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史复习资料 6页

  • 64.54 KB
  • 2022-07-30 发布

藏族史复习资料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藏族史复习资料一、西藏远古社会K石器时代:①旧石器时代:定日县的苏热和申扎县的珠洛勒。②新时期时代:卡若文化、曲贡文化、细石器文化。2、3、小邦部落:雅隆部落、象雄部落、苏毗部落。i族来源说:羌源说、南来说、狒猴变人说。吐蕃社会1、悉补野王:(聂赤赞普)雅隆部落的第一位首领,约公元前350年建立王政。2、聂赤赞普的来历:①天神下凡说、②印度王族说、③东方樊尼说、④藏人说。3、吐蕃王朝:(D松赞干布的统治措施:①定都逻些、②制定行政及法律体质、③创制文字、④引进佛教、⑤发展吐蕃经济、⑥建立唐蕃间友好关系。(表现:①唐蕃联姻、②留学大唐、③派兵协助唐使王玄策,征讨天竺、④册封松赞干布、⑤互派使者。)⑶吐蕃三大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德祖赞。⑷达玛赞普王朝分裂论述:I、政治措施及对吐蕃的影响:政治措施:①继续保持与唐的友好关系、②接受回鹘的来降、③毁佛灭法。影响:达玛的措施,首先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佛教在吐蕃境内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佛教失去了在社会上立足的信徒聚集的场所及基础组织——僧人集团。导致政治力量的对比日益不利于赞普。接受大批回鹘部落的归降,固然是一代盛世、却为吐蕃王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负担。\nII、自己对此的观点:朗达玛认为佛教是限制王权的紧箍咒,僧侣的大量增加和7户养僧制度的存在是财政收入税减的根源,佛寺的大批兴建,劳民伤财,是国势衰弱的根源,于是颁布了灭法废佛的命令,他下令封闭了全境,所有的大小寺院,将佛像毁弃或掩埋,他命令捣毁神殿,毁灭佛法一切修行佛法者均遭杀害或摧残,强令僧人还俗,禁止人民信佛,将佛经全部收集起来烧毁或封存。评价:达玛灭佛的本意在于解放生产力,以增加日益空隙的国库收入三、吐蕃分散割据:I、庄园(奚卡):"世纪古格首领拉德表彰仁青桑布为佛教在吐蕃做的贡献,赐贡三块土地为其庄园(奚卡),表示西藏封建制的出现。II、藏传佛教的出现:①宁玛派(八世纪)、②鳴当派(1056年)、③萨迦派(1073)、④唱举派("世纪)。四、元朝(西藏归属元中央)1、元朝的治藏政策:①推行帝师制度,优崇西藏佛教领袖。②建立管理西藏事物的中央机构。③设置地方行政区划,授权萨迦首领管理西藏。④清查户口,设立驿站。⑤在西藏地方驻军。\n2、凉州会晤:1247年阔端与萨班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谈,史称“凉州会晤”。五、明朝K明朝的治藏政策(多封众建):①在藏区设置行政和军事机构,任命官员、②册封政教首领,推行僧管制度、③建立朝贡制度。2、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1357—1419本名罗桑扎巴)标志(戴黄色僧帽,以此严肃戒律,并与其他教派相区别。)特点:①提倡僧人必须严格遵守戒律,不干预世俗事务,不能娶妻生子,不从事生产劳动,一心学法。②大力兴复寺院,招收僧徒。③每年定期举行传召法会3、僧官制度:明朝僧官制度是针对西藏喇嘛教僧人来说的,由朝廷任免各教派首领,相当于卫所的指挥使、同知、通判等官,最高僧官法王、任乌思藏都指挥使世袭。4、朝贡制度:是明代藏族各地僧俗首领向中央王朝纳贡和朝廷以皇帝的名义进行赏赐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贡与赐的关系。自己的地位,5、元、明治藏政策的异同:相同点:元明都利用宗教势力来巩都会扶植一个地方的政权来管理西藏的事物,以强化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的治理。不同点:元朝扶植萨迦政权,明朝实行的是多封众建。六、清代K康熙年间的治藏政策:①册封班禅、②平准安藏、③推行囁伦制、④驻军西藏,增\n设粮台、塘讯、驿站。2、乾隆年间的治藏政策:①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管理。②平定叛乱,建立嗔厦政府。③六世班禅朝靓3、册封达赖和班禅:1653年5月,五世达赖喇嘛在返藏途中停留代鳴之时,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1713年2月4日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额尔德尼。4、1751年《西藏善后章程》内容及其意义:①废除君王掌政制度,正式建立囁厦制度。②在达赖喇嘛系统下成立译仓,审核鳴厦政令。