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哲期末复习资料 29页

  • 1.39 MB
  • 2022-07-30 发布

西哲期末复习资料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伊奥尼亚学派的基本思想、特点:认为本原是一,并且是变化的。由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组成。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科学和哲学之祖,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主要观点:水是万物的本原。提出了“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他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其重要性在于直截了当地提出哲学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不牵扯神话中的事物。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阿派朗/无限。这是有局限的,首先,如果水转变为土、土又转变为水,如果水转变为气、气又转变成水,等等,那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转变为任何事物,而说水或土或气或任何别的东西是始基,就成为一件逻辑上任意的事情了。其次,水从自己未分化的状态转变为它的种种分化的状态,这是怎么发生的?另外他认为,生成和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万物之本原。米利都学派的真正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最终本性的问题。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是万物的始基,万物从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为火;整个世界就是火按照一定的规律升沉消长、周而复始的无限变化过程。流变与对立:万物皆流,无物常住;对立导致变化:对立面相反相成相互转化——造就和谐。他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斗争”这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并把它看成是万物的生成、变化的力量和源泉。逻各斯——理性的规律,万物皆变的悖论。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惟一常住或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逻各斯。因此,原始的基质是唯理的基质,它有生命,有理性。(梯利)逻各斯成为哲学的标志。理性与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把握这个“逻各斯”。2、毕达哥拉斯“什么是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原因:对于数学的爱好与认同,某种宗教的原因。毕派的贡献与评价:①思维上予以提升,用抽象的东西来归纳世界,把一切性质相差异的万物而统归于数量有变化,在思想上确实开了一个新局面。力图借助思维的抽象能力寻找一切特殊的感性事物普遍所共有的属性和关系,并把它看作是万物的本原。②提出了一个形式的概念。他们在探求世界本原时,不像米利都学派那样把世界上一切特殊的感性事物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而是力图借助思维的抽象能力寻找一切特殊的感性事物普遍所共有的属性和关系,并把它看作是万物的本原。③对柏拉图理念论产生了影响。3、埃利亚学派(本原是一且不变)色诺芬尼,神本无相,神是人创造的。神绝对与人不同。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神的观念具有相对性。肯定神的存在。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神,是超感性的、唯一的、不动的,并且是最高的智慧。巴门尼德,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2、认为对“是者”的认识有如下两点是重要的:(1)存在不等于非存在,“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2)存在即是被思想,29\n“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能被思维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因此他反对认为“是者既是又不是”这样的看法。3、他认为“是者”有如下的性质,并进行论证:(1)不生不灭。  (2)连续性。  (3)完满性。  在他看来,这三个性质与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质是相反的。4、与他的“是者”论一致,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两种认识对象以及相对应的两种认识能力。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义:(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性事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芝诺,主要贡献就是设法为巴门尼德关于变化是逻辑上不可能的学说进行辩护。其辩护的主要策略是解释关于世界的所谓常识会导致比巴门尼德的观点更荒谬的结论——反证法。坚持埃利亚学派关于现象与实在相区分的观点。芝诺认为,感官没有为我们提供关于实在的任何线索,它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现象的线索。所以,感官没有提供可靠的知识,只是提供了意见。要达到事物的真理,思想之路要比感觉之路更为可靠。悖论:1.运动场悖论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3.飞矢不动4.运动的相对性悖论芝诺论证的意义:(1)就他的论证本身而言,他向人们提出了连续和间断、无限和有限、整体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一和多、不变和变之间关系的讨论。(2)他的论证揭示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矛盾方面。4、元素派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元素派”指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中那些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单元的哲学家。主要包括主张“四根说”的恩培多克勒、主张“种子说”的阿那克萨戈拉以及原子论者(单独介绍)。(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2、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是无休止的循环运动,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3、动力:29\n认为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根实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同类相知:由于人和外部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叫“流射”),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思想则是“流射”顺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觉。(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1、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对于“种子”他认为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2、他也认为种子本身没有致使种子结合和分离的力量,产生万物的能动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灵”。