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54 KB
  • 2022-07-30 发布

[重点]《论语》复习资料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论语》复习资料一.为政以德【内容提要】这一章阐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政思想,以及礼教(先富后教)、取信于民、均贫富(藏富于民)、反对横征暴敛、反对暴政的仁政理念和对统治者以身作则的要求。【思考题】1.阅读下而文段,回答后而的问题。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就以上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参考答案】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基本原则,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距,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③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从攻上文段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2)孔子强调“君子之徳风,小人之徳草”的作用,但是他乂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和矛盾的吗?対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参考答案】(])以後:台国(2)孔字曉政爲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需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1)通过季康子的话町以看出他是如何从政的?(2)从孔了回答季康了的问政中,表达了孔了什么样的为政思想?【参考答案】(1)杀掉不道德的人,使百姓遵守道德;要求百姓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勤勉努力。(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暴政。提倡统治者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民众,教育感化民众。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岀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n(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別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5.阅读下而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舁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南宫适问孔子,孔子为什么不回答?(2)从该文对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南宫适是仁德君子,能问这个问题,本身已经知道原因了,所以不需要回答。(2)反对武力统治,主张亲民仁政。6.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②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在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若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①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说苑》)【注】①恺悌:和乐的样子。(1)有若和孔子对哀公的话,都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为政观?(2)请对有若和孔子的说法进行简要评析。【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以民为本)(2)①两者都希望哀公减轻百姓的賦税,体现了德政思想。②孔子还指出为政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措施。7.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则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徳”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徳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二.克己复礼【内容提要】1.恢复周礼孔子所处的年代礼崩乐坏,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强调“孝八'忠”。2.正“名”与“实”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n【思考题】1・阅读下而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你对孔子的“礼”和“仁”是怎样理解的?(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当人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合乎义,这就是“仁”了,“礼”是“仁”的前提,“仁”是“礼”的必然。(2)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也有制约。2.阅读下而文段,回答后而的问题。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2)齐景公说“虽冇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止理解孔了的话了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对兄长都不尊敬的人,就不可能去爱其他的人。所以“孝”“悌”是仁的根本。(2)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3.阅读下而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天下无道”是怎样的?孔了对此的态度是什么?(2)为什么“名正”才能“言顺”?“正名”的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1)“天下无道”指周天子大权落入诸侯之手,诸侯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之手,老百姓议论政事。对这些情况孔子极为不满,认为这样政权快就会垮台。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时代,政权就会稳定,老百姓也相安无事。(2)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还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正名的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n2.阅读下而文段,回答后而的问题。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丄安则另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宰我对为父母守孝三年持何态度?有什么依据?(2)孔子对宰我的想法持何态度?你认为如何?【参考答案】(1)宰我认为为父母守孝三年太长。依据是三年不学习礼乐,礼乐就被遗忘、被废弃。(2)孔子不赞成宰我的想法。(略)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②“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一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墨子》)(1)从上述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墨子认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孔子:墨子:(2)请对上述这两种观点进行简要评析。【参考答案】(1)孔子:克己复礼墨子.尚贤(2)子站在金族阶级的立场上,希望他们自觉遵守礼乐规范以恢复社会秩序;墨子则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希望统治者选贤授能来重建社会秩序。【内容提要】1.坚定的原则性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也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2.辩证看待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愿做隐士。他们和孔子一样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只是做法两样。[思考题]1•為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对陈成了弑君一事,孔了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1)“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礼的重视。(2)“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3)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2.阅读下而文段,回答后而的问题。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n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楚狂接舆唱歌的F1的是什么?(2)孔子下车,想和接舆说什么?【参考答案】(1)接舆用比喻对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执着追求、四处奔走行为进行讽刺。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应着眼以后,退而修身。(2)孔子主张积极入世,反对出世,应该是想劝接舆出仕。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鶴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忱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辟人Z士”指:“辟世Z士”指o(2)你认为孔了为什么“忧然”?【参考答案】(1)“辟人之士”指孔子这些入世者;“辟世之士”指长沮、桀溺这些出世者(隐士)。(2)•无然”是怅惘、失意的意思。孔子对人们对他行为的不理解深感遗憾,也为有才能的人却隐居不来改造社会而怅惘o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荷篠丈人为什么要留了路食宿,并让两个儿了与了路见面?(2)荷篠丈人对待了路为什么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3)“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4)为什么说“洁其身”就是“乱人伦”?(5)了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了路认为“道Z不行”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2)因为荷篠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但当他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3)“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4)因为“洁其身”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5)“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3.