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50 KB
- 2022-07-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绪论一、单项选择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C)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A.地理环境B.人地关系C.人文现象D.社会现象2、人文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B)A.人地关系问题B.地域分异规律C.纬度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3、人文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C)A.自然环境的影响B.人文环境的影响C.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影响D.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4、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受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因素的影响,在生产上和民族习惯上都表现出明显的(B)。A.水田农业民族特征B.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特征C.游牧民族特征D.旱地农业民族特征5、中国西北地区的蒙古族的典型民居建筑,主要是受(D)影响,蒙古族人民适应地理环境的结果。A.风沙大B.冬季西北风强劲C.气候干旱D.游牧生产方式6、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C)。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7、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是因为(B)A.经济基础好B.地理位置优越,紧靠港澳,又是海外华侨的主要原生地之一C.该地区人民市场经济意识强D.该地区技术力量雄厚,劳动力素质高8、古印度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B)A.印度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气候温暖湿润B.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灌溉条件C.恒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河水灌溉D.印度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和喜马拉雅山区丰富的冰雪融水灌溉。9、乡村地理学是研究(B)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A.村落B.农村C.农民D.农业10、区域人文地理学是对一定区域内的(D)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A.地理环境B.人文地理环境C.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D.人文现象二、多项选择1、受地理环境影响,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和变化表现出具有(ACD)的特征。A.一定的影响区域B.一定的空间关系C.一定的地域范围D.、一定的空间规模2、下列属于区域人文地理学的有(AC)A.城市地理学B.陆域人文地理学C.世界经济地理D.资源地理学3、下列属于部门人文地理学的有(ABCD)A.科技地理学B.宗教地理学C.民族地理学D.中国语言地理4、聚落地理学是以研究聚落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ABCD)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A.农村B.城市C.村落D.建筑群\n5、下列问题中的(ABCD)属于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范畴。A.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化B.人口结构C.人口素质D.人口增长的地理分布三、判断题1、人文地理学侧重于研究地理环境的区域系统。(×)2、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3、地理环境不同的区域,其人文现象当然也不同。(√)4、城市的形成过程必然也体现了地域性的特征。(×)5、中国宗教地理属于部门人文地理学。(√)第一章人地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B)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A.人地关系B.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C.人文现象D.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2、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C)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3、“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D)的观点。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相关论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4、“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A)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5、在我国研究尚未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A)A、海域人文地理问题B、经济地理问题C、人口地理问题D、政治地理问题二、多项选择题1、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BCD)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2、按照根据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归类,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包括(BCD)等A.乡村地理学B.经济地理学C.环境地理学D.政治地理学3、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AB)A.亚里士多德 B.拉采尔 C.洪堡 D.梁启超4、人地关系协调是:(ABCD)A、动态的协调B、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本质C、以人和地为主的协调D、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一致5、人地系统中的“地”具有(ABC)A、数量上的有限性B、地域上的差异性C、制约性和可变性D、不稳定性6、下列论述中不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的有:(BCD)A、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地各有规律,互不侵犯D、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三、填充题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 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 。\n2、 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决定论包括环境决定论、生产关系 决定论和文化决定论。3、 人地关系协调表现为、和的特点。4、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 和人文环境。5、 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6、 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7、 人文地理学具有 性、 性和 性。8、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过程。9、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重点研究。