他并且第一个把“心灵”理解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力量。3、与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认识是“异类相知”的理论。  异类相知:指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认为可感性质包含着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一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正是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那个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5、原子论  原子论也是元素论,不过它比其他元素论要简单得多,使得其在说明世界时更简单明了。创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论者是留基波的学生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一)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二)他认为原子的性质有: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原子的结合使万物产生,物也因原子的分离而消失。  2、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在性质上没有差别,是相同的,仅在形状、体积和位置排列上有差异。  3、原子处在漩涡运动之中,漩涡运动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这时物质自动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来说明运动的缺陷。(三)认为心灵和灵魂实际上是精细的球形原子。(四)在关于人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影像论和约定论。  1、影像论(流射说):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2、约定论:认为对于象声音、颜色、味道等的感觉,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为造就也就就是约定的。  德谟克利特还有根据原子论而发挥的伦理思想。6、智者运动:理论方法和哲学倾向:采取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策略,否定确定的和唯一的真理观,强调个人感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普罗泰格拉,第一个智者代表人物,知识就是感觉。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就是向我显现的样子。——苏格拉底世界的存在、真理和规律皆以个人的感觉为标准——感觉主义的真理观——把认识判断完全归结为是。1、“人是万物的尺度”:(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个样子”(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唯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命题。29\n高尔吉亚: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3)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极端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思维与语言的矛盾。意义:将爱利亚派关于存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引向谬误。7、苏格拉底(一)把哲学从天生拉回人间——“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善:哲学家不可只关心自然,还须关心伦理的原则等人事的问题。认为世界之所以是“善”的力量的支配的结果,是追求善和服从善的结果,故是“善”力量支配的结果。(目的论的解释,反决定论)最高的目的就是神。(二)超越自然哲学摆脱自然哲学的困境继承和深化阿那克萨戈拉以心灵为本的原则。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灵魂来更好地探究自然,发现心灵内部的原则,以此来规定外部世界。(三)“美德即知识”l德性——心灵的原则  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每一个人都能知道的确定的原则,故而是一种知识。(定义)对自己的知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无人有意为恶(自然推论)——为恶之人无知反对道德上的相对主义l命题的意义: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教育意义。(三)苏格拉底方法———“助产术”以及“概念论”l怀疑主义的方法论:“自知自己无知”(也仅仅是一种态度)。ⅰ概念定义方法之一:归纳法。l对话,揭露矛盾、克服矛盾、达到真理n讽刺:引申出矛盾,陷入窘境,否定已有意见n助产术:在启发下从内心发现新认识n归纳:表述普遍的、必然的道理n结论或定义:形成一般的定义或概念(个别到一般)l概念论:是总结概括的东西。8、柏拉图(一)哲学分期v苏格拉底对话时期(早期):主要是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柏拉图不成熟的思想,内容就是德性的定义问题。v过渡时期:观点的酝酿时期。v成熟时期(中期):典型的反应了他的哲学思想,理念论。v晚期:对成熟期思想的修补和完善,发展了理念论和政治学。(二)理论来源29\nv赫拉克里特万物皆变的理论:不否认感性事物的运动变化。v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存在才是不变的真正的实体,是知识的真正对象。v毕达哥拉斯的数论和灵魂学说:对巴门尼德的存在从“多”的意义上去理解;灵魂转世。v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寻求普遍的定义(理念)和方法—从道德领域拓展到一切事物。v集大成的、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三)理念论的基础——两个领域和两种认识的区分两个领域:v关于理念:一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性。是理智的对象。是更加真实、可靠的存在。v分离学说(两个领域):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智才可以认识的更加真实的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不同的认识能力对应不同的认识对象,形成不同的认识。意见和知识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它们的认识对象是不同的,知识的对象是确定的“是者”(存在),意见的对象是可感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理智世界比可感世界更加真实可靠,是知识的对象和源泉(理念的必要性)。(四)善——理智活动的动力v苏格拉底把心灵的原则内化为伦理原则,柏拉图则把这种伦理原则外化为世界的本原(善)。v理智和理智对象不足以导致知识,还欠缺认知的能力,这个能力是由善(的理念)来提供的。(类似于苏氏心灵是认识自然界的中介的观点)v善是安排、规定理智领域秩序的外在原则和原因。v真理不等于善,善高于理念。v根据认识能力与认识对象相对应的原则,用太阳来比喻善。太阳:是产生视觉的中介,是滋养可感物的源泉。善:是产生知识的中介,决定可知对象所是,使之向心灵显示。(波浪线为没讲的内容)(五)认识论小结29\n(六)理念论v“理念”或“型相”(两种译法)[“型”有塑造之意,概念层面上]理念强调外在理智之内的存在型相强调的是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v“理念”的性质本原性、超感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完善性和目的性、单一性和多数性、等级性。