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复习资料 11页

  • 85.00 KB
  • 2022-07-30 发布

普心复习资料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 绪论1、解释: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组成。刺激:引发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各种事物。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实验法:在实验者控制的情境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考察此种变量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探索心理活动规律。自变量:主试(实验者)可以操纵、改变的变量。因变量:自变量引起的特定反应。无关变量:非实验要研究的,但对结果产生影响。2、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        心理过程(认识、情绪、意志过程)   渐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状态(意识状态、无意识状态)   稳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态3、(1)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区别: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联系:a.引起行为的刺激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故 心理支配行为      b.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故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2)、为什么心理学要研究行为?      a.心理与行为有普通的对应关系:行为表现心理,心理调控行为      b.心理是内隐的,不易直接观察、测量       行为是外显的,可直接被观察、测量4、(1)什么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2)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   a.研究对象是人而非动物   b.研究成人而非儿童   c.研究对象是常态的而非变态的、异常的   d.研究对象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5、观察研究的优缺点优:保证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易实施缺:观察着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拟人化错误:把人的思想、情感、动机强加到动物身上,作为解释动物行为的方法观察需要耐心和机遇6、实验研究的特点:11\na.严格控制条件,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b.可以确定明确的因果关系c.情景的人为性7、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标志性事件: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莱比锡实验室 8、(1)认识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流派    A.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 研究对象 意识             研究方法 内省法、口头报告法(结合实验)             任务 分析心理经验的结构,寻找心理元素        心理学家对此观点的批评:         是简单论的,把所有人类经验都简化为简单的感觉         是元素论的,而非直接研究复杂或整体行为         是心灵主义的,只研究人类有意识觉知和口头报告,而忽视对不是描述他们的内省经验的个体研究   B.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       主要观点 研究对象 意识(但意识并未被简化为元素,而认为意识是流动的,是与环境持续相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       研究任务:描述意识的进程与状况,对社会适应的功能   C.行为主义: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以实证方法研究外显行为   (华生) 研究对象 行为        研究方法 客观 自然科学 实证法        研究任务 预测、控制人的行为        心理学家对其批评 人兽不分,以动物的行为心理代替人                 无脑的哲学(刺激-反应)            对其肯定 促进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D.完形心理学:维特海默 科勒 考夫卡         反对把意识元素化,强调心理学的完整意义;强调知觉经验虽得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我们由之所得知觉却是有组织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E.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主要内容 潜意识学说             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阶段论             性欲论 (2)、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A.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集中研究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理解、决策和判断过程;认为人的行为即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解释行为,用一种中性的、看待计算机似地眼光看待人的本性。    B.人本主义心理学(二战后,美国首先产生 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要注重人的本性、特点,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异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EG:价值、生活责任、生命意义等。真正属于人格各种层面的问题。强调自我形象、自我实现等对行为作出解释,用积极的观点看待人的本性。   C.生理心理学:通过对大脑活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研究,在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进化论的基础上解释行为。对人本性的看法是中性的、机械论的和还原主义的。第二章 心理的本性与基础11\n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基本观点: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a.脑在心理产生中的物质基础作用:脑是心理的器官,脑的活动产生心理               脑是心理活动的证据b.客观现实在心理产生中的作用:人的心理不是天赋的,也非脑的自然属性,是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2、认识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脑:延髓、脑桥、中脑、间脑、 中枢神经系统    小脑、大脑         脊髓         按解剖分 脑神经(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31对)         按功能分 感觉(传入)N                       躯体运动N              运动(传出)N      交感N                       自主N                           副交感3、认识反射的概念、分类,理解反射在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反射是指在中枢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应答。4、掌握条件反射的概念、分类5、认识心理反映客观现实的特点: a.心理反映的主观性:个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主观世界为中介折射的。由于主观心理世界不同,对相同的事物人们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反映。 b.心理反映的能动性: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客观现实进入人脑的过程是能动的。心理产生后对客观现实有能动的反作用。人反映客观现实是有目的、有选择的;人反映客观事物时要求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满足于现象,这种对本质、规律的追求反映了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调节着人的目的性实践活动。6、理解社会文化对心理的影响缺乏人类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对人心理的影响,人的心理将异常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人们的社会分工也制约着不同职业活动的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甚至形成独特的社会心理一定的文化塑造了置身于这种文化中的群体、个体的心理现象。每个个体都是这种文化的复制品。第三章感觉11\n1、解释感觉: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A个体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内外刺激的初级经验和觉知   B使个体觉知到刺激的存在,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   C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感觉是对信息的接受过程,感觉可定义为将感受到的信息传递到脑的手段,将环境中的信息向中枢传递的过程。