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复习资料 6页

  • 61.00 KB
  • 2022-07-30 发布

《音乐鉴赏》复习资料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音乐鉴赏》复习资料一、《幻想曲2000》1940年,《幻想曲》由列珀·斯托科夫斯基导演、指挥。▲《幻想曲》1941年不是作为一部电影,而是作为一场事件在一家容纳12人的剧院上演,开始叫“幻想声”,在立体声影院上演,在批评界和票房上惨败。虽然幻想曲的想法遭到抛弃,但音乐与动画结合成为一种特殊的娱乐形式。罗伊·迪斯尼继续幻想曲的理念,与詹姆斯·列文合作,1991年开始制作,1999年完成《幻想曲2000》。▲《幻想曲2000》采用八段古典音乐:1、贝多芬《命运交响曲》2、雷斯庇基《罗马的松树》3、格什文《蓝色狂想曲》4、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5、圣桑《动物狂欢节》6、杜卡《巫师的学徒》7、艾尔加《威风凛凛》8、斯特拉文斯基《火鸟》指挥:詹姆斯·列文演奏:芝加哥交响乐团(1891年成立)二、交响曲(一)Symphony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为“共响”,中世纪时指两音谐和的结合。意大利作曲家G·加布列埃里首先用此名称命名自己创作的圣乐曲(声乐、器乐合演)为《神圣交响曲》(1597年)。▲交响曲是充分发挥各种乐器功能和表现力、由交响乐队演奏的大型套曲形式。西方的大部分作曲家都是通过交响曲的创作达到事业的顶峰。▲交响曲实际上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规模更宏大、音响更丰富、表现力更强。▲早期的交响曲由17世纪的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采用“快板—慢板—快板”三段式结构。▲后来,维也纳乐派的M·G·莫恩首先在《D大调交响曲》(1740年)的慢板乐章后加入小步舞曲乐章,创造了早期的四乐章交响曲。▲规范的交响曲,在18世纪经海顿、莫扎特最后确立。▲典型古典交响曲的曲式结构: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稍慢或慢板,节略的奏鸣曲式,三部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快板或稍快板,小步舞曲(贝多芬时改为谐谑曲);第四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奏曲式。★奏鸣曲(Sonate)多乐章器乐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乐器独奏或加钢琴伴奏。▲曲式结构: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或自由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Sonate一词源于意大利语Sonare(鸣响)。13世纪始见于音乐用语,16世纪初泛指各种器乐曲,以与声乐曲的泛称康塔塔相对。▲康塔塔(Cantata)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Cantata源于意大利语Cantare(歌唱),176\n世纪初指声乐曲。★管弦乐队(Orchestra)编制:80—110人。分为双管、三管、四管。现代大型乐队多为四管编制。木管组:三支长笛一支短笛,三支双簧管一支英国管,三支单簧管一支低音单簧管,三支大管一支倍大管;铜管组:圆号六支,小号四支,长号三支,大号一支;弦乐组:一提16—18人,二提16人,中提12人,大提10人,倍大提8人;打击乐组:定音鼓4个,镲1队,大鼓、小鼓、铃、角铁、锣等;特色乐器组:钢琴、竖琴、钢片琴、木琴、钟琴等。(二)经典作品★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808年,体现他一生与命运搏斗、抗争的思想。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如果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有多美!”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可以战胜宿命,改变命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AllegroconBrio(朝气蓬勃的快板);第二乐章:双主题变奏曲,Andanteconmoto(动感的行板);第三乐章:谐谑曲,Allegro(快板);第四乐章:奏鸣曲式,Allegro★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创作于1807——1808年,他亲自在节目单上注明“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重于表现心灵感受。第一乐章:“到达乡村时的快乐的感受”,奏鸣曲式,Allegromanontroppo(不太快的快板);第二乐章:“在溪边”,奏鸣曲式,Allegromoltomosso(很激动的快板);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聚会”,舞曲,Allegro第四乐章:“暴风雨”,Allegro第五乐章:“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Allegro★德沃夏克《第九“新世界”交响曲》(1)德沃夏克(AntoninDvorak1841——1904年)捷克作曲家,生于布拉格,16随学习风琴,后学中提琴,并开始创作。后结识勃拉姆斯,受到大力提携。1891年,任布拉格音乐学院作曲、曲式和配器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其荣誉音乐博士学位。1892年,被邀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其间创作了《第九交响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经典作品。1899年回国,担任布拉格音乐学院的教学,1901年任院长。