分离性和普遍性。(七)理念与感性世界的联系v用“分有”来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理念之间的隶属关系。每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语言分析,分有就是获得一中概念的规定性分有物与被分有的理念只能无限接近不能等同v用“摹仿”来说明个别事物与理念/型相之间的相似关系。认识内容为何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技艺—真理何以可能的问题(八)两分法(如何得到理念)v由高到低的分类和分析(定义法)v最终分解到达“不可分割的型相”,是共性最少、个性最强的理念,所以能与个别事物直接联系。(类似于经验主义的还原论)v意义:由一般到个别,不断接近个体,从而把普遍型相与可感个体连接起来,是对分有的维护。(分有了理论的本质属性)(九)通种论(赵敦华、寿建纲)v通种是最普遍的一种型相。v“是者”和“非是者”是相通的。v“是者”、运动和静是相通的。v相同和相异是相通的。v矛盾是事物合理的表达。v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取消了爱利亚学派在“是者”和“非是者”、“动”和“静”、“一”和“多”之间设置的悖论,沟通了这些哲学范畴。(十)灵魂回忆与死亡练习v人的本性归结为灵魂。人不是灵魂与身体的复合,而是借助身体而达到一定目的的灵魂v灵魂的三重属性:(灵魂=理性,通常)(十一)灵魂的堕落与知识的天赋u29\n灵魂折断翅膀的隐喻:灵魂是被肉体污染的理念。灵魂自身就包含知识,与肉体的结合使知识隐晦了。u知识的获得不必向外求,只需净化灵魂,使灵魂逐渐回忆起堕落之前对理念领域的关照,从而获得对可知领域的知识。最彻底的净化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完全分离——个人生命的完结。学习知识就是练习死亡。哲学家是最勇敢的。(康德认为形式是先天的,内容是后天的)(十二)理想国与“乌托邦”u专业分工与社会阶层社会分工就是按照个人的自然禀赋从事一门职业劳动。等级是社会分工原则在不同禀赋成员中自然形成的。生产者、武士和统治者。社会正义就是每个人制作适合他本性的事情(保守主义),反对“强权即正义”和将某一等级的利益凌驾于其他阶层利益之上的做法。u哲学家治国论不满现有的政治制度。哲学家的兴趣在可知的理念,最高的目标是追求善,除此没有世俗的兴趣与利益,包括参与政治。洞穴比喻的引申:哲学家是先知和最有智慧的人,承担着解救民众的责任和使命。哲学家作统治者最符合公众的利益,因为他掌握了最高的善。统治者无财产、无家庭——无私利。9、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批评柏拉图的理念论(轻视对感觉经验和运动变化的研究)。建立吕克昂学园。百科全书(一)理论概观全面的科学体系:①理论科学,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数学、物理学、逻辑学。代表作《形而上学》《物理学》《工具篇》②实践科学,伦理学(个人实践),政治学(公共实践),代表作《大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③修辞学,技艺,《修辞学》《诗学》(二)物理学Ø对运动的分析和规定Ø把世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运动”Ø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对运动本原和原因的分析关于自然的概念和规定:•自然是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不能脱离运动的事物研究自然;•自然特指自然物的本性—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物理学研究的是运动着的事物中的形式和形态。Ø运动的本原Ø运动的两重本质:现实和潜在—经验Ø三本原:质料(载体)、形式(当下的状态)和缺乏(趋向的状态)—逻辑29\nØ运动的原因—四因说Ø质料因:“构成一个物体而本身继续存在的东西”。Ø形式因:事物根据什么而形成,即事物的结构、比例或本质。Ø动力因:事物“变化或停止的来源”。Ø目的因:事物为什么而形成,“做一件事的“缘故”Ø运动的形式Ø事物本质的变化:生、灭Ø事物性质的变化: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Ø事物数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Ø事物位置的变化:位移(最初的、最基本的运动形式)Ø位移运动Ø自然位置:适合本性的位置Ø事物与位置:自然害怕真空Ø运动的目的论:实现本性的必然倾向Ø减速运动与加速运动Ø直线运动与圆周运动(完美)——对天文学影响Ø不动的动者(匀速怎么来的)(三)形而上学——实体学说Ø对“理念论”的批判Ø分歧:本质能否独立于可感事物而存在事物之外的理念型相?事物之内的形式?Ø理念型相——无用的设定Ø理念型相——难以成立的设定Ø“第三者”悖论Ø结论:只能从运动变化(具体事物)来认识不变的存在(绝对存在)。Ø“是者”、与“第一哲学”Ø又被称作“存在”或者“有”。Ø最普遍的一个概念:概括了本原、本质、存在、一与多、不变与变、真理和善等哲学史上出现过的概念。Ø“是者”是哲学研究的统一对象:所有科学都是研究“是者”的,具体科学只研究它的某部分或属性,只有哲学研究它本身或全部,是其他研究的基础。Ø“是者”的实体意义29\nØ实体:既独立存在又不变的东西。Ø实体/是者的特点:不表述主体:只能做主词不能做谓词独立自存在:属性只能依附于实体而不是相反(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姿势、状态、活动、受动)变中的不变Ø实体的分类Ø实体:个别事物Ø实体:形式Ø实体:神Ø实体:个别事物Ø第一实体是个别事物,第二实体是事物的种和属;Ø第一实体更真实。Ø两种实体的关系: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四)认识论——灵魂学说Ø灵魂的性质Ø两种观点Ø灵魂是一种独立运动的实体Ø灵魂与肉体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Ø结论:灵魂与身体是内在、必然联系的。Ø灵魂的类别和功能等级Ø感觉灵魂——被动的反映论Ø感觉质料而接受事物形式的能力Ø蜡块说:“蜡接纳图章的印迹而撇开它的铁或金子”Ø通觉与表象:沟通、整合感觉形成独立的表象(记忆)(理性认识的中间环节)Ø感觉的内容:个别事物的可感形式Ø蜡块说的暗喻:Ø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活动,只有在外物的刺激下才能发生。Ø感觉依赖物质器官Ø在刺激之前没有任何有关事物的感觉。Ø感觉是后天的而非先天的Ø感觉也是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Ø理性灵魂——理智29\nØ理智:人类灵魂最核心的东西Ø理智的特点:内在性、主动性、独立性和间接性(能随心所欲思想不能随心所欲的感觉)Ø理智的对象:一般的可知形式(非个别的可感形式)Ø理智活动的起点(直接对象):表象认识的三阶段:感觉:接受可感形式→痛觉形成想象(表象)→理智作用于表象形成概念(五)伦理学和政治学—实践科学Ø实践:以善为目的与导向的行为。Ø幸福主义:以幸福为伦理活动的终极目的。Ø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禀赋和本性,这种目的与人的能力是相适应的。Ø幸福的两要素: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快乐是幸福的外部条件。Ø意志与善恶:只有意志行为才有伦理价值。Ø实践智慧与中道标准Ø实践智慧:实现目的的手段Ø实践智慧的要素:思虑与选择Ø选择的标准:中道Ø理论智慧VS实践智慧Ø个人的道德实践只有在公共实践中才能达到至善l思虑和选择是对情境的一种观照和决断,更重要的是一种情商的支配,理性分析和意志选择的结合。