物流系统模型的建立原则1)现实性:系统模型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系统的客观实际,反映系统本质特征及其关系,去掉非本质的东西2)简明性:是指在满足现实性要求的基础上,尽量使系统模型简明,以节约建模的费用和时间。如果一个简单的模型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去建立一个复杂的模型,因为建造一个复杂的模型并求解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3)标准化:如果已有某种标准化模型可供借鉴,则应尽量采用标准化模型,或者对标准化模型加以修改,使之适合对象系统物流系统的建模方法1)推理分析法对于问题明确,内部结构和特性不很清楚的系统,可以利用已知的定律和定理,经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建立系统模型。例如,流通加工中的下料问题,就可以根据裁剪后的余料最少建立数学模型2)统计分析法对于那些内部结构和特性不很清楚的,且又不能直接进行试验观察的系统的,可以采用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模型3)人工模拟法当系统结构复杂的、性质不太明确,缺乏足够的数据且无法进行试验观察时,可以借助一些人工方法,如模拟仿真法或启发式的方法,逐步建立物理模型常见的物流系统模型1)最优模型最优模型是依赖精确地数学方程式和严密的数学过程来分析和评价物流的各种可选方案,从数学上可以证明所得到的是针对该问题的最优解2)仿真模型所谓仿真模型,就是以代数和逻辑语言作出的对系统的模拟,这种模拟通常要利用随机的数学关系,可以和说,仿真的过程,就是对系统模型的抽样的过程,仿真模型能真实地模拟系统过程,可用于物流系统中的各种规划,如仓库选址,物流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物流设备配置,物流成本分析等3)启发式模型仿真模型能够实现模型定义的真实性,最优模型能够实现寻求最优解的过程,启发式模型就是这两种形式的混合模型。启发式模型是以启发式方法为基础建立的系统模型。启发式方法指的是那些能指导问题求解的原理、概念和经验法则。对于一些无法求的最优结的问题,借助于这些启发式规则,可以得到满意解,但是无法保证得到最优解离散事件系统建模的一些基本概念1)实体实体是描述系统的三个要素之一,它是指组成系统的物理单元,如物流系统的堆垛机,进出货台、仓库、仓物及工件等。实体可分为临时实体和永久实体两类。2)事件\n事件是描述系统的另一基本要素。事件是指引起系统状态变化的行为,系统的动态过程是靠事件来驱动的。1)成分描述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成分与实体是同一概念,只是根据习惯,在描述系统时用实体,而在某些描述中用成分。成分分为主动成分和被动成分。2)活动两个相邻发生的事件之间的过程称为活动。它标志着系统状态的转移,例如,物流系统中,工件到达与入库之间,是排队活动。这一活动引起队列长度增加。3)进程若干事件与若干活动组成的过程称为进程。它描述了各事件活动发生的相互逻辑关系,例如,工件由车辆装入进货台,经装卸搬运进入仓库,经保管,加工到配送至客户的过程4)仿真钟仿真钟用于表示仿真事件的变化。在离散事件系统仿真中,由于系统状态变化是不连续的,在相邻两个事件发生之间,系统状态不发生变化,因而仿真钟可以跨越这些不活动区域。从一个事件发生时刻,推进到下一个事件发生时刻。仿真钟的推进成跳跃性,推进速度具有随机性。仿真钟推进方法有三大类;事件调度法,固定增量推进法和主导时钟推进法5)随机变量复杂的现实系统常常包含有随机的因素,在物流系统中工件的到达,运输车辆的到达和运输事件等一般都是随机的。这些复杂的随机系统很难找到相应的解析式来描述和求解。系统仿真技术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方法分类1面向过程的离散事件系统仿真2面向对象的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系统仿真在物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1物流系统设施规划与设计2物料控制3物料运输调度4物流成本估算物流系统仿真步骤1问题描述2设定目标与总体设计3建立仿真模型4收集和处理信息5确认6仿真模型的程序设计7仿真模型的程序设计8确认模型9设计实验10仿真运行11分析仿真结果12向决策者提出建议13建立文件数据库知识库独立性检验独立性检验,检验观察到的样本数据之间是否相互独立,即是否相互影响。如果数据之间没有影响,则称数据是独立的或随机的独立性检验,常用散点图,子相关图,趋势段测试这三种检验方法,要三种都通过才行第四章物流搬运系统设计与设备管理一、物料搬运:(1)搬运活性:由于物料的不同存放状态,导致的搬运作业的难易程度。(2)标准化:指物品包装与集装单元的尺寸,要符合一定的标准模数,仓库货架,运输车辆,搬运机械也要按标准模数决定其主要性能参数。(3)合理化原则:①不要多余的作业②合理提高搬运活性③利用重力④机械化⑤务必使流程不受阻滞⑥单元货载⑦系统化(4)叉车:叉车是一种用来装卸、搬运和堆码单位货物的车辆。它具有适用性强、机动灵活、效率高的优点。常见类型:①平衡重式叉车:使用最广泛的叉车,适用于在漏天货场作业,采用充气轮胎,运行速度快,具有较好的爬坡能力。②前移式叉车:是门架可以前后移动的叉车。运行稳定,不需要平衡重块,自重轻,能够降低直角通道宽和指教堆垛宽,适用于车间,仓库内工作。③插腿式叉车:采用插腿而非平衡重块保持稳定,从而减少通道宽度。