阅读卞血文段,回答后血的问题。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②子击磬于卫,有荷赞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橙胫乎!莫\n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荷篠丈人与荷费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2)荷篠丈人与荷贵者在批评孔了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冇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知其不可而为之。(2)荷篠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赞者说孔子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用比喻方法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1.阅读卞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1)“用Z则行,舍Z则藏”与孟子的哪句话表达了相同的意思?(2)孔了主张“知其不可而为Z”,却又“用Z则行,舍Z则藏”,这两者Z间是否矛盾?请你谈谈看法。【参考答案】(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不矛盾。孔子主张礼治,希望实现礼治社会理想,有一个民风淳厚,民德归化,天下太平的美好社会,真正体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自由境界。但当时社会礼霸乐坏,现实与孔子理想距离很远,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别无选择,只能“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内容提要】1仁爱思想「家篌幾员间亲善关系,这是“仁”的出发点:“弟子入则孝,出则弟”。(2)对待其他人,要要对待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来对待一切人:“泛爱众”。2.忠恕之道忠: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考题]1•為读下而文段,回答后而的问题。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上述章节是从哪些角度入手论述“仁爱”思想的?【参考答案】(1)强调仁爱是修身第一位的,文化学习是第二位的。(2)提岀“忠恕”是待人的基本原则。(3)提醒在实践仁爱的过程中自己和从小处着手。2.阅读卞血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n(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白己的话简要陈述。【参考答案】(1)“圣”是对帝王的最高道德要求,达到这个境界是很困难的,。(2)“圣”侧重于理想愿望;“仁”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实际效果。3.阅读下而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忠”“恕”两字的内涵是什么?“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2)孔了认为实行仁德的方法是什么?【参考答案】(1)“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2)能近取譬,能够推己及人。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各口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为什么说只有孔子的“志”戢接近“仁”?【参考答案】①子路轻财重义,心地单纯,光明磊落,偏于小圈子的荣辱。②颜回友善而不自称,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把劳苦之事加与他人,心存人间大爱,其境界之高,是子路无法相比的。③孔子老安、友信、少怀,心怀天下,境界更高。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②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站。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⑵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参考答案】(1)孔子认为管仲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但仍然是个“仁者”。(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管仲能够“尊王攘夷”,维护王权,造福百姓,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节小信。孔子忽略管仲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六、君子之风【内容提要】1.安贫乐道、重义崇德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2.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思考题】1.阅读下血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n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2)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日己的“苦乐观”?(3)上面几个文段都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思想,孔了和颜冋在心境上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①云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②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③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所以不值得追求。(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中,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于人情味,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快乐。(3)孔子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是自由和快乐的心境;颜回是在艰苦环境下对“仁”的自觉追求和坚持,是执著的心境。1.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荐犬羊之荐”(1)请写岀和“驷不及舌”意思一样的成语。(2)棘了成和了贡的观点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2)棘子成认为内容重要,外在形式不重要;子贡认为外在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③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择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不可以霸王矣。(《韩非子》)⑤董仲舒说:“夫人仁者,正其谊①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注】①谊:义。(1)试简耍阐述孔子、韩非、董仲舒各口的义利观。(2)请对以上三种义利观进行简要评析。【参考答案】(1丿①孔子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要以“义”为准则;②韩非认为每个人都追求“利”,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义”的关系;③董仲舒只求“义”,排斥“利”。(2)①韩非极端求“利”,使人自私,将败坏社会风气;②董仲舒极端言“义”,不切实际;③孔子观点中庸,既符合人性又不失理想。八、周而不比【内容提要】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人、处事、待人方面的原则。1.交友原则:团结,不结党营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以德报怨;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独立平等,适中有度。2•察人方法:①自身要具备仁德,没有偏私之见;②观察别人的现实表现、过错性质、兴趣爱好。2.结交对象:正直、诚信、博闻多识(不结交谄媚逢迎、伪善、巧言善变的小人)。3.主张与人为善,强调忠恕;主张诚信交往,言而有信;主张适中交往,和而不同。\n【思考题】1.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不是不讲原则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2.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③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④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庾哉?”⑤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⑥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⑦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⑧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⑨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⑩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视其所以,观其所山,察其所安”三者关系如何?(2)在孔子看來,人与人交往的准则是什么?(3)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的交友原则。【参考答案】(1)从外部言行到内心步步深入。(2)人与人交往应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应真诚团结,而不是以私利为目的,结党营私,相互勾结。(3)①首先从自身要求,庄重自持不争强好胜。②看人从不片面出发,而是详细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③和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交朋友,远离奸佞、伪善、夸夸其谈的人。④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3.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②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在孔子看来,怎样才能远离怨恨?(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参考答案】(1)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2)“以德报怨”可能导致原则性缺失和是非观模糊;“以直报怨”是当面直言相告自己的怨愤,以公正和正直来对待别人的仇怨,兼具原则性和宽容心,中庸而不折中。4.阅读下而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②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参考答案】(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5•阅读下而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n①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②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③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屮应遵循原则。