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48 KB
- 2022-07-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 严格依据大纲编写:《201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大纲》 依据目录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二、物质和意识(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四、实践和认识(一)认识的本质(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三)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五、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二)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三)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六、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n(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意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三、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四、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九、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十、"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一) "一国两制"构想(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三部分 时事\n了解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正文专升本政治考试大纲说明1、考试内容(概述):今年的大纲由原来三部分的内容变成了两部分,实际上第二部分就是把原来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部分合二为一,所以从文字上看变化较大。(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容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等。(2)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时事,要求考生了解去年7月1日至今年6月30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总体要求2、政治科《招生复习考试大纲》明确了对考生的3点总要求:一是要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特概论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及其重要意义;二是要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毛特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三是对于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观点、错误思想能够识别,并给予适当的分析判断。3、专升本政治总分是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主要是考察马哲、毛特理论、时事3个部分,其中马哲占28%,毛特占65%,时事7%。题型有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其中选择题占53%,辨析题13%,简答题20%,论述题14%。从这些可以看出,每年的客观题占的比例非常大,对于我们广大考生来说是件好事,但大家也不容忽视,因为考的范围广,所以只要跟着老师听一遍课,掌握了老师讲授的重点内容,考一个好的分数还是比较容易的。每年考试较难题比较少约占20%,中等难度题占50%,容易题占30%。4、注意:\n1.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以及意义。2.要求能够运用原理分析和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些重要问题。3.对于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一些错误观点能够分辩出哪些是错误的。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既相联系又相区别:①哲学和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哲学同世界观又有重要区别。哲学不同于一般的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世界观,而是人们用哲学的术语,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予以表达的理论形态的世界观。③世界观人人皆有,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它,但哲学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认真、刻苦学习,才能真正掌握。(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用这种理论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就是方法论。②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的差异会导致方法论的不同,方法论的不同又体现了世界观的差异。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使抽象的哲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息息相关。2.哲学的基本问题\n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即精神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人的思维能否反映以及怎样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制约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要弄清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正是为了能够在一个正确的基础上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3.哲学的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的发展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是: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否定神创世界的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土、风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朴素性质。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优良传统,高举无神论的旗帜,在反对封建主义、经院哲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的进步作用。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些缺陷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不彻底性(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n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一科学地完备的唯物主义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如中国古代的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英国的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奥地利的马赫说“物是感觉的复合”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存在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这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古希腊的柏拉图叫“理念”,德国的黑格尔叫“绝对精神”,中国的程朱学派叫“理”。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认为精神能够认识物质的叫做可知论,凡是认为精神不能够认识物质的叫做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者和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都是可知论者。可见,在可知论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不可知论是违背客观事实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作为哲学的非基本派别,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不可知论只是表现了哲学路线上的某种不彻底性,它否认物质决定意识,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③一元论和二元论的观点所谓一元论哲学,就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统一的本原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只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一元论哲学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区别。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折中主义。但它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而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所以它并未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实质,主要是用什么观点、沿着什么路线去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n(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不只是量的变化,而且有质变和飞跃;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主要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性。辩证法的发展形态: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观点,它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所以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在这里要注意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派别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在哲学史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结合在一起的。同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虽然有时也承认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但否认事物的根本质变和飞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在于外力的作用,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自身运动发展的要本动力。正因为如此,形而上学不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及其运动,因而就不可能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古代形而上学笼统地否认事物的变化,否认事物的内在矛盾;中世纪的形而上学,无论在中国或欧洲,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属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近代,欧洲的形而上学成为系统的思维方法,这是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程度相联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对抗。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学说,但它不构成哲学的基本派别,而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n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始终贯穿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这样或那样地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联系并交织在一起的。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一般说来总是先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解决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不存在独立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派别。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别,辩证法也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同形而上学相结合的唯物主义,表明这种唯物主义是片面的、不彻底的;同唯心主义相结合的辩证法,也意味着这种辩证法是在神秘形式中被歪曲了的不科学的理论。哲学发展的趋向必然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不是偶然的。①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②19世纪30至40年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从1836年开始,英国工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工人举行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这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成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废除一切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力量。③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上半期,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这三大科学的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辩证的性质,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前提与条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整个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统一性;细胞学说揭示了整个生物界的有机联系;生物进化论则证明生物界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广义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狭义地说,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n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马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现实的实践中,特别是在亲自参加和深入了解欧洲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理论上,他们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收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宗教的、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吸收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发现,创立了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二者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方面或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共规律,哲学以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每一时代的哲学都以该时代的具体科学为基础,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哲学所概括和总结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又可以指导人们去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但是,哲学所抽象概括的只是具体科学的共性或共同本质的东西,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或机械相加。③在各个时代里,哲学往往高出时代的思维水平,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n在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曾经有过原始的结合,但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只能是缺乏科学论证的朴素的结合。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往往与形而上学相结合,辩证法则往往与唯心主义相结合,结果形而上学限制了唯物主义成为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窒息了辩证法成为不彻底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为依据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束了长期以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的局面。它不仅在总体上而且在每一个观点、每一个原理中,都把唯物论和辩证法融为一体。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独创。在以往的哲学中,社会历史观从总体上看都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连在自然领域内比较坚决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也难免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理论贡献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也是它的一个简要的定义,更重要的地表明它是一个完整彻底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科学体系,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而且都要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指导实践中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在它始终以革命地改造世界为已任。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的内在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理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n(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2)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增强我们鉴别各种理论和路线是非的能力。(3)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运用概念的艺术、提高理论思维的能力。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四章 实践和认识……第五章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第六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考纲要求:\n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含及其历史进程,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初步阐述了这个命题的思想内涵。毛泽东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既是毛泽东作为党的核心领袖人物认识水平的反映,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1945年,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予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n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要真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和方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合。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n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相关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意义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同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萌芽于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成熟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展。第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表现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一是比较准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基本分清了革命斗争中的敌我友问题;二是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明确指出区分革命性质的关键是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应当担负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三是\n对中国农民阶级作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认定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提出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四是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作了初步分析,开始提出了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其中毛泽东的《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集中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造的成果,成为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第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指毛泽东思想已经具有基本的形态。这一阶段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部分基本形成,如:论证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探索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及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农村环境中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等。二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主要内容基本确立。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重要著作。1930年初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第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这个时期,毛泽东率先垂范,从事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工作,撰写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体现了成熟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三是\n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四是党的建设的理论;五是哲学思想体系。第四,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武装的革命与武装的反革命进行大决战的时期。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中得到重大发展。这主要表现在:提出了针锋相对、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以及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理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战略进攻学说;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的理论;党的纪律和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思想;革命转变论、不断革命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思想有:关于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方针;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等。(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有个过程。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1943年7月,刘少奇发表文章论述毛泽东及其思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时,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概念。同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作出科学表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n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哲学等方面,都有独创性成果。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第三,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理论。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第七,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把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这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n这一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深入分析我国国情,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第一次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始于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后来出现了失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尽管这次理论飞跃尚未完结,但是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到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干,它的内容极为丰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n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个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准备,也使我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认识,使我们的方针政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一国两制”、党的建设等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n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体包括:\n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n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929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概念。1939年,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论断,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并为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1957\n年下半年开始,党的领导工作程度不同地违背了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严重失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进人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2004年1月,胡锦涛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认识。(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由此可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两种错误的思想。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吃透理论,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搞清实际,把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第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n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的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要做到实事求是,同时又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毛泽东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邓小平在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时,也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他对真理标准问题作了新的发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但是如果做不到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才能与时俱进。\n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时期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等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n第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八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增内容)……第九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十章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三部分 时事政治国内部分