常用于通道空间不足或空间宝贵的工厂车间、仓库,仓库内效率要求不高,但需要有一定堆垛、装卸高度的场合。④侧面叉车:视野好,所需通道宽度小于插腿式和前移式叉车,但是增加了额外的叉车行程,适用于存取悬臂式货架上的长料货物。⑤无人搬运车:靠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按规定导引路径行驶,不需要人员驾驶,安全性好,效率高。(5)设备管理发展过程:①\n事后维修(BM):又称故障修理,即设备发生故障或性能、精度降低到合格水平以下时所进行的非计划性修理,即出了故障再修,不坏不修。②预防维修(PM):为了防止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在故障发生前有计划地进行一系列的维修工作。这是以检查为基础的维修,利用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预测,有针对性地对故障隐患加以排除,从而避免和减少停机损失,分定期维修和预知维修两种方式。③改善维修(CM):是不断地利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和技术,改正设备的某些缺陷和先天不足,提高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及维修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④生产维修(PM):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的一种维修体制。包含事后、预防、改善三种维修方式的内容,对不重要的设备实行事后维修,重要设备进行预防维修,同时在修理中对设备进行改善维修。(6)全员生产维护TPM: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生产维修方式,其重点就是“生产维修”及“全员参与”通过建立一个全系统员工参与的生产维修活动,使设备性能达到最优。在除日本外的其他国家的理解是利用包括操作者在内的生产维修活动,提高设备全面性能。特点:全效率、全系统、全员参与。目标:停机为零、废品为零、事故为零、速度损失为零。推行要素:提高工作技能;改进精神面貌;改善操作环境。一、物料搬运系统分析SHA:(1)基本概念:适用于一切物料搬运项目,是一种条理化的分析方法。(2)4个阶段:①外部衔接②编制总体搬运方案③编制详细搬运方案④方案的实施。(3)程序:①物料的分类②布置③各项移动的分析④各项移动的图表化⑤搬运方法的知识和理解⑥初步搬运方案⑦修改和限制⑧需求的计算⑨方案的评估⑩选定物料搬运方案(4)5W1H概念及内容:Why(为什么)提示设计者评估环境,正确确定问题。What(什么)是关于移动什么物料的问题。Where(什么地点)和When(什么时间)是关于移动的。How(如何)和Who(谁)是关于方法的。(5)方程式:(6)各项移动分析:在分析各项移动时,需要掌握的资料包括物料:类别分析。路线:路线距离;路线的具体情况,衔接程度和直线程度,拥挤程度和路面情况,气候和环境,起讫点的具体情况和组织情况。物流:物流量;物流条件,数量条件,管理条件,时间条件。(7)各项移动的图表化:①物流流程简图(只可做分析和解释中作为一种中间步骤)②在布置图上绘制的物流图(表明路线距离,物流量,物流方向,可供搬运路线选择依据)③坐标指示图(距离与物流量)(8)物料搬运方法选择:①搬运路线:根据距离与物流量的大小确定搬运路线的形式。I直达型:物流量大、距离短或中等时采用,尤其是在物料时间上有紧迫要求情况下。II渠道型:物流量为中等或少量而距离为中等或较长时采用,尤其是在当布置是不规则的分散布置时更有利。III中心型:物流量小而距离中等或较远时采用,尤其当厂区外形基本是正方形的且管理水平较高时更有利。②搬运设施:I简单的搬运设备:价格便宜但可变成本高(直接运转费),适用于距离短和物流量小的情况。II复杂的搬运设备:价格高但可变成本低(直接运转费),适用于距离短和物流量大的情况。III简单的运输设备:价格便宜但可变成本高(直接运转费),适用于长距离和物流量小的情况。IV\n复杂的运输设备:价格高但可变成本低(直接运转费),适用于距离长和物流量大的情况。③搬运单元:I散装运输:运输中不易被破坏、受损,或不对周围环境引起任何危险,同时,散装要求物料数量大。II单件运输:适用于尺寸大,外形复杂,容易损坏和易于抓取或用架子支起的物品。III容器运输:单件物品可以合并、聚集或分批地利用桶、纸盒、箱子、板条箱等组成运输单元。容器运输最大好处就是减少装卸费。(9)物料搬运方法表示途径:①图例符号语言对搬运方法进行表示。常见的有D-直接型路线系统,K-渠道型路线系统,C-中心型路线系统。②在普通工作表格上表示搬运方法:I填写工作表格,列出每条路线上每种物料的路线系统、搬运设备和运输单元(物料品种单一或很少几种,在各路线上顺利流通而无折返时,这种方法适用)。II直接在以前编制的流程图上记载建议采用的搬运方法。III把每项建议的方法标注在以前编制的物流图上(相较之下更易于理解)。③在汇总表上表示搬运方法:适用于项目的路线和物料种类较多的场合。作用是可以全面了解所有物料搬运的情况,还可以汇总各种搬运方法,可以整合各条路线和各类物料的同类路线系统、设备和运输单元,这样可以吧全部搬运规划记载在一张表,并把它连同修改布置建议提交审批。