10、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11、部门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比较快的分支(写出三个):,,等。12、人地系统中的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和社会,双重身份:生产者和消费者。13、协调是一种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追求人地关系协调是人类的目标,协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四、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学2.人地关系3.人地关系论4.协调5.人地系统五、问答题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2、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详细阐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及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4、如何理解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二者有何联系?5、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6、简述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7、“天人合一”观的基本内涵。8、什么是协调?试简述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协调论的主要观点并进行简要评论。9、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的联系。10、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11、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12、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13、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14、现代社会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5、分析人地关系理论演化的过程,为什么说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更科学合理?16、论述人地关系结构演变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特征。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第四产业与传统工业相比,以下论述中错误的是(C)A都需要资金投入B技术领域都比较宽C产品存在很大差别D对环境的影响不同\n2、生产中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属于(C)A.资本密集型工业B.资源密集型工业C.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D.混合型工业3、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属于(B)A.资本密集型工业B.资源密集型工业C.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D.混合型工业4、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A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属于(A)。AA.资本密集型工业B.资源密集型工业C.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D.混合型工业5、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是因为C)。A.南方地区人民主食以大米为主B.水稻比其它作物经济价值更高C.水资源丰富,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适宜水稻种植D.南方地区土地不适宜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二、多项选择题1、知识经济中的知识是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有(AC)A、管理B、商业C、科学技术D、金融2、有关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管理重点相同B、发展基础相同C、人地关系将有所改善D、产业结构发生演变3、工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包括:(ABC)A、适合进行专业化大生产B、受自然条件影响小C、技术性强,精密度高D、分布分散4、工业部门依据投入要素的多少可分为不同的部门,这些要素包括(ABD)A、劳动B、技术C、市场D、资源5、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CD)A.无明显的季节性B.分布集中C.强烈的地域性D.明显的阶段性三、问答题1、为什么说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2、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知识经济?列表比较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4、如何理解第四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部门的主体。5、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存在的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6、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7、论述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8、阐述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9、阐述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联系。10、创建科技工业园,一般必须考虑的条件有哪些?11、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12、论述现代工业发展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一、单选:1、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是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通常取决于人口自然变动,即取决于(B)A、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之差B、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之差\nC、出生人数D、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的比值2、(C)因素通常是人口增长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A、国家政策B、自然环境C、社会经济D、公民道德3、人口分布的(C)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A、不平衡B、均一性C、地带性D、连续性4、在各种自然因素中,()是对人口分布影响最大、也是最直接的一种自然力。A、水B、气候C、地形D、土壤5、(D)是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A、城乡迁移B、人口流动C、国际迁移D、人口迁移二、多选题: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包括(ABCD)。A、政治状况和经济因素B、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C、婚姻宗教风俗D、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2、人口分布通常用(ABD)等形式表示。A、人口密度B、比较密度C人口移动密度D、人口经济密度3、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在空间上体现为(ABCD)。A、人口纬向分布B、沿海分布C、人口垂直分布D、人口城乡分布4、人口自然结构包括(BC)。A、民族结构B、年龄结构C、性别结构D、种族结构5、人口年龄金字塔可分为(ABD)。