(意志自由的萌芽)10、伊壁鸠鲁Ø在自己的花园里开办了学园(花园)Ø强调哲学的目的在于解救灵魂Ø实现幸福必须学习,摆脱错误的认识Ø物理学和伦理学是达到幸福的手段Ø物理学——原子论的新发展Ø原子的重量、偏斜运动和无序碰撞Ø找到了原子下落的动因Ø强调了偶然性的存在和重要性Ø否定了目的论、宿命论和神意,为其伦理学中的自由和责任等观点作了基础Ø感觉主义的认识论Ø感觉是影响进入感官的结果,思想是影响流入心灵的结果——反映论Ø感觉是认识的基础、起源和依据Ø针对当时贬低感性认识潮流的反动Ø也为伦理学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Ø伦理学——快乐主义Ø以感觉主义为基础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所以快乐是善,痛苦是恶Ø快乐和幸福是生活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评判一切的标准,人生的基本准则Ø快乐=幸福、快乐≠享乐(三种快乐)Ø物质快乐与精神快乐Ø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Ø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减的Ø不变高于变化29\nØ身体健康、心灵宁静(自足的)Ø纵欲主义的误解与个人主义的弊端11、斯多亚派Ø禁欲主义的伦理学Ø伦理实践: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合适的生活方式、内心的修养途径Ø天命:人格神的预见和前定命运Ø命运:一种被逻各斯严格决定的必然性,非人格的,神也受命运支配ØØ合成原因:命运是各种具体原因的终极原因Ø因果决定论的命运观Ø顺应自然而生活:按照理性生活Ø理性态度的特点:“不动心”Ø幸福的根本还是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Ø与伊壁鸠鲁派重视生命、健康、安全、快乐、适度的利益等观点相反,认为德性应摒弃一切享受、爱好、兴趣、激情,对一切都应该采取漠然的、无动于衷的态度。Ø不能控制命运,但可以选择对待命运的态度。12、怀疑派Ø皮罗主义Ø怀疑与“悬割”——避免悖论Ø宁静与幸福Ø一种认识论态度和生活态度Ø仅仅是一种理论上沉默方式13、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宗教的迷狂)Ø“太一”Ø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先于万物的本源Ø不可分割、不可名状、不可认识Ø无规定性,是对“是者”的超越Ø赞成“善”而不是“是者”作最高本体Ø“流溢”:太一生成其它本体的过程Ø理智从太一中流溢出来,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Ø自然的满溢,流溢而无损失Ø理智:Ø包含原初的区分,一与多的统一Ø属于理念型相的范围Ø灵魂:既是一又是多Ø太一、理智和灵魂,三位一体Ø对善的追求Ø灵魂的本性:既可升又可降Ø灵魂的主动提升:净化灵魂29\nØ神人合一:神秘的体验14、希腊哲学衰落的原因Ø纯粹性的弱化与实用性的强化Ø怀疑主义、相对主义与理性自杀Ø理论上的贫乏Ø思想上的危机Ø行动上的伪善15、基督教哲学之教父哲学参考记忆:脉络:希腊神话—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形态基本的特点:哲学与宗教的对立与融合基督教与政治:对立到相互促进基督教的论证和辩护: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教父的护教运动(了解,重点掌握教父哲学的主要特点:目的、确认合法性、灭异端)Ø基督教的威胁:现实政治、内部异端Ø护教:宣传基督教信仰、制定教义、为信仰作论证Ø教父:解说信仰的权威Ø教父建立的神学信条:三位一体说、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论、天国报应论。Ø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Ø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相结合形成基督教哲学Ø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可通约性ü早期“援”希腊哲学的概念“解”《旧约》ü“是者”与“我是我所是”IamwhoIamü“理神”与“人格神”ü“逻各斯”与与耶稣基督Ø斯多葛哲学、新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哲学Ø基督教与哲学的“名分之争”ü何者是真正的哲学?ü基督教是更全面、更真实的圣道ü上帝的启示是真理唯一的来源ü基督教纳入哲学标志基督教哲学诞生Ø理性主义论证ü查士丁(Justin):希腊哲学是上帝赐予的礼物,真正的哲学是探求神圣真理ü克莱门特(Clement):所有智慧都是上帝启示的结果,希腊哲学只是二手货,“智慧”是哲学的女王”ü拉克坦修(Lactantius):真正的智慧与真正的宗教是同一的,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Ø信仰主义论证ü德尔图良(Tertullian):哲学与宗教对立ü哲学是异教徒的智慧:“哲学的素材是现世的智慧,是对自然和上帝旨意的草率解释”,“异端是哲学教唆出来的”,理性方法是错误的。ü反对探究和解释信仰:“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29\n拒绝对信仰做进一步的理解和解释16、奥古斯丁(信仰和理性的关系先后经历过几个阶段?)北非阿尔及利亚人,复杂的心路历程,年轻时生活放荡不羁,自称在上帝的启示下领悟了基督教的真谛而皈依基督教(“花园里的奇迹”)神学的百科全书人物,著作对西方公教会和后来新教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Ø哲学是关于幸福的学问Ø两种幸福观1.哲学的幸福观:以智慧为幸福,通过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幸福2.基督教的幸福观:对基督徒而言幸福是上帝赐予的福分:得到上帝的拯救3.智慧使得意见纷争,结果不是达到真理,所以只能使人远离幸福;基督教则能在上帝的启示下使人接近幸福4.基督教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希腊哲学只是一种“现世的哲学”Ø基督教与哲学相互融合:哲学问题和神学问题交织在一起,哲学与神学互为理解之前提。Ø“我怀疑,故我存在”——反怀疑论1.怀疑论的根据:感觉的相对性2.奥古斯丁对怀疑论的反驳Ø矛盾律的悖论Ø感觉的局限:不能提供判的断真假Ø不能怀疑自己存在和在理解这件事情Ø天启认识论与上帝存在的证明1.认识的过程: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和理性(由低到高),达到真理2.真理的来源是什么?3.是高于我们心灵和理性的上帝(预设)4.上帝使心灵获得真理的方法:光照说——真理是上帝之光Ø恶、意志自由与救赎——上帝的全智、全能和全善u恶的分类和来源:伦理之恶与意志自由u意志自由是伦理价值的前提(神正论)u恩典与善:人的意志不会主动选择善(对原罪的救赎)u贬低人以抬高神Ø上帝之城——精神和信仰之城ü背景ü圣史与俗史ü圣城与俗城:同一个国家里人们精神生活和命运的不同概念和状态ü关系:“凯撒之物当归给凯撒,上帝之物当归给上帝”17、托马斯·阿奎那n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Ø历史回顾:1、教父哲学:理性辩护主义与信仰主义,对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态度比较复杂2、早期经院哲学:辩证法与反辩证法,把神学当成是一种真正的哲学3、正统神学: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哲学是为神学的信仰和命题作论证的,哲学和神学相互交织n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29\nØ托马斯:哲学和神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但是神学高于哲学,反对用哲学来批判神学Ø哲学与神学分科的标准:研究方式Ø哲学(理性)与神学(信仰)的关系:有交集,但不是全同,分为哲学、自然神学、神学(教理神)。教理神学是理性无法把握的,只能靠天启;理性是信仰的基础,信仰是对理性缺陷的弥补和超越Ø实体学说n存在先于本质——本质与存在的区分Ø“是”的纯粹意义是“活动”,也就是说存在就是活动本身,而纯粹活动就是一种现实性,也就是说存在赋予事物以现实性,故存在先于本质。Ø存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现实性,它是使潜在转变为现实的活动。本质依赖存在,没有存在就没有实在的本质。存在是一切活动的现实性、一切完善的完善。n三种实体Ø以存在和本质的关系为枢纽进行论述Ø上帝是最高实体。是存在与存在者,存在与本质的统一。Ø精神实体。他的活动是从上帝那里获得的,其本质是自身所固有的潜能,是存在和本质的区分。Ø物质实体。包含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Ø区分越多等级越低,完善性越小。