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概复习资料 6页

  • 51.50 KB
  • 2022-07-30 发布

文概复习资料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2.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观点,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组成的。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一、文学哲学二、文学社会学三、文学心理学四、文学符号学五、文学价值学六、文学信息学七、文学文化学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4.首先是列宁用“反映”一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5.德国理论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6.现代人本主义的文论的前驱可以追溯到19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的文论这种文论以宣扬反理性主义为旨趣。20世纪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流派有:20世纪西方第一位重要的美术家—意大利的克罗齐和另一位重要代表—英国的科林伍德以“艺术即直觉即表现”论点著称的表现主义美学、文论;西方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法国的帕格森的直觉的美学、文论;德国学者立普斯、古鲁斯、英国美学家浮龙·李的“移情”说;瑞士心理学家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30年代以后兴起的以波兰美学家英伽登为代表的现象学文论;以法国哲学家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论;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美学、文论人本主义文论最晚近的一个流派是法兰克福学派,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拼凑结合成一个一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美学、文艺学体系。7.科学主义文论以19世纪法国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发端,20世纪以来的主要流派有:美国的乔治·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美学、文论;20以及托马斯·门罗的“新自然主义”美学、文论;20年代新兴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的“新批评”文论;法国的以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等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文论;以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为前驱、以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学美学、文论,以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派艺术论。8.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一、世界,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文艺摹仿说: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如德谟克利特。二、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现他的感受并试图以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三、作品,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四、读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9.俄国形式主义提出了著名的“陌生化”概念,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10.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11.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姚斯12.伊瑟尔提出“隐含的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13.文学发生的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14.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15.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16.谷鲁斯认为过剩精力说难以解释人在游戏类型的选择性和殚思竭虑、废寝忘食的专注。他还认为,游戏有隐含的使用目的。17.劳动说: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主要原因: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答: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n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史前人类在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早期的文艺形式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所以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18.文学的含义:文化含义、审美含义、通行含义。19.文学的文化含义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切文化形态。20.在中国,文学最初是泛指文章和博学,这正是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21.文学从文艺中独立出来是魏晋时期。22.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24.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和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艺术(包括文学)等。2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社会结构中的最终决定力量,他制约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6.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1)无功利与功利无功利之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的无功利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把审美无功利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2)形象与理性审美形象的含义及特征:艺术形象是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他是文学的特有存在方式,审美形象即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或模糊的。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涵某种理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3)情感与认识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4)小结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这种双重属性存在于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中,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语言活动。27.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蕴藉属性。28.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含蓄和含混。含蓄:是文本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和多义):是文本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29.最早提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对文艺学范畴的是歌德。30.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31.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关系:精神生产的产生发展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以西方精神史为例;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同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n32.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观念的创造对象世界:物质生产中人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的关系;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并创造新的世界的生产。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精神生产的手段是符号;精神生产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的制约;精神生产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33.文学创作客体的三种解释1、客体即“自然”说,这一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最初确立这种观念的是古希腊人,集中体现在“艺术的摹仿自然”的艺术观中,代表人物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该学说有一定的真理性,但其“自然”是指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还不定。2、客体即“情感”说,与客体即“自然”的文学观相对立的另一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人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主要盛行于18世纪的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华兹华斯、雪莱。3、创作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2)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整体性的社会生活;《红楼梦》34.从古希腊开始,关于模仿论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宇宙间的食物有三类:第一类是永恒不变的“理式”,它代表着绝对真理,可以用理智来把握,但并不直接呈现在感觉和经验中;第二类是反映第一类的,它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第三类又是摹写第二类的。柏拉图最后得出的结论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并把诗人从理想国中驱赶了出去;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人模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即已经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应当发生的事情。35.文学创造的主体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这一学说包含轻视主体创造性色彩。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西方有的理论家从审美的角度,认为艺术主体是生活的“旁观者”。