A、扩张型B、稳定型C、不规则型D、收缩型6、按不同人口年龄构成比例,可将人口划分为(BCD)。A、幼年型B、年轻型C、成年型D、老年型7、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有(ABCD)。A、社会生产方式B、国民经济部门结构变动C、交通运输业发展D、新地区开发和社会政治三、名词解释:1、人口分布2、人口结构3、人口年龄结构4、人口性别结构5、人口产业结构6、性别比7、就业人口8、人口素质9、人口的身体素质10、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11、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12、人口移动四、简述题1、地理环境从哪些方向影响人口增长?2、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3、社会经济环境是怎样影响人口分布的。4、简述适度人口增长的意义。5、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6、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7、人口的空间移动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举例说明影响人口移动的基本因素。9、人口迁移对人口移出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五、论述题:1、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2、以我国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前后的人口增长为例,试述适度和过快对比的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起什么样的作用?3、试述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4、举一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后果?5、结合人口移动理论,试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移动特点及这种人口移动所带来的影响。6、结合贵州实情,说明贵州人口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大量移出将给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7、从人口的增长、分布、移动等方面论述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8、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n的现象的原因,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解决西部人才匮乏的办法。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一、单项选择题1.城市是以(A)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A.非农产业人口B.农业人口C.工商业D.第二和第三产业2.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B)。A.工业化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第三产业的发展D.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3.(A)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A.工业化B.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第三产业的发展D.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4.(C)是未来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A.工业化B.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C.第三产业的发展D.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5.城市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A.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的地位B.人口数量多C.第三产业比重大D.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高6.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A)阶段。A.中心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C.逆城市化D.再城市化7.人类历史上的(D)成为村落发展的核心动力因素。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B.第一次社会大分工C.第一次社会大分工D.三次社会大分工8.城市职能概念着重强调(A)的关系。A.城市与区域B.城市与农村C.城市之间D.城市与社区9.村落社区最基础的功能是(D)A.生活功能B.服务功能C.生产功能D.功能10.划分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标准之一是(B)A.非农业人口数量B.非农业人口比例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D.第三产业产值比例11.(B)是现代村落发展的必然趋势。A.区域一体化B.城乡一体化C.产业一体化D.空间一体化12.城市周围地域的土地被城市企业、城市设施建设征用,原来的田园环境由于城市职能扩散而转变为城市地域的现象称为()。A.景观型城市化B.他力型城市化C.自力型城市化D.积极型城市化13.城市与区域的()是形成城市——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基础。A.空间一体化B.产业一体化C.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D.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14.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关键是()A.农村环境污染治理B.城市环境污染治理C.区域环境污染治理D.山区环境污染治理15.城市金字塔是描述城市()的一条重要规律。A.空间分布B.规模结构C.地区结构D.人口分布16.人口移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发达地区带到落后地区,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这种传播类型属于()。A.传染扩散B.等级扩散C.分类扩散D.重新区位扩散17.()是由伯吉斯于1923年创立的。A.多核心模式B.同心圆模式C.扇型模式D.单核心模式18.大城市周围发育的卫星城就是()的结果。A.外延型城市化B.他力型城市化\nC.内涵型城市化D.飞地型城市化19.扇形模式中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的影响,使城市向外扩展的方向呈不规则式。A.环形运输线路B.直线型运输线路C.圆弧状运输线路D.放射状运输线路20.目前,在表示某一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城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关系所存在的规律时,普遍使用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型是由()提出的。A.齐夫B.罗特卡C.辛格D.奥尔巴赫二、多项选择题1.当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划分标准有:()A.行政地位B.服务设施C.人口数量D.人口密度E.非农业人口比例2.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过程使()。A.城市数量增多B.每个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C.产业规模不断扩大D.每个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E.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3.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包括:()A.中心城市化B.郊区城市化C.逆城市化D.农村城市化E.再城市化4.离心型城市化可分为()两种类型A.