(2)《e小调第九交响曲》(FromTheNewWorld)德沃夏克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时期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写于1892——1893年。内容受美国诗人朗费罗的长诗《海华沙之歌》(美国文学中第一部关于印第安民族的史诗)的启发,表现他对祖国捷克的思念之情。▲卡拉扬(HerbertVonKarajan1908——1989年)奥地利指挥家,自幼学习钢琴,先后求学于维也纳音乐学校和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指挥生涯开始于1934年,考取亚琛歌剧院的指挥,1947年担任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维也纳乐友协会管弦乐队指挥,1949年兼任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常任指挥,1950年兼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55年担任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常任指挥。1956年担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1967——1969年担任巴黎管弦乐团音乐指导,人称“欧洲音乐的总指导”。▲柏林爱乐乐团6\n成立于1882年,与维也纳爱乐并驾齐驱,1955年以来,由卡拉扬率领。柏林爱乐比维也纳爱乐更加灵活,维也纳爱乐更强调传统风格。1979年10月,由卡拉扬率领来中国演出。三、协奏曲(一)协奏曲(Concerto)突出独奏乐器个性技巧的大型套曲形式。1、源于拉丁文“Concertare”(竞争、斗争)2、源于拉丁文“Conserere”(同心协力)产生于巴洛克时期,经历了从大协奏曲到独奏协奏曲的过程。▲巴洛克(Baroque)时期指1600——1750年,“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很不规则的珍珠“,是从艺术风格角度概括当时音乐复杂多样的创新精神,意大利语指冲动、夸张、任性、幻想。▲大协奏曲:17、18世纪之交,出现了巴洛克协奏曲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大协奏曲。其形式由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确立。采用了三个乐章的结构,由两组乐器共同演奏:一组为独奏乐器小组(通常由两把小提琴与通奏低音——一把大提琴、一架哈普西科德组成),称为“主奏部”或“独奏组”;一组为弦乐群,由小型弦乐队(偶尔加入管乐器)构成,称为“协奏部”或“全奏组”。(二)经典作品★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1、维瓦尔第(AntonioVivialdi1675——1741年)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自幼随父学习小提琴,创作大量小提琴协奏曲,有《海上风暴》、《悦意》、《四季》等,其作品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另外,还作有歌剧、奏鸣曲等,是标题音乐的先行者。2、《四季》(1987年演出版)作于1725年,是包括十二首协奏曲的《和声与创意的实验》中的前四首,称为《四季》。每个乐章均冠以短诗。3、安妮·索菲·穆特德国小提琴演奏家,1977年开始职业演奏家的生涯,多次和指挥大师卡拉扬合作,被卡拉扬称为“自梅纽因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何占豪、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梁祝》1959年创作完成并首演,是一首以民间传说为题材、以越剧曲调为素材的单乐章标题协奏曲。择取故事中“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表现出青年男女忠贞爱情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反抗,结尾反映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运用戏曲板式,紧打慢唱。▲吕思清:生于青岛,4岁随父学琴,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破格录取,师从小提琴教育家王振山教授。11岁被梅纽因带到英国梅纽因天才音乐学校学习,14岁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学习,19岁赴美国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他在17岁时获得第三十四届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一等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演奏家,公认为中国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盛名享誉世界。曾与世界众多交响乐团和指挥合作演出独奏、协奏音乐会,用各种名琴录制唱片。★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年)自幼喜爱俄罗斯民间音乐和俄国、欧洲著名作曲家创作的专业音乐。早年求学、毕业于彼德堡法律学校,从事法律工作后努力学习音乐、尝试作曲,18616\n年成为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安东·鲁宾斯坦创立的彼德堡音乐学院的首届学生,1863年他辞去工作,依靠弹伴奏、教钢琴维持生活,1865年毕业,1866年在尼古拉·鲁宾斯坦创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柴科夫斯基一生的创作几乎涉及所有音乐体裁,最重要的包括7部交响曲、4部管弦乐组曲、3部钢琴协奏曲、1部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等交响乐作品。