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那些能获得审美愉快的人包括艺术家,就是处于这种游离于现实厉害关系之外的“观看”位置的人。西方另一些理论家认为,艺术主体实质上是移情者。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艺术主体实质上就是主观感情的给予者。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马克思不仅把文学活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而且认为从事文学活动的作家类似于“生产工人”。所谓文学创造的主体值得就是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即艺术创造者。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在物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家的关系是物质交换关系,主体主要通过物质行为对物质客体进行实际改造,因而他首先是“行动者”或“实干家”。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性的观念活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主要通过理性思考,运用概念去反映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并建立一定的理论形态,因而他首先是“理论家”或“思想家”。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它主要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而是美的体验者、判断和评价者。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艺术生产、审美者,即是具体的个体,又是社会的个体,是具体的社会人。36.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37.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38.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39.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1)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识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内心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n(2)想象: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想象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联想:由此想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所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本质上也是想象的一种衍化。(3)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4)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思维)。感情: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5)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的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40.文学创作过程的构思方式:构思方式是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整体作品的具体方式。(1)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2)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的传达出形象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3)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的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实力创造形象的方式。陌生化:诗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版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41.突出的两种途径(1)浓涂重抹。作家为了达到某种意图,故意抓住某个形象身上某一最明显的特征,通过添加与此特征有关的肖像、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把这一特征连同形象强调到令人过目不忘的地步,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2)淡化背景。4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特点是趁热打铁。推敲:是指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贴的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43.艺术真实的特征:一、与生活真是不同,艺术真实以一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境之中。1、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的反映。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2、假定的真实。文学求“真”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到底又基于一个“真”字:真事理,真情感。二、与科学真是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意性。1、主观的真实。文学以这样的主观化的“真实”,在作品中建构起从属于人的目的和意义的世界,从而帮助人们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体验并激起关注社会人生的积极感情,以履行不同于科学活动二属于文学自己的审美价值追求职责。2、诗艺性。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观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44.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情感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把“善”的内涵具实化,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取向。\n45.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一、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系。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依据。二、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汇。历史理性存在着人文的维度,人文关怀存在着历史的维度。46.美的创造的形式一、文学与意识形式文学的精神价值的理想: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文体升华三者之间保持张力和平衡。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是两个实体。小结: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内容是它的这一形势的内容;形势是它的这一内容的形式。形势创造是建立在形势与内容关系基础上的互动过程形势创造的基本内涵:(1)内容形式化作品,内容形势完全融合,如黑格尔所说: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形式与内容的完整统一体;形势创造是内容形式化的过程,如别林斯基所说:内容的形式化以审美价值追求为催化剂。(2)形势内容化形势创造之初,形势创造已经开始。匈牙利现代艺术理论家巴拉兹曾说;形式的生成作用使内容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小结形势创造:对艺术内容内在的结构和组织的构成;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显示;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三、形式美问题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所以“有意味”,是因为他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的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人们也在不断的认识他们的过程中把他们主观化、情感化、心灵化,久而久之,这些形式就成为人类情感与意识的较为固定的表现。因此,当人们从现实的具体事务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他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疏离状态,然而他们却由于能与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以人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上的交流。47、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48、密尔顿《失乐园》49、在西方,最初确立客体即“自然”说这种观点的是古希腊人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5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52、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言语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从文学的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狭义文学观念。53、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关系的综合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54、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并存的审美的真实。55、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一、\n高尚的品格。所谓品格高尚,蕴涵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文学创造能否以高尚的情感态度去“裁判”社会生活,最终取决于创造主体的人格。二、利他的取向。人的实践活动是有功利性的,文学作品常常会表现社会中的人面对功利的种种态度。56、情感的表现方式诚挚的情感。文学作品需真情而非假意,排斥“无病呻吟”。情感诚挚作品才会动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就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为读者所认同和接受。艺术的呈现。“善”的价值与情感的表达,在文学作品里不是教义式的赤裸裸的直白,而是艺术方式的呈现,即把情感寄寓于具体形象的创造之中,并与理想的思索和反省相交融。57、文学活动四要素之间的关系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作者,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而,文学活动也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品,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读者,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我们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基本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础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