外延型城市化B.内涵型城市化C.飞地型城市化D.突发型城市E.积极型城市化5.城市职能分类方法有()A.一般描述分类方法B.统计描述分类方法C.统计分析分类方法D.多变量分类方法E.城市经济基础分类方法6.空间扩散类型包括()A.传染扩散B.等级扩散C.分类扩散D.重新区位扩散E.均匀扩散7.与城市相比较,村落具有()的特征。A.人口以血缘关系为主B.基础设施落后C.人口、建筑密度低D.服务职能水平低E.人口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8.根据与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村落的职能类型可分为()A.农业村落B.牧业村落C.渔业村落D.林果业村落E.均衡型村落9.村落社区变化的动力包括()A.区域村落社区之间的矛盾运动B.产业结构变化C.社区内部发展水平的提高D.价值观念的变化E.城镇化10.村落布局类型包括()A.主轴型B.串珠型C.均衡型D.子母型E.星点型11.加强区域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城市与区域联系,实现城乡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前提。A.水利工程B.交通运输C.供电系统D.网络系统E.信息通迅12.()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A.区域消费水平B.区域市场因素C.交通网络D.农业发展水平E.区域信息13.城市化的主要类型有()A.景观型城市化B.渐进型城市化C.自力型城市化D.消极型城市化E.向心型城市化14.描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包括()。A.引力模式B.同心圆模式C.扇型模式D.离心力模式E.潜力模式15.根据社区服务范围可将社区分为()A.基层社区B.普通社区C.农业社区D.专业化社区\nE.中心社区16.描述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模式有:()A.引力模式B.同心圆模式C.扇型模式D.离心力模式E.多核心模式17.城市化的动力包括()A.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B.工业化C.第三产业的发展D.知识经济发展E.技术水平提高18.描述城市规模结构的理论有()。A.城市金字塔B.中心地理论C.城市首位分布规律D.位序—规模律E.多核心理论19.城市与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A.城市区位选择受区域多种因素的制约B.确定区域城市的数量C.城市区位的选择D.城市地域与区域的空间整合E.合理布局重点城市20.城市与区域产业一体化是在()和()城市产业向区域的地域扩散的双向机制作用下实现的。A.城市对区域产业的吸引B.城市产业结构升级C.区域要素与结构的空间分异D.城市地域与区域的空间整合E.城市产业向区域的地域扩散三、判断题1.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必要前提。2.在我国,分散型村落属于发育水平较高的村落。3.我国的设市标准选用了人口和基础设施两类要素相结合的指标体系。4.由于受村落的职能因素的制约,土地资源,尤其耕地规模决定着村落的发展规模。5.发展小型村落是现代村落发展的主要趋势。6.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包括对流、传导、辐射三种类型。7.人类聚居行为是社区形成的外在因素。8.向城市居民本身提供消费需求的作用属于城市的基本职能和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9.区域城市化是聚落演变的必然趋势。10.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发展水平和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则成为城市形成的主要制约要素。11.大城市周围发育的卫星城就是外延型城市化的结果。12.大城市地域是由城市核心区、外围区和吸引区三部分构成的城乡一体化地域。13.城市首位分布规律是描述城市空间分布的重要规律。14.我国信息技术的扩散主要采用的是传染扩散方式。15.城市的兴起加速了村落的发展进程,提高了村落的发展水平。16.单核心模式是由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的。17.目前,在表示某一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城市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关系所存在的规律时,普遍使用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型是由齐夫提出的。18.首位度是一国或某一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三位城市人口的比值。19.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形成的基础。20.城市产业结构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四、简答题1、简述城市化的机制。2、简述全球城市化经历的阶段。3、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及其结果。4、城市化有哪几种类型?5、画图并简述霍伊特的扇形理论。6、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有什么特点?7、村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什么?8、简述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和结果。\n五、论述题1.分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分析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3、试以具体村落为例说明环境对村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4、从空间结构和空间扩散的影响机制分析为什么我国率先开放东南沿海城市?5、应该如何实现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广义的文化概念不包括下列哪个组成部分:()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宗教文化D、行为文化2、地域文化的层次关系正确的是:()A、文化系统文化丛文化因子文化区文化圈B、文化因子文化区文化系统文化丛文化圈C、文化丛文化因子文化区文化系统文化圈D、文化因子文化丛文化系统文化区文化圈3、下列不属于非物质景观的是:()A、思想意识B、生活方式C、风俗习惯D、建筑风格4、下列属于行为文化的有()A.勤勤恳恳工作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运动场D.万里长城5、下列属于精神文化的有()A.北京故宫B.贵阳甲秀楼C.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D.敬业爱岗二、多项选择题1、地域文化系统的结构是相互作用的结构体系:()A、人类活动B、文化系统C、地理环境D、经济贸易2、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下列哪些组成部分:()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宗教文化D、行为文化3、对文化生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A、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B、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C、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D、和谐文化生态关系4、文化区大体上有哪几种类型:()A、形式文化区B、公众文化区C、职能文化区D、乡土文化区。5、下列属于非物质景观的是:()A、思想意识B、生活方式C、风俗习惯D、生产关系6、民族体相对稳定的两大特征有:()A、思想道德水平B、文化特征C、科学文化水平D、心理素质7、影响民族体空间迁移的因素主要有:()A、经济因素B、战争因素C、环境的恶化D、政治因素8、文化地理学家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聚落的布局B.民族地域文化系统C.建筑风格D.土地利用格局 9、地域文化改变的方向或方式包括()A代换B附和C合并D创新10、文化的阻止包括()A政治阻止B经济组织C文化阻止D自然阻止\n三、名词解释1文化2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3文化因子、文化丛、文化系统、文化区、文化圈4文化整合5文化区6文化景观7民族体四、简答题1、什么是文化区?试举例简述文化区的三种类型。2、什么是文化扩散?