Ø认识论n“知识始于感觉”——亚里士多德p感觉到理智知识的过程p对感觉可靠性的辩护ü感官无损伤29\nü把正常的感觉运用于可感对象而不是那些不能直接感知的对象n想象的抽象到理智的抽象——对抽象过程的分析Ø亚氏:用理智的抽象活动解释概念生成Ø想象是抽象的第一步Ø想象的抽象脱离了具体质料,但没有脱离印象,达到的是可感形式Ø理智的抽象:可感形式到纯粹形式;潜在到现实的过程n共相理论共相作为已获得的存在的本质,是独立的精神实体,存在于有形实体之前;共相作为与质料共同构成的有形实体的形式,存在于有形实体之中;共相作为被人的理智抽象出来的普遍概念,存在于有形事物之后。以脱离可感物的精神实体来认识对象是可以的(理念论),但是人的理智不能直接认识纯形式,只能通过有形事物抽象出普遍概念。温和实在论18、罗吉尔·培根Ø改造经院学术Ø《大著作》,全面系统的改造计划,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和宣扬上帝的智慧Ø第一步是清除理解上帝的障碍Ø改革的重点:哲学(与神学有别的一切世俗学问),反映了科学理性精神Ø对感性认识的分析:英国经验论的先驱※四障碍Ø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教条主义Ø习俗的长期性——保守主义Ø无知民众的意见——信仰主义Ø以虚夸的智慧掩盖无知——文字游戏Ø实验科学Ø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推理和经验推理是不够的,经验才是充分的Ø“没有经验,就没有任何东西可被充分认识”,“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Ø倡导实验科学,实验科学的先驱Ø经验:日常经验和内在的精神体验(宗教感情与特殊体验)Ø实验科学的观念直到17世纪才被广泛接受实验科学的优越性29\n19、司各脱主义Ø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分Ø作为第一原则的“是者”Ø把握存在和证明存在的区分:神学的对象是上帝的属性,但不证明上帝的存在。形而上学能证明,但不提供关于上帝属性。Ø司各脱主义Ø个性学说——温和实在论Ø实在论的弱点:不能说明一个实体是这个而不是那个(不能说明实体的个别性)Ø个性:终极实在,“决定一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本性”Ø每一实体都有共性和个性,概念不能表述的终极本质即个性,可用概念把握的本质即共性(形式上的区分)20、威廉·奥康Ø指代与指称Ø观念符号具有指代和指称两种逻辑功能Ø指称:是符号自己具有的一种代表功能指代:是符号在命题中才具有的代表功能Ø殊相与共相的区别:不在它们指称的实在是个别还是普遍,而在于其逻辑功能的不同,殊相直接指称个别事物,共相则是对众多个别事物名称的指代。Ø对普遍性的解释:个体的实在和谓词的指代功能可以解释谓词可以普遍的表述个别事物而不需要设立一个与谓词相对应的普遍实在对象。Ø自明知识、证据知识和奥康剃刀29\np评论奥康剃刀强调,没有逻辑自明或经验证据,没有两者中任何一条的支持,任何知识都不能算作知识。新的唯名论直指实在论设立的普遍实在。表述上帝存在和属性的神学命题虽然不是知识的对象,却是信仰的对象,神学命题以信仰为依据,知识的命题以经验证据和自明证据为依据,两者不可混淆。前者不要求证明和证据,后者也不以权威意见为证据和原则。这种批判的、经验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从内部瓦解了经院哲学21、弗兰西斯·培根Ø批判旧的哲学观和知识观Ø倡导逻辑和科学的区分:强调科学的实证性Ø批判古希腊哲学的“无用性”:强调实用性Ø新的知识论:只有能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一切思辨的、伦理的和宗教的价值都不能算作知识Ø科学发展的障碍:四假象Ø种族假象:以人为尺度,缺乏中立和客观性Ø洞穴假象:主观性、偏狭性和片面性Ø市场假象:语言的歧义与误解Ø剧场假象:众多哲学体系和理论造成的错误和混乱Ø科学归纳法Ø批判演绎法1.依靠的第一原则没有充分的证据,只是少量的、不可靠的感觉基础之上2.演绎只在思想内部进行,思想与现实符合与否不被考虑※要谨慎使用理性。“毋宁给它挂上重物”Ø“中间原理”和“三表法”ü中间原理:既不抽象又不具体ü三表法:具有表(正面的证据)、缺乏表(反面的证据)和比较表(程度表)ü简单枚举法:22、霍布斯(对比社会契约论)Ø机械论哲学Ø世界和人都是机器(因果链)29\nØ实在的性质只是物体的广延——物体的大小Ø可感的性质是偶性:实物产生概念的能力有赖于感觉Ø哲学方法是加减:推理是加减法ü加:词义的合成;减:词义的分解ü原因到结果:简单到复杂的综合ü结果到原因:复杂到简单的分析Ø社会契约论Ø自然人的概念:一种自然物体,完全服从自然律Ø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Ø“人对人是狼”Ø让渡权利形成契约:除了生命权利之外全部让渡23、笛卡尔Ø普遍数学、分析和综合的方法Ø方法决定学科,数学方法是一种普遍有效的方法Ø数学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是确定无疑的Ø前提就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简单的出发点Ø哲学的方法:先分析后综合Ø四条方法论规则★用分析的方法建立第一原则“我思”和终极原因“上帝”,然后用综合方法从简单到复杂,得到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Ø普遍怀疑与清理地基(分析方法)Ø现有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因为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不可靠并不意味着不真实,只是强调要经过理性的省查和反思才行)Ø清理地基:审查现有知识的基础和前提Ø怀疑的对象:周围世界、我的身体和数学观念Ø“我思故我在(注意!过程的论证)”—不可怀疑的第一原则“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自我”是这样的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29\nØ知识的推导和构建Ø从思想实体到思想的具体内容;从思想领域到实在领域。Ø连接的桥梁:“真观念”。我们极清楚、极明白地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Ø那些在分析中被怀疑的观念重新被确定为真观念,在此基础上推导和建构知识体系。(区别于怀疑主义者)Ø天赋观念Ø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这个真观念是从哪里来的?ü不能来自自我意识:“自我”的有限性不能产生关于“上帝”的无限性ü“无限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完满性”的现实产生的结果,是一种天赋观念ü上帝是客观世界的终极原因,如此外部知识的确定性就有了保障(主观到客观的转变)Ø广延的观念:既不是来源于心灵也不是外物造成的结果,只能来在上帝。Ø天赋观念的特点:ü来自上帝ü清楚明白ü与实在相符Ø身心二元论Ø原则:每个实体都有一个特殊的属性,不同的实体有不同的属性,实体的存在要通过它的属性来证明Ø心灵和物质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相互作用,二元论(与身心协调的事实矛盾)Ø调和:ü笛卡尔:“松果腺”ü马勒伯朗士:身心协调是一种机缘,是上帝的安排ü斯宾诺莎:思想和广延是一个实体的来年各种属性,不能相互作用但相互对应29\n24、斯宾诺莎Ø精神幸福和心灵快乐Ø鄙视物质享受,提倡古希腊心灵的快乐和思辨的幸福Ø幸福的特点:持续的、平和的、求诸己的——常驻的、最高的善(伊壁鸠鲁派静态的快乐)Ø终极方法与天赋观念Ø方法论的循环悖论:方法只能是反思性的,不需要证明Ø反思:观念与外物属不同的系列,无法对比,观念只能与观念对比,这种比较就是反思Ø天赋观念:不需证明其真,反而是其他观念达到真理性的前提Ø终极方法论是纯理智的,不需要外部感觉经验,只是观念之间的对比Ø真实观念的获得过程:①真观念与表象区分②从一个真观念推出其他的真观念③综合推理,从简单到复杂Ø几何学方法:单一原因,复杂结果,Ø属性和样式Ø实体:“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是第一个真观念Ø属性: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思想和广延Ø样式:实体的特殊状态——个别事物Ø属性是实体的内在本质,样式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25、莱布尼茨Ø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关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推理关系是一致的,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Ø必然理由和充足理由29\nØ充足理由律:所有发生的事实都有一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充足理由。