第五章库存与仓储管理库存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库存是静止的,是指在仓库中暂时处于储存状态的物质,它是储存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广义库存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它表示用于将来某个目的而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库存的成本:有四个方面:库存持有成本、生产准备成本、订购成本、短缺成本。独立需求模型:经济订货批量模型EOQ、定量订货模型、定期订货模型、(自己仔细看)。关联需求模型MRP的原理:根据需求与预测来测定未来物料供应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它提供了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和数量。MRP的原理的依据:需求与预测。逻辑流程图:P166页,(自己看)。ABC分类法原理:依据库存物资重要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管理。ABC分类法的步骤:一是如何进行分类;二是如何进行管理。仓储的构成:主要由储存空间、货物、仓储设施设备、人员、作业及管理系统等要素构成。仓储系统的规划原则:系统简化原则、平面设计原则、物流和信息流的分离原则、柔性化原则、物料处理次数最少原则、最短移动距离,避免物流线路交叉原则、成本与效益平衡原则。仓储系统的选址原则:费用原则、接近客户原则、长远发展原则。仓储系统选址的程序:1、确定仓库选址的目标和原则、2、收集选址所需的基本条件、3、初步确定可供选择的地点等、4、评估分析后确定地点。仓库结构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平房建筑和多层建筑、仓库出入口和通道、立柱间隔、天花板的高度、地面。第六章物流配送与运输管理1.配送: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货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2.配送合理化原理:配送活动是要付出成本的。合理化的配送是以一定的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或在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下付出最小的配送成本。实现合理化原理\n1)标准化。尽可能多地采用标准化零部件和模块化产品,以减少产品多变而导致的附加配送成本。2)合并原理。充分利用车辆的运输工具的容积和载重量,将能够组合在一起的货物进行合理化的配装,降低单位货物的配送成本。3)差异化的原理。按产品的特点和销售水平设置产品的库存和运输方式及储存地点,满足不同客户服务水平的需要。4)延迟原理。通过合理安排贴标签,包装,装配,和发送等活动,将产品外观,形状及其生产,组装,配送等尽可能延迟到接到客户订单后再确定,以避免因供需脱节造成库存过多或过少所导致的配送成本增加。3.配送合理化可采取的做法:国内外推行配送合理化,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办法,简介如下: (1)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通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 (2)推行加工配送。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这次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人不增加太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 (3)推行共同配送。通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从而追求合理化。 (4)实行送取结合。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配送企业不仅成了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承担用户储存据点,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做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追求合理化。(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准时供应。从国外的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4.各种配送模式:根据国内外发展的禁烟及我国的配送理论与实践,主要形成了自营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共用配送模式和第三方配送模式。1)自营配送模式(一)定义——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并组织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与外部货物配送的模式。(二)优点——系统化程度高,对内满足配送需求,对外进行市场拓展。(三)缺点——投资规模大,成本费用高。(四)适用企业——大规模集团公司,连锁企业2)共同配送:两个或两个以上有配送业务的企业相互合作对多个客户开展配送活动的一种物流模式。