并简要回答文化扩散类型及其特点。3、试举某民族为例,阐述民族体的内涵。4、文化景观有何特点?5、指出下列问题研究基本属于那种研究方法,为什么?(1)中国的地方志;传统的区域地理学(2)中心地理论、区位论;(3)一批激进地理学家研究认为城乡地域差别是资本主义本身造成的;(4)行为地理研究,文化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研究(5)利用数理模型说明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6)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偏好,探讨生产力布局特点(7)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6、指出下列现象属于那种扩散,说明原因(1)传染病的扩散(2)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在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3)在没有现代媒介以前,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的流行。(4)中国饮食文化在欧美、东南亚的流行。五、论述题1、试述喀斯特地区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2、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明地域文化系统内人、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3、试述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互影响。4、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论证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5、我国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的方言多。?6、分析中东地区和欧洲巴尔干地域冲突的潜在宗教影响因素。7、试论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8、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文明程度又有很大差别?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填空题1.由于休闲活动是休闲者自己来选择和参加,因而它具有、自由性、消遣性和。2.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和,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3.按资源利用的角度,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和。前者指那些在旅游过程中被部分消耗掉,但仍然能通过正当途径再生产所补充的一类旅游资源。后者指那些在自然生成或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存物。4.旅游活动的构成包括:、、。5.旅游是暂时在异地的活动,不导致在异地的。二、名词解释1.休闲2.旅游3.旅游资源4.旅游环境承载力5.旅游业三、单项选择题1.下列活动属于旅游的是:()。A、家庭阅读B、室内运动C、看电视D、在异地的公务会议\n2.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是()。A.人的心理需要B.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C.地理环境的差异D.经济的地区差异3、()是构成旅游活动和旅游事业最基本的要素。A、旅游者B、旅游资源C、旅游动机D、旅游目的4、下列属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的是()。A、投资条件评价B、特色评价C、密度评价D、容量评价5、用来度量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引起的指数是()。A、高峰指数B、地理集中指数C、季节性强的指数D、综合指数6、()因素是影响旅游地和可原地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A、时间B、语言C、文化D、距离7、旅游资源效益评价,不包括()等方面。A、区位条件评价B、经济效益评价C、环境效益评价D、社会效益评价8、下列不属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子有()A、社会文化环境因子B、自然条件因子C、社会经济环境因子D、生态环境因子9、旅游地承载力指数强度分项不包括()A、游客密度B、游客年龄C、旅游用地强度D、旅游收益强度四、多向选择题1.下列活动属于休闲活动的是()。A、看书B、看电视C、室内运动D、外地观光2.旅游活动和休闲活动的前提条件是()。A、时间B、身体C、金钱D、机会3.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A.旅游者B.导游C.旅游资源D.旅游业4.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A.相互间的互补性B.相互间的引力大小C.相互间可达性D.相互间的空间距离5.下列属于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的是()。A、区位条件B、价值评价C、客源条件D、旅游容量6.下列符合生态旅游观点的有()。A、利润最大化B、以生态为基础C、游客第一,有求必应D、环境资源的保育7.下列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有()。A、自然资源B、人工建筑物C、商业旅游D、科学考察8、休闲活动是由休闲者自己来选择和参加,因而它具有的特点:()A、自主性B、自由性C、消遣性D、参与性9、按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主要目的划分,旅游可分为:()A、观光型B、文化型C、山地旅游D、公务型10、按旅游资源特征划分,旅游可分为:()A、国内旅游B、海滨旅游C、宗教型D、名胜古迹旅游11、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A、互补性B、相似性C、替代性D、可达性12、按旅游资源利用角度,旅游资源可分为:()A、可再生性旅游资源B、自然旅游资源C、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D、人文旅游资源13、旅游资源效益评价,包括三方面。A、区位条件评价B、经济效益评价C、环境效益评价D、社会效益评价14、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子主要有:()A、社会文化环境因子B、自然条件因子C、社会经济环境因子D、生态环境因子\n15、旅游地承载力指数强度分项包括:()A、游客密度B、游客年龄C、旅游用地强度D、旅游收益强度16、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主要有:()A、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B、积累资金,回笼货币C、扩大劳动就业、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发展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五、问答题1、根据图6-1,简述旅游与休闲的关系2、简述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3、论述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举例说明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对区域的影响5、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谈谈你对“生态旅游”和“资源生态经济”的认识。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一、选择题1、(B)是国家综合实力中影响重大而又相对稳定的因素,也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A人口B资源C环境D粮食2、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上,具有一定的统治权,并拥有一定的国民而组成的社会实体,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的是()。A主权B国家C边界D首都3、()是具体确定的,具有一定的规模、形状、并由一定的边界所限定。A主权B领土C边疆D国家4、国际组织是一种()A.国家间组织B.地区间组织C.多国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参加的民间组织D.