这种充足理由来自上帝,以克服事实真理的偶然性。Ø推理真理:从一些先天的概念、原则演绎出来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事实真理:通过归纳一类事务的性质得到的结论,不具有普遍必然性。Ø必然与自由Ø上帝存在的证明:A.矛盾律和必然理由律(先天证明)。上帝是一切必然理由的依据;B.充足理由律(后天证明)。一切偶然的事物的存在都有充足理由,上帝是这些事物的理由。Ø一切可能的总和即是必然。凡是没有矛盾的都是可能的,但并不一定是现实的,是上帝在众多的可能性中选择造成了现实。前者是必然,后者是自由。Ø单子论Ø单子: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Ø单子的规定性ü精神性。单子是没有部分的,所以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因此就不具有广延性,所以也就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性。(单子不是唯一的精神实体,还有最高的精神实体“我思”)ü不依靠自然的方式,通过组合而产生,分解而消灭只能依靠上帝突然产生、突然消灭。ü“单子没有可供出入的窗子”。单子没有部分,也就没有内外界线的划分,所以不能接受外界实体或偶性的作用。单子之间的关系是上帝安排好的。ü没有量的规定性,只有质的规定性。单子之间的差别是质的差别,因此实体是众多的,而不是斯宾诺莎所说的唯一实体,也否认了机械唯物论只讲量不讲质的观点。ü单子是能动的实体。既然单子是封闭的,那么其运动的原因只能来自单子内部——内部原则。推理:既然实体是没有广延的,那么它必然是精神的;既然物质是惰性的,那么精神实体必然是能动的。这种能动就是单子的知觉——表象活动。Ø自然的连续性和“前定和谐”Ø“自然界从不飞跃”。单子都已自己的方式表象世界,不同单子的不同表象只有清晰程度的不同,没有质的差异,他们是连续的。单子的连续性表现为运动的连续性和时空的连续性。Ø“前定和谐”。单子的连续性也表现在身心中,通过表象,心灵可以支配身体,身体可以影响心灵。这种关系是上帝一开始就设定的。解决了身心二元论的难题。26、洛克(以下三者之间有传承关系:异同、递进,着重注意)[ps:经验论的基本立场是什么]Ø白板说Ø批判天赋观念ü没必要的假设:预先存在于心灵中的是上帝赋予的认识能力而不是天赋观念;ü不可能假设:“普遍同意”是后天共同环境、心里生理造成的;事实上也没有普遍的同意;“潜在的观念”也是自相矛盾的Ø双重经验说(心灵是一块白板)ü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知识是观念构成的,所以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来源问题——观念来源于经验ü双重经验:①感觉——外物刺激产生观念的过程,是观念的外在来源;②反省29\n——心灵对对刺激的反作用,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外物和心灵活动是观念和知识的来源③精神实体的设定Ø存在的问题ü感觉与反省的关系:事实上感觉最终要通过反省来起作用,避而不谈。ü洛克与莱布尼茨的分歧:l潜在观念是否是现实能力:天赋的东西是何物?l经验的局限性:归纳的缺陷,不能是知识的唯一来源l经验不是知识的源泉而是发现知识的机缘Ø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Ø是对观念的一种主观和客观的区分Ø二者的区分ü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二性的质是第一性的质在心中引起的观念,也就是依赖第一性的质而存在的ü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有与之对应的第一性的质存在于物体中;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则没有与之对应的客观对象,而属于心灵Ø知识论Ø观念只是知识的材料,还不是知识本身。知识存在于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否相符合—与外物无关Ø知识的类型Ø知识的范围ü经验论原则: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一切知识的内容和范围都建立在观念的基础之上ü观念与外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因为经验不能判断二者之间的关系ü知识只能是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观念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不能算作知识ü只能有词语知识,而不能有实在知识29\n27、贝克莱Ø存在就是被感知Ø起点:知识的对象是观念Ø结论: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事物造成的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Ø我们不能把握事物,只能把握观念,观念的存在和感知观念是同一件事情Ø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存在我们的观念中,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Ø存在(观念的存在)就是被感知Ø从经验论的前提出发合乎逻辑的得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Ø实体理论Ø关于物质实体ØØ精神实体Ø无限的精神实体是上帝,有限的精神实体是个别的心灵或“自我”——承认精神实体的存在Ø感觉需要一个主体,也就是心灵Ø观念的运动需要一个能动的力量Ø心灵是众多的,感觉也就是众多的,众人的共同感觉是真理性的标准Ø精神实体的承认是宗教的需要28、休谟Ø印象和观念Ø感觉印象包括对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感觉。Ø反省印象直接从感觉印象而来。Ø观念是对印象的忠实模仿。Ø取消了洛克的双重经验论,把观念归结为印象,把反省印象归结为感觉印象,也就是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29\nØ感觉印象来自不可知的原因,是知识所不能回答的问题。Ø知识观Ø知识由符复合观念表达(判断),存在于观念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推理和判断之中。Ø观念之间的关系:①完全取决于观念自身②不经过观念而变化Ø知识的分类:①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分析命题)Ø②关于事实的知识(综合命题)Ø两类知识的不同不在于对象的不同,对象都是观念,事实也是观念之间的关系,所以事实知识需要寻求另外的知觉才能判断原先观念之间的关系,更需要更进一步的知觉对判断的真假做出检验。Ø怀疑论Ø对实体的怀疑:我们没有关于实体的知觉,所以关于实体存在或不存在的断言都不属于知识(是怀疑论的而不是独断论的)——只有关于性质的观念,对性质的宿体是没有知觉的(与贝克莱同)Ø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因果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ü如果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先发生的观念就是原因,后出现的称为结果。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形成的恒常的连贯关系就是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ü证明知识和经验知识都不能解释这种因果关系Ø证明知识:证明知识只能解释不包含矛盾的观念之间的关系,对包含着相反或对立的可能性的因果关系不适用。也就是说证明知识只能解决逻辑问题,而不能解决事实的判断问题。Ø经验知识:ü因果推理的前提:过去的经验适用于相似事件;也适用于未发生的事件。ü经验知识证明因果关系的错误:l循环论证的错误:结果当前提l超出了经验知识的范围:只能经验过去不能经验未来Ø因果关系的心理根源—自然主义的解释ü休谟怀疑因果关系就是怀疑自然科学的基础,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推翻知识,只是为了改善知识。