他的7部交响曲作品中,早期的第一、二、三交响曲承袭格林卡以来的传统,采用民间音乐元素,民族风格浓郁,多表现自然、民俗,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最突出。中、晚期的第四、五、六交响曲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在音乐语言上不仅采用民间音乐元素,而且广泛吸收城市舞曲元素并借鉴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观念、技法,主观性极强,情感抒发充分,充满戏剧张力。他一生创作了10部歌剧,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用普希金同名作品改编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他还创作了3部雅俗共赏的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通过这3部作品,他是舞剧音乐进一步戏剧化、交响化,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脱离舞蹈成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大提琴与乐队《洛可可主题变奏曲》1876年创作,是题献给莫斯科俄罗斯皇家音乐协会的领导人、德国大提琴家弗列德里希教授的。洛可可原为十八世纪法国的一种建筑艺术风格,精致典雅,富于装饰性。后来泛指十八世纪盛行的类似这种建筑风格的音乐风格。作品依据协奏曲原则写成,包括主题和七段变奏。▲马友友 (Yo-YoMa1955-),美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父母是中国人。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并和家人迁居纽约。5岁举行首次大提琴独奏会;后师从雅诺什·肖尔茨,之后于纽约茱丽亚音乐学院师从大提琴大师李纳德-罗斯(LeonardRose)。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位。1978年获艾弗里·费希尔奖,此后经常与柏林爱乐乐团、波土顿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世界著名管弦乐队合作演出。定期参加坦格尔伍德、拉维纳、布洛塞姆、萨尔茨堡、爱丁堡等音乐节演出活动。由于他出色地录制了第6号巴赫组曲(无伴奏—大提琴独奏),荣获1984年格莱美大奖;翌年又得该奖。此外还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录制了不少佳作。1985年被授予博士荣誉学位。★肖邦《f小调钢琴协奏曲》▲肖邦(FryderykFranciszekChopin1810——1849年)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7岁创作《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20岁前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流亡国外,创作大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抒发思乡、思国情怀。他的作品涉猎体裁广泛,包括奏鸣曲、协奏曲、舞曲、夜曲、谐谑曲、练习曲等。作品风格极具浪漫主义气质,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政治情怀。1837年拒绝沙皇授予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孤寂,痛苦的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29年,肖邦爱上了宫廷官员的女儿,自称“我在幸福的日子里完成了这部协奏曲”。1830年10月11日,首演成功,整部作品充满青春活力和乐观情绪,是早年的代表作。第二乐章,夜曲,他在信中说:“这是在春天的月光下沉思,好像细嚼着许多幸福的回忆。”▲《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与第一钢琴协奏曲成为姊妹篇,1830年3月17日在华沙亲演,整曲反映出他初恋年代的心灵体验。6\n★李云迪中国青年钢琴演奏家,获“第十四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金奖,演奏风格热烈奔放、激情澎湃。★郎朗:中国青年钢琴演奏家,9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3岁获“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1997年考入美国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该院院长、著名钢琴大师格拉夫曼。演奏风格洒脱、灵动,音乐处理极具创造性。★谭盾《地图》中国当代作曲家谭盾创作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于2003年11月21日在湖南湘西凤凰古城实景演出,全曲共九个乐章,每个乐章演绎一种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将现当代音乐创作技法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有机结合,将影像传达与现场演奏完美统一。四、歌剧歌剧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北部,萌芽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6世纪末期引发歌剧发展起来的两个重要因素:一、北部意大利贵族的娱乐活动,幕间剧(穿插在话剧幕间的音乐表演)成为歌剧的萌芽;二、人文主义思想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化的浓烈兴趣,研究柏拉图哲学、复古古希腊戏剧形式、模仿创作古希腊戏剧,此时人们认为戏剧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形式,能够产生深刻的情感力量。