(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请简要说明理山。【参考答案】(1)适中交往(中庸)(2)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是一味追名逐利。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十一、诲人不倦【内容提要】1.教育原则:有教无类,2.教学态度:诲人不倦3.教育内容:文、行、忠、信4.教育方法:学行并重、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教学相长5.治学原则:述而不作【思考题】1•阅读下而文段,回答文后问题。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②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乂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Z间冇什么矛盾?(2)从孔了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参考答案】(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2)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互相人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是基本坚持反映论的。1.阅读下而文段,回答文后问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1)“问一得三”屮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冇原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冇原则的认识。(3)从这则材料屮看,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方法?请简要回答。(4)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参考答案】(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即“子亦有异闻乎”。“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2)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感而化之。(3)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4)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n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3•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②子曰“不愤不启,不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Z处?如何理解此矛盾?【参考答案】⑴矛盾之处:①句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②句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他)的态度。⑵这两章里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不愤不启,不烘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止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他就会诲人不倦。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诗经》屮的含义是什么?子贡引用它的川意乂是什么?(2)了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孔了的“贫而乐,富而好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3)为什么孔子说可以和他谈诗了?【参考答案】(1)“切磋琢磨”是加工骨角玉石的各种方法。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贫而乐,富而好礼”都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一样。但二者层次和境界不一样。“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贫而乐,富而好礼”则是处于贫穷境况下能安贫乐道,富了对待别人更好礼,已上升到对礼乐的自觉追求。(3)子贡论学知《诗》,由人生道理而悟到了《诗经》的深意,孔子赞扬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吩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1)请谈谈你对“绘事后素”的理解。(2)孔了启发了夏,为什么孔了却说“启予者商也”?【参考答案】(1)“绘事后素”,即先有底子然后绘画;“绘”比喻礼,“素”比喻仁义道德,即礼以仁义道德为基础。孔子告诫子夏再好的文学也应建立在美好的德行上。(2)孔子教育子夏要以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的东西。子夏论《诗》知学,能举一反三。孔子充分肯定并及时鼓励他,这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也反映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好学品格。2.阅读卞血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孔了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2)如果了贡问同样的问题,孔了会如何冋答?为什么?【参考答案】\n(1)因材施教(2)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他是能够把握好做事的度。1.阅读卞血儿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③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冇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参考答案】(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子欲无言”顺乎天理的教学思想,与他的政治倾向是相呼应的。十二、高山仰止【内容提要】1•孔子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学问。2.孔子与弟子之间融洽的师生关系。【思考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闵子侍侧,阖阎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说说“子乐”的原因。(2)“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的这句话屮可能蕴涵着那些含义?【参考答案】(1)高徒满堂,而且各自具有不同的丰富情感或性格特征,身为老师的孔子内心充满喜悦。(2)①孔子对他的学生了如指掌,他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语言里充满着对他的忧虑和牵挂。②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因为儒家主张温柔敦厚利于养身修行,这里可能是孔子由性格推断子路的命运。2.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1)请写出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义相同的孟了的一句话o(2)此文段反映了孔了对学生怎样的态度?【参考答案】(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2)孔子了解学生性格,并循循善诱,积极加以引导。3.阅读下而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n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请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参考答案】一叹孔子德行之高,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十三、沂水之风【内容提要】1•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2•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思考题]阅越卜•而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馋,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②(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孔了“哂”了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2)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因为子路不知谦让。孔子是非常主张为人要谦虚礼让,讲究礼节。而且子路的观点也不符合“礼治”之道十四.中庸之道(2「曾点也莫的馬盛世和乐景象是礼乐治国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内容提要】中庸之道: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儒家处世原则。“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的区别:“中庸之道”讲原则,而“折中主义”是不讲原则、混淆是非的调和主义。【思考题】1•阅读下而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2)孔子是如何评价“狂”与“狷”的?【参考答案】(1)过犹不及(2)“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狂者”进取,敢作敢为;“狷者”退缩,畏首畏尾。“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互相互相补充,才符合中庸之道。2.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②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孔子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参考答案】(1)不是笼统地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2)“乡原”之人表面看上去忠厚老实,貌似中庸,实则自私伪善,不讲原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社会公正,阿世媚俗,同流合污,是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n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孔子、子贡这两种“恶”有什么相同?乂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2)子贡“恶徼以为知者”与孔子的哪句话表达了和同的意思?并请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1)相同:都不符合礼义,不符合中庸之道。不同: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专业好文档精心整理欢迎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