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后效: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他能保持一个较短的时间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感觉产生的条件: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健全的分析器(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3、感觉信息神经加工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对感受器的刺激的过程―神经冲动向中枢的传导过程―大脑皮质的活动4、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对数定律:感觉量随刺激量的对数上升而上升幂定律:感觉量随刺激量的幂函数的上升而上升5、掌握主要的色觉理论内容 A三色说:a红绿蓝是三种最基本的颜色,其他颜色与灰色都可以用这三色配合而成      b视网膜上存在感知这三种颜色的装置,椎体细胞是基本的颜色受纳器      c当光刺激同时作用三种感色装置,产生不同程度的兴奋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若光刺激使三种感光装置产生相同的兴奋,则产生非彩色    缺陷:不能解释红绿色盲有黄色经验的事实 B拮抗说:a视网膜上存在三种相互拮抗的色素:白-黑 红-绿 黄-蓝      b各种颜色的产生即这三对色素在光刺激下的同化或异化的过程     可解释色盲现象和后像现象 C色觉阶段说:a在视网膜水平上,红绿蓝三种椎体细胞分别对长中短波敏感B在视觉系统的高级水平上,存在三种对立的细胞,黑白、红绿、黄蓝。每种感受器都有三种输出,分别与三种对立细胞相联系。其中有些输出是兴奋的,有些输出是抑制的。色觉加工在视网膜水平上按三色说发生,在神经通路上的编码传递按拮抗说发生11\n1、掌握主要的听觉理论内容 A地点说:基底膜不同地点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便产生了不同的音高感。(1)共鸣说:a在基底膜上伸展排列着许多横纤维,是感应的要素,横纤         维可独振也可共振。      b每根横纤维专门感受一定频率的声波,对一定频率的声波产生共鸣,长纤维感受低音,短纤维感受高音。      c由横纤维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感应,基底膜发生振动,转化为听觉(2)行波说    a基底膜受到运动液体振动时以行波的形式发生震动,基底膜横纤维很少孤立起作用      b声波震动作用于卵圆窗,基底膜便产生相应的震动,振从蜗底开始,渐向蜗顶推进,振幅增加,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最大值,然后震动停止前进而消失      c随外来声波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的部位也不同,基底膜对不同频率的声波分析决定于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B频率说:(1)电话理论      a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震动的,震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b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2000个动作电位  (2)神经齐射理论:声音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相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NF无法单独对其作出反应时,NF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对声波频率的听觉编码可能和色觉理论一样,既包括地点说也包括频率说听觉信息在基底膜上按行波编码,在神经传导路上按频率说编码11\n第三章知觉1、什么是知觉? a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人脑的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b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人对感觉器官所提供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解释的过程。c知觉在解释事物时需要调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补充,知觉的产生借用了先前的一些感觉。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区别:a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b感觉是个别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c感觉的产生不依赖经验,而经验在知觉产生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知觉一方面依赖于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物特性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或称数据驱 动加工),另一方面取决于调用的经验(自上而下的加工或称概念驱动加工)联系:a感觉与知觉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   b感觉产生后会迅速升华为知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2、理解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知觉者习得的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即经验等主观心理因素在知觉产生中的作用。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他们以各种方式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此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知觉的产生依赖于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所作的加工,而无需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3、掌握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的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他们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出来,对他们作清晰的反映。(影响因素:客观 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与背景的相对活动关系、对象的特征  主观 个人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知觉的整体性:将有不同部分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是在刺激并不完整时将其知觉为完整的事物(影响因素:经验、刺激物的特性 接近、相似、连续、闭合、好图形、同域原则)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赋予事物意义,并用词语来标志它(影响因素:知识经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任务)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对象保持相对不变(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的恒常性)4、深度与距离知觉的视觉线索有哪些? 单眼线索:对象的相对大小、遮挡、结构极差、空气透视、明亮和阴影、线条透视、运动视差、眼睛的调节) 双眼线索:双眼的幅合作用、双眼视差11\n1、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活动内容:在一段时间内做紧张而有兴趣的事,会把这段时间估计的短一些;反之,亦然。情绪和态度:欢乐时,估计短一些刺激的物理性质:较强的刺激比不太强的刺激显得时间长些;被分段的持续时间比空白的持续时间觉得长些;熟悉刺激的呈现时间比不熟悉刺激的呈现时间显得短注意的影响:对一个持续时间的知觉越注意就会显得越长时间长短:人对1秒左右的时间估计最准确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2、理解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的TAU效应和KAPPA效应TAU效应:时间知觉影响空间知觉KAPPA效应:空间知觉影响时间知觉3、人们是如何获得运动物体的信息的?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划过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从而提供了有关运动的信息头眼运动系统:关于自身运动的信息与视网膜映像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的运动知觉4、什么是似动知觉?有哪些主要形式?似动知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做是运动的,或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一种心理现象。主要形式:动景运动: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得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自主运动:由于缺乏空间位置线索或眼动的原因,使人们对静止的事物产生了运动的认识     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后,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方向运动5、什么是错觉?