多国政府、人民、民间团体设立的各种机构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边疆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界限B.边界是两个行政区域的过渡地带C.首都是国家的行政中心D.国家的领土只有领陆6、主权国家的领土是()A.该国主权所及之地B.该国领陆与领海之和C.该国陆上疆界所框定的范围D.所由该国居民生活之地7、国家的基本要素包括()等。A.政府B.国界C.领土D.主权二、名词解释1政治活动2政治3政治系统4边疆与边界5国际组织6民族与民族主义三、问答题1、国家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要素。2、当代国际冲突具有哪些特征?其形成原因是什么?3、简述科技进步对政治活动的影响。4、领土对政治活动有那些影响。5、分析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特征。6、分析冷战后世界地缘经济格局的特征。7、结合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式,分析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形势以及应采用的战略措施。8、从人文地理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9、分析自然资源与政治活动的关系。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选择题1、资源的(),导致了区域资源供给能力的差异。A数量的有限B分布不均衡性C.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D动态性2、自然资源则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这是按资源()划分的。\nA物质组成和习惯B增殖能力C存在的空间范围D用途3、正确的资源利用观点是()。A纯利用不保护B只保护不准利用C既利用又保护D可持续利用的观点4、对于落后地区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A.减少环境破坏B.恢复生态环境C.加强植树造林D.消除区域贫困5、资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A.人口的迅速增长B.工业的快速发展C.自然资源的枯竭D.环境破坏的加剧6、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A.自然物质B.自然物质和能量C.自然条件D.矿产资源7、某个标准或某种要求的环境状况与环境背景值或环境现状之间的环境容量被称为()。A.自然资源B.环境资源C.生态资源D.环境承载力8、自然资源的特征主要有()A.有使用价值B.多用途型和可替代性C.空间差异性D.社会性二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2环境资源3自然资源观4资源管理三问答题1简述环境资源与自然资源区别。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征。3简述环境资源的特征。4简述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那些。5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有那些基本原理?6分析贵州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7从贵州的石漠化问题,自己谈一谈贵州的资源永续利用的措施与对策。8什么是资源问题?试分析世界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背景。9正确的资源观包括哪些内容?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10市场经济理论如何调控资源的利用?复习思考题第九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第一次明确提出“全球问题”概念著作是()。A.《今后二百年——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B.《增长的极限》C.《公元二OOO年的地球》D.《生态系统和社会进步》2、.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水体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所引起的。A.N和PB.N和KC.K和SD.P和S3、人在()分贝以上噪声的环境下长期工作和生活,会出现听力下降的现象。A70B80C.90D.1004、在(),导致了人类迄今为止仍无法解决的土地侵蚀这一环境问题。A采集和狩猎时期B农业和畜牧业时期C.工业革命时期D.信息时代5、“温室效应”一词首先出现是在1896年,是由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的。\nAS·阿伦纽斯B布伦特兰C朱利安·林肯·西蒙D.H·康恩二、多项选择题1、人类的环境观主要有()A.环境悲观论B.环境协调论C.环境乐观论D.环境可持续发展论2、属于第一代环境问题的有()A气候变暖B.污染公害C.臭氧层破坏D.生态破坏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发展中()等行为会造成对臭氧的消耗A空调制冷B.塑料发泡C.电子元件清洗D.消防中大量使用氯氟烃物质4、传统发展观的具有的主要特征有()A追求经济增长的产值B.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C.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D.强调以保护自然为基础5、第二代环境问题具有()的特征A直接性B.跨国性C.局部性D.全球性三、名词解释1、温室效应2、阳伞效应3、富营养化4、水体热污染5、生态工艺四、问答题1、零增长理论、没有极限的增长理论各表现出了哪些不同的环境观。2、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具有哪些特征?3、人为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主要有哪些?4、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所表现出哪些不同的环境问题。5、科学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有哪些作用。6、人类应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7、调查居住地附近某一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第十章区域发展与协调一、单项选择题1、在区域发展过程的成长阶段,区域生态关系一般呈现出()A.基本协调B.明显协调C.基本不协调D.明显不协调2、与区域共同体的概念较为接近的是是目前西方环境伦理学领域里流行的()A.自然共同体B.科学共同体C.政治共同体D.经济共同体3、在人们的区域发展观演变过程中,()不属于区域发展观的内容。A生存观B生态观C.信息观D.自然观4、在区域划分中,按症状来划分的区域是()A自然区域B人文区域C.沉滞区域D.结节区域5、在人文地理学中,()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单位A地域B空间C.地区D.区域二、多项选择题1、人文地理学中的区域构成要素主要包括()\nA.自然地理要素B.人类文化C.人类经济活动D.人类社会活动2、区域的时间类型主要分为()A自然的时间B.文化的时间C.系统的时间D.经济的时间3、在区域这个系统中,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影响着区域的发展与演变的变量因子归结起来主要有()A地理位置B.资源环境C.技术体系D.产业结构4、从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出发,区域发展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A自然过程主导发展型B文化过程主导发展型C社会过程主导发展型D自然过程与文化过程协调发展型。5、区域协调论的理论基础是()A人地关系协调论B人地关系的一元论C人地关系二元论D人地关系三元论三、名词解释1、区域的时空完备性2、区域共同体3、区域发展方式4、区域规划5、资源承载力四、问答题(1、为什么在人文地理学中“地表充填着区域”这个陈述比“地表充满着物质”更具有逻辑上的透视力2、区域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4、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因素5、评价区域发展的生存观、生态观和信息观。6、从“人地关系”角度上分析划分区域发展类型的理论意义。7、试述区域协调论的两个理论基础。8、理解思考,建立科学的人文地理学的区域观的重要意义。9、试评价区域发展的生存观、生态观信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