在理论上否认因果关系,但在现实中不否认因果关系的作用。ü在知识内部不能给因果关系一个完满合理的解释,只能从知识的外部入手。ü因果关系是人的一种习惯和倾向:根据以前的经验,如果一事物经常与另一事物联系在一起,那么就会由一事物的出现而期待另一事物的出现。ü这种心理的倾向是人生存之必需。ü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最终还是依靠了常识,这是把经验论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一种思想的倒退。Ø怀疑的特点与目的Ø怀疑的目的是为了抵制迷信和狂热,用“可错论”来反对“独断论”,从而提供一中温和适中的见解。Ø哲学的怀疑不应该也不能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对怀疑论具有一种最有力的抵制。Ø思辨的态度和实践的态度相分离,可以防止“从哲学的推理闯进行为上的高度放肆”。Ø休谟的怀疑论具有温和折中的特点。29、康德(一)前批判时期29\nØ自然科学研究Ø《研究》一文: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由于月球的引力,早晚海水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正好相反,因此阻碍了地球的运动。Ø《概论》一书: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引力形成引力中心成为太阳,引力与斥力相互作用形成漩涡成为性的引力中心,造成了另外的行星。(二)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Ø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Ø批判性:康德给哲学规定的任务就是批判,他说我们的时代是真正批判的时代,一切都应该服从批判。他写了三大批判。康德所谓的批判是“研讨、分析、审查人们的认识能力,确定认识的范围和限度”——对理性能力的批判。(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Ø先验性:康德把自己的哲学称作先验的哲学,这种先验的东西不是对象,而是关于认识对象的方式的知识。也就是说,认识对象的方式是先验的。这种认识形式的概念系统就是先验哲学。认识的形式是先验的,认识的内容是经验的。Ø矛盾性:康德的哲学吸收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相关理论;包含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因素;也得出了“二律背反”的结论;此岸与彼岸的割裂。总之,康德哲学包含着重重的矛盾,这种矛盾用康德的话来说是一种理性的或者是思维的矛盾,而不是世界固有的矛盾。(三)先天综合判断(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p302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p303)Ø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Ø分析命题:主词和谓词之间有蕴含的关系,是先天的、必然的。Ø综合命题:主词和谓词之间每有蕴含的关系,是后天的、偶然的。Ø除了通过分析和综合方法得到的知识,在没有任何知识,传统形而上学也不是知识。Ø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的、必然的,对经验世界的判断。(新的判断)Ø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Ø经验知识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的最后依据是什么?Ø经验论的怀疑论和唯理论的独断论。Ø先天综合判断的三种形式: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一般命题和形而上学命题。(四)此岸与彼岸Ø“现象”(Phenomena)和“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Ø康德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即所谓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现象。Ø在康德哲学中,感觉不反映对象,现象不表现本质,主体和客体之间、本质和现象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Ø“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Ø是认识中感性材料的来源,自在之物对感官刺激才能产生感觉。自在之物是已有的、先在的。不同于贝克莱的心外无物。Ø是本体,存在于彼岸世界,不可认识,是认识的一种界限。Ø是理念。自在之物不是认识的对象但却是理论思考的对象。Ø物自体只能思不能知,对认识起范导的作用。(五)先验感性论Ø经验、超验、先验、先天Ø经验:不是经验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29\nØ超验:完全与经验无关,不可知的领域。Ø先天:为经验提供必要的前提的知识要素,是“普遍必然性”。Ø先验:“可能性的条件”,一切先验的都是先天的,具有普遍必然性,但是先天的并不就是先验的,因为不一定能成为终极的可能性条件。Ø感性与感性直观Ø感性:意识通过被对象所激动这种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Ø感性直观:感性接受的表象。Ø直观形式: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Ø感性纯直观: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是先天的,不包含经验和感性材料。Ø质料(后天的)与形式(先天的)共同构成感性直观,形成感性经验。Ø感性纯直观(感性直观的纯形式)ü时间ü空间ü形而上学说明:纯形式的内容(是什么?);先验的说明:纯形式为什么是先验的(感性直观的可能条件)Ø康德用他的时空观来解释数学。在他看来,数学知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根源于人心中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先天性。正因为时间观念是先天的,算术命题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正因为空间观念是先天的,几何学公理才具有普遍必然性。(数学成为可能的原因)Ø“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感性提供直观对象,知性则以概念思考对象。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知性的形式如同感性的形式一样是先天的纯形式。Ø知性:通过规则把现象统一起来的一种能力,是以概念(范畴)思维对象的能力。它的一切作用就在于判断,知性是一种通过规则思维和判断的能力。Ø知性是能动的,感性是被动的,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判断。Ø知性的纯形式ü形而上学演绎:纯形式的内容(是什么?);先验演绎:纯形式为什么是先验的(知性的可能条件)。知性纯形式具有更加严格的逻辑性,可以通过逻辑方法推导出来(知性理论又称为先验逻辑)ü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六)先验知性论Ø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解决危机)Ø哥白尼革命:人不动,从星球动转变为人动,星球不动。Ø“范畴是这样的概念,它们先天地把法则加诸现象和作为现象全体的自然界之上。”Ø先验的形式来整理和规范外部世界。Ø由主观到客观,从原则概念到研究对象,而不是相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Ø知性为自然界立法(人的中心地位)Ø我们通常所说的普遍必然联系不是事物所固有的,而是范畴所具有的。Ø这些范畴不能被运用于物自体,只能运用于现象界。Ø我们经验到的现象都是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整体,即自然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即自然规律。