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第三章心理状态(意识和注意)1、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意识:哲学水平上指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现象;行为水平上指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相反;就心理内容而言,指可以语言报告的东西,自己知道的;就心理状态而言,指不同的激活水平(清醒、注意、应激等)无(潜)意识:是与意识相对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指不受意识控制,自动化的行为。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2、什么是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与集中11\n3、(1)什么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客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主观: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和期待(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合理的组织活动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4、理解注意的特性。 (1)、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的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保持在一个对象(狭义)或一种活动(广义)而不改变。 (3)、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改变到另一个对象上。5、掌握注意理论的主要内容。(选择性、分配性、集中性)(1)、侧重于选择性注意的理论A、过滤器模型: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首先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消失了。B、衰减模型: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C、反应选择模型: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D、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在不同加工阶段上都可以发生。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当前任务的要求,在选择之前加工的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越多(2)、侧重于分配性注意的理论:A资源限制理论:认为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月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B、双加工理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 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11\n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加工(3)侧重于(视觉)集中性注意的理论 A、可变焦距理论:把视觉注意比拟为聚光灯,注意聚光灯有可调节的光柱,可以决定聚焦在较广阔还是较狭窄的区域。B、特征整合理论:认为物体是由各种特征组成的。视觉的集中注意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对呈现在视觉环境中的所有物体的特征进行快速的平行加工。第二个过程是以缓慢、序列的方式操作,组合各种特征以形成物体。第六章记忆复习思考题一、解释以下概念1、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2、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3、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4、长时记忆:指学习的材料经过复习或精细复述后,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5、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所表现出来的记忆。6、外显记忆:指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所表现出来的记忆。7、陈述性记忆:即事实记忆,是可以宣传的知识,关于是什么的记忆。8、程序性知识:即技能记忆,绝大多数是不能宣传的,关于如何做的记忆。9、情节记忆:储存个人亲身经历的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10、语义记忆:储存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无关的语言知识。11、遗忘: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发生了错误的再认或回忆。即记忆信息不能提取或是提取出现错误。12、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13、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二、记忆的过程分为哪些环节? 识记-信息的输入编码 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保持-信息的储存   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和巩固的过程。 再现-信息的提取   再认+回忆三、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是否有明确的目的任务 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识记方法 5、多感官协同有助于识记四、感觉记忆的特点是什么?1、信息的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几乎所有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信息都可以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以刺激物的物理特征编码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11\n2、信息的保持时间: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约1秒,听觉信息约为4秒。3、记忆容量:在感觉记忆中信息的存储量要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记忆容量的大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从理论上讲,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能被保存。4、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五、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1、信息输入过程及编码方式:短时记忆信息的输入是注意的结果;传统上认为,短时记忆主要是语音听觉编码。2、信息保持的时间: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得不到复述,将迅速遗忘。复述包括维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3、记忆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一般认为大约为7+_2块。(组块:指将若干较小的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4、信息提取的检索:斯特伯格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5、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被意识到。6、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六、长时记忆的特点是什么?1、信息的输入过程与编码方式:一般认为复述和组织加工是长时记忆信息输入的重要条件;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可能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包括语音编码、语义编码、形象编码、动作编码等。2、信息保持时间:长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很长,从1分钟直至终身不忘。3、记忆容量:非常巨大,几乎无限。七、简述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的内容。1、层次网络模型:语义记忆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这个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储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储存该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储存在上一级概念水平上。2、激活网络模型:在语义记忆中,概念不是以层次结构,而是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组织起来。网络中的节点代表概念,概念之间的连线代表他们之间的联系。概念特征不一定要分级储存。八、遗忘的规律是怎样的?简述解释遗忘原因的集中主要观点。1、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的研究: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2、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4)、提取失败说: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对一些事情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九、简述科学复习的原则。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 分散复习)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11\n4、复习方式多样化5、活动有助于记忆1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