优势:实现配送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配送企业的功能不足,促使企业配送能力提高规模扩大。缺点:配送货物繁杂,客户要求不一致,难于管理。运作主体多元化,主管人员管理协调存在困难。利益分配资源调度问题重重。商业机密容易泄露。共同配送产生原因:实现配送资源的有效配置,弥补配送企业的功能不足,促使企业配送能力提高规模扩大。3)第三方配送模式:交易双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来完成的一种配送运作模式。是指专门从事商品运输、库存保管、订单处理、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活动的社会化物流系统。特点:高效、成本低、个性化需求的满足4)共用配送模式:是几个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以契约的方式达到某种协议,互用对方配送系统而进行的配送模式。优点:企业不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就可以扩大自身的配送规模和范围,缺点: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以及与相关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重中之重5.组合配送1)概念——\n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采购方的小批量和多频次的要求,按照地域分布密集情况,决定供应方的取货顺序,保证JIT取货和配送。(2)适用情况与要求:拉式经营模式;小批量,多频次取货;门到门的服务;运输时间代替仓储时间;组合后的最佳经济批量;GPS全程监控;定单处理增值服务。组合配送特点: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整合操作完全可见性和管理;简单集中的流动;优化车辆的利用效率;有效地库存控制;一体化的IT平台支持。传统运输特点:供应商对运输独立管理;分散操作,缺乏合作即可见性;分散复杂的流动;地货物空间利用率;库存水平不变;无IT解决方案平台。6.配送策略:在才用配送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基础上,为了能满足用户需求,又不大致增加太多成本而采取的集体措施,可供选择的主要策略有转运策略,延迟策略和转运策略。1)转运策略。为了满足应急需要,在同一层次的物流中心之间进行货物调度的运输。因为需求预测不准确造成各需求点商品不符合时间,需要进行调整.2)延迟策略。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流系统中,人们借助信息技术快速获得需求信息,可使产品的最后制造和配送延期到收到了客户的订单后再进行,从而使不合适的生产和库存呗减少或被消除。3)集运策略。由于“二律背反”原理,一种物流技术的应用会产生一些有利的优势,但同时也会带来不足,延迟技术也是如此。集运是为了扩大运输规模,采取相应措施使一次装运数量达到足够大的运输策略。第七章物流管理与控制1.物流管理层次:物流管理基础与前沿物流管理必备知识物流管理的层次和很多管理活动一样,根据对企业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物流活动分成三个层次:管理层,控制层,作业层。只有各层协调配合才能合理地,有效地实现企业物流系统的总体功能。 (一)、物流战略管理。企业物流战略管理就是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立场上,就企业物流的发展目标、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战略定位以及物流服务水准和物流服务内容等问题作出整体规划。\n(二)、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管理。企业物流战略确定以后,为了实施战略必须要有一个得力的实施手段或工具,即物流运作系统。作为物流战略制定后的下一个实施阶段,物流管理的任务是:设计物流系统和物流网络,规划物流设施,确定物流运作方式和程序等.形成一定的物流能力.并对系统运营进行监控,及时根据需要调整系统。物流营运策略有延迟策略和集中运输策略。 1.延迟策略延迟是一种能减小预测风险的策略。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中,库存量的确定较多地依据预测,生产都要适当提前,保证一定的库存量。如果需求变得是完全确定的,那么产品的制造可以被推迟到最后进行,过早的生产和不恰当的库存都能够被减少,甚至消除。延迟可分为生产延迟和物流延迟两种。延迟策略实施的前提条件与特点无论是生产延迟还是物流延迟都需要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没有准确快速的信息传递,任何的延迟方式都将难以实行。 2.集中运输策略在物流中存在着一对矛盾,即规模经济性与客户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延迟策略比较好地处理了这对矛盾。但在许多地方还是不得不采用小量、甚至单件运输的方式。在有些场合下采取集中运输的策略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从操作形式看有三种基本的集中运输方式。 (1)区域化集中运输。区域化集中运输是把运往某个区域的不同客户的货物集中起来运输。