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复兴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芙尼》,里努奇尼编剧,佩里、科尔西作曲,1597年在佛罗伦萨的伯爵宫廷演出。1600年,佩里与卡契尼和作为里努奇尼的田园神话诗剧《尤丽狄西》谱曲,同年在佛罗伦萨演出。1601年,佩里与卡契尼各自出版自己版本的乐谱,成为现存最完整的歌剧,取材古希腊神话,采用宣叙调。1607年,蒙特威尔第创作首部歌剧《奥菲欧》,是歌剧史上的第一部作,情节完全由音乐表达。诗人亚历山德罗·斯特里吉奥将里努奇尼的田园诗扩充为五幕剧,蒙特威尔第运用宣叙调、独唱、重唱、舞蹈等形式,动用大型的、乐器数量变化不一的乐队,共采用了40件乐器,包括管乐器、弦乐器、管风琴等。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逐渐成为意大利歌剧的中心。当时的代表作曲家A·斯卡拉蒂一生创作了115部歌剧,现存50部,确立“返始咏叹调”或叫“再现咏叹调”的ABA形式,确立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快——慢——快”三段式,是交响曲乐章结构的雏形,布景豪华,音乐华丽、宏大,形成了以他为首的“那不勒斯乐派”。后意大利歌剧传遍欧洲。之后,法国歌剧、英国歌剧、德国歌剧也相继兴起,在19世纪形成欧洲歌剧极其繁荣的局面,并产生了大量的歌剧作曲家和经典的歌剧作品。★威尔第(1813——1901年)将意大利歌剧推向高峰的歌剧大师。他生活在意大利人民反对民族压迫、争取国家统一和民主革命的年代。他的歌剧创作与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歌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早期(40年代):这一时期他的歌剧作品大多反映了一种反压迫、反专制的革命精神,题材以文学和戏剧经典为主。作品以《拿布柯》(1842年)最为著名,突出体现为合唱。但这部作品的缺陷在与人物、情节刻画不够生动,人物特点不鲜明。中期(50——70年代):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反映出他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和歌颂以及对专制、剥削的揭露和反抗。《弄臣》(1851)、《茶花女》(1853)、《游吟诗人》(1853)、《阿依达》(1871年)是此时期最重要的四部作品。此时期他对人物的刻画、结构的安排、主导动机的使用都使音乐与戏剧进一步得到统一。6\n晚期(80、90年代):这一时期创作了正歌剧《奥赛罗》(1886年)和喜歌剧《法尔斯塔夫》(1893年),都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名著。在这两部歌剧中,威尔第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将宣叙调与咏叹调融合而成的旋律与独白相结合的音乐化的朗诵调更加成熟。音乐史学家对这两部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极高的历史地位。威尔第的歌剧创作,始终保持、发扬意大利歌剧的的传统,使之不受德国歌剧的影响。他的歌剧始终关注现实社会中的人,关注人性和情感,并以旋律化极强的独唱表现出来,旋律是他歌剧风格的基础,他认为旋律是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露。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具有深刻的社会性、道德性,对超脱于国家、民族、政治、宗教之上的“永恒主题”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并且广泛研究莎士比亚、席勒、雨果等世界文豪的文学名著。▲《弄臣》创作并首演于1851年,剧本是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著《国王寻乐》改编。在本剧中,他使用了主导动机的写作手法,还使用了音乐化的朗诵调,有男中音演唱,比较接近17世纪蒙特威尔第歌剧中的演唱形式。主演:帕瓦罗蒂、格鲁贝洛娃(捷克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维克塞尔。★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十八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作曲家之一。▲《费加罗的婚礼》意大利诗人达·旁特根据法国剧作家彭马歇同名话剧改编,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86年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演成功。主演:芙雷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卡纳娃(新西兰女高音歌唱家)、赫尔曼·普莱(德国男中音歌唱家)、费雪迪斯考(德国男中音歌唱家)。指挥:奥地利指挥家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音乐剧又叫“音乐喜剧”,十九世纪末源于英国,由喜歌剧和小歌剧演变而来,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音乐通俗易懂。最早的一部音乐剧为英国的S·琼斯1893年创作的《快乐的少女》。一战后,音乐剧盛行于纽约的百老汇,又称百老汇音乐剧或美国歌舞剧。经典作品有格什文的《波吉与贝斯》、罗杰斯的《音乐之声》等。▲《歌剧魅影》根据法国作家嘉斯顿·李赫德小说《歌剧魅影》改编,我国30年代的著名电影《夜半歌声》也是脱胎于这部作品。安德烈·洛伊·韦伯作曲,著名音乐剧导演哈罗德·普林斯任导演,林内任舞蹈编导,玛丽娅·布琼斯人舞美设计和服装设计。1986年伦敦的首演由麦克尔·克劳福德和古典、流行跨界歌星沙拉·布莱曼担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个制作版本。2004电影版导演乔·舒马赫(JoelSchumacher),主演杰拉德-布特勒(GerardButler)、艾米-罗森姆(EmmyRossum)。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