③将藏北三十九族和达木蒙古八旗地方划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意义:正式确立达赖喇嘛兼辖政教两权的地方首领地位,提高了驻藏大臣的地位,确立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掌管吏治、拥有军政重要事物的最终决定权的制度,加强了驻藏大臣控制西藏地方的实际权力。5、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内容:①活佛转世、②驻藏大臣的地位和职权、③边界防御问题、④对外交涉、⑤财税。卡若遗址是西藏二十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唯一的新石器遗址。该遗址面积大,保存情况好,文物堆积层丰定,文物分类繁多,是藏学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卡若遗址距昌都镇几公里,海拔3100米,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会同有关部门于1978年和1979年对卡若遗址进行两次规模较大的发掘,共清理出房屋遗址28座,道路2条,石墙3段,圆石台2座,石围墙3座,灰坑4处,出土各类石器7968件,骨器366件,陶器2万余片,装饰物50余件,此外还有部分粟米、动物骨殖等。发掘结果表明,在澜沧江源头这片肥沃神奇的土地上,藏族先民们早在4、5千年前,不仅学会制造各种精致的石制工具,\n有了粗糙的纺织品和缝制物品,并且还制作了彩陶和装饰品,建造房屋,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八思巴洛哲坚赞(1235——1280年)又名:原名罗古罗思监藏,又译八合思巴,又译发思巴,号八思巴(圣者)。八思巴萨迦派第五祖是八思巴(1235——1280年)。八思巴本名叫洛哲坚赞。他是萨迦班智达的弟弟索南坚赞的儿子,因而萨迦班智达是他的伯父。八思巴从小聪慧好学,八岁时能向人们讲经,加上伯父萨迦班班智达的良好教育,后来除了在政治上成为一名显赫的人物外,也是一位精通各种宗教知识的高僧。正如《西藏王臣记》记载:「幼而颖悟,长博闻思,学富五明,淹贯三藏」。八思巴十岁左右就跟随伯父萨迦班智达赴凉州与蒙古汗王谈判,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政治,为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础。八思巴十七岁时,被临终的萨迦班智达任命为自己的法位继承人,即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萨迦班智达去世后,八思巴开始担任萨迦寺主持和萨迦派教主职位,成为萨迦派第五祖。从此八思巴逐步成为既是萨迦派的教主又可代表西藏地方势力的显赫人物,因而他对西藏地方乃至元朝中央政权起过重大作用。长庆会盟: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十月,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仃人与盟。822年(长庆二年、彝泰八年)五月,唐朝和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会盟前,赤祖德赞接见并宴请刘元鼎等唐使。会盟由钵阐布升坛主盟,依惯例,与盟人员都要履行畝血的仪式,钵阐布因是僧人,不畝血,只饮郁金水为誓。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西藏人民为捍卫乡土而进行的首次抗击英国人的战役。清十二年(1886),人占领\n了与西藏接壤的哲孟雄(),对西藏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西藏地方政府为阻止英国人入侵,在西藏与哲孟雄接壤的隆吐山设卡。十三年,英国以隆吐山建卡设防是“越界”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撤卡,并借机在隆吐山大事增兵。清政府迫于英国人的压力,为免于西部之忧,采取妥协退让的投降立场,责令驻藏大臣撤卡退兵。驻藏大臣文硕因全力支持西藏人民的抗英斗争,遭到清政府革职。翌年3月,英军大举进攻隆吐山要塞,驻守在隆吐山的藏军凭借火绳枪、弓箭、大刀和石块等武器,坚守阵地,英勇抵抗。由于藏军在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无法与英军的精良武器抗衡,被迫撤退到亚东河谷。6月,藏军3000人向隆吐山进行反攻,拟收复失地,惨遭失败撤兵。10月,藏军第三次组织反攻,再度被英军打败,被迫放弃了隆吐山。西藏人民第一次抗击英国侵略的斗争失败。十六年,新任驻藏大臣升泰作为中国全权代表前往印度加尔各答与英方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