(2)预定送货。由于在预定期内有可能集中到较大的运输量,因此即与客户商定一个运送计划,保证按时送到。(3)联营送货。这是一种更灵活的办法,即由第三方提供运输服务。专业的运输公司它的服务对象比较广泛,具备把多个货主分散的货物集中起来的条件,比较容易实现集中运送。(三)、物流作业管理。根据业务需求,制定物流作业计划,按照计划要求对物流作业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和指导,对物流作业的质量进行监控。2.实施物流作业管理的优化实施:通过物流作业成本核算和物流作业分析,获得了大量物流作业的相关信息,就可利用这些信息进一步对物流作业流程进行优化管理。从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的角度出发,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式以实现作业链整体最优和总成本最低:1).作业消除(ActivityElimination)即消除无附加价值的物流作业。首先,企业必须确认不能实现价值增值的作业,进而才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例如,厂商为确保产品是用优质的原料生产,常对购入的原料进行检验,这就导致对产品进行拆箱和装箱的重复物流作业。如果企业选择高质量原料的供应商,即可消除检验作业,从而减低成本。2).作业选择(ActivitySelection)从多个不同的作业(链)中选择最佳的作业(链)。不同的物流策略通常会产生不同的物流作业,例如不同的产品分销策略,会产生不同的分销作业,而作业必然产生成本。因此,每项产品不同的分销策略将会引发不同的物流成本。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物流成本最低的分销策略。3).作业减少(ActivityReduction)以改善已有物流作业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物流活动所耗用的时间和资源。例如,改善产品的包装作业,通过整合包装降低装卸次数及其成本。4).作业分享(ActivitySharing)利用规模经济提高相应物流作业的效率,也就是提高作业的投入产出比,以降低作业动因分配率和分摊到产品中去的物流成本。例如,通过对多个零售店的共同配送,提高货车的重载率,就可减少单位产品的运输成本,进而降低总物流成本。3.精益物流的概念:是运用精益思想对企业物流活动进行管理,通过消除生产和供应过程中的浪费,以减少备货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n前提:正确的认识价值流。目标:根据顾客需求,在踢欧冠呢满意的顾客服务水平的同时,把浪费降低到最低程度。基本原则:从顾客出发;从整体出发;逐步完善;及时创造有顾客拉动的价值;不断地消除。方法:过程活动图,供应链反应矩阵,产品漏斗图,需求扩大图,决策点分析图,试题结构图,质量过滤图设计原则:1)满足需求。2)减少浪费原则3)逐步完善原则4)整体优化原则4.电子商务物流的概念:基于互联网技术,旨在创造性地推动物流行业发展的新模式:致力于把世界范围内最大数量的有物流需求的货主企业和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都吸引到一起,提供中立,诚信,自由的网上购物刘交易市场,帮助物流供需双方高效达成交易。特点: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1)信息化;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2)自动化: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3)网络化:物流领域网络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活动主要特征之一。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所谓的企业内部网(Intranet)4)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5)柔性化:柔性化本来是为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而在生产领域提出的,以便使企业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来灵活调节生产和工艺。5.供应链物流模式:根据协调运作生产、供应活动、销售活动和物流活动的机能的差异性,可以把生产企业供应链物流归纳成三种模式:批量物流、订单物流和准时物流。 1)批量物流的协调基础是客户需求的预测,生产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基于对客户需求预测而产生的。在预测前提下,生产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是批量运营的,批量采购、批量生产和批量销售,这也必然伴随着批量物流。 2)订单物流的协调基础是客户的订单,生产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基于客户订单而产生的。在订单前提下,生产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订单展开的,根据订单进行销售、生产和采购,而物流也是根据客户订单产生的经济活动而形成。