Ø这些规律不是具体的科学规律,而是它们成立的条件。(自然科学的可能性)(七)先验理性论Ø理性的趋向于先验幻相29\nØ趋向:从感性经过知性,思维自然而然的会向理性层面进行,这样理性就具有了把先验理念作为知识的自然禀赋。Ø幻相:运用知性范畴思考先验理念(做出判断)就会造成先验幻相。Ø原因:a.范畴运用于经验之外,是非法的超验的使用,产生的结论没有客观有效性;b.范畴被运用于不可认识的理念,从而把先验理念变成了先验幻相。Ø传统形而上学:把先验幻相作为研究的对象,结果造成了理性的困惑和矛盾。Ø结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既不是经验对象,也不是先验形式,而是超验领域,理性运用知性纯范畴对先验理念进行思辨,会在理性内部造成不可避免,不可解决的困惑和矛盾。因而传统形而上学不是知识。Ø理性的正当性:理性是寻求知识最高的统一的综合能力,理性不满足于知性所能达到的范畴、规则的统一,沿着综合的方向继续上升,企图用最高理念和原则把知识的各个部门综合为完整的整体,这是理性的自然倾向,也是合理的、正当的。理性仍然是指引知识和行动的可靠保证。理性作为一种自然禀赋并没有欺骗我们。Ø感性提供对象,知性进行判断,理性加以最高综合。Ø只要理性对经验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就会有反映理性这种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的存在。形而上学是人类的自然禀赋。(形而上学是可能的)Ø科学的(能正确使用理性)形而上学何以可能?Ø对科学理论的作用Ø对道德的作用Ø限制理论理性在知识中的运用,从而给道德形而上学(信仰)创造了生存的空间。(八)实践哲学Ø自由与善良意志Ø自由:道德活动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情感和感觉。纯粹性就在于不受外在于自身因素的束缚,所以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自由是道德价值的前提。Ø善良意志:自由的伦理意义就是善良意志,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以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的理性规则为指导。Ø自律与绝对命令Ø自律:善良意志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就是自律。也是绝对命令,直言命令。Ø假言命令:条件句表示目的,结论句表示手段,要求按照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行事,以经验为基础,不是意志自由选择的行动。Ø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九)道德公设Ø绝对命令和道德公设是实现至善的途径。Ø道德公设:是搀和了感性欲望和情感的、为了适应道德实践的要求而设立的假定,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Ø1.意志自由,2.灵魂不朽,3.上帝存在。(十)理性宗教Ø康德试图把宗教所具有的正当的道德功能与纯粹理性的道德学说结合起来,把宗教理性化、道德化。Ø宗教不再是道德的前提和基础,相反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宗教信条经过理性的审查后成为假定性和辅助性的道德公设。Ø理性第一,信仰第二;道德第一,宗教第二。Ø人性的堕落需要人的皈依。康德把宗教的皈依解释为从自发向自觉地道德转变。29\nØ宗教情感和宗教信仰产生于道德。Ø人的软弱造成皈依的无力,进而产生了“救赎”和“恩宠”,这是对人道德努力的补充和成全。Ø代表了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30、导论Ø何谓哲学Ø对哲学的三种界定ü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ü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以追求的学问。ü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Ø几种典型的哲学观ü普遍规律说:各门学科研究世界的“特殊领域”,提供“特殊规律”;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提供普遍规律。(古希腊哲学“寻求原因的基本原理”,德国古典哲学“全部知识的基础”和“一切科学的逻辑”)ü认识论说: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研究“整个世界”得来的,而是以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方式来实现的。(认识论转向,没有认识论的本体论无效。)ü语言分析说:人类必须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并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的理解。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认识”及其所表达的“世界”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都无效。ü存在意义说:语言学转向中出现两种思潮。一是强调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哲学思潮(英美分析哲学)二是强调反思语言的人文特征的哲学思潮(欧陆人文哲学)。后一种思潮认为,哲学的使命不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或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而是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ü精神境界说:哲学是提升人生觉悟和精神境界的学问。“哲学是一种学养。哲学的探究是一种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努力。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同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是人生高清而有意义所不可缺的要素”。(贺麟)ü文化批判说:近代哲学的批判主要是对“理性”的批判,即对人类理性的批判反思;现代哲学的批判主要是对“文化”的批判。ü文化样式说:哲学不是思想王国的王后,而只是思想共和国的公民,哲学仅仅是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其他文化样式的基础。这种哲学观以否定哲学的“表象主义”、“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为出发点的。ü实践论说:马克思的哲学被称为“实践转向”,并以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全部的哲学问题。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不是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所理解的“无人性的理性”与其“逻辑规定”的关系,也不是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抽象的人”与其“感性的直观”的关系,而是“现实的人”以“感性的活动”为基础的与“现实的世界”的关系。Ø哲学的意义和价值Ø可以讨论和应该追求——反对哲学无用论。Ø哲学有用且有大用。29\nØ哲学有何用?ü整体的视角、清晰的视野ü摆脱思想偏见与认识的傲慢和僵化ü提升个人乃至人类的精神境界l哲学起源于惊诧l哲学是有钱有闲人的活动l心灵的归宿ü给予人生以方向,赋予生活以意义,使人之所以为人。ü使人敏锐而富于创造ü靠哲学吃饭——哲学工作者Ø哲学史及其编史学Ø思想史,观念史,内史Ø背景史,社会史,外史Ø哲学史的隐秘前提——编史学(立场、背景知识)Ø如何研究和学习哲学史?Ø用历史的、情境的眼光和方法Ø尽可能减少先入之见Ø把哲学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Ø哲学史之功能。Ø了解过去和当代的文化与社会Ø有助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合理形成Ø发展新哲学Ø学习哲学的必经之路2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