订单物流主要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以最终消费者的订单为前提的最终消费者的订单驱动模式,如戴尔模式;二是以渠道顾客的订单为前提的渠道顾客订单驱动模式,如海尔模式。海尔式物流最大的特点是“一流三网”的物流体系。“一流”是订单流,海尔通过客户的订单进行采购、制造等活动,海尔的客户主要是海尔专卖店和营销点,所以海尔是渠道顾客订单驱动的供应链物流模式。3)准时物流是订单物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建立在准时制管理理念基础上的现代物流方式。准时物流能够达到在精确测定生产线各工艺环节效率的前提下,按订单准确的计划,消除一切无效作业与浪费,如基于均衡生产和看板管理的丰田模式。6.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方法: 1)、联合库存管理(JMI)供应链物流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联合库存管理。所谓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建立起整个供应链以核心企业为核心的库存系统,具体来说,一是要建立起一个合理分布的库存点体系,二是要建立起一个联合库存控制系统。这里强调以核心企业为核心 2)、供应商掌握库存(VMI)供应商掌握库存VMI(VendorManaged\nInventory),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出现以后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库存管理方式。就是供应商掌握核心企业库存的一种库存管理模式.是对传统的由核心企业自己从供应商购进物资、自己管理、自己消耗、自负盈亏的模式的一种革命性变动。3)、供应链运输管理除库存管理之外,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运输管理。但是运输管理相对来说,没有像库存管理那样要求严格、关系重大。因为现在运力资源丰富,市场很大。只要规划好了运输任务,很容易找到运输承包商来完成它。因此运输管理的任务,重点就是三个,一是设计规划运输任务,二是找合适的运输承包商,三是运输组织和控制。4)、连续补充货物(CRP)连续补充货物(CRP,ContinuousReplenishmentProcess),就是供应点连续地多频次小批量地向需求点补充货物。它基本上是与生产节拍相适应的运输蓝图模式。主要包括配送和准时化供货方式。配送供货一般用汽车将供应商下了线的产品按核心企业所需要的批量(日需要量、或者半天需要量)进行频次批量送货(一天一次、二次)。准时化供货,一般用汽车、叉车、或传输线进行更短距离、更高频次的小批量多频次供货(按生产线的节拍,一个小时一次、二次)、或者用传输线进行连续同步供应。5)、分销资源计划(DRP)DRP是分销需求计划(DistributionRequirementPlanning)的简称,它是MRP原理和技术在流通领域中的应用。该技术主要解决分销物资的供应和调度问题。基本目标是合理进行分销物资和资源配置,以达到既有效地满足市场需要又使得配置费用最省的目的。6)、准时化技术(JIT)准时化技术,包括准时化生产、准时化运输、准时化采购、准时化供货等一整套JIT技术。这些在供应链中基本上可以全部用上。它们的思想原理都一样,就是四个“合适(Right)”: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货物、按合适的数量、送到合适的地点。它们的管理控制系统一般采用看板系统。基本模式都是多频次小批量连续送货。7)、快速、有效的响应系统(QuickResponse、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快速响应系统(QR,QuickResponse)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塞尔蒙(KurtSalmon)公司提出并流行开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系统,主要的思想就是依靠供应链系统、而不是只依靠企业自身来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效率。一个有效率的供应链系统通过加强企业间沟通和信息共享、供应商掌握库存、连续补充货物等多种手段进行运作能够达到更高效率,能够以更高速度灵敏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动。8).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CollaborativePlanningForecastingandReplenishment)合作计划、预测与补货模型是近年来供应链研究与实践的热点。它的形成始于沃尔玛所推动CFAR(CollaborativeForecastAndReplenishment),CFAR是通过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合作,共同做出商品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连续补货的系统。后来在沃尔玛的不